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碼專利 » 副載波復用光鏈路傳輸系統專利

副載波復用光鏈路傳輸系統專利

發布時間: 2022-07-24 00:18:13

1、泥酸鋰調制器的用途

光纖傳輸系統中的光調制技術分為直接調制和外調制兩種,應用於短距離(120km),低速率(<2.5Gb/s)的直接調製法經濟、實用,缺點是輸入功率高,消光比小。與直接調制不同,應用於高速率,長距離傳輸系統(>10Gb/s)的外調製法以低啁啾進行調制使得激光器產生穩定的大功率激光,從而獲得遠大於直接調制的色散受限距離。目前,波導型鈮酸鋰馬赫一曾德爾調制器佔有了已經投入實用產品的大部分。調制速率隨通信速率的迅速增長而不斷提高,至2000年上半年,鈮酸鋰光調制器的寬頻中級調制頻率已接近40GHz。隨著系統的單信道速率由2.5Gbit/s向10Gbit/s、40Gbit/s發展,外調制器的性能對系統的傳輸距離和傳輸容量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95年至今有12篇關於鈮酸鋰調制器相關技術的專利報道。義大利Antonino Nespola等人申請並於2002年11月14日公開的美國專利「高寬頻低電壓驅動光電調制器」,內容涉及的鈮酸鋰高速外調制器由擴散型光波導,緩沖層和用來調制射頻能量的電極組成。電極電焊分兩個步驟實現,最後形成層疊式共面波導結構。低電壓驅動通過帶寬,位置和電極的布局選擇實現。上層電極溫度略高於下層電極的設計獲得良好的速率匹配,低阻抗值和低電損耗。中國專利涉及一種鈮酸鋰調制器及其製造方法,包括:選擇具有合適的晶體切向和電場利用方向的鈮酸鋰晶體制備的襯底,在鈮酸鋰晶體上製作出的光波導,製作在鈮酸鋰晶體上的與光波導匹配的調制電極,製作在調制電極的輸入端和輸出端的微帶匹配電路,在調制電極與光波導之間設置的緩沖層結構。

國外生產鈮酸鋰高速外調制器的廠家很多,其中較為著名的生產商有義大利的CORNING公司,美國的AVANEX公司和JDS Uniphase公司,日本的NTT和富士通公司,法國的PHOTLINE技術公司等。其中:
義大利:CORNING公司的相關產品以10-12.5Gb/s工作速率檔為主,包括IM-10小面式因子幅度調制器,F-10低驅動電壓幅度調制器,SD-10集成光密集調制器,SD-10-A自帶衰減器的集成光強度調制器,SD-10-RZ集成規零光調制器。

美國:JDS Uniphase公司的10.66Gb/s非歸零鈮酸鋰調制器基於具有大范圍適用性的驅動晶元實現低壓驅動,高開關消光比,以低啁啾進行調制,和匹配的集成歸零發生器一起,被廣泛用於C和L頻段摻鉺光纖放大器密集波分復用連接中。

AVANEX公司的PowerBit10-12.5Gb/s啁啾式強度調制器應用可靠的x切技術,低電壓驅動,同時和z切完全兼容,色散受限距離可達2000ps/nm。與採用z切比較,超出1700ps/nm後能量衰減大概在2dB左右,明顯低於前者。

日本:NTT電子技術研究所就應用LiNbO光波導的這些特性製作了大帶寬、低驅動電壓的LiNbO光調制器。如背形結構電極、阻抗為50Ω、驅動電壓為5V的70GHz帶寬的光調制器;驅動電壓為3.3V,帶寬為45GHz的LiNbO調制器;驅動電壓為5.1V,帶寬為100GHz的LiNbO調制器;最新研究成果為驅動電壓為2.9V,帶寬達40Gb/s光傳輸系統用的LiNbO調制器。

富士通公司的內含監控光電二極體的10Gbps鈮酸鋰光調制器,採用了Ti擴散型波導,z-cut鈮酸鋰技術,含有一個集成光電二極體監控器和一個耦合器,用於外部的自動偏壓控制(ABC)迴路中。

法國:PHOTLINE技術公司的MX-LN-10光電外調制器特為長距離穩定性和低啁啾採用x切技術,使用可靠的Ti擴散型波導,和SONET OC-192和SDH STM-64兼容。

中國:相較於國外,國內在光調制器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個別單位在調制器件性能方面進行了一些相關的實驗和模擬。國內研製開發鈮酸鋰調制器的單位有北京世維通光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浙江德清微光元件,清華大學,中科院長春物理所和北京郵電大學等。

2、中興有哪些專利,列舉一點,謝謝

太多了,至少100+以上的專利吧,在此只能稍微列一些吧:
固定位置登記 - 201310049252.9;103546962B
一種數據映射、解映射方法及系統 - 201110265378.0;102316391B
無線網路中的全雙工操作 - 201410337262.7
無源光網路中的光網路單元電源管理 - 201380037501.0
用於無線電配置指示的方法和裝置 - 201210054821.4;102655678B
用於無線通信的時隙模式操作的增強 - 201210233705.9;102883416B
使用雜訊窗用於未校準的光網路單元激活 - 201480035719.7
多波長無源光網路中的光網路單元自校準 - 201480035713.X
具有不同的協議修訂的基站之間的互操作 - 201210067313.X;102685847B
用於在基於雲的網路內實現集成的網路電話的方法和系統 -201180008743.8;102754400B
用於產生相乾和頻率鎖定光副載波的方法和裝置 -201280020413.5;103493407B
用於基於雲的身份管理(C-IDM)實現的方法和系統 -201280028695.3;103765404B

3、光放大器的種類

光放大器按照原理可以分為:摻雜光纖放大器、傳輸光纖放大器和半導體激光放大器三種類型。

4、地面數字電視傳輸覆蓋系統的組成有哪幾部分?分別有什麼知識產權

你問的這個問題比較專業,並且范圍也很廣。我先給你個傳統的ASI架構圖吧(現在很內多地方也在使用國外的設容備,採用的IP架構)。

另外你說的DTMB知識產權,這個要分為硬體部分和軟體部分,我給你一個國家廣電總局相關公布信息的網址,這個比較權威你自己查看一下:

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09/01/21/20070917135704350906.html

http://www.sarft.gov.cn/catalogs/sbrwgg/index.html

5、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涉及領域

CIMS技術及其推廣應用
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是一種先進的製造業系統技術。它能夠及時准確完整地掌握企業全部資源,進而實現企業的資源優化配置。它從加快產品上市時間、降低產品成本、保證產品質量和提供優質服務四個方面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中國已成功地掌握了CIMS的信息集成技術,並在企業獲得了很好的應用效果。當前,八六三計劃在清華大學建成了國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在機械、電子、航空、紡織等11個行業的50多家工廠推廣應用CIMS,產生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成都飛機公司利用CIMS技術在國內成功地加工了標志九十年代飛機數控加工高技術的飛機整體框架,比傳統方法縮短工時4.5倍,在某型號新機型研製過程中,節約生產及准備工時1萬多,對贏得美國麥道公司的承包合同也起了巨大作用。北京第一機床廠通過實施CIMS工程,主導產品變形設計周期縮短1/2,庫存佔用資金減少10%, 生產計劃編制效率提高40~60倍。1994年,國家CIMS 工程研究中心獲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的「大學領先獎」,1995年,北京第一機床廠的CIMS工程相繼獲得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的「工業領先獎」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可持續工業發展獎。 6000米水下機器人
通過與俄羅斯的國際合作,八六三計劃研製成功了6000米水下機器人,並於1995年8月完成了深海試驗。該機器人能夠在無人無纜情況下進行深海錄像、攝影,特別是聲納探測,自動定位導航和記錄數據,可用於海底地質地礦探測、水文測量、海底沉物探測定位及其它民用和軍用領域。6000米水下機器人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成為少數幾個擁有6000米級水下機器人的國家,它可到達世界上除海溝之外的全部海度,即全部有經濟前景的海底,占海洋面積的98%。 曙光一號全對稱多處理機伺服器系列
該系列產品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和可伸縮性,新型號可以做到與國際名牌產品IBM RS/6000二進制兼容。能支持多種操作系統,可應用於金融、工商企業、交通、電信等各種行業,支持在線事務處理,可運行上萬種應用軟體,而價格明顯低於國外同類產品,為與國外廠商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曙光1000大規模並行計算機系統
曙光1000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已掌握大規模並行處理這一90年代計算機的尖端技術。它的峰值速度高達每秒25億次,實際運算速度高達每秒15.8億次浮點運算,是目前中國性能價格比最高的國產高性能計算機,也是能公開提供服務的速度最快、容量最大的國產計算機。以曙光1000為主機的若干「高性能計算中心」正在籌建。當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利用曙光1000完成了國際首例天然DNA整體電子結構的分析計算。中科院軟體所等十幾家科研單位在曙光1000上也進行了大量科學工程計算,有力地推動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智能化應用系統
一大批具有巨大社會效益的系統研製成功。如國防大學開發成功多個有一定規模的戰投級和戰略級的模擬系統,先後用於中高級指揮員的戰役、戰略教學,對抗演習和科研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效果。由國家地震局研製的「地震預報智能決策支持系統」,取得了很高的命中率,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推廣使用。 摻鉺光纖放大器
摻鉺光纖放大器將成為發展中國光纖通信產業的最重要器件之一,市場需求量很大。367主題已研製出實用光纖功率放大器、光纖中繼放大器、光纖前置放大器模塊等實驗樣機,並應用於實驗系統中,部分性能指標略好於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 量子阱半導體光電子器件
量子阱半導體光電子器件是八十年代初出現的新型光電子器件,它具有極強的應用前景和市場競爭力。307主題當前已掌握了一系列難度很大的關鍵技術,研製出光纖通信用1.3微米和1.55微米量子阱分布反饋激光器、泵浦光纖放大器用的0.98微米大功率量子阱激光器、808nln大功率量子阱激光器及其泵浦的微型綠光固體激光器和0.66微米紅光量子阱激光器,為中國光通信技術及一系列軍用、民用系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這類高難度、高性能新型光電子器件的歷史。 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技術
該技術是國際上九十年代發展的星載對地觀測重要手段之一。308主題已經突破其關鍵技術,模樣機預計在「九五」前期完成。與此同時研製成功的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實時成像處理器在94年兩廣地區和95年江西郡陽湖地區洪水監測與災情評估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自適應光學望遠鏡系統
高分辯率自適應光學望遠鏡只有美國和德法聯合研製的裝備投入使用。中國已成為國際上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並在東亞最大的北京天文台2.16米望遠鏡上得到應用,大大提高了中國天文觀測研究的國際地位。 紅外焦平面器件
紅外焦平面技術的研究,開辟了中國紅外焦平面技術的新階段,對再入目標進行動態跟蹤的紅外輻射測量儀的研製成功,並成功地應用於靶場測量,為中國戰略核武器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高速光纖傳輸系統
作為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基礎的2.4GB/s 同步數字系列(SDH)光纖傳輸系統,取得技術上的重大突破。2.4Gb燈光終端設備已經連通,在一對光纖上系統通信容量達30140條話路;具有較完 善的網元管理、保護倒換和公務通信功能;符合國際標准。該系統將於96年底開通實驗段。當前,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具有開發2.4Gb/s系統能力的國家之一。 光纖分插復用系統
國內首創並達到九十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的SDH分插復用設備,已在工程線路上安裝並開通,正組織批量生產。該設備使沿線本地電話,能非常靈活方便地接入長途干線,大大提高了電信網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 通信智能網系統
通信智能網系統達到實用化。智能平台己在電信局聯網投入運營。有了它,個人使用記賬密碼就可在任何一部電話上與在自己電話機上一樣,獲得包括國內、國際的各種電信業務服務。 ISDN交換機
能綜合多種通信業務(ISDN)的交換機已經實用化,並被應用於軍事通信網中。基於曙光機和04機,具有智能網功能的交換機(SSP)即將實用化。 中國數字無繩電話
具有蜂房行動電話(大哥大)主要功能,而成本為其三分之一的中國數字無繩電話(CDCT)系統取得重大進展,已能夠聯網演示. 碼分多址通信技術
容量更大,成本更低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一一碼分多址(CDMA)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通信部門已決定以此為基礎,開發中國產品。 ATM交換設備
新一代交換技術,非同步轉移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設備的關鍵技術已取得突破,其中間成果16xl6埠交叉連接設備,已在天津塘沽電信局投入運營,它可以對3萬多條電話線路根據需要進行調配。預計96年能夠完成1000萬元的銷售額。 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
中國幅員遼闊,災害頻繁,尤其是突發性自然災害每年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為了及時了解災情,為災情評估和救災決策服務,八六三計劃與國家「八五」科技攻關計劃共同支持了航空遙感實時傳輸系統的研製。該系統採用可穿透雲層和雨霧的微波遙感技術和先進的通信技 術,實現遙感圖像的飛機一衛星一地面實時傳輸及地面圖像處 理等工作。1995年,鄱陽湖區和洞庭湖區洪水泛濫,航空遙感飛機飛赴災區,實時將清晰的遙感圖像傳至水利部地面控制中心,災區水陸分界清楚,洪水淹沒區一目瞭然,通過已有的地 理信息系統,很快做出了洪災損失情況的評估,在抗洪救災工 作中發揮了作用。 鎳氫電池
在八六三計劃的支持下,鎳氫電池已進入產業化開發階段,中國開發了自己的專利技術,組建了「國家高技術新型儲能材料工程開發中心」。鎳氫電池是替代現有的鎳鎘電池、無污染的新一代高性能可充電電池,稱為「綠色電池」。 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容器
高性能低溫燒結陶瓷電容器(MLC)是由八六三支持開發投入生產的另一項重大材料成果,在電子工業上有著廣泛的應用。當前,具有中國特色的高介電常數MLC已年產10多億支,創產值 1.5億元人民幣,並已開始出口。 光電子材料及制備技術
為支撐光電子信息產業研製成功的釩鋁石榴石(YAG)單晶
大爐設計新穎、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用於信息顯示與記錄的列印機、復印機有機光導鼓,無污染,清晰度和分辯率高,達到了國外先進產品的性能,並已小批量生產。 雙層輝光離子滲金屬改性鋸條(太原理工大學表面工程研究所研製)
中國獨創的雙層輝光離子滲金屬改性鋸條的切削性能高與價格昂貴的雙金屬片鋸條婢美,在許多先進國家獲發明專利,並已批量生產。

6、從2g到4g是什麼原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產業科技

今天產業科技君來聊一聊從1G到5G的演進,這是一場人類與信息載體的長期斗爭,其背後大國之間關於通信標准爭奪較量,更是蘊含著數不清的暗流涌動。

讓世界分裂,從前核武器能做到的,今天網路通信或許也能做到。從信息的生成、傳輸到接收,人類為了縮短世界的寬度,改變信息的傳遞方式,不斷通過技術將有界限的一切變成趨近於無限。

模擬之王摩托羅拉

說起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就不能不提摩托羅拉。如果說當年AT&T是有線通信之王,摩托羅拉就是移動通信的開創者。

最初,無線通信主要應用於國家級的航天與國防工業,帶有軍事色彩。我們常在二戰電影里看到美國通訊兵身上背的那個重達15公斤的玩意,就是摩托羅拉研發出的第一代跨時代的無線通信產品SCR-300。

直到1973年,摩托羅拉工程師馬丁·庫珀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行動電話——大哥大。行動電話是造出來了,傳輸用什麼網路?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給出了一個沿用至今的答案,那就是蜂窩網路,也稱為移動網路。

蜂窩網路的原理是把行動電話的服務區分為一個個正六邊形的小子區,每個子區設一個基站,這些基站形成了酷似「蜂窩」的結構,並受一個行動電話交換機的控制。在這個區域內任何地點的行動電話都可以和其他地域進行通信,同時,在兩個或多個移動交換機之間,只要制式相同,還可以進行自動和半自動轉接,從而擴大移動台的活動范圍。

1978年,貝爾實驗室基於蜂窩網路開創了最早的移動通信標准——以模擬技術為基礎的高級行動電話系統(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這就是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1G,1st Generation)。

同年,國際無線電大會批准了800/900 MHz頻段用於行動電話的頻率分配方案。5年後,這套系統在芝加哥正式投入商用,許多國家陸續都開始建設基於頻分復用技術(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模擬調制技術的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

同一時期,歐洲各國也不甘示弱,日本、加拿大等國也積極跟進,紛紛建立起自己的第一代移動通信標准。瑞典等北歐四國在1980年研製成功了NMT-450移動通信網並投入使用;聯邦德國在1984年完成了C網路(C-Netz);英國則於1985年開發出頻段在900MHz的全接入通信系統(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這些網路實際上是美國AMPS的修改版本,主要是頻段、頻道間隔、頻偏、信令速率不同,其他完全一致。

當時,中國使用的是英國的TACS標准,中國自己的移動通信系統還是一片空白,固定網路設備也全靠進口。

可以說,1G時代的王者非摩托羅拉莫屬,它不僅在全球攻城略地壟斷了行動電話市場,還是AMPS系統的設備供應商,全球超過70個國家應用AMPS標准。這也意味著美國把第一代移動通信標准牢牢把持在手中。

TDMA與CDMA之爭

雖然美國制定了第一代標准,但是1G先天不足。

首先AMPS它是一個模擬標准,很容易受到靜電和噪音的干擾,而且也沒有安全措施阻止掃描式的偷聽,到了90年代,抄襲成為了工業界的流行病,一些偷聽者採用特製的設備可以截取到行動電話的信息;其次,AMPS還存在容量有限、只能傳輸語音流量、系統太多、系統不兼容、通話質量差、設備昂貴、無法全球漫遊等一籮筐缺點。

為了提高通話質量,業界提出2G用數字通信替代模擬通信,提升容量主要有兩種解決方案,時分多址(TDMA)和碼分多址(CDMA),當時歐洲和美國幾乎所有的電信巨頭都選擇了TDMA,只有剛成立的高通在堅持CDMA。

1G所採用的FDMA技術,一個用戶在通話時佔用一個信道。TDMA則可實現在單個信道內服務多個用戶的能力,它將無線信道分成8個時隙,供8個用戶得輪流使用,從而提升了容量。舉個例子,用100Hz表示1,105Hz表示0,但是第1秒給甲用,第2秒給乙用,第3秒給丙用,只要輪換的好,5Hz的帶寬就夠3個手機用,就是延時嚴重點而已,這就是TDMA。

從技術上來看,後來1989年CDMA被證明系統的容量是TDMA的10倍以上,CDMA在各自的信號前面加上序列碼,再揉成一串發送,接收端按序列號只接受自己的信號,就好像快遞員一次性送了一疊信過來,大家按照信封上的名字打開各自的信,只可惜,CDMA系統標准成熟得晚,錯失了先機。

標准這東西就是人多嗓門大、拳頭硬的就贏了,總不能全世界就你一個人跟別人用不一樣的。在2G時代,美國的CDMA輸給了歐洲的TDMA,這也間接成為了摩托羅拉跌下神壇的起點。

各國在TDMA上達成共識,接下來就要討論標准,這時歐洲各國吸取了1G時代各自為政的失敗教訓,1982年,歐盟聯合成立了GSM(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負責通信標準的研究,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等電信巨頭都加入了進來。

最初GSM是法語移動專家組的縮寫,後來這一縮寫含義被改為全球移動通信系統,以此彰顯歐洲人將GSM標准推廣到全球的雄心。

可以說,進入2G時代以後,移動通信的技術與應用有了驚人的進步。GSM易於部署,採用了全新的數字信號編碼取代原來的模擬信號,除了語音,支持國際漫遊、提供SIM卡方便用戶在更換手機時仍能儲存個人資料,還能發送160字長度的簡訊。

高通的銅牆鐵壁

但是高通不死心,不得不說,高通確實是個狠角色,在CDMA上孤注一擲。

為了證明CDMA比GSM好用,高通花了數年時間進行實地實驗、驅動測試以及行業演示,高通不僅要做標准,還要做晶元。

當所有人的注意力還在TMDA上時,高通圍繞著功率控制、同頻復用、軟切換等技術構建了專利牆,幾乎申請了與CDMA應用所有的相關專利,從一開始他們就打算獨享利潤,掐死下游公司的脖子。

高通僱傭了一個無比龐大的律師團,律師團們負責申請專利、談專利價格、控告侵權,通過並購、控告對手專利侵權等法律戰,將所有CDMA相關專利收攏過來,使核心專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這也是高通「專利流氓」綽號的來源。

歐洲的GSM是開放的,當時是歐洲運營商和愛立信,諾基亞等設備商共享知識產權,不收專利費。但高通是一家公司,他們還把CDMA的演演算法嵌入集成晶元,只要使用CDMA技術的手機,就必須按銷售價向高通交納一筆5%-10%的專利費,這個專利費不是一次性的,是按生產了多少部手機來算,可以說是一個霸王條款,當前中國的小米、OPPO、VIVO等品牌到現在還在交這筆費用。

1994年,高通與摩托羅拉合作在香港建立起全球第一個「小白鼠」CDMA網,但效果和服務質量都太差,更別提歐洲運營商對CDMA的質疑,高通的「保護費」根本沒地方收,這也是早期CDMA干不過GSM的重要原因。

隨著技術的成熟,高通迎來轉機。1990年,高通和電子通信研究院簽署有關CDMA技術轉移協定,高通答應把每年在韓國收取專利費的20%交給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協助其研究,韓國政府也宣布CDMA為韓國唯一的2G移動通信標准,並全力支持韓國三星、LG等投入CDMA技術的商用化。

1996年底,韓國的CDMA用戶達到一百萬,第一次向市場證明CDMA正式商用的可能性,讓美國一些運營商及設備廠商對CDMA技術開始恢復信心,也讓韓國廠商在CDMA市場上初露頭角。這之後,美國的朗訊、摩托羅拉,加拿大的北方電訊都成了高通的支持者,CDMA在北美登堂入室,運營商Verizon是CDMA的最大支持者,1996年建成了美國第一個CDMA網路。

美國政府還極力向中國推銷CDMA,要求中國引進高通的CDMA技術。據原國家計委副主任張國寶回憶,「美國政府向中國施加了不小的壓力,理由是說中國與美國之間有貿易逆差,要求中國買美國的技術。」

「三國」鬥法

到了90年代,數據量越來越大,2G玩不轉了。

隨著全球手機用戶快速增長,GSM網路容量有限的缺點不斷被暴露,在網路用戶過載時,就不得不構建更多的網路設施。在此背景下,必須要把通信技術進行升級到3G,3G最大的優點是更快的網速,2G的下載速度約僅9600bps-64kbps,而3G初期的速度則為300k-2Mbps,足足提升了30幾倍。

在當時,沒有一種技術被證明優於CDMA。愛立信、諾基亞、阿爾卡特等實力雄厚的歐洲廠商深知TDMA難敵CDMA的優勢,TDMA更難以作為3G核心技術,但誰也不想接受高通霸道的方案。

為了繞開高通的鐵壁銅牆,1998年,愛立信、諾基亞、阿爾卡特聯合歐洲各國廠商成立了一個叫3GPP(3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組織,商討措施負責制定全球第三代通信標准。

3GPP小心翼翼地參考CDMA技術,最終開發出了3G標准——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MTS,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採用W-CDMA技術,就是寬頻CDMA的意思。雖然還是繞不開高通的底層技術,專利費是交定了,就是多少的問題,

W-CDMA不斷擴展著自己的版圖,1999年開始,歐洲國家基於WCDMA標准,發了不少3G牌照,英國單單通過拍賣5張3G執照而獲得近225億英鎊收入。

這可嚇壞了高通,高通趕緊與韓國聯合組成3GPP2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2) 與3GPP抗衡,推出了CDMA2000。

與此同時,在經歷了1G空白、2G追隨之後,目光這時候來到了中國,中興、華為、巨龍、大唐幾家通訊設備商逐漸發展起來了。起初中國是支持歐洲W-CDMA的,在吃了閉門羹之後,這時候中國也想在3G上爭奪一些話語權,天無絕人之路,中國找到了一個突破口:TDD技術。

實際上,無線電通信大會給3G分配的頻率的時候就有FDD(頻分雙工)和TDD(時分雙工)兩種。由於歐洲地廣人稀,基站數量不多,歐洲的W-CDMA是基於FDD技術的,在相同頻率相同功率的條件下,FDD比TDD能提供更好的覆蓋。但是中國人口稠密,基站本來就建得多,所以無人問津的TDD成了中國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國外廠商關注TDD比較少,中國在TDD領域提自己的標准,成功的希望要大一些。

1998年6月,以大唐電信為主的研發團隊提出了中國自己的TD-SCDMA標准。2000年5月,在國家信息產業部、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等運營商的強硬表態支持下,國際電信聯盟正式宣布將中國提交的TD-SCDMA,與歐洲主導的WCDMA、美國主導的CDMA2000並列為三大3G標准。

雖然與其他兩大標准來比,TD-SCDMA最弱雞,以至於即便在九年後中國移動拿到3G牌照時,中國依然在心裡打鼓,全球建設TD-SCDMA的只此一家,壓力可想而知。

但是,中國對於TD-SCDMA的研發,就相當於通信領域的「兩彈一星」。現在看來,這個戰略是無比英明的,展訊等一批晶元公司逐漸成長起來,從此之後,我們在技術標准上不再受制於人。更重要的是,我們讓西方人明白了一件事,如果在標准制定中不增加中國的話語權,中國完全有能力自己搞一個標准出來,到時候極有可能失去中國市場。因此,歐洲在制定4G標准時極力拉攏中國加入。

標准也有了,按說3G之爭應該如火如荼的進行,但實際上在2000年初,3G建設的推進十分緩慢。因為對當時的人們來說,3G多出來的網速根本用不上,打電話和發簡訊,2G的GSM足夠了。

首先是2000年,IT泡沫破滅。最遭殃的是歐洲,前期投入巨大的3G項目無法暫停,沃達豐、法國電信、T-MOBILE等運營商背負了巨大的財務壓力,法國電信還因為陷入巨幅虧損搞得不少員工自殺了。

美國陰差陽錯躲過一劫,高通的CDMA2000標准出來得晚一些,美國還沒來得及在IT泡沫破滅之前發3G牌照,直到2004年才開始大規模開展3G業務。不過,高通也沒好到哪去,本來靠專利躺著都可以收錢,但是那幾年全球3G市場根本不行,而高通還要養著上千名律師。

華為也在3G上也是受盡折磨。實際上華為做移動通信已經非常晚了,1998年才啟動GSM研發,不過發展速度很快,一年半之後就中標第一個GSM商用項目,當時趁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華為憑借比競爭對手低30%的價格,拿下了東南亞的大片市場。

在GSM上賺到錢的華為對3G充滿信心,投入大量人員和資金攻克3G技術。華為採取了三頭下注的策略,對三個3G標准都進行了技術研發投入,給公司造成了很大的資金壓力,華為迫切希望政府盡快發放3G牌照,哪個標准都行。

很可惜,中國政府遲遲沒有發放3G牌照。當時,中國在3G領域可以說是要啥啥沒有,沒有晶元,沒有手機,沒有基站,沒有儀器儀表,一切都要從基礎做起,如果當時發放3G牌照,無疑將是WCDMA和CDMA2000的天下。

華為當時唯一上量的業務,是用3G數據卡做便攜機上網,數據卡因而銷售火爆。當時華為改進了數據卡,在歐洲大受歡迎。但是賣數據卡賺的錢,和3G研發投入相比仍是杯水車薪,2008年任正非還動了賣掉終端業務的念頭,只是未能成功。

再之後,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西方電信設備商遭遇當頭棒喝。

大幅虧損的朗訊賣身阿爾卡特,諾基亞和西門子的電信部門合並,後來諾基亞收購阿爾卡特-朗訊,加上北電破產、摩托羅拉分拆出售,到最後,市場上僅剩下愛立信、諾基亞、中興、華為、三星五家主要移動設備供應商。中興、華為啥也沒干,排名就上升好幾位。

LTE一統江湖

這時候,一個穿著萬年不變的牛仔褲和藍色上衣的人,笑微微的走上了歷史前台。

2007年,iPhone橫空出世。史蒂夫·喬布斯用IOS系統和iPhone手機這樣的完美組合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幾乎在同一時間,Google發布了安卓系統,高通發布了第一代驍龍晶元。

iPhone的出現,重塑了終端市場的格局,諾基亞被拉下神壇,曾經的手機大國日本徹底退出了終端市場,而這些空缺都在日後被中國廠商所填補。

iPhone更深遠的意義則在於,APP Store帶動了移動互聯網業務井噴,創業者用APP創造出豐富的內容和業務,人們對網速提升的需求一下子被引爆。經歷了命途多舛的七年之後,3G終於找到了它的歸宿。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 W-CDMA隨後演進出3.5G的HSDPA、3.75G的HSUPA ,但其中的CDMA技術框架沒有改變。本來照這樣發展下去,以CDMA為核心的技術或許有可能一路稱霸到4G,可惜事與願違。

半途中有一號人物殺進市場將一切計劃打亂,他叫Intel。

IT界的Intel在WiFi上取得成功後野心膨脹,想進一步蠶食CT(通信技術)的地盤。普通WiFi對應的標準是IEEE802.11,搶地盤的標準是802.16,這是一個城域網標准,就是覆蓋范圍更廣大,在商業上的名稱是WiMax。

Wimax採用了OFDM技術。OFDM並不是新技術,早在1960年代貝爾實驗室就發明了,到1980年代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鏈路技術框架,OFDM技術已經在ADSL,DVB等領域獲得了商用,並且1998年徵集3G提案的時候,也有幾個基於OFDM的提案,但是沒有敵不過高通大法師Viterbi領軍的CDMA陣營。

OFDM通過循環前綴和頻域均衡等不太復雜的技術,有效地消除了用戶間干擾,效果遠遠優於CDMA。

OFDM的重回視野,除了高通以外,眾家電信巨頭都樂得不行:又能有效將4G傳輸速率提升,又能繞過高通的CDMA專利陷阱,終於不用再看高通面子了。

2008年時,3GPP提出了長期演進技術 (Long TermEvolution, LTE) 作為3.9G技術標准。因為技術上需要澄清,加上高通的專利陷井太深,3GPP在2011年提出了長期演進技術升級版 (LTE-Advanced) 作為4G技術標准,准備把W-CDMA汰換掉,轉而採用OFDM。

4G的標准終於統一到了LTE,高通失去了優勢處在危機當中。

高通當然也看到了OFDM的發展前景,手握重金的高通終於發現美國有一個公司叫Flarion,專門研究用OFDM做移動通信,它們開發的系統叫做Flash-OFDM,高通公司立刻在2006年斥巨資8億美金將其收購,「專利流氓」擁有了Flarion的全部專利。

高通主要看中Flarion解決了OFDM同頻復用的問題,採用了干擾平均化的思路,高通的軟切換技術還可以繼續在LTE當中應用。2007年,高通提出了CDMA2000的演進升級版本UMB(CDMA+OFDM+MIMO),想繼續維持CDMA的優勢。

可是高通高興的太早了,被高通專利費虐慘了的LTE,絕不支持高通的方案,將他的軟切換專利全部排除,況且全球覆蓋率最高的基站正是W-CDMA,因此,各大運營商無不紛紛決定採用LTE-Advanced當作第四代通信技術標准。

2005年,LTE陣營新加入了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在法國召開的3GPP會議上,大唐聯合國內廠家,提出了基於OFDM的TDD演進模式的方案,同年11月,3GPP工作組會議通過了中國針對TD-SCDMA後續演進的LTE TDD技術提案。

LTE陣營如虎添翼,天平很快就倒向了歐洲這邊。高通眼看著自己在3G所建立的技術體系被摧毀了,UMB因為沒人支持而迅速憋了下去,隔年高通就把UMB停掉、宣布加入3GPP的LTE陣營,4G時代美國不僅沒競爭過老對手歐洲,還眼睜睜地看著中國的崛起,

LTE的核心專利,有SFR,sOFDM,SC-FDMA,Turbo code,Alam-outicode。Turbo和Alam-outicode是史詩級的技術,但是專利已經過期或者快過期了,華為發明了前兩項,在LTE的核心專利上占據領先的地位

自此,中國作為手握4G核心專利的巨頭之一,成為了美國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對手。

不容有失的較量

4G時代LTE一統江湖,在普及的過程中,5G時代拉開帷幕。

5G通將比4G實現單位面積移動數據流量增長1000倍;在傳輸速率方面,典型用戶數據速率將提升10到100倍,峰值傳輸速率可達10Gbps(4G為100Mbps);同時,端到端時延縮短5-10倍,頻譜效率提升5-10倍,網路綜合能效提升1000倍。5G的速率可以這樣形容,下載一個文件大小1G的電影,只需要一秒鍾。

5G頻率如此之高,對於我們來說,對5G的印象可能只局限在VR、AR、無人駕駛這些終端應用上,但是站在國家層面來說,在人工智慧方面和大數據領域方面5G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對經濟、軍事、國際關系的重塑,足以用革命性三個字來形容。

那至少是未來十年的國運。

根據「光速=波長×頻率」公式,頻率越高,波長就越短,5G波長可以短至毫米級。再來說增加頻譜利用率,主要通過信道編碼技術來實現,這是「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香農在1948年提出的,同時他還提出了著名的香農極限,即在給定帶寬上以一定質量可靠地傳輸信息的最大速率,信道編碼技術可以實現無限接近但不能超過這一速率。

幾十年來,信道編碼技術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已經越來越接近香農極限。

1991年法國人發明的Turbo碼被認為是第一個接近香農極限的編碼方案。

1996年,有研究表明採用LDPC長碼可以達到Turbo碼的性能,高通公司對LDPC的發展有著不小的貢獻。

2007年,華為的Polar碼由Erdal Arikan教授提出,Polar碼所能達到的糾錯性能超過目前廣泛使用的Turbo碼、LDPC碼,被認為是迄今唯一能夠達到香農極限的編碼方法。

至此,三大編碼已經誕生。在2016國際通信大會上,多家科技巨頭開展了關於5G-eMBB(增強型移動寬頻)領域通訊標准,關於高通的LDPC方案、華為的Polar方案、歐洲的LDPC+Turbo方案的激烈討論,大會圍繞5G技術進行了投票,在Turbo碼徹底沒戲後,歐洲公司開始站隊LDPC碼,原因是他們有更多的LDPC碼專利,從1G到4G,美國、歐洲的利益從未如此統一過,面對強大的對手,美國、歐洲終於在5G時代站到了一起,5G標准之爭從中國與美國歐三國殺演變成了中國和美歐的對峙。

最終,高通以一票的微弱優勢勝過了華為,在5G-eMBB標准方面全面獲勝,而華為僅是獲得了5G短碼的國際標准。當前,在5G的三大場景中eMBB場景的編碼方案已經確定,但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場景的標准仍待爭奪。

高通獲得了制定5G標準的專利權後,按照老套路很快就宣布了使用該項專利權要收取的費率標准,不管其他零件晶元用誰的,只要使用了LDPC網路,單模(5G)的手機收取2.275%,多模(5G/4G/3G)收取的費率收取3.25%。

如果以國產手機目前的出貨規模來估算的話,每年最低要給高通支付約三、四百億專利費。

但華為也不是吃素的。2019年6月,德國專利數據公司Iplytics將全球各大公司佔有的5G標准必要專利數量進行排序,全球5G必要專利持有量過百的廠商共有11家,華為以1554個位居世界首位,中興、大唐、OPPO的專利數量分別為1208個、545個和207個,高通的5G專利數量排名第六位,共846個。

去年,華為還要求美國最大運營商Verizon支付超過230項專利的許可費用,總金額超10億美元,這些專利涵蓋了核心網路設備、有線基礎設施和物聯網技術。

雖然華為的專利數量最多,但高通的專利卻更為核心,5G通訊領域中,涉及到了太多的專利技術,多家公司都分別掌握著不同技術的專利權,導致了5G領域出現了一個復雜的交叉授權協議,高通使用華為的短碼標准需要繳納一部分專利費,華為使用高通的5G標准也需要繳納專利費,但整體上,華為交給高通的專利費用更多。

於是,美國又瞄準華為的手機業務,高通、ARM、谷歌等重要供應商均表示中止與華為的合作,要在晶元和操作系統層面對華為造成打擊。從一開始,5G的標准之爭就不是華為、中興一兩家企業的事,而這場較量,至今還未蓋棺定論。

5G的市場夠大,卻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大,這個市場是有上限的。這場較量在美國看來就是「零和」游戲,別人所得就是美國所失。對它的殘酷性,中國不能有任何僥幸,歸根結底,這也是一場不容有失的大國較量。

7、誰能給我一份通信工程的暑假實習報告

實習目的:為鞏固通信工程專業的主業知識,提高對實際操作生產技能的認識,加深對通信相關產品和生產流程的具體,了解更多的關於通信方面課本以外的知識,為以後對本專業課的學習有更好的幫助。

前言:通過近一周的學習,我們從感性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對我們將來的學習和研究方向的確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這次參觀實習豐富了本人的理論知識,增強了本人觀察能力,開闊了視野,並使我對以後的工作有了定性的認識,真是讓我收獲頗多。現將本次實習就參觀實習內容、實習收獲、以及未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此次感想等三方面作以總結。

准備工作:

9月1日這一天我們參加了認識實習動員大會,會上帶隊老師給我們詳細說明了實習時的注意事項等各項事宜和這幾天實習的統一安排,並鼓勵大家見習時要勤於向技術人員提問,希望通過這次實習,使我們對本專業有更好更深入的了解。

一、參觀實習內容

1.中國地質大學通信系統實驗室

9月2日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坐車前往中國地質大學,去參觀那的通信系統實驗室。在那裡我們了解到中國地質大學通信系統實驗室是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重要通信與信息技術實驗教學基地,集實驗教學與科學研究於一體的開放性實驗室。為培養創新性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實訓環境,為校企共建提供一個合作交流平台。系統的總目標是建成實驗平台。

在跟隨老師參觀的同時,內部老師介紹到該通信實驗系統由華為公司的metro系列光傳輸產品、c&c08程式控制交換機、ma5300寬頻設備、h3c二層和三層數據通信設備、無線接入等五大硬體平台和專用通信軟體組成。各平台在專用軟體(e-bridge、t2000等)的支持下既可以開設獨立實驗,又可以開設系統性實驗,提供多種端到端的通信解決方案,可同時容納35位同學上機操作。

依託此平台可完成通信及信息專業的教學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及科學研究等。該平台可涵蓋的課程:接入網技術、程式控制交換、光纖通信、sdh、計算機通信網、信息管理與安全、電信信令與通信協議、多媒體通信、語音處理、圖像處理、通信原理、移動通信、電磁場與電磁波等。同時該平台可支持華為光傳輸網路和h3c網路培訓認證業務,通過認證考試者,可頒發相應的認證證書。

對於次實驗室今後的發展,老師強調創新源於實踐,在溫總理「艱苦樸素、求真務實」的辦學宗旨指引下,把實驗室建成國內一流、功能齊全、面向社會、創新型通信實驗教學基地。

2.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

9月3日,我們大清早就坐車趕往長飛光纖光纜有限公司參觀實習,在大廳的時候,公司相關的工作人員就向我們介紹了下公司的概況。

長飛公司創建於1988年5月,由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荷蘭德拉克通信科技公司、武漢長江通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是我國唯一具備制棒、拉纖及成纜一體化規模生產能力的專業廠家。公司位於武漢市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關山二路四號,佔地面積達十五萬平方米,員工總數約1000人,年銷售額接近30億元,是當今中國產品規格最齊備、生產技術最先進、生產規模最大的光纖光纜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基地。

自1992年投產以來,長飛公司的光纖和光纜產品的產銷量連續十六年排名全國第一位,累計產銷光纖5250萬芯公里、光纜123萬皮長公里(合光纖3600萬公里),銷售總額超過200億元。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中東、非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躋身成為全球第二大光纖生產企業及第五大光纜生產企業。

長飛公司自創業至今,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已經探索出一條振興民族產業的成功之路。

研究與開發中心,是長飛公司專門從事對光纖和光纜製造技術、生產工藝、製造設備以及產品用材料進行研究的部門,擁有博士和博士後13人、碩士54人、本科103人、高級技術專家22人,致力於世界領先水平的新型光纖、光纜產品的開發和研製工作。

截至到目前,長飛公司已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09項,其中發明專利達51項。同時,還獲得了多項美國專利授權。

同時,長飛公司還多次承擔了國家級「十五」攻關項目、國家發改委信息產業技術升級項目、國家級「863」項目、「科技興貿」項目、國家級火炬計劃項目、湖北省科技攻關項目、商務部「出口機電產品研發」項目、武漢市的科技攻關項目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項、武漢市科技進步獎兩項,並參與了國際電聯itu-t標準的制定工作。

此外,長飛公司還大力開展自主創新基礎建設。先後被認定為湖北省博士後產業基地,湖北省省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湖北省光通信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中國信息產業年度創新企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武漢市光纖通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自1992年投產以來,長飛公司已累計產銷光纖5250萬芯公里、光纜123萬皮長公里(合光纖3600萬公里),銷售總額超過200億元。光纖產品和光纜產品的產銷量連續十六年排名全國第一位,並且在全球分別排名在第二位和第五位。

在國內市場,長飛公司的光纖產品和光纜產品被廣泛應用於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通等通信運營商,以及電力、廣電、交通、教育、國防、航天、化工、石油、醫療,全國市場佔有率超過40%。

在國際市場,長飛公司已累計出口光纖光纜產品約1000萬芯公里。產品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中東、非洲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市場佔有率超過10%。

在引進現代化生產技術的同時,長飛公司也引進了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尤其是現代化的質量管理程序,使長飛公司的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處於嚴格而科學的質量控制之中。

1993年,通過荷蘭kema公司的全面審核,長飛公司成為全國光纖光纜行業第一家獲得iso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

2001年,長飛公司採用erp系統啟動企業資源計劃體系,從原材料的采購、合同評審、產品生產、成品交付一直到售後服務,實行全過程質量監控,確保產品、工藝和服務滿足用戶的需求。

2002年,長飛公司獲得iso9001:2000版國際標准認證,這預示著長飛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已經由當初的引進、借鑒模式,發展到自我完善和不斷提高的模式。

到2007年,它的單跟光線預制棒拉絲長度突破2000公里,並榮獲「中國製造企業500強」稱號和「中國光纖光纜三十年最具影響力企業」稱號。

跟隨著工作人員,我們大致參觀了一下光纖光纜相關產品生產過程的流程,對整個預制棒的生產有了很好的了解。

烽火通信自1999年成立以來,將多模光纖產業化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實施了跨越式發展戰略。首先,在原中試車間,通過提升設備性能,增加新pcvd設備,改進工藝技術等措施,就使2001年的光纖年產銷量比1999年增加了5倍。同時,在武漢?中國光谷新建的光纖廠即將投產,除了大規模生產單模光纖之外,還將採用最新一代的pcvd設備生產高性能多模光纖,生產能力將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4~5倍。在新一代50/125祄多模光纖的研究方面,dmd測量是不可缺少的技術。烽火通信早有準備,研發人員收集、研究了相關技術資料,購買了dmd測量設備,進行了消除rip缺陷的工藝研究。

3.烽火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簡介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烽火通信)是國內優秀的信息通信領域設備與網路解決方案提供商,國家科技部認定的國內光通信領域唯一的「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武漢?中國光谷」龍頭企業之一。

公司1999年成立,2001年烽火通信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烽火通信主要發起人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是中國光纖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中國光通信的發源地。中國的第一根光纖、第一個光通信工程以及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在這里研製完成的。

烽火通信掌握了大批光通信領域核心技術,其科研基礎和實力、科研成果轉化率和效益居國內同行業中之首,參與制定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200多項。近年來,烽火通信承擔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40gb/ssdh光纖通信設備與系統」、「自動交換光網路」、國家863計劃「tbpsdwdm傳輸系統研製」等項目的研發與產業化,代表國家向世界領先科技技術沖擊。

烽火通信是國家基礎網路建設的主流供應商,其產品類別涵蓋光網路、寬頻數據、光纖光纜三大系列,

光傳輸設備和光纜佔有率居全國首列,10萬套設備在網上穩定運行,100餘萬皮長公里光纜裝備國家基礎光纜干線網;代表業界最高水平的ulhwdm、3.2tdwdm、ason系統率先應用於電信運營商的國家一級干線網路;ftth率先成熟商用……創新的網路設備、完善的客戶服務和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烽火通信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道路,在信息網路安全、計費軟體、集成業務等領域也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烽火通信本著"創新、服務、盡責、共同發展"的企業精神,將進一步提升資本的運籌能力、資產的運作能力、產品的開發能力、市場的拓展能力、高質量的服務能力、強有力的行政管理能力,圍繞主業發展、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整體優勢的發揮,把"烽火"品牌做大、做精、做強,為通信技術的研究與應用開辟新的篇章。

烽火通信擁有亞洲一流的生產基地,總面積約8萬多平方米,包括現代化的通信系統設備生產車間和光纖光纜製造車間。先後引進了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各種技術裝備和生產線50多條,年生產能力達50億元人民幣。

研發實力

烽火通信長期專注於通信網路從核心層到接入層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發,歷年來承擔了國家「八五」、「九五」、「十五」期間光纖通信領域內絕大部分「863」、「攻關」項目,並朝著實用化推進。

烽火通信每年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並實施以人為本的人才戰略,擁有包括中國工程院士、itu-t專家組成員、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在內的龐大研發群體,及時跟進客戶需求,對用戶的核心利益提供有競爭力的獨特解決方案。

2005年,十五攻關項目「40gb/ssdh光纖通信設備系統」通過驗收;代表國內最大容量的3.2t(80×40g)dwdm系統,國內首次應用在中國電信一級干線工程;「烽火纖」進入國家一級干線市場,規模商用;ftth系統率先在國內商用,並規模出口海外;

2004年,完全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ason系統成功應用於上海電信;

2003年,國家863項目「wdm超長距離的光傳輸技術的研究與實現」通過驗收;國內首套完全採用自主知識產權的ulh系統規模應用於國家一級干線建設;

2002年,1.6tdwdm系統率先大規模應用在中國電信一級干線工程;烽火通信代表在中國國際電信聯盟提出的城域多業務環msr技術(x.87)被itu-t接受並確定為城域光傳送網技術規范;

2001年,oxc、oad系統成功應用於中國高速信息示範網;

2000年,有烽火通信提出首個國際電聯ip標准(x.85/x.86)被itu-t正是採納;開通中國首個32×2.5gdwdm(貴陽-興義)國家干線工程;

1997年,開通中國首個國產2.5gsdh(海口-三亞)國家干線工程;

1990年前,率先開通京漢廣等多條pdh國家一級干線;

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突破為烽火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大力推動民族光通信產業的發展

二、實習收獲

1.預制棒

參觀加上網上相關的參考資料我們了解到多模光纖3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成三個大階段。

第一階段,1971~1980年期間,是多模光纖的研究開發期。在此期間,國際上逐步淘汰了傳統的雙坩堝工藝,開發了mcvd、ovd、vad、pcvd等四種化學汽相沉積預制棒新工藝;從多組分氧化物玻璃光纖轉向石英玻璃光纖;研究了多模光纖傳輸理論與光纖設計,其中特別重要的是,開發了通過微分模時延(dmd)測量結果的分析來優化預制棒工藝提高多模光纖帶寬的關鍵技術;進行了多模光纖通信系統現場試驗;建立了50/125祄梯度多模光纖(以下簡稱50祄-mmf)工業標准;50祄-mmf投入規模生產。有代表性的是康寧公司的wilmington光纖廠1979年1月投產以及at&t公司atlanta光纖廠1979年4月擴建,次年投產。1980年的全球光纖年產量不足10萬km,100%是多模光纖。這是光纖產業的開端。在隨後的20年中,mmf的年產量迅速增加,2000年達到400萬km(參見表1)。

第二階段,1981~1995年期間,是多模光纖實用化並不斷增加新品種的發展期。國際上紛紛利用50祄-mmf建立了實用化的干線光纖通信系統。然而,在此期間的最初幾年(1983~1984年),單模光纖(指g.652a光纖)技術成熟了,50祄-mmf在局間干線光纖通信系統中的地位迅速地被單模光纖取代。此後,50祄-mmf轉向數據傳輸領域,主要用於區域網(lan)。當時,為了盡可能地降低lan系統成本,普遍採用價格低廉的發光二極體(led)作光源,而不用昂貴的半導體激光器(ld)。led的發散角比ld的大得多,而當時已有的50祄-mmf,其芯徑和數值孔徑都比較小,不利於與led的高效耦合。為使連接耦合更容易,並且使耦合入光纖的光功率更大,國際上大力開發了具有較大芯徑和較大數值孔徑的梯度多模光纖,例如62.5/125祄,80/125祄,100/140祄等,芯徑從50祄增加到100祄,數值孔徑(na值)從0.2增加到0.3以上(參見表2),為多模光纖在lan系統中的推廣應用創造了條件。此後不久,50祄-mmf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就被新興起的62.5/125祄梯度多模光纖所取代。80/125祄,100/140祄等多模光纖則由於彎曲損耗較高、製造成本較高、外包層直徑特殊等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在此期間,多模光纖逐步取代傳統的銅線和同軸電纜成為現代超高速lan系統的首選物理媒體。

第三階段,1996~2002年期間,多模光纖研究與開發進入了最新一個活躍期。預計該活躍期將持續到2010年。在此期間,lan系統向gb/s以上的超高速率發展。ieee於1998年6月通過了千兆比特乙太網標准;2002年6月剛剛通過了10gb/s乙太網標准。這種超高速率lan系統,必需採用激光器作為光源,並配用高性能的新一代多模光纖。除10gb/s乙太網標准之外,還有很多工業標准將採用新一代多模光纖。

美國康寧、原朗訊的ofs、荷蘭draka都已經推出了這種新一代多模光纖樣品。各工業標準的出台,為這種光纖的研製、生產和應用提供了統一的依據,更多的光纖生產廠家將投入新一代多模光纖的研製和生產。預計2002年以後,將是多模光纖獲得更大發展的黃金時期。

光纖預制棒的制備,目前光纖芯預制棒制備技術四種工藝共存,這四種工藝分別為外汽相沉積法(ovd)、汽相軸向沉積法(vad)、改進汽相沉積法(mcvd)和等離子體化學汽相沉積工藝(pcvd)。光纖芯棒的光學特性主要取決於芯棒製造技術,而光纖預制棒的成本取決於外包層技術。現今光纖外包層製造技術包括套管法、阿爾卡特(alcatel)公司發明的等離子噴塗法(plasmaspary)、火焰水解法(soot)和美國朗訊科技公司發明的溶膠法-凝膠法(sol-gel法),其中soot法是泛指ovd和vad等火焰水解外沉積工藝。

而mcvd法現採用外沉積技術取代套管法製作大預制棒,形成mcvd外沉積工藝相結合的混合工藝,從而改變了傳統mcvd工藝沉積速度低、幾何尺寸精度差的缺點,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預制棒的質量。此後,又有一些公司開發了低成本大尺寸的套管工藝,套管制備工藝為sol-gel和ovd法。

預制棒制備工藝ovd法近二十年來已從單噴燈沉積發展到多噴燈同時沉積,沉積速率成倍增加,並實現一台設備同時沉積多根棒,並且從依次沉積芯包層製成預制棒的一步法發展到二步法,即先制備出大直徑的芯棒,再拉製成小直徑芯棒或不拉細,然後採用外包層技術制備出光纖預制棒,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並且,mcvd法尤其是pcvd法、ovd和vad法更易精確控制芯棒的徑向折射率分布,因而對於制備多模光纖mmf和非零色散光纖dzdf芯預制棒更有效。

近20年來,光纖預制棒外包層技術已有許多發展,1980年初開始用套管法制備光纖預制棒,從而使光纖預制棒製造工藝實現了從一步法到二步法的轉變。美國corning公司首先採用soot外包技術代替了套管法應用於工業生產。1990年,阿爾卡特alcatel等離子噴塗技術及美國朗訊公司開發的sol-gel外包技術替代了套管技術,因而採用套管法制備光纖預制vad製造光纖芯棒的生產廠家都採用soot外包技術。

2.密集波分復用光傳輸系統

中國通信學會發布的最新消息,烽火通信「80*40gb/s密集波分復用光傳輸系統」項目獲2007年度中國通信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烽火通信在國內首次採用nrz碼進行40gb/sdwdm傳輸;國內首次將喇曼光纖放大器技術成功應用於80*40gb/sdwdm系統,在40gb/sdwdm系統精確色散管理、分布式喇曼放大和不等跨距的分布式喇曼放大的osnr分析軟體等方面具有創新性;在上海-杭州成功建立了國內外第一條可擴展到80*40gb/sdwdm超高速和超大容量光傳輸系統,載入了實際業務,全線運行穩定,填補了國內空白。80*40gb/sdwdm系統研製成功和工程實用化,在我國高速光纖通信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表明我國在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長傳輸距離光通信系統研發和產品化方面逐步接近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從追趕到超越,這是我國由通信大國向通信研發、製造、運營強國邁出的堅實步伐。

3.光纖通信

利用透明的光纖傳輸光波。效率速度都遠遠優於有線電通信。同步數字體系(sdh)是一種光纖通信系統中的數字通信體系。它是一套新的國際標准。sdh既是一個組網原則,又是一套復用的方法。sdh是為了克服pdh的缺點而產生的,是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再定規范然後研製設備。這樣就可以按最完善的方式設定未來通信網要求的系統和設備。sdh是國際電信聯盟ccitt於1988年正式推薦的,並稱為同步數字體系。sdh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標准,它不僅適用於光纖通信,原則上也適用於微波和衛星通信。

三、未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此次的感想

我們經過校內兩年的學習,掌握了一些通信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後,走出校門到信息行業進行實習,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本次認識實習,自己了解了通信專業的基礎知識,開闊了眼界,增加了見聞,明白了一些通信設備的簡單原理,也明白了目前該行業的最新發展,把平時書本的知識應用在了實踐中,同時也得到了很多寶貴的知識財富,另一面自己也看見了自己的不足,還需要努力學習,了解更多相關知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多請教老師,和有關人員,通過各個渠道學習和了解通信工程的有關知識。

通過實習,我們才有了機會去面對著專業性人員,聽著他們對專業性的講解以及親自看到了許多的大型通信設備,這些都很有助於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以及與實際相聯系,這些都很益於我們在以後的工作。通過實習,讓我體會通信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深對通信工程在生產生活中的感性認識,了解這些企業生產和運營的規律,學習這些企業組織和管理知識,鞏固了所學理論,培養了初步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增強了我在電子信息方面的學業背景和對本專業的熱愛。

此次實習通過各種形式我了解當前通信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美好的前景。感受到了信息科技給今天帶來的美好生活,當然以後自己也要立志獻身於通信事業,重點研究移動通信新技術。因此,在明年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深造的時候,我自己應努力從事移動通信課題的研究,讓自己盡快成長起來。

8、為什麼OFDM要用於光傳輸之中呢?有什麼好處?需要處理哪些關鍵技術?

OFDM的優勢與不足
優勢:OFDM存在很多技術優點見如下,在3G、4G中被運用,作為通信方面其有很多優勢:
(1) OFDM技術在窄帶帶寬下也能夠發出大量的數據,能同時分開至少1000個數字信號,而且在干擾的信號周圍可以安全運行的能力將直接威脅到目前市場上已經開始流行的CDMA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態勢,正是由於具有了這種特殊的信號「穿透能力」使得OFDM技術深受歐洲通信營運商以及手機生產商的喜愛和歡迎,例如加利福尼亞Cisco系統公司、紐約工學院以及朗訊工學院等開始使用,在加拿大WiLAN工學院也開始使用這項技術。
(2) OFDM技術能夠持續不斷地監控傳輸介質上通信特性的突然變化,由於通信路徑傳送數據的能力會隨時間發生變化,所以OFDM能動態地與之相適應,並且接通和切斷相應的載波以保證持續地進行成功的通信.該技術可以自動地檢測到傳輸介質下哪一個特定的載波存在高的信號衰減或干擾脈沖,然後採取合適的調制措施來使指定頻率下的載波進行成功通信。
(3) OFDM技術特別適合使用在高層建築物、居民密集和地理上突出的地方以及將信號散播的地區。高速的數據傳播及數字語音廣播都希望降低多徑效應對信號的影響。
(4) OFDM技術的最大優點是對抗頻率選擇性衰落或窄帶干擾。在單載波系統中,單個衰落或干擾能夠導致整個通信鏈路失敗,但是在多載波系統中,僅僅有很小一部分載波會受到干擾。對這些子信道還可以採用糾錯碼來進行糾錯。
(5) OFDM技術可以有效地對抗信號波形間的干擾,適用於多徑環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數據傳輸。當信道中因為多徑傳輸而出現頻率選擇性衰落時,只有落在頻帶凹陷處的子載波以及其攜帶的信息受影響,其他的子載波未受損害,因此系統總的誤碼率性能要好得多。
(6) OFDM技術通過各個子載波的聯合編碼,具有很強的抗衰落能力。OFDM技術本身已經利用了信道的頻率分集,如果衰落不是特別嚴重,就沒有必要再加時域均衡器。通過將各個信道聯合編碼,則可以使系統性能得到提高。
(7) OFDM技術可使信道利用率很高,這一點在頻譜資源有限的無線環境中尤為重要;當子載波個數很大時,系統的頻譜利用率趨於2Baud/Hz。
存在不足:雖然OFDM有上述優點,但是同樣其信號調制機制也使得OFDM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劣勢:
(1)對相位雜訊和載波頻偏十分敏感
這是OFDM技術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整個OFDM系統對各個子載波之間的正交性要求格外嚴格,任何一點小的載波頻偏都會破壞子載波之間的正交性,引起ICI,同樣,相位雜訊也會導致碼元星座點的旋轉、擴散,從而形成ICI。而單載波系統就沒有這個問題,相位雜訊和載波頻偏僅僅是降低了接收到的信噪比SNR,而不會引起互相之間的干擾。
(2)峰均比過大
OFDM信號由多個子載波信號組成,這些子載波信號由不同的調制符號獨立調制。同傳統的恆包絡的調制方法相比,OFDM調制存在一個很高的峰值因子。因為OFDM信號是很多個小信號的總和,這些小信號的相位是由要傳輸的數據序列決定的。對某些數據,這些小信號可能同相,而在幅度上疊加在一起從而產生很大的瞬時峰值幅度。而峰均比過大,將會增加A/D和D/A的復雜性,而且會降低射頻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同時,在發射端,放大器的最大輸出功率就限制了信號的峰值,這會在OFDM頻段內和相鄰頻段之間產生干擾。
(3)所需線性范圍寬
由於OFDM系統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大,對非線性放大更為敏感,故OFDM調制系統比單載波系統對放大器的線性范圍要求更高。

9、光纖放大器的專利技術

1、CN00101089.1 增益平化的光纖放大器
2、CN00102134.6 含有增益控制電路的摻鉺光纖放大器
3、CN00118698.1 根據信道數穩定光纖放大器輸出功率的設備和方法
4、CN00118701.5 使用種子光束的長帶光纖放大器
5、CN00125366.2 用於包層泵浦光纖放大器和激光器的多光束合波分波器
6、CN00803494.X 光纖放大器增益的平坦化
7、CN01101299.4 光纖放大器
8、CN01102975.7 波分復用系統中用於抑制光纖放大器暫態效應的裝置
9、CN01110050.8 增益固定型光纖放大器
10、CN01111399.5 用於光放大器的光纖,光纖放大器和光纖激光器
11、CN01116610.X 長波段光纖放大器
12、CN01121851.7 光纖放大器、激勵光源模塊和光學系統
13、CN01126962.6 自適應智能化光纖放大器
14、CN01141272.0 改進的寬頻攙鉺光纖放大器
15、CN01143920.3 放大用光纖和包含它的光纖放大器
16、CN01145384.2 一種摻鉺光纖放大器增益控制裝置
17、CN01218161.7 光纖放大器
18、CN01244678.5 多模摻餌光纖放大器
19、CN01800418.0 利用雙埠波長選擇耦合器的光纖放大器
20、CN01810531.9 含有分布和分立式拉曼光纖放大器的放大器系統
21、CN02100850.7 光纖放大器和使用該光纖放大器的光通信系統
22、CN02103451.6 半導體激光組件、採用它的光纖放大器與光通信系統
23、CN02104782.0 利用泵浦光提高S-帶寬的轉換效率的摻雜銩的光纖放大器
24、CN02112491.4 一種用於摻鉺光纖放大器的模擬增益控制裝置及其方法
25、CN02124992.X 支持單纖雙向光傳輸的光纖放大器連接方法及其裝置
26、CN02130396.7 偏振波保持型光纖放大器和光放大器
27、CN02131442.X 喇曼摻鉺光纖放大器的增益譜均衡的方法
28、CN02131443.8 增益譜可控的喇曼光纖放大器及其控制方法
29、CN02131553.1 色散減小的喇曼光纖放大器
30、CN02134904.5 智能化摻鉺光纖放大器
31、CN02136511.3 全波段拉曼光纖放大器
32、CN02136512.1 多波段稀土摻雜光纖放大器
33、CN02136672.1 多稀土摻雜超寬頻光纖放大器
34、CN02145135.4 低雜訊、高增益、高平坦的長波段摻鉺光纖放大器
35、CN02147092.8 與拉曼光纖放大器和半導體光放大器耦合的混合光放大器
36、CN02147746.9 喇曼增益實時動態控制與補償的方法及其喇曼光纖放大器
37、CN02152708.3 寬頻摻餌光纖放大器和波分復用光傳輸系統
38、CN02157822.2 增益平整光纖放大器
39、CN02237118.4 一種摻鉺光纖放大器
40、CN02261388.9 低雜訊、高增益、高平坦的長波段摻鉺光纖放大器
41、CN02279587.1 一種增益平坦的喇曼光纖放大器
42、CN02284355.8 喇曼增益實時動態控制與補償的喇曼光纖放大器
43、CN03111442.3 應用量子相干實現摻鉺光纖放大器增益平坦化的方法
44、CN03114820.4 圓柱形排布的脈沖雙包層光纖放大器
45、CN03116604.0 低雜訊指數增益鉗制摻鉺光纖放大器
46、CN03118554.1 具有對稱曲面反射鏡的包層泵浦光纖激光器和光纖放大器
47、CN03120173.3 寬頻光纖放大器
48、CN03122222.6 用於光纖放大器的集成雙泵浦組合器
49、CN03128223.7 適合於城域網智能型雙通道光纖放大器
50、CN03129580.0 具有動態增益波動控制的拉曼光纖放大器
51、CN03140894.X L波段摻鉺光纖放大器溫度相關增益譜特性的補償方法
52、CN03141899.6 帶狀微片自調Q雙包層光纖放大器
53、CN03142111.3 多波長刺蝟量子點雙包層光纖放大器件
54、CN03145078.4 長波長光纖放大器
55、CN03145128.4 光纖放大器
56、CN03147376.8 一種摻餌光纖放大器EDFA增益控制方法
57、CN03153086.9 具有自動功率控制功能的光纖放大器及自動功率控制方法
58、CN03156729.0 寬頻光纖放大器
59、CN03159572.3 用遺傳演算法設計摻鉺光纖及摻鉺光纖放大器
60、CN03228090.4 圓柱形排布的脈沖雙包層光纖放大器
61、CN03255275.0 一種混合型寬頻光纖放大器
62、CN03256077.X 帶狀微片自調Q雙包層光纖放大器
63、CN03277433.8 基於雙程雙向結構的分立式拉曼光纖放大器
64、CN03805598.8 使用壓低型光纖放大器的通信系統和分波段放大裝置
65、CN03810246.3 抽運光纖放大器中的方法和裝置
66、CN03815009.3 半導體激光器裝置、半導體激光器模塊及光纖放大器
67、CN03815394.7 光纖及採用了光纖的光纖耦合器、摻鉺光纖放大器、光導波路
68、CN89104084.6 光纖放大器
69、CN90106952.3 具有寬頻信號波長的雙芯有源光纖放大器
70、CN90109044.1 一種具有寬激勵頻帶的有源光纖放大器及相關的有源光纖
71、CN90108705.X 具有寬頻信號波長的有源光纖放大器
72、CN91100697.4 具有雙芯部分的寬信號波長帶有源光纖放大器
73、CN93114035.8 帶有雙光柵的光纖放大器
74、CN94116614.7 有效利用泵功率的光纖放大器
75、CN94191377.5 用於波長范圍約1300nm左右的光纖放大器的光波導
76、CN95108476.3 混合光纖放大器
77、CN95191692.0 增益控制光纖放大器
78、CN95214226.0 帶有前置耦合-隔離放大環的級聯光纖放大器
79、CN96191114.X 雙芯光導纖維及製造這種光導纖維、雙芯光纖激光器和雙芯光纖放大器的工藝方法
80、CN96197531.8 從光纖放大器發送監測消息
81、CN96203208.5 分配泵浦級聯光纖放大器
82、CN97101816.2 光纖放大器
83、CN97115418.X 用雙向分劃和激發泵激功率放大傳輸光的摻鉺光纖放大器
84、CN97116141.0 自動跟蹤和濾波發射光波長的鉺攙雜光纖放大器及其方法
85、CN97126130.X 增益平衡光纖放大器
86、CN97126135.0 採用混合抽運光束的反饋型光纖放大器
87、CN97126139.3 光纖放大器
88、CN97180844.9 用於孤立子的分布式光纖放大器
89、CN97193928.4 用於波長復用的光纖放大器
90、CN98102559.5 低雜訊光纖放大器
91、CN98102664.8 帶吸收器的光纖放大器
92、CN98102749.0 實現小信號高增益的光纖放大器
93、CN98103086.6 光纖放大器的封裝裝置
94、CN98117158.3 多信道光纖放大器的增益測量裝置
95、CN98117378.0 多信道三級光纖放大器
96、CN98119908.9 光纖放大器中的雙模擬 數字式自動功率控制裝置
97、CN98124939.6 光纖放大器
98、CN98126022.5 使用同步基準濾光器的光纖放大器
99、CN98802107.2 具有平坦增益曲線的多級光纖放大器
100、CN98802424.1 具有減小的溫度相關增益平滑度失真的光纖放大器
101、CN98802520.5 增益可變的光纖放大器
102、CN99100673.9 高效帶寬加倍及增益整平石英光纖放大器
103、CN99109442.5 適合於長波光信號的鉺攙雜光纖放大器
104、CN99109617.7 使用殘余抽運光的兩級摻鉺光纖放大器
105、CN99111242.3 長波長光纖放大器
106、CN99118405.X 提高功率轉換效率的長頻帶光纖放大器
107、CN99120853.6 具有高功率轉換效率的並行光纖放大器
108、CN99121614.8 每信道輸出定值功率的波分復用摻鉺光纖放大器及放大法
109、CN99125043.5 對於每條信道具有恆定輸出功率的光纖放大器及放大方法
110、CN99126104.6 光纖放大器及帶光纖放大器的傳輸系統
111、CN99800964.4 摻鉺光纖放大器中有中間級衰減器的增益傾斜控制
112、CN99804148.3 光放大用光纖和光纖放大器
113、CN99804388.5 性能改進的增益平坦的摻鉺光纖放大器
114、CN99804664.7 具有受控增益的光纖放大器
115、CN99804821.6 具有增益平坦濾波器的光纖放大器
116、CN99810977.0 通過雙腔增益控制對摻餌光纖放大器進行增益控制和整形
117、CN99816301.5 用於控制增益平坦度的光纖放大器
118、CN200310103654. 9 寬頻光纖放大器
119、CN200310108304.1 光纖光柵增強的L波段雙通摻鉺光纖放大器
120、CN200310109356.0 喇曼光纖放大器中雙重瑞利散射雜訊的抑制方法
121、CN200310111684.4 用自發輻射光源為輔助泵浦的增益位移型摻銩光纖放大器
122、CN200380104659.1 光纖放大器模塊
123、CN200410010985.2 基於啁啾光纖光柵的摻鉺光纖放大器的增益平坦器
124、CN200410013020.9 喇曼光纖放大器泵浦模塊
125、CN200410013022.8 喇曼光纖放大器
126、CN200410016347.1 摻鉺光纖放大器增益特性的監控裝置
127、CN200410041335.4 反射型分立式拉曼光纖放大器
128、CN200410053306.X 集中泵浦光纖激光器和光纖放大器
129、CN200410056638.3 從光纖放大器發送監測消息
130、CN200410074686.5 具有光纖放大器的無源光網路
131、CN200410084637.X 可調諧窄線寬啁啾光纖放大器
132、CN200410090103.8 與拉曼光纖放大器和半導體光放大器耦合的混合光放大器
133、CN200420072621.2 喇曼光纖放大器的溫度控制裝置
134、CN200420072622.7 基於折射率引導型光子晶體光纖的分立式喇曼光纖放大器
135、CN200420076637.0 能夠保護光纖端面的喇曼光纖放大器
136、CN200420089577.6 光纖放大器盒
137、CN200480001015.4 光纖激光器、自發發射光源及光纖放大器
138、CN200480023836.8 具有誤差校正的光纖放大器
139、CN200510016194.5 S波段分立式喇曼光纖放大器
140、CN200510033192.7 一種寬頻光纖放大器
141、CN200510049180.3 納米晶體量子點光纖及光纖放大器
142、CN200510064108.8 光放大用光纖,光纖放大器和光通信系統
143、CN200510075542.6 摻過渡金屬光纖放大器
144、CN200510108724.9 光纖放大器的質量監控
145、CN200510135431.X 可調式光纖放大器與鐳射裝置
146、CN200510136601.6 分離基態模截止可調式光纖放大器與鐳射
147、CN200520130429.9 智能化摻鉺光纖放大器
148、CN200610019644.0 高效循環注入包層泵浦光纖放大器
149、CN200610087568.7 一種增益可間隔設置的摻鉺光纖放大器
150、CN200610093071.6 光纖放大器和使用該光纖放大器的光通信系統
151、CN200610097660.1 用於光纖放大器的控制裝置
152、CN200610116368.X 量子點半導體納米材料漸逝波光纖放大器及其製造方法
153、CN200620075080.8 光纖放大器的定位裝置
154、CN200710008569.2 一種高性能的自由空間光纖放大器模塊
155、CN200710020497.3 一種矩形多層嵌套的摻雜光子晶體光纖放大器
156、CN200710020498.8 一種同軸層狀喇曼光子晶體光纖放大器
157、CN200710048255.5 時域選通式光纖放大器
158、CN200710051539.X 增益可控多級摻鉺光纖放大器雜訊指數的改善方法
159、CN200710057737.7 用於包層泵浦光纖放大器的光纖合波器
160、CN200710063827.7 一種窄脈沖光纖放大器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