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方專利
1、古典經方是什麼
如桂枝湯、四逆散、小建中湯、小青龍湯、當歸四逆湯、葛根湯、黃芩湯、溫經湯、薯蕷丸、大黃蟄蟲丸、烏頭湯、奔豚湯、芎歸膠艾...
1.【人參湯】人參湯
組成;人參麥門冬(去心,焙)生乾地黃(焙)當歸(切,炒)芍葯黃耆(銼)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組成;人參麥門冬(去心,焙)生乾地黃(焙)當歸(切,炒)芍葯黃耆(銼)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各30克
人參湯-用法
上葯八味,搗為粗末。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溫服。
人參湯-主治
婦人半產後,血下過多,心驚體顫,頭目眩暈,或寒或熱,臍腹虛脹疼痛。又名理中湯(丸),配方:人參(或黨參)、乾薑、甘草、白術。用於治療胃寒。何為胃寒?凡是不敢冷飲、冷食、水果、冷盤的人皆屬於胃寒,如果勉強吃下去,則會有胃痛、胃脹、腹瀉等種種症狀發生,都是胃寒所致,服用此方即可痊癒。
2.【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12克(洗)黃芩乾薑人參甘草(炙)各9克黃連3克大棗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半夏瀉心湯-功效
寒熱並用以合陰陽,補瀉兼施以顧虛實。心下痞滿不痛,嘔吐,下痢,苔膩而微黃。寒熱錯雜,腸胃升降失調。
半夏瀉心湯-功用;寒熱平調,散結消痞。
半夏瀉心湯-主治
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配方:半夏、黃芩、黃連、人參、乾薑、甘草、大棗。用於治療胃熱,是和理中湯相對的,以上熱、中痞、下寒(嘔而腸鳴、心下痞)為用葯指證。常常表現為飯後心下有堵塞感,食物留在胃中難以下行。
3.【柴桂湯】
處方;柴胡1錢,桂枝3分,花粉5分,牡蠣2分,炮姜2分,炙草2分。
功能主治;婦人熱病,經來寒熱如瘧,狂妄。
用法用量;水煎服。汗出愈。
是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的合方,用於治療太陽少陽合病的外感病。值得一提的是本方還可以治療胃痛。日本漢方家矢數道明用此方加牡蠣、小茴香治療胃痛,無論虛實寒熱,無不百發百中,效如桴鼓。《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五苓散】
五苓散-組成
桂枝9g豬苓9g;澤瀉15g;白術9g;茯苓9g;桂枝6g
五苓散-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五苓散-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府,澤瀉白術與二苓;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五苓散-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五苓散-病機
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之腑。
配方:茯苓、豬苓、澤瀉、白術、桂枝。是通陽利水的經典方,用於水代謝障礙。用葯指證為:口渴、吐水、水樣性腹瀉、小便不利等與水有關的症狀。現代人五苓散證的形成,多與過用抗生素、激素、化療葯以及飲食太油膩有關。另外,味精等食品添加劑過多,也常常出現本方證。
2、合肥一中的歷史
【合肥一中簡介】 合肥一中的前身是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利用科舉時代的廬陽書院遺址於1902年創辦的廬州中學堂(世稱:小書院,現合肥九中所在地).1908年至1934年,先後六易校名為:廬州府官立中學堂、廬州中學校、省立三中、省立廬州中學等。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師生輾遷往後方。抗日勝利後,在霍山諸佛庵的省立第六中學部分師生奉命返回合肥,組建省立合肥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曾名皖北區合肥高級中學。1952年秋,正式改名為合肥市第一中學。1955年定為安徽省重點中學。1956年秋,新校舍建成,遷至現址。 合肥一中,現在是綠草如茵,樹木蔥蘢,園廊秀麗,環境優美.學校佔地面積54144平方米,新近投入使用的科學館、圖書館、體育館總面積9500平方米。三館設備齊全,先進的校園網和閉路電視可滿足各科教學需要。學校藏書6萬冊,訂閱報紙70餘種,期刊雜志300多份,保證了全校師生課余學習和教學科研之用。 合肥一中,現有高中37個班級,在校學生2295人,在職在編教職工129人,其中專職教師90人(特級教師6人,高級教師56人),整體力量雄厚、教學成果卓著。教職工中(含離退休)全國勞模1人,省級勞模2人;全國優秀教師4人,省級優秀教師4人,市級優秀教師8人;省級教壇新星3人,市級教壇新星1人;享受國家津貼2人,省府津貼2人。學校歷年高考成績均在全省前茅。近年,本科文理達線率均在95%以上,考入全國重點大學佔80%。1990年林傲獲22屆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化學競賽金獎,張大維,田力獲小發明,小創造國家專利,顧凌潔等195名優秀學生被保送全國重點大學;王慶等18名初中畢業生被保送到新加坡立化中學留學,魯勇等18名高二學生考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歷屆在校學生參加全國,全省學科競賽成績也十分突出,1997-2000年間數、理、化、計算機、生物在省級以上資歷達394人(其中國家級13人,省級一等獎68人) 合肥一中,一貫堅持"全面施教,廣育英才",面向全體學子,全面提高素質,一心一德,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優秀新生,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四有"新人. 合肥一中,一貫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省市各級領導特別關愛和支持,因此才有輝煌的今天. 合肥一中,一貫重視開展校際交流,自1995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俱樂部以來,進一步加強了與日本、香港、韓國、新加坡、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交往與聯系,加深了友誼,擴大了視野,增長了學識,學到了經驗,對一中今後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附]: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西藏路2356號 / 郵編: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網址: www.hfyz.net
3、日本的中葯已經入侵到全世界,中國差距在哪
首先,中葯經方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已經無可置疑地證明了它們內在的合理性。可我們中國呢?卻認為它不科學,還要用西葯的標准來對它進行檢驗,大家知道,一個新葯的臨床不是一般的企業可以做的,不僅周期巨長,而且花費巨大,這嚴重地制約了中葯經方價值的發揮,更讓經方的生產、研究嚴重滯後。
反觀日本,它很早就開放了經方中葯的生產,日本人總結了中國幾千年的臨床經驗,又用科學手段做了一些臨床驗證,從而篩選出一些經方加以規模化生產,這樣一來,中國的經方在日本大放光芒,為日本葯企賺取了大量的金錢。比如,我國古方」六神丸「,日本拿去改造後,開發出」救心丹「,曾一度風靡全球,被譽為」救命神葯「,年銷售額1億多美元。日本老牌的漢方葯」正露丸「,也已經返銷中國。在向中國申請中葯專利的國家裡,以日本、韓國、美國、德國最熱衷。
4、記不起是哪一次心血管學術會議上哪位專家講過一句話很有警示作用
北京中醫葯大學國醫堂有一些看胃病很好的專家,給您簡單的介紹如下:
聶惠民 (掛號很貴,特需專家,300)
教授 主任醫師 博士生導師
國內外著名中醫葯專家,國家級名老中醫,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中醫葯學會理事,行醫40餘年臨床經驗豐富。擅用經方治療內科、兒科、婦科等疑難雜病,尤以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為特長,如急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潰瘍病、外感熱病、慢性疲勞綜合症、抑鬱症及更年期綜合征、月經病、盆腔炎、小兒厭食、疳積等療效顯著。
裴永清 (人很好,醫術精湛,長期給首長看病)
教授 主任醫師
1969 年畢業於黑龍江中醫學院中醫系本科六年。畢業後分配到黑龍江省江縣人民醫院內科工作。於 1978 年報告北京中醫學院劉渡舟教授的研究, 1980 年末碩士研究生畢業。因成績優異,首屆研究生畢業後被留校任教,在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傷寒教研室工作至今。 1991 年被評為副教授, 1996 年被評為正教授、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自 1981 年至今,個人獨自發表的論文 50 余篇,均為國家級雜志。著作十餘部。其代表作是《傷寒論臨床應用五十論》,該書已被日本東洋學術出版社在日本翻譯出牌,並被收入《傷寒 論研究叢書》。於 1993 年獲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科技以進步二等獎。 2000 年應中央教育 1 台邀請,在電視台現場直播「乙肝的中醫治療」( 1 小時), 2002 年北京電視台到門診采訪,在電視報導中譽稱:「 京城名醫,德高望眾」。個人多年注重臨床,特別對西醫葯治療較棘手的疾病,諸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病毒性心肌炎、丹毒、痛風、濕疹、心血管病、肝膽病,胃腸病、泌尿系疾病,婦科乳腺疾病、盆腔炎、附件炎、包括皮膚濕疹,過敏性皮膚病等等,涉及內、外、婦、兒、皮、諸科療效滿意,有自己成形的治療經驗。因診務煩忙,患者就診人多,因此無暇搞動物實驗性科研。在療效上無水分。多年來一直給總參、總裝高級首長做醫療工作,以及部分老革命(享受高幹待遇)做醫療工作.
付延齡 (平時15,特需100)
教授 主任醫師 博士研究生導師
《傷寒論》教研室副主任,國際交流合作處處長;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中醫葯學會張仲景學說分會委員,醫學博士研究會委員,北京市中醫學會對外交流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委、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郝萬山 (為人很好,醫術精湛)
教授 主任醫師
出生於中醫世家,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師從多位名師,從事中醫教學、臨床和研究工作多年。在臨床上,精於辯證論治,用方葯簡效佳。以心理因素所導致的奇病怪症;精神躁狂抑鬱症、精神焦慮症、恐懼症、神經性厭食症、多食症、頑固性咳喘;食道炎、胃炎、腸炎、膽囊炎、膽道結石、各種肝病;心血管系統疾病、頸椎病、月經紊亂、更年期綜合症等的中醫診療,有豐富的經驗。
出診時間:
聶惠民:星期二下午 星期五上午
裴永清:星期一上午 星期四下午
付延齡:星期一晚上 星期四晚上
郝萬山:星期三晚上
友誼醫院的消化科在北京是非常著名的科室
於中麟教授是消化屆的學術帶頭人,以下是他的個人資料,但他的門診很難掛,從上述你敘述的病人情況看,可先不用直接掛他的號,你們可先去友誼醫院掛專家號(任何一個),在看進一步的確診情況而訂。
於中麟,1956年畢業於天津醫科大學,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兼任中華醫學會第22屆及北京醫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主任委員,《中華消化內鏡》雜志主編;並任《歐洲內鏡》雜志、《美國消化內鏡》雜志、《日本消化內鏡》雜志國際編委,北京消化內鏡學會主任委員,《中華內科》雜志、《中國實用內科》、《臨床內科》等雜志編委。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
於教授從事消化內科工作40餘年,在消化系統疾病的內鏡診治方面造詣頗深,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食管靜脈曲張、胃腸道息肉、早期癌等。在原發性肝癌的治療方面已獲得存活10年、8年、5年的良好病例,為大量患者解除了痛苦。他緊密聯系臨床,積極創新與開發,在消化內鏡研究上率先開展膽道引流,使梗阻性黃疸的造影後嚴重並發症的死亡率由11.3%降至為零,並在國內率先開展經皮經肝膽道造影及內外引流術;最早開始肝癌的介入治療,目前已使一年生存率達60%,最長生存者已達11年仍健在;最早開展B超引導下的肝囊腫硬化治療,使囊腫閉合率達80%,外科手術開窗後復發者也達到閉合的效果;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死亡率極高,內鏡下直接注射法並發症多,難以推廣,首先推廣了使用ST- E1管的凝血酶硬化劑治療方法,以後又並用結扎法,使治療極為安全、准確,國內很快普及;設計了符合中國國內使用的食管靜脈曲張結扎器,現國內已有幾百家醫院採用,為在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防治上提供了手段,並獲得國家專利;應用中西醫結合開發研究證明鴉膽子油乳劑是一個良好的胃粘膜保護劑,不僅可減輕胃粘膜的炎性浸潤粘膜厚度,還能提高內源性前列腺素,減少氧自由基對胃粘膜的損傷,與泰胃美對比治療胃潰瘍療效相似,是至今少有的胃粘膜保護劉。為積極推廣和普及內鏡診斷治療技術,提高國內學術水平,於教授組織舉辦全國性學術交流大型會議,基層醫院內鏡診斷治療技術交流,創辦北京市消化內鏡讀片會。為促進國際間交流,提高我國消化內鏡的國際地位,於教授每兩年主持召開一次國際消化內鏡學術及操作演示會議,邀請世界有名的消化內鏡專家前來報告和演示,使國內消化內鏡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從事醫、教、研工作40餘年,於教授總結經驗共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專著《簡明消化系內鏡治療學》、《十二指腸鏡的診斷與治療學》、《胃腸道疾病治療學》、《急救醫學》等書的主編及編寫部分章節,共計14冊;曾榮獲衛生部級成果二等獎,省、市級成果3項,局級成果獎9項。
5、求文言文翻譯 魏則市於蜀,而 吳亦資西道
幾千年來,勤勞的巴蜀人民在創造農業科技文化的同時,還發明了養蠶抽絲,使巴蜀成為我國的絲綢之源。相傳在上古時代,誕生於巴蜀鹽亭的黃帝元妃嫘祖首先教民養蠶、造絲、織綢,因其功蓋千秋,歷代將他視作「蠶神」、「絲聖」,祀為「先蠶」。堪稱上古偉大的科學發明家。
四川絲綢聲名遠播,自秦漢至唐宋的千餘年間,成都絲織業十分繁榮,是全國絲綢生產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西南絲綢的貿易中心。而今栽桑養蠶遍及省內160多個縣,年產繭量居全國之首,生絲出口量為全國之冠。從蜀錦的發展史看,便知絲綢始於蜀,正如《蜀中名勝記》所述:「成都古蠶叢之國,其民重蠶事,故一歲之中,二月望日鬻鬻花木蠶器,號蠶市。古蜀國的蠶桑十分興盛,早在漢前,已有蜀錦織造;東漢末,蜀錦已冠絕一時;漢武帝時,文翁治蜀,他竭力提倡栽桑養蠶,為織造蜀錦提供了豐富的絲源,從趙蕤撰寫的碑序中可知其對先蠶嫘祖故鄉原嫘軒宮進行擴建修葺的史實,直至六朝時才北傳至中原,稱冠天下。 到三國時,諸葛丞相也自述家有桑樹八百株,這反映出當時蜀國的蠶桑業十分普及,於是出現了「江東尚未有錦,而成都獨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至是始乃有之」(山謙《丹陽記》)的局面,說明蜀錦已成為蜀漢政權的主要財源,所以諸葛亮亦雲:「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蜀錦不僅是蜀國的專利產品,而且獨具特色,技壓群芳。晉代左思對四川織錦贊不絕口:「百里離房,機柿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賦》)錦屬帛類絲織物,質地光滑,圖案精美,色彩瑰麗,需經繅、紡、織等多道工序而成,其使用的織造工具也較復雜。從成都平原出土的漢代畫像磚里,可以見到較為先進的斜織機,它至少早於歐洲700年之久。可見,巴蜀人民早就能將蠶絲織成精美絕倫的蜀錦了,並使之逐漸發展成為聞名中外的工藝品。
作為蠶桑源頭的嫘祖故里鹽亭,歷代所產絲綢也馳名全國,如唐朝時,該縣的特產「鵝溪絹」就因其紋樣結構緊密勻稱,層次分明,工藝精湛,深受贊許,被列為朝延貢品;到宋代,文人墨客更視其為寫詩作畫的精品,文學家、畫家文同稱贊道:「待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大文豪蘇東坡亦有詩雲;「為愛鵝溪白繭光,掃殘雞距紫毫芒。」嫘祖聖地不少場鎮已變成絲綢的集散地,將所產的「西里綢」(即「西陵綢」的鄉音)銷往南充、成都等地,一時傳為佳話;清乾隆直至民國時期,更是「繅絲織絹,比戶機聲軋軋……」(《鹽亭縣志》),如今,仍有足可與蜀錦相媲美的鹽亭鵝溪絹、川北綢等絲綢產品名揚四海。蠶絲業在鹽亭的持續發展顯示了先蠶嫘祖的深刻影響。由此看來,絲綢之源確非巴蜀莫屬。隨著鹽亭絲綢文化研究的開展,還會給絲綢之源在蜀說及南方絲綢之路的崛起成因提供更多的實物佐證。
3、清代四川境內產生的總結農業生產技術的著作
對農業生產技術作科學總結的綜合性農書,在唐代大多散失,僅存留下一部月令式的《四時纂要》。
到了元代,編寫農書蔚然成風,清代四川境內一共產生了4部總結農業生產技術著作:《農書》可概括為5個部分:一是選種,養種與播種;二是耕作之法,強調初耕欲深,轉耕欲淺;三是糞壤之法,強調耕農之事,「糞壤為急」;四是水利事,強調水利諸 事,人事第一;五是牧牛之法,強調對耕牛要喂養得法。該書是一部很有學術價值和實用意義的專業著作。它不僅繼承了我國古代有關農業生產技術的經驗,而且結合四川農事生產特點有了新的發展。
第二部是乾隆德陽知縣闞昌言的《農事說》。全書共分3部分:一曰「因天之時」;二曰「盡地之力」;三曰』盡人之力」。該書是一本具有重要科學技術價值的農業著作。書中提出的如秋科蓄水,要增加肥力等,都是結合四川農業氣候、耕作特點總結出來的有效方法,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三部是乾隆四川什邡布衣張宗法的《三農記》。這是一部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書,全書30餘萬字,對治田育秧,稻田管理、收獲留種、免耕播種等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問題,作了詳盡的論述。更為可貴的是,書中大量內容確為張宗法實地考察,是對四川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有的流傳至今,還不失為一良法。
第四部是乾隆羅江知縣沈潛的《蠶桑說》。這是一部專論種桑養蠶的科學著作。該書既具有理論意義,又具有實踐價值,不僅對推動當時四川蠶桑業的恢復和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失其參考意義。
4、天文學與地理學的主要成就
天文學在所有科學中佔有獨特位置,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天文學家對天文學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其中尤以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的貢獻非常突出。
落下閎(大約公元前156~前87年),中國西漢著名的民間天文學家。字長公,巴蜀閬中(今四川閬中)人。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4年),為了改革歷法,徵聘全國文學家。落下閎經同鄉譙隆推薦,由故鄉來到京城長安。改革歷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馬遷主持。經過反復討論,決定採用落下閎、鄧平的改革方案,並由落下閎進行運算工作,於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歷,新歷已具備了氣朔、閏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內容。
它首次提出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的原則和135個朔塑月中有23個食季的食周概念,並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為後世歷法的樹立了範例。新歷優於同時提出的其他17種歷法。漢武帝決定採用新歷於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頒行,並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新歷因而被稱為太初歷。太初歷是我國歷法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歷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
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他測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一直用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測過。落下宏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即認為11年應發生23次日食。由於落下閎的突出貢獻,漢武帝請他出任侍中(顧問),他辭而未受,重新回到民間。
楊雄是古代巴蜀的一位傑出全才,既是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在古典文獻中,他最先在《法言》中提到「渾天」並駁斥陳舊的蓋天說,闡述比較科學的渾天理論,在古代天文學發展中上有一定地位。
宋代四川地區的天文學研究也居於前列,其中以張思訓和黃裳二人為代表。
張思訓,宋初巴中人,北宋著名的天文學家。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將他設計的渾天儀圖獻給宋太宗,太宗命工匠造於宮中,逾年而成,被任為司天渾儀丞。他對天文學的重要貢獻,是對渾天進行了重大的革新。在動力方面,過去是「運轉以水」,以致到了冬天「凝凍遲澀,遂為疏略,寒暑無准」,他改用「水銀代之,則無差失」。因為水銀的內聚力很強,在一般氣溫條件下,既不易凝固,更不會揮 發,能保持穩定的液體狀態,用它代替水作渾天儀的動力,保證了渾天儀一年四季都能正常運轉,為報時、定節氣、制歷的准確性提供了科學的保障。他還改革了渾天儀的機械計時器,由擒縱器指揮自動報時,把擊鍾鼓的木人由2個增為12個,並把報時和擊鍾鼓分離為兩個系統,即:「七值神,左搖鈴,右扣鍾,口擊鼓,以定刻數,每一晝夜,周而復始;又以木為十二神,各值一時。至其時,則自執辰牌,循環而出,隨刻數以定晝夜短長。」因而同此前的計時器相比,「尤為精妙」。這就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為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渾儀「蘇頌渾儀」的製造奠定了基礎。
黃裳(1146—1194年),字文叔,號兼山。隆慶府普城(今四川劍閣)人。於紹熙元年(1190年)繪制了《天文圖》、《地理圖》等8幅圖。在1247年,由王致遠經手,將《天文圖》、《地理圖》摹刻於蘇州文廟的石碑上(今存蘇州市博物館)。黃裳的《天文圖》是現今發現的最准確的古星圖,總高267厘米、寬116厘米。圖分兩個部分,上半部繪星圖,有1440顆星。它以北極為中心,繪有三個同心圓,分別代表北極常顯圈、南極恆隱圈和赤道,二十八條輻射線表示二十八宿距度,還有黃道和銀河。圖的下半部為說明文字,計41行,行51字,對宋代天文知識作了簡單敘述。此圖為世界科學家們高度重視,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多國文字。
在地學方面,黃裳還作有《地理圖》(今存蘇州市博物館),寬約100厘米、長約200厘米,1247年刻制,王致遠為之作跋。圖上山脈、森林用形象畫法,頗具立體感和藝術性,地名用陰文加方框,水名用陰文加圓框,各路名用陽文,清晰易辨,是宋代一幅較好的地圖。
另一幅著名的地圖《九域守令圖》,是宣和三年(1121年)刻在碑上立於四川省榮縣文廟正殿的(原碑現存四川省博物館)。圖長寬各1米多,繪宋全境疆域州府。圖中山東半島和海南島等的形狀比黃裳圖更為准確,於四川地區水系的繪制比較詳細。其作者不詳。圖的石碑下部刻有文字,已大部風化剝落。
以上兩幅地圖和現存於西安碑林的《華夷圖》、《禹跡圖》,都是保存至今的宋代地圖,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地學具有重要價值。
5、醫葯學的主要成就
古代四川地區在醫學方面貢獻較大,相繼涌現出一些傑出的人物。
漢代著名的醫家有東漢涪翁、程高、郭玉、李助等。涪翁常漁釣於涪水,因號涪翁。長於用針石治病,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世。郭玉,字通直,廣漢雒縣(今廣漢)人(《華陽國志》說是新都人)。師事涪翁弟子程高,精通脈理,「技妙用針,著《經方頌說》。和帝時,任太醫丞。和帝曾令劈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然後使郭玉切脈。郭玉回答說:「左陽右陰,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和帝很佩服他高明的診脈技術。郭玉「仁愛不矜,雖貧賦廝養,必盡其心力」,而不願給貴人治病,說貴人驕恣任性,將身不謹,骨節不強,好逸惡勞,給醫生治療疾病帶來很大困難。李助,字翁君,廣漢涪縣(今綿陽)人,精通醫術,名齊郭玉,也著有《經方頌說》一書。
隋唐五代期間巴蜀醫葯學方面以昝殷、韓保貞、陳士良等人成就最大。
昝殷,蜀人,是唐末著名的婦產科醫生,因在西川節度使白敏中家治病奏效,聽白敏之建議將行醫經驗寫成《經效產寶》3卷,分40門,載276方,前兩卷論妊娠及分娩,言初孕期要用安胎止血葯,在臨產時,要注意保養母體的精力,難產時「內宜用葯,外宜用法」。下卷論產後虛勞、咳嗽、痢疾等症處方。其《產後血暈悶絕方論》所載的「醋鐵熏法」,是急救休克的有效方法,歷來醫家都在臨床上普遍應用。此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婦產科專著,為唐以後醫學家著書立說所採用,並很快傳到日本,受到日本醫葯界的重視。
唐初,蘇敬等20餘人修訂了《新修本草》54卷,此書收載葯品844種,對於葯物的形態和性能,作了適當的敘述和描繪,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科學價值。其後隨著經濟的繁榮和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新葯品又有增加,為了適應醫葯上的需要,後蜀韓保貞、陳士良、相繼對《新修本草》作了增補。
韓保升,後蜀翰林學士,受蜀主孟昶之命,與諸醫生撰成《重廣英公本草》20卷,後世簡稱《蜀本草》,此書對每項葯品的名稱、產地、形狀、特徵、功能,作了比較准確的解釋和敘述,並別為圖經,以便識別,又載若干處方,可供醫療上的參考,是後來北宋政府修訂的《嘉佑補注神農本草》和《重修政和證類本草》的主要藍本之一,惜已失傳,僅在《重修政和證類本草》保留了部分內容,計釋葯275條,處方25個。陳士良,劍州人,南唐陪戎副都尉,醫學助教,專門掌調飲食,了解各類葯用食物的性味、功能,寫成《食性本草》10卷。此書載有各類食用葯物及製品,同時配上食療諸方及四時調養臟腑之術,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說此書是在總結《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吸收了陶隱居、蘇恭、孟銑、陳藏用等人有關飲食養生的經驗,參考了淮南王、崔浩、竺暄《食經》及《食醫心鑒》等有關膳饈養療的論述而寫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此書在明代以前曾廣泛流傳,後來散佚,但在《重修政和證類本草》中尚錄有其部分內容。
文學家李王旬還是一位葯物學家,他的祖先是波斯人,經營蕃葯貿易,所以他熟悉外國葯物,寫成《海葯本草》(又名《南葯本草》)6卷。此書也已亡佚,現散見於唐慎微《證類本草》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尚存121味,來自歐、亞、非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現存這些逸文中尚可窺見,《海葯本草》對這些海外葯物的產地、形狀、葯性、功能及覽別真偽、加工炮製之法都作了明確解釋,豐富了祖國醫葯學的內容,促進了古代醫葯學的發展。
宋代四川地區科學技術高度發展,醫葯學方面也不例外。杏林高手不勝枚舉,醫葯著述汗牛充棟。其中尤以蘇軾、唐慎微、楊天惠、楊退修、史諶、史崧等人最突出。
蘇軾精通醫理,撰有醫葯雜說及醫方,後人將其一部分與沈括所著的《存中良方》合並,是為《蘇沈良方》(一名《蘇沈內翰良方》)。這是一部比較完備的中醫學專著。清朝人評價說:「此書以經效之方而集於博通物理者之手,固宜非他方所能及矣。」蘇軾對養生學也有研究,寫了不少文章。清康熙時王如錫把蘇軾著作中有關養生論述1140餘條輯出,分作12卷,編為《東坡養生集》。其養生的主要論點是「善養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勞」,強調人要健康長壽,就要能勞能逸,勞逸結合。
唐慎微,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北宋時的名醫。他精通醫理,精通於葯物研究,以多年的功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至六年(1082—1083年)間編寫了葯學巨著《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22卷。北宋政府一版再版。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組織專家修訂,定名《大觀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大觀本草》)32卷,由官版刊印頒行全國。政和六年(1116年)再經修訂,定名《政和新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政和本草》),官版刊行。現存《政和本草》分30卷,共60餘萬字。《證類本草》載葯總數較前世本草大有突破,達1588種,其中新增者有476種。它對葯物形態、真偽、炮製和具體用法等葯物知識,兼收並蓄,匯編一體,使我國本草學從此具備了葯物學的規模。唐慎微編此書時,還創立了「方葯對照」的編寫方法,將歷代名醫方論、醫家和民間慣用的單方、驗方以及他本人臨床驗證行之有效的處方共3000餘條,分別載入有關葯物項上,使學者能一覽葯物的用途用法。自此而下的葯書,多沿此種體例。《證類本草》是我國宋朝以前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明代李時珍評價說:《證類本草》「使諸 家本草及各葯單方,垂之千古不致淪沒者,皆其功也」。李時珍撰《本草綱目》問世之前的幾百年中,《證類本草》一直是本草學的範本。
楊天惠,字佑父,號回光,亦名楊集,北宋妻縣(今四川三台)人。神宗元豐年間進士,在四川地區作小官。徽宗時上書言事,後入「元佑黨籍」。崇寧三年(1104年)七月免官後便寄居郫縣。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任彰明縣(今四川江油)縣令時,他對當地附子生產進行了了實地考察,撰寫了《彰明附子記》,評載了彰明特產葯物附子的栽種面積、產量、栽培方法、生長採收情況、品種及質地區別等,是研究川產葯材的一篇重要資料,也是研究中葯史的一篇重要歷史文獻。
楊退修,字康侯,一字子建,北宋眉州青神(今四川青神)人。他精研醫技,著有《十產論》、《楊子護命方》、《通神論》等書。《十產論》成書於元符年間(1098—1100年),重點對「異常分娩」作了詳細論述,同時也講述了如何使胎位轉正的各種外科手法,討論了正產、傷產、催產、凍產、熱產、橫產、倒產、偏產、礙產、坐產、盤腸產等11個問題。在婦產科醫學史上,《十產論》是我國第一部較詳細的助產學專著。
史諶,字載之,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精醫術,著有《指南方》(又名《史載之方》)2卷。方論共列31門,各門均有醫論,共載葯方107年。該書對於瘀血、痰飲諸學說殊多發揮,今之研究者尤珍視。
史崧,北宋末南宋初成都人。他著有《黃帝素問靈樞集注》24卷,對《內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整理。
6、綜合性科技著作的內容和影響
古時巴蜀人傑地靈,科學家層出不窮,涉獵面廣,雜家甚多。隋唐五代時期的段成左、馬鑒以及宋代蘇易簡、李石等人就寫出了較有影響的綜合性科技著作,對促進古代文化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段成式,字柯古,在其父段文昌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待父入蜀,著《段氏游蜀記》、《錦里新聞》,今佚。所著《酉陽雜俎》20卷、《續集》20集,一直流傳下來。此書涉及大量有關天文、物理、機械、工程建築、礦物學、醫學、動植物學、農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內容遠遠超過了以前同類的專著,相當於一部粗具規模的百科全書,「推析物理、器奇、藝絕、廣動等篇,則有前哲之所未及知識者」。直到今天,仍為中外學者所重視,被視為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常備資料。
馬鑒,後蜀梓州射洪縣令,公元960年編成《續事始》一書,它記載了358項內容,除記生產、生活、科學儀器外,還大量記載軍事武器的發明創造及其在戰爭中的運用。生產上涉及農業、水利、手工業、建築、交通運輸等各方面。生活上記述吃、穿、用、玩都比較完備。對軍事工業記載尤為詳細,陸戰有刀、槍、箭、戟、土山、發石車;水戰有舟、楫;設伏有鐵菱角和轉關橋;攻城有雲梯、沖車、井欄、尖頭木、垂牆、地道;守城有火箭、雉尾炬、繩連石磨。這些資料,對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也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蘇易簡(958——996年),北宋梓州銅山(治今四川中江廣福)人,著有《文房四譜》(又作《文房四寶譜》)5卷,包括筆譜2卷,硯譜、墨譜、紙譜各1卷。仿歐陽詢《藝文類聚》體例,而創一物一譜的寫法。搜采頗為詳博,較完整而系統地匯集整理了此前我國有關筆、硯、墨、紙生產發展的歷史和製造技術的經驗,並介紹了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是一部極有價值的科學專著。它對推動我國筆、硯、墨、紙生產的發展,促進我國文化的繁榮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李石,生於1108年,資州(今四川資中)人,南宋初期編著《續博物志》10卷。此書在於彌補張華《博物志》之所缺,並總結和整理了當時的科學知識,介紹了自上古至北宋年間的科學技術436項,包括了地理、農學、動物、植物、礦物、化學、建築、機械、冶煉、數學、度量衡、貨幣、釀酒、煮鹽、造紙制箋、制茶、食品加工、手工工藝、造粉制胭脂、醫葯衛生、人體生理、文具用品、科學專著等方面。並對文字、文物、考古、音樂、圍棋、體育、典故等各方面都有介紹。它在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過了《博物志》,是我國古代內容豐富的科技知識匯編之一。
7、現代四川科技發展的四個階段
四川現代科學技術經歷了萌芽、奠基、形成和發展四個階段:
(1)20世紀初至40年代,是四川現代科學技術的萌芽時期。
抗戰爆發後,四川本省除有著名實業家盧作孚在北碚創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省政府成立的四川地質礦產調查委員會和四川中心工業試驗所、川大和重大的理工學院校外,還有國民政府經濟部所屬的中央研究院等單位也先後遷入四川。科研機構和工礦企業的增多,大大推進了四川自然科學的研究和工業技術的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給科技事業提供了動力和創造條件,四川科技事業在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向前發展。
(2)20世紀50年代,是四川現代科學技術奠定基礎的時期。
四川解放初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收了為數極少的國民黨統治時期留下的科研機構,並根據恢復生產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需要,在接收的科研機構中合並或分出幾所獨立的科研機構,從此四川省的科研事業開始得到恢復並有所發展。在這一時期中,陸續建立了一批科研機構。到1957年初,全省有獨立科學研究機構37個,其中屬於中央各部門的16個。1950~1957年,四川的科技工作主要是結合農業生產、資源普查以及工業交通的改革和建設進行。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封建國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階段。
曹魏為了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先後開鑿或整修了許多溝渠陂堰。在今河北地區的,自南而北,有白溝、利漕渠、平虜渠、泉州渠、新河、戾陵堨(è鄂)、車箱渠等。在今河南地區的,有睢陽渠、討虜渠、賈侯渠等。其他大小陂堰還有很多,不少地方官吏亦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興修。
曹魏的屯田政策和水利事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他的軍糧問題,對於遭受長期戰亂破壞的中原地區的社會秩序的恢復,對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經濟 蜀漢地區受戰爭的破壞較輕。劉備入蜀後,實行拉攏當地地主階級的政策,發還地主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這時的手工業和商業也由恢復而發展。最著名的手工業有織錦業。《丹陽記》說:「魏則市於蜀,而吳亦資西道。」②可見蜀錦是為各地的達官貴人所喜愛的。
經濟與海外交通 吳國地區在黃巾大起義時,這里比較穩定。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吳還在許多郡縣組織屯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吳的手工業有制青銅鏡和青瓷器等。養蠶業能在一年中培育八輩之蠶,都能作繭抽絲。
吳的商業更加發展,水路交通發達,內河、海上都有大量的船舶往來。當時的造船經驗和技術都有很大的進步。海船都很堅固,大船長達二十餘丈,高出水面二、三丈,遠望如樓閣,可載六、七百人,貨運一萬余斛。用四帆,帆隨風勢調整,可逆風而行。遠航大秦的巨型船舶有用七帆的。①大秦的使者或商人常來吳國。吳國與倭國(今日本)也有定期的船舶往來。公元230年(吳黃龍二年),孫權遣將軍衛溫和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至夷洲(今台灣)。這是我國古文獻有關大陸人到台灣的最早記錄。公元242年(赤烏五年),孫權又遣將軍聶友等率士卒三萬人到朱崖(今廣東徐聞)、儋耳(今海南省儋縣),這都是規模很大的海上航行。
6、李經方的主要階段
1882年李經方在江南鄉試中中舉(名列第三十八名),成為地方官員的候選人才(先後被命為分省補用知府、分省補用道、江蘇補用道、軍機處記名)。李鴻章奉命辦理天津教案移家天津後,衙門在海河與南運河交界的金鋼橋一帶(即如今的李公祠大街一帶)。
李經方從南京(李鴻章兩江總督的衙門在南京)北上,親履津門這一北方華洋雜處的商務巨埠,親見其父身邊的土、洋幕僚,及其從事內政外交諸項大事要端的大體過程,眼界和胸襟自是非同一般。這為他後來從事外交活動,奠下了別人無可企及的基礎。到了1894年甲午之役之前,他已是有了三年駐美公使參贊和三年駐日公使資歷的外交官了。
那時一般官場上的人,都視洋務官為肥缺,而視外交官為畏途。李氏家族四五代人,讀書做官的人是不少,但在洋務上佔大便宜的倒不見多,大多是些會辦、襄辦之類的中層官僚,而駐外公使、欽差倒出了很多,如駐日、駐英、駐美、駐奧、駐比、駐秘魯、駐墨西哥、駐緬甸的都有,李經方是其中走得最遠的一人。李鴻章把長子領上外交之路,但並沒有給他多少施展個人才華的機會,而是用自己的思想牢牢地把他給捆住。馬關議和時面對伊藤博文的咄咄之勢,李經方幾次想據理力爭,但都被李鴻章給制止了。他心裡很著急,於是想方設法干擾其父的思路,叫其他隨員把各自的見解簡略地寫成字條,遞到李鴻章面前,供他決策參考,但也未見被採用(據劉晦之《異辭錄》)。李經方在甲午之前曾做過三年(1890—1892)駐日公使,對日方上下的情況了如指掌,應當如何與日方周旋,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終,也只有畫押「割台」的份。
馬關簽約回來之後,全國輿論沸騰,李家父子成了眾矢之的。可是「割讓台灣」的事情尚未辦完,台灣那邊的具體「畫押」交接之事尚須前往。李鴻章議和期間受了重傷無法前去,於是任務落到李經方的頭上。李鴻章亦不願李經方前往,就推說李經方生了病,而清廷不允。光緒皇帝堅決指明「李鴻章不得推脫!」。最終,由李經方畫押割台。
庚子議和前夕。那時李鴻章作為兩廣總督還遠在數千里之外,清廷要他火速北上議和,不得稍事延誤,李經方始終侍候其側。
他們北上到達上海時,因北方已混亂得不可收拾,無法前去,京城裡更進不去,八國聯軍正在燒殺搶掠,故在上海盤桓了一個多月方繼續北行。上海一月,前來進言的不知有多少人,甚至有人力主李鴻章擺脫清廷,擁兵自立,眼下中外人士皆寄厚望於他,何不趁清室「西狩」之機,奪回漢家之天下?當時每天各方來的電報不知有多少,李經方等根本來不及翻譯,就調李鴻章舊日幕僚馬建忠前來幫忙。馬建忠的二哥是著名人士馬相伯。大哥是馬建勛,也曾是李鴻章的幕僚。馬建忠就曾看到一封來自英國官方某大員的來電,主張李鴻章不要失去此千載良機,擁兵自立。李鴻章置之不理,還關照馬建忠趕快把那電文燒掉(見馬建忠的外甥朱怡聲的回憶錄)。
當時李經方也正持此種想法,屢次與其父密議,故時有「李公子膽子比天大」之說法。李家後人中至今有人認為,李經方當時的確是想自立的。然而父親的求穩令他失望,而憑他的「底氣」他又無法自行其是。總之,李經方再次在父親面前碰了壁,從此不僅對仕途,而且對整個晚清政治都失去了信心,悶聲不響地退回了自己的書齋。
其父去京城之後,把他作為一個重要的棋子留在上海,專門會晤俄國專使,因李鴻章至此還沒有放棄對俄國人的希望,李經方就是其父的代表。李經方曾建議俄國專使重賄李蓮英,促使慈禧早日返京,但遭到俄方的拒絕。此後的李經方,再沒有像在馬關議和時那樣用心,任父親以一當十地與列強周旋。庚子之後,他參加了盛宣懷與英國人馬凱關於通商條約的談判,參加了一段安徽及滬寧鐵路的籌建事宜。1907年回到他的老行當,又當了一任出使英國大臣。 辛亥革命爆發後,李經方的仕宦生涯就此了結。民國初年李經方在上海當寓公,不食周粟;革命軍北伐勝利後,他就被不肖子李國烋給逼到大連去了。雖住在大連日本租界內,仍保持了晚節。
父親李鴻章為清廷忠心耿耿,直到辛丑和約簽訂後吐血而死,終於迎來了兩宮皇太後的勝利「回鑾」,而李經方不肯這么做。他後來似乎更清醒地看清了天下大勢,所以辛亥革命後張勛復辟時,許多清廷舊僚都去附和,而他不屑於去湊熱鬧。「九一八」事變之後,末代皇帝溥儀在日本人挾持下當上「滿洲國」的皇帝,李經方亦不去朝拜。
1934年,李經方在大連逝世。他剛過了八十大壽。壽慶時從全國各地前去祝壽的親友有上百人,熱熱鬧鬧地大擺筵席,還拍了紀錄片電影。可是大家剛剛返回家裡不久,就又接到了他的訃告,於是再趕回去參加他的葬禮……李經方1940年葬於上海萬國公墓。
7、求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的再認識有關論文,快快
李鴻章少年得志,十七歲考中秀才,二十四歲便以二甲第十三名的好成績高中進士,成為安徽省最年輕的翰林,他的發跡與成功,與曾國藩密不可分。李鴻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拜曾國藩為師,曾國藩對他另眼相待、青睞有加,加之李鴻章聰穎過人,虛心求教,因此進步很快。受教於曾國藩的第二年,李鴻章就考中舉人。在長達近十年「朝夕過從」的日子裡,李鴻章不僅學詩習文、練字讀史,還向曾國藩請教經世義理之學,獲益頗多。
受諸多因素影響,後世之人,只要談及李鴻章,都認為他一味妥協、崇洋媚外,罵他為「漢奸」、「賣國賊」,留下的是一幅獐眉鼠眼、委瑣窩囊的漫畫相。其實,李鴻章個子高大,一點八米左右,風度儒雅,顯得儀表堂堂,頗有幾分英俊瀟灑的味道,有「雲中鶴」之雅稱;也並非人們想像的那樣膽小如鼠、局促狹隘,早年他作有《入都》詩十首,其中一首寫道:「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僅僅一首短詩,我們即可從中讀到他的遠大理想與豪情壯志,看出他的博大胸襟與廣闊視野,見出他那汪洋恣肆的文采以及舉重若輕、氣閑神定的風姿。
李鴻章人生的巨大轉折緣於太平天國。1853年3月4日工部侍郎呂賢基在咸豐皇帝面前保薦李鴻章等人隨同幫辦。於是,李鴻章離開京城,回到故鄉宿州,輾轉奔赴於安徽各地,以盡力剿滅捻軍與太平軍為己任,替清廷效犬馬之勞。李鴻章在安徽幫辦團練的五年時間內,或入幕府參與軍事謀劃,或獨立率軍作戰,雖用力甚多,也打過不少大仗、硬仗、勝仗。「國難未除家未復,此身雖去也躊躇。」李鴻章接到恩師曾國藩來信,希望他能進入湘軍幕府。李鴻章就此離皖赴贛,趕往曾國藩的建昌大營。
就個人天賦而言,李鴻章居曾國藩之上,曾國藩深知李鴻章其人,把他當成助手、顧問,視為左右臂膀,一切重大計劃、決策都與他相商。李鴻章也的確才堪大用,批閱公文、起草書牘、建言獻策,都甚為得體周全。李鴻章才華橫溢、卓爾不群,也就免不了幾分自負,為人處事落拓不羈。曾國藩也覺得李鴻章各方面都已成熟,可放手讓他獨當一面,使勁一搏。於是,他一面上奏保薦李鴻章為江蘇巡撫,一面命他招募兵馬組建援滬之師。李鴻章初到上海,就像一條出水蛟龍,一時間弄得風生雲起,在上海灘這塊「風水寶地」寫下了國人最早的創業神話。
李鴻章自稱接過了老師衣缽,可實際上未能真正理解、吸取、傳承曾國藩那作為一位真正理學家的本質精髓,缺少一種內在的精神貫注與嚴格要求,無論對己對人,都顯得相當實際而實惠。他「好以利祿驅眾」,重用人才著重謀略干練,將文章道德放在其次,他曾露骨地袒陳道:「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他對部下以實利相誘,只要事情辦成,論功行賞,封官加爵,決不含糊。他緊緊抓住軍權不放,以強大的軍事實力作後盾。他對手下公然宣稱:「一切小錯都不用過問,一切大錯都由我李鴻章承擔!」此言一出,人人願為他效命,但也因此而魚目混珠,泥沙俱沙,時間一長,勢必影響士氣,敗壞風氣,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混亂局面。
李鴻章一生執著官場從未言退,認為只有做官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上可忠君報國,下則為民謀利,「安能不熱衷耶?」當然,如果從另一角度視之,也算得上一種擔當與氣概——不畏險阻勇於任事,面對困境從不退縮。
李鴻章自視其高、倨傲不恭,不會轉彎抹角以退為進,不懂守雌藏拙適可而止,不會收斂鋒芒韜光養晦,得罪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除委曲求全、百般討好慈禧太後一人之外,他不招光緒皇帝喜歡;他與翁同龢不和;他與左宗棠、張之洞等鬧翻,相互發難,互不買賬,特別是與左宗棠交惡甚深,兩人幾乎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有沖突,動不動就大動干戈;他惹怒了朝廷清議派,這就相當於捅了「馬蜂窩」,招來永無止息的無端攻擊;就連重用他的慈禧太後,也對他處處設防……各種勢力都明裡暗裡反對他、阻撓他,而所有的責任都要他一人承擔,一切過錯失敗都一股腦地加諸其身。在一部百年屈辱的近代史上,李鴻章孤獨而寂寞的身影映照在寬大的天幕前,幾乎受盡了上自朝廷高官,下至普通百姓,來自方方面面的天底下最多的唾沫與罵名。李鴻章似乎太不懂得傳統的為人處世之道了,這恐怕也是他身前遭罵、死後負謗的緣由之一。
李鴻章接替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坐上封疆大臣的頭把交椅,此後在這個位置一坐就是二十五年之久。李鴻章獲得了慈禧太後的格外垂青,認為他實為清廷第一股肱之臣,不久便任命他兼任北洋大臣。1825年1月9日,李鴻章又被授予文華殿大學士,位居內閣各大學士之首。這一實際上的宰相之職向來都是滿人「專利」,漢人得此職銜者以李鴻章為第一。
若論李鴻章的個人功績,主要在於一個「洋」字——洋務與外交,也正是這兩方面使得他備受爭議。
自領兵獨當一面從安慶趕赴上海,李鴻章似乎命中註定了要與洋人打一輩子交道。
李鴻章以軍事自強為切入點「用夷變夏」,全面學習西方的洋務運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為交通,辦電報修鐵路,他在天津設立電報總局自辦電報事業,在開平煤礦修築軌距、質量與英國完全相同、全長十一公里的鐵路,又組建開平鐵路公司,修築唐蘆鐵路、唐津鐵路、關東鐵路等;二為礦業,創建開平煤礦,設立開平礦務局,開辦漠河金礦等;三為民辦工業,創辦輪船招商局,這是李鴻章創辦最早的官督商辦企業,也是中國近代工礦企業中規模最大、引進西方技術與管理方式最早的民用企業;四為商業,組織公司尋找機會積極與西人通商。
在李鴻章的積極主持下,洋務這一新鮮事物在中國大地不僅開出了堪稱艷麗的花朵,而且結出了無數豐碩可觀的果實,創下了許多第一:組建了中國第一支完全由洋槍洋炮裝備的軍隊,成立了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的近代化海軍,派遣了第一批到西方學習的官派留學生,修築了中國第一條鐵路……此外,他還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大型兵工廠、第一座煉鋼爐、第一座煤礦、第一個機器棉紡織廠、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第一艘輪船、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個譯書機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
李鴻章開風氣之先,在舉辦這些洋務實業時,無不受到守舊人士的猛烈攻擊與嚴重干擾。僅以修築鐵路為例,這一在今日看來無疑屬於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卻在當時遭到頑固派的極力阻撓。五千年燦爛文明的背面,陰影籠罩下的是五千年的積弊與惰性,要想變革,哪怕稍稍觸及傳統,也會引來頑固守舊勢力的拚死捍衛。對此,李鴻章不由得仰天長嘆道:「當今各國一變再變,唯中國守舊不動,天意耶!人意耶!」
當年已衰邁的李鴻章回顧自己一輩子走過的艱辛坎坷時,曾不無悲涼地說道:「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李鴻章所言,道破了諸多事實真相。他就真的像一個「裱糊匠」,哪裡出了漏洞,都要他去糊去補。而狂風暴雨一旦襲來,表面的華飾被揭破,舊屋變得更其千孔百瘡,「裱糊匠」自然也成了眾矢之的。
甲午戰爭失敗,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李鴻章一人頭上,因為是他創建的北洋海軍與日本艦隊作戰失利,是他的北洋陸軍棄守平壤一敗再敗,致使日軍深入東北三省及山東境內。可實際上,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可看到中日甲午之敗,是近代中國的一次全面性大潰敗——不僅是清政府的失敗,也是固步自封的傳統文化與頑冥不化的國民性的失敗。就在李鴻章以北洋海軍、淮系陸軍與日軍作殊死之戰時,清廷的其他兩支海軍——南洋艦隊與粵洋艦隊,還有全國各地的其他陸軍部隊都作壁上觀,不僅沒有參與其中,部分同僚還暗中掣肘,一個勁地攻擊李鴻章。李鴻章曾催調南北兩路援軍,或因故意拖延,或因交通受阻,都沒有按時到達。對此,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一書中猶憤憤不平地寫道:「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既有之,亦空言而已。」也就難怪西人說「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作為政敵的梁啟超走筆至此,情不自禁地贊道:「以一人而戰一國,合肥合肥,雖敗亦豪哉!」
對日本的後來居上,李鴻章自然心知肚明,戰爭一開,不僅是軍事之爭,也是中日兩國綜合國力的大比拼,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銳意改革,方方面面已領先中國。因此,他極不願意與日本開戰,先是通過英俄兩國出面交涉未果,後想通過談判作出一定的讓步避開這場戰爭。然而,光緒皇帝與主戰派不允,他只好由「避戰求和」變為「以戰求和」。
戰爭中,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陸兵一退千里,不僅沒有保住藩屬國朝鮮,就連本土也受到了日軍的大舉侵犯,大連、旅順相繼失守。仗如果再打下去,只能是喪失更多的土地,連京城也難以自保,戰而不勝,無法「以戰迫和」,李鴻章只有再次求助國際調停。他對清廷官場及國民性了解得越深,就覺得應該盡早求取和平,早和一天就會少一分損失。在美國的斡旋下,日本同意談判,在談判中,李鴻章據理力爭,盡可能地減少損失,早日達成和議。而日方一方面在北塘、大沽一帶展開軍事行動施加壓力,一方面盛氣凌人地刁難以獲取最大利益。就在雙手相持不下之時,一位刺客幫了日本的倒忙,使得李鴻章在談判中多少佔據了一點主動。李鴻章在第三次會議結束後與隨員們一同返回行館時,日本青年趁機對准他的左臉開了一槍。李鴻章當即昏倒在地,鮮血從面頰流下染紅了衣襟。李鴻章被緊急送往醫院,醒來後表現極為鎮定,而內心卻是百感交集。他年已七十有三,如果就此壯烈死去,倒也能夠博得一個以身殉國的美譽。可是,命運卻安排他活著,繼續面對無盡的屈辱與災難。一顆子彈,永遠地留在了他的身上。而比子彈更為寒心的則是誤解,是「賣國賊」之類的罵名永遠刻在他的心頭。
作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中國政治家與外交家,李鴻章面對窮凶極惡、貪得無厭的日本帝國,他以生命為代價,抱傷繼續談判,寸步不讓,寸土必爭,盡管使賠款減少三分之一,割地減少近二分之一,算得上不辱使命,也只是簽訂了一個被國人視為賣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弱國無外交,敗國更是不存在平等外交!痛苦與屈辱深深地刺傷了李鴻章,他發誓今後一輩子也不踏上日本土地。
在情勢逼迫之下,光緒帝不得不違心議和,無奈地簽下馬關和約,便將一肚子怨氣發泄在李鴻章身上。曾國藩在世時,一切責任與罵名都有他給李鴻章這位後繼者擔著頂著。當他一旦長逝,李鴻章便如斷奶的嬰兒,盡管政治、事業仍不斷攀升,可個人聲譽卻開始走下坡路不斷跌落了,且越跌越深,最後幾幾乎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正所謂「權傾一時,謗滿天下」。
1895年4月,當李鴻章臉上綁著綳帶,帶著未愈的槍傷回到國內,他發現自己成了舉國公憤的歷史罪人:光緒帝怨恨不滿,大臣說他喪權辱國,民間說他收受日人大量賄賂,連兒子李經方也成了日本收買的密探,更有人伺機而動欲殺掉他一雪國恥……以此為出發點,出於某種功利的需要,經由宣傳機器不斷擴大誤導,似乎近代中國的一切黑暗與混亂,諸如外敵入侵、落後挨打、民生凋敝、半封建半殖民地統治等等,大多由「漢奸」、「賣國賊」李鴻章一手造成,於是乎,李鴻章一直成為罪惡的象徵。
當然,也會有人站出來為他說上幾句公道話,比如主張洋務的恭親王當時就為李鴻章辯護,說「中國之敗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鴻章之過」。可這種聲音實在過於微弱,很快就被刺耳的喧囂淹沒得一干二凈。
然而,每當國家局勢被一般無識顢頇之人弄得靡亂不堪、危機叢生、危險四伏之時,出來收拾殘局的,還是李鴻章。環顧朝野,也只有他堪當如此重任。李鴻章總在關鍵時刻,以個人榮譽換來短暫的和平與寧靜,使得羸弱不堪的大清帝國緩過一口氣來,不致四分五裂、土崩瓦解。
八國聯軍侵華,此時的李鴻章已遠離京城,外放廣州署理兩廣總督。慈禧與一幫守舊派借義和團之手盲目排外,被利用的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在山東、直隸境內燒毀教堂,殺害洋人,後又進入北京攻打外國使館。鬧到最後,慈禧太後竟歇斯底里地向英、法、德、俄、日等十一國列強同時宣戰,並令封疆大吏李鴻章等人「北上勤王」。李鴻章深知國家之積弱,一國都不能取勝,何況十一國列強?因此,「若不量力而輕於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而已。」他所能做的,就是盡量控制事態,力挽危局,使得大清帝國的東南半壁江山免於列強的戰火侵襲與殘暴蹂躪。
八國聯軍很快進佔北京,慈禧太後與光緒皇帝一行倉皇出逃。這時,「漢奸」李鴻章一時間又為中外人士所矚望,認為只有他北上才能平息戰端。「每當滿清政府把這個巨大的帝國帶到毀滅的邊緣,他們唯一必須啟用的人就是李鴻章。」於是,清廷開始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詔,要求他「迅速來京,毋稍刻延」。如果說李鴻章對甲午戰敗負有不可推卸的嚴重責任,由他赴日談判,也算咎由自取,而此次戰端,與他並無半點干係,他本可以將一應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可國家處於危難之際,他能坐視不管嗎?
清廷給他的電諭一天緊似一天:「該大臣受恩深重,尤非諸大臣可比,豈能坐視大局艱危於不顧耶?著接奉此旨後,無論水陸,即刻啟程,並將起程日期速行電奏。」他只有不顧個人安危,不惜個人毀譽,以七十七歲高齡風塵僕僕地趕赴京城談判。
李鴻章再次被推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
談判需要底氣、籌碼、力量與後援,可李鴻章所能憑恃的,就是一張嘴皮,一顆對朝廷的忠心。
一番唇槍舌劍百般斡旋,李鴻章受盡屈辱據理力爭,總算以抱病之軀,與列強達成了辛丑和約。
條約簽定,聯軍開始撤退,李鴻章病情漸重,飲食不進,忽冷忽熱,咳嗽不止,無法坐立。盡管如此,李鴻章仍牽掛著時局與未來,在上報和約簽訂情形的奏摺中寫道:「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戰亂之際,國人企盼和平,對李鴻章翹首以待。「鴻章既受命,朝局始有轉機,都人皆置酒相賀。」對他素有好感的人說他臨危受命是愛國英雄,「黃花晚節,重見芬香」;就連昔日仇敵也恭維他公忠體國、老成謀國,乃國之棟梁、「當代第一偉人」。可一旦和約簽訂,危殆解除,情勢便急轉直下,李鴻章又成了眾人指責斥罵的對象。「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此言一時間傳遍大街小巷、鄉陌閭里。
由於時代環境、文化傳統、歷史背景、個人識見所限,李鴻章在處理對外關系時,確曾出現過一些失誤。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誤國」,但他絕無「賣國」之舉。李鴻章不僅沒有賣國,還無時無刻不在維護國家權益。西方一致公認李鴻章「無疑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始終在盡他最大的努力來維持他國家的利益,但遺憾的是,他手中的籌碼太少了」!在外交場合,他從無奴顏婢膝之舉,總是維護自己的尊嚴,連外國人也說他過於孤傲。平心而論,不論是中日談判,還是與聯軍簽約,整個滿清朝廷,不會有人比李鴻章辦得更加圓滿,只能是更其糟糕。在外國人眼裡,他們不知有清朝,卻知道中國有一個李鴻章,「外國使節認為在中國可能作為理智談判對象的一人也是李鴻章」。因此之故,洋人可以不買清廷的賬,卻不得不買李鴻章的賬。
中國甲午戰敗後,俄國出於本國利益,以共同防止日本侵略為由,誘使李鴻章簽訂了中國與外國的第一個軍事同盟條約《中俄密約》。俄國訂約的目的,並非真正與中國攜手對付日本,而是單方面在華獲得種種權益,特別是修築中東鐵路之權,藉此將俄國勢力滲入東北三省。
李鴻章簽約後高興異常,以為替中國做了一件大好事,可保中國二十年無事,清廷可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一心一意地大興洋務,富國強民了。沒想到正是這一條約,惹來西方列強的進一步垂涎。受到俄國愚弄的李鴻章本來就窩了一肚子怨氣無處發泄,於是,他明確告訴俄國公使雷薩爾,可以簽訂撤兵條款,但拒絕立下所謂的道勝銀行協定。
賴著不走的俄人連續不斷地對他施加壓力。為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早已氣病交加,俄人的要挾使得病情進一步加重。1901年10月30日,李鴻章從俄國使館回到家中,開始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塊」,先是碗許,又吐半盂。自咯血開始,李鴻章七天不進飲食。咽氣前一小時,俄國公使還站在床頭逼迫他在條約上簽字。臨終前問及他對家事有何囑咐,李鴻章無言;問及國事,頓時老淚縱橫,眼睛慢慢閉合。站立一旁的李鴻章助手、直隸布政使周馥大聲哭喊道:「我尚有言,公如何氣絕?」旁人責怪他多言,不料李鴻章突然瞪大眼睛,真的等他開口說話。周馥只好編出一套話道:「俄國公使說了,相國去位(逝世)後,俄國一定不作難中國的事情,兩宮不久也要從西安回京了。」李鴻章聽完,這才帶著無盡的悲愴與遺憾,頭一偏,真正閉上雙眼,走完了七十八歲的人生旅程。
面對歷史,一個最起碼的常識,便是尊重事實,不能隨意臧否,不能跟著起鬨,不能人雲亦雲,更不能因了達到某種宣傳目的而有意遮蔽、誇大、篡改事實。如果我們認同這一原則,那麼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形容李鴻章,實在一點也不為過。
李鴻章外交的最大失誤,就在「以夷制夷」之策。在與太平軍、捻軍作戰時,他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方略,取得了極大成功,於是,就想故伎重演,利用列強之間的勾心鬥角,將矛盾外引,減輕中國壓力,尋求一種平衡術。也不能說此策全然無用,但在關鍵時刻,列強絕對不會為了中國損害本國利益而與他國攤牌,乃至爆發戰爭。要想在國際關系中獲得尊嚴,求得主動,唯有「實力」二字。滿清腐朽不堪,中國積貧積弱,哪來實力可言?這就決定了近代中國之外交,總是處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悲慘境地。
李鴻章一輩子汲汲於事業功名,孜孜以求,勤勉不懈,就連與他政見相左的革命派領袖孫中山也佩服不已:「中堂從佐治以來,無利不興,無弊不革,艱巨險阻,猶所不辭。」
可無論從哪方面而言,李鴻章的個人努力換來的都是失敗:興洋務,受制於封建官僚體制,虎頭蛇尾難收大功;改革軍事,因甲午一戰敗於日本,二十多年苦心經營付諸東流;辦外交,屢遭欺凌,謗滿天下;開創近代教育,也因多方受阻而中途夭折……李鴻章可謂地地道道的歷史悲劇性人物,然而,他的悲劇並非個人悲劇,而是國家悲劇、民族悲劇、時代悲劇的縮影。對此,梁啟超相當中肯地評價道:「吾敬李鴻章之材,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毛澤東也說他是「水淺而舟大也」。
也不能說他一輩子事功徹底失敗,縱觀李鴻章一生,應該說是成功與失敗交織、喜劇與悲劇摻和的一生。在他的倡導,或者說引導下,滿清帝國總算是掙脫了幾千年的傳統束縛,在學習西方的道路上邁著艱難而蹣跚的步履緩緩前行。其實,李鴻章在中國工業化、軍事西方化、教育近代化等諸多方面,只要某一方面獲得全面成功,近代中國,乃至今日之中國,都會發生扭轉乾坤的巨變。舉例言之,如果甲午戰爭清廷獲勝,那麼就不是日本,而是中國躍居世界軍事強國行列,此後絕對不會出現海權喪失殆盡、列強頻頻入侵的局面。影響所及,作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當代中國海防,也不至於寒磣到連一艘航空母艦都沒有的尷尬地步。
當然,這是一種不可能成立的假設,近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會只有某項單方面的成功。欲達全面革新,必須有長遠的規劃,有配套的政治改革如君主立憲等。以異族入主中原的滿族統治者絕對不會虛君放權,李鴻章也沒有什麼長遠的改革大計與建設藍圖,基本上是走一步、看一步、學一步,僅僅停留在表層的實用技術方面的改革,深層次的制度、法律、政體、文化等方面基本沒有觸及。不唯李鴻章,這也是近代整個洋務運動的一大盲點。比如清廷派遣嚴復等十二人作為第一批歐洲留學生專門學習海軍技術,而同一時期的日本則向英國輸送了一百來名留學生,學習科目多為法律、政治,很少有人專攻軍事。
李鴻章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性格優點,他身上有著一股子難得的韌性與忍勁。別人罵他,他從不為自己辯誣,顯得十分超脫,並將女兒嫁給曾經罵他罵得最凶的清流派領袖之一張佩綸。面對各種政敵及反對勢力,李鴻章從不退縮。雖飽受罵名,四方樹敵,但事情還是要做,與列強周旋不已,力挽狂瀾,為救清廷於絕境,不惜搭上老命一條。
李鴻章受人詬病最甚之一,便是積有大量財產,說他「富甲天下」。李鴻章聚財斂財的確不假,但他能夠做到公私分明。他的資產,多為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通商銀行等處的股份及上海等地當鋪、銀號的利潤所得。而朝廷公款,並未貪污佔用,在離任直隸總督時,李鴻章曾將長期「截流」、積存的八百多萬兩白銀全部移交給繼任者王文韶。據說這筆經費後來落入袁世凱之手,成為他交結王侯、內外聯絡的特別經費。
盡管擁有大量資產,李鴻章生活卻相當簡朴,飲食簡單,習性嚴謹,其個人嗜好,一是喜抽水煙袋,二是午餐愛喝兩杯。以致在外國人眼中,他是一個典型的吝嗇鬼。李鴻章對毒害中國的鴉片十分痛恨,嚴復在他創建的北洋水師學堂任職時吸食鴉片,常受到他的嚴厲斥責。李鴻章病逝,嚴復以理解同情之心送上一副輓聯道:「使先時盡用其謀,知成功必不止此;設晚節無以自見,則士論又當何如?」嚴復認為,如果李鴻章的洋務運動、軍事改革沒有多方掣肘阻撓,就不會有甲午慘敗、庚子之禍;而到了唯有敵敗求和才能保全國家之時,如果李鴻章不承擔主持和議收拾殘局之責,士大夫們又要攻擊他只求個人名節而誤國誤民。
在關於李鴻章的諸多評價中,外國人最為持平公允,他們一致認為李鴻章是中國19世紀第一流的政治家、外交家,將他稱為東方的俾斯麥。其中當數美國人格羅弗·克利夫蘭的評價最具代表性:「李鴻章不僅是中國在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綜合各方面的性質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紀中最獨特的人物。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三十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繁盛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位外交官來說,他的成就使他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斯人已逝,但影響仍通過他舉辦的洋務自強運動,通過他不惜個人生命與榮譽得以保全的中國主權之完整,通過他格外賞識著意提拔的袁世凱等人而深刻地作用並改變著中國的歷史格局。特別是在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艱難進程中,李鴻章更是作出了時人無法匹及、後人難以想像的貢獻。在當年的萬國運動會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寂靜中冉冉上升。所謂堂堂的大清帝國,竟連國歌都沒有一首,場上響起了陣陣西人的嘲笑。此時,年過七旬的老人李鴻章站了出來,神態毅然地走到黃龍旗下,盡可能地挺直腰板,亮開既不清脆也不高亢的嗓子,唱了一首他從小就唱得爛熟的歌曲——家鄉安徽民間小調《茉莉花》。喧囂歸於寂靜,唯有李鴻章的聲音在運動場上迴旋。一曲唱罷,雷鳴般的掌聲頓時從四面八方湧向這位不惜一切,誓死捍衛祖國與民族尊嚴的老人。
關於李鴻章的不足與弱點,只要列舉,一時間我們可以舉出許多。比如他用人有虧,任人唯親,只重家鄉安徽人,偏袒親戚門生;他在甲午海戰中一味採取守勢,缺少主動進擊的勇氣與銳氣;他身上江湖味太濃,政客氣太重,缺少曾國藩那樣的理學家的虔誠與忠信,漠視「以修身為本」; 他強調辦實事,不注重學問修養,直到晚年才幡然省悟,「自悔盛年不學,全恃一股虛驕之氣,任意胡為,其實沒有根底」;他聰明有餘,智慧不足,缺乏大政治家的風度、大改革家的氣魄、大軍事家的膽識,不足以擔當濟世強國、勇猛精進之大任;他恃才傲物,一副大清天下,舍我其誰的派頭,因此對同僚倨傲不恭,對部屬動輒訓斥,對洋人也不例外地「輕侮」;他喜看《莊子》、《管子》,不讀西方之書,對西學的認識與了解始終停留在非常膚淺的水平上;他知道中國內部許多腐朽真相,就是不肯付出巨大犧牲著意改革,比如在美國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曾經說道:「清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清國的編輯們不願將真相告訴讀者,他們不像你們的報紙講真話,只講真話。清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的時候十分吝嗇,他們只講部分的真實……」他明明知道中國的虛假偽飾,可作為一個舉足輕重的領導人物,為何就不想方設法地根除這一至今仍然存在的弊端呢?……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況且以上所舉,不少屬我們對李鴻章的個人苛求。歷史與國情,決定了古老的中華帝國每前進一步,都得付出超過他人十倍的努力與代價。洋槍隊隊長戈登曾一針見血地說道:「中國人是一個奇怪的民族,他們對一切改革都很冷漠。」又說在他所認識的中國人中,唯有李鴻章,才有一點改革的願望。
無論我們持何種觀點,從何種角度看待、評價李鴻章,都大可不必將「漢奸」、「賣國賊」之類的語匯加諸其身,他為清廷做了一輩子的替罪羊,與秦檜、汪精衛等人有著本質的區別。即便「憤青」似的不問青紅皂白將近代諸多過錯與災難歸咎於他,最起碼在我們眼裡,他也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人!
8、反對李鴻章賣國求榮,李鴻章繼子李經方最後的下場如何?
李鴻章一生有妻妾4人,然而他卻子嗣不豐,直到40歲膝下都無兒女。為了延續香火,六弟李昭慶將僅7歲的長子李經方,過繼給李鴻章,做了他的養子。然而誰也沒想到,李經方的到來,就像一串葯引子一樣。沒過兩年,李鴻章的繼室趙小蓮就生下了李經述,不久後,側室莫氏又生下了次子李經邁。
(李鴻章舊照)
古人一向看重血脈,又重嫡子。那麼,老來得子的李鴻章,又會怎麼對待繼子李經方呢?
李鴻章並沒有因為有親兒子便冷落了李經方,反而常常以「大兒」稱呼他。
不僅如此,李鴻章還非常看重李經方的學業,先是讓他在家鄉讀書識字,待他到20歲後,便讓他到天津直隸總督衙門讀書。並且還托朋友,四處為他謀名師指點。
李經方很會讀書,因此早早就被選為府學廩生,也就是秀才中的尖子生。因此深得李鴻章疼愛。
1882年8月,李經方參加江南鄉試,一舉考中舉人,成為地方候補官員。
李鴻章對李經方寄予厚望,希望將來他能接過自己手中的重任,繼續為清廷效命。便特意請來外國教師,教他純正的外語。
學成之後,李鴻章沒有讓李經方到外省候補,而是讓他留在北洋大臣衙門,協助處理外交事務,以此鍛煉他的能力。
在李鴻章的安排下,李經方多次隨欽差大臣出遊列國。比如1886年,他便以參贊的身份,與駐英大使劉瑞芬到英國考察軍事。1889年參加進士考試未能高中,又以侯補官員的身份出任駐日公使。
按說,李鴻章給李經方搭建了非常好的外交平台,他的前途必然不可限量。但事實上,李經方卻並非如此,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李經方聰明有才幹,又精通5國語言。且經過幾年歷練,不僅見識廣,還在外交上很有經驗。因此李鴻章便把他留在身邊,擔任秘書和翻譯的工作。
(李經方舊照)
中日甲午戰敗後,清廷被迫與日本議和,派去談判的人,正是李鴻章。
與日本人周旋,在日本做過駐日公使的李經方很有經驗,所以這次他隨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他多次向李鴻章提出建議,在談判中,面對日本人的咄咄逼人,他亦頗想據理力爭。不過,每次都遭到李鴻章的制止。無奈之下,他又聯合隨行官員,將大家的建議寫在小紙條上,傳給李鴻章。希望他能當作參考,可是李鴻章依然沒有所動。
談判的過程中,李鴻章意外遭日本浪人行刺受傷,李經方被清廷委任為全權大臣。可是實際上,一切談判細節依然由李鴻章操控,最終簽下《馬關條約》。
本來甲午戰敗後,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水師,就因在戰爭中全軍覆沒成為眾矢之的,現在又和日本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人為之震怒不已。李經方隨同李鴻章回到國內,國人早就把他們罵成賣國賊了。
在這種情況下,光緒卻又命李經方前往台灣,與日本商談交接事宜。
李鴻章不願看到李經方身負罵名,於是以「李經方身體有恙」為由,請求光緒收回成命。
光緒卻將他狠狠的斥責了一頓。無奈之下,李經方只得聽從聖命,從上海赴台灣,與日本處理交割事宜。待處理完後,李經方已經對清廷失去了信心。他深知「弱國無外交」,為了不至於遭萬人罵,他乾脆避居上海,不再回京復命。
1900年,由於慈禧聽信義和團「刀槍不入」,下詔向列強宣戰,結果引發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慈禧眼見北京城陷,顧不了什麼民族氣節,帶著光緒一溜煙逃到了西安。
當時李鴻章已經被解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職務,調任兩廣總督。
(慈禧舊照)
為了能早日回到北京,慈禧又將李鴻章官復原職,讓他前往北京和八國聯軍談判,並表示「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不過,也是在此時,張之洞等人和李鴻章經過商討,達成東南互保的協議。並約定,若是太後不測,則由李鴻章出面主持大局。
不僅如此,一些官員或洋人也多有進言,希望李鴻章趁著慈禧西狩,乾脆奪取政權自立為王。
李經方也有此意,私下裡更是百般勸說。但是李鴻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再加上他做官一向謹慎小心,因此他沒有答應。
李經方見此,更覺清廷無望,與其聽命於腐朽的王朝,不如在家讀書寫字。
李鴻章病逝後,李經方有意發展洋務運動,曾參與過滬寧鐵路籌建等事宜。
宣統年間,李經方被任命為郵傳部左侍郎,他見中國的郵政事務多由外國人把持,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多次與外國人據理力爭,才要回了郵政事務的所有權。由於有功,他被任命為第一任電郵政總局局長。
辛亥革命勝利後,李經方的官職也隨著清廷的滅亡而終結。
自此後,李經方拒絕為新政府效命,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
1934年,剛過完80歲壽辰的李經方,因感風寒病逝。
9、中葯事業的發展前景到底如何
一、國外中葯研究開發現狀 {'kL]qLg
80年代以來,我國中葯研究、開發和臨床應用取得了很大進展,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從而加速了傳統中醫葯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發展。據不完全調研統計,目前世界上歐、亞、非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64個國家共有2122個中醫葯機構(中國除外)。 _P1-d`b0 a
BW 7[JD
日本是世界上接受應用和研究漢方葯較早、較好的國家,他們非常重視古代經方的研究,其常用的318首方葯中,出自《傷寒雜論》的就有119方之多,漢方葯同樣可列入醫療保險。在澳大利亞,政府及其高等教育界承認中醫是一門科學,並於1995年宣布開辦中醫碩士課程。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於1995年3月正式開辦了中醫五年制本科雙學位課程,這是西方社會首次成功設立中醫正規大學課程,中醫學術地位從此得到西方國家的肯定。1994年10月美國國會通過並於1995年5月28日正式發布實施《膳食增補劑》法令,將草葯作為增補劑。美國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決定從1995年起將原來列為健康食品的傳統中葯改按葯品管理,中國、印尼、中南美洲和歐洲出產的許多草葯可以作為葯品在美國申請注冊。中葯作為葯品進入美國社會是一次較大的突破,將給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帶來重大影響,給我國中草葯及產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契機。 mgWtjV 8
RI=B(0 A
二、國際中葯市場現狀 bOdD:=f
中草葯已引起歐美日等國家制葯工業的關注,不同規模的制葯企業不斷增多,1995年,美國草葯市場達到184億美元。日本是除中國之外使用中葯最早、最普遍的國家,也是中葯研究與發展先進的國家。目前日本有漢方葯廠700多家,有210個中葯方劑納入醫療保險,約有3萬人從事中醫葯研究工作。德國對植物葯及制劑的研究開發也十分重視,對銀杏葉深入研究,並由銀杏開發成銀杏內酯制劑。德國Aroba葯廠壟斷了草葯制劑的歐洲市場,現代化大型制葯企業涉足草葯生產與市場銷售是歐洲草葯發展的一個信號,德國是歐洲諸國中草葯最大銷售國,年銷售額達22億美元。我國中成葯產量1984~1993年增加了93.6%,年均增長8.14%,銷售額增長4.6倍,中葯在國內中西葯市場銷售總額的比重達39.34%。1990年以來國際中葯市場貿易額成倍增長,目前我國中葯年出口額僅占國際傳統葯物市場的2%,佔世界葯物市場的0.18%。另據有關人員預測,從1993~1998年歐洲植物葯市場銷售規模將以8%~15%的年增長率遞增,北美洲植物葯市場1993~1998年年均增長率約為12%。隨著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國際中葯市場的規模將越來越大。
二、中葯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by*>w/@9)k
1、產品水平亟待提高 lD09(|`
中葯材是中葯發展的基礎,但目前中葯材質量不穩定,品種混亂,已經制葯了中葯產品的水平。過度開發已使一些寶貴的中葯材資源瀕臨枯竭;大宗中葯材品種栽培技術研究推廣不夠;生產管理粗放;單產低、質量差的現象較為普遍;對珍貴的種質資源保護和優質中葯材的引種和栽培還缺乏統一的組織和協調;一些珍稀瀕危葯材代用品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對道地葯材的研究和開發還不充分;中葯材的病蟲害防治和農葯殘留污染問題還比較嚴重。 7> -y,?&
Gy[;yLnX
在中葯飲片加工方面,主要是生產水平低、產品質量不穩定、炮製規范不統一等問題。中葯飲片生產廠家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技術工藝落後,致使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飲片質量難以保證。 ]sO})
v%> ?~`Y
在中成葯方面,主要問題是單個產品和同類產品低水平重復嚴重,其中一些質量不高,療效不佳,銷路不暢,致使真正質量過硬的品種難以形成規模。現有的中成葯制劑中傳統劑型仍占很大比例,一些急症劑型和新劑型的開發應用還不足;新型葯用輔料的生產和應用還有較大差距。中成葯的質量標准不完善,產品的質量還不夠穩定,主成分含量差異較大,農葯殘留量和重金屬超標現象沒有很好解決。 ~/[cZY @
2DTH|Yv
2、規范建設有待完善 l/LRr.x
葯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研究、開發和生產都必須在規定的條件下進行。盡管多年以來,我國醫葯管理部門認識到這方面的問題,提出並建立了一些規范和制度,但從整體上來說,距離國際通行標准和市場要求還有相當距離。如我國雖制定了GLP條例,但還僅是試行階段,還沒有建立起真正符合國際標準的GLP中心或實驗室,新葯審評也未要求符合GLP標准;試驗動物的生產和供應還不規范,產業化水平較低;剛剛出台我國自己的GCP規范,還沒有符合國際標準的GCP臨床試驗基地;對葯品的質量控制、不良反應監測、GMP要求等還不十分嚴格;葯品市場流通體制還比較混亂等。對中葯而言,除一般的葯品規范要求以外,其質量規范、安全性評價規范、臨床評價規范等又有其自己的特點和要求,其基於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應用特點和葯品成分的復雜性、多樣性以及人們長期形成的使用習慣和認識,更需要進行科學的總結和歸納,使之上升到規范的高度。 #k)G1Y[c
9A B~*;U
3、基礎性研究亟待加強 J5J3%6I
中醫葯理論是以我國傳統的樸素哲學思想為基礎,以傳統經驗為標准而建立起來的,它與以客觀分析為主要方法的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加上中葯自身的復雜性,使得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目前尚難以說明中葯作用的本質、作用機理、中葯葯性理論等豐富的內涵。長期以來,中葯的應用基礎研究方法滯後,內容重復,導致中成葯的科技含量過低,產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規范的可靠的科學數據證明,從原材料到產品缺少可控的質量標准,在中葯的作用機理、物質基礎、應用理論及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等方面研究都不夠深入。中葯信息系統建設還很薄弱。 n=rPFp RLF
i9.5 2
4、產業規模需要擴展經過40多年的建設,我國中葯企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整體工業水平還很低,表現在生產企業多、規模小、效益低,技術開發和創新能力弱,生產工藝和設備落後,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在納入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統計的1059家中葯生產企業中,中小型企業達1018家,佔96.1%,達到GMP標準的不足10%;中葯制葯裝備落後,制劑設備僅相當於70年代的國際水平,品種規格少,系列化、標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動化水平低,質量檢測裝備滯後,企業的現代經營管理經驗缺乏。
5、應用市場需要開拓
長期以來,我國中葯主要滿足於國內市場需求,在醫葯市場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的今天,中葯生產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已是大勢所趨。但我國醫葯生產企業對此還准備不足,缺乏相應的對策,導致出口秩序混亂,產品質量缺乏保障,影響了我國中葯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和形象。對新興的OTC市場缺乏認識,在傳統的營養保健產品市場上又因產品的質量、包裝等問題而缺乏競爭力。在市場競爭中,對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的保護觀念淡薄,未能有效維護自身的技術權益。此外,在慢性病、疑難病等領域中還未充分發揮中葯產品的優勢。
10、日韓中葯的起源
日本在我國的經方「六神丸」基礎上開發的「救心丸」,年銷售額達上億美元並返銷我國;韓國的「牛黃清心液」源自我國的「牛黃清心丸」,年產值接近一億美元……近年來,日本和韓國對我國傳統中葯的開發,讓我國的中葯界人士認識到了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除此之外,許多有識之士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這些原本在國內業績一般的傳統中葯為何在兩個東亞鄰國卻產出了如此大的力量?在中葯的國際博弈中,我國的優勢何在?又該向日本和韓國學習一些什麼?(本文中所稱中葯即我國生產的中葯與日本的漢方葯與韓國的韓葯的通稱——編者注。)
▲日韓中葯:「小規模」產生「大能量」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提供的資料顯示,雖然日本和韓國的中醫葯都是我國中醫葯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且在中葯產業的規模、中葯生產和研究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遠不及我國,但近幾十年來,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韓國和日本的中葯產業發展很快,並在國際市場上與我國呈現出競爭的態勢。
目前,日本是除中國以外,最大的中葯生產國與消費國。1976年以前,日本漢方葯年產值不足100億日元。1976年,隨著漢方葯被納入國家醫療保險,漢方葯產業、中葯材種植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日本目前有漢方葯廠200多家,處方用漢方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長,年銷售額高達15億美元,被日本政府批准適用「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中葯大約有148種。目前日本漢方葯年生產總值已超過1000億日元,在國際市場上的中成葯、中葯保健品貿易中,由日本生產的占很大份額。
90年代以來,韓國中葯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目前,在韓國國民醫療支出中,中醫葯佔15%,這一比例僅次於我國。韓國的中草葯原料種植業較為突出。2004年韓國高麗參出口額超過3.5億美元。與我國中葯注重原料種植相比,其對原料的加工操作規范,標准嚴格,且包裝宣傳到位,相同等級的參類產品單價是我國的25倍。
日本和韓國中葯產業緣何能以相對較小的規模產生如此大的能量?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世界中醫葯學會聯合會副秘書長、北京中醫葯大學前校長龍致賢教授舉了一個例子:「牛黃清心丸是我國的傳統中成葯,韓國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口�漢臀⒔耗業男錄列停�謔諧∩先〉昧順曬Α薄A�孿橢賦觶��返目萍己�俊⒏郊又蹈呤僑蘸�謔瀾韁幸┟騁字姓加邢然�母�駒�頡?lt;/P>
龍致賢指出,我國的中葯國際貿易的絕對數量並不低,但產品的科技附加值低,以中葯材、飲片或用於生產中成葯及保健品的植物提取物居多。日韓等國從我國進口中葯原料後,將之加工成質量要求符合國際標准、劑型先進、包裝精美的中成葯或保健品,便可獲得高額利潤。事實上,我國是日本漢方葯業廠家的主要原料產地。根據日本漢方生葯制劑協會匯編的資料,1998~2001年,日本常用生葯(150種)的國產及進口量合計為4.4萬噸~6.1萬噸。進口生葯量占總量的94.6%~97.1%,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
其次,韓國和日本均開發出了中葯的拳頭產品,出現了一些實力強大的拳頭企業。以韓國的人參為例,由於資源的問題,韓國的人參有很多是從我國東北進口的。但在人參產業開發方面,韓國的做法頗值得我們學習。他們將人參產業分為元參和制劑兩類,元參又根據不同的加工方法和質量分為天參、地參、良參、切參、尾參等,分門別類地進行開發;並且將人參資源充分利用,吃干榨盡,開發出高麗參精、丸、粉、膠囊、茶、錠、顆粒等幾十種制劑,還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製成人參糖、飲料、化妝品等,集中的開發開成了優勢品種。
日本的情況同樣如此。目前日本生產的漢方制劑有147種,產品種類有903個。其中,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補中益氣湯、加味逍遙散、小青龍湯、六君子湯、當歸芍葯散等十種漢方葯制劑的產值佔全部漢方制劑的51.05%。目前日本擁有漢方制葯廠42家,津村、鍾紡、大衫、帝國、本草等幾家較大的漢方葯制葯企業,占漢方葯全部產值的97%以上。生產廠家的集中,保證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生產質量,也使企業有較多的資源進行產品研發。
▲中國中葯:家大業大後勁足
龍致賢認為,在目前的中葯國際競爭中,日本和韓國雖然搶去了一些風頭,但我國在中葯資源、中葯人才儲備、中葯科研的深度與廣度、中葯產業規模等方面的優勢明顯,為我國中葯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強勁的後勁。
從產業規模來看,據統計,2005年我國實現中葯工業總產值(現價)1169.67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086.25億元,利潤總額102.09億元,在全國醫葯工業佔比分別達到26.4%、25.8%和29.0%。截至2005年年末,我國共有中葯企業1636家,佔全國醫葯行業企業(5053家)的32%。其中,中葯企業1283家,中葯飲片企業353家,另外還有數千家保健品廠。
目前我國生產的中葯劑型已達40多種,特別是中葯針劑、粉劑、軟膠囊、緩釋劑、氣霧劑等先進劑型的應用,促進了產品結構的調整,提高了產品質量。中成葯產品結構得到調整,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及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一批名優產品、著名商標及一批產值過億元、利稅達千萬元的企業已經涌現。
從中葯研發來看,建國以來,我們培養了一大批中葯科研人員,形成了具有較高水平的科技隊伍。目前我國有94所中醫葯科研機構,近年來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一批綜合性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更多地參與到了中葯的研發中,壯大了中葯科研隊伍,形成了多學科參與中葯科研的局面。
而且,我國初步建立了技術較先進、與國際通行規范較為接軌的葯物創新體系雛形。國家對於新葯篩選中心、新葯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葯代動力學研究技術平台、新制劑和新劑型研究技術平台等給予了大力支持,逐步形成了國家中葯創新體系。
龍致賢指出,目前我國中成葯產業若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必須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法,加強中葯研發。
其一是加強中葯的知識產權保護,有效地保護好我國中醫葯的寶貴財富。他指出,中葯特別是復方中葯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利用現有知識產權保護方式的獨特性,對於如何處理知識產權侵權事件等內容,沒有明確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制約了企業在科研方面的投入。
二是不斷進行科技攻關,深入研究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並能說明其作用機理,特別是中葯毒副作用的機制。目前,我國已對190餘種常用中葯進行了一定深度的現代研究,其中不少毒性成分已被證實在何種情況下可「變毒為寶」,成為良葯,但相比臨床上常用的四五百種中葯來說,還遠遠不夠。
三是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質量標准。他強調,中葯有了GAP、GMP標准,但是尚不能全面反映中葯產品的質量,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
四是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統一管理下,集中有限的科研人員與經費系統地進行拳頭產品的開發。
五是加強臨床研究,提高療效,減少毒副作用,保證中葯有效、安全、方便地應用。
龍致賢指出,我國是中葯的故鄉,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中葯資源庫與最龐大的中葯消費群體,因此只要潛心進行科技攻關,必然成為世界中葯產業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