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子路專利
1、直銷的朋友請進
要以真誠對待別人,更要有寬大的胸懷。
(我不希望我們這一代學生養成斤斤計較的小雞肚腸的性格。)
2、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勇往直前,就能踏上一條光明大道。
(勇敢,勇往直前,是我們取得一切成功的基礎。)
3、只有靠自己的雙手,才能創造出一切幸福。
(世界上沒有一件幸福的事會從天而降,我們只有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不斷創造出財富,創造出一切幸福的生活。)
4、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只要盡力就行。
(我們的目光應重視做事情的經過,而不是盯著成功還是失敗。)
5、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抓住這唯一的機會。
(珍惜時間,珍惜生命。)
6、沒有信心,哪能成才?
(信心是成才的基石。沒有信心的人,將一事無成。)
7、只有從小刻苦勤奮,長大才能接受種種挑戰。
(一個人小時候打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是長大後能更好地踏入社會的前提條件。)
8、世界上沒有不學習的人,知識是無邊無際的,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生活在這個競爭社會,必須熱愛學習,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9、明天,明天,明天還有明天!我們應把握住今天,讓每一個今天大於24小時!
(時間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我們應抓緊時間,努力把握住每一個今天,在今天盡量多做實事,使今天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10、思考,思考,天天思考;一天不思考,腦筋就不動了。
(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一天不動腦,腦筋也會生銹的,還怎麼動得起來?)
11、大部分人的聰明不是先天有的,而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媽媽是教中學的,我經常去他們班級玩,經常聽媽媽說,有的學生在小時侯並不怎麼樣,但是只要自己很努力,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12、只有不滿足,才會有進步。
(在原來的學校我是班長,一直覺得自己是最好的,有點驕傲,成績下降。到了我們這個新的學校,發現自己還不是最好的,只有不斷努力,才能不斷進步。)
13、摔倒了,爬起來,我還是我自己。
(我參加了體育訓練,在踢足球的過程中我受到了啟發,覺得在學習上、生活上也是這個道理。)
14、勤奮是開啟知識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原來我一直害怕寫作文,後來我多看看課外書,平時多寫寫日記,發現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
15、永遠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
(自己不會的題目,去看了別人的一會兒就會忘記,但如果是自己思考出來的,就會記得很牢)
16、人生只不過有三萬多個日夜,不要到最後一天才後悔自己曾浪費那麼多時光。
(自己浪費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太多了,眼睛也變得近視了,現在我才明白時間就像流水,一去就不會復返。)
17、一時的失敗不是永遠的失敗。
(原來考試考得不理想,總是對自己很失望,對自己缺乏信心,成績也就越來越不理想。後來,我重新鼓起勇氣,發憤努力,發現成功離我並不遙遠。)
18、誠實是最值得培養的品質。
(有一次,我考試考得不好,我對媽媽撒謊了,媽媽教育了我。後來,每次我撒謊了,我的心裡就會覺得別扭。)
19、沒有愛心的人慢慢就會一無所有。
(有的同學經常要欺負別人,慢慢地同學都不跟他玩,都害怕跟他在一起。)
20、學習不要害怕吃苦,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沖到終點。
(我是個田徑運動員,剛開始在長跑時,我很害怕,覺得很難受。但幾次堅持下來,我都能順利地到達終點,而且越來越有進步。後來我把這個體會運用在學習上,發現也很管用。)
21、學好英語,溝通世界。
(張海迪她身殘志堅,竟會德、日、法、英、俄五種不同的外語,使她在這個世界不再寂寞。我發現現在的社會只有從小學會了外語,才能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流、溝通。要讓中國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國,我們一定要從小學好外語。)
22、愛祖國高於一切。
(作為一個青少年,我們應熱愛祖國,為祖國的將來而努力學習,這就是我一個高於一切的理想。)
23、跌倒了再爬起來,你就永遠不會失敗。
(我之所以要選這條格言,是因為我曾經真切地感受到這句話的恩惠。學習上,每當考得不好時,我就會想起這句話。這句話使我樹起信心,永不氣餒。)
24、生活中沒有弱者,只有不願努力的人。
(小時侯,每當碰到一點點的困難,我便會以眼淚示弱。等到長大後,我才發現:一切的困難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困難就能迎刃而解。我相信:這句話一定會永遠激勵我走向成功!)
25、一天一個新開始,永遠都是快快樂樂輕輕鬆鬆。
(我們每天都會抱怨時間太少,要做的事太多。但我們一定要「今日事,今日畢」。)
26、這樣,我們才會覺得輕松、快樂。
(無論什麼事情,只要你撒下汗水,就一定會有收獲。)
27、只有播下種子,才能結出果實。
(大科學家愛迪生一生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千多項發明專利權,為人類做出了他應有的貢獻。這個故事使我知道:撒下汗水才能有收獲。)
28、勞動是世界上最令人快樂的事。
(每次,當我幫媽媽洗好碗、掃好地時,心裡總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感。一個個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既為人們帶來了快樂,也為自己帶了快樂。使我知道:有勞動才有快樂。)
29、求知是一座通向成功的橋梁。
(「學問學問,要學要問。」在生活中會碰到許多自己不懂的事情,只有不斷地提問,要求知道答案才會積累更多知識。大天文學家哥白尼,從小就愛問父母為什麼,因此,哥白尼就得到許多天文知識,這些知識讓哥白尼成為了一名大天文學家。你看,哥白尼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他小時侯渴望求知是分不開的。同學們,這條格言使我知道了:只有勤學好問,才能取得成就。)
30、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有恆心,一定成功。
(大家知道斯帕拉捷嗎?他是一位科學家,他就是為了知道蝙蝠為什麼能在夜間自由自在地飛翔,他就反復實驗,終於成功地研究出了超聲波,給了人們巨大的恩惠。我敬佩斯帕拉捷,我一定要像他那樣做個做事有恆心的人,做一個對社會、人類有貢獻的人。)
31、幫助別人,不僅能使別人快樂,還能讓自己快樂。
(別人有困難,應該盡自己的力幫助別人。我有一個鄰居她的名字叫吳玲,她是一個殘疾人,兩腳在一次車禍里撞斷了。可是她並沒有灰心,還是像平常人一樣活得很開心。這件事被我知道後,也為吳玲這種慘劇悲痛,我每次都空出時間來幫助她。比如幫她掃地、燒飯、陪她一起玩……這件事不僅讓吳玲開心,也令我高興。)
32、心動不如行動,說到不如做到。
(想到的或說到的就一定要做到。)
33、只要讓別人快樂,讓我哭泣都可以。
(人應具有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34、世間本有路,只怕不去走。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規律,只有敢於嘗試,不怕艱險、勇於探索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35、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
(不怕失敗,才能取得成功,失敗乃成功之母。)
36、信心是自己製造的。
(每個人對自己都要有信心,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就能克服任何困難。)
37、我得到書,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
(我把書看作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因為書給了我知識,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38、努力地學習,就是在挖金礦。
(知識很寶貴,就好像是金礦。學好知識,掌握好本領,會對我終身有益。)
39、只要全力以赴,盡了百分之一百的努力,輸贏都無所謂。
(做事不能太注重結果,因為做事的過程也是一個增智長能的過程,只要努力了,就會有收獲的。)
40、驕傲是關閉大門,讓學問出去;虛心是敞開大門,讓學問進來。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41、戰勝別人,先要戰勝自己。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挑戰,面對挑戰必須首先給自己信心與力量。)
42、付出終有回報。
(只要你付出汗水,你就會有收獲。)
43、永不言輸。
(第一層:不斷地努力;第二層:知錯就改;第三層:堅持下去,迎頭趕上,爭當第一。)
44、不斷努力,不斷拼搏,不輕易放棄,是取得成功的捷徑。
(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就要努力加拼搏,更重要的是不輕易氣餒,才能取得成功。)
45、不要認為自己做的事很渺小,也許那件事只有你才能辦到。
(一個人不要小看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實力。)
46、相信自己,你是最棒的。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自信,超越自我,才能取得成功。)
47、想要成功,就要大膽嘗試,勇於創新。
(一個人要想成功,就必須有膽量嘗試,有勇氣去創新。)
48、好像一個分數,他的實際才能好比分子,他對自己的估量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數值就越小。
(人不能驕傲自大,要虛心求學,這樣,你的「分數值」才會越來越大。)
49、勤奮是知識大門的鑰匙:自信是成功路上的伴侶:理想是通向光明的目標。所以,勤奮+自信+理想=成功。
(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必須相信自己的實力,一步一個腳印,辛勤奮斗,再加上自己的美好理想。相信,這樣就能取得成功。)
50、光學不問好似無源之水,光問不學好似漏斗盛水,兩者需兼得,才能得「果」。
(一個人在學習時候要多學好問,不能只偏一方。)
51、發明在於發現,發現在於實踐。
(要想有所發明,必須細心觀察,善於發現,從而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52、即使你的潛力無限大,但如果沒有努力來激發,這無限的潛力就等於零。
(一個人即使很聰明,但如果不努力,不腳踏實地地學習,是不會取得成功的。)
53、既然時間如東流水不可挽留,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不停地和時間一起走。
(既然時間像東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那麼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要珍惜時間,永不停歇。)
54、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做什麼事,都要相信自己,才能邁出成功的第一步。)
55、傳播知識就是傳播幸福,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知識就是幸福,學習知識,就能得到幸福,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
56、頑強的毅力征服一切。
(只要自己有信心和毅力,最終能克服困難,征服一切事物。)
57、如果你完全進入寫作狀態,就像泡進牛奶里的餅干一樣,幸福奇妙。
(我們寫作文,就應該多讀、多看、多想,作文一定能寫好。)
58、學習靠努力,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
(要學習就要努力,只要努力學習,就一定會得到自己理想的成績。)
59、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類的導師,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飢餓人的點心,書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只有書才能使人進步,書是人類的老師,只有書才能滿足愛讀書人的要求,書就像大海一樣,藏著許多知識,只有書才能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60、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樣就能取得成功。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准確的目標,這樣才能把事做好。)
61、意志是永遠具備的力量,永遠不會消耗竭的的力量。
(意志是我們要時時刻刻具備的,是時刻不會耗竭的力量。)
62、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
(只要能夠戰勝自己,就能戰勝更多人,成為勝者。
63、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愛拼才會贏。
(天生的聰明只佔全部的十分之三,其餘的十分之七要靠自己拼搏,喜歡拼搏才會勝利。)
64、對搞學習的人來說,勤奮就是成功之母。
(對於學習新知識的人來說,只要勤奮努力,奮發向上,做什麼事都會成功。)
65、與其苦苦等待,不如主動爭取。
66、與其等到明天,不如讓今天更充實。
67、自信是成功的秘訣。
68、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作不出偉大的發明。
69、努力的人才會有更多的收獲,懶惰的人只好一輩子後悔。
70、做任何事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
71、知識像無邊的海洋,永遠學不完。
72、沒有天生的聰明,只有靠勤奮和努力。
73、知識猶如人體的血液一樣寶貴。
74、書籍是我們最忠實的朋友,任何時候向它求助,都不會背棄你。
75、曇花雖然只有一現,卻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生命不論長短,奉獻和閃光才是生命價值的標尺。
(人們一直對小草生命的持久給予很高的評價,而對一現的曇花卻嗤之以鼻。可我總感受不出小草生命長久的偉大,對一現的曇花卻情有獨鍾。因為,如果以生命的長久來衡量人生的價值,那麼那種一生平庸而生命持久的人豈非應該懷戀,而生命短暫的雷鋒卻無絲毫價值?小草生命雖長,但每年都沒有變化,這樣的日子就算50年,100年又與1天、2天有什麼區別呢?而曇花雖然短暫,卻放射出迷人的光彩,給人美的享受。所以,我認為曇花遠遠強於小草默默無聞而又漫長的一生。青色的小草世界是單調乏味的,只有無數奇花異卉的裝點才能生機盎然,流光溢彩;平平庸庸的人生是暗淡無趣的,只有閃光的人生才是壯麗的人生。朋友,讓我們做一朵曇花吧,盡管是一現,也要發出迷人的閃光!)
76、有一種愛很小,那就是友誼,我們要小心地珍藏。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在一個外國孤兒院里,一個小女孩被炮彈擊傷,急需輸血手術。一個小男孩以為給人輸血後自己就會死去,但卻仍然將自己的血獻給了那個小女孩,問他為什麼:「因為她是我的朋友。」這就是友情的力量,所以我們要珍惜朋友之間淡淡的友情。)
77、學習路上,艱難重重;只要有心,萬難成易。
(學習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不要灰心喪氣。只要你是一個有心人,去努力,那麼,你就會克服一件件難事。)
78、我愛書就像農民愛自己豐收的成果。
(我愛看書就像農民伯伯愛自己種出的莊稼一樣。農民伯伯下雨時也不願讓莊稼「受傷」,我也一樣,就算有人來煩我也不會影響我看書。)
79、口言之,身必行之。
(這是墨子說的,是我最喜歡的格言。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要就信用,不能吹牛,要說到做到,言出必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子殺豬」的故事,它給我人生的啟迪,是我一生做人的准則。)
80、快快樂樂成長,開開心心學習。
(我寫這條格言是因為有些人只知道學習是最重要的,有些人認為成長是最關鍵的。我想告訴自己,每天都應該開開心心地學習功課,快快樂樂地成長。)
81、世界上最快樂的是無私奉獻!
(因為我們要學習雷鋒,他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看見誰有麻煩,他就去幫助他。雖然我不是雷鋒,可我願意做一個像雷鋒那樣的人。記得一首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更加美好。」我決心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82、知識不是上帝恩賜的,而是靠自己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
(我看到我們班上有許多同學了解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許多知識,我知道這是與他們平時多學習,多看書分不開的,我很羨慕,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多多積累知識。)
83、知識很多,就像茫茫無邊的大海,只有堅持不懈,不斷獲取知識,才會成為有學問的人。
(人類有無窮無盡的知識,窮我的一生也可能學不完,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只有努力學習,才會有學問。)
84、看書猶如補營養,讓人飄飄入仙。
(說明:書的內容是豐富的,裡面的知識如無邊的海洋,進入其中,體會到無比的神奇奧妙,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85、虛心好學,勇攀高峰。
(說明:偉大領袖毛主席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要虛心向別人討教,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做個不怕困難、勇敢堅強的人,努力地向科學的高峰攀登。)
86、祖國的未來屬於我們。
(說明:現在,我們是祖國的小主人,我們在學校里認真學習,汲取知識;將來,我們是祖國的大主人,我們要用學到的知識回報祖國,建設祖國。)
87、堅強的意志是克服困難的動力。
(說明:我參加了校足球隊,早晚訓練,一開始老是拖作業,我下定決心克服這一困難,一個月下來,我不再拖作業了,困難與我再見了,這全靠意志的幫忙。)
88、只要肯努力,人事終會有大豐收。
(說明:在學習上,我曾努力過,學習成績獲得了豐收;我也曾不努力過,結果學習成績一下子退了許多。現在我十分相信「努力」這個詞。)
89、聰明來自百分之百的勤奮。
(說明:世界上沒有天生聰明的人,要想變聰明,就要用勤奮和努力去換取。)
90、無競爭,無上進。
(說明:一個人如果原地踏步,就永遠不會知道前方的路有多遠。只有經常跟周圍的同學比較,不斷挑戰心目中的榜樣,才能明確自己現在所處的位置,而後方能不斷進步,脫穎而出。)
91、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
(說明:一次就成功的事情的確有,可大多數事情要經歷失敗。朋友,當你失敗時千萬不要灰心,「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
92、你必須時常運用力量,力量才會源源不絕。
(說明:當你想起床時,你就擁有起床的力量;當你想做作業時,你就擁有做作業的力量。當你想努力的時候,你就會擁有努力的力量,你就會擁有成功。)
93、沒有人能在上學的第一天便成為博士。
(說明:知識就像無邊的海洋,我們每天所學的只不過是滄海一粟,點滴積累也只不過是匯聚成溪,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向大海靠近。)
94、空談思想,慷慨激昂,結果只會愚弄自己。
(說明:一個人不能老是說自己要怎麼怎麼樣,看似雄心壯志,若無實際行動,純屬浪費口沫,虛度年華。)
95、一個替自己找借口的人,無形中是承認自己的失敗。
(說明:親自做過,哪怕失敗,也是光明磊落。不曾做過,找個借口說為什麼沒做,等於自欺欺人。)
96、生命中的黃金時間,我永遠覺得是現在。
(說明:我喜歡讀書,喜歡畫畫,喜歡唱歌,喜歡彈琵琶,喜歡打乒乓,喜歡……當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我覺得這是我生命中的黃金時間,多麼美妙,多麼快樂!)
97、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願每個人都快樂,也希望人人都分享我的快樂)
98、讀自己尚未讀過的書,走自己尚未走過的路。
(讀書,做人,成長都是在探索中前進的)
99、把時間傾注在學習上,就是自己一生的幸福
(愛學習比什麼都強)
100、人生好比一場夢,有好夢,有噩夢,想要有好夢,就得多做事。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嘛,夢也反映人的品行)
101、向著一個目標踏踏實實地去努力。
(有了目標,然後朝著它努力,就不會迷失方向,人就應該如此)
102、我要多做好事,做好事就是做貢獻。
(我認為這一點已很明確)
103、人生是時而有趣,時而無聊的電影,但是無論如何,你都要耐心而認真地看下去。
(在遇到困難時這樣鼓勵自己)
104、世界上最好的孩子,莫過於誠實,它既是世上最高尚的,也是我追求的理想。
(有時,我希望自己是最好的,但我常犯言不由衷的毛病,以此話提高警惕)
105、想數一百,先數一、二、三;想學跳舞,先學會走路;想要取得成功,就得經得起失敗。
106、想要超越自我,就從現在開始!
(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努力才會成功)
107、不到最後一刻,就決不放棄。
(盡管我的成績暫時還不如別人,但我決不會灰心的)
108、愛人生,愛這個世界,這就是我。
( 因為一個人有了愛心,才能更好地去生活 。)
109、認准一個方向,立刻出發,永不氣餒,永不放棄,永不停息。
(只有不斷努力,才會成功。)
110、快船遲開早入港,笨鳥先飛早入林 。
(比別人慢不要緊,只要你先行動起來,也可以成功。)
111、永遠開心,永遠快樂!
(因為我是一個快樂的女孩。)
112、相信自己是天才,勝利將會屬於你。
(自信是成功的動力。)
113、只要努力,沒有辦不好的事,只要奮斗,沒有完成不了我心願。
(因為我已經嘗試過了。)
114、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可能的 更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相信自己,一切都是要靠自己! 世界是公平的,有付出就有回報。
(爸爸時常教育我,讓它作為我的座右銘。)
115、寫字是一門藝術,一要讓人認識;二要讓人舒服。
(老師說過:讓自己的每一次作業都成為一幅作品。)
116、每一次的降落都是為了下一次更好的起飛 !
(這是媽媽寫在我日記本上,鼓勵我。)
117、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
(只有勤奮才有成功。)
118、開心是人類最大的幸福,幸福是人類最大的財富。
(媽媽常對我說:「你們開心了,我就幸福了,我一生中就希望看到你們姐妹三個開開心心,平平安安。)
119、人不是完美的,都有長處和短處。聰明的人喜歡拿別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愚笨的人則喜歡拿別人的短處與自己的長處比。
(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只有不斷取長補短,改正缺點,才能越來越完美。)
120、日記是每個人生命中最真實的照片。
(我喜歡把自己的開心或不開心,憂愁或煩惱,遇到的各種事都寫在日記里。我想:等我老了,再翻開日記看看,就能回憶起我的整個人生。)
121、辛勤的人兒永遠沒有時間悲哀自己遇到的一切困難和挫折。
(這是從一本童話書領悟到的。故事中有一隻蜜蜂叫瑪利,十分勤勞。她和好朋友一起去采蜜。可花很少,要飛行許多地方才能採到蜜。她的朋友飛了一會兒就傷心地哭了,並放棄了飛行,結果餓死了。瑪利飛行了幾萬里路後,找到了一大片花,自己吃得飽飽的,還帶會了許多蜜。)
122、天是藍的,路是寬的,人是活的,走出去,就會找到真我。
(我爸爸以前在橫林鎮上的廠里幹活,後來去青島做生意。他常對我說:「只有走出去了,獨自闖天下,你才真正認識了自己,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123、自滿的人做事,做十件壞九件;虛心的人做事,做百件九十九件成功。
(我奶奶常對我嘮叨:只有虛心的人做事,才會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做事常常碰釘子,保管做不成。從這句話中我得到了啟發。)
124、友情在交往中產生,在寂寞時體會。
(每個人都生活在人群中,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都會碰到特別談得來的朋友,大家在一起非常愉快。當你一個人獨處時,你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們以及和他們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
125、書籍是人們成功道路上的墊腳石,是人類騰飛的翅膀。
(我從書上看到,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對知識極其重視的,當幼兒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反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讓孩子去吻,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書本是甜的。猶太人家裡的書櫃都要放在床頭,而不是放在床尾,否則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所以在世界上,許多猶太人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26、從小不努力,長大有何為。
(一個人要想長大有所作為,有出息,那就必須從小的時候抓起,努力學好各種知識。)
127、人人都會努力,只有聰明人才會借力。
(學習上不光要有恆心,更要有巧勁。)
128、只要多學多問,知識就會越來越多。
(知識的積累,要靠勤學好問,每天問問自己學到了什麼,什麼還沒有學會。)
129、只有勤奮好學,才會有收獲。
(開學初,我的英語總是背不出來,後來經過反復聽收音機,每天早晨出來練習背,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很流利地背誦了出來,而且老師誇我的發音很標准。)
130、父母恩情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
(我每天在爸爸媽媽的精心呵護下成長,父母給我的愛就像大海里的水一點一點匯集起來的,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
131、善用人者能成事,能成事者善用人。有能用人的長處,便是自己的短處。
(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要學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132、「O」裡面有許多知識,「O」外面是浩瀚世界。
(數學知識也是無邊無際的,別小看小小的「0」,它的裡麵包含的內容就十分豐富。)
133、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讀書不能死讀書,讀死書,只有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知識才能牢牢地掌握。)
134、只有辛勤地勞動,才有豐收的果實。
(經常看到農民伯伯在地里辛勤地耕種,到了秋天就收到了沉甸甸的果實,我們小學生的學習也是一樣,要付出勞動才會有優異的學習成績。)
135、有收獲就要有付出。
(常聽媽媽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世界上是沒有不勞而獲的。)
2、如何理解《論語.子路》中的「正名」思想
如何理解《論語.子路》中的「正名」思想
~~~~~~~~~~~~~~~~~~~~~~~~~~~~~~
人在社會上一定會有代表身份地位的稱號,這個稱號就是「名」;而既然有此名,則必具備與之相符的要件,亦即當盡的義務和應享的權利,而這些與其「名」相符的權利義務,就是「分」。
因此,所謂「正名分」,就是要人安分守己;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以及「君子思不出其位」,就是守名分的最佳表現。
孔子「正名」思想的起源與含義
《左傳·桓公二年》雲:「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
上述此言出自師服,他把名和義、禮、體、政層層聯系起來,說明名的重要性,這也啟發了孔子的「正名」思想。
所謂「名以制義」,就是名是用以制定義理的。師服在此所謂的「名」,乃名實之「名」,指世間萬物的稱號。對於物,「名」務求名副其實,即「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對於人,則依其身份地位,示以應享的權利與當盡的義務,亦即孔子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義以出禮」則說明義是用以制定禮法的,亦即《禮記》所雲:「禮也,義之實也」,這便是以義制定禮的標准。人一旦得到某名,在社會上便有了定位,也就有了當守的本分,而如果做事時能謹守本分,居心方正平直,一舉一動都合乎事理之宜,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那麼這就叫做「義」。
「禮以體政」則指禮是用以組成政令的要素,也就是說政令是依據禮法組成的;「政以正民」則指政令是用以輔導或糾正人民的依據。合乎禮儀的政令形成,人民自然聽從,人民只要依禮行事,就可以不違政令;反之,政令若與禮、義相違背,人民動不動就要犯禁,勢必無法忍受,終起而叛亂。
師服之言,雖然針對君主命名而發,最初只關繫到一人,然而影響所及,確實牽涉到人民的生活與福祉,因此不可大意。
《東周列國·春秋篇》孔子劇照
我們從《論語·子路》所載的孔子「正名」說中,不難看出師服言論的影子。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即是依據師服的「名以制義」而說的;「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則是根據師服「義以出禮」而論的。其後,孔子之所以並言樂,乃因禮和樂實乃體之兩面,密不可分。
孔子這番言論是將師服的意思從反面加以闡述,這也成為他「正名」論的基礎。據《史記》所載,孔子發表此番言論之時,正值衛國父子爭國、名分紊亂之際。因此,孔子之「正名」雖然源自於師服之語,但其主要目的並非如同師服之強調命名的重要性,而是要使世人明白人倫之道理,希望人人都明理知義,恪守本分。
孔子「正名」之說根源於師服之言,但其含義究竟為何,舊解林林總總,異說紛紜。在玲瓏看來,論孔子「正名」的含義,當將《春秋》的褒貶正名大義,列入討論范疇,其含義為「正名字」、「正名分」以及「辯是非、寓褒貶」。
「正名字」是「正名分」的手段,「正名分」是「正名字」的目的。是以《春秋》對於僭越稱王的吳、楚、兩位諸侯,只稱「子」;齊、晉之君無論權勢有多大,只稱「侯」;宋、魯雖然弱,仍舊稱「公」;周天子即便已經沒有號令天下之實權,仍稱「天王」。以上均是由「正名字」來彰明「正名分」之旨。《春秋》以人物之言行能否如其名分而加以褒貶,故有「辯是非、寓褒貶」的含義在內。
綜上所述,孔子「正名」雖然有以上三種含義,但「正名分」才是孔子「正名」的主旨所在。是以孔子「正名」主要關切的對象,當是「人倫名分」,這也是《春秋》之焦點。
孔子主張「正名」之原因
那麼,孔子為什麼如此重視「正名」?實乃源於當時之時代背景。
孟子清晰地指出:「孔子懼,作《春秋》」,是時征伐不由天子之命,號令出自權臣之門,世衰道微到如此地步,導致天下各階層的人們都開始不守本分,逐漸「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以孔子以「正名」為治國的首要工作。
春秋之世正是天下無道,諸侯妄為的時代,孔子用一句「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道破了春秋世局的演變。我們都知道,自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雖然名義上為共主,卻已喪失對天下的統治權。王畿起初尚有數百里的土地,後來因為賞賜有功,以及晉、鄭、秦等國的侵奪,僅余雒邑附近而已。
正因如此,王室經濟困窘,已經無法維持足夠的軍隊,甚至得向諸侯「求金」、「求車」。周王室既然沒有實力作後盾,那麼在諸侯的心中,自然也就無足輕重。
最終,周天子的威嚴喪失,名存實亡。平王東遷後,歷來藉以安定社會、鞏固政權的封建制度也逐漸崩潰,導致諸侯多有僭越之舉,國與國之間更是征伐不斷,因此春秋二百四十年之間,「弒君事件」就多達三十六次。
《東周列國·春秋篇》孔子劇照
春秋時代,禮樂制度全面崩壞,「親親、尊尊」之義亦不復存在。政治環境由原來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轉變為霸主迭起;禮樂征伐自諸侯處,甚而轉變為「陪臣執國命」。社會環境也因封建制度的瓦解,以及諸侯爭霸後的動盪不安,導致禮崩樂壞。
即便是繼承周禮較為完善的魯國,不守名分之事亦是屢見不鮮,尤以季孫、叔孫、孟孫三家為最。如季氏僭用天子禮樂,舞八佾於庭,孔子為之氣結。孔子「正名」的主張,就是針對此種逆亂行為而提出的。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他生當天下無道之時,是時主張獨善其身之厭世者比比皆是,然而孔子卻對此喟然自嘆:「鳥獸不可以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雖知不可為而為之,提出「正名」學說針砭時弊,他終生棲棲遑遑,其目的即在撥亂反正,希望有朝一日能實現其「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理想。
孔子雖然明白正名定分是撥亂反正的最好方針,然其說並不被當時各諸侯所採納,從而撰作《春秋》,將「正名」思想寄寓其中,用以「懲惡」、「勸善」,期待能夠使亂臣賊子恐懼,還社會以應有的和諧與秩序。
電影《孔子》劇照
3、什麼是絲綢子路?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
東海絲路
東海起航線最晚始自周武王滅紂,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時,他封箕子到朝鮮,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到達朝鮮,教其民田蠶織作。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由此通過黃海最早傳到了朝鮮。
南海絲路
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後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取代徐聞、合浦而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元代時,廣州的中國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廣州仍然是中國第二大港,依然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自古以來,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多條航線。1784年,美國「中國皇後」號訪粵,標志著美國直達廣州的航線的開通。海上絲綢之路因運送其他貨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條主線路,比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為悠久。東海起航線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田蠶織作技術。箕子於是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走水陸抵達朝鮮。這樣,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通過黃海最先傳到了朝鮮。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國時,齊、燕、趙等國人民為逃避苦役而攜帶蠶種和隨身養蠶技術不斷泛海赴朝,更加速了絲織業在朝鮮的傳播。
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通過朝鮮半島或經由日本海環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關於蠶業的傳說。傳說在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船員、百工、數千人東渡日本,傳播養蠶技術,日本人民後尊祀徐福為「蠶神」。也有記載說,公元前三世紀,江浙一帶的吳地有兄弟二人,東渡黃海至日本,傳授蠶織和縫制吳服的技藝。其後,內地人士或經由朝鮮、或從山東出發,三三兩兩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並促進了日本蠶業的發展。
據日本古史記載,西漢哀帝年間(公元前6年),中國的羅織物和羅織技術已傳到日本。公元三世紀,中國絲織提花技術和刻版印花技術傳入日本。隋代,中國的鏤空版印花技術再次傳到了日本。隋唐時期,日本使節和僧侶往來中國頻繁,他們在浙江台州獲得青色綾,帶回日本作樣板,仿製彩色錦、綾、夾纈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國唐代的名稱,如:絞纈、臘纈、羅、綢、綾、羽等。
唐代,江浙出產的絲綢直接從海上運往日本,絲織品已開始由禮物轉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當時日本的首都,可以說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終點,正倉院則是貯藏官府文物的場所。今日的正倉院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國唐代絲織品的寶庫,其中的很多絲織品即使在大陸也很難見到,諸如彩色印花錦緞、獅子唐草奏樂紋錦、蓮花大紋錦、狩獵紋錦、鹿唐草紋錦、蓮花紋錦等,還有不少中國工匠當時在日本製作的、兼具唐代風格與日本民族特色的絲織品。
宋代也有很多的中國絲綢被運往日本。元代,政府在寧波、泉州、廣州、上海、澉浦、溫州、杭州設置市舶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龍緞、蘇杭五色緞、花宣緞、雜色絹、丹山錦、水綾絲布等。明代則是日本大量進口中國絲綢的時期,這一時期,日本從中國輸入的生絲、絹、緞、金錦等不計其數。
清初(1644年),統治者擔心國內人民出海與明末抗清志士勾結,於是採取海禁政策,後由於國內外的強烈反對而繼續開放。此時,日本仍繼續大量進口中國生絲。1633~1672年間,日本每年進口的中國絲仍在20萬斤以上,這是由於日本人民服用絲綢十分普遍,而當時的日本國戰亂連連、蠶業衰退,國內生產的生絲數量銳減、品質不良的緣故。此時還有山東、陝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直接從事海上貿易活動,遠航至日本等國,以中國的綢綾等換取椒、檀、銅、藤等貨物。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國政府為了換取日本出產的銅,允許中日官方往來,進行絲綢貿易。此後,中國的絲綢更源源不斷地被運往日本。
日本在大量進口中國絲綢的同時,積極引進中國的桑種、蠶種和先進技術,並於1868年前後確立了振興蠶絲業的基本國策,積極學習歐洲的蠶絲實驗科學,訂立獎勵專利政策,興辦科教機構,蠶絲業從此欣欣向榮。1909年,日本出口的生絲已達到8372噸,超過了中國(7480噸),位居國際首位,其後並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中國直到1977年產絲量才重又超過了日本。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後,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宋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當時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國內運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於是海上絲綢之路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明初鄭和下西洋時,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由於實施海禁政策,我國的航海業開始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逐漸消亡了
4、誰是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英文譯名:Confucius.
【孔子經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征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孔子幼年,「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少時家境貧寒,15歲立志於學。及長,做過管理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虛心好學,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30歲時,已博學多才,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開創私人辦學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而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進而實現他一心嚮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歲時,因魯國內亂而奔齊。為了接近齊景公,做了齊國貴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孔子說:「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極為贊賞,欲起用孔子,因齊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欲起用不久返魯,繼續鑽研學問,培養弟子。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於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則之」 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魯國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魯、齊夾谷之會,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齊景公欲威脅魯君就範,孔子以禮斥責景公,保全了國格,使齊侯不得不答應定盟和好,並將鄆、龜陰三地歸還魯國。孔子54歲時,受季桓子委託,攝行相事。他為了提高國君的權威,提出「墮三都」、抑三桓(魯三家大夫)的主張,結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對,未能成功。55歲時,魯國君臣接受了齊國所贈的文馬美女,終日迷戀聲色。孔子則大失所望,遂棄官離魯,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另尋施展才能的機會,此間「干七十餘君」,終無所遇。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魯國季康子聽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勸說,才派人把他從衛國迎接回來。
孔子回到魯國,雖被尊為「國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繼續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如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精神,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哀嘆道:「天喪予!天喪予!」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徵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72歲時,突然得知子仲由在衛死於國難,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歷二月,孔子寢疾7日,齎志而歿。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論語》全文 http://www.cnread.net/cnread1/gdwx/k/kongzi/001/001.htm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 曾參 、子夏、子張.........
【政治生涯】
孔子和李白一樣,有著不順暢的政治經歷,孔子終生熱衷於從事政治,有一腔報國之熱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最高統治者對於他始終是採取一種若即若離、敬而遠之的態度。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只有四年多, 在這四年多的時間里,他幹了不少事,職務提升也很快。但終究因為與當權者政見不同而分道揚鑣了。此時他已50多歲,迫於形勢,他離開了魯國,開始了被後人稱之為周遊列國的政治游說,14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三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人聽說孔子到了陳、蔡交界處,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們知道孔子對他們的所做所為有意見,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對他們不利,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其人】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孔子家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孔子生了孔鯉,字伯魚,活了50歲。
孔鯉生了孔及,字子思,活了62歲,著作有中庸,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依次下傳是:
孔白,字子上,活了47歲。
孔求,字子家,活了45歲
孔箕,字子京,活了46歲
孔穿,字子高,活了51歲
孔慎,活了57歲,曾當過魏相
孔鮒,活了57歲,曾當過陳涉博士
侄兒孔襄,活了57歲,曾當過漢孝惠帝的博士
孔忠,活了57歲
孔忠生了孔武
孔武生了孔延年和孔安國
孔安國是漢武帝的博士
孔安國的兒子叫孔昂
孔昂的兒子叫孔驩
【曲阜「三孔」】
孔廟、孔府、孔林舉世聞名。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於公元前478年,當年規模很小,僅就孔子故居為廟,「歲時奉祀」。西漢後,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不斷加封,孔廟規模也隨之擴大。孔府是個龐大的院落,其實並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孫後人的居所。孔林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佔地200公頃。
孔府: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是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現在,孔府佔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為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中路以內宅為界,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廳、百戶廳、知印廳、掌書廳、典籍廳、司樂廳);後為內宅,設前上房、前堂樓、後堂樓、後五間。最後是孔府的花園,是歷代衍聖公及其家屬游賞之所。
孔廟: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為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擴建成現代規模。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碑碣石刻,特別是這里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唐代時稱文宣王殿,共有五間。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年)大修時,移今址並擴為七間。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黃瓦覆頂,雕梁畫棟,八斗藻井飾以金龍和璽彩圖,雙重飛檐正中豎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書「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殿高 24.8米,長45.69米,寬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杏壇位於大成殿前甬道正中,傳為孔子講學之處,壇旁有一株古檜,稱「先師手植檜」。杏壇周圍朱欄,四面歇山,十字結脊,二層黃瓦飛檐,雙重半拱。亭內細雕藻井,彩繪金色盤龍,其中還有清乾隆「杏壇贊」御碑。亭前的石香爐,高約1米,形制古樸,為金代遺物。
孔林:位於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魯城北泗上。其後代從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從子貢為孔子廬墓植樹起,孔林內古樹已達萬余株。自漢代以後,歷代統治者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以至開成現在規模,總面積約2平方公里,周圍林牆 5.6公里,牆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館,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編年史」。
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英文名稱: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於1994年12月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12)。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孔子是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中國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廟宇、墓地和府邸位於山東的曲阜。孔廟是公元前478年為紀念孔夫子而興建的,千百年來屢毀屢建,到今天已經發展成超過100座殿堂的建築群。孔林里不僅容納了孔夫子的墳墓,而且他的後裔中,有超過10萬人也葬在這里。當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經擴建成一個龐大顯赫的府邸,整個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築群之所以具有獨特的藝術和歷史特色,應歸功於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夫子的大力推崇。孔廟, 孔府, 孔林,世界遺產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
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於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於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
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故曰:「吾十
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
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校,當在此前後。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
故雲」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
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
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
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禮於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於老聘,問樂於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生內亂。《史記·孔子世家》雲:「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
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於,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於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於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子(名舒)執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為這是義舉,
雲:「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故自雲
「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雲:「陪臣執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後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此事當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
公山不狃以費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後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於
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於夾谷有所警惕和准備,故不僅使齊國劫
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歸還侵佔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採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
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
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
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到了衛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國前往陳國。路經匡地,被圍困。後經蒲
地,遇公叔氏叛衛, 孔子與弟子又被圍困。後又返回衛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國被衛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後,十分難過,稱贊子產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專車」一事問於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衛靈公問陳(陣)於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靈公。孔子
在衛國住不下去,去衛西行。經過曹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
討厭孔子,揚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
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於孔子,並與孔子討論有關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後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主張在衛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是年吳伐魯,戰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
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之於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於歸魯。
孔於周遊列國14年,至此結束。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
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獵獲麟。孔了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
修《春秋》。
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桓,
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子聞衛國政變,預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於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天不弔,
不潎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
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漫談孔子——他對教育事業的貢獻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詩》、《書》、《禮》、《樂》為教,更以他至偉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動一靜而示範為教。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將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移植到民間。他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不分貧賤富貴,均可以在他那裡受教。在弟子中,貧如顏回,富如子貢,貴如孟懿子,然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有來自衛、齊、陳、吳……等國的,真可謂桃李滿天下。其教學目的,是傳他
5、兩道歷史題
1、秦始皇
【正面評價】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的愷撒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績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驁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都行秦政法」。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評價】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引賈誼《過秦論》:
⒈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⒉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2、毋庸置疑,當今社會出現了種種問題,生態危機、精神危機、道德危機和價值危機正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人類命運、地球的命運又一次受到嚴峻的挑戰。孔子研究院院長傅永聚教授指出,儒家思想資源可以為治療化解這些問題提供寶貴的智慧理念。斯洛伐克共和國黑山博士說,為了創造一個沒有任何無端沖突的德馨社會,人類偉大導師孔子所設立的道德原則和進行的不懈努力直至今日仍無人超越。現在,為了我們自身,為了我們的後代子孫,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去改善生存條件,只有孔子倡議的倫理原則才能幫助我們這樣做。
一些專家認為,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兩次百家爭鳴,一次是在先秦,一次是在近代。21世紀很可能將有第三次百家爭鳴。它將帶來中華文化的繁榮,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繁榮做出貢獻。在第三次百家爭鳴中,古老的儒家思想將再一次受到審視、洗禮、發展和創新。在與其他不同思潮的交融中,共同創造出更適合時代要求的新思想、新文化。安徽大學沈素珍教授指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歷來崇尚「和諧」,追求「和睦」,堅持「和平」,在當今新的歷史時期里,這種民族精神必將在全人類的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彷彿是為「儒學是當今社會的濟世良葯」提供實例,20世紀中後期,受儒家文化圈影響的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一躍成為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這些國家的成功引發了學者的普遍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儒家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為此,在小組討論中,新加坡在20世紀80到90年代進行的儒學實踐成為一個重要話題,特別是儒學在抗拒西方個人主義,強調社會意識、勤勞、容忍、節儉等方面可以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新途徑受到肯定。
孔子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啟示一:在教育目的方面——培養怎麼樣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一書中 ,「從政」是孔教的任務,即「學而優則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均以培養安邦
治國之人材為目的。用現代術語來說,專業是一致的,不存在專業對口的問題。
啟示二:在教育原則方面——如何倡導「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是孔子對傳統教學的一大挑戰和突破,也是其對教育事業的偉大貢獻。向民間開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祿制、得以「舉賢才」的基礎。有教無類的「類」, 一是指社會階層的各個等級,二是指學生個人素質的優劣。孔子以 前,學在官府,教育為貴族之專利。孔子開出了「有教無類」的先例,開啟了教育被貴族所設置的禁錮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孔子 收授學生,無任何限制,只要達到拜師求學的最基本的禮數,孔子決不舍棄一個求學者。其三千弟子們的出身,論籍貫: 有魯、楚、秦、晉、陳、宋、吳、衛等國;論年齡:顏路、仲由等人與孔子年齡相仿,年齡小的比如公孫龍比孔子小五十三歲;論身世:孟熬子是世卿子弟,仲弓父為賤人,子路為野人,公冶長曾為罪犯,顏添聚當過強盜,子貢為巨賈,顏回、原憲為貧民,樊遲為農民……總之 ,學生形形色色,但除了樊遲請學稼圃被孔子斥為小人外,孔子均能一視同仁。
孔子的有教無類,一是倡導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張教育的公平性。以「六藝」教人,並非始於孔子,但使六藝大眾化則從孔子開始。孔子以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質都是好的。雖然人的品行氣質各有不同,但要使所有的人去惡從善,只能依靠教育。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蘊含了教育公平的先進教育思想 ,能在奴隸社會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念,實在是一種飛躍。聯系我們當前的教育 ,真正達到有教無類了嗎? 城鄉差別越來越明顯,城鄉教育的差別也越來越大。在城市裡各個級別的重點校更是把教育人為地分成了若乾等弟,教育的不公平性比比皆是。社會特權階層開創的擇校問題,苦了學生,窮了家長,丟了公正,失了公平,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的盛行。素質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區中平等對待每一所 學校,在學校中平等對待每一個年級,在各年級中平等對等每一個班級,在班級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有教無類的思想嗎? 但在以選擇和現別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時代,所有的平等只能是一種理念,難以真正地落實到教育實踐中。社會投資與師資力量在社區中集中到重點學校,在學校中集中到重點班級,在班級中集中到優秀學生群體,這就是當今教育的有教無類嗎? 重點學校、重點班級、分層次教學,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其實是分類施教的典型代表。用形似正確的公眾理論掩蓋自己錯誤的行徑成了當今社會的拿手好戲,相比奴隸社會時期孔子的有教無類,處於社會主義的當代教育還如此體現「有教無類」, 作為教育的相關部門,作為教育者,我們能不汗顏? 真的是該醒醒了!
啟示三:在治學理念方面——「身正不倦」、「學而不厭」
孔子被尊稱為萬代師表,自然有其可敬之處。《論語》只是記錄了孔子的部分言行,但在《論語》所記錄的孔子言行中我們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的教育觀念,可以感受到孔子為人師表的典範形象。其「身正不倦」、「學而不厭」的治學理念至今仍對我們從事教育的人有著積極的警醒意義。
6、南京仲子路公司相對有哪些優勢?
什麼事最好不要道聽途說,自己親自去了解一下就清楚了,看看他們的工人休息狀況,是不是周末周日都在上班?加班很晚,這樣就1200
7、便於四方,不能專利,雖多,亦莫以為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應該是如下一句,語出論語·子路第十三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16];使於四方,不能專對[17];雖多,亦奚以為[18]?」
好像最近的有些考試跟搞成了:便於四方,不能專利,雖多,亦莫以為,不知道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