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產權 » 世界一體化對知識產權的影響

世界一體化對知識產權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3-04-13 23:48:46

1、知識產權保護所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高頓網校為您解答:


知識產權保護所面臨的挑戰

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發展的新形勢,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實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中國知識產權工作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他們必須切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通過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使國家在知識資源上形成比較優勢,從而促進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

知識產權保護面臨的挑戰

首先,各級政府應按照依法制國的方針,轉變職能,適應入世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營造出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的方式和手段,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健全國家和地方的知識產權工作體系,促進國家經濟包括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一是在政策上予以傾斜。

從籠統扶持科技成果轉化到重點支持專利項目,特別是那些高科技專利項目,影響行業發展水平和方向的專利項目實施上來,建設擁有自己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民族工業群體。同時,採取得力措施,保證專利制度各項獎酬兌現,重獎一些重大發明專利技術。同時在技術創新中,要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科技優勢,在若干技術領域內取得優勢,並申請專利保護,注重開發專利新產品,利用知識產權制度佔有和壟斷市場。

二是在資金上予以扶持。

面對入世後的新形勢,各級政府都應建立專利基金,以財政、企業為主體,廣開資金來源,採取多渠道、多形式的籌集資金。重點支持那些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專利技術的實施。同時,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技術改造項目、新產品開發項目等各種科技和經濟計劃項目資金應向高科技專利項目實施上傾斜,積極扶持和發展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民族工業。

三是在機制上予以保障,加強知識產權工作,還必須不斷完善中國的知識產權機制。

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立法和執法體系,加大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通過執法來推動全民重視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激勵科技人員創造出更多的知識產權成果,鼓勵建立自主知識產權產業,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一要在高科技局部領域搶占專利權制高點。

中國在高科技的整體水平和絕對水平上,與世界工業強國還有一定差距,但在某些局部領域也有自己的優勢,處於世界前沿,其中許多極有價值的發明創造應予以高度重視和保護。

二要在民族優勢產業領域取得絕對控制權。

中國在一些傳統民族產業領域占絕對優勢,然而,他們一味固守傳統,不重視傳統產業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知識產權保護,這種絕對優勢也會逐漸喪失掉。突出的例子有中葯產業稀土產業基因產業等。

三要加強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與創新成果的專利保護。

企業技術引進後的消化、吸收與創新,是企業技術進步工作的關鍵環節之一,是技術引進成功的重點。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編寫的《發展中國家技術引進指南》中,甚至將消化、吸收與創新作為引進技術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日本的崛起與其說是技術引進的成功,倒不如說是消化、吸收與創新的成功。日本鋼鐵技術引進之後,各大企業就聯合組成研究班子,進行消化吸收和綜合,每花1日元引進技術,就用2-3日元來進行消化吸收研究。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少企業提高技術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技術引進。

四要採取「以小換大」的競爭策略。

入世必然帶來大量外國科技企業的湧入,中國企業完全可以採取適當的專利政策,打破他人專利權的獨佔地位。這主要是利用後續專利與在先專利法的比較優勢,在入世後對國外高新技術及其在中國申請的專利採取主動進攻的策略,在對在先專利進行研究改進之後,積極申請後續專利。美國一家企業在日本申請了一個專利,日本人立即對其加以研究,將專利產品換了顏色申請了一個外觀設計專利。結果,帶該顏色的產品在日本市場上比美國產品好銷,迫使美國人要麼「以大換小」進行交叉許可,要麼讓出市場收取許可費。日本人由於熟悉該國民族風情,只動了一個小腦筋就以「以小換大」的策略佔了美國人的大便宜。這個事例道出了一個道理,中國的企業也可在別人專利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哪怕是局部的小改進,只要能產生較大的市場效應,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與外國企業的專利進行合理、合法的競爭。

全社會要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普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知識,學會用法律程序將新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同時要大力宣傳專利制度在技術中的作用,專利制度不僅僅是促進發明創造的激勵機制,而且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科技發展的一種動力機制。

要提高全民族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特別是要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企事業經營者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要徹底糾正那種只注重科技成果的鑒定,發表論文、申請評獎,而輕視申請專利,尋求法律保護的做法,把科技人員的思想觀念轉變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減少無形資產的流失。

國際挑戰

(一)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隨著知識產權在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都認識到未來全球競爭的關鍵就是經濟的競爭,經濟競爭的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知識產權的競爭。因此,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已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提升到國家大政方針和發展戰略的宏觀高度,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其在科技、經濟領域奪取和保持國際競爭優勢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

世界知識產權保護日

美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為恢復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強勢地位,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的重大舉措。日本在過去幾十年裡,曾提出過「教育立國」、「科技立國」等口號,到2002年進一步認識到知識產權的戰略地位,制定了《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成立了跨政府部門的知識產權戰略會,把「知識財產」定位到「立國戰略」的高度,要發展成「全球屈指可數的知識產權大國」。此外,俄羅斯、韓國和印度等國在制定技術創新戰略的同時也把對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納入國家戰略。

(二)國際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不斷擴大,權利內容不斷深化

隨著新技術、新知識的不斷涌現,知識產權的新類別相繼出現,現代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已從傳統的專利、商標版權擴展到包括計算機軟體、集成電路、植物品種、商業秘密、生物技術等在內的多元對象。發達國家在高新技術方面佔有絕對的優勢,因此不斷地擴展電子、通訊、網路、生物領域的保護范圍,如美國、德國、英國、瑞典等國家都開辦了基因專利授予業務。美國甚至將網路營銷模式等理念都列入了專利保護范圍。在國際上,長久以來商業方法專利都被認為是一種「自然產物」而不能給予專利保護。但隨著世界商業的快速發展,這種傳統觀念正受到挑戰。商業方法是否具有「獲專利保護的可能性」,同生物基因專利一並成為目前業界最為關注的話題。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地對遺傳資源、傳統知識和民間文藝提出了保護的構想。

另一方面,知識產權的保護更加強化專有性。比如,馳名商標現在已經脫離了商品或服務而作為一個專有種類被列入保護范疇。美國專利和商標局頒發的基因專利,不僅有完整的生化、生物學、遺傳學方面功能證據的新基因,而且還包括功能尚不明確的DNA序列。

(三)知識產權審批的時間加快,保護的期限延長,對侵權的處罰力度加大

為了鼓勵創新,增加知識產權的貯備量,許多國家通過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受理時間來提高審批效率。如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成立200年以來,共授予了600多萬件專利,其中第一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100年,第二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50年,第三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25年,而第四個100萬件專利花了大約12年半。

知識產權是重要的民事權利之—,其存續是有法定期限的。對技術創新過程中形成的不同知識產權的保護期,不僅在不同家或為同地區都曾有過不同的規定,而且就是在同一個國家或同—個地區的小問時間也都曾有過不同的規定。依據有關知識產權國際公約的規定,凡兒參加同際公約的同家或地區其該國或該地區為同知識產權的保護時間可以超過而不能少於國際公約年限。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知識作為生產要素地位的空前提升,世界各網均加強了對知識產權侵權的處罰力度,一方面是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額逐步增氏。如美國在1990年到1994年間知識產權訴訟中所涉及的損害賠償總額初步估計達到9200萬美元,侵權賠償呈觀高額化趨勢。另一方面,相當一部分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要承擔刑事責任,如中國刑法就專章規定了侵犯知識產權罪。


作為全球領先的財經證書網路教育領導品牌,高頓財經集財經教育核心資源於一身,旗下擁有高頓網校、公開課、在線直播、網站聯盟、財經題庫、高頓部落會計論壇、APP客戶端等平台資源,為全球財經界人士提供優質的服務及全面的解決方案。


高頓網校將始終秉承"成就年輕夢想,開創新商業文明"的企業使命,加快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財經網路學習平台!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問,歡迎向高頓企業知道平台提問!

2、全球一體化有哪些缺點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徵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裡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裡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里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橡遲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當國際化開始傾向於代指這樣一個過程時???,今天的全球化用來區別一系列的趨勢,很多是在二戰後變得尤為突出。它們包括: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國際貿易以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梁改李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殲閉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3、有必要保護知識產權嗎?

專利的自我保護,從而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時常經濟以及社會發展慢!這是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消極因素.企業的發展是市場經濟的管理.那意味著壟斷加強了,知識產權保護法都是發達國家定的。

知識產權是一種特殊的財產權,其客體是無形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通過對發明創造和創新創意進行保護來鼓勵發明的創新熱情,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利弊共生的,知識產權保護是否可取,需要對這種保護的社會收益和成本進行權衡.總的來說,它激勵了人們的創作熱情,促進了科學技術生產力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又要以在某種程度上的自由競爭為代價.因此,知識產權保護任重道遠,用法經濟學手段進行分析能夠更好的完善這一制度.

保護知識產權只是為了讓富人更富罷了。比爾·蓋茨因此成為世界首富!
當我們普通老百姓面對價格便宜質量又好的假名牌時會怎麼想?高興!上海襄陽路市場曾經如此火爆,吸引了無數中外消費者;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買到完全可以和正版軟體想比美的XP操作系統,方便了多少人?要不然電腦豈不成了有錢人的專用品?隨便在街頭就可以買一部世界大片,讓我們可以在家裡舒服地享受……
我想起了兩個人,兩個令人敬佩的人:一個是居里夫人,她發現了鐳,沒有申請專利,她說鐳屬於全世界!另一個是王選院士,他的照排系統沒有申請專利,他說這屬於大家!

從長遠看,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加快,知識產權全球一體化也只是遲早的事情,也就是說一項發明創造出來以後,你不保護,那外國保護了,全世界都要向權利人交使用費,這是目前發達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想努力促成的一項制度,也就是說大勢所趨,中國只有去適應,否則你就會被淘汰,另外,從國內看,我國也有許許多多的發明家、創造者,他們為了發明、為了創造耗費了畢生的心血,有的甚至傾家當產,但最後研究成果確被別人一分錢不花的拿去了,這公平嗎?那這以後還會有人去研究、去創造嗎?大家都等著別人的研究成果就行了,那中國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成為世界強國?

中國可以說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但法律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只有中國人民有了自覺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營造了一種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氛圍,建設創新型國家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在中國普及知識產權知識,培養群眾的知識產權意識,任重而道遠~
中國要保護知識產權,既是世界的需要,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從世界來看,保護知識產權是中國為加入WTO向世界做出的庄嚴承諾,中國如果不嚴守信譽,世界上的公司將不在中國投資,不和中國人做生意,試想培育一個世界知名品牌需要投入多大的精力,花費多大的心血?名牌的高價位是品牌價值的體現,當老百姓隨便在地攤上就能買到"價格便宜質量又好的假名牌"時,名牌還能否稱之為名牌?一個中國的老百姓積攢了很久的錢買了一個高檔名牌產品,卻被別人認為肯定是冒牌,隨便在地攤上就能買到時,心裡又會怎麼想?況且人都是利益主體,無論是作品的著作權人,發明創造的專利權人,注冊商標的持有人都對其智力創造成果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如果創造成果得不到保護,將大大挫傷人們的創造熱情,不利於人類社會的進步.從中國自身來看,中國要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中,在知識經濟時代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就必須適應並利用相關的法律,政策,中國如果能誕生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就可以向外國的使用人收取專利使用費,中國如果有一大批向可口可樂,麥當勞這樣的世界知名品牌,也可以通過商標特許,收取品牌使用費,採用特許經營的模式,把中式快餐開遍全世界,提升國家形象的同時,賺老外的錢.
當然如果一味地保護知識產權,在某種程度上會阻礙知識的傳播,所以法律在保護知識產權人的利益和方便社會公眾利用智力創造成果間一直在尋求一種平衡,如著作權法設立了合理使用,法定許可,專利法和商標法設立了權利窮竭等制度,這里三言兩語闡釋不請,有興趣的人可以找相關的書讀一下. 總之一句話:中國保護知識產權勢在必行,最終憑借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中國會在保護知識產權中獲益,但保護知識產權也要有個度,特別是現階段,中國不應一味響應發達國家的號召,追求過高水平的保護,而應該在WTO TRIPS(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之下,制訂既滿足國際社會最低標准,又符合實際的知識產權戰略,提高全體人民的知識產權意識,營造良好的保護知識產權的社會氛圍,這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發明、創造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一個民族的創造力直接影響其發展、壯大。那些發明者、創造者的權利應該受到保護,這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促進整個民族的進步。

4、為什麼發達國家要推行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我國如何應對?

因為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成熟,知識產權的成果也多。但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國際化的進程,如果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同時跟進的話,那麼在國外知識產權的成果就得不到保護,在一些發展中國國家就可以肆意濫用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成果省去了前期開發研究的巨額成本,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所有者的產品中要攤入研發成本反而競爭不過。

中國直面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的應對
之策知識產權壁壘形式復雜多樣, 在國際貿易中的活動領域逐漸擴大, 涉及的商品逐步增多, 對有關國家進出口貿易影響也逐步加深。我國是發展中國家, 需要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知識產權技術, 也需要鼓勵出口貿易促進經濟發展。因此我國在發展貿易的同時, 必然會遭遇多種形式的知識產權壁壘。針對不同的知識產權壁壘, 我國應採取不同的對策。
(一) 樹立企業知識產權戰略。企業是我國市
場經濟的主體, 也是利用知識產權的主戰場。20世紀90年代以來, 外國公司針對我國提出的5年計劃大量申請專利, 在我國很多產業的未來發展領域設置了專利陷阱, 封殺了我國企業自主開發技術, 控制了這些產業的發展。對此, 我國企業及政府應充分認識到企業及民族工業受到的危機與挑戰, 真正樹立起知識產權意識。既重視外國人的知識產權, 又要加強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開發, 實施專利權部署戰略。我國企業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融入世界經濟迫切需要, 知識產權戰略是指運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為充分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獲得與保持競爭優勢並遏制競爭對手, 謀求最佳經濟效益而進行的整體性籌劃和採取的一系列的策略與手段。 [6]企業知識產權戰略是指企業為獲取與保持市場競爭優勢, 運用知識產權保護謀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策略和手段。就我國企業而言, 許多企業由於忽視技術在產品開發、市場開拓方面的運用, 許多產品技術含量低、原材料消耗大、效益低。這種狀況只有通過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進步運行機制、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策略性運用, 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企業在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的缺陷, 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企業的經濟績效, 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二)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我國企業面臨
的知識產權壁壘困境, 從根本上說是中國企業缺乏技術創新, 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結果。因此, 企業應重視自身的技術創新, 認識到在世界市場全球化的條件下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 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推動企業間, 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之間的合作, 以聯合開發、聯合投入、聯合保護等形式來實現對知識產權的共享。企業應加大科研經費投入, 國家也應選擇戰略性產業支持企業進行技術開發。
(三) 積極應對國際知識產權侵權之訴。我國企業, 特別是外貿企業要轉變觀念, 改變以往消極對待知識產權糾紛的態度, 積極應對國際知識產權侵權之訴。有不少中國企業, 自身並沒有侵權行為, 但由於害怕訴訟會影響企業的發展, 常常放棄應訴的機會, 白白失去維護自身權益的機會, 而有過侵權行為的企業, 也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消極應訴而支付超過正常水平的侵權費用; 同時, 我國企業界還應注重商會的建立和完善, 形成一個組織有效、協調一致、參與廣泛的企業聯盟, 這樣將有利於增強尋求包括政府在內的各方面支持的力量。
(四) 深入了解研究國際規則及主要國家知識
產權法的立法及實踐。我國是WTO成員, 企業在進行對外貿易時應注意WTO, TR IPS對知識產權的規定, 同時對主要貿易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實踐也應有所了解, 掌握其主要法律規定、立法趨勢及法院的判例, 才能更大限度地避免撞入知識產權壁壘。如對知識產權權利窮竭原則, 要把握當前主要貿易國所採取的原則。如果對象國採用地域性原則, 企業在進行外貿活動時, 應特別注意知識產權問題。

5、如何協調全球一體化和知識產權地域性的沖突?

從地域性上來說,如果專利技術中的5項美國專利只是在美國申請,那在中國不享受專利保護,地域局限性大;
從時間上來說,專利技術發明20年有效,實用新型10年有效,接近有效期的專利潛力不大;
專有性來說,如果對方是將產品賣給你,那產品本身的專利權一次用盡,你在中國境內銷售產品不侵犯專利權,不需要再次支付專利使用費用。

6、世界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弊端有哪些?

世界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假加入WTO

中國市場封閉數十年,改革開放以來部分企業經營情況不錯,但一旦面對全面開放而帶來的外來激烈競爭未必有防禦抵制能力。絕大部分中小企業更未有充足的經驗對付外來產品的競爭。國外投資者以低廉價格買入國有資產和自然資源的情況亦會更加嚴重,國有資產流失令人擔憂。一些證券公司認為,即使中國可以申請若干年的過渡期來逐步削減關稅和配額,相當比例的國有企業會面臨破產命運做此罩。目前那些受到國家保護的行業和企業沖擊更大,而依賴於市場競爭純鬧的那部分企業受到的沖擊或許要輕些。即使是那些經營有方的特大型上市國有企業,目前主要是受到對進口商品的高關稅和配額的保護而占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即使這些企業生產成本低、技術先進,一旦關稅降低,必將面臨國外著名品牌的強有力、毀滅性的競爭而陷入困境。中國幼稚的股票市場因此亦會受到打擊。

中國對某些幼稚工業或產品應採取適度保護措施,對那些在國際市場上富有競爭力的工業,如紡織、電子和家電等可先行實行貿易自由化。中國企業由於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和專長,加入wto 後難以打入發達國家市場。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以保護環境為理由的「綠色環保運動」更令中國產品難以打入歐美市場。即使中國加入wto, 依然會遇到世界各地區域性自由貿易區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協作與沖突問題。事實上,一半左右的國際有形貿易是區域性貿易。歐美之間區域性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產品產生一種歧視作用,區域保護主義與世界貿易體系的沖突,將繼續存在,進而影響wto的作用和潛力。 進口關稅是中國政府財政一大筆收入,降低關稅勢必減少政府稅收來源,乃至於擴大財政赤字。

可以預見,中國加入wto, 企業將面對雙重挑戰:一是國內市場份額相對減少。二是中國企業一時難以大規扒野模進入國際市場。雖然wto 締約國亦同時向中國企業開放其國內市場,但在現階段,由於我國企業在技術裝備水平、勞動力素質、產品質量和價格等方面和發達國家企業仍存在不少的差距,即使其他締約國向我國開放其國內市場,我國產品一時還難以大規模地打入國際市場。因此, 一部分專家認為, 中國加入wto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生存造成嚴重的損害。

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政府官員、專家持不同意見,認為中國加入wto,有利於推動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發展。 眾多發展中國家加入wto的經驗表明,沒有一個國家因為加入wto而導致民族工業的衰落和破產,反而有助於它們加速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民族工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富有競爭力。盡管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還有差距,但從整體上看,已具備了在更大程度、更高層次和更廣泛范圍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基本條件。事實上,面對加入wto的挑戰, 愈來愈多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樹立國際市場的觀念,努力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按照國際市場的營銷戰略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加入wto 所產生的壓力和動力已對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特別是企業內部的改革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加入wto有助於中國藉助多邊組織和規則的力量, 遏制單邊貿易行動和貿易保護主義。當然,也應該看到,由於美國、歐盟等至今沒有放棄使用單邊貿易行動的權力,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因此,中國對wto這類多邊貿易體制不宜抱不切實際的幻想。況且,相當一部分wto協定的法律規范基本上是從發達國家的利益出發, 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目前相當一部分wto締約國企圖在環境、勞工標准等問題大做文章,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更不利的地位。還應該看到,歐美各國從本國利益出發,亦會不斷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即使中國加入wto後, 亦不意味著可順利獲取各國、各區域性貿易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各國對削減關稅亦是逐步進行的。歐美表示在10年內逐步削減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及服裝進口的配額限制,對一些敏感產品的配額和減稅一般十分輕微。因此,由於wto 成員國相互逐步開放市場,對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從長遠上來講有好處,但效益未必可以即時反映。出口機會也許得到增加了,但國有企業由於種種原因出口能力不夠、產品競爭力不夠,機會再好亦白搭。與此同時,外國產品會以其技術、資金及產品優勢拓展中國市場,其可能後果是:中國出口不力,「進口飢渴症」強烈,結果進口增長速度超過出口增長速度,最終導致由貿易逆差產生的國際收支失衡並惡化的局面。

更好地打入工業化國家市場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加入gatt/wto 首要原因。然而,應當看到,中國目前主要出口商品是紡織品服裝、皮革、鞋類及旅行用品等。工業化國家對這些商品關稅的削減往往低於其他商品的削減程度。即使西方國家對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大幅度削減關稅和減少貿易和非貿易壁壘,中國的得益程度最終還是靠其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以及滿足市場需求增加的供給能力。

農產品出口擴張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問題。加入wto 並把農產品進出口納入國際貿易體系,對那些農產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長遠的收益。農業領域創造工作機會要比工業領域來得容易,出口導向型農業生產還有助於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減少農民向城鎮遷移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中國是農產品進口大國,加入wto 後中國將面對不利的競爭局面,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削減對農副產品生產和出口補貼、進口關稅;另一方面,以現代化、機械化為特徵的西方農副產品會大規模地侵佔中國農副產品市場。如果放開農副產品市場,中國以家庭小農經濟為單位的農村經濟難以與社會化大生產為特徵的歐美農副產品競爭,擁有8 億農民的農村市場必將受到巨大威脅。

中國的貿易服務業比較落後,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向wto成員國開放貿易服務業,逐步走向貿易服務自由化之道路, 可以迅速開辟新的服務領域,盡快縮短我國服務業發展方面同國際水平的差距;加速形成服務業內部的競爭機制,促進服務業市場的進一步完善,推動我國服務業向優質高效方向邁進;開放中國國內服務市場,還可以換取其他締約國國內服務市場的相應開放,從而為我國服務業打入國際市場提供新的機會。但是,加入wto 對中國貿易服務業的沖擊也許是主要的。中國服務業尚處於「幼稚產業」階段而受到政府政策的全面保護。中國開放貿易服務業,實力雄厚、相當發達的西方服務業會大規模入侵,全面沖擊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最終使大部分國內服務業市場為西方服務業所壟斷和操縱,使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更多地受國際服務業的影響和制約,不但可能加劇無形貿易逆差的擴大,而且會進一步導致服務業失業人口的增加,造成國內服務業市場的混亂局面。

中國基礎產業、基礎產品目前尚由國家壟斷,缺乏競爭機制。電力、交通、旅遊等基礎性行業的開放次序應是:打破國家壟斷,在特定行業引入競爭機制,只有當這些基礎行業具有足夠的實力、競爭力與國外公司抗衡時,才可考慮引入國外競爭者。英國、法國等國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實際上,中國在對外開放行動電話設備市場上已經過早、過快,日本公司認為日本花費幾十年才打開日本電訊通訊設備市場,中國在一夜間便讓美國摩托羅拉、瑞典愛立信等著名電訊製造商佔領了中國大部分電訊設備市場。在某些戰略性製造業方面(如汽車、化工、電子機械、金融、建築、通訊),中國尚採取色彩濃厚的保護主義。

目前絕大部分國有企業由於深層體制原因而日益困難,企業虧損額和虧損面日益擴大,下崗工人增加,大部分企業依賴於國家財政補貼或銀行貸款而勉強生存;況且,企業承包制等企業改革措施導致企業經營行為短期化,企業規模、技術改造和競爭力日趨下降,與現代化大生產趨勢背道而馳,除少數大型技術先進型企業外,真正富有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微乎其微,大部分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企業已完全喪失市場競爭力,名存實亡。一旦這些企業由於中國加入wto 而被取消補貼和低息銀行貸款,加上實力強大的外國公司的競爭必然會破產,進而導致失業率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之惡果。目前城鎮失業率實際上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3%的水平,有人估計早已超過8%,若失業率進一步上升,中國的社會穩定性必將受到威脅。過早加入wto 不僅帶來高失業和社會不穩定的問題,亦會令中國市場完全受制於外國產品,中國最後可能成為外國產品的廉價加工基地和消費市場。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唐英年認為,中國國有企業目前一半以上經營不善、虧損嚴重。倘若再進一步開放市場,企業倒閉勢必更為嚴重。從社會問題著眼,中國人口超過12億,若一半以上的國有企業因開放市場倒閉,失業問題更為嚴重,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wto 成員資格並不一定直接有助於各國的經濟增長與出口。各國宜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不管是否為wto成員國, 均按照wto貿易規則不斷完善本身的貿易體制, 不斷融於國際經濟一體化之中,這應該是中國目前應採取的態度。

中國切不可放棄作為發展中國家加入wto這一根本原則, 中國亦需要相當長的過渡期來達到wto的所有義務與要求,否則, 一些幼稚的民族工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勢必潰不成軍。中國加入wto, 不僅要從中短期利益出發,更應從長遠、戰略的角度來衡量其得失利弊。中國加入wto首當其沖的便是要削減關稅、開放內銷市場, 外國產品則會以其資金、名牌、技術、質量及價格等因素迅速壟斷中國消費市場,最終導致大量資金外流,而同時國貨由於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不能夠擴大出口,結果必然是外貿逆差加大。因此,開放市場要有一個漸進過程。同時加強外國生產企業產品內銷的監管和反走私的力度,如實了解國外產品的市場佔領率。目前許多行業,如家電、膠卷、煙酒、洗滌劑、輪胎等產品行業,國外產品市場佔有率要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絕大部分是「水貨」走私入口。其實,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已被遠遠低估了。中國政府應該更清楚、更確切地知會wto 主要成員國:中國要求加入wto並不意味著中國有求於人, 而是外國公司要急於打開中國這個擁有世界1/5人口的消費大國。實際上,中國經濟體系比不少現有的世貿成員國(如波蘭、古巴、日本、韓國)而言已相當開放了。既要看到中國需要wto,更要看到wto更需要中國。

專家估計,如果中國加入wto,其主要支柱產業,如汽車、化工、石油等會受到嚴重沖擊。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1997年3月決定對全國212家重點國有大型企業(例如上海石化、青島啤酒、東方航空公司、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聯想計算機公司、長城計算機公司等)給予政府扶持,其中包括給予優惠性貸款對這些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賦予更大的外貿經營權,以增強其整體競爭力。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已宣布重點搞好1000家國有大型企業,鼓勵大型企業進行兼並與結構調整,使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與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旗艦」。

四、有關專家對中國加入wto利弊得失的具體評估

香港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加入wto應該是利大於弊, 現在問題不在於該不該加入、何時加入問題,關鍵在於在什麼前提條件下加入?如何在談判中獲得一些比較優惠的條款和更長的過渡期。香港工商界對中國經貿部務實而靈活的原則與態度表示贊賞:「已經做了的,可以承諾繼續做下去;本來就准備做的,承諾盡快去做;將來可以做的,但一時還不能完全做到的,可以承諾一個時間表,逐步實現;不能接受的,無論外來壓力有多大,絕不會去做。」換言之,中國在透明度、國民待遇和統一實施外貿政策等會盡快去做,在外匯制度、取消非關稅措施、擴大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中國承諾了一個時間表,逐步去做。對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中國絕不可能同意其他締約國要求中國以發達國家的身份加入wto。無論在什麼壓力下, 中國政府絕對應該堅持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國參加多邊貿易體制所承擔的義務與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及國內承受能力相適應, 從而使中國加入wto後大會造成對中國產業的重大沖擊,確保改革有條不紊地進行, 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j.p.摩根的專家認為,如果中國加入wto,代價亦將是巨大的。 中國將放寬進口管制,生產企業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將大量進口外國機器設備,進而引起資金嚴重外流和外貿赤字。外國投資企業以其明顯優勢與國有企業及其他民族工業競爭,加上政府削減工業補貼,勢必引起大量企業倒閉破產和工人失業。中國主要通過其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維持其出口貿易的地位亦會受到挑戰。此外,東部沿海省市受到的沖擊或許要大於中西部地區。

香港嶺南學院社會科學院院長郭益耀教授認為中國不需要急於加入wto。國內某些部門如體改委、經貿委主張加入wto主要是基於由此可以加快國有企業、外貿體制改革,按照國際慣例參與競爭。外經貿部面對外面壓力亦要改革外貿體制,因為改革可以使國有企業提高效率、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但問題在於國內主要工業行業,包括汽車、化工、醫葯等將面臨關稅減讓後的外國產品的激烈競爭乃至生存問題,進而涉及其他許多問題。如何權衡利弊很難作出一個准確的判斷和結論。但有一點很明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十大貿易大國,被排擠在wto 這個多邊貿易體系之外,在國際形象上不妥當。中國也許要作出一些犧牲來換取國際形象和地位。

中國產業部門對加入wto的承受能力屬於「灰色地帶」。 許多部門承受不了, 但也有不少部門已經承受住了。 中國目前的工業體系比1978年前強得多,不能說完全沒有國際競爭力。目前中國平均關稅已降到23%,並承諾到2000年進一步降至15%。外國認為關稅削減還不夠,發展中國家平均關稅水平為13%,發達國家為3%~4%,美國等wto 締約國強求中國以發達國家身份加入wto。如果中國平均關稅削減到7%~8%,許多產業部門面對的壓力與沖擊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部分產業部門承受不了沖擊外,中國外匯儲備亦會因為加入wto而急劇下降。 雖不一定完全承受不了,但若處理不當,貿易赤字會加劇,甚至五六年內難以扭轉。因此,中國應找到一個平衡點。

少數專家認為,墨西哥並沒有因為加入wto 和北美自由貿易組織而得益。中國不宜過早開放其金融市場,否則導致利潤外流。

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經濟問題專家nicholao lardy教授認為,按照wto規則,中國政府必須停止補貼國有企業。 一旦喪失國家財政補貼,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將會被迫關門,大量工人由此被推入失業大軍隊伍。中國經貿合作部wto談判專家們很難將wto概念與條款向那些擁有上百萬工人和國有企業的工業部委推銷,中國短期內大概不會匆忙推出一系列過激改革措施。

日本大藏省研究報告認為,如果中國加入wto 的努力最終失敗必將危害中國經濟的信任程度和長遠發展。中國加入wto 對進一步實現其貿易自由化及擴大國際貿易極為重要,亦有助於把中國這一貿易大國納入wto這一共同的體系之中並為解決多邊貿易糾紛提供一個國際准則, 因此最終有助於把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合於國際經濟體系之中。繼續把中國拒於wto門外已經難以阻止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巨大作用, 反而會為多邊貿易體系帶來日益嚴重的負擔。 該研究報告建議中國在加入wto後的過渡期間對其承諾的義務必須嚴格堅持wto規則, 取消外國公司不允許經營外貿的限制,並在增加透明度的條件下為取消進口限制提交一個明確的時間表。中國政府還應在補貼、外資投資與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進一步努力。高關稅政策亦是wto 締約國關注的一大問題,中國在流通領域的種種限制對自由貿易無疑構成了嚴重阻礙。美國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對中國來說比加入wto更為重要。

新加坡發展證券有關專家認為,如果中國按照美國提出的苛刻條件加入wto,必將有損於中國的長遠利益。

香港著名經濟學家曾樹基教授認為,中國已經和90%的wto 締約國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與經濟關系,中國加入wto旨在和剩下的10 %締約國建立或加強經貿關系。因此,能否加入wto其效果區別不大, 即使中國不能加入wto, 中國依然可以連續依賴已建立的雙邊貿易關系擴大經貿活動。因此,加入wto僅是中國加速經濟起飛的一個中期目標。當然,中國加入wto,將有助於中國吸引更多的外資以改善基礎設施。

wto主要締約國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 尤其是放開金融銀行保險、零售批發、以及通訊、交通等基礎產業讓外國公司全面競爭。美國j.p.摩根證券公司專家認為,雖然加入wto會引起嚴重失業問題,但有助於國有企業改善經濟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削減成本開支,從而進一步加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雖然多數學者專家認為中國過早加入wto 會導致眾多虧損國有企業破產倒閉並進而引起社會不安定,但亦有少數學者認為, 中國加入wto倒有助於改善國有企業運作,尤其是私有權改造、內部管理、技術改革、產品結構調整等難題。事實上,近50%的國有企業屬於微利的中小企業,早已面臨破產邊緣,這部分企業受加入wto的沖擊最大, 大部分盈利企業將會受益於更多的出口稅收優惠和wto成員身份。

美林證券公司有關專家認為,從總體上看,中國加入wto 是利大於弊。從長遠來說,加入wto具有積極作用, 雖然在短期內或許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是,中國不應該害怕競爭。其實,中國彩電便是在近十幾年的無序、激烈競爭中完成了優勝劣汰的過程而在國內外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中國眾多名牌彩電在質量、售後服務方面並不遜於日本、韓國同類產品。中國永遠不會為加入wto做好充分准備。

世界銀行中國經濟研究項目顧問肖耿博士認為,中國是否或者能否加入wto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 目前中國尚不是wto成員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無形中受到影響。 現在問題不在於是不是要加入wto,而在於以什麼條件加入,目前中國正在與wto主要成員國討價還價。國內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能否加入wto 對中國來說已經無所謂的看法是很危險的,是傲慢、自大和狹窄民族主義心理的反映。中國必須與世界融為一體,否則會孤立於世界之外,不利於中國的長遠發展。雖然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但是目前存在或潛在的問題要遠遠大於已取得的成績。中國的經濟並不是奇跡,而僅是一個經濟起飛前夕的「趕超」過程,帶有相當的補償性質。事實上,中國已經比西方國家落後幾十年,雖然目前發達國家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它們現有的經濟秩序、經濟環境、社會制度相當穩定,不會像中國那樣「大起大落」。

渣打銀行廖群博士強調,中國加入wto從長遠、 宏觀層次來說肯定是利大於弊,但在短期、微觀層面則難以判斷,不同部門會從其本身的產業、行業對加入wto利弊得失作出不同的判斷, 例如紡織部門會認為中國加入wto後可以不必再受美國紡織品進口配額的限制。

具體來講,中國加入wto 會從各方面加速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與世界經濟的進一步接軌。中國可利用關稅平等、反傾銷等方面得到一些好處,有利於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短期內肯定會對國有企業、民族工業產生不可低估的沖擊與壓力,削減關稅不但對減少國家關稅收入,而且對國有企業、外貿平衡形成巨大的負面影響。要看到,短期的「弊」很可能是永遠的「利」。

原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教授認為,中國把加入wto既當作政治目標,又當作經濟目標。對中國經濟尤其是民族工業也許代價太大。但不宜忽略一點:由於中國不是wto成員國,國際貿易戰、 反傾銷等方面的律師費用太高。也許微觀企業在這方面感覺不到。*

7、知識產權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知識產權的現狀,應該說在短期內恐怕不會有太過劇烈的動盪變化,畢竟知識產權行業是一個較為冷門小眾的高端領域,純粹的外來者想要入行有一定的從業門檻,不像是其他行業容易受到互聯網浪潮的沖擊。
現階段我國知識產權商業化不發達,是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我們國家現階段的技術、研發、產業還處於相對低端的水平,正在逐步向上邁進,我們的知識產權保護強度不夠。但是光靠制度來推動,就會遇到兩難的局面。這個難的局面是對於我們國家整體處於中低端的產業鏈和技術水平而言,如果保護過強,就會導致企業生產時效率降低,形成大面積扼殺企業生存的現象。如果保護太弱,也會導致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驅動意識,始終徘徊於產業鏈的中低端,技術升級舉步維艱。如何破解這個兩難局面,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知識產權行業要面臨的困境。
同時,我國的知識產權產業鏈不完善,知識產權服務業不發達,知識產權的業務主要是以代理、確權為主,距離知識產權的研發、運用還有一定距離。所以,我國知識產權服務行業的前景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甚至稱之為剛剛起步也不為過。

8、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與弊?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利與弊 什麼是經濟全球化,國內外研究者做過多種表述,從比較嚴格的經濟學角度來定義,一般可以解釋為這樣一種經濟現象:由於世界各國相繼取消或放鬆對商品、勞務、資本和技術等方面國際流動的管制,各國間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日益加深,進而導致全球范圍內各種生產要素價格趨同。 (一)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地位和主要原因 進入80年代,伴隨著全球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貿易和投資聯系空前加強。自1980年至1996年,全球貿易規模幾乎增長了兩倍。全球貿易額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985年佔29.8%上升到35%。80年代初至1996年,國際資本流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0%,遠超過國際貿易約5.5%的年均增長速度。跨國公司的迅猛發展是這一時期經濟全球化最重要特徵之一。1996年,全球跨國公司提供了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40%。與此相關,在過去10餘年裡,世界國際直接投資年均增長近30%。經過大規模的跨國兼並和重組,在許多重要的生產領域,跨國公司已成為全返啟球為數不多甚至唯一的生產組織者,它們將整個世界納入其統一的生產和銷售網路。 可以認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是過去20年裡世界范圍內的技術進步和各國社會經濟變革的綜合反映。 首先,新技術革命的成果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物質基礎。高新技術的產業化使許多原本並不存在的市場迅速浮現,同時也為各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業機會。特別是80年代以來現代通信業的革命(互聯網路的迅速商業化運用),大大降低了國際間的通訊費用和交易成本,成為推動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全球性的非管制化與市場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的制度障礙。80年代初,整個世界進入了一個更加註重市場作用的非管制化時代,各國在取消貿易和資本流動管制方面邁出了相當顯著的步子。1970-1997年,取消經常項目匯總管制的國家由35個猛增至137個,其中大部分是80年代以後完成的。另據統計,1991-1997年,在世界各地,對管制外國直接投資的條例進行了570次自由化的修改。毫無疑問,無論是各國內部的市場化改革,還是貿易和投資領域管制的解除或放鬆,都意味著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一個更有利的制度環境。 再次,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化與創新,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術條件。8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不僅交易的制度環境日益寬松,且各種新型的金融工具與交易技術不斷涌現。這些創新,加上電子計算機遠程終端的廣泛運用,加快了交易速度,從而為資金在國際間的快速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帶逗此外,近10年來,發達國家投資基金的大規模海外擴張,加速了國際資本流動,並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7個主要發達國家機構投資者用於國際投資的資產比重已從80年代末的7%增至90年代中期的10%以上。 最後,以關貿總協定(後改為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協調機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始於80年代中期的烏拉圭回合,與過去歷次談判主要限於商品關稅減讓和非關稅壁壘拆除等議題不同,將談判議題擴大到了包括服務貿易、知識產權、市場准入、反傾銷規則和建立多邊貿易機構等在內的許多新領域。經過近8年的艱苦談判,各蠢世賣國終於在上述方面基本達成一致,從而為更加廣泛的貿易自由化確立了基本框架。作為金融自由化的主要倡導和推動者,8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國家已經實現了經常賬戶項下的可兌換。同時,所有發達國家已完全取消資本交易的匯兌限制,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於資本賬戶的開放也開始越來越積極。近兩年來,對於經濟全球化具有重要意義的兩項多邊協定的談判業已取得明顯進展。其一是《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定》。該協定已從1999年3月1日起正式生效,並有首批52個國家宣布加入。其二是世界多邊投資協定。這一主要由經合組織成員國參與、被認為是旨在制定「單一的全球經濟規則」的協定,目前正在談判之中,估計不久也將面世。 (二)經濟全球化的代價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超過30%,個別國家達到了50-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具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系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隨後又波及俄羅斯和拉美地區(一度包括美國),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動盪,便是危機傳染效應的最新例證。 國際游資的存在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游資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動盪的製造者或推動者,扮演了危機傳染的主要媒介物。在經濟全球化持續發展的今天,盡管仍然可以繼續探索各種有效監管措施,但對國際游資的完全控制則是不可能的。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歐盟經濟體發展的歷程表明,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從早期的關稅同盟、統一農產品價格、匯率聯合浮動,到單一貨幣歐元出現以後的統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歐元利率區啟動),無不說明各成員國的財稅和貨幣主權已逐漸讓渡給超國界的歐盟協調機制。而這種經濟主權的讓渡曾經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存亡。 對於歐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來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其經濟主權(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同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經濟主權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權主動讓渡。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主權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於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於東道國為了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採取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跨國公司在國際間進行了大規模資金轉移,對東道國貨幣金融政策的消極作用同樣是不可低估的。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國家,在這方面付出的代價,是應當引起人們高度重視的。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如前所述,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低收入發展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高收入發達國家的2.4%,即後者等於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後者為前者的62倍。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並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動權,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名義匯率下降,導致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減少。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參考資料:http://post.baidu.com/f?kz=66077680

9、試述世界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世界經濟一體化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市場封閉數十年,改革開放以來部分企業經營情況不錯,但一旦面對全面開放而帶來的外來激烈競爭未必有防禦抵制能力。絕大部分中小企業更未有充足的經驗對付外來產品的競爭。國外投資者以低廉價格買入國有資產和自然資源的情況亦會更加嚴重,國有資產流失令人擔憂。一些證券公司認為,即使中國可以申請若干年的過渡期來逐步削減關稅和配額,相當比例的國有企業會面臨破產命運。目前那些受到國家保護的行業和企業沖擊更大,而依賴於市場競爭的那部分企業受到的沖擊或許要輕些。即使是那些經營有方的特大型上市國有企業,目前主要是受到對進口商品的高關稅和配額的保護而占據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即使這些企業生產成本低、技術先進,一旦關稅降低,必將面臨國外著名品牌的強有力、毀滅性做此罩的競爭而陷入困境。中國幼稚的股票市場因此亦會受到打擊。

中國對某些幼稚工業或產品應採取適度保護措施,對那些在國際市場上富有競爭力的工業,如紡織、電子和家電等可先行實行貿易自由化。中國企業由於缺乏必要的資金、技術和專長,加入wto 後難以打入發達國家市場。貿易保護主義尤其是以保護環境為理由的「綠色環保運動」更令中國產品難以打入歐美市場。即使中國加入wto, 依然會遇到世界各地區域性自由貿易區與世界貿易組織的協作與沖突問題。事實上,一半左右的國際有形貿易是區域性貿易。歐美之間區域性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產品產生一種歧視作用,區域保護主義與世界貿易體系的沖突,將繼續存在,進而影響wto的作用和潛力。 進口關稅是中國政府財政一大筆收入,降低關稅勢必減少政府稅收來源,乃至於擴大財政赤字。

可以預見,中國加入wto, 企業將面對雙重挑戰:一是國內市場份額相對減少。二是中國企業一時難以大規模扒野進入國際市場。雖然wto 締約國亦同時向中國企業開放其國內市場,但在現階段,由於我國企業在技術裝備水平、勞動力素質、產品質量和價格等方面和發達國家企業仍存在不少的差距,即使其他締約國向我國開放其國內市場,我國產品一時還難以大規模地打入國際市場。因此, 一部分專家認為, 中國加入wto將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生存造成嚴重的損害。

然而,也有相當一部分政府官員、專家持不同意見,認為中國加入wto,有利於推動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發展。 眾多發展中國家加入wto的經驗表明,沒有一個國家因為加入wto而導致民族工業的衰落和破產,反而有助於它們加速經濟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民族工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富有競爭力。盡管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還有差距,但從整體上看,已具備了在更大程度、更高層次和更廣泛范圍內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基本條件。事實上,面對加入wto的挑戰, 愈來愈多的中國純鬧企業已經開始樹立國際市場的觀念,努力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按照國際市場的營銷戰略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加入wto 所產生的壓力和動力已對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特別是企業內部的改革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加入wto有助於中國藉助多邊組織和規則的力量, 遏制單邊貿易行動和貿易保護主義。當然,也應該看到,由於美國、歐盟等至今沒有放棄使用單邊貿易行動的權力,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因此,中國對wto這類多邊貿易體制不宜抱不切實際的幻想。況且,相當一部分wto協定的法律規范基本上是從發達國家的利益出發, 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目前相當一部分wto締約國企圖在環境、勞工標准等問題大做文章,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更不利的地位。還應該看到,歐美各國從本國利益出發,亦會不斷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即使中國加入wto後, 亦不意味著可順利獲取各國、各區域性貿易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各國對削減關稅亦是逐步進行的。歐美表示在10年內逐步削減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及服裝進口的配額限制,對一些敏感產品的配額和減稅一般十分輕微。因此,由於wto 成員國相互逐步開放市場,對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從長遠上來講有好處,但效益未必可以即時反映。出口機會也許得到增加了,但國有企業由於種種原因出口能力不夠、產品競爭力不夠,機會再好亦白搭。與此同時,外國產品會以其技術、資金及產品優勢拓展中國市場,其可能後果是:中國出口不力,「進口飢渴症」強烈,結果進口增長速度超過出口增長速度,最終導致由貿易逆差產生的國際收支失衡並惡化的局面。

更好地打入工業化國家市場是所有發展中國家加入gatt/wto 首要原因。然而,應當看到,中國目前主要出口商品是紡織品服裝、皮革、鞋類及旅行用品等。工業化國家對這些商品關稅的削減往往低於其他商品的削減程度。即使西方國家對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大幅度削減關稅和減少貿易和非貿易壁壘,中國的得益程度最終還是靠其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以及滿足市場需求增加的供給能力。

農產品出口擴張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問題。加入wto 並把農產品進出口納入國際貿易體系,對那些農產品出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長遠的收益。農業領域創造工作機會要比工業領域來得容易,出口導向型農業生產還有助於改善農民生活水平、減少農民向城鎮遷移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中國是農產品進口大國,加入wto 後中國將面對不利的競爭局面,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削減對農副產品生產和出口補貼、進口關稅;另一方面,以現代化、機械化為特徵的西方農副產品會大規模地侵佔中國農副產品市場。如果放開農副產品市場,中國以家庭小農經濟為單位的農村經濟難以與社會化大生產為特徵的歐美農副產品競爭,擁有8 億農民的農村市場必將受到巨大威脅。

中國的貿易服務業比較落後,沒有形成完善的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向wto成員國開放貿易服務業,逐步走向貿易服務自由化之道路, 可以迅速開辟新的服務領域,盡快縮短我國服務業發展方面同國際水平的差距;加速形成服務業內部的競爭機制,促進服務業市場的進一步完善,推動我國服務業向優質高效方向邁進;開放中國國內服務市場,還可以換取其他締約國國內服務市場的相應開放,從而為我國服務業打入國際市場提供新的機會。但是,加入wto 對中國貿易服務業的沖擊也許是主要的。中國服務業尚處於「幼稚產業」階段而受到政府政策的全面保護。中國開放貿易服務業,實力雄厚、相當發達的西方服務業會大規模入侵,全面沖擊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最終使大部分國內服務業市場為西方服務業所壟斷和操縱,使國內服務業的發展更多地受國際服務業的影響和制約,不但可能加劇無形貿易逆差的擴大,而且會進一步導致服務業失業人口的增加,造成國內服務業市場的混亂局面。

中國基礎產業、基礎產品目前尚由國家壟斷,缺乏競爭機制。電力、交通、旅遊等基礎性行業的開放次序應是:打破國家壟斷,在特定行業引入競爭機制,只有當這些基礎行業具有足夠的實力、競爭力與國外公司抗衡時,才可考慮引入國外競爭者。英國、法國等國經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實際上,中國在對外開放行動電話設備市場上已經過早、過快,日本公司認為日本花費幾十年才打開日本電訊通訊設備市場,中國在一夜間便讓美國摩托羅拉、瑞典愛立信等著名電訊製造商佔領了中國大部分電訊設備市場。在某些戰略性製造業方面(如汽車、化工、電子機械、金融、建築、通訊),中國尚採取色彩濃厚的保護主義。

目前絕大部分國有企業由於深層體制原因而日益困難,企業虧損額和虧損面日益擴大,下崗工人增加,大部分企業依賴於國家財政補貼或銀行貸款而勉強生存;況且,企業承包制等企業改革措施導致企業經營行為短期化,企業規模、技術改造和競爭力日趨下降,與現代化大生產趨勢背道而馳,除少數大型技術先進型企業外,真正富有競爭力的產業和產品微乎其微,大部分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企業已完全喪失市場競爭力,名存實亡。一旦這些企業由於中國加入wto 而被取消補貼和低息銀行貸款,加上實力強大的外國公司的競爭必然會破產,進而導致失業率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之惡果。目前城鎮失業率實際上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3%的水平,有人估計早已超過8%,若失業率進一步上升,中國的社會穩定性必將受到威脅。過早加入wto 不僅帶來高失業和社會不穩定的問題,亦會令中國市場完全受制於外國產品,中國最後可能成為外國產品的廉價加工基地和消費市場。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唐英年認為,中國國有企業目前一半以上經營不善、虧損嚴重。倘若再進一步開放市場,企業倒閉勢必更為嚴重。從社會問題著眼,中國人口超過12億,若一半以上的國有企業因開放市場倒閉,失業問題更為嚴重,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wto 成員資格並不一定直接有助於各國的經濟增長與出口。各國宜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不管是否為wto成員國, 均按照wto貿易規則不斷完善本身的貿易體制, 不斷融於國際經濟一體化之中,這應該是中國目前應採取的態度。

中國切不可放棄作為發展中國家加入wto這一根本原則, 中國亦需要相當長的過渡期來達到wto的所有義務與要求,否則, 一些幼稚的民族工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勢必潰不成軍。中國加入wto, 不僅要從中短期利益出發,更應從長遠、戰略的角度來衡量其得失利弊。中國加入wto首當其沖的便是要削減關稅、開放內銷市場, 外國產品則會以其資金、名牌、技術、質量及價格等因素迅速壟斷中國消費市場,最終導致大量資金外流,而同時國貨由於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不能夠擴大出口,結果必然是外貿逆差加大。因此,開放市場要有一個漸進過程。同時加強外國生產企業產品內銷的監管和反走私的力度,如實了解國外產品的市場佔領率。目前許多行業,如家電、膠卷、煙酒、洗滌劑、輪胎等產品行業,國外產品市場佔有率要遠遠高於官方公布的統計數字,絕大部分是「水貨」走私入口。其實,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已被遠遠低估了。中國政府應該更清楚、更確切地知會wto 主要成員國:中國要求加入wto並不意味著中國有求於人, 而是外國公司要急於打開中國這個擁有世界1/5人口的消費大國。實際上,中國經濟體系比不少現有的世貿成員國(如波蘭、古巴、日本、韓國)而言已相當開放了。既要看到中國需要wto,更要看到wto更需要中國。

專家估計,如果中國加入wto,其主要支柱產業,如汽車、化工、石油等會受到嚴重沖擊。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1997年3月決定對全國212家重點國有大型企業(例如上海石化、青島啤酒、東方航空公司、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聯想計算機公司、長城計算機公司等)給予政府扶持,其中包括給予優惠性貸款對這些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賦予更大的外貿經營權,以增強其整體競爭力。在此之前,中國政府已宣布重點搞好1000家國有大型企業,鼓勵大型企業進行兼並與結構調整,使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與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旗艦」。

四、有關專家對中國加入wto利弊得失的具體評估

香港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加入wto應該是利大於弊, 現在問題不在於該不該加入、何時加入問題,關鍵在於在什麼前提條件下加入?如何在談判中獲得一些比較優惠的條款和更長的過渡期。香港工商界對中國經貿部務實而靈活的原則與態度表示贊賞:「已經做了的,可以承諾繼續做下去;本來就准備做的,承諾盡快去做;將來可以做的,但一時還不能完全做到的,可以承諾一個時間表,逐步實現;不能接受的,無論外來壓力有多大,絕不會去做。」換言之,中國在透明度、國民待遇和統一實施外貿政策等會盡快去做,在外匯制度、取消非關稅措施、擴大市場准入等問題上,中國承諾了一個時間表,逐步去做。對於中國的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中國絕不可能同意其他締約國要求中國以發達國家的身份加入wto。無論在什麼壓力下, 中國政府絕對應該堅持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中國參加多邊貿易體制所承擔的義務與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及國內承受能力相適應, 從而使中國加入wto後大會造成對中國產業的重大沖擊,確保改革有條不紊地進行, 確保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

j.p.摩根的專家認為,如果中國加入wto,代價亦將是巨大的。 中國將放寬進口管制,生產企業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將大量進口外國機器設備,進而引起資金嚴重外流和外貿赤字。外國投資企業以其明顯優勢與國有企業及其他民族工業競爭,加上政府削減工業補貼,勢必引起大量企業倒閉破產和工人失業。中國主要通過其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維持其出口貿易的地位亦會受到挑戰。此外,東部沿海省市受到的沖擊或許要大於中西部地區。

香港嶺南學院社會科學院院長郭益耀教授認為中國不需要急於加入wto。國內某些部門如體改委、經貿委主張加入wto主要是基於由此可以加快國有企業、外貿體制改革,按照國際慣例參與競爭。外經貿部面對外面壓力亦要改革外貿體制,因為改革可以使國有企業提高效率、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但問題在於國內主要工業行業,包括汽車、化工、醫葯等將面臨關稅減讓後的外國產品的激烈競爭乃至生存問題,進而涉及其他許多問題。如何權衡利弊很難作出一個准確的判斷和結論。但有一點很明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十大貿易大國,被排擠在wto 這個多邊貿易體系之外,在國際形象上不妥當。中國也許要作出一些犧牲來換取國際形象和地位。

中國產業部門對加入wto的承受能力屬於「灰色地帶」。 許多部門承受不了, 但也有不少部門已經承受住了。 中國目前的工業體系比1978年前強得多,不能說完全沒有國際競爭力。目前中國平均關稅已降到23%,並承諾到2000年進一步降至15%。外國認為關稅削減還不夠,發展中國家平均關稅水平為13%,發達國家為3%~4%,美國等wto 締約國強求中國以發達國家身份加入wto。如果中國平均關稅削減到7%~8%,許多產業部門面對的壓力與沖擊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部分產業部門承受不了沖擊外,中國外匯儲備亦會因為加入wto而急劇下降。 雖不一定完全承受不了,但若處理不當,貿易赤字會加劇,甚至五六年內難以扭轉。因此,中國應找到一個平衡點。

少數專家認為,墨西哥並沒有因為加入wto 和北美自由貿易組織而得益。中國不宜過早開放其金融市場,否則導致利潤外流。

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經濟問題專家nicholao lardy教授認為,按照wto規則,中國政府必須停止補貼國有企業。 一旦喪失國家財政補貼,絕大多數國有企業將會被迫關門,大量工人由此被推入失業大軍隊伍。中國經貿合作部wto談判專家們很難將wto概念與條款向那些擁有上百萬工人和國有企業的工業部委推銷,中國短期內大概不會匆忙推出一系列過激改革措施。

日本大藏省研究報告認為,如果中國加入wto 的努力最終失敗必將危害中國經濟的信任程度和長遠發展。中國加入wto 對進一步實現其貿易自由化及擴大國際貿易極為重要,亦有助於把中國這一貿易大國納入wto這一共同的體系之中並為解決多邊貿易糾紛提供一個國際准則, 因此最終有助於把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合於國際經濟體系之中。繼續把中國拒於wto門外已經難以阻止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巨大作用, 反而會為多邊貿易體系帶來日益嚴重的負擔。 該研究報告建議中國在加入wto後的過渡期間對其承諾的義務必須嚴格堅持wto規則, 取消外國公司不允許經營外貿的限制,並在增加透明度的條件下為取消進口限制提交一個明確的時間表。中國政府還應在補貼、外資投資與貿易政策、產業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方面進一步努力。高關稅政策亦是wto 締約國關注的一大問題,中國在流通領域的種種限制對自由貿易無疑構成了嚴重阻礙。美國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對中國來說比加入wto更為重要。

新加坡發展證券有關專家認為,如果中國按照美國提出的苛刻條件加入wto,必將有損於中國的長遠利益。

香港著名經濟學家曾樹基教授認為,中國已經和90%的wto 締約國建立了廣泛的貿易與經濟關系,中國加入wto旨在和剩下的10 %締約國建立或加強經貿關系。因此,能否加入wto其效果區別不大, 即使中國不能加入wto, 中國依然可以連續依賴已建立的雙邊貿易關系擴大經貿活動。因此,加入wto僅是中國加速經濟起飛的一個中期目標。當然,中國加入wto,將有助於中國吸引更多的外資以改善基礎設施。

wto主要締約國迫使中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 尤其是放開金融銀行保險、零售批發、以及通訊、交通等基礎產業讓外國公司全面競爭。美國j.p.摩根證券公司專家認為,雖然加入wto會引起嚴重失業問題,但有助於國有企業改善經濟效率、提高勞動生產率、削減成本開支,從而進一步加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雖然多數學者專家認為中國過早加入wto 會導致眾多虧損國有企業破產倒閉並進而引起社會不安定,但亦有少數學者認為, 中國加入wto倒有助於改善國有企業運作,尤其是私有權改造、內部管理、技術改革、產品結構調整等難題。事實上,近50%的國有企業屬於微利的中小企業,早已面臨破產邊緣,這部分企業受加入wto的沖擊最大, 大部分盈利企業將會受益於更多的出口稅收優惠和wto成員身份。

美林證券公司有關專家認為,從總體上看,中國加入wto 是利大於弊。從長遠來說,加入wto具有積極作用, 雖然在短期內或許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但是,中國不應該害怕競爭。其實,中國彩電便是在近十幾年的無序、激烈競爭中完成了優勝劣汰的過程而在國內外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中國眾多名牌彩電在質量、售後服務方面並不遜於日本、韓國同類產品。中國永遠不會為加入wto做好充分准備。

世界銀行中國經濟研究項目顧問肖耿博士認為,中國是否或者能否加入wto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 目前中國尚不是wto成員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無形中受到影響。 現在問題不在於是不是要加入wto,而在於以什麼條件加入,目前中國正在與wto主要成員國討價還價。國內目前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能否加入wto 對中國來說已經無所謂的看法是很危險的,是傲慢、自大和狹窄民族主義心理的反映。中國必須與世界融為一體,否則會孤立於世界之外,不利於中國的長遠發展。雖然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但是目前存在或潛在的問題要遠遠大於已取得的成績。中國的經濟並不是奇跡,而僅是一個經濟起飛前夕的「趕超」過程,帶有相當的補償性質。事實上,中國已經比西方國家落後幾十年,雖然目前發達國家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它們現有的經濟秩序、經濟環境、社會制度相當穩定,不會像中國那樣「大起大落」。

渣打銀行廖群博士強調,中國加入wto從長遠、 宏觀層次來說肯定是利大於弊,但在短期、微觀層面則難以判斷,不同部門會從其本身的產業、行業對加入wto利弊得失作出不同的判斷, 例如紡織部門會認為中國加入wto後可以不必再受美國紡織品進口配額的限制。

具體來講,中國加入wto 會從各方面加速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與世界經濟的進一步接軌。中國可利用關稅平等、反傾銷等方面得到一些好處,有利於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短期內肯定會對國有企業、民族工業產生不可低估的沖擊與壓力,削減關稅不但對減少國家關稅收入,而且對國有企業、外貿平衡形成巨大的負面影響。要看到,短期的「弊」很可能是永遠的「利」。

原新加坡國立大學王教授認為,中國把加入wto既當作政治目標,又當作經濟目標。對中國經濟尤其是民族工業也許代價太大。但不宜忽略一點:由於中國不是wto成員國,國際貿易戰、 反傾銷等方面的律師費用太高。也許微觀企業在這方面感覺不到。*

10、知識產權到底對一個企業有多重要

你好,必然知識產權為你解答:

知識產權到底對一個企業有多重要,下面為你詳細解答:

一、企業為什麼要創新?

在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企業只有網頁鏈接創新,不斷產生新的產品,才能搶占市場先機,在某個或某些產品中達到基本壟斷的市場地位,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創新回報。如果沒有創新,固步自封,僅僅依靠現有產品參與市場競爭,夜郎自大、坐井觀天,滿足於狹小的一片天空,必然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被淘汰,企業對此應該警醒。

二、企業為什麼要保護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主要包括專利、商標、著作權、商業秘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企業研發新產品(此處指廣義的產品,包括一切有形和無形的產品)必然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不對知識產權進行有效保護,那麼競爭對手便會通過模仿、復制、反向工程、商業間諜等不正當手段低成本地獲得知識產權,從而生產出新產品參與市場競爭。由於其新產品沒有投入研發成本,價格自然較低,這樣會嚴重損害投入研發成本的創新企業,有時這種損害是致命的。

三、企業為什麼會忽視知識產權?

根據多年來的經驗,企業忽視知識產權的原因並不是懷疑知識產權的重要性,而是存在如下兩點顧慮:

1.知識產權得不到有力的保護。

我國以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得不到有力懲罰,使得企業對知識產權喪失信心。但是,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不能以昨日之心度今日之事。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必然趨勢,統一的市場必然要求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否則我國企業便不會有國際市場,更不會有國際競爭力。事實上,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也在逐年增加,這是客觀形勢的必然要求。因此,企業不應擔心知識產權得不到有力的保護,而應擔心企業沒有知識產權。

2.沒有資金形成和保護知識產權。

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資金短缺是大部分企業面臨的困難。資金越短缺,對知識產權的投入越少,企業的效益越差,資金就越短缺,如此進入了一個無限的惡性循環中。如何將有限的資金進行合理的配臵,發揮出資金的最大功效?我想知識產權是一個突破企業瓶頸的有效手段,如果處理得當,能夠快速擺脫困境,高速發展。

四、知識產權保護會給企業帶來哪些利益?

1.保護產品:以專利為例。

專利產品首先可以排除競爭對手的模仿和復制,提高專利產品(外觀專利申請)在相關產品市場中的市場份額。

2.防禦:

對企業而言,一方面要保護自己的產品不被侵權,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己的產品侵犯他人的權利。知識產權像盾一樣,能夠有效防止其他企業的矛。

3.增加企業無形資產:

企業資產不僅包括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資產,而且還包括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資產。無形資產的價值往往比有形資產的價值大得多,如一個技術含量高的專利,一個信譽良好的商標,其蘊含的市場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4.知識產權是企業創新能力的證明:

要想了解一個企業的創新能力,一個簡單的方法便是了解企業的知識產權擁有量。知識產權擁有量能夠強有力地證明企業的創新能力,可以以此獲取客戶信任,樹立企業品牌。此外,知識產權還可以為企業帶來許多利益,如許可他人使用知識產權的許可費,無形的廣告效應,申請政府項目,獲取政府資金支持等等。

由上訴可知,知識產權對於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本公司的知識產權不受侵犯,並且能更好的利用知識產權來鼓勵員工創新,降低產品成本,增加企業利潤,防止竊取研發成果、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佔領專利的至高點,從而使企業在復雜的經濟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希望以上內容可以幫助到你更好的理解知識產權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及發展前景,如若還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可直接聯系我。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