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現象與知識產權
1、寫一篇關於「山寨版」的 800 字的議論文。 OK,原創的。
山寨現象的法律思考,法律是被發現而非被創制的。
當山寨超越一個個案而成為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時,我們需要超越現有的法律規定而從一個更高的高度去思考該現象,而不僅僅是拘泥於現有法律的規定。山寨引起的混亂,是各種利益沖突的結果,因此,我們需要仔細權衡相沖突的各種利益,並在權衡的基礎上,對現有法律進行調整,以重新確立法律秩序。
知識產權主要包括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不正當競爭等內容,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本身就是利益沖突和協調的結果,即一方面保護創作者的合法權利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要保護社會的整體利益,促進知識的傳播和再創造。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通常有時間性和地域性,並對知識產權人的權利予以必要的限制。
就山寨現象而言,可能有一部分會涉及到對知識產權的侵權,對於該種侵權行為,現有法律已足以調整,無需另行專門立法加以規制。但作為立法者,面對如此廣泛的山寨現象,是否需要反思現有的知識產權法律,是否有些地方對知識產權人保護過度了?該種保護是否阻礙了知識的傳播和創新?是否損害了社會福祉?如果我們僅僅從現有知識產權法出發,去簡單的判斷山寨現象的法律性質,顯然是本末倒置的。
壟斷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會阻礙效率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故有反壟斷法,以對壟斷現象和行為進行審查和規制。山寨現象的出現,其中是否有一部分是因為壟斷導致的呢?如果反壟斷法立法不到位,反壟斷機構執法不到位,面對壟斷,市場就會在可能的方向上進行調整。山寨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是對壟斷的自發反擊。山寨之所以廣受歡迎,是消費者對於因為壟斷而被剝奪的消費者福利的自我保護。
因此,我們有必要反思現有的反壟斷法及反壟斷執法狀況。
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立法目的上是為保護消費者利益而設的,因為消費者通常是弱者。但是,現有的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否存在保護過度反而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可能呢?是否損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了呢?當然,我們消費所有的產品、服務都是最頂級的,但是,社會的現狀是分階層的,消費者還是有窮人和富人之分的。富人和窮人對於同類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肯定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保障人身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們應當允許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而非簡單的、強制性的要求消費者消費更好但價格更高的產品和服務。
而山寨現象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窮人對於新產品、新服務的需要,即使質量差一點、功能少一點,但至少能夠享受到社會和科技基本的基本成果,是實實在在的好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反思現有的相關法律,除保障人身安全、健康等基本要求外,盡可能放寬保護的尺度,但需要更加嚴格的執行和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在充分披露的前提下,將選擇權交給消費者。
就山寨手機而言,有人認為沒有取得生產許可證、入網許可證、沒有通過質量檢測等,而認為需要加以制裁。從現有法律而言,此論固然有利。但是,我們是否需要反思一下,這些山寨產品真的是一無是處、真的是不符合要求嗎?我看未必。
事實上,山寨產品沒有取得必要的批准、許可和認證,我認為更需要反思的是現行的管製法律是否適當、執行過程中是否存在效率低下、腐敗、高收費等等情況,而使得山寨產品無法獲得所需批准、許可和認證呢?在我看來,現有的很多管製法律和主管部門,很多存在阻礙創新、效率和進步的情形。如真正能夠做到以人為本和執政為民,大小廠商一視同仁,相信很多山寨也會變成正版。
因此,在我看來,山寨產品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現有管製法律和主管部門阻礙創新、效率和進步的自發糾正。所謂惡法非法。
總而言之,對於山寨現象,不能簡單、粗暴的加以批判和禁止,當然也不能無原則的加以鼓吹,而是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各種山寨現象,並對現有的法律和法律的執行加以反思,權衡利弊,從而該鼓勵的予以鼓勵,該限制的予以限制,該修改的予以修改,該堅持的予以堅持。
做在房子里閉門造車是容易的,但這樣造出來的法律未必是良法,也未必會被廣泛的遵守。只有認真觀察社會、觀察民眾的真實生活和需求,才能從中發現出真正的法律。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的演變就是明證。
2、如何看待山寨現象
如何看待「山寨現象」
「『山寨』一詞已經從經濟行為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爭論。
兩種對立觀點各說各話
面對山寨現象,輿論有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反對者把山寨現象當作假冒偽劣的代名詞,認為山寨現象的實質就是盜版文化、強盜邏輯;贊揚者則將山寨現象視為草根階層自我意識覺醒的標志,是一種來自民間的創新力量,它挑戰權威、反抗主流、意在制衡。
為什麼面對同一現象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仔細分析不難看出,分歧的根源在於他們都在各說各話:反對者關注的是各種山寨產品,而贊揚者則更看重山寨現象的文化內涵。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認為,要分析山寨現象,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一種是諸如山寨手機這樣的山寨產品,實質上他們是採用了別人的核心技術,應該是一種侵權行為,但是山寨產品不用正牌貨的商標,實際上是鑽了法律的空子,這是市場競爭秩序混亂的一個表現。
另一種就是「山寨文化」,山寨文化說到底是民間文化、草根文化,是民間思想意識與主流文化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山寨文化其實是一種亞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但跟主流文化不一定就是相對立的,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補充形式。
「山寨」的興起從某種程度上是表達了民間訴求
南京大學國際傳媒研究所所長潘知常認為山寨的興起反映了當前中國社會普通民眾的基本訴求。
網路評論員魯國平認為,以前封閉和專制的社會把草根文化的個性精神壓制在萌芽狀態,草根文化沒有能力和主流文化較量,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聲音,而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草根文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此寬松的文化環境與背景下,山寨文化自然應運而生。
日本兩岸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庚欣分析,目前社會正處於急劇的轉型期,事實上的差別越來越趨於極端。一些人對採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失去了信心,卻又沒有以身試法的勇氣,於是用調侃的手段,以軟性的方式、擦邊的技巧、模糊的規范進行反抗,同時表達自我主張。山寨現象,實際上是用擾亂現有秩序的方式求得苟存,進而呼喚新秩序的建立乃至真正公平社會的出現。
當民間的需求表達渠道不夠通暢,沒有出口,或者出口太小了,當少數人把持、壟斷民意出口時,當他們的思想、意見不能得到主流認可,自己就必然要選一些渠道。
「山寨」的未來取決於能否實現自我創新
山寨現象源於對成功品牌的模仿,但這種模仿並不是簡單的抄襲和模仿。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山寨是一種非正統的、滑稽的模仿,是對品牌的反諷性的復制。模仿並不是壞事,任何一個文化創作都基於模仿,國內文化產業是在全球文化產業日趨成熟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屬於後發的地域。要想後發制人、反敗為勝,「山寨化」是不得不採取的方式之一。只有先借鑒模仿才能有更好的創造,因此可以說山寨現象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經階段。
有學者預測,山寨現象無外兩種發展態勢,一種是從娛樂到搞笑再到消亡,這種山寨現象不過是披著一層華麗畫皮的「垃圾」;另一種是走出仿造,走向創新,最終成為市場競爭主體,這樣的山寨現象才是前途光明的「民間智慧的文化之旅」。因此山寨現象的未來取決於它能否實現自我創新。
反思:從「山寨」中學習什麼。
如今有關山寨現象的爭論仍在繼續,贊成山寨現象並不意味著假冒偽劣可以逃脫懲罰,反對山寨現象也不代表草根對主流話語的挑戰會偃旗息鼓。目的不是為山寨現象作一個簡單的價值判斷,而是要不斷反思:從山寨現象的走紅中可以學習些什麼。
新事物往往在舊體系之中萌芽,而且舊體系的弊端往往是新事物的營養。正如湖南媒體人周東飛所說,從這場討論中得到最大收獲的,應該是山寨產品、山寨文化的競爭對手,以及經濟秩序和社會、文化秩序的監管者。山寨的突然崛起,不是山寨本身具備了戰無不勝的基因,或者民眾轉瞬之間改變了態度或立場。本質的原因,是經濟、社會、文化的格局產生了某種變異和縫隙,內生的力量促成了山寨的崛起。從山寨現象中看到自身的問題,甚至不恥於學習山寨現象的某些創新之處,這是主流、精英、正統們面對山寨現象的應有態度。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消除山寨現象的負面影響,促成整個社會的進步和完善,這也是山寨現象的最終意義和價值。
3、山寨文化的出現的利與弊是什麼?
1、優缺點分析
①優點
山寨文化是對相關行業特別是壟斷行業暴利行為的反抗。人所共知,幾乎所有新興行業,特別是高科技行業和壟斷行業,暴利思維已經積久成習。民眾在一時無法從根本上從體制上改變暴利現狀的情況下,採用「山寨」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何嘗不是對行業暴利的反抗!這種反抗,持續日久之後,自然會成為暴利 行業暴利行為的匡正力量。
「山寨風」的親民路徑 撇開山寨機存在的種種問題不說,大眾推崇「山寨」,絕對是有社會心理基礎的。網民們說,在發達國家,每一個產品的誕生都是面對普通百姓的,而我們國家不是,它總是要經過富商大款、機關要員等階層後才能流傳到普通老百姓手中。「山寨風」打破了這條產品消費鏈條,在誇大社會階層消費能力的同時,直接把貌似高端的產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②缺點
山寨加上後綴文化之後,「山寨幫」就有了說話的底氣,理直氣壯起來。它盜取他人的知識產權,經過組裝、拼湊、換版、貼牌,儼然正版充斥市場,成為消費者的新寵。而一旦被冠以文化之後,盜版之風、侵權之風就更加堂而皇之。山寨文化是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經濟的自由也就像被貼牌一樣,變得一文不值了。
山寨品民間創造力正滑向違法 「創新」曾是山寨精神初現時的關鍵詞。有手機生產企業借山寨流行的機會,成功將自己「洗白」,走上了正規發展之路,這大概是為「山寨」開脫的唯一理由,可惜在短期利益的誘惑下,大家蜂擁而上,所呈現出的貪婪和不擇手段,已有觸及法律利器邊緣的趨勢。
2、簡介
什麼是山寨文化「山寨」一詞源於廣東話。是一種由民間IT力量發起的產業現象。其主要表現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現形式為通過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機、數碼產品、游戲機等不同領域。這種文化的另一方面則是善打擦邊球,經常行走在行業政策的邊緣,引起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