创新型企业案例
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及分析:
企业介绍:e袋洗是由20余年洗衣历程的荣昌转型而来的O2O品牌,采取众包业务模式,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线下物流团队建设,即在每个社区招聘本社区中40、50、60个人员作为物流取送人员。
创新性:e袋洗是第一个以洗衣为切入点进入整个家政领域的平台。e袋洗的顾客主要是80后,洗衣按袋计费:99元按袋洗,装多少洗多少。e袋洗致力于将幸福感作为商业模式的核心和主导,推了新品小e管家,通过邻里互助去解决用户需求,满足居民幸福感。
小e管家在小e管洗、小e管饭的基础上,计划推出小e管接送小孩,小e管养老等服务,以单品带动平台,从垂直生活服务平台转向社区生活共享服务平台,以保证C2C两端供给充足。
案例解读:e袋洗陆文勇:怎么把洗衣服变成互联网产品。
短评:e袋洗在搭建成熟的共享经济平台后,不断延伸出更多的家庭服务生态链,打造一种邻里互动服务的共享经济生态圈。集合社会上已有的线下资源,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标准化、品质化转变,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获得更便利、个性的服务。
2、求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案例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案例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背景
迈克尔·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在微观上指导企业的具体活动显得比较乏力。80年代后期以来,一批企业理论和企业战略研究人员提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他们把研究的视角投向了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明确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并给予定义的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此后,一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热潮得以兴起。不同的研究者从技术观、知识观、资源观、组织与系统观等不同角度对此做出了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下面分别对不同流派作概要分析,以加深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上的理解。
1 基于技术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是从产品和技术创新角度研究核心竞争力的代表。他们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并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思想,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品/技术平台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作为组织的群体性学习,其过程涉及:1)企业中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2)企业不同技术的整合;3)组织中价值观的传递。通过学习和核心技术的积累,企业就可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因而,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与核心竞争力紧密联系的,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对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普拉哈德拉提出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树型”理论。他认为,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元,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部的知识汇总,尤其是如何协调纷繁复杂的生产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潮流。核心竞争力是凝聚现有业务的胶水,也是发展新业务的火车头。“树型”理论很形象地描绘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3、企业创新的新案例,不要太长
一、宝洁公司人才激励制度,当代企业的竞争正在由"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和"知本主义"演
变",得人才者得天下"。其完善、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这也是宝洁公
司能够传承百年,基业长青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二、以百度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具竞争力的产品
与独特的创新文化,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积累的技术经验成为创新之源,甚至为世界科技创新
带来产品和服务的“颠覆性”变革。作为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上司和下属之间可以
平等讨论问题,即使出现争执也是拿数据说话,自然会孕育出许多新奇的想法。
4、有没有绿色创新发展企业的例子?
五粮液入选2021年度“中国品牌创新案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据介绍,中国品牌论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品牌建设决策部署,研究破解中国品牌发展建设的困境与难点,以品牌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会议,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6年。本届论坛以“加强品牌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中国品牌发展建设的关键议题深入探讨、建言献策,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和国家发展需要。
论坛对坚持创新驱动、自主研发,持续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创新案例,以及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坚持品质建设、勇当抗疫先锋,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案例进行了表彰。五粮液集团《在传承中创新——五粮液重新定义高端白酒价值表达》《从扶贫帮扶到振兴乡村产业——五粮液推进宜宾市翠屏区左湾专用粮基地升级改造项目》入选,在行业树立品牌创新典范,体现龙头企业责任担当。
5、公司创新成功改革的例子
2004年1月,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公司,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
7年来,为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何恩培和他的公司不断调整业务方向和公司理念,公司名称也因资本的介入而几次变化。有人批评何恩培和他企业总在“变脸”。
何恩培却认为,正是由于不断地自我否定和创新,才使得公司有今日的成就。
“我小学的时候想当飞行员,初中、高中想当老师,大学一年级想当科学家,毕业后想当一个企业家。”何恩培坦率地说,他自己的理想也随着岁月的延伸而不断改变。
2008年,交大铭泰主要有三大股东,一个是公司总裁何恩培为首的创业者团队,约持有30%的股份;二是上海交通大学,占据20%的市场股份;三是香港实达和实达集团,占据40%的股份,为交大铭泰最大的股东。
有人说,一面在企业每次融资中不断稀释自己的股份,一面一直在融资后的公司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像何恩培这样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创业者太少了。
1998年6月从实达集团引进600万元后,2002年4月,何恩培又从上海交大引入1000多万元,并以优良的业绩促使交大铭泰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1998年底,何恩培还并购了当时在汉化翻译软件市场中独占鳌头的南京月亮公司,并于2008年8月收购了香港博汉语文汉化公司。
何恩培表示,从实达集团融到600万元的产业资本时,“创业才一年多,企业刚推出新产品,营业额很小,没有成规模,也没有什么明确的管理思路,没有什么资源去进行跳跃式发展,实达资本进入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
谈到自己屡次成功融资的感受,何恩培说,投资者主要看团队,也就是看人,具体的项目并不是太重要。
另外,在1998年左右,很少有人明白资本,谁明白资本谁就占有了先机。“现在竞争的层面和规模与当初不一样了,以前可能几十万元就能起家的,现在动辄的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创业或成功的成本也高了”。
一、摸着石头过河
1月9日的上市,令交大铭泰连续创造了几个第一:国内第一个通用软件上市公司、亚洲首只“信息本地化概念股”、2004年香港股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在交大铭泰的2004年战略发布会上,何恩培指出:“信息本地化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标准之一。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必须发展信息本地化产业。”
尽管公司的转型现在看来很成功,但让何恩培一直难以释怀的是soyou网的失败。这个连老员工都不愿意再谈的项目和往事,这个在互联网第一轮投资浪潮中的兴起而又破灭的梦幻,让何恩培至今都感到可惜。
“互联网的出现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我认为所有的商业模式也会通过互联网再生和重演。可由于片面追求现金流,不愿意对soyou网持续投入,从而放弃了这个很好的机会。”
何恩培反思说,“1999年开始做的soyou网是我们推出的一个目录式服务,由于我们的不成熟,放弃了。如果能坚持到今天,soyou的结果会比google还要好。”
soyou网整个项目的投资达到2000万元,融资来源于香港实达。在今天看来这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和当时互联网一烧就是上亿元的项目相比,soyou网的投资并不算大。
soyou网的失败和当时的网络大环境密切相关,但除此之外,何恩培分析,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管理团队自身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者。
但何恩培至今只是感到可惜,而并不后悔。他认为,带领企业向前发展就如摸着石头过河,有时难免出现错误,关键是怎么让企业生存下来和更好地发展。“我们认为机会是不断有的,只要我们不断地进步。”
二、做好一面镜子
何恩培1995年从华中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了去日本读博士的机会,到了珠海一家台资企业。没想到技术出身的他,一个月后,就被老板安排去做管理了。
1997年,为了更好地发展,何恩培来到北京的中关村,在一家软件企业任副总经理。那家公司是个家族企业,老板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而他希望能参与决策。这一矛盾的无法解决导致了他的离开。
正是由于这种经历,让何恩培深深地体会到,企业领导一定要勇于承认错误,同时要学会包容。“我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不一定比其他领导者更强,但我最擅长做团队中每个人的一面镜子。
比方说领带打歪了自己不知道,面对镜子的时候就知道了。因此并不需要我绝顶聪明,我只要做好一面镜子,做好一个交流者,沟通者。”
为了更广泛地听取管理团队的建议,1999年,何恩培提出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必须有3个顾问,第一个必须是行业的老大,第二个必须不在自己的行业,第三个至少在某一方面有特长。
在外人看来,何恩培和他的公司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一步一个台阶,但他却说:“当你从远处看海的时候,海只有一条线;但你走到近处看的时候,会发现有各种波浪。
当你离我们很远的时候,就会看到一步一个脚印,因为你只看得到脚印;但你近看的时候,才会看到我们遇到的很多挫折和问题,以及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何恩培立志使交大铭泰成为翻译行业的联想和戴尔,到2008年做到销售额10亿元人民币。
“我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带领别人去成功。我不希望是做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成功,而是希望我能帮助他们搭平台,协助他们成功。” 他说。
(5)创新型企业案例扩展资料:
何恩培,传神公司总裁,何恩培1995年获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硕士学位,曾创立铭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交大铭泰软件有限公司)并任总裁,现任传神联合(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从1997年开始,带领公司从一个4名员工的“小蚂蚁”,发展到拥有亿元资产的“大象”。他既有从商的智慧,也有科学的头脑,中国翻译工具软件市场品牌“东方快车”就是出自何恩培之手。
从“北京铭泰”到“实达铭泰”再到“交大铭泰”,何恩培经历了数次波折,但是福祸相依,亿万富翁何恩培的成功之路仍具有“标本”意义。
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交大铭泰)的通用软件上市公司、亚洲“信息本地化概念股”、2004年香港股市上市企业。
1997年,从4名员工、不足9平米的地下室开始创业,8年后,交大铭泰已拥有亿元巨额资产,员工150余人。何恩培打造了他的软件:翻译软件(东方快车)、播放软件(东方影都)和网络软件(东方三王、东方虹)。
2005年, 创立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客户的虚拟语言部门(VLD)。
6、企业创新的例子有哪些?
1、宝洁公司人才激励制度,当代企业的竞争正在由"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和"知本主义"演变",得人才者得天下"。其完善、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
2、在中国北京,乐视以“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系统,与夏普、高通、富士康等强强联合,打造全球首款4核1.7GHz,全球速度最快、最高性价比的智能电视——乐视TV•超级电视X60。乐视成为全球首家推出自有品牌电视的互联网公司,标志着互联网模式,正式杀入电视领域。
3、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
4、京东这种创新网络营销模式对传统营销模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京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先进的营销模式,更符合先进生产力的方向,先进文化的方向,中国人民的利益。京东之所以能够以这种姿态面向消费者得益于它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5、交大铭泰(北京)信息技术公司,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7年来,为适应客户和市场的需求,何恩培和他的公司不断调整业务方向和公司理念,公司名称也因资本的介入而几次变化。
6、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的“怪想”,他认为服装出来高价且质量一流的名牌货和廉价低品质的非名牌货外还应该有价实、质优、又有时尚感的服装。正是这一独辟蹊径的想法及后来一系列的奇思妙想,使得优衣库跻身服装市场并且站稳脚跟、飞速发展。
7、案例分析 摩托罗拉的成功之道
摩托罗拉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之道就在于,永远先人一步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与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在各个层面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MOTO在整个手机市场上,在各个档次,各个定位都有相当出众的机型,这也是其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原因吧。
把好选人关,吸纳优秀人才
摩托罗拉重视人才的招募,多渠道、全方位寻求杰出人才。为了吸引、网罗全球资讯精英,摩托罗拉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招聘体系,外部招聘与内部招聘并举,校园招聘与社会招聘并行,以严格的招聘标准为尺度,惟才是举,旁求俊彦。
在如何吸纳人才方面,摩托罗拉有一套独特的策略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人才优势,同时也使公司成为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在判断一个求职者是否适合摩托罗拉的需要时,它通常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考察。最初步的筛选是看个人的能力、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思维方式是否能够达到公司的要求。第二步是看其对这份工作有没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那么他就会缺乏进取心,企业最需要的员工的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筛选过程的最后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应聘者个人品行和职业道德的考量。摩托罗拉非常注重员工的品行和职业道德。这是因为摩托罗拉非常强调团队精神,一个品行欠佳的人会影响到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即便是他的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弥补他对公司整体造成的损失。
“你诚实吗?你自信吗?你是否具有努力向上的精神?你善于沟通吗?这些品质与能力是摩托罗拉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该公司某人士部负责人如此透露。并且,经过多年的实践,摩托罗拉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用人标准:诚实,自信,努力向上,善于沟通,专业与实践经验符合摩托罗拉所需。它在招聘时注重这样一个素质:看这个人有没有发展意识,既要发展自己,同时也必须发展别人。因为员工在摩托罗拉发展到某一阶段,他就有发展别人的义务。应届毕业生则看他的社会活动能力,看他愿不愿意学习,了解他的团队精神以及这个人是否能适应变化和正确地看待变化。
另外,在技能方面,针对不同的职位和技能要求,摩托罗拉也非常重视英语的要求,要求员工英语听、说、写能力优秀,可以说较高的英语水平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是一个人在摩托罗拉成就职业发展的前提。摩托罗拉早已意识到,多元化的劳动力是企业在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现在摩托罗拉性别多元化项目在中国已正式启动,其目标是实现管理层及高级技术职员的女性比例达到40%。摩托罗拉正积极为女性员工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吸引更多的优秀女性加入公司的管理及技术阶梯发展行列。
值得一提的一个细节是,摩托罗拉将招聘速度是衡量人事工作的一个指标,对投递简历的应聘者反应速度越快,优秀的应聘者成为公司职员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些职位的招聘会非常快,而相对高层的职位则比较谨慎。这是摩托罗拉的经验积累。
同时,对应聘者一视同仁是摩托罗拉的雇聘准则,他们在雇聘方面平等对待每一位应聘者,更力求人员多样化。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所有正式员工均与公司签订无限期合同,这如同给员工吃了一颗定心丸,除非员工有重大错误,公司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都会对员工实行终身雇佣。这为员工提供了很好的就业保障,也增强了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注重培训,保持持久竞争力
对于人才培训,摩托罗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该公司原总裁就曾告诫说:“如果知识更新和淘汰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就别无选择,只有在教育上投资。谁说这不会成为一个竞争武器呢?”摩托罗拉的培训体系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企业文化培训、部门培训、海外培训以及本地强化管理培训等。摩托罗拉的培训具有针对性、差异性的特点。所有的培训都是针对员工的弱项进行的,优秀的员工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培训机会。
新员工进入摩托罗拉后都要进行入职教育培训,一般为期两天。入职培训帮助新员工了解公司的发展历程、规章制度、福利政策和企业文化等等内容。接下来进行“融合培训”,教新员工如何融合到摩托罗拉的团体文化中。摩托罗拉有专门的网站来帮助新员工“融合”。公司还会专门给新员工安排一个“师父”,协助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负责新员工的基本培训等。“融合培训”这个过程一般为期三个月。
摩托罗拉还鼓励员工在技术和能力上有所发展,通过摩托罗拉大学和中国的高校向员工提供各类培训。在每年年初,摩托罗拉都会结合公司、事业部、部门的工作重点、发展方向及员工个人目标,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公司的年度培训计划及员工个人发展计划。并跟踪培训与发展计划的落实,评估培训的质量与收益等等。一般来说,公司每年为每位员工提供至少5天的在职培训,员工也可选择其他准许的方式完成培训。摩托罗拉会与当地的一些大学合作开始相关教育、培训项目,由公司出资,招生培训对象是摩托罗拉的员工,课程的编制也按摩托罗拉的时间表进行。摩托罗拉公司还开办了世界一流的职工技术培训中心,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骨干还被送到国外深造,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布法罗大学管理学院等。它还与香港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清华大学等各地的高等院校合作为员工提供MBA及其他学历教育机会。
近年来,摩托罗拉的培训体系也在不断的灵活地调整与发展。原来摩托罗拉规定每人每年至少要有40小时与工作相关的培训,但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却因岗位而异。摩托罗拉认为某些岗位不应该受到40小时的限制,需要更多的培训时间;而有的岗位并不需要这么多时间的培训。与过去那种机械的、强制性的培训不一样,摩托罗拉现在更强调的是“区别性的培训”,更侧重于企业与人才的发展。摩托罗拉认为,培训是对员工一种区别性的投资,绝对不能平均,业绩突出的优秀员工将得到更多、更优秀的培训。
更为人称道的是,摩托罗拉拥有一个在培训业界非常著名的部门——摩托罗拉大学,它全面负责公司员工、客户及供应商的培训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摩托罗拉大学已成为摩托罗拉公司变革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摩托罗拉大学在全球设有100多处分校,遍布全球24个国家,并被公认为全球企业大学中的佼佼者。中国作为摩托罗拉全球重要市场之一,同样设有实力雄厚的摩托罗拉大学,为提高员工技能,提升组织竞争力服务。通过采用摩托罗拉大学颇负盛名的教学管理模式,将扎实的学术理论与实际业务操作融为一体,使员工们掌握科学而系统的业务知识,提高竞争力,从而胜任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的挑战。
摩托罗拉还建立了完备的培训评估体系。在摩托罗拉,参加培训既是员工的义务也是员工的发展机会,员工可以参加多种类型的培训,还可以选择公司准许的某种变通方式完成培训要求,通过完备的培训体系,使员工不断更新能力得到提升。
由于摩托罗拉公司在培训方面的持续投入,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增长,这反过来对摩托罗拉的长远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培训,摩托罗拉的管理人员本土化也走在了其他全球500强公司的前面,业内人士如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