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
1、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有哪些亮點
1. 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
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2015年排18位,按照規劃,2020年時將提升到15位。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世界排名從第四位上升到第二。
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升到60%,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升到2.5%。
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從48.5提升到60,高新技術企業營收從22.2萬億元,提升到34萬億元,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從15.6%提升到20%。
2. 專利等多項指標翻番
PCT專利申請量,2015年為3.05萬件,規劃要求2020年目標值「翻一番」。
相應地,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也要翻一番,從6.3件提高到12件。
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金額要從9835億元,提高到20000億元。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從6.2%提高到10%。
3. 堅定推進核電、轉基因等重要技術
文件指出,要「使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平躍居世界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品種和技術儲備。建成規范的生物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確保轉基因產品安全」。
「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技術研發、試驗驗證、關鍵設備設計製造、標准和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電設計、建設和服務全產業鏈。」
4. 搶占科技高地
除了發展新一代寬頻無線移動通信網(5G)外,還將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包括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以及一批重大工程,包括智能電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路、智能製造和機器人、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等。
特別是與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新材料等相關的內容,在文件中有較大篇幅專門論述。可以被視為對新工業革命的前瞻。
5. 諸多導向貼近民生
清潔高效能源、生態環保技術、現代交通技術與裝備、現代食品製造技術等,對人們關心的環境、交通、食品安全等問題作出了回應。
新型城鎮化技術、人口健康技術、公共安全與社會治理技術等也將對未來浮現的需求加大投入。
6. 開拓新疆界,定位於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層面
海洋資源、空天探測開發和利用、深地極地技術不僅是科學前沿,也不只是經濟利益所在,而是明確為戰略層面的重要技術:「提升戰略空間探測、開發和利用能力,為促進人類共同資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7. 強調基礎研究,學術興趣與國家目標相結合
文件列出了9項「面向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重點部署的基礎研究」,以及13項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要求「面向基礎前沿,遵循科學規律,進一步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導科學家將學術興趣與國家目標相結合」。
8. 提升科研條件保障能力,健全評價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
「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探索基礎研究類科研人員的代表作同行學術評議制度,進一步發揮國際同行評議的作用,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評價考核周期。」
「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按照市場規律讓人才自由流動,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改進科研人員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動障礙。」
「建立符合科研規律、高效規范的管理制度,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
9. 根據地區差異,優化國家科研基地和平檯布局
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加大科技扶貧開發力度。
10. 打造「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
「圍繞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需求,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合作層次和水平。」「鼓勵科技型企業在沿線國家創新創業,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行業企業與沿線國家傳統產業結合,促進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合作。」
2、知識產權代理人發展前景
知識產權代理是指代理當事人處理知識產權事務的行為,主要包括專利代理和商標代理,還包括版權登記代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代理等其他知識產權類別的代理行為。現行《專利代理條例》於1991年公布實施,對規范專利代理活動,提高創新水平和質量,保障專利制度良好運行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我國加入WTO 後,國內市場向國外開放,利益的驅使會使知識產權的域外申請和跨國知識產權爭議大增,這些又增加了對知識產權代理的需求。可以說,知識產權代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崛起、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凸顯以及大量智力成果產生而快速發展的新型服務行業。
知識產權代理機構市場分析情況
截至2018年10月底,42569人取得專利代理人資格,執業專利代理人達到18468人,專利代慧仔理機構達到2126家。能夠提供涉外服務、專利預警、分析、許可、質押融資、專利訴訟、調解等服務的代理機構數量不斷增加。開展PCT申請業務的機構數量超過1000家。專利代理人才素質全面提高,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涌現出一批熟悉法律、精通外語的復合型人才。
各省(區、市)的專利代理機構數量存在著較大差異。專利代理機構主要分布在北京、廣東、江蘇、上海四地,東部及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專利代理機構較多,區域分布情況與各省(區、市)專利申請量基本吻合。北京、廣東、江蘇和上海四省、市的專利代理機構超過100家,其中,北京專利代理機構數量居全國之首,佔全國專利代理機構總數的27.41%;廣東位列第二位,佔全國專利代理機構總數的15.19%;江蘇和上海位列第三名、第四名,分別佔全國專利代理機構總數的7.68%和6.96%。
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青海和海南的專利代理機構數量均少於10家。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經濟和科技發展較東中部地區有一定的差距,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知識產權服務的需求與經濟發展程度成正相關。
2020知識產權代理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前景規模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的加強,設置知識產權壁壘已經成為各企業或各國限制競爭對手獲取壟斷利潤的新手段。體現在國際貿易中,則帶有貿易保護主義的色彩,成為一種新型非關稅壁壘。由於這種新的擾漏壁壘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各企業各國都在(尤其表現在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有意識地加強該壁壘的設置,由此必然引發大量的與知識產權爭議有關的訴訟,也由此推進了我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的迅猛發展。
2018年,我國主要知識產權指標穩中有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信心持續增強,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商標申請量均達到新高。
——專利申請增長明顯。在專利方面,2018年,我國國內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400萬件,達432.3萬件(不含PCT國際專利申請和專利復審),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54.2萬件,同比增長;實用新型專利申請207.2萬件,同比增長22.8%;外觀設計專利申請70.9萬件,同比增長12.7%。
——商標申請增速略有放緩。在商標方面,受官費下調、新一輪商標注冊改革的影響,繼2017年我國商標申請量(574.8萬件)實現爆發式增長後,2018年,我國商標申請量延續爆發式增長態勢,全國商標注冊申請量達737.1萬件,同比增長28.2%,較2017年略有放緩,但是仍保持著高速增長態勢,增速高於2015年水平。
隨著我國各行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和商標品牌意識的增強,我國專利和商標申請注冊量不斷提升,對專利代理的需求擴大;同時在國內市場開放進程中,跨國知識產權的爭議增多,進一步提升了對知識產權代理的需求,知識產權代理行業實現了迅速發展,專業的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不斷增長,目前已經形成了龐大規模。
知識產權代理主要業務包括專利代理和商標代理。專利代理的業務需要持有專利代理人執業證並在專利代理機構專職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人員(專利代理人/師)來執行實施,專利代理機構需要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申請,專利代理許可證。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月29日,我國專利代理機構共2321家,其中北京市擁有581家,位居全國第一;廣東省以392家的數緩碧爛量位居第二,但與北京市差距較為明顯;江蘇省擁有186家專利代理機構,位列全國第三。整體來看,我國專利代理機構集中分布於北京和廣東兩地。
商標代理的業務需要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現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指定和認可的商標代理組織從事商標代理事務的專業人員(商標代理人)來執行實施,並且在國家知識產權局進行備案登記。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5月29日,我國備案的商標代理機構共40883家,其中律所9488家,非律所備案代理機構31395家,佔比76.79%。
為保障我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的健康發展,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規劃以指引行業發展方向。2017年我國發布《專利代理行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增加開展國外專利申請的代理機構數量,專利代理行業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2019年4月新修訂的《專利代理管理辦法》中對我國專利代理行業機構、代理師、行業組織與行業監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來看,2019年1-6月,我國專利申請量和商標申請量量仍處在高位,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64.9萬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量101.0萬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量34.1萬件;商標申請注冊量343.8萬件。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申請數量的整體擴大,我國未來在專業的知識產權代理方面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之下,未來我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將朝著更加規范的方面健康發展,行業整體向好。
《2019-2025年中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全景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咨詢報告》由中研普華研究院撰寫,本報告對我國知識產權代理行業的供需狀況、發展現狀、子行業發展變化等進行了分析,重點分析了知識產權代理行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對行業的發展挑戰、行業的發展建議、行業競爭力,以及行業的投資分析和趨勢預測等等。
3、十三五時期要堅持什麼是第一要務
「十三五」時期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必須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1978年—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從3645億元擴大到67.67萬億元,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0.7%下降到5.7%,10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解決了溫飽問題,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水平邁進。這些巨大變化,是多年來集中精力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結果。
(3)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擴展資料: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蓬勃興起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利於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有利於擴大就業和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也有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個人實現人生價值追求。
要進一步完善政策,繼續簡政放權,實施減稅讓利,加大融資支持,強化人才激勵,保護知識產權,優化創業創新服務,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台及各類眾創空間,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加強創業創新國際合作,使億萬高素質人才的創業創新創造潛力充分迸發出來,匯聚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
4、十三五規劃中的創新發展理念對大學生有何指導意義?
鼓勵大學生能夠自主創新創業,並給予資金方面的支持。
創新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
(一)介紹一下創新發展的三個主要方面,也就是三個重點領域、重點方面。
第一個就是促進創新體制構架。創新型社會、創新型產業、創新型經濟,它一定有它的體制構架。那我們講非創新的體制構架,它和創新體制構架肯定有很大的差別,就是對創新的支持至少程度是不一樣的,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一些激勵機制,因為創新活動是很復雜,它要求自主自由這些要素就很高,然後又是很高風險的活動。所以你要給他很大的自由度,同時你要他的結果實現一個非常有效的保護,你才能推進他的進步,他的最終結果就是要創造高的收益,這是他的高收益、壟斷收益,壟斷收益是它的一個創新投入回報。這樣的一些制度安排,我認為非常重要。在中國來講,可能特別重要的是,我理解是營造一個寬松公平環境,在市場准入上要放鬆,就是不管是叫做負面清單,負面清單制度這種制度,我們現在越來越重視這個制度。就是對它的約制、對它的管控降低到最低程度。負面清單就是已經有負面的方面我們採取禁止限制抑制的政策,其他全部放開,我認為促進創新的體制構架一個在中國最核心的問題營造寬松公平的發展環境,給他們自由,給他們松綁,大大的創新,去承受創新的壓力,同時也是收獲創新的成果。就是效益最大化,使創新蔚然成風。這是第一個有促進創新的體制構架。
第二個方面培育發展新動力。培育發展新動力就是創新,就是靠創新,就是創新。這裡面講了很多,推動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現在這個政策已經實施三年了,效果很好。特別是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現在對這種非行政許可的全面取消,減少政府的干預,然後釋放出巨大的創造力。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特別是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這個新技術、新業態,在當今,很多是跟我們網路的技術,「互聯網+」有關,但實際上也包含著一種重組,一種對過去技術,對過去商業模式的一種重新改造,重新安排,它也是新,創新,通過某種技術管理的,包含理念的重組,然後實現一種更新換代,一個完全新的,這是我們的新經濟,高新技術發展,是第三次產業革命,就是醞釀某種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就是培育發展新動力,我們的動力不足,我們就業動力在明顯減弱,我們新動力需要加快培育,現在處在一個兩個轉換期,我們的經濟發展出現了產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的分化,就是動力轉化,我們十三五要加快這個動力轉換,都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力,就是再到5年以後,我們的動力跟過去推動我們高增長的動力是完全不一樣的,是創新驅動型的,技術創新、技術進步帶來的全要素生產力佔主導的,以GDP增長10%,我們全要素生產力超過5以上,占絕大多數,甚至更高的,那就是完全不一樣,也就是新的動力。
第三個拓展發展空間,新空間,這個是很強調的,剛才是講動力,是給你一個動力,現在讓你有一個更大的空間,因為中國的發展還是有一個空間的拓展過程。一方面我們把現有的東西給它提出真相,或者我們創造一個新的東西來代替一個舊的東西,我們效益提高了,另一方面要拓展空間。怎麼拓展空間?我想建議裡面提出兩個方向:我認為第一個就是區域空間的拓展,就是講總體來講,我們發達地區創新的驅動對經濟的貢獻是更大一些,落後的水平低一些是小一些,更加以要素投入,就是發展階段的不同。那我們把沿海,就是沿海這個水平讓中西部地區達到沿海水平,把我們的經濟增長通過輻射、通過產業轉移、通過加快中西部的發展,通過我們的貧困計劃促使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我們把它拉平,就是空間拓展。所以建議裡面提出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也就是中國可能形成基本的軸是沿海軸、沿長江東西軸、沿南海的南北軸,一個梯形,大量的產業分布,發達地區分布在這樣的一些地區,當然我們講長江經濟帶向上延伸,現在還沒達到發達程度,很多中游和上游沒有,我們都跟長三角一樣,我們是拓展的空間。那麼我們還要圍繞幾縱幾橫的高速鐵路來布局,就是講形成軸帶,大動脈大的軸。然後實現培育壯大若乾重點經濟區,然後就是各個星星點點,就是這個軸上可能星星點點的重要地區,西部的、中部的、東北的都有這個點,這個時候不在這個軸上,不在線上,不在沿海沿江沿線,存在一個大的若乾重點經濟區。當然這裡面有重合,這是第一個方面空間的拓展,有迴旋餘地,我們的迴旋餘地增大。這個在協調裡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第二個就是完全拓展一個新的空間,新的增長產業,我們提出來實施網路強國戰略。網路經濟、互聯網經濟,它是強國,我們過去工業強國,新型工業化,這是我們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特別強調的,工業利國、利省、利市、利縣,那我們現在也想網路強國、強省、強市、強縣,網路經濟。實施「互聯網+」的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這就是三個方向,促進創新體制構架,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這個我覺得很好記,一個是構架,體制構架,要好的體制,一個新動力,一個是空間拓展。這是創新發展的三個主要方向。
(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點接下來建議公報內容裡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怎麼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它的重點是什麼?我們也做了梳理。根據公報里的內容,它首先講了一個創新,它是需要微觀基礎,一方面強調發展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的引領作用。我們剛才不是說創新發展重要方面是有四個: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它這裡面有把這個關系,實際上一切的核心還是科技創新,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當中的引領作用,它是關鍵。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的科技項目,在重大的創新領域組成一批國家實驗室,也就發揮國家的作用。這個很重要,在國防領域國家重要,基礎的技術創新一定是得到國家的支持。積極提出並牽頭走出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就是搞國際合作。我們融入世界,我們創新不是獨家,是大家通過合作,凝聚區力,凝聚國家之間的合作。產學研的合作,我認為就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一個怎麼去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的引領作用,就是實施一批工程。那具體來講創新驅動的包含,我想根據公報裡面的說法,可以把它梳理一下的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新四話之一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城市現代化、科技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在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發達國家,沒有科技,其他方面都是現代化的,農業是落後的,農業同步實現現代化,而且中國的農業可能顯得更重要一些。不管是從生態保護的角度,還是我們為了保持農村的某種文化遺產,還是中國的國情,農業可能還是要佔一定的比例,這樣的需要,所以我們講農業現代化,把它實施創新戰略驅動的一個重要領域方面,就是效益性的農業,創新性的農業,這是農業現代化。當然農業現代化最根本的是要提高效益。以效益為中心,質量為中心,包括農產品的安全、品質,它相伴它的增加值必須提高。第二個構建產業新體系。這里的內容應該說是很豐富,既是有二產又有三產,產業新體系裡面主要是二三產,當然二產我們國家已經形成體系,現在需要升級、更新,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國家提出來要建設製造業強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現在已經實施了,實施工業強基的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這就是怎麼去把我們的工業製造業的水平提升上來,就是像一個國家強大,當今社會一定是一個工業強國,製造業強國,所以衡量第一個你的技術水平、創新水平就是工業的一種能力、製造業的能力,當然這里最終決定我們的裝備製造,我們的製造業的高端水平。我們現在有一些這方面的亮點,剛才都講了,什麼高鐵,光伏,大飛機現在開始有重大進展,這就是我們一定要使我們的工業強大,不是一般的大,而要強,大而強。建立產業新體系裡面還有一個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剛才講到的是金融,金融行業。一些服務的物流、咨詢、評估,金融的這種創新,這裡面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所以我們相對落後真的服務業,而不是農業和工業,工業我們跟發達國家差距縮小的還是得多,農業縮小的,甚至我認為更多,但是現在的服務業差距更大,因為杭州精英在線系列課件務的意識都弱,很淡薄。一些尖端的、高端的服務業發展非常滯後,所以建議提出來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這個快行動,不行動不行了,這是我認為構建產業新體系,你要形成新的產業體系,高水平的產業體系。第三個方面構建發展新體制。十三五規劃是一個發展的高水平的發展規劃,也是一個改革規劃,改革體制創新,都跟發展融在一塊。要構建發展的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發展創新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這是體制,你的體制,前面不有三個方面,就是具體化講有哪些方面?體制上圍繞創新,有利於推動創新發展這方面,我們需要加大、加深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的力度,目的是為了強有力的支持創新發展。這是第三個重點。
第四個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宏觀調控跟創新驅動有什麼關系?宏觀管理、宏觀調控是為創新創造一個穩定、寬松、公平的環境所需要的。你經濟比較穩定,不至於大起大落,那對創新是有利的,你對創新環境是公平的,有利於激勵微觀企業做一些長期投資,這個肯定是有利於創新。所以我認為傳信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作為創新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它的表述是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上定向調控力度,定向調控力度也認為是創新發展定向定的,一方面穩就業薄弱環節,薄弱環節我們要拓展空間,另一方面我們要對那種決定未來的方向技術創新活動,甚至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給予政策支持,宏觀政策的支持,給財稅、金融各方面的政策,定向調控,現在不僅僅理解為弱者的農業三農,對中小企業,對小微企業,這方面不夠還得加強,這就是定向調控的范圍,一個是扶弱,另外一個是怎麼去加強創新發展、創新驅動?這裡面特別講到,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幸得領域和服務商品,那我們講發展新能源,很多新能源產品上不了網,價格不能自我定價,受價格管制,不能反映市場的需求,反映它的成本或者創新收益,這就不是鼓勵創新。所以講宏觀調控創新裡面這部分還講到的要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機制的干預,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就是讓價格來鼓勵創新,市場來鼓勵創新,那這個創新,它的投資回報就會得到一個充分反映,投資創新企業、個人他就會得到很好的收益,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講創新驅動戰略,我現在看起來至少有這四個方面。
5、知識產權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
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逐年增長
2015-2019年,我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逐年增長,增長率逐年降低,截至2019年底,全國從事知識產權服務的機構數量約為6.6萬家。其中,專利代理機構有2691家,商標代理機構有4.5萬家;代理地理標志商標注冊申請的服務機構有276家,代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申請的服務機構有15365家;從事知識產權訴訟等法律服務的律師事務所超過7000家。「十三五」以來新增約3萬家。根據變化趨勢,2020年,齊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約達7萬家。
從專利代理機構數量變化上看,2015年,全國專利代理機構數量突破1000家,專利代理機構數量開始呈現大幅增長趨勢,之後的幾年,每年新增代理機構均在100家以上。從2016年開始,專利代理機構數量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年增長率維持在20%左右。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專利代理機構3253家。
從商標代理機構數量變化上看,上世紀80年代初,全國總共只有幾家商標代理機構。從90年代國家開始試點推行商標代理制度後,特別是2003年取消商標代理機構和商標代理人資格審批以來,商標代理機構呈現爆發式增長。
截至2019年,我國商標代理機構總數為45910家,同比增長47.5%。2020年,我國商標代理機構數量增速約將有所減緩,總數約突破5萬家。
從業人員數量逐年上升
據測算,截至2019年底,我國知識產權服務業從業人員約82萬人,吸納就業作用明顯。調查顯示,知識產權服務業從業人員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佔75.5%,從業人員能力素質層次較高。2019年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平均新進人數3.9人,平均調離(離職)人數2.8人,平均新進人數高於調離(離職)人數1.1人。
經營效益較為良好
根據調查測算,全國知識產權服務業營業收入規模約為2100億元。執行企業財務制度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2019年平均營業收入351.4萬元,與2018年相比上升了6.0%;平均利潤額為68.6萬元,較2018年增長11.3%。執行企業財務制度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2019年平均資產負債率為26.6%,營業利潤率達到20.2%。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6、十三五規劃建議要求以什麼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因此,「十三五」規劃的制訂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國應該如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充分認識新常態會帶來哪些新的變化,進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個時期宏觀環境和發展背景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充分認識新常態帶來的新變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即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到當前的中高速增長。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下行周期,經濟增速在波動中放緩,今年第三季度已經回落至6.9%。這是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相互疊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結構性因素占據主導地位。經濟增速放緩,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給因為供大於求出現了過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應的供給難以被滿足。進入新常態,一系列重大的、階段性的變化集中顯現,這既表現在需求側,也表現在供給側。
從需求側來看,2013年我國城鎮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擁有汽車超過100輛。按照國際經驗,進入這樣一個階段之後,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的需求都將發生明顯變化。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房地產投資在2000年至2013年年均增長24%,今年前三個季度已下降到2.6%;汽車產量過去十年年均增長17.9%,今年前三個季度卻下降到0.9%。不僅如此,隨著房地產需求和汽車市場需求的下降,鋼鐵、水泥、玻璃、輪胎、電子、家電、家裝等關聯行業的市場需求也在下降。
從供給側來看,2012年以後,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820萬人,隨著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資源供需形勢發生變化、生態環境硬約束不斷強化,以往那種依靠生產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與此同時,過去一個時期製造業迅猛擴張而形成的巨大產能,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當前面臨較為嚴重的過剩局面,特別是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利潤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業甚至出現全行業虧損。
由此可見,新常態更具本質的變化特徵還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在需求側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擴大投資和產出規模,雖然短期內對經濟增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投資的邊際效用逐步遞減,其結果,不僅會使產能過剩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會明顯減弱,進而還會錯失結構調整的機會。因此,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大供給側的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和資產重組,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活力和動力。需要強調的是,在市場需求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不主動調整也會被動調整,而被動調整付出的成本會更大。
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窗口期。過去一個時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固然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但也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機遇。因此,「十三五」時期要充分用好經濟下行形成的倒逼機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寶貴機會,下決心推進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
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是有效出清過剩產能。過剩產能特別是「僵屍企業」造成資源沉澱,影響要素流動和資源再配置,還會延誤結構調整的時機,使潛在風險不斷積累。可以說,近一個時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持續惡化、工業品出廠價持續回落,與產能過剩是分不開的。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業品出廠價連續43個月負增長,表明產能過剩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只有下決心出清過剩產能,促進資源優化再配置,結構調整才能有效推進。因此,「十三五」時期要下決心推進供給側結構調整,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產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推進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
動力轉換要把握好新舊動力的相互關系。新舊動力並存是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特徵。舊的動力如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產業板塊體量較大,雖然高速擴張期已經過去,但在相當長時期內對經濟增長仍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短期內也難以找到體量相當、帶動力相近的新興產業板塊來替代。今後要通過技術改造和產業重組,讓舊動力煥發青春。與此同時,要著力培育新的動力,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逐步替代傳統動力。
無論是結構調整,還是動力轉換,都要著力提高要素生產率。在生產要素供需形勢發生趨勢性變化、企業綜合生產成本普遍提高的情況下,迫切要求從提高要素生產率中挖掘新動力。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投資回報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有效對沖要素供需形勢的變化,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家和全社會創新潛能和活力,發揮創新在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中的積極作用,真正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十三五」時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需要從多個方面展開。
第一,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力。創新是提高要素生產率,提升產業價值鏈和產品附加值的關鍵。一是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未來產業、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徑。二是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能製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健康保障等領域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四是激發企業家精神。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創新,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建設科研基礎設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定產業標准和商業規則,維護市場秩序,減輕企業家創新風險。五是構建有利於創新發展的體制。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強化金融支持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創新用好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機制。
第二,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過去一個時期,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是「鋪攤子」,主要是擴大產能和規模。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產能過剩壓力增大,產業發展需要從「鋪攤子」為主轉向「上台階」為主,核心是提升產業價值鏈、產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引導製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二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三是支持新興產業發展。更好發揮國家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四是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促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進入國際前沿水平。五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
第三,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城鎮化是最大內需所在。2014年,我國按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僅為54.77%,相比較於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空間,特別是已經進城的兩億五千萬農業轉移人口,如果能夠實現市民化,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購買能力和對工業品的需求將大幅提升,就會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城鎮化發展還將創造高鐵、地鐵、機場、地下管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市政設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資需求。「十三五」時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一是要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二是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繼續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實行身份證制度,改革征地制度,健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制度,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嚴格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採取「補人頭」方式,有效消化現有的存量房地產。
第四,推進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球化生產運營體系。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准、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一方面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支持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產企業到海外建立生產基地,逐步將直接進口資源轉變為進口原材料。拓展高鐵、核電、特高壓電網、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設備的國際市場空間。
綜上所述,創新是走向未來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以創新推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進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球化生產運營體系。要通過創新引領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