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專利信息服務
1、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理論基礎
一、現代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的概念和類型
信息服務是一項新興產業,根據其發展歷史,可以劃分為傳統信息服務和現代信息服務。網路信息服務是現代信息服務的改進形式,它是現代信息服務機構通過國際互聯網所進行的一切與信息有關的服務活動的總稱。
現代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是圖書館針對用戶的信息需求,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依託計算機通訊網路,向用戶提供原始信息以及經加工整理的有效信息、知識與智能的活動。當前,現代圖書館通過網路提供給用戶的信息服務類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萬維網服務
萬維網(World Wide Web,簡稱WWW或Web),它是世界范圍的信息網路。萬維網採用超文本(Hypertext)、超媒體(Hypermedia)技術,集網上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媒體信息為一體,以直觀的圖形界面向用戶提供網路信息。萬維網代表著互聯網信息資源的主流,是互聯網的寵兒。利用Web瀏覽器,通過超級鏈接(Hyperlink)和統一資源定位器(Uniform Reource Locator,URL),從一個文件跳到另一個文件,從一個網頁跳到另一個網頁,簡單、快速地瀏覽、查找並獲取遍布全球的萬維網信息資源。而且利用Web瀏覽器還可以輕松地訪問Usenet,FTP,Gopher,WAIS等許多其他類型的網路資源。因此,萬維網是互聯網上最主要、最常見、最為廣泛的信息服務類型,也是當前各類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的主要類型(表2-1)。
表2-1 圖書館萬維網信息服務的主要類型
2.文件傳輸協議服務
文件傳輸協議(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是互聯網上使用非常廣泛的一種通信協議。它是由支持互聯網文件傳輸的各種規則所組成的集合,這些規則是互聯網用戶可以把文件從一個主機復制到另一個主機上,因而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和收益。FTP和其他互聯網服務一樣,也是採用客戶機/伺服器方式。在互聯網上千上萬的FTP主機中存儲這無以計數的文件,這些文件包含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數據和軟體。人們只要知道特定信息資源的主機地址,就可以用匿名FTP登錄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圖書館在網路信息服務中開通FTP服務,是方便讀者也方便自己管理的很好類型。圖書館的FTP系統可以要求用戶將E-mail地址作為口令,這樣便能更好地對訪問進行跟蹤。FTP主機可以只允許遠程用戶下載文件。另外,FTP主機還可採用其他一些保護措施保護自己。
3.電子郵件服務
電子郵件(Electronic Mail,E-mail)是互聯網上的另外一種重要的信息服務方式。它為世界各地的互聯網用戶提供了一種極為快速、簡單和經濟的通信方法。與常規信函相比,電子郵件非常迅速,而且,電子郵件使用非常方便,即寫即發。與電話相比,電子郵件的使用是非常經濟的,傳輸幾乎是免費的。正是由於這些優點,互聯網上數以億計的用戶都有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電子郵件成為目前利用率最高的互聯網應用。
圖書館既然要開展廣泛的網路信息服務,開通電子郵件服務是理所當然的一項舉措。但圖書館不能像其他的網站一樣,提供免費的電子郵件賬號,因為這樣既無必要,也不經濟。所以,圖書館要開通的是收費電子郵件服務,用戶每年或一次性地繳納一定的費用,就可以擁有圖書館專門為他提供的電子郵箱。用戶還可以通過這個郵箱接收圖書館的電子期刊、電子文獻和各類信息等。
4.網路論壇
網路論壇是一種最豐富、最自由、最具開放性的網路信息資源。它是互聯網上最受歡迎的信息交流方式,主要包括:新聞組(Usenet Netgroups)、電子論壇(Mailing List)、電子公告(Bulletin Board System,BBS)、專題討論組(Discussion Group)等。①新聞組。新聞組是一個巨大的信息集合,它按類別細分成許多小組,每個小組集中了對某類信息感興趣的人們,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討論共同關心的話題,在此既可以向人請教,也可以解答他人的問題。當遇到困難要尋求幫助時,只要在相關的小組中發布求援信息,就會有熱心的高手為你排憂解難。②電子論壇。電子論壇是一組成員的E-mail地址,又稱電子郵件列表或電子郵箱群。利用電子論壇,許多興趣相同的人可以進行相互交流。一旦加入了某個電子論壇,就可以收到由建群的其他成員發送的信息,也可以向該論壇發送信息,再由Listeservs將郵件轉發給組內的其他成員。③電子公告。電子公告用於發布通知和消息,提供多種信息服務,諸如發布氣象信息、公益服務信息、校園信息、法律咨詢、商業信息等。在互聯網上既有免費的公共電子公告,也有收費的商業性電子公告;既有面向本地用戶服務的,也有面向全世界用戶服務的。在電子公告上,用戶擁有個人賬號,既可以瀏覽他人發布的信息,也可以發布自己的信息;既可以向別人提出問題,也可以解答他人的問題;還可以參加BBS在線討論。
5.其他類型服務
除了上述四種互聯網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服務類型外,不同圖書館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及用戶的需求,提供諸如Gopher,WAIS,Archie,Whois,Newsgroup,Usenet,Finger 等類型的服務。
二、現代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模式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網路信息資源的出現,徹底摧毀了「田園式」的傳統圖書館模式,也給圖書館的自下而上發展空間帶來了新的契機。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對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方式受到嚴重沖擊,促使傳統的機制、運作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新型服務模式的雛形已出現。圖書館服務工作從滿足書刊借閱的文獻需求為主,轉移到以滿足知識信息需求、開發服務為主要功能的模式。網路環境下圖書館服務形成了新模式,其主要特點如下。
1.開放型服務模式
圖書館開始突破圍牆,跳出固定場所,主動接觸社會,擺脫了傳統文獻處理的限制,面向網路環境進行信息的採集、加工、組織、服務,以新的方式組織、控制、選擇、傳播信息,建立了輻射型的開放服務系統。例如國家圖書館利用網路環境和設施,擴大讀者范圍和領域,在電子閱覽室開展各項網路信息服務,每天上網瀏覽圖書的讀者已達50萬到60萬人次,是每天來館讀書的讀者的幾十倍。
2.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圖書館為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工作服務的同時,開展各種類型的有償信息服務,已經得到社會和讀者的認可。這樣做不僅可以彌補國家投資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圖書館有自我生存的發展空間。
3.主動型服務
面對社會的信息需求,圖書館的服務已經開始走出圖書館,面向社會、面向需求、上門服務。在做好陣地服務的同時,圖書館員主動與用戶聯系,了解需求,採用新的服務方式,主動為讀者服務。
4.針對型服務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社會的建立,圖書館開始沖破傳統服務模式,緊密地結合社會需求,提供特色服務、有針對性的服務,不斷提高讀者的滿意率。例如,國家圖書館強化為政府立法決策服務,在近幾年的「兩會」期間,24小時全方位服務。近期與國家機關和各部委圖書館聯系,提供各種信息服務,主動提供政策法規方面的專題咨詢服務。上海圖書館主動向政府機關定期提供城市建設、市場發展等宏觀決策信息。浙江圖書館針對河北省的經濟發展,主動為大型企業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5.多樣型服務
現代圖書館以用戶為中心,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擺脫傳統的服務方式,摒棄單個、重復、被動、瑣碎的手工服務。把服務模式從「單純服務型」轉變為「服務經營型」,把服務推向市場,開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檢索、代翻譯、代辦手續、代復制、聯機檢索、光碟檢索、聯機目錄查詢、網上專題信息服務等。提供信息源的范圍和載體更加廣泛。圖書館從文獻資料的收藏者和服務者,轉變為信息產品的生產者、開發者和提供者。
6.知識密集型勞動
信息社會需要信息的深層次加工,圖書館開始從文獻單元的加工,深入到訂制式單元為主的加工,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已經從借借還還的簡單服務,轉移到多層次信息咨詢服務,有更多的工作人員從事信息的組織,直接參與市場,成為信息技術的能手,在信息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增加智力投入。產生了新型的圖書館信息服務人員,成為「網上信息源」、「網上導航員」、「網上沖浪員」。
7.產業型服務機構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公共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等機構從單純公益型向以公益性為主、經營型為輔的服務機構轉變。新型的信息服務機構中,以生產和經營信息產品為主,出現以經營型為主的服務機構。例如,中國科技信息所的萬方數據公司、深圳圖書館集成軟體公司等。
三、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的發展趨勢
信息的無序性,用戶需求的多樣性,將是未來圖書館不得不面對的主要問題。面對紛繁復雜的網路信息,圖書館的工作重心將轉向為圖書館用戶提供更加完美的服務,更加有針對性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1.個性化圖書館
信息用戶的個體需求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張揚個性的現代社會,人們希望不再受限於標准化或套餐式的服務方式,而是可以隨時組合各種不同的服務模式滿足自己特定的需要。這就使得網路信息服務必須個性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個性化圖書館的核心就是個性化服務。個性化服務的開展是在充分掌握用戶信息的基礎之上,個人圖書館集成了用戶的所有信息,實際上是一個個人主頁,主要分為兩大功能模塊:圖書館服務模塊和個人信息模塊。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兩大功能模塊進行操作,選擇或刪除需要或不需要的服務項目。同時,用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頁面風格、色調進行選擇,從而形成友好的個性化界面。
2.互動式網上咨詢系統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圖書館接受咨詢問題與解答咨詢問題的方式從面對面的傳統咨詢方式擴展到網上的咨詢服務。網路咨詢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提交表單方式。即用戶將問題以電子表單的方式提交給圖書館工作人員,圖書館工作人員將問題的解答以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到用戶的郵箱中,從而完成一次咨詢。這種方式的最大缺點就是實效性差,不一定能在第一時間內解決用戶的問題。同時,用戶不一定能在一次咨詢過程中得到問題的完美答案,從而形成二次咨詢、三次咨詢,浪費用戶的時間和精力。二是實時咨詢,即用戶與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適時交流,解答問題。一般的模式是:用戶向圖書館工作人員提出咨詢請求,管理員接受用戶的請求,雙方通過及時通信軟體或聊天室內進行對話,直至解決用戶的問題。
3.最新信息通報
系統在特定的時間內為用戶提供最新信息通報,如新書到館、圖書超期這些用戶需要的最新網路信息,以手機簡訊或E-mail的方式發給用戶,從而達到節約用戶時間的目的。
4.集成化的信息服務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那些單一的、零散的信息內容已經不再引起人們的關注,只有把諸多分散的信息資源最大限度地深層加工、歸納、整理,使之有序化、濃縮化、精細化、專業化,成為一個信息集合體,這樣才能體現出信息的真正價值,才能真正符合信息用戶的需求。除了對信息資源內容的集成化需求之外,信息用戶對信息類型和信息媒體也存在多樣化的需求,如對信息類型的需求已不僅僅局限於文字性信息,數值型、圖像性、視頻型、軟體型等各類信息也都受到各種類型用戶的青睞。因此,集成化將是現代圖書館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重要模式。
5.豐富的服務內容
豐富的網路信息資源使現代圖書館擁有了越來越多新的服務內容,如網路信息的整序與咨詢、網路信息的檢索與傳遞、資料庫的加工與網路產品的製作、用戶網路知識教育與培訓等。通過這些全新的服務內容,圖書館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空間。隨著網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服務的內容將發生更大的變化,將給現代圖書館帶來更大的生機。
6.網路化的服務方式
網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圖書館被動的服務方式顯得不合時宜,網路信息的服務應是開放性的、電子化的。用戶在任何地方,用任何一台電腦連上網路就可以通過聯系表單向服務部門表示自己的需求。同時服務費用的結算方式也將從傳統的匯款、當面付款方式轉變為在線直接支付。用戶只需使用信用卡,通過網上銀行就可以完成交費過程。
2、對於我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管理工作,你有什麼好的意見和建議?
圖書館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首先是文字的產生,在此之前,人們只能用口頭語言和身勢動作來表達傳遞信息。文字的產生使得人們可以將知識和信息記錄在一定的物質載體上,這就是最初的文獻。人類社會正是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記錄人類經驗、知識和信息的文獻達到了較大的量,並且內容越來越復雜,給人們的利用和查尋帶來困難時,圖書館便應運而生了。收藏和整理文獻記錄便成為早期圖書館的存在方式和活動內容。
早期文獻收藏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文字記錄,如宗教儀式記錄,皇帝的法令、政令,徵收賦稅、接納貢物的各種記錄,多為各類文書檔案。因此早期管理圖書和檔案的社會機構是同源的。隨著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展,文獻記錄的類型大量增加,圖書館作為最初的文獻館藏與管理機構,逐步與檔案管理機構分流,成為知識和文獻收藏、整理、提供利用的中心,形成了獨立意義上的圖書館。
圖書館收藏文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用,圖書館自誕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視「藏」與「用」的統一,為用而藏。但是要有效解決藏和用之間的矛盾是相當困難的。圖書館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一直致力於協調這對矛盾,盡量使二者和諧統一。於是,圖書館不僅創造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文獻整理技術方法,還引入管理的概念,對機構、人、文獻整理和提供過程進行綜合性管理,已具有現代信息資源管理的萌芽。「圖書館學」在早期曾經使用的名稱便是「圖書館管理學」 (Library Economy),1887年杜威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立的第一所圖書館學院用的名稱也是「圖書館管理學院」(The School Of Library Economy at Columbia University)。
盡管引入了管理的概念和方法,圖書館在解決文獻收藏和利用之間的矛盾方面並不是十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文獻信息利用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都非常復雜。在空間上,即使是一個很小的區域,圖書館面對的也是無窮無盡、不斷變化的需求,在時間上則更是一個漫長的分布,入藏圖書館的文獻信息源可能在遙遠的未來才會被閱讀。此時此地之「藏 」,不知何時何地要「用」。這使得圖書館不得不著眼於文獻信息源的收全藏全,以備日後難以預料之「用」,因為收藏總比利用容易把握得多,目標也明確得多。再則圖書館本身就具有文化遺產的保存功能,這就是圖書館為什麼重視「源」的管理的原因。
傳統圖書館重藏輕用、重源輕流的管理模式引起了人們的批評,人們對圖書館提供文獻信息服務的效率表示懷疑。本世紀40年代出現了大科學時代的「情報危機」,知識信息呈指數增長,威脅到人類的再創造活動,在科技領域出現了一類新興的專職信息服務機構。這類機構的任務是對科技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存貯、檢索和提供。由於科技信息主要以文獻為載體,這類
信息機構所從事的實質上仍是文獻管理工作,重點是圖書之外的文獻,如期刊、專利、會議文獻等等。我國在50年代中期建立了這類專職信息服務機構,稱為科技情報研究所,主要任務是為科研、生產和決策提供情報服務。日本則統稱為「情報管理」,實質上包含情報工作的全過程,情報機構主要從事二次文獻加工,旨在克服傳統圖書館提供文獻信息的滯後現象以及過分重「藏」的缺點,文獻加工既重視外部特徵,更重視內容特徵,提供服務的方式主要是文獻信息的多向主動傳遞。
科技信息機構與圖書館之間並無實質性差別,它們都是(或主要是)社會公益性事業機構,由國家財政撥款或通過公民稅收支持,從事文獻為載體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存貯、檢索和提供,著眼「文獻信息源」的管理。尤其是在大量採用信息技術使得圖書館從書籍世界進入信息世界的背景之下,圖書、情報服務更趨於一體化。20世紀60年代之後,二者都更重視管理,並向「信息管理」發展過渡,這從有關的名稱更改可以反映出來。例如,國際著名的「專業圖書館協會」(Aslib)在1983年更名為「信息管理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lnformation Management)。不少專業期刊的名稱也紛紛改名或加入「管理」一詞。如1963年創刊的《信息存貯與檢索》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從1975年第11捲起更名為《信息處理與管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1976年創刊的《圖書館連續出版物》(Serials Librarian)專門加了副標題「連續出版管理季刊」(The Quarterly Of Serials Management);《社會科學情報研究》(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tudies)在1986年易名為《國際信息管理雜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圖書館藏書剔舊》從1977年更名為《藏書管理》(Collection Management)。
上述期刊和協會的更名不僅具有更廣的含蓋面,而且能夠反映圖書館、情報工作在當代具有的「管理」內涵及其發展趨勢,即以「信息源」為核心、以文獻為主要載體、以公益性服務為主要目標的傳統管理階段正在向信息管理階段發展,從注重「源」的收藏、整理向注重「流」的控制和管理過渡。
除圖書館和情報機構對書籍和各專業領域中的文獻進行管理外,政府部門和其他機構的各類行政文件記錄也是管理的重要對象
3、請問 圖書館 信息服務崗主要工作職責是什麼 謝謝 財富值奉上
信息服務崗位一般是為讀者提供信息檢索與咨詢服務的崗位,主要工作有:解答咨詢、信息檢索、讀者培訓、檢索教學、信息(文獻)傳遞、查新服務、綜述報告撰寫等等。
不同的圖書館同名崗位職責也存在有一些差異,不要絕對化。
4、如何推廣圖書館信息服務
圖書館的服務分為:
1基本服務(文獻借閱、信息檢索、參考咨詢、閱讀推廣、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等)
2延伸服務(流動圖書館、自助圖書館、移動圖書館、公益講座等)
3空間服務(研修室、討論室、會議室,為公益講座或展覽提供場地等)
4用戶培訓(圖書館利用、信息資源導航、信息檢索技能、信息素養培養等)
閱讀推廣屬於1基本服務
5、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功能有哪些?
可以為學生提供自學的空間
6、怎麼查找圖書館 專利
只有收集到全部的專利期刊才能查到你想要的,你這種查詢很費時,是二十年前的做法。
現在人家都在網上查輸入關鍵詞就找到了。也許你在圖書館找一天還找不到。
建議你使用網路查找。
7、圖書館工作中涉及到哪些知道產權問題?如何規范運作?
圖書館是從事文獻信息搜集、加工、存貯、傳播、研究等活動的場所,其工作的每一個環節與知識產權保護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在圖書館角色已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圖書館除了承擔傳統的信息收藏、傳播任務外,還承擔了部分信息出版商整理出版各種形式的信息產品的任務,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也不再局限在如何「合理利用」他人的信息資源,還包括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合法地保護自身的權益,因而知識產權問題更加受到圖書情報界的密切關注。基於此點,本文將就圖書館可能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信息搜集整理與知識產權保護
信息搜集是圖書館開展信息服務工作的基礎,在此方面圖書館主要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是所收集的信息產品是否為合法的信息產品。我國在199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2年加入《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和《世界版權公約》兩個國際公約,在1992年又頒布了《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因此在法律上,不論是國內作品還是國外作品在我國境內都將受到法律的保護。根據有關法律條文,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營利為目的,復制發行其作品或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行為都是侵權行為,其製作作品也就是非法出版物。
二、信息服務與知識產權保護
1、借閱:書刊借閱是圖書館為用戶提供的一項主要服務方式。對於著作權人的圖書外借,圖書館界歷來有「公共借閱權」之爭。這里的「公共借閱權」是指著者因圖書館將其所著圖書借給讀者而獲得報酬的一種權利,它在西方國家發展很快,目前英美等國已開始在公共圖書館中推行該制度。但在我國,由於我國的經濟、文化還不夠發達,若採用「公共借閱權」制度將不利於知識的傳播,對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會產生消極影響,因此《著作權法》作了明確規定「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這種作法是否合適,目前仍有爭議。
2、復制:復制是使信息得到廣泛傳播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它在《著作權法》中被定義為「指以印刷、復印、臨摹、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製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為」。但現代技術的發展,似乎為復制的內涵又賦予了新的意義,光碟刻錄、電子掃描,網上信息下載等新型方式都已被看作是復制的重要方式。雖然,在〖著作權法〗中明確規定,為學校課堂教學或科研,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或圖書館、檔案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皆屬於復制合理利用的范疇,但是由於新的復制方式及其復制對象的特殊性,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考慮一些問題。
首先,將原有的印刷品形式的作品數字化提供給用戶使用是否為合法行為,是否產生了新的作品,此點業界目前已基本有了結論即並未產生新作品,在「合理利用」范圍內的復制是合法的,但不得出版發行;其次,用戶通過INTERNET或區域網下載圖書館放在網上的信息,需徵得著作權人的許可還是可任意復制,這個問題與數字化作品的傳播方式的認定有密切關系,現在仍是一個爭論的焦點;第三,若用戶閱覽圖書館放在網上的信息,其暫存於隨機存儲器中的信息是否已構成復制行為,讀者是否有權對其進行各種形式的處理。因此,圖書館在開展復制服務過程中,如果處理不當就極易造成侵權,對此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3、數字化作品的網路傳播:近幾年來,計算機網路的迅速發展和全面普及也帶來了新的信息傳播方式:網路傳播。網路傳播這種方式,不但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播文字信息,而且可以傳遞給用戶聲音、圖形、圖像和動畫等多媒體形式的信息,這使得圖書館利用網路來進行信息的傳播變得越來越普遍。將數字化作品進行網路傳播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常見的有電子資料庫的檢索、視頻點播、網路遠程教學等。
1)電子資料庫具有存貯量大、檢索方便、快捷,可以包含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信息的特點,從其問世以來就備受信息工作者的青睞,特別是WWW檢索方式的出現,普通用戶不需經過培訓也可便利地查到所需信息,因此大多數圖書館都引進或自建了各種各樣的資料庫並通過區域網或INTERNET網向用戶提供服務。
2)視頻點播是一種新興技術,通過視頻點播,用戶可以在遠端利用計算機或電視機的遠程遙控器,通過網路隨心所欲地從圖書館所收藏的大量視頻資料中獲取自己需要的視頻節目。此種方式是圖書館向用戶傳播視頻信息的重要方式。
3)網路遠程教育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方式,人們可以在計算機網路的環境下,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的互動式」教學活動。圖書館是開展網路遠程教育的重要基地,大量的教學軟體和信息資源需要經過圖書館在網上傳播給讀者,以滿足他們的信息需求。
對於網路傳播這種方式,不論其表現形式如何,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的都是將數字化作品通過計算機網路向公眾傳播是一種怎樣性質的行為,其次需確定的是這種行為是屬於一種合理使用作品的行為還是屬於著作權人的一項專有權利。對於第一個問題目前有兩種觀點。有些學者認為是「發行」行為,其理由是發行是指為滿足公眾的合理需求,通過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眾提供一定數量的作品復製件。而用戶從網路中下載一件作品時,只要數字化信息進入到用戶的RAM中,就可以穩定地在一定時間內或者永久地被再現原作品,也就構成了「復制」行為,從而構成了「發行」行為。另外有些學者則認為是類似「廣播」行為,理由是播放是指通過無線電波、有線電視手段傳播作品,而網路傳播作品和同有線電視傳輸作品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且將網路傳播看作公共傳播行為還可避免發行權窮竭原則的矛盾,無需擴張「發行」的定義。對於第二個問題,大多數人認為除了合理復制外,為讀者提供作品的持久性拷貝需經過版權人的授權,這類授權可以通過簽署許可協議的方式來明確,比如:限制允許訪問的范圍即只有在特定的地點或特定的域名范圍內才能訪問,訪問作品時按次收費,通過數字水印、電子簽名、密碼、CA(CertificationAuthority)認證技術等技術方式限制讀者對該作品的拷貝和傳播等。
4、信息咨詢服務:咨詢服務主要是代用戶詳盡地查找專題情報以及編制各種二次文獻及三次文獻的工作,是圖書館開展的一項深層次的服務工作。由於這些工作的開展都是建立在研究、加工、整理他人作品的基礎上,而其研究成果即所研究作品的也將部分或全部提供給用戶,因此,在這些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都會涉及到知識產權。無論是手檢還是機檢方式,如果少量復制相關資料供用戶作教學、科研之用,應該屬於「合理使用」范圍,但若大量復制相關資料,特別是大量套錄資料庫內容供用戶作其它用途使用,則屬於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一般,圖書館在購買資料庫時,與出版商所簽定的合約中,對於合理使用資料庫的范圍都會作出一些明確規定,如用戶的性質、復制的方式、復制內容的范圍等,工作人員應留心這些規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5、資源共享:近年來書刊價格的飛速上漲和信息的急驟膨脹,使越來越多的信息工作者認識到只有通過資源共享才能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同時技術的發展也為圖書館間進行資源共享提供了可能,於是在圖書館間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聯盟,希望通過聯合訂購、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活動來滿足用戶的需求。這些做法雖然有利於信息的傳播,但也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一個問題即多個用戶可以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通過網路和數字技術使用同一份拷貝,這種做法將打破以往版權人及出版商獲取的利益與公眾獲得信息之間的平衡,有些出版商們開始擔心圖書館所購買的第一份拷貝是否將成為眾多用戶的最後一份拷貝。如何在現代技術環境下重新建立二者之間的平衡,既保護著作者的權益又兼顧公眾的利益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三、信息產品的生產
1、編輯作品:按特定目的搜集信息並對其進行加工整理重新編排,形成新的作品一直是圖書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傳統的圖書館主要進行的是題錄、索引等檢索工具以及綜述等三次文獻的編制、專題材料的匯編等以紙質為載體的工作,而現在計算機的普及、資料庫技術的成熟以及信息數字化工作的簡化,促使越來越多的圖書館開始涉足資料庫、多媒體作品的生產,譬如,建立館藏書目資料庫、聯合目錄資料庫、各種類型的導航庫、多媒體形式的專題資料庫等。
在這方面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編輯作品是否具有著作權,如何保護自建資料庫、多媒體作品的著作權,另一類是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他人的作品作為素材,是否需要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是否會構成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由於傳統的印刷型匯編作品受著作權保護基本已得到公認,因此這兩類問題的焦點實際上是集中在資料庫和多媒體這兩種作品上。
對於資料庫能否作為編輯作品加以著作權保護目前仍有爭議。資料庫是一種以系統、有序的方式對數據或其它材料進行編排,並通過電子方式表現的獨立作品或信息的集合,按照我國的〖著作權法〗和有關的國際公約條例,可以當作匯編作品看待。但由於資料庫的內容極易被其它人復制,並可根據需要再進行摘取、重新編排,形成新的資料庫,人們很難辨別它是否通過內容選擇或編排而構成智力創作,由此引發了是否受著作權保護的爭議也就在所難免。
多媒體作品是一種通過採用數字技術,將文字、數據、聲音、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同時或交替表達的信息的集合,它通常表現為二類或多類作品的集合。關於這類作品的性質現在有兩種觀點,一種是當作匯編作品看待,因為多媒體作品雖然創造了一種新的表現形式,但它並沒有改變匯輯作品的屬性。一種認為不能簡單地當作匯編作品看待,而應當象電影作品一樣,單獨規定為一類作品加以保護,理由是多媒體作品的製作是可以說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經過選材、構思、用多媒體製作軟體按總體設計方案進行腳本、繪畫、聲音的創作、合成、調試最後形成可播放的產品,與電影作品的製作相似,既然電影作品可以單獨作為一種作品,多媒體作品也可以單獨作為一種作品。不論多媒體作品的性質如何,多媒體作品應受到著作權保護是顯而易見的。
按照各國現行的〖著作權法〗規定人們在使用他人作品時必須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並向其支付報酬,因此不論是資料庫還是多媒體作品,都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採用他的作品作為素材進行製作。資料庫、多媒體作品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採用了大量的具有著作權的原始作品,如果要先找到這些著作權人並徵得他們的許可,然後逐一償付其使用費,對任何一個製作單位而言,都是一個需耗費大量時間、人力、物力的事情,在現實中是也難以行得通的。這種情況下有些國家就提出了成立專門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處理資料庫、多媒體作品製作和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原始素材問題,但這只能解決能夠付費的問題,如果著作權人要求付高額使用費,如何協調好權利人和製作者之間的關系,這類機構恐怕還無能為力。
2、計算機軟體的生產:信息管理的自動化離不開計算機軟體,圖書館作為計算機軟體使用者的同時常常也是計算機軟體的開發者。在傳統的〖版權法〗中,計算機軟體是作為作品來加以保護,但由於計算機軟體本身的特殊性,我國在1991年6月又特別頒布了《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因此在我國,計算機軟體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將涉及《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著作權法》和《商標法》,另外,有些學者認為計算機軟體還應受到〖專利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
目前計算機軟體保護適應法律的主流仍是〖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按照〖著作權法〗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這兩部法規目前還只能保護軟體作品的表達,即計算機程序的源代碼、目標代碼、固化在只讀存儲器中的程序都受二者的保護,而開發軟體所用的思想、概念、發現、原理、演算法、處理過程和運行方法則不在保護范圍之列。這就給製作者們帶來一些問題,計算機軟體雖是以程序和文檔的形式表達並通過它們來實現某種功能,但整個作品的核心是製作者的創造性構思,他們通過合理組織數據結構,優化處理流程和演算法等手段來實現軟體的高價值,而一但有人利用著作者的構思,再獨立開發出與其作品極其相似的軟體,或者採用特殊的方法,修改一下軟體中變數名、函數名或過程名,調整無關緊要的流程運算順序,則會呈現不同的表現形式,因而可以冠冕堂皇地受到法律的合法保護。另外,計算軟體極易復制且復製成本非常低廉也容易導致非法盜版的現象嚴重。對於這些問題,現在製作者們還只能通過採用一些特殊的加密措施對產品加以保護,從法律的角度如何有效的保護製作者們的權益目前還是一個難題,尚需進一步研究。
四、組織管理與知識產權保護
這方面主要涉及的職務作品與非職務作品的劃分以及職務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問題。現行《著作權法》第十六條規定:公民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職務作品在下列兩種情況下,作者只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它權利如發表權、修改權、使用和獲得報酬權等權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享有:(1)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並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承擔責任的工程設計、產品設計圖紙及其說明、計算機軟體、地圖等職務作品;(2)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合同約定著作權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享有的職務作品,否則著作權由作者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只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由於在我國,除職工個人發表的文章外,圖書館的信息產品生產一般是信息工作人員作為本職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時間,利用單位的設備去完成的,因此這類作品應屬職務作品,作者可以享有署名權,著作權的其它權利則應由圖書館或委託圖書館生產產品的個人或單位所有。現在有很多單位為了避免在產權上發生糾紛,保護其所屬單位的知識產權,協調職工及其所屬單位的利益關系,已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根據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制定本單位保護知識產權的規定,或在簽定用人合同時,作為合同的一部分,明確規定職工與單位的責、權、利關系。
五、結束語
1、實際上圖書館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遠遠不只上面所探討的那些問題,像商標、網站域名等也越來越受到業界的關注,由此也可看出,今後圖書館所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將會越來越紛繁復雜。這就要求我們信息工作者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同時,要密切關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的立法動向,遵循合理使用原則,正確處理產權人和用戶之間的關系,注意教育和引導用戶合理使用圖書館所提供的信息資料,減少或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的權益。
2、在印刷媒體環境中,圖書館基本上可依據現行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及其所保障的合理使用原則來滿足用戶的各種信息需求。然而,隨著信息資料由印刷媒體向數字化媒體的轉化,隨著加工、儲存、傳播和利用信息手段的更新和發展,原有的法律、法規已不能完全適應技術發展的需要,因此調整和完善傳統的知識產權體系的工作已迫在眉睫。目前已有很多國家在修改原有法律或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以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信息工作人員也應與法律工作者一起密切關注國際知識產權立法及實踐的動向,為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並逐步實現與國際貫例接軌,實現高水平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出謀劃策。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TXU200705010.htm
8、重慶大學圖書館的信息加工
重慶大學圖書館擁有一大批熟悉計算機網路技術,外語熟練,精通信息加工、信息分析和研究的高水平研究館員和副研究館員,同時依託重慶大學的綜合學科優勢,數百名專家教授的強有力支撐和研究生、本科生的不斷參與,使得重慶大學圖書館具有很強的信息加工及開發能力。
圖書館承接了重慶大學「 211工程 」文獻信息資源保障系統子項目,使圖書館的基本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圖書館建成了以高檔伺服器、磁碟陣列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網路系統,構建了數字圖書館雛形,為讀者提供了較為系統和全面的網上可利用信息。同時針對重點學科和項目的需求,開發特色信息產品和發展各種信息服務。圖書館還擁有5個信息服務中心,具備400台以上的計算機,極大地方便了讀者,使圖書館信息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圖書館自行開發的「圖騰」計算機集成管理系統,1996年通過了四川省教委組織的成果鑒定,1997年獲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至2008年底,已實現了圖書館采訪、編目、典藏、閱覽、流通、期刊及情報檢索的自動化,並能實現網上書目檢索、實時館藏查詢、網上預約、新書通報、網上推薦以及聯合目錄、館際互借等。系統的應用改變了圖書館傳統的管理模式及管理觀念,實現了圖書館管理現代化和信息資源共享,提高了書刊文獻資料的利用率,提高了圖書館的服務質量,體現了圖書館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為社會服務的宗旨。
1999年初,圖書館成為教育部CALIS項目建設的成員館,參加了聯合編目,高等學校博士論文資料庫的建設工作。建成了書目資料庫30餘萬條,針對重點學科和重點項目的信息需求,開發多種特色信息產品和發展各種信息服務,開展專利代理、信息咨詢、情報研究等工作。
9、高校圖書館科研工作網路信息服務體系構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伴隨著當今經濟增長過程中技術貢獻率的不斷提高,各國都把促進技術創新作為本國重要的戰略選擇。高等院校是國家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源泉,肩負著國家科技發展的重任。在這種形勢下,高校圖書館如何發揮自身的網路資源優勢,以學校的學科專業集群體系為基礎,以學校的學科研究領域和方向為對象,構建基於知識服務的高校圖書館科技信息服務平台,更有針對性地、更高效地支持和服務於學校科研工作的開展,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本平台的構建,目的在於充分利用網路信息資源,為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廣泛的信息咨詢與服務。具體包括:第一,學科專業導向下的信息分類平台。依據學校的優勢和特色,按照學校的學科建設規劃,建立分學科專業的網上信息咨詢服務平台(學科專業網路信息資源系統、圖書信息資源系統);第二,專題研究導向下的信息分析平台。依據學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研究領域,建立不同研究領域和方向的專題研究信息咨詢與服務平台(專題科研項目系統、專題研究成果(專利、著作、論文等)系統);第三,課題研究導向下的查新咨詢平台。主要滿足教師科研工作中的資料搜集及成果查新(研究過程中的資料查詢系統、三大檢索論文查詢系統、研究成果查新系統等)。
圖6-4 科研管理工作總體思路與框架
一、高校圖書館服務功能的發展與演變
高校圖書館是學校重要的信息集散地和知識儲備庫,在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國家、社會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以及現代信息載體的變革與更替,使得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功能不斷地得到發展和深化,圖6-5給出了高校圖書館服務功能的發展演變軌跡(圖6-5)。從圖6-5中可以看出,伴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從傳統經濟—網路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及演化,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方式、服務途徑、服務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變革,先後經歷了以紙本為信息載體的文獻服務到以網路為媒介的信息服務,又到以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為主體的知識服務;伴隨著服務形式和內容的發展及演變,在服務對象上也出現了市場細分,由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表現出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的精細化,服務方式和服務途徑的靈活與便捷化,服務手段和過程的無形化;在這些發展演化進程中,圖書館的存在形式也不斷地由實體圖書館向虛擬圖書館轉化,由此進入了一個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新模式——知識服務。在這種新模式下,傳統管理上的有效維護館藏品、整理資料、管理圖書等圖書館的功能已變得不再准確,知識提供則是圖書館功能發展的必然趨勢。即對用戶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提供知識服務,經過析取、重組、創新、集成而形成的符合用戶需要的知識產品。因此,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正在從傳統的提供單元文獻及信息向知識導航、知識評價、信息咨詢等轉化,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必須開展科技信息服務平台建設,通過平台系統進行知識的融合、重組等信息資源的深層次開發,才能適應新時代高等院校科技工作的需要。
圖6-5 高校圖書館服務功能發展演變示意圖
二、高校科技工作信息服務需求分析
高校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研究是新信息、新知識、新成果產生的重要源泉,同時,這一研究過程也需要掌握和佔有大量當前的新信息、新知識及新成果。然而,在網路時代、信息社會、知識爆炸的今天,面對浩如煙海來源於不同渠道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信息,如何收集、如何整理、如何更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甄別、加工、分析與處理,都是廣大科技工作者面臨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必須改變傳統的服務模式和途徑,堅持以服務對象為中心,建立知識圖書館,探索知識服務模式下和網路信息環境下圖書館新的服務功能及方式。
根據服務對象的構成特徵和要求,高校科技工作信息服務需求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服務領域上,特定學科專業研究領域系統和詳細的科技信息需求。即要求高校圖書館在提供科技信息服務的過程中,需要認真研究和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既要涵蓋不同學科專業科研工作的科技信息服務需要,又要結合本單位科研工作的重點學科研究領域,開展更加全面、系統、深入和有針對性的科技信息服務;
第二,從服務深度上,由普通的信息查詢到特定學科專業研究領域具體的知識服務需求。從科學研究的要求上來說,普通的信息查詢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今科學研究過程中的現實需要,這就要求高校圖書館不能再僅僅停留在基本的信息查詢功能上,必須結合學校特定的學科專業研究領域,充分利用現代網路和圖書情報資源,在廣泛收集和整理大量相關知識與信息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深入系統的重組、整合、發酵和創新等過程,為研究者提供具有更強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知識、途徑和思路;
第三,從服務理念上,由被動服務到以用戶為中心的主動服務需求。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工作需要從「面向資源」到「面向交流過程」再到「面向信息用戶」的方向轉變,以用戶為中心的高校圖書館服務體系要強調用戶的地位和能動性,需要根據用戶的目的、要求和行為方式來理解及設計圖書館服務的相關技術與方法,以形成有機融入現代信息和知識環境的服務系統或模式;
第四,從服務方式上,由大眾化服務到個性化服務的需求。即現代高校圖書館需要從服務對象無差別化的「批量生產和批量供應」向服務對象細分化的「訂單式生產和供應」方向轉化,通過MY Library提供專門化的知識與信息需求;通過個性化服務平台,針對不同對象的專業特徵和研究興趣,提供個性化推送及實時咨詢等服務。
總之,高校科研工作發展現實需要和網路、信息、知識等傳播媒介的巨大變化,客觀上要求高校圖書館充分發揮自身的網路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構建適合本校學科專業特點及研究需求、基於知識服務的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為高校科技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服務與支撐。
三、網路環境下高校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的規劃與設計
依據上述高校科技工作信息服務需求的有關內容和要求,充分發揮和利用高校圖書館在內外網路資源及知識和信息收集與整理、存儲、加工與集成、參考咨詢、聯系與協作等方面的功能優勢,構建高等院校基於知識服務的圖書館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圖6-6)。本系統包括以下五個組成部分:①服務對象系統。根據學校學科專業、研究領域和方向、研究課題、研究內容、研究梯隊及研究者的遞階層次關系,確定不同層次的主要服務對象。從本科技信息服務平台規劃設計服務對象的總體特徵來看,雖然從總體上來說,服務對象為高校的科研工作,但這一對象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更加具體的研究對象(包括:特定的學科專業、研究領域和方向、研究課題和研究內容)和研究者(包括:研究梯隊、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幹及各個參與研究人員)。本科技信息服務平台規劃與設計應以學校特定的學科專業研究領域(即研究對象)為主要服務對象,在此基礎上兼顧研究者的總體需要和個性化需求;②服務中心系統。本中心系統按照功能要求劃分為知識服務中心、資源服務中心、查詢服務中心、個性化服務中心和共享服務中心。知識服務中心主要提供特定領域課題研究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及其整理加工成果;資源服務中心用於提供本研究領域相關的各種資料、數據和信息資源;查詢服務中心主要側重於相關研究成果的查新與檢索;個性化服務中心可以就某一研究方向或課題的整個研究隊伍為對象,也可以就各個具體的研究者為對象,提供針對性很強的個性化服務;共享中心可以通過校際共享,開拓校外科技信息資源;③服務平台系統。按照上述服務中心系統的功能分區,依次設立了知識組織平台、知識轉移平台、知識創新平台、數字資源檢索平台、科技文獻查新平台、科技文獻檢索平台、MY Library平台、學術研討平台和校際共享服務平台。通過這些平台可以實現不同科技信息服務內容和功能的模塊化;④科技信息系統庫。分別按照知識表示與編輯、知識重組與聚類、知識整合與增殖、網路信息資源系統、研究成果查新系統、在線咨詢系統、個性化推送系統、學術研討廳、校際科技信息系統鏈接等方面設置專門系統庫,以滿足不同方面功能的實現。當然,本系統庫可以根據不同院校、不同學科專業科研工作的實際需要增設相應的系統庫;⑤圖書館知識服務保障系統。內含有服務需求分析、服務層建設、操作層建設、知識庫建設、系統維護與更新等功能,以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網路信息優勢,保障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的服務需求定位、系統分析與設計、資料庫建設、系統鏈接、技術支持、系統的維護與更新等。
圖6-6 圖書館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規劃設計框架圖
四、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運行中的相關問題
第一,要優先和重點開展學校優勢與特色學科專業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的開發。高等院校包含有眾多的學科專業,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的研究、設計與開發不可能在所有的學科專業全面開展,必須結合本校的學科專業優勢和特色,優先及重點選取優勢學科、強勢研究領域、特色研究方向進行建設與運行;
第二,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的建設和運行,必須要建立服務對象與服務系統之間完善的互動管理模式。平台系統服務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取決於系統的需求分析及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這就需要建立學校科研人員與系統分析設計及服務人員在科學完善的互動管理模式下的有效交流、溝通和融合,及時了解科研需求,不斷豐富與改進系統功能;
第三,通過校際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在各學校有重點、有選擇性地開展科技信息服務平台開發建設的基礎上,通過校際聯盟、圖書館之間的網路鏈接,實現優勢資源共享,擴大各個學校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的應用規模和范圍,提高平台系統的利用率及利用效果;
第四,努力提升圖書館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開展學校特定學科專業科技信息服務,客觀上需要具備較高專業素質、能力和水平的圖書館服務人員,這些人員的專業素質與能力將直接關繫到平台系統的建設水平及實施效果,這就要求必須加強圖書館的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
第五,注意各部門的分工與協作。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的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和運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圖書館、專業院系、科研人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等相關部門與人員聯合行動,分別從系統規劃、分析與設計、網路信息資源的收集與整合、學科專業研究領域與方向的規劃、科研信息需求的內容和要求、平台系統設計開發的技術支持等方面進行密切的分工與協作,才能保證平台系統建設和運行的順利實施;
第六,注意平台系統信息資料的充實、更新和完善。高校科技信息服務平台系統的實施和運行是一個動態的建設過程,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客觀形勢的變化及研究工作的需要,對其相關結構和內容進行不斷修訂、調整、充實、更新與完善,保證系統的適用性和持續性,實現系統不斷更新和升級,以滿足新形勢下學校科研工作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