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星製作買好聲音版權
1、《中國好聲音》哪一季最經典?
縱觀播出8年來的觀眾反響,和選手成材率應該是第一季。而且第一季的選手實力也可能是自節目開播以來實力最強的,也是當下出鏡率最高的。
首先第一季是最原始的,當時《好聲音》選秀模式荷蘭最先推出,後來在世界范圍內推廣,是一檔勵志性音樂選秀節目,是浙江衛視和燦星製作共同購進版權,國內第一次出現導師背對選手完全靠歌聲贏得導師轉椅這種新奇模式的音樂類選秀節目。
是以選手的音樂素質、唱功等專業素質評判優劣。是一個相對公平的選秀平台,這也是吸引眾多有才華,有音樂夢想的愛好者爭先恐後報名的原因。
導師陣容強大,面面俱到,第一季的劉歡,那英分別代表了中國音樂屆名氣最大的男歌手和女歌手,其成就在此不做啰嗦,楊坤作為草根歌手出身,完全依賴個人的音樂才華打拚和其獨特嗓音在海內外觀眾心吸粉很多,庾澄慶作為台灣資深音樂人,在大陸也有很高的人氣,所以說第一季導師是各方面優秀代表。
第一季有很多比較出眾的學員,像:吳莫愁、梁博、金池、金志文、平安,吉克雋逸等。這些學員基本都是唱功扎實,音樂素養高,各有所長,各有特色,梁博還讀到 了音樂專業碩士。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制播分離」,單純制播分離是播出平台跟製作方買片,中間製作過程播出平台完全不管。
所以第一季的製作投入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精緻的,從而造就了第一季的收視率爆表。雖然《中國好聲音》播出之後,其他台也跟風搞了一些類似選秀節目,但大都雷聲大雨點小,逐漸銷聲匿跡了
所以,無論從哪方面看,第一屆《中國好聲音》最為經典。
2、好聲音的版權是來自哪個國家
荷蘭
《中國好聲音——The Voice of China》,是由浙江衛視聯合星空傳媒旗下燦星製作強力打造的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源於荷蘭節目《The Voice of Holland》,於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衛視播出。中國好聲音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選秀節目,更是中國電視歷史上真正意義的首次制播分離。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四位著名歌手將作為明星導師言傳身教,為中國樂壇的發展提供一批懷揣夢想、具有天賦才華的音樂人,樹立中國電視音樂節目的新標桿。節目錄制地點為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另外,姜佑澤演唱《中國好聲音》勵志歌曲。
3、《中國好聲音》第五季為什麼改名為《中國新歌聲》?
在《中國好聲音》第五季啟動之時,Talpa宣布與唐德影視達成版權合作,禁止燦星製作第五季《中國好聲音》。2016年7月4日,北京知產法院最終裁定,責令燦星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節目名稱。2016年7月6日,浙江衛視宣布將《2016中國好聲音》節目暫時更名為《中國新歌聲》的聲明。
對於版權終止事宜,燦星方面指責Talpa違背國際慣例、索要天價模式費,繼而單方面撕毀合同,不顧合約中承諾給予燦星的獨家續約權。同時,燦星方面啟動了針對Talpa的國際訴訟,擬在荷蘭、英國和美國同步提起國際訴訟,狀告Talpa單方面毀約。
此外,燦星方面也向唐德影視發出律師函,指其與Talpa公司達成的合作協議,嚴重侵犯燦星的合法權益。唐德影視13日早間發布公告稱,其收到《中國好聲音》版權方荷蘭Talpa傳媒發來的關於要求終止協議的函件。協議終止後,唐德影視仍應向Talpa支付剩餘4125萬美元許可費。
2018年6月25日,唐德、燦星、浙江衛視三方終就《中國好聲音》相關的知識產權糾紛達成和解。燦星製作表示非常高興此次能夠達成和解,且浙江衛視和燦星製作已經正式向國家廣電總局提交報告:申請將已經確定於今年7月13日回歸的《中國新歌聲》更名為《中國好聲音》。
(3)燦星製作買好聲音版權擴展資料:《中國好聲音》是浙江衛視推出的大型勵志專業音樂評論節目。2012年,燦星製作與浙江衛視從荷蘭Talpa公司引入《TheVoice Of…》節目模式,打造的《中國好聲音》成為綜藝爆款。
2016年1月28日,唐德影視宣布與Talpa簽署了《「……好聲音」協議》,以6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98億元)的價格獲得「好聲音」節目模式在中國的獨家授權,包括製作、改編、轉播、發行、商品化、游戲開發等多項權利。
4、《好聲音》是最先哪個國家開始
《好聲音》是最先從荷蘭開始的。
《荷蘭好聲音(The Voice of Holland)》是荷蘭金牌製作人馬克·德文克製作的一檔歌曲選秀節目。2011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重新包裝推出《美國好聲音》,很快便成為王牌綜藝節目《美國偶像》的最大競爭者。
《英國好聲音》首播的平均收視人數多達842萬,遠遠超出了《X元素》《StrictlyComeDancing》的首播收視率。法國、德國和韓國等也紛紛購入《荷蘭好聲音》的版權,都獲得了巨大成功。《中國好聲音》支付的版權購買費高達300多萬元。
(4)燦星製作買好聲音版權擴展資料
節目背景
2010年,《The Voice of Holland》播出,吸納荷蘭總人口18.2%的觀眾[8];同年9月,浙江衛視注意到此節目。2010年,浙江衛視針對「選秀」低谷提出「高端選秀」的口號以及『反選秀』概念,研發推出音樂綜藝《非同凡響》。
2011年,浙江衛視跟版權引進公司IPCN洽談版權,後來燦星製作也對節目有意向,IPCN面對一邊是已預約的浙江衛視,一邊是老客戶,最後提出讓兩家合作,達成了「某種程度上共同投資、版權共用、共同製作、風險共擔、利潤共享」的形式。
5、「中國好聲音」帶來哪些啟發1
中國好聲音所呈現的運作模式,未來將會是媒體產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在我們濟南乃至山東即將舉辦十藝節之際,深入思考「好聲音」帶來的種種啟發確有必要———
9月30日,適逢中秋之夜,第一季由浙江衛視和星空華文傳媒燦星製作聯合打造的《中國好聲音》的大幕在上海8萬人體育場落下。伴隨著高收視率、高關注度、高話題度,《中國好聲音》在中國的初次亮相給觀眾帶來了驚喜,但節目的意義並不僅限於此。它在創意產業的突破與發展、文化產業完整鏈條的打造等等各方面都帶來深刻啟示。對於這些啟示的研讀,某種程度上來說比節目本身更為重要。而本報記者曾經應邀參加了其開幕儀式、四場導師終極考核及澳門演唱會等多項活動,更是對其員工敬業精神、工作組織能力及團隊的合作精神有較為深切的感受。「中國好聲音」的成功並不意外。
剛剛過去的這幾個月,最火的電視節目是什麼?恐怕大多數人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是《中國好聲音》。據來自騰訊電視的數據稱,共有13億人次通過網路觀看了比賽,17518萬人次在網上搜索,其決賽15秒廣告價格更是達到116萬元,創下中國廣告價格之最。有人將國慶檔電影票房的走低也歸結為是「好聲音」分流了觀眾,甚至有人稱其應該晚結束一周,否則就會有更多人選擇留在家裡看電視而不是外出遊玩造成高速擁堵。《中國好聲音》給日漸式微的選秀節目和電視綜藝節目注入了一支強心針,無數次被人贊譽為「近年來最值得期待」的電視節目;而其完善的產業鏈條更是令好聲音成為「好生意」,僅僅是其催生的彩鈴市場據稱就達3.2億元。在剛剛過去的中秋之夜,它終於落下帷幕。但正如其節目製作單位、星空華文傳媒總裁田明所言,「從節目的角度看,今天是結束;從品牌的角度看,今天是開始。」「好聲音」的節目已經落幕,但其影響還遠遠沒有落幕,它可以給電視娛樂產業乃至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眾多啟示和思考。記者連日來就這一話題采訪了節目製作方及省市有關專家。
節目模式、行業前景、年青一代,「好聲音」引發文化產業全面思考反思《中國好聲音》成功模式的不僅是其他局外者,作為節目製作方也在冷靜思考。燦星公司最初並沒有預料到「好聲音」能夠這么火。作為製作方,為了這個品牌能有長效的發展力,他們自身也在做著總結與思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其宣傳總監陸偉這樣總結了好聲音引發的三大反思:
用資本運作的方式看待電視節目,這是好聲音帶給業內的第一個啟示。
有人將今年的《中國好聲音》和2005年轟動全國的《超級女聲》做對比,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好聲音》除了在節目形式上引進了荷蘭原版的《TheVoice》,更注重在運營管理方面的開發和在整個音樂產業鏈上的布局,從這個意義上,《中國好聲音》做了一筆「中國好生意」。
在文化產業突飛猛進的今天,如何從產業、資本的角度去做文化,將文化做大做強,是整個文化領域都在思考的問題。這其中不僅缺少產業化的思路,也缺少既懂文化又懂資本的操盤手。《中國好聲音》在這個方面無疑開創了一種可能性。在電視這個領域里,海外的成功經驗早已在產業化的道路上做出了成績,以《 TheVoice》為例,它在英美市場上不僅吸引了廣告主的贊助,同時也通過與Itunes的合作,將在電視熒屏里即時呈現的音樂與線上的銷售掛鉤,獲得更豐富的經濟效益。來到中國,《中國好聲音》在擁有多個贊助商的同時,也與中國移動簽署了彩鈴分成協議,學員在節目中演唱的歌曲,同時可以通過彩鈴下載。另外,製作公司也與中國移動聯合成立了一家經紀公司,為學員的後續發展保駕護航,這被看做是國外版權模式的一次本土化創新。
用資本運作的方式看待一檔電視節目,通過合作經營、資源置換、協議分成甚至股份互持等方式極大地整合各種資源,以此形成合力發揮巨大能量,這應該被看做是《中國好聲音》的命脈所在。對此,《中國好聲音》的幕後推手,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首席投資官李懷宇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文化產業具有自己的特點和運作規律,內容策劃、製作、播出、廣告經營、後開發等環節需要無縫配合。
其次,產業鏈整合的力量引發文化產業從業者們的思考。
早在《中國好聲音》於今年 6月的北京新聞發布會上,陸偉就曾經做出過判斷:一檔電視節目不可能徹底改變一個行業的面貌,我們關心的是節目能為行業做一些什麼事情。
音樂產業中的主體——— 唱片公司、演出公司、經紀公司長期以來都處在群雄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各自力量的薄弱,不僅讓它們在面臨互聯網沖擊的時候顯得毫無還手之力,也讓它們無力通過整合產業鏈釋放出行業潛在的能量。《中國好聲音》的導師那英、劉歡、楊坤和庾澄慶通過節目也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為對原版模式和運作團隊的認可,四人加盟了節目,而他們在節目中對學員的選擇不僅代表了個人對音樂價值的判斷,也影響了公眾的音樂喜好,將好的音樂推廣給更多人,將如何欣賞好音樂介紹給普羅大眾,這本身就是對音樂的傳承與發揚。尤其是劉歡在學員袁婭維離開舞台時對於原創流行音樂細分市場的一段講話,也只有在真正主流的強勢平台上才能得以最廣泛而有效的傳播。
第三,「草莓一代」通過節目證明年輕人的全面崛起。
一個是21歲的男孩,一個是20歲的女孩,9月30日《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巔峰之夜,屬於兩個 90後的年輕人———梁博和吳莫愁。這是中國第一個音樂類的節目將最後的榮譽交付到90後的年輕人手裡,也讓人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了中國被稱為「草莓一代」的80、90後年輕人的真情實感。如果說節目的創新和對行業的啟發是節目組有備而來的話,那麼《中國好聲音》對不同年齡階層人群溝通和互相理解帶來的社會文化意義,其效果則讓節目組出乎意料。
有人認為90後的年輕人性格強烈,行事誇張,但梁博的身上卻有著一種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穩重。如果說梁博代表著90後沉穩的一面,那麼吳莫愁的特立獨行則代表著90後突破傳統的勇氣。一位網友這樣說道,很多人對 90後的不理解源於他們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當他們看到舞台上年輕人的努力拚搏,這種成見自然會漸漸消失。人們開始理解這些孩子,也欣賞90後為了夢想付出的努力,從而喜歡他們從內心流淌出來的歌聲,這就是溝通的價值。
創新能力仍是我們最大的尷尬,現階段創意產業要正視差距,從借鑒克隆到聯合開發,要創造出自己的電視模式「好聲音」節目樣式最初是在荷蘭首創,在美國等多個國家試水後被引進到中國。其購買版權的費用很低,只有區區兩三百萬。最初燦星公司看中的是另一個節目《X元素》,但因下手較晚該節目被別的電視台搶先一步,退而求其次才選中的「好聲音」。在這種背景下,今天「好聲音」取得了巨大成功,更能夠給我們帶來多方面的思考。
山東廣播電視台品牌創意中心電視劇節目研發部主任劉何雁介紹,現階段我們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電視娛樂產業,首先要面對現實、正視差距、敢於借鑒,「比如汽車產業,我們學習使用先進國家的技術似乎沒有問題;但要是創意產業,說到完全學習、克隆別人的先進經驗,似乎就不能接受,這種觀點其實失之偏頗」。他表示,國外有專業公司專門研究創意電視節目的研發,而國內雖然很多電視台也有類似的研發部門,但並沒有足夠的資金、人員、制度去保證它真正發揮作用。這種情況下,面對國外已經很成熟的節目樣式我們完全可以學習、借鑒。「要發展原創的方向是對的,但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並不是不能模仿甚至克隆。盡管購買別人的版權,合同中會對很多細節有嚴格的設置,不能隨意改動,但一個節目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改變,這個改變的空間其實已經很大,已經足夠我們做很多文章。《中國好聲音》就是不動聲色地加入了很多符合中國人情感的元素,令觀眾更加認同。」
山東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教授田川流同樣表示,「照抄」的形式有爭議,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如果該節目樣式已經成熟,我們完全可以依樣模仿,「只要適當加入中國的情感和元素」。「當然這需要進一步的探討,我們應該允許探討,並給製作者足夠的時間進行提高」。
劉何雁介紹,引進國外成熟成功的娛樂節目通常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完全照抄,湖南台的《快樂大本營》、《超級女聲》等等,就是他們早年在廣東看到國外的節目後照搬進來的,山東台同時期也做過類似的嘗試;第二是購買版權階段《中國好聲音》就是個代表,這類節目通常都有詳細的產品說明書,從情節設計、現場燈光、音樂舞美,到製作規范、營銷流程,有多達上百頁的詳細說明和嚴格規定。其中既有科學的節目製作程序,也有成熟的市場開發模式,這些都是當下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短板;第三就是聯合開發、同步上市階段,這當然是最佳合作方式。「我們現在還處在第二個階段,正努力向第三個階段進步。」
濟南電視台娛樂頻道副總監田園表示,「中國好聲音」的成功證明國內衛視已經進入高投入、高質量、高收視率然後帶來高產出的時代。「這種運作模式必備的兩個條件一是專業的播出平台,二是專業的製作團隊,因此對城市電視台來說,幾乎是不可復制的。對我們來說學習的重點更應該是其燈光、舞美、環節設計等具體操作手段。」
田園表示,從《中國好聲音》來看,創新能力仍然是中國電視人最大的尷尬,我們已經全面進入了版權購買的模仿時代。《花兒朵朵》、《中國達人秀》、《歡樂合唱團》、《生存大挑戰》……這些節目無一不是在模仿國外。田園也用汽車業做了類比。「與國外相比,中國的電視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也是個必然的階段。就像是汽車製造,必然要先學習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然後再謀求自己的突破與原創。」
從節目的角度看,今天是結束,從品牌的角度看,今天是開始;「好聲音」也有遺憾,品牌維護最重要。燦星總裁田明坦言自己也對《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略抱遺憾」:缺憾一是《中國好聲音》的模式不是原創的,是從海外引進的;缺憾二是《中國好聲音》中的音樂不是原創的,是翻唱經典歌曲。針對這兩點,他表示了自己的期望:「燦星製作有許多大型節目的製作經驗,但成功的節目都是引進國外的先進節目,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創造出自己原創的電視模式,證明中國的節目也可以引領國際,而我們也要做更多原創的音樂,希望我們可以帶領中國原創走向世界。」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電視節目製作人,田明深知維護一個品牌比創造一個品牌更艱難。他直言:「從節目的角度看,今天是結束;從品牌的角度看,今天是開始。」正因如此,燦星公司已經著手制定了一系列拉長後續產業鏈條的計劃,包括國內、國際巡演、為選手推出唱片、線上線下互動等等。
田園也表示,電視是一個「急功近利」的產業,維護一個品牌不容易。曾經紅極一時的《超級女聲》後來也悄無聲息,其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觀眾有著「喜新厭舊」和挑剔的本能;另一方面,也和有關團隊品牌維護的能力不強有關。「很多節目經常惡意炒作,本來是一個勵志的、健康向上的節目,往往很快就陷入炒作的泥潭,這樣不僅傷害觀眾,也傷害了選手,更傷害了節目自身。」
模式很重要,執行力更重要,不同的人去做,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未來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必定是「大的傳播平台、小的內容生產者」《中國好聲音》的成功還帶來一個最大的啟示,那就是同樣的節目創意,不同的人去做,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劉何雁說,「模式很關鍵,但執行到什麼程度更關鍵。與『好聲音』同一時期的相同創意還有很多,甚至因此還產生了一些糾紛,但只有『好聲音』成功了。當時燦星團隊想購買而未能成功的《X元素》,被別的電視台捷足先登後,並未產生預期效果。這充分說明人的因素在一個節目中的重要性。」
另外一個值得思考的地方是,未來的創意產業發展方向,一定是「大的傳播平台、小的內容生產者」。燦星公司的老總田明原來在東方衛視工作,在體制內他並沒有推出多麼成功的節目。藝術創意類文化產業都是個人化的東西,而體制的核心就是分配,因此在體制內進行大的創意更難。這也是為什麼國外創意公司的發展趨勢是從國有到集體、再到私營、最後到個人工作室。「制播分離」也是田川流教授為「好聲音」總結出的第一個「制勝法寶」。「『好聲音』是國有播出平台與民營製作團隊有機結合的很好的範本,有著典型意義,值得類似大型節目製作和文化產業形態學習。」他說,類似的制播分離的形式在我國已經有較長時間的實踐,只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真正實現。這種被國外證明了的先進的合作樣式再次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田川流介紹,目前國有的演藝團體很少有能夠「賺錢」的,能夠實現較好經濟收益的文化公司無一不是民營,如「印象」系列、杭州宋城集團、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台等等。「體制與民營必須尋找一個有機的對接方式。」
市場化運作、國際化視野、娛樂性本質—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三個元素在田川流教授看來,《中國好聲音》的成功離不開三個方面的核心,那就是市場化運作、國際化運作機制、娛樂性本質。「這對我們本土文化產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啟發。」
他表示,「好聲音」的操作模式無論是對浙江衛視、民營團體還是對導師本人,對每個實體都是公平的,可謂一榮俱榮,這是真正市場化的運作模式,把每一方的積極性都最大限度地進行了調動與鼓舞。
同時,田川流指出,無論做什麼節目,都應把眼光放長遠,要有國際化的定位與世界性的視野,引進國際化的運作機制。尤其藝術是跨文化的,誰的眼光更開闊誰就能佔得先機。
節目主打娛樂性,也是發展文化產業的核心元素之一。「藝術文化應該寬容,不能強求主旋律,應該允許受眾自由選擇。梁博憑借搖滾贏得了觀眾青睞,平安所演唱的《我愛你中國》同樣獲得喝彩,觀眾並不排斥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感,只要別過於刻意。」
他說,《中國好聲音》所呈現的運作模式,未來將會是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產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發展文化產業理應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並舉,在我們馬上要舉辦十藝節之際,深入思考『好聲音』帶來的種種有益啟發確有必要。」
6、為什麼說《中國好聲音》是中國電視歷史上真正意義的首次制播分離
中國好聲音這個節目不是浙江衛視製作的,而是向中國好聲音這個製作者獨立製作的,浙江衛視向製作者買的節目
7、中國好聲音是抄襲美國的哪個模式么 評委的氛圍輕松
不是,全世界的《the voice》都是荷蘭的原版,從國外買進版權到製作,《中國好聲音》出自 「燦星製作」之手。響當當的《中國達人秀》、《武林大會》以及《華語音樂榜中榜》均打造自這個團隊。然而不同於以往的這些節目,也不同於國外原版的《The Voice》,燦星製作此次打造的《中國好聲音》首次引入真正意義上的「制播分離」。
此外,不同於以往的節目對明星導師們採取付費的方式,《中國好聲音》中明星導師共同打造產業鏈的模式讓明星們長期共同投入,這無疑將使得明星效應更大作用地發揮出來。
過去邀請嘉賓的方式較為簡單,節目組打包報價或是按照場次計算,嘉賓每做一期節目算一場報酬。此前就有消息稱:《中國好聲音》花費2000萬酬勞邀請四位明星導師。
在引入原版《The Voice》的其他國家中,節目結束於那一季冠軍的產生,除了節目本身的衍生品或是線上歌曲的繼續銷售之外,歌手簽約、演唱會、唱片發售等獲利環節都與節目的製作方沒有任何關系。
但燦星製作想下一盤更大的棋。燦星製作把選手簽約以及簽約之後的商業演出等項目都收歸自己所有,而包括音樂學院、演唱會、音樂劇、線下演出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明星導師們也共同投入,明星導師無疑也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全產業鏈的打造。這在以往本土的節目製作過程中也是全新的嘗試。
對於此種模式產生的巨大經濟收益陸偉諱莫如深,他表示:「對後端產業鏈的開發也有助於讓中國樂壇的現狀得到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