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建創造的衛星火箭專利
1、「嫦娥二號」衛星有哪些特點?
「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葉培建2008年2月21號透露,「嫦娥二號」衛星將於2009年前後發射。「嫦娥二號」是「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同樣由長三甲火箭發射。但是「嫦娥二號」衛星上搭載的CCD照相機的解析度將更高,其他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所探測到的有關月球的數據將更加翔實。
「嫦娥二號」衛星的飛行程序和「嫦娥一號」相似,關鍵是它的工作軌道是200千米,航天科技人員准備把它降到100千米,應該在2009年前後發射「嫦娥二號」。
2、常娥奔月衛星製做了多長時間
嫦娥工程,是中國啟動的第一個探月工程,該工程於2003年3月1日正式啟動。首先是發射繞月衛星,繼而是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實現月面軟著陸探測,最後送機器人上月球建立觀測點,並採回樣本到地球。整個計劃將歷時20年。
嫦娥一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下同)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長度18米,壽命大於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嫦娥一號是中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任務,自2004年1月立項,第一階段耗資十四億人民幣。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嫦娥一號工程由五大系統組成,分別為衛星、運載火箭、測控、地面應用、發射場。 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衛星總設計師是葉培建。衛星以東方紅三號通訊衛星平台為基礎,採用三軸穩定姿態控制,具有自身變軌能力。
衛星研製過程
2004年,中國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2004年12月20日,衛星開始初樣電性星電測
2006年7月,完成正樣產品的生產和驗收,進入系統級總裝、集成和測試階段
2006年7月28日,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簽訂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研製合同
2007年1月5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通過專項評審
嫦娥二號是中國的第二顆繞月人造衛星。它是建基於探月工程一期的嫦娥一號備份星進行技術改進,作為二期工程的先導星,且命名為嫦娥二號。嫦娥二號主要是用作試驗、驗證部分新技術和新設備,降低往後工程的風險,同時深化月球科學探測。[1]嫦娥二號已於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發射,嫦娥二號迄今共投入9億元人民幣。
嫦娥二號任務相比嫦娥一號任務,將實現以下六個方面的技術創新與突破:[11]
運載火箭直接將衛星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
試驗X頻段深空測控技術,初步驗證深空測控體制
驗證100公里月球軌道捕獲技術
驗證100公里×15公里軌道機動與快速測定軌技術
試驗全新的著陸相機,數據傳輸能力大幅提高
對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試驗
3、長娥一號對我國的影響
「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衛星和所有人造衛星一樣,由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部分組成。衛星總重2350公斤,從外表看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大盒子,本體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
嫦娥一號的衛星平台以我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並充分繼承我國資源二號衛星和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現有的成熟技術和產品。
「嫦娥一號衛星在較為成熟的平台上再進行適應性改造,包括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比如三維定向技術,也就是時刻使衛星的太陽能電池板、探測頭和傳輸信息的天線分別對准太陽、月亮和地球。這樣一個三維控制系統在過去是沒有的,技術難度相當高。」饒煒說,另外,在地球、月球和衛星三者間進行探月衛星的軌道設計和紫外月平儀的研製等也都是進行技術攻關取得的新成果。
饒煒介紹,之所以選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主要在於它的可靠性非常高。這一衛星平台採用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如全三軸穩定、統一雙組元液體推進、公用平台設計、大面積密柵太陽電池陣和高強度輕重量碳纖維多層復合材料等,自1997年5月首次投入使用後,我國已用它研製並發射了至少6顆衛星。
由於要進行距地球38萬公里的深空探測,而且月球與地球、太陽的相對關系比較復雜,因此嫦娥一號衛星與一般的地球衛星相比,加裝了能夠與地球進行通信信號傳輸的定向天線,搭載了對月球進行探測的8種探測儀器,在制導、導航與控制、星上熱控和電源分系統設計等方面進行了許多創新,在軌道、測控、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和熱控分系統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雖然嫦娥一號衛星的運行壽命預計只有1年,但它作為中國人開始深空探測的先驅,將永載史冊。」饒煒說。
為實現科學目標,繞月探測工程首次飛行任務共在衛星上安裝了8種有效載荷:CCD立體相機、激光高度計、X射線譜儀,γ射線譜儀、干涉成像光譜儀、微波探測儀、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
根據設計,星上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太陽風離子探測器26日左右即將開始進行工作,探測並收集沿途的地月空間環境數據。
據嫦娥一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孫輝先介紹,這8件星上探測設備均具有不同的「本領」,承擔著各自重要的「職責」:
CCD立體相機--獲取月表同一目標星下點、前視17°、後視17°三幅二維原始數據圖像,經輻射定標,重構月表三維立體影像。
干涉成像光譜儀--採集每個地元(像元)的點干涉圖,經數學處理後獲得相應地元(像元)的點光譜圖,並提供二維重構光譜圖像,從而獲得有關月表主要物質類型及其分布的信息。
激光高度計--測量衛星到星下點月球表面的距離,與衛星軌道參數相結合,可提供三維影響處理所需的參數。
γ/X射線譜儀--γ/X射線譜儀應具有探測月表元素受宇宙射線激發產生的γ射線和熒光X射線能譜,通過數據處理獲得月表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從而確定月球表面位置類型和資源分布功能。
微波探測儀--利用不同頻段微波在月壤中穿透深度不同的特點,通過對月壤特定頻段微波輻射亮溫的測量,反演出月表不同地區月壤厚度信息。這是世界上首次採用微波遙感手段對月球進行探測。
高能粒子探測器--探測高能帶電粒子的成分、能譜、通量和隨時間的變化特徵。
太陽風離子探測器--探測原始太陽風等離子的能譜,包括太陽風的體速度、離子溫度等。
「嫦娥工程」由五大系統組成,發射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分別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徐宏亮、解放軍總裝備部工程設計所於建平;測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分別是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董德義、解放軍總裝備部測通所於志堅;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分別是國家天文台的艾國祥、李春來;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為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葉培建院士;運載火箭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分別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岑拯、賀祖明。
4、嫦娥二號資料
嫦娥二號衛星(簡稱:嫦娥二號,也稱為「二號星」)是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由長三丙火箭發射。但是嫦娥二號衛星上搭載的CCD相機的解析度將更高,其它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所探測到的有關月球的數據將更加翔實,「嫦娥二號」於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
發射時間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345秒
發射概況
2010年9月29日,中國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發布消息:嫦娥二號衛星和火箭已完成發射場區的測試和檢查,測試結果正常,完全滿足發射的技術條件。將於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19時整起飛。如果遇到氣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時間發射,還選擇了10月2日和3日擇機發射。目前嫦娥2號已於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345毫秒點火,19時整成功發射。在飛行後的1553秒時,星箭分離,衛星進入軌道。
時間確定
記者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國防科工局探月中心了解到,目前,嫦娥二號已完成各項准備工作,進入發射「數秒期」。 據發射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嫦娥二號最終將從2號塔位發射升天。26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移動塔開始向2號固定發射塔靠攏。中國探月工程新聞發言人今天已經正式宣布,嫦娥二號將於10月1日的18時59分5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到月球,開始了月球之旅。
編輯本段發射准備
2010年9月28日日中午1時許,[1]隨著來自貴陽市老年摩托車俱樂部的五名六旬車手作為最後一批參觀者走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大門即告關閉,直到嫦娥二號發射次日再行開放。 記者中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門外看到,大院內寬敞的林陰道上少有人跡,偶爾會有幾輛掛著軍牌的車輛進出,駐地澤遠鄉派出所的一輛警車在附近不間斷巡邏。發射中心大門側邊的一條通村公路入口,昨日開始由軍人把守,其間有一位當地老鄉,駕駛一輛貼著通行證的麵包車試圖開進,但被查出車上載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證的人而被攔住。 在發射中心門外的水果攤上,發現幾位身穿天藍色工裝的青年人。他們身後的「航天一院」4個字,表明他們來自北京,是火箭測試隊的工作人員,他們身掛的出入吊牌上,不僅貼著各自的近照,寫著各自的姓名,而且還有出入證的編號。離發射中心約5公里的鐵路線上,一輛寫有「成都鐵路局西昌工務段」字樣的巡線車正在專用線上檢修。住在鐵路旁的一位老鄉稱,估計馬上就會有「罐罐車」運輸火箭燃料進場。 據介紹:在發射時間上,目前有關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時這一時間作準備,沒有特殊情況,嫦娥二號將在國慶日晚7時開始奔月旅程。
飛行數據
繞月高度:100公里 降軌後高度:15公里
攜帶儀器
一、CCD立體相機 二、X射線譜儀 三、γ射線譜儀 四、激光高度計 五、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 六、微波探測儀 七、太陽風離子探測器
主要任務
「嫦娥二號」主要任務是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因 嫦娥二號
此衛星上搭載的CCD照相機的解析度將更高,其他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為「嫦娥三號」實現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高精度成像。
運行時間
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孫輝先向媒體透露:「實際上,嫦娥二號是嫦娥一號的備用星。」,發射嫦娥一號時,為確保繞月飛行的成功,准備了兩顆衛星。「如果嫦娥一號沒有實現當初的目標,可能就會發射這顆備用星,嫦娥一號的任務圓滿完成了,這顆衛星就成為我國探月工程二期衛星的先導星了。」 孫輝先透露,作為嫦娥三號的先導星,嫦娥二號的任務將持續半年。
編輯本段發射目標
進一步探測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間環境等。
十大使命
(試驗使命) 一、配合運載火箭驗證地月轉移軌道直接發射技術; 二、驗證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動的月球軌道捕獲技術; 三、驗證100公里×15公里軌道機動與飛行技術; 四、對二期工程的備選著陸區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試驗; 五、搭載輕小型化X頻段深空應答機,配合我國新建的X頻段地面測控站,試驗X頻段測控技術; 六、試驗遙測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編碼技術,月地高速數據傳輸技術及降落相機技術; (探測使命) 七、獲取更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維影像,解析度由嫦娥一號衛星的120米提高至優於10米; 八、探測月球物質成分; 九、探測月壤特性; 十、探測地月與近月空間環境。
八大技術
即將發射的嫦娥二號將新開闢地月之間的「直航航線」,即直接發射至地月轉 嫦娥二號衛星
移軌道,這將使嫦娥二號的地月飛行時間縮短至不到5天。在舉國上下關注嫦娥二號衛星發射之際,我國探月工程高級顧問、嫦娥一號衛星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應邀在最新出版的《航天器工程》期刊上發表文章,透露嫦娥二號有八大技術改進。 「承前啟後,持續發展」,這是歐陽院士對嫦娥二號承載使命的概述。他表示,嫦娥二號作為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導星,在工程上的主要任務是試驗驗證與月面軟著陸相關的部分關鍵技術和新設備,試驗新的奔月軌道,降低探月工程二期的技術風險;其在科學上的首要任務是對月面著陸區進行詳查,精細地測繪著陸區的地形地貌。總體來講,嫦娥二號執行的是對月球「精細探測」的任務,以利於今後嫦娥三號能夠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軟著陸,它的表現將為探月二期的實施成功奠定科學和技術基礎。相對嫦娥一號來說,嫦娥二號做了多方面改進和提高,歐陽院士將其概括為八個方面: 首先嫦娥二號與嫦娥一號的軌道設計不同,這次發射的嫦娥二號將新開闢地月之間的「直航航線」,即直接發射至地月轉移軌道,這將使嫦娥二號的地月飛行時間大大縮短; 其次,嫦娥二號衛星將在距月球表面約100千米高度的極軌軌道上繞月運行,較嫦娥一號距月表200千米的軌道要低,有利於對重點地區做出精細測繪; 第三,嫦娥二號直飛月球的方式對運載火箭的入軌精度和入軌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執行此次任務 嫦娥二號的任務
長征三號丙火箭,較之前護送嫦娥一號上天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增加了兩個助推器; 第四,為獲得著陸區的精細地形數據,嫦娥二號激光高度計在月面上留下的「激光足印」間距更小,激光測距精度也可達5米,從而獲得月球上幾個重點區域的高密度高程測量數據; 第五,嫦娥二號所攜帶的CCD立體相機的空間解析度由嫦娥一號時期的120米左右提高到小於10米,其他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所探測到的有關月球的數據將更加詳實; 第六,嫦娥二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對月球著陸區和其他重點區域進行精細測繪、立體成像,精細探測月面的元素成分與分布,月壤的電磁特性、粒度緯度和月壤層厚度,近月空間的環境等。嫦娥二號將獲得的這些更高空間解析度的探測數據可以與嫦娥一號的探測數據進行互相校核; 第七,嫦娥二號將演練嫦娥三號軟著陸前的15千米×100千米橢圓軌道,這是探月衛星首次如此近地接近月表; 第八,根據月球探測二期工程的要求,新增了X頻段的測控,使得我國深空測控通信能力將擴展到「地球——火星」間的距離。
5、有沒有嫦娥二號?
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葉培建2008年2 月21號透露,嫦娥二號衛星將於2009年前後發射。
嫦娥二號是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同樣由長三甲火箭發射。但是嫦娥二號衛星上搭載的CCD照相機的解析度將更高,其它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所探測到的有關月球的數據將更加翔實。
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葉培建:(嫦娥)二號星的飛行程序和(嫦娥)一號相似,關鍵是它的工作軌道是200公里,我們准備把它降到100公里,應該在2009年前後發射嫦娥二號。
葉培建介紹,嫦娥工程分為三步,在實現衛星繞月之後,將是發射著陸器到月球上。關鍵技術的攻關工作目前已經開始,將在兩年內獲得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表示,嫦娥一號當初還有一顆備份星,目前正在對這顆備份星進行改進,改造完成後將作為嫦娥二號進行發射,發射方式與嫦娥一號相同。
胡浩表示,嫦娥二號暫時還沒有發射的具體時間表。「要等攻關結束,問題都解決了,最後的設備系統測試、驗證完成後,才考慮發射的問題。」胡浩分析說,我們關注過程,但群眾關心發射的結果,大家的關注點並不一樣。他透露,嫦娥二號目前正在論證,方案還未拿出,會借鑒嫦娥一號的管理、技術和對空間環境了解的經驗,但在技術方面將有所提高。同時,胡浩表示,嫦娥二號的技術狀態不想大動,否則容易帶來風險,花錢也多。
6、葉培建院士:回望中國探月路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
製作:中國科普博覽
監制: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
6月6日上午,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大會是全球航天探索大會時隔7年再度在中國舉辦。大會上,中國透露了下一步航天探索的計劃任務,並尋求與國際航天界的合作可能。同時,又放出了一波「黑科技」的研發進展。
6月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公布了探月三期工程總體方案!探月三期工程將突破與掌握月面表取采樣、鑽取采樣、月球樣品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樣品轉移等多項關鍵技術,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
據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探月三期工程副總設計師孫為鋼介紹,探月三期工程將採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將8噸多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五號將實施月球無人采樣和樣品返回地球。
之後,即將於明年飛天的嫦娥四號,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並展開相關研究。嫦娥四號不只是「中國造」,還將搭載來自德國、瑞典、荷蘭、沙特4個國家的4台國外科學載荷一同踏入月球背面,成為「混血兒」、國際合作的典範。
除了嫦娥四號,在後續的月球探測、火星探測、載人航天、空間環境探測等領域,中國也將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各航天國家共商空間探索大計、共建合作平台、共享探測成果。
作為中國航天深空探測工程的一部分,探月工程成為航天事業發展的方向之一。下面就讓我們聆聽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首席科學家、嫦娥五號總設計師、總指揮顧問、中科院院士葉培建講述中國的探月工程。
「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是中國科學院學部發起,由中科院、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工程院、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高層次公益性科普活動。精彩內容關注「科學與中國」。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為網站委託單位,中國科普博覽為網路傳播合作夥伴,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提供技術支持。
7、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是哪一年
從第一縷「光亮」到「滿天星辰」
——紀念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50周年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
50年前,老一輩航天人懷揣航天報國的初心和為國爭光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難,讓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點亮了中國人征戰太空的第一縷「光亮」。50年後,為了紀念這一難忘的歷史時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專題座談會,邀請多位當年的參與者、見證者與如今的接班人一起,追昔撫今,展望未來。
追憶:太空唱響《東方紅》
1957年,蘇聯首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次年,毛澤東主席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剛進入經濟建設時期,科學技術與工業基礎薄弱,要想實現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目標,困難之大可想而知。
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研製計劃正式開始實施,任務代號「651工程」。「上得去、抓得住、聽得著、看得見,是中國確定第一顆人造衛星研製方案時中央領導的批示要求。」「東方紅一號」衛星技術總負責人、「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孫家棟院士說。
為了完成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老一輩航天人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最終創造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隨著操縱員按下紅色點火按鈕,「長征一號」火箭噴吐著赤色火焰在轟隆的咆哮聲中托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沖向茫茫太空。衛星按設計要求准確進入預定軌道,一曲嘹亮的《東方紅》響徹寰宇。
那次發射,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把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據老航天人回憶,首次出場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雖然只獲得進入國際太空俱樂部的第五個席位,但運載能力位居世界第三,僅落後於蘇、美。「東方紅一號」衛星從出生起便站在了高起點——衛星總重173公斤,超過前四個國家發射第一顆衛星的重量之和。
每當回憶起這一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都難掩心中的激動:「我國第一顆衛星軌道的傾角和高度都比蘇、美、法、日前四國的大,重量也比他們第一顆衛星的總重多約30公斤——難能可貴的是,它今天仍在軌飛行。這充分表明,我國火箭的起點高、能力強,在美蘇等強國面前,中國不再是無足輕重的對手。」
起點:揭開中國航天的序幕
一曲《東方紅》,揭開了中國航天的序幕。「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研製發射,使我國初步形成「人造衛星+運載火箭」這樣一個比較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產體系,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以此為起點,中國航天事業的腳步未曾停歇過——
50年來,以「東方紅」品牌為代表的通信衛星平台,在歷經東二、東三、東四、東五四代衛星平台的發展後,技術不斷突破,實現了指數級的能力躍升。
50年來,我國自主研製了17種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實施300餘次發射,將500多顆航天器送入太空,成功率達96%,可靠性、安全性和入軌精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50年來,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不斷取得重大突破,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空間出艙、空間交會對接、推進劑在軌補加等重大技術的國家之一。2019年,「嫦娥四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我國進入探索深空宇宙奧秘的新時代。
與此同時,北斗導航工程、實踐科學試驗衛星和風雲氣象衛星也捷報頻傳——
「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說:「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開始向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
「東方紅五號」衛星平台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周志成院士說:「基於東五平台研製的『實踐二十號』衛星搭載的先進設備全部實現健康檢查,我們的電推進技術位列國際先進之列。」
「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說:「中國航天人用2代4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氣象衛星發展之路,促成了氣象衛星中、美、歐三足鼎立的格局。」
傳承:在航天精神的鼓舞下
座談會上,航天人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彙,就是「航天精神」。他們認為,正是在研製攻關「東方紅一號」的歲月中,「兩彈一星」精神和航天傳統精神的內核得以孕育。
「『東方紅一號』開創了我國的航天事業,它凝聚的航天精神豐碑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獻身航天事業。」「嫦娥五號」副總設計師彭兢說。某型號副總指揮方成革也表示:「傳承航天精神文化財富,發揚老一輩航天人的優良傳統作風,是航天事業永續發展的根基和動力。」
北斗導航衛星的發展與東方紅衛星密切相關,其中「北斗一號」「北斗二號」使用的是「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北斗三號」的GEO和IGSO衛星使用的是「東方紅三號」B平台。
王平雖然沒有直接參加東方紅衛星的研製,但是卻深深感受到它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北斗人繼承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沒有照搬照抄國外導航衛星的模式,而是從立項開始就根據國情走出了獨立發展的道路。」據他介紹,建設「北斗一號」時,由於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研製團隊便創造性地提出雙星有源衛星導航系統,以極小的代價實現對我國及周邊地區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北斗二號」衛星創新性地提出以GEO和IGSO高軌衛星為主的區域無源衛星導航系統,使我國以較小的代價將導航服務范圍擴展到亞太地區;「北斗三號」衛星則採用MEO、IGSO和GEO三種混合軌道設計,既實現了全球服務,又能為亞太地區提供更加優質的特色服務。
「長征五號」是我國運載火箭的升級換代工程,承擔著載人航天空間站建設、月球采樣返回、火星探測等多項重大航天工程任務,是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老一輩航天人秉承信念、發揮智慧、忘我奉獻,使中國航天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他們為國爭光的信念、自力更生的豪情、大力協同的意識和百折不撓的精神,依然激勵著我們。我們將努力踐行投身航天事業的初心和使命,創造出無愧於黨和國家、無愧於時代和民族的新業績。」
展望:實現航天強國偉大夢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發展,明確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中國航天掀開了嶄新的篇章。
進入新時期,航天人瞄準火星探測、月球探測和載人航天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肩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再次踏上新的歷史征程。「不久前,在火星進場動員大會上,我寫了一副對聯:揚航天精神雄風做兩彈一星傳人,圓中華復興偉夢擔深空探測重任。50年了,我們航天人有責任更上一層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首席科學家葉培建院士表示。
50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也經歷了太多坎坷、挫折,每一次失敗都成為中國航天再次跨上新台階的基礎。
「與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航天有更堅實的基礎、更優秀的人才和更好的外部條件,正處在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的路上。此時,我們會不斷碰到新問題、遭遇新挫折、迎來新挑戰。無論如何,我們要始終記得,新一代人擁有新的夢想,我們當前為之奮斗的夢想就是航天夢、中國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強調。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揭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太空的序幕,它所承載的航天精神將繼續激勵航天人為實現航天強國的偉大夢想而努力奮斗。
8、探月工程的嫦娥系列衛星
「嫦娥一號」(Chang'E1)是中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個在中國流傳的古老的神話故事。嫦娥一號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整個「奔月」過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號將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嫦娥一號工作壽命1年,計劃繞月飛行一年。執行任務後將不再返回地球。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地區。
嫦娥一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嫦娥一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衛星平台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技術研製,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嫦娥一號星體為一個2米×1.72米×2.2米的長方體,兩側各有一個太陽能電池帆板,完全展開後最大跨度達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嫦娥一號衛星平台由結構分系統、熱控分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推進分系統、數據管理分系統、測控數傳分系統、定向天線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等9個分系統組成。這些分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保證月球探測任務的順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載荷用於完成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試驗,其它分系統則為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證服務。
根據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四項科學任務,在嫦娥一號上搭載了8種24台件科學探測儀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測儀系統、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激光高度計、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CCD立體相機、干涉成像光譜儀。
在初樣研製階段,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承擔衛星測試工作。電性星的試驗主要是用於一些帶有電子性能的設備的綜合測試,結構星的試驗主要是要考核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溫度控制設計的合理性。兩顆初樣星進行整星測試。整個初樣測試階段持續到2007年6月份,隨後進入衛星正樣星的研製階段,進行「嫦娥一號」正樣衛星的研製。
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對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可靠性。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於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執行科學探測任務。
北京時間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經過8次變軌後,於11月7日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衛星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
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時,慶祝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嫦娥一號衛星在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為我國月球探測的一期工程,劃上了圓滿句號。
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葉培建2008年2 月21號透露,嫦娥二號衛星將於2010年前後發射。 於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發射。這是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由長征三號丙火箭發射。由於嫦娥二號的主要任務是要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象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因此衛星上搭載的CCD照相機的解析度將更高,達到十米左右,其它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所探測到的有關月球的數據將更加翔實。
嫦娥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葉培建:(嫦娥)二號星的飛行程序和(嫦娥)一號相似,關鍵是它的工作軌道是200公里,我們准備把它降到100公里,應該在2010年前後發射嫦娥二號。
葉培建介紹,嫦娥工程分為三步,在實現衛星繞月之後,將是發射著陸器到月球上。關鍵技術的攻關工作已經開始,將在兩年內獲得突破。全國人大代表、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主任胡浩表示,嫦娥一號當初還有一顆備份星,目前正在對這顆備份星進行改進,改造完成後將作為嫦娥二號進行發射,發射方式與嫦娥一號相同。
胡浩表示,嫦娥二號暫時還沒有發射的具體時間表。「要等攻關結束,問題都解決了,最後的設備系統測試、驗證完成後,才考慮發射的問題。」胡浩分析說,我們關注過程,但群眾關心發射的結果,大家的關注點並不一樣。他透露,嫦娥二號目前正在論證,方案還未拿出,會借鑒嫦娥一號的管理、技術和對空間環境了解的經驗,但在技術方面將有所提高。同時,胡浩表示,嫦娥二號的技術狀態不想大動,否則容易帶來風險,花錢也多。 探月工程二期啟動 將發射嫦娥三號、四號 。
1月12日下午15時,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舉行繞月探測工程全月球影像圖發布暨科學數據交接儀式。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兼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陳求發透露,「嫦娥二號」計劃於2010年底前完成發射。 陳求發指出,「嫦娥一號」衛星已在軌運行一周年,完成了工程各項目標和科學探測任務,這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一期取得圓滿成功!工程的圓滿成功,實現了領導小組提出的「出成果,出經驗,出模式,出人才」的目標。 陳求發說,國務院正式批准探月工程二期立項。二期工程主要是研製並發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要實現月球軟著陸,技術跨越大,工程風險大。為確保二期工程成功,我們對一期工程的備份星進行技術改進,作為二期工程的先導星,命名為「嫦娥二號」,主要是先期試驗驗證部分新技術和新設備,降低工程風險,深化月球科學探測。
嫦娥三號將實現月球軟著陸和巡視探測任務並將選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在科學技術方面,二期工程將實現四個第一,要研製並發射我國第一個地外天體著陸探測器和巡視探測器,第一次利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地月轉移軌道航天器,第一次建立和使用深空測控網進行測控通信,第一次實現月球軟著陸、月面巡視、月夜生存等重大突破,開展月表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月球內部結構、地月空間與月表環境等探測活動,建成基本配套的月球探測工程系統。嫦娥三號已經於2013年12月2日凌晨搭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順利升空 。 嫦娥四號衛星簡稱嫦娥四號,專家稱「四號星」,是嫦娥繞月探月工程計劃中嫦娥系列的第四顆人造繞月探月衛星,主要任務是接著嫦娥三號著陸月球表面、繼續更深層次更加全面地科學探測月球地質、資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檔案資料。
9、嫦娥一號的總設計師是誰 嫦娥一號的總設計師是誰
「嫦娥之父」葉培建
總設計師葉培建的字典里只有『行』和『不行』,沒有『差不多』。他帶領著一支年輕的團隊製造了中國第一顆繞月衛星。
副總設計師 孫澤洲
「嫦娥」副總設計師孫澤洲將作客網易談他與「嫦娥之父」葉培建的緣分
有效載荷總設計師 孫輝先
在火箭騰飛那一剎那,孫輝先忍不住熱淚盈眶,彷彿又看到年少時的夢想。奔月英雄孫輝先將作客網易。
衛星副總指揮 龍江
「嫦娥」衛星副總指揮龍江敢於面對挑戰、接受挑戰,
副總設計師 黃江川
43歲的黃江川厚積薄發,他相信「態度決定一切」。衛星副總設計師黃江川將作客網易。
綜合測試設計師 王勁榕
2007年11月5日,王勁榕與助手任靜作客網易,揭密女「嫦娥」的性情一面。
天線系統主任設計師
孫大媛
11月6日,「嫦娥」天線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孫大媛做客網易,解答網友提問。
總體主任設計師 饒煒
2004年,已經參與嫦娥一號衛星預研工作很久的饒煒被任命為總體主任設計師,全身心地投入嫦娥衛星研製工作。訪談時間11月8日11:30-12:30
供配電主任設計師 張伍
供配電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張伍:「一個寬松的、有信心的環境很重要。」訪談時間11月6日11:30-12:30
熱控主任設計師 邵興國
2004年,臨危受命擔大任,被任命為嫦娥一號衛星熱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訪談時間11月6日14:30-13:30
數管分系統主任設計師 趙蕾
數管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趙蕾兼有慷慨的俠骨與溫婉的柔腸,外表嫻靜卻內含英武之氣。訪談時間11月6日15:30-16:30
測控與數傳主任設計師 吳學英
一項前人沒有做過的工作,身為主任設計師的吳學英,笑迎挑戰,出任嫦娥一號測控與數傳分系統主任設計師。訪談時間11月8日15:00-16:00
導航與控制主任設計師 張洪華
2007年11月9日10:00--11:00,「嫦娥」衛星導航與控制主任設計師張洪華作客網易訪談。
推進分系統設計師 魏延明
2007年11月5日,魏延明作客網易訴說自己如何挑戰困難,敢於和自己叫板。
10、我國首顆探月衛星的名稱是什麼?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的名稱為:「嫦娥一號」。
嫦娥一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嫦娥命名。於2007年10月24日在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陽能電池帆板展開長度18米,壽命大於1年。
該衛星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月球表面的3D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10)葉培建創造的衛星火箭專利擴展資料:
嫦娥一號工程由五大系統組成,分別為衛星、運載火箭、測控、地面應用、發射場。 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衛星總設計師是葉培建。
衛星以東方紅三號通訊衛星平台為基礎,採用三軸穩定姿態控制,具有自身變軌能力。
嫦娥一號一共製造了兩顆,而由於嫦娥一號正式星的成功發射,其備份星失去了備份功能,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嫦娥一號備份星即嫦娥二號於2010年10月發射升空。
備份星將不再進行多次變軌,而是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而且,備份星的月球軌道高度也會有變化,星載設備會有更換。
嫦娥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中,共傳回1.37TB的有效科學探測數據,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表部分化學元素分布等一批科學研究成果,圓滿實現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嫦娥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