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等國版權發展歷程
1、英國、美國發展史
補充個簡練的。
從下面可以看出,霸權不是打出來的。
英國美國的稱霸史,可以概括為帶領世界技術革命,使本國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全面超越其他國家,並銀孫以侵略戰爭為手段,佔領殖民地,奪取工業原料、勞動力,並把殖民地作為本國產品的傾銷市場,以此反哺本國經濟。
從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出現,標志著工業革命在英國乃至世界的爆發。
英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走到近代化的起跑線,綜合國力開始超越中國和印度老牌傳統強國。
並以航海技術為跳板,拓展海外殖民地。
從此。
日不落帝國稱霸世一百多年。
美國的稱霸史類似,他經過獨立戰爭取得了 *** 的獨立,繼承了英國的衣缽,以農業為根本,並向非洲掠奪大量奴隸。
後來北方工業發展蓬勃,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亟需廢攜斗除奴隸制這種終身性的勞動制度。
由此爆發力南北戰爭。
北方勝利,很大原因是因為工業國家的綜合國力強於農業國家,並且近代熱兵器戰爭對工業國家更有利。
後來,美國爆發了電力為代表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成產銷率大大提高,從此開始了超越英國的旅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更多的需要自由市場,而民族解放運動在全市界風起雲涌,殖民地逐漸消失,從此,技術優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變得更加重要。
以計算機為代表的效率加速器,和核能為代表的能源助推器,這兩種新型事物的產生和發展地又是在美國,從此,美國憑借過闊的疆土,無需殖民地即可獲得大量的資源,又憑借無人可及的技術優勢和壁壘,稱霸世界數十年。
反觀現在的中國,我國對生物制葯,環保與循環利用,尤其是太陽能風能等新興能源產業的重視程度很高,交通工具逐步以電取代化石燃料,爭取率先進入無燃料國家,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國家的整體效率和效益,從而走上稱辯搏磨霸之路。
2、世界主要大國發展歷程
★英國
⒈崛起的原因
①新航路開辟後,英國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②進行資本主義革命,建立資本主義制度;
③最先完成工業革命,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⒉崛起的表現
①18世紀後期,英國確立世界殖民霸權;
②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在世界工業中居壟斷地位.
⒊主要對外戰爭
①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②1652~1674年,經過三次戰爭,打敗荷蘭;
③1756~1763年,通過7年戰爭,打敗法國;
④1840~1842年,發動鴉片戰爭,打敗中國.
★法國
⒈拿讓信破侖帝國盛極一時
一原因:
①拿破崙採取有利於政治穩定和資本主義發展的一系列政策;
②拿破崙多次打敗反法同盟.
二表現:
1810年左右,法蘭西帝國盛極一時,控制了從波蘭到西班牙,從荷蘭到義大利的廣大領土.
三拿坡侖帝國覆滅的原因
①進攻俄國的慘敗;
②長期對外戰爭造成經濟困難;
③歐洲人民覺醒,民族主義萌發.
⒉一戰後法國勢力在歐洲彌漫一時
①法國是一戰的戰勝國,是巴黎和會的主要操縱者;
②法國通過<凡爾賽和約>報復德國,使其受到壓制和削弱;
③法國是國際聯盟的主要操縱者;
④法國與比利時,波蘭等結成同盟,一度出兵佔領魯爾等.
★德國
⒈崛起的表現
①結束政治上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國家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
②打敗奧地利和法國;
③19世紀末,德國工業生產躍居世界第二位.
⒉德國與歐洲國家的矛盾沖突
①普魯士為實現德意志的統一,發動三次王朝戰爭;
②一戰前,歐洲列強間的三隊矛盾,即英德矛盾和法德矛盾;
③一戰前,德國是三國同盟的核心;
④德國是一戰的主要發動國.
⒊納粹德國的崛起
①1933年,法國法西斯專政建立;
②1935年,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
③1938年,德國吞並奧地利;
④1939年,德國侵佔捷克斯洛伐克;
⑤1939年9月,德國突襲波蘭;
⑥1940年4,5月,德國佔領丹麥頌羨,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
⑦1940年6月,德國滅亡法國;
⑧1941年,德國大舉進攻蘇聯.
⒋二戰後德國的再次崛起
①20世紀60年代初,聯邦德國成為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
②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德國再次成為歐洲強國;
③在當前的聯合國改革中,德國積極爭奪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日本
⒈崛起過程
①明治維新使日本擺脫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
②1894年,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打敗中國;
③1904~1905年,發動日俄戰爭,打敗俄國;
④1910年,日本正式吞並朝鮮;
⑤一戰期間,日本獨霸中國;
⑥巴黎和會上,日本成為5個決策國之一.
⒉日本法西斯的崛起
①1936年,日本建立了軍事法西斯專政;
②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③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⒊戰後日本的再次崛起
①20世紀60年代,日本成為僅詞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②1987年,日本人均國民總產值超過美國;
③隨著經濟實力的餓增強,日本開始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
★美國
⒈崛起的過程
①通過獨立戰爭,美國擺脫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基礎;
②通過南北戰爭,美國維護國家統一,為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
③坦櫻輪1894年,美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
④19世紀末,美國提出泛美主義的口號;
⒉美國世界霸權地位的形成和演變
一二戰後初期,世界霸主地位確立
⑴條件:
戰後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而西歐普遍衰落.
⑵表現:
①操縱聯合國;
②實施歐洲復興計劃;
③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④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
⑤形成布雷頓森林體系等.
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霸權地位受到挑戰(表現)
①20世紀50年代後期,形成美蘇爭霸的格局;
②六七十年代,西歐和日本經濟實力增強,同美國展開競爭;
③美國經濟落後於西歐和日本,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④第三世界興起,成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
三兩極格局解體後,美國霸權地位加強
兩極格局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3、近代法德,英美,美日,中美,中日的發展歷程和關系特點
法德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 兩國在二戰前幾乎一直是宿敵 但相比而言 德國不管哪個時期都發展得比法國 包括兩次工業革命 還有二戰後國民經濟的恢復 德國和美國都是第二次工乎哪鬧業革命發展壯大起來的 而美國之所以如此壯大 鄙人以為很大程度上是發了戰爭財 一戰時 歐洲打得火熱 美國奉行中立政策 到戰爭快結束時收拾了一下殘局。二戰時也是參戰較晚的一個國家。 英國是最老牌的工業資本主義國家 穩步發展著~~ 日本崛起是從明治維新開始 後因為大陸政策失敗 二戰後一片廢墟 不過日本的發展也要多謝中共 一方面 如果中國大陸由國民黨掌權 美國就不會大力扶持日本甚至會抑制 另一方面 中國是免去了日本的巨額戰爭賠款歲罩的 (所以 1978改革開放初 日本是第一個貸款給中國的國家)日本從50年代中期 短短20幾年就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第二的國家這的確是一個奇跡 再說中國 如果沒有日本的侵華 或許今天中國大陸的政局就不是這樣了 中共正是在抗緩槐日的過程中壯大的 其實中國在經濟方面要說發展 還是要從1978開始 ~~
4、世界上著作權制度大致分為兩派,即()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它首先產生於英國,後擴大到曾經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非洲的個別國家和地區。到18世紀至19世紀時,隨著英國殖民地的擴張,英國法被傳入這些國家和地區,英美法系終於發展成為世界主要法系之一。英美法系中也存在兩大支流,這就是英國法和美國法。它們在法律分類、憲法形式、法院權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別。
大陸法系(civil law system)一詞中的「大陸」兩字指歐洲大陸,故又有「歐陸法系」之稱,與英美法系同為當今世界兩大重要法系之一。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均採用大陸法系。中華人民共和國(除香港外)曾借鑒過大陸法系,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大陸法系起源可追溯到古羅馬,其後在歐洲中世紀的後期(約12至15世紀),羅馬法在歐洲大陸又再度受到重視。到了十八世紀,歐洲大陸的許多國家都頒布了法典,嘗試列出各種法律分支的規范,因此歐陸法系又叫成文法。
5、著作權的由來?
著作權的產生與發展,與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事實上,著作權制度本身就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自著作權制度產生後,它依然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或者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總是對著作權制度不斷提出挑戰,而著作權制度也在應戰之中不斷發展完善。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受保護客體,著作權制度逐漸將它們納入了受保護的范圍之中;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新的對於作品的利用方式,著作權制度逐漸將這些新的利用方式納入了著作權的范圍之內。談及起源,因其與「印刷」、「出版」的密切,我們首先稱其為版權(著作權)。在其權利的演化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版權由實物到權利的過渡,由載體到權利的強化,由特權到私權的演化。
1. 中國。至於版權的起源,東西方知識產權法學者無一例外地認為,版權是隨著印刷術的應用而產生的。早先,正如對印刷術的發明的認識一樣,大多數西方的知識產權學者認為,15世紀德國人約翰內斯·古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在歐洲對活字印刷術的應用是版權保護的開始;直到20世紀中後期,西方版權法相關的著述中,才漸漸對於版權起源於歐洲發生了疑問。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們在該組織出版的著作中指出:「有人把版權的起因與15世紀歐洲印刷術的發明聯系在一起。但是,印刷術在更早的很多世紀之前就已在中國和朝鮮存在,只不過歐洲人還不知道而已。」綜觀版權的歷史,更多地體現在物質性產品的特權與私權上,並非簡單起於一種民事權利,更不是起源於財產權,而是更多是一種「行政特權」,而類似於15世紀威尼斯、法國、英國頒布的禁止他人隨便翻印的特許令,在中國的宋代就已出現。晚清的版本、目錄學家葉德輝在他的代表作《書林清話》中就有明確的記載:「書籍翻板,宋以來即有禁例。吾藏五松閣仿宋程舍人宅刻本王偁《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目錄後有長方牌記雲:『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書中還記錄了一項宋代國子監禁止翻板的「公據」。宋國子監屬禮部,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系宋朝最高學府。國子監還設書庫,刻印經史書籍,供朝廷索取、賜予以及本監出售之用。南宋在監內專設「印文字所」。國子監所印書籍稱「監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國之冠。所以,國子監有官辦出版社的職能。在古代出版史上,無論官刻、坊刻、私刻,均有牌記表明刻書、藏版之所外,有的還有禁止原刻印出版者之外的其他人翻板的內容。類似的禁例,已經或多或少反映出版權保護中對經濟權利為以保護的因素,雖我國古代並沒有對版權形成制度化的保護機制,但這種低層次的非法律制度規范性的權利狀卻是客觀存在的。
2.歐洲。在歐洲,有人考證,第一個對印刷商無償地佔有並使用作者的精神創作成果謀利提出抗議的是德國的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他在1525年出版了一本題為《對印刷商的警告》的小冊子,揭露了某些印刷商盜用他的手稿,指責這些印刷商的行為與攔路搶劫的強盜毫無二致,直到今天,西方國家仍舊把盜印他人作品的圖書版本稱為「海盜版」,這可能也是與我們把盜印的書稱為「盜版書」的暗合吧。1709年,英國議會通過《為鼓勵創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經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之內享有權利的法》,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權法,由於名字太長,為了方便記憶,就用當時在位的英國女王的名字命名為《安娜法》。該法注重作者享有的財產權利及出版商對於作品利用的相關權利,這對美國版權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在廢除了原有的各種特許權,包括出版者的特許權後,在新的著作權制度中突出了作者和作者的權利。在18世紀的德國,以康德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作品不僅能給作者帶來經濟利益,而且反映了作者的人格,是作者精神的外延的觀點,導致了作者精神權利的產生和發展,把版權保護制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隨後,強調作者的精神權利就成了大陸法系著作權制度中的一個基本特點,與強調版權的作者財產權利且兼顧出版者利益的英美法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3.美國。美國版權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承接了英國的傳統。這可以從美國表述法律的語言、獲得版權的機制,以及美國法庭在定義版權時所做的法律決定中看到。除了特拉華州,美國其他12個州在1783年至1786年之間通過了版權法。這些法案均是以《安娜法》為基礎的。
這些法案立法目的依次為:
(1)保護作者的權利;
(2)促進學習的研究;
(3)為圖書貿易提供秩序;
(4)防止壟斷。所有這些法案都需要作者和出版商在當地的登記處進行版權注冊,其實際並無法成功的實行。1790年5月3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個聯邦版權法,此法案依然遵從著英國的先例。在該法案通過後的19世紀初,作者的自然權利漸漸失去了它的潛在意義,從而使得出版商從作者的版權中獲得了大部分的利潤。美國現行的版權法是1976年通過197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隨經數十次修改,卻依然承襲了注意版權的「商業性」和「登記注冊」制度的傳統。
雖然英美法系的代表國家英國,以及加拿大等國,在20世紀中後期將「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這兩項精神權利,增加為版權法的兩項重要內容,但作為英美法系的主要國家的美國的聯邦版權法中,仍沒有保護精神權利的內容。在美國的強烈要求下締結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中也沒有對作者的精神權利予以保護,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主要是知識產權中的經濟權利便不足為怪了。
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產權制度產生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對於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各國日益重視知識產權的立法問題,通過法律的形式授予知識產權所有者以專有權,促使知識產權進入商品貿易中,知識產權制度已經成為各項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也已成為某個或某些經濟大國保護本國利益的重要手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知識產權的認識出現了重大意義的突破和發展。就著作權而言,我國現行的著作權起草於1979年,由於牽涉面較為廣泛,起草時間長達11年之久。直到1990年9月7日,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於1991年6月1日起實施。著作權法實施之前,又頒布了由國務院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隨著我國加入了陸續《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日內瓦公約》等,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締結Trips協議,我國先後於2001年及2010年對著作權法進行了兩次修訂工作,體現了中國對WTO規則的遵守,也表明了對著作權的保護態度更加明確、意識更加強化。
6、外國法制史的英美法的歷史沿革
英美是普通法系的發源地,其法律的發展比較平穩,分為三個時期:
1. 英美封建法律體系的形成。英國法的源頭是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習慣法。隨著王權的強大和完善的皇家司法機構的建立,逐漸形成了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三大法律淵源,從而確立了英國封建法律體系。
普通法律的形成。普通法指的是12世紀前後發展起來、由普通法法院創制的通行於全國的普通適用的法律。它的形成是中央集權和司法統一的直接後果。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衡平法的興起。由於普通法自身存在缺陷,為適應經濟高速發展的需要,衡平法應運而生。它是根據大法官的審判實踐發展起來的一套法律規范,號稱以「公平」、「正義」為基礎,故命名「衡平法」。15世紀正式形成了衡平法院,並逐漸發展為一個獨立與普通法的衡平法體系。
制定法的發展。制定法即成文法,是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或個人文明制定並頒布實施的法律規范。1215年的《大憲法》是制定法發展的重要進程根據它的規定逐漸形成英國國會,隨著國會立法權的加強,制定法的數量逐漸增多,地汪純位也逐漸上升。
2. 資產階級革命後英國法的變化。這次革命使英國古老的封建法制有所觸動主要體現為:(1)國會立法權得到強化,確立了「議會主權」原則,制定法地位提高。(2)內閣成為最高行政機關。(3)普通法和衡平法在內容上得到充實,並被賦予資產階級的含義。
3. 現代英國法的發展。兩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很大變化,與此相適應,法律制度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立法程序簡化,委託立法大增。(2)選舉制進一步完善,基本確立了普遍、秘密、平等、公正的選舉制度。(3)社會立法和科技立法活動加強。(4)歐盟法成為英國困洞咐發的重要淵源。 美國法和英國法存在著很深的歷史淵源關系,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英國法的烙印,是在繼承和改造英國法的基礎上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法律體系。它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 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法 。殖民地時期,英國戰勝其他列強後,殖民地各地相繼使用英國普通法。但是18世紀中期前,各殖民地實行的法律還是比較原始和簡陋的,有的殖民地甚至以《聖經》作為判案的依據,英國法並沒能在北美取得支配地位。隨顫碧著英殖民者對殖民地的壓迫的加深以及殖民地社會條件的變化,特別是《英國法釋義》的出版,英國法得到普及,到18世紀中期,英國普通法在北美殖民地取得了支配地位。
2. 獨立戰爭後的美國法。這段時期,是美國法的形成時期。以英國法為基礎,參照歐洲大陸的法律文獻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美國法。1830年之後,《美國法釋義》的問世以及各種美國法專著的出現,標志著美國法對對英國法批判吸收並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3. 南北戰爭後的美國法。這是美國法的改革與發展時期,在此期間,美國法進行的民主化改革,法律體系逐步完善。具體體現在:廢除努奴隸制的修正案正式生效;在財產法方面確立了外土地的自由轉讓制度;對煩瑣的訴公程序實行了改革;建立了富有美國特性的判例法理論;法學教育中心從律師事務所轉讓到法學院校;各州法律主縣統一化趨勢。
4. 現代美國法。與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政治經濟集中相適應,美國的法律較19世紀末以前有了較大變化:
一是制定法大量增加,法律的系統化加強。1923年成立法學會,之後陸續出版了《法律重述》、《美國法律匯編》(或稱《美國法典》)等重要法律文獻。
二是由於以總統為首的行政機關權力的擴大,行政命令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顯著。
三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立法大量頒布。如「新政」時期頒布了一系列整頓工業、銀行、農業以及勞工的法律等,反壟斷法為新的法律部門。
7、英美兩國歷史淵源
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
1775——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
自1607年美國成為英格蘭在北美最初的長期殖民地開始,英國和美國之間就有著十分復雜的關系。
英國和美國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多次沖突,但兩個之間亦有著極為深厚的友好合作關系,被稱為英美特殊關系。
現在英國仍然將英美之間的關系定為英國的「最重要的兩國間關系」。
美國也將美英關系視為美國最重要,最持久的兩國間關系之一。
兩國在貿易、商業、金融、科學技術、學術、藝術等領域均有緊密合作,並且美軍和英軍之間也常有共同的軍事作戰和維和活動。
英國和美國亦互為對方的最大的投資國。
兩國在文化方面亦有緊密的關系。
(7)英美等國版權發展歷程擴展資料:
英美關系發展變遷
英美關系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是1823年的《門羅宣言》。
由於英國擔心歐洲強國以鎮壓西班牙殖民地起義為名干涉到拉美事務中來。
英美關系發展史中另一個關鍵性的里程碑是1895年的委內瑞拉危機。
委內瑞拉危機的起因是1811年委內瑞拉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出來時,其東部與荷屬蓋亞那的邊界糾紛。
英美關系發生戲劇性的轉折。
委內瑞拉危機本來很有可能激化英美矛盾,卻轉折成為兩國關系改善的重要里程碑。
此後英美關系快速發展。
在1896年美西戰爭爆發前,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明確表示,尊重美國在加勒比海的地位,不論美國採取什麼樣的政策,英國不考慮發表任何意見。
在美國尋求獲得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的過程中,英美經過談判達成《約翰·海-龐斯富特條約》,英國再次承認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主導地位。
英美特殊關系的第三個里程碑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即美國正式參戰之前的階段。
由於受到1937年的中立法案和1934年的約翰遜法案束縛,必須採取「現橋禪款自運」;美國向交戰國提供的武器必須被證明是對美國自身國防並不需要的才行。
此後,羅斯福總統利用美國法律的猜嫌漏洞,提出《租借法案》,進一步加大對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力度。
英美兩國緊密關系形成的最初原因並非通常認為的共同文化和歷史,更多的出於各自利益的現實考慮。
從十九世紀初一直貫穿到二戰,英國對於美國來說,始終是阻擋歐陸大國染指西半球的屏障。
大英帝國時期,英國霸權的核心是大西洋和印度洋,英國也希望看到一個友好的美國將發展方向指向太平洋。
此外,英國的殖民體系得以維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保持歐洲大陸的實力均衡,英國也不希望看到歐陸強國染指西半球。敏兆塵
因此,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戰略是互補的,這是英美特殊關系形成的最重要基礎。
8、英美資源集團的發展歷史
英美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1999年5月在南非英美公司(AACSA)和Minorco公司合並的基礎上組建而成,公司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其大部分股份為英國機構所持有。
1917年,為開采南非East Rand地區的金礦,Ernest Oppenheimer爵士創建了南非英美公司。公司獲批準的啟動資本為100萬英鎊。由於資金主要來自英國和美國,故以「英美公司」命名。19世紀20 至30年代,南非英美公司在 Ernest爵士的領導下取得了金礦開採的重大進展。1926年納爛,南非英美公司成為戴比爾斯公司最大的單一股東,Ernest Oppenheimer 爵士於1929年成為該公司董事長。
同年,英美公司又開始與Hans Merensky進行商務談判。Merensky發現的鉑族金屬礦(eponymous reef)使南非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鉑金生產國。
19世紀20至30年代期間的發展使南非英美公司有能力在創建其他產業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如,AECI(非洲炸葯和化學工業),但公司於 2001 年出讓了其在AECI的大部分股份。公司還參與創建了Boart Procts企業,該企業開發了把工業級金剛石用於金礦開采鑽進設備的新技術。同時,公司的發展為英美公司的收購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其中之一是通過收購煤炭產業使之成為公司子公司,而使英美公司進入了煤炭產業界。
19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期間,南非英美公司主要致力於Free State金礦和Vaal Reefs礦的開發工作。公司在這一時期同時開發的主要礦山達5座。開采這些礦產取得的成功使公司一躍成為國際礦業界名列前茅的企業,而獲得的經驗也使公司有信心開發Western Deep這樣的深部金礦(1957年投產),該礦深度為以往所開采礦山的一倍。1957年,Ernest Oppenheimer爵士去世,其子,國會中反對黨成員Harry Oppenheimer繼承了他的事業。
1961年,南非英美公司購買了加拿大哈得遜灣采礦和冶煉公司的股份,標志著公司首次在南非以外的地區大隱塵規模投資。此後,70年代初,英美公司又收購了拉丁美洲的礦業資產並成立了礦產和資源公司(後更名為Minorco公司)。
60年代中期,公司把日益增多的工業資產整合,組建了南非英美工業公司(amic),還通過收購Scaw Metals公司和開發鋼鐵生產領域的Highveld Process新技洞攜漏術進入了鋼鐵工業界。
1967年,南非英美公司組建了Mondi集團,這標志著公司進入了南非的木材、紙漿和造紙行業, 1984年後成為南非這一行業兩大主要企業之一,繼而,又成為歐洲紙品包裝業的主要企業。
1969/70年間,公司在尚比亞的銅礦被收歸國有。
1975年,英美公司在南非開發了8座煤礦。這些煤礦後來被整合成Amcoal公司(後更名為「英美煤炭」公司)。英美公司還是里查德灣煤礦(Richard Bay Coal Terminal)開發項目的主要股東之一,該項目使南非成為世界主要的煤炭出口國。
自1948年南非國民黨執政後,南非英美公司與南非政府的關系始終不夠融洽,觀點經常對立。Oppenheimer家族是反對黨的重要成員和奠基人之一,英美公司是黑人教育計劃的主要支持者。1981年,英美公司是倡導承認黑人貿易聯盟的首家礦業公司。
1982年和1984年底,Harry Oppenheimer先後從南非英美公司和戴比爾斯公司董事長的職位上退休,繼任人是Gavin Relly和Julian Ogilvie Thompson(他於1990年成為英美公司董事長)。
1985年,Gavin Relly率商業代表團在盧薩卡會見了非洲國民大會(ANC)的領導,這一舉動令當時的南非政府十分惱怒。英美公司領導人物的行動,反映了幾位公司領導人在支持南非朝著非激進的民主制度過度的復雜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1993年,集團對英美公司在非洲的資產和Minorco公司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權益進行了重大重組。自此,公司逐步加快了在全球發展的步伐。 1995年,公司在智利的Mantoverde銅礦投產;1996年,公司在馬里Sadiola Hill的金礦投產;1997年,公司首次在拉丁美洲收購煤炭資產;並開始在委內瑞拉和愛爾蘭分別建設了鎳礦山和鋅礦山;1999年,公司在智利的 Collahuasi大型銅礦(英美公司佔44%股權)投產。
1996年,在南非,公司通過將其在Johnnic和JCI的股權出售給「國家授權財團」(National Empowerment Consortium)和非洲礦業集團,完成了南非公司發展史上最大的授予黑人權利的交易。
1998年,南非英美公司在進行了重大的戰略研究後宣布,將與總部設在盧森堡的Minorco公司合並組成英美資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在倫敦上市。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日後的全球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和充分利用資本市場。
把主要上市地點轉移到倫敦是一個劇烈重組過程的高潮。這一重組過程包括拆解許多過去由多家南非主要公司互相交錯擁有的股權;從一些英美子公司那裡回購小額股權;以及在行政和技術職能上與戴比爾斯分離。新公司於1999年5月24日在倫敦、約翰內斯堡和瑞士上市。
上市以來,英美資源集團有限公司積極剝離非「核心」資產(主要是在工業和金融服務方面的大部分股權),並通過此舉籌得約80億美元,同時,又收購了價值約120億美元的新「核心」資產。公司進行的主要交易如下:
收購泰瑪士(Tarmac)股份有限公司,使英美資源集團成為英國石材市場最大的生產商和水泥行業第二大公司。
通過Frantschach等公司的運作,及收購Assi Domain公司的紙袋業務和俄羅斯Syktyvkar森林企業的控股權,擴大了Mondi在歐洲的造紙和紙品包裝業的股份。
收購殼牌公司在澳大利亞和委內瑞拉的煤炭股權;隨後又收購了哥倫比亞最大的煤礦- Cerrejon Norte礦三分之一的股權。
拆解了英美資源集團公司和戴比爾斯公司交錯擁有的股權。過去兩公司分別互相擁有股權。2001年,通過非常復雜的交易,英美資源集團在戴比爾斯公司擁有的股份增加到45%,而戴比爾斯公司則由Oppenheimer家族經營。
以13億美元的凈價收購了智利大規模的低成本銅生產企業 - Disputada,從而確保了英美資源集團作為世界領先的低成本銅生產企業的地位。
收購了庫博礦業有限公司(Kumba Resources Limited)67%的股權,實現了公司進入鐵礦行業的戰略目標。
9、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俄國.的簡約的發展歷程!
美國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定居於沿岸地區,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18世紀中葉,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自覺到英國的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反傾銷。1774年,來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費城,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並接受處分。1775年,在馬薩諸塞州萊剋星頓點燃戰火;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發表著名的《獨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獨立戰爭初期的不利的態勢。此役使美國人民信心大增,並得到了國際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1781年,約克城戰役大捷,美軍贏得決定性的勝利。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斗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簽署《巴黎和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1787年,在費孫運城舉行聯邦會議,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他們採取一項原則,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同時,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此外,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數以千計的人,越過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動。有些開拓者,移居到美國的邊界,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戰爭(1850-1869)
引起南北戰爭的原因,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對這個國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驗。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南北之間,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就臘凱攔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金融的中心,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另組政府,北方則表示,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1861年,內戰爆發了,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打了四年,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而且留下深輪胡深的傷痕。1865年,北方戰勝了,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恢復統一,而且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29)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全國性的鐵道網,增進了貨品流通。應大眾的需要,許多新發明應市了。銀行業提供貸款,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1930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1932年,羅斯福當選總統。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蕭條,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才蘇醒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加緊准備,一如戰時。這種狀態,被稱為「冷戰」。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了蘇聯,1991年,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兩大陣營之間意識形態的壁壘也被打破了。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10、國際兩大著作權體系是什麼
法律分析:國際兩大著作權體系是英美法系和歐洲大陸國家法系。著作權作為一項特殊的民事權利,其特徵在於:1、著作權保護的對象是智力成果;2、著作權基於作品的創作而產生。就象人一出生即有民事權利能力,著作權的獲得不需經過任何部門的審批,作品一經完成就自動產生權利,與專利權、商標權不同。3、權利內容受法定限制(如作品內容、保護期限、合理使用)4、地域性。在本國發表的作品或具有本國國籍的人在任何國家發表的作品,均受本國著作權法保護;著作權的國際保護,也根據雙邊條約或多邊條約的規定,分別按各自的國內法對締約國的作者給予版權保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條 中國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
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
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