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寡婦開店筱丹桂
1、筱丹桂的生平年表
幼年喪父,8歲為童養媳,後領回,入義塾讀書2年。
1930年進高升舞台學藝,拜俞傳海為師,先攻老生後改旦,天資聰穎,刻苦用功,嗓音甜潤,扮相俏麗,尚未出科即成為該班主要花旦。
出科前後隨班演於嵊縣、蕭山、紹興、餘姚、寧波、杭州等地。
1938年4月到滬,18歲即掛頭牌,在恩派亞大戲院演出。不久合同期滿,復回浙江演出。以擅演彩旦戲著名。
1938年8月13日,農歷戊寅年七月十八日:紀念淞滬抗戰一周年,滬上所有越劇場子停演
1938年11月10日,農歷戊寅年九月十九日:為上海時疫醫院籌款,女子越劇「七班會串」舉行
1939年2月13日,農歷戊寅年十二月廿五日:女子越劇大會串義演舉行
1939年10月4日,農歷己卯年八月廿二日:「高升舞台」結束在滬演出
1940年8月1日,農歷庚辰年六月廿八日:「勸募紹屬平糶捐」女子越劇八班大會串舉行
1940年5月被混跡越劇界的流氓張春帆看中她的技藝,「聘請」她和師姐妹數人到上海卡德戲院演出,後在浙東戲院走紅。
1941年1月3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上海「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舉行
1941年1月21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四日:「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舉行
1941年1月22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五日:越劇九班大會串舉行
1941年7月29日,農歷辛巳年閏六月初六日: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舉行
1941年,她被張春帆以流氓手段強行佔有、嚴密控制。在張脅迫下,曾一度戲路大變,在演《馬寡婦開店》、《果報錄》(即《王文與刁劉氏》)、《姐做媳婦妹做婆》、《潘金蓮》等劇目中,渲染了庸俗色情的表演,以迎合某些觀眾的趣味。後在袁雪芬等人倡導「新越劇」的影響下,她也力圖改革。
1942年3月12日,農歷壬午年正月廿六日:丹桂劇團成立
1944年5月11日,農歷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舉行
1945年9月1日,農歷乙酉年七月廿五日:徐玉蘭參加丹桂劇團
1945年12月24日,農歷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全滬越劇大會串舉行
1945年與徐玉蘭合作後,演出了《秦淮月》、《是我錯》、《紅拂女》、《卿何薄命》、《青衫迷》等新戲。
1947年5月25日,農歷丁亥年四月初六日,10時35分:上海國泰大戲院劇場西面天花板坍塌
1947年7月29日,農歷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劇十姐妹」簽訂聯合義演合約
1947年8月19日,農歷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
1947年8月,袁雪芬、尹桂芳等越劇姐妹為自建越劇劇場和越劇學校舉行《山河戀》聯合義演,她在劇中飾宓姬一角,成為「越劇十姐妹」之一。義演結束後,積極靠攏進步文化人士,觀摩電影,徵求劇本,希望在自己劇團里進行新的改革嘗試。但這一切均為張春帆所不滿。
1947年10月5日,她去大華戲院看電影,遇本團導演冷山(金兆元),因都未賣到票,兩人交談多時。張春帆誣蔑其與冷山關系不正常,並折磨她,多次當眾辱罵她,她有口難辯,終於在10月13日下午服「來沙爾」飲恨而死,死前寫了「做人難,難做人,死了」的字句。享年27歲。
1947年10月16日大殮時,全市34家越劇場子停演日場,300多名越劇演員和無數觀眾擁向淮海路的上天殯儀館向她致哀
1938年4月進入上海卡德、國泰等戲院演出,享有盛譽,當時有「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之說,後與徐玉蘭、賈靈鳳組成丹桂劇團,成為滬上四大越劇班社之一。
2、舊上海真有越劇名伶商水花嗎
這是《舞台姐妹》里的角色,真實的商水花並不存在,她的原型應該是越劇名伶,越劇十姐妹之一的筱丹桂。 筱丹桂(1920—1947),越劇女演員,原名錢春韻,又名錢春鳳,浙江嵊縣長樂鎮人。
她1930年進高升舞台學藝,拜俞傳海為師,先攻老生後改旦,1938年4月進入上海卡德、國泰等戲院演出,享有盛譽,當時有「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之說,後與徐玉蘭、賈靈鳳組成丹桂劇團,成為滬上四大越劇班社之一。1947年8月參加越劇界「十姐妹」聯合義演《山河戀》,飾宓姬。不幸的是,她在1940年5月被當時筱丹桂的老闆張春帆看中,並最終因和冷山看一場電影,陷入了和冷山與張春帆的情感糾葛與緋聞事件,於1947年10月13日服「來沙爾」含恨而死。
她嗓音甜潤,扮相俏麗,文武兼長,旦角戲和女扮男裝戲均很出色。唱腔學施銀花,輕松活潑,流暢悅耳,尤其是眼睛,被人們贊頌像活的一樣。代表劇目有《仁義緣》、《再生緣》、《碧玉簪》、《西廂記》、《馬寡婦開店》、《玉蜻蜒》等。留有《西廂記·拷紅》、《倭袍·刁劉氏》、《馬寡婦開店》、《玉蜻蜒·張氏勸夫》等唱片傳世。
誕辰:1920年,農歷庚申年
逝世:1947年10月13日,農歷丁亥年八月廿九日,下午
3、徐玉蘭人物經歷的介紹
1933年立夏,進新登女子戲班「東安舞台」科班學藝,初學花旦,後習老生。文戲師傅俞傳海,武戲師傅是徽班文武老生袁世昌。學習過長靠短打、大小花臉和猴戲等基本功,能從三張半高的桌子上翻下。曾扮演過《火燒連營寨》中的趙雲、《涌金門》中的武松、《大刀收關勝》中的關勝、《龍潭寺》中的開口跳等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 1933年11月隨科班來上海演出於南洋橋敘樂茶樓,與名旦王杏花一起演《武家坡》。後來又與男班演員馬潮水和花碧蓮合演《碧玉簪》等戲。 1939年11月11日,農歷己卯年十月初一日,東安劇社分拆,徐玉蘭、吳月奎等組「興華越劇社」,演出於上海長樂戲院,並特邀金香鳳、孫妙鳳加入;水雲劇團新人金艷芳與汪笑真、鍾雲香等原東安劇社的部分人員組成「東南劇社」,演於上海匯泉戲院。 1933年後,徐玉蘭又隨 「東安舞台」跑碼頭演戲,足跡遍布浙江、江西一帶。 1937年初,隨「東安舞台」第二次到上海,先在老閘戲院,後到大中華戲院、南洋戲館、會樂戲館、南市戲館演出。曾與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搭檔,還曾和名角兒七齡童一起演紹興大班《殺子報》等。「八一三」事變後返鄉。 1939年初,隨科班再度來上海,在曹家渡三明戲院,相繼演出一批新劇目。 1939年11月與吳月奎等組建興華越劇社。 1941年1月3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中國救濟婦孺總會募捐運動在上海新新電台舉辦「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施銀花、屠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蘭、商芳臣、李艷芳、邢竹琴等38位演員,參加播音演唱。 1941年7月29日至30日,中國救濟婦孺總會籌募捐款委員會主辦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日夜共演4場。劇目有《御筆樓》、《采桂別桂》、《樓台會》、《楊貴妃》、《恆娘》、《林慧娘》、《販馬記》、《碧玉簪》、《紅玉公》、《貂蟬》、《拾玉鐲》、《女欽差》、《書房會》、《寶蓮燈》、《馬寡婦開店》等。參與主演的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邢月芳、商芳臣、筱丹桂、賈靈鳳、袁雪芬、馬樟花、徐玉蘭、趙瑞花、竺素娥、邢竹琴、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李艷芳等演員。 1941年12月19日,在上海老閘戲院與施銀花搭檔正式掛牌改演當頭肩小生。與三大名旦之一的施銀花首演《盤夫索夫》,一舉獲得成功。 1942年6月施銀花邀徐玉蘭赴寧波演於天然舞台。 1945年6月21日,傅全香、徐玉蘭在九星大戲院合作主演《浮生六記》。 1942年下半年與施銀花一起至寧波天然舞台演出。之後,徐玉蘭又與二肩花旦魏蘭芳搭檔,「唱紅寧波半爿天」。 1943年6月,徐玉蘭從上海請來劉濤先生排練劇本戲,改變了越劇原先那種無文字、無劇本、輕舞美的缺點,把越劇從「幕表戲」一舉推進到「劇本戲」這樣一個全新的表演形式,揭開了寧波越劇革新的序幕。 1944年初秋,徐玉蘭應傅全香之邀重來上海,兩人搭檔在斜橋路新開張的美華大戲院演出。 1945年下半年與筱丹桂搭檔。先是在天宮大戲院,後轉至國泰戲院。兩人上演的《是我錯》一劇,轟動一時。當時,徐玉蘭被公認為越劇三大名小生之一,與尹桂芳、范瑞娟齊名。 1945年9月1日,徐玉蘭參加丹桂劇團,與筱丹桂合作演出於大來劇場。 1945年12月24日,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假座天蟾舞台舉行全滬越劇大會串。劇目有筱丹桂、徐玉蘭的《青衫迷》;邢竹琴、王水花的《大堂會》;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鵑血》;姚水娟、張桂蓮的《血濺洞房》;傅全香、張湘卿的《送鳳冠》;尹桂芳、竺水招、徐天紅的《兩代兒女》;尹樹春、玉牡丹的《大劈棺》;金香琴、金月樓的《御筆樓》等。 1947年5月25日,上海國泰大戲院上演筱丹桂、徐玉蘭主演的新戲《是我錯》,演至10時35分,劇場西面天花板坍塌,17名觀眾受傷。 1947年7月29日,越劇界一批著名演員在上海四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會,為聯合義演簽訂合約。在上面簽名的有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次序按合約原件排列)。這十位演員人稱「越劇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因在上海的越劇演員處處受著老闆的控制、盤剝和欺凌,她們渴望有自己的劇場,能自由地演戲。為了籌建創建越劇實驗劇場,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個年輕的越劇演員,發起舉行聯合大義演。演出劇目是《山河戀》,地點在黃金大戲院。這十位演員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蘭、筱丹桂、徐天紅、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此十人並稱「越劇十姐妹」。 1947年9月25日,徐玉蘭自組玉蘭劇團,演出於上海龍門大戲院,首演劇目為徐進編劇、金風導演的《香箋淚》,搭檔的旦角是戚雅仙。並聘請吳琛、庄志、石景山等一批新文藝工作者擔任編導,排演了《國破山河在》等一批新戲。在龍門大戲院、國泰戲院和明星大戲院演出。 1948年,先後與戚雅仙、姚素貞、王文娟搭檔。 1948年9月23日,玉蘭劇團遷往明星大戲院演出,王文娟加盟,首演劇目《風蕭蕭》,由方隼編劇,殷鳴慈導演。由此開始了徐玉蘭與王文娟的長期合作。 1949年7月,參加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相繼演出了《白毛女》、《信陵公子》、《玉面狼》等劇,以配合當時的民主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受到政府的表揚。1950年6月30日,上海影劇工會越劇分會在中國大戲院舉行成立大會,選舉范瑞娟為主席、徐玉蘭為副主席。 1951年6月2日,上海越劇界集會於文聯禮堂控訴張春帆。袁雪芬、傅全香、徐玉蘭、邢月樵等演員,在會上列舉了張春帆欺壓越劇藝人的罪惡行為,要求政府嚴厲懲處。 1952年7月,率玉蘭劇團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成為總政文工團下屬的一個越劇隊。 1952年10月,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西廂記》中飾張珙,獲演員一等獎。 1953年春,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停戰談判代表團政治部文工隊,深入前線為中朝人民的子弟兵演出,並做交換戰俘的服務工作,獲得朝鮮勞動黨頒發的三級國旗勛章和志願軍司令部授予的二等功。 1954年春玉蘭劇團調回上海,編為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二團(後轉入上海越劇院),擔任主要演員。 1954年秋,參加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與王文娟因《春香傳》一劇雙雙榮獲華東戲曲會演表演一等獎。 1955年隨團去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飾《西廂記》中張珙。 1955年6月19日,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團長許廣平,副團長張東川,秘書長王志成,副秘書長胡野檎,主要藝術人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張桂鳳、呂瑞英、金采風和吳琛、劉如曾、顧振遐、蘇石風、幸熙等。同年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頓等地演出《西廂記》和《梁山伯與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觀看了《西廂記》的演出,並上台接見演職員。7月24日,為駐德蘇軍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鐲》、《樓台會》等劇目。 1955年7月30日,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離開柏林,赴蘇聯訪問演出。中國越劇團在蘇聯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目。8月15日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米高揚、別爾烏辛等,觀看了《梁祝》的演出,觀後在劇場休息室接見了劇團的同志,伏羅希洛夫還親手把一束束鮮花分送給被接見的劇團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畢《西廂記》後,蘇聯方面將「驚艷」一場攝成電影。9月10日,離開新西伯利亞回國。 1957年6月1日,上海越劇院二團由庄志編劇、石景山導演,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北地王》,在大眾劇場上演。 1958年2月18日,由上海越劇院二團徐玉蘭、王文娟主演,徐進編劇,吳琛藝術指導,鍾泯導演的《紅樓夢》,首演於共舞台。《北地王》、《紅樓夢》被譽為徐派小生的兩大豐碑。 1958年6月28日,為紀念關漢卿從事創作700年,上海越劇院二團由徐玉蘭主演的《關漢卿》,在大舞台首演。 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9年2月17日至4月3日,根據中越文化合作協定,由上海越劇院組建的中國越劇團赴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在河內、海防等9個省市演出28場,觀眾逾20萬人次,演出劇目有《紅樓夢》、《追魚》、《黨員登記表》、《打金枝》、《斷橋》、《風雪擺渡》、《拾玉鐲》、《盤夫》、《評雪辨蹤》等。徐平羽任團長,吳琛任副團長兼藝術指導。 1959年7月16日,上海越劇院二團與天馬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彩色越劇藝術影片《追魚》,應雲衛導演,徐玉蘭、王文娟主演。 1959年9月23日,赴京參加國慶10周年演出的上海越劇院在中南海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劇院負責人和主要演職員有胡野檎、徐玉蘭、王文娟、顧振遐、劉覺等20人。周恩來與大家作了長時間交談,對越劇的發展、音樂唱腔的改革和男女合演等問題,談了看法。 1959年9月30日,上海越劇院二團與天馬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的彩色越劇藝術影片《追魚》完成。該片由應雲衛導演,徐玉蘭、王文娟主演。 1959年,去越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 1960年3月2日,上海越劇院實驗劇團男女合演的《十一郎》,首演於麗都大戲院,由吳琛、徐玉蘭編劇,陳鵬導演,史濟華主演。演出受到文藝界好評。《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戲劇》等報刊載文贊揚。 1960年7月22日,第三屆全國文代會開幕。這次會議是「文代會」與各協會的代表大會穿插進行。上海越劇院的袁雪芬、吳琛、徐玉蘭、王文娟、顧振遐、蘇石風,合作越劇團的戚雅仙和北京越劇團的范瑞娟、傅全香,上海京劇院的周信芳、陶雄、童芷苓、李玉茹、王燮元、馬科、梁斌等出席。 1960年12月23日至1961年1月26日,上海越劇院以上海越劇團的名義,首次赴香港演出。團長白彥、副團長袁雪芬,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采風及男演員史濟華、劉覺、張國華等。共演出劇目計有大戲《西廂記》、《紅樓夢》、《碧玉簪》、《金山戰鼓》、《追魚》,小戲《打金枝》、《陽告》、《行路》、《斷橋》、《拾玉鐲》、《做文章》、《評雪辨蹤》、《盤夫》等。 1961年7月14日,由中共浙江省委主辦,上海越劇院的《紅樓夢》在杭州飯店招待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黨政代表團,周恩來總理陪同觀看,觀後會見了徐玉蘭、王文娟。金日成主席當面邀請該劇訪問朝鮮。 1961年8月17日,由上海市委外事處主辦,上海越劇院徐玉蘭主演的《打金枝》,在友誼電影院招待迦納總統恩克魯瑪。 1961年9月8日至10月18日,應金日成首相邀請,上海越劇院二團以「中國上海越劇團」名義,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訪問演出。朱光任團長,袁雪芬任副團長,章力揮任秘書長。演出劇目有《紅樓夢》、《西廂記》、《春香傳》、《打金枝》、《盤夫》、《擋馬》等。主要演員有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呂瑞英、金采風、陸錦花等。《紅樓夢》特為慶祝朝鮮勞動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鮮黨政領導和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團、以科茲洛夫為首的蘇共中央代表團,觀看了演出。 1961年10月下旬,中國上海越劇團訪朝演出歸來,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全團人員。又偕同齊燕銘、王昆侖,陪同劇團同志參觀北京清朝恭王府遺址。劉少奇、周總理均看了匯報演出,並上台接見演職員,合影留念。 1962年,與王文娟一起赴朝鮮輔導朝鮮唱劇《紅樓夢》,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見。 1962年7月,徐玉蘭與王文娟主演的《紅樓夢》被攝製成電影。 1962年12月底至1963年1月中旬,文化部副部長徐平羽,率領上海越劇院徐玉蘭、王文娟,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為朝鮮唱劇《紅樓夢》的排練進行輔導。金日成在首相府接見徐平羽、徐玉蘭、王文娟,並合影留念。 1964年10月7日,由上海市外事處主辦,上海越劇院演出的《打金枝》(呂瑞英、陳少春等主演)和《母子會》(徐玉蘭、周寶奎主演),在友誼電影院招待以範文同總理率領的越南黨政代表團。 1964年10月10日,上海越劇院二團97人參加了金山縣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吳琛、徐玉蘭、王文娟等均參加,為時8個月。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徐玉蘭曾赴新加坡、泰國和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 1989年10月12日,中國唱片總公司為慶祝中國唱片出版事業40周年,在北京隆重舉行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共設2個獎項,88個單位和個人獲獎。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梅蘭芳、裘盛戎、馬連良、周信芳、程硯秋、張君秋、李世濟、童芷苓、方榮翔、李維康、俞振飛、新鳳霞、常香玉、郎咸芬、紅線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陳書舫、競華、筱文艷、嚴鳳英、侯寶林、馬季、高元鈞、駱玉笙、蔣月泉。獲獎的戲曲曲藝類單位:無錫市錫劇團、吉林省民間藝術團、西安易俗社 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1992年7月,徐玉蘭所灌《紅樓夢》唱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徐玉蘭唱腔集成》問世。 1992年,徐玉蘭攝制了8集電視片《徐玉蘭藝術集錦》。 1993年4月,八集電視劇藝術片《徐玉蘭藝術集錦》在上海電視台首播。 1994年10月,傳記《徐玉蘭傳》出版。 2003年6月27日,徐玉蘭在寧波新芝賓館多功能廳參加「寧波越劇革新60周年紀念活動」。 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徐玉蘭影集》。 2006年3月4日,題為《越劇「生」角流派》的演講在賀綠汀音樂廳舉行,越劇表演藝術家徐玉蘭、戲劇作曲家連波等與越劇戲迷們見面交流。《越劇「生」角流派》是原定這次徐派、范派的演講主題。范派藝術創始人范瑞娟聽說有這個活動之後,非常想到現場與她朝夕思念的觀眾見面。可是,由於醫生堅決反對她帶病出席任何活動,范瑞娟只能通過老姐妹轉告大家:祝當代的越劇明星們,新戲越來越多,越唱越好,繼承前輩風采,發揚自己特色。祝關心越劇事業的戲迷越來越多。徐玉蘭在講台上深情地說:「眼睛一眨,越劇誕辰已百年。想想心情就激動,自己的舞台生涯已經有70多年啦。從草台班子起家,一路坎坎坷坷,直到越劇興旺發家,我們是越劇發展的見證人。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百年前的草台班子,如今已經登上了世界舞台。我們不能忘記越劇的祖輩、不能忘記在幕後對越劇音樂默默耕耘、奉獻智慧的老師們。」在賀綠汀音樂廳里,連波播放了他精心剪輯的越劇生角流派的代表唱段。錢惠麗、韓婷婷、王君安為戲迷演示了《紅樓夢·洞房》、《梁祝·樓台會》、《盤妻索妻·賞月》等片段,受到陣陣喝彩。 [7]2006年3月27日,時值中國越劇誕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特別選擇越劇的發源地嵊州和越劇的發祥地上海進行雙向傳送異地直播。這台晚會開創兩個「第一次」,即首次以雙向傳送異地直播的現代電視傳媒手段來運作戲曲節目;首次讓藝術家們以「走紅地毯」的方式拉開晚會的序幕。名家薈萃共襄盛舉此次晚會可謂名家薈萃,不但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周寶奎、畢春芳、張小巧、呂瑞英、金采風等悉數到場,越劇中堅力量錢惠麗、單仰萍、方亞芬、章瑞虹、王志萍、韓婷婷等也共同參與這台晚會的表演。同時全國其他越劇院團的領軍人物茅威濤、吳鳳花、陳飛、張小君等也以訪談、再現表演等多樣形式祝賀演出。名家新秀會聚兩地,共同演繹各個流派代表唱段,展現越劇發展百年華彩。 此外,晚會現場還邀請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尚長榮、紹劇名家六齡童父子、電影表演藝術家謝芳、嚴順開、音樂家何占豪、影視明星李玲玉等傾情參與,共襄盛舉。上海本地其它劇種的藝術家們更是當仁不讓,粉墨登場,淮劇名家馬秀英、昆劇名家梁谷音、滬劇名家馬莉莉、茅善玉、影視明星楊昆等都將反串越劇流派大聯唱,祝賀越劇百歲。見證了越劇百年發展的老藝人——94歲的「小歌班」藝人張榮標老先生還親臨晚會現場為觀眾們獻唱一段。 2006年4月9日,作為越劇百年系列活動之一的首屆「顧錫東戲劇藝術越劇票友大賽」在西塘水上舞台拉開序幕。來自江蘇、浙江、上海三地的越迷們在此擺開擂台,追憶劇作家顧錫東。徐玉蘭為優勝選手頒獎 2008年5月23日,由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主辦,SMG綜藝部、SMG廣播文藝中心、上海蘭生越劇發展基金、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協辦,上海越劇院、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聯合承辦的「上海越劇界聯合賑災義演」專場在上海逸夫舞台舉行,義演專場的票房全部收入和現場募集捐款送達災區。此次義演,活躍在越劇舞台上的一批知名的中青年明星演員如章瑞虹、許傑、張承好、孫智君、王志萍、鄭國鳳、金靜、韓婷婷、傅幸文參演;浙、閩在滬的越劇演員如王君安、趙海英等加盟登台;老一輩藝術家王文娟、金采風、畢春芳、周寶奎、孟莉英、范瑞娟、徐玉蘭、尹小芳等獲悉消息後也上台與大家一起表達老一輩藝術家們抗震救災的情懷。在整台演出的最後,這些老藝術家和所有演員一起,共同進行配樂朗誦《坐標》。演出在盛舒楊演唱的歌曲《祈禱》中開場,何賽飛演唱一段評彈開篇《蝶戀花》,趙志剛清唱《一封來自災區前線的信》。義演活動得到了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的大力支持,SMG文藝中心將義演作為「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星期廣播音樂會」特別節目直播。[ 2013年11月9日,出席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開幕式現場,被授予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93歲高齡的徐玉蘭老師親自到場領獎。
4、求解放前上海越劇最著名女演員最著名的唱段
筱丹桂(馬寡婦開店)
徐天紅(明月重圓夜)
袁雪芬 范瑞娟(梁祝哀史)
5、舞台姐妹的那個越劇皇後是誰啊
電影《舞台姐妹》
劇本:謝晉、徐進、林谷
創作:1963年
背景:1940年左右
采訪人物:袁雪芬、范瑞娟、徐玉蘭、傅全香等等越劇界老藝術家
提示:無具體生活原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6093d01000bu5.html
6、李艷芳的人物經歷
1929年春,李艷芳入嵊縣黃澤辦起的第二副女子科班「新新鳳舞台」學戲。習小生。半年以後隨班在浙東一帶城鄉演出。 (另一說為:1928年,李艷芳入嵊縣黃澤辦起的第二副女子科班「錦新舞台」學戲。 )
1932年中國戲劇研究社出版《越中三絕》,介紹當時稱為「越中三絕」的著名越劇藝人趙瑞花、姚月明、李艷芳的藝術成就。
1933年夏,李艷芳與王杏花搭檔,彼此配合默契,處處用心,觀眾對這對搭檔大表歡迎。
1936年,李艷芳與姚水娟二進杭州大世界。
1937年,在溫州演出時,開始與姚水娟搭檔合作,是年進入杭州大世界演出。
1938年春節(1月31日)的三天里,李艷芳、姚水娟領先的「越升舞台」在上海通商旅館演出,花旦姚水娟掛頭牌,小生李艷芳掛二牌,老生商芳臣掛三牌。 第一天,日場《仁義緣》、夜場《沉香扇》,第二天,日常《三看御妹》、夜場《前本三笑緣》,第三天,日常《十美圖》、夜場《後本三笑緣》。當時通商劇場有250個座位,演出常常客滿。 戲曲評論家蔡萸英送去花籃,演員們很高興,日夜場捧進捧出,在台上放了半個多月,此後送花籃成為越來越盛的風氣。 4月,她們移至老閘大戲院,該戲院有400多座位,雖是小劇場,但劇場規格較高,作為紹興大班的基地是名正言順的正規劇場,演出亦場場客滿。 7月,李艷芳與姚水娟拆檔。繼與趙瑞花搭檔至1940年4月。
1940年8月1日,農歷庚辰年六月廿八日:「勸募紹屬平糶捐」女子越劇八班大會串舉行。卡爾登大戲班(今長江劇場)當天晚上開演全本《梁祝哀史》,袁雪芬、小白玉梅、筱丹桂分飾前、中、後的祝英台,張湘卿、李艷芳、馬樟花分飾前、中、後的梁山伯。第2天日場演《盤夫索夫》,小白玉梅、袁雪芬、筱丹桂分飾前、中、後的嚴蘭貞,馬樟花、張湘卿、李艷芳分飾前、中、後的曾榮。 8月1日至2日,紹興七縣旅滬同鄉會,假座卡爾登大戲院,舉行「勸募紹屬平糶捐」女子越劇八班大會串。劇目為《沉香扇》、《梁祝哀史》、《盤夫索夫》、《碧玉簪》,主要演員有:施銀花、屠杏花、小白玉梅、姚水娟、商芳臣、李艷芳、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傅全香、賈靈鳳等。秋,姚水娟再度與李艷芳合作,水雲劇團改組為越華劇團,繼續在沈益濤掌管的皇後、卡德龍門等戲院輪番演出。 同年,由胡知非編導,姚水娟和李艷芳合演《淚灑相思地》,此劇是越劇從路頭戲(幕表戲)向劇本戲進化的開端。 10月,李艷芳和姚水娟搭檔,在上海皇後大戲院把《蔣老五殉情記》搬上越劇舞台,編導就是從事過文明戲的樊籬。這出戲的演出形式更偏重寫實,演員身著旗袍、西裝,採用寫實不驚,台上搭樓,有人力車上台;燈光採用側光和追光,並隨劇情氣氛變化時強時弱,用音響效果模擬輪船在海上行駛時的波濤聲和人落水時的響聲,姚水娟還在觀眾席中出現,從台下走到台上。為表現生活真實,排煙期間演員還去會樂里妓院吃花酒,以觀察妓院中的種種情景;去招商局輪船上體驗乘海輪的感受。這出戲打出了「話劇化、電影化」的旗號,有意識地吸取話劇和電影的成分,在女子越劇表現城市現代生活方面做了探索,引起觀眾濃厚興趣,創造了連演六十三場,總共演出一百十六場的票房紀錄。 此後,姚水娟、李艷芳聯袂上演《魂斷藍橋》、《大家庭》等戲。
1941年1月3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上海「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舉行中國救濟婦孺總會募捐運動在上海新新電台舉辦「全市女子越劇大會串」,施銀花、屠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徐玉蘭、商芳臣、李艷芳、邢竹琴等38位演員,參加播音演唱。1月21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四日:「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在上海浙東大戲院進行。日夜場演出摺子戲。 李艷芳與姚水娟飾演《樓台會》。1月22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五日:越劇九班大會串舉行。1月22日至23日,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故鄉災款游藝大會,聯合在大來、天香、卡德、民樂、永樂、南洋、同樂、浙東、萬國等戲院演出的越劇團,假座上海更新舞台舉行九班大會串。劇目有《碧玉簪》、《孟麗君》、《沉香扇》等。馬樟花、李艷芳、王水花、毛佩卿扮演王玉林,施銀花、筱丹桂、竺水招、邢竹琴、林黛英扮演李秀英,小白玉梅、姚水娟、王明珠、袁雪芬扮演孟麗君,竺素娥、張湘卿、尹桂芳、屠杏花扮演皇甫少華,小白玉梅、姚水娟分飾蔡蘭英,屠杏花、竺素娥、張湘卿、尹桂芳分飾徐文秀。6月11日,李艷芳又與姚水娟搭檔,在卡德大戲院演出《啼笑因緣》,仍由樊籬編劇,該劇分上中下三本,亦轟動一時。 7月29日至30日,中國救濟婦孺總會籌募捐款委員會主辦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日夜共演4場。劇目有《御筆樓》、《采桂別桂》、《樓台會》、《楊貴妃》、《恆娘》、《林慧娘》、《販馬記》、《碧玉簪》、《紅玉公》、《貂蟬》、《拾玉鐲》、《女欽差》、《書房會》、《寶蓮燈》、《馬寡婦開店》等。參與主演的有屠杏花、王杏花、小白玉梅、邢月芳、商芳臣、筱丹桂、賈靈鳳、袁雪芬、馬樟花、徐玉蘭、趙瑞花、竺素娥、邢竹琴、范瑞娟、尹桂芳、竺水招、姚水娟、李艷芳等演員。
1942年,李艷芳歇夏離開越華劇團。
1944年5月11日,上海越劇聯誼會假皇後大戲院,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鳳冠》;李艷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賈靈鳳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陳琳與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鐲》;王杏花、竺素娥的《販馬記》;施銀花、屠杏花的《化緣認妻》;余彩琴、張桂蓮、陸錦花、戚雅仙、徐天紅、吳小樓的《明末遺恨》。7月,其時正值姚水娟改良越劇之際,她倆輪番在皇後、卡德、龍門戲院,主演了60多部新戲。其中影響較大的戲有《蔣老五殉情記》、《啼笑因緣》、《淚灑相思地》等,一再創越劇場子上座之新紀錄,這是其演藝生涯的全盛時期。9月起至1946年5月下旬,先後與筱丹桂、金香琴、傅全香搭檔,演出於國際、天宮、紅寶等劇場,上演了20多部新戲。其中與筱丹桂合作主演的有《姊做媳婦妹做婆》、《楊乃武與小白菜》等;與金香琴合作主演的有《艷陽天》、《漁村淚》等;與傅全香合作主演的有《小妹妹》、《花朝春》等。
1950年5月,麗都舞廳改建為麗都花園大戲院。於6月1日開幕。 李艷芳參加演出。 6月7日晚,麗都大戲院由文宣越藝社上演《車轔轔》,講述春秋戰國的故事,李艷芳一飾兩角。 7月,麗都大戲院夜場時裝新戲《海棠紅》,由李艷芳飾演海棠紅,賣座頗佳。 7月29日起,文宣越藝社日常上演《綉鴛鴦》,夜場上演《梁祝哀史》,李艷芳主演。7月30日上演反串戲《三看御妹》,李艷芳反串花旦,余彩琴反串大花臉,許瑞春反串小丑,謝素雲反串老旦。 8月,影都工會越劇分會籌募福利基金,全滬越劇名演員會串兩天,李艷芳與徐玉蘭、竺素娥演出梁山伯,票價最高為兩萬,最低為三千。 8月29日上午,戲曲研究班表演系越劇演員在大舞台演出越劇觀摩老戲《狗報恩》,徐玉蘭飾演農民,王文娟飾演張氏,沈月鳳飾演王氏,李艷芳飾演陳茂生,魏梅照飾演陳茂林。 9月,徐天紅發起歡迎「東山」越劇團勝利歸來茶會,李艷芳參加。 9月,息影數年的李艷芳與許瑞春一起組建芳春劇團,於1950年10月4日演出於寧波大戲院。 劇目為《馮小青》。 10月,參加文化越劇團,與許瑞春、小傅全香、陳佩君等,演出於寧波大戲院。
1951年9月,在越劇界抗美援朝捐獻「越劇號」飛機的義演中,李艷芳參與演出《梁祝 回十八》、《碧玉簪》、《盤夫索夫》。 此後,即息影舞台。
1952年,開始學醫。
1953年4月,蘇州戲劇界聯合演出,李艷芳參演《碧玉簪》。
1955年,學醫結束,隨義姐遷居北京,在東城區衛生院登記分配,後進入人民醫院專做保健醫學。
1959年2月,原以參加東風越劇團的李艷芳下鄉探親回到上海。
1963年,46歲,經人介紹,與石油部專家管毓濟結婚。
1965年,因愛人調陝西寶雞籌建石油機械廠,隨夫調到了陝西寶雞做廠醫,直至退休。後由於愛人過世,又未生小孩,加上對上海感情頗深,故現選定上海為葉落歸根之地。
2008年12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