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網店村
1、什麼是淘寶村?
村子的名稱吧!!!!!!!
2、河南一個小鄉村「桑坡村」爆火,該地有何特別之處?
在河南,有個桑坡村,以前是個窮地方,村民說,窮的時候,村裡的男人娶不上媳婦,甚至連飯也吃不飽,可是,如今,這個村卻成了“中原淘寶第一村”之稱,6500多人的小村莊,開了千餘家網店,旺季的時候日發貨量超過6萬件。甚至,這個村打出了旺季單月銷售3、4億元的旗號。那麼,這個村是怎樣完成逆襲,走上致富之路的呢?
1978年以後,這里的村幹部為改變貧窮的現狀,帶頭做起了熟皮生意,村民們看著賺錢,也跟風而上,生產的皮草產品就從這里走出去,通過網路不斷地銷售到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羊皮毛通過海運,運輸到桑坡村,加工生產成皮毛產品。如今,一切跟皮毛有關東西,在這里都能用進貨價買到,您穿的皮草也很可能來自這個地方。
在通往這個村子的路上,每天都有車輛進貨出貨,各地客商取貨購物,車輛川流不息。這條村的清晨,是被快遞收貨的吆喝聲叫醒的,很多村民這樣說。頭頂“中原淘寶第一村”的名號,村裡的產品遠銷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村民們抱著玩一玩的態度,隨便嘗試創業的年輕人,也年賺200萬。
桑坡村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臨街的房子都是商鋪,其中大部分店是賣鞋的。製鞋、檢查、打包、裝箱、交給快遞員,收發訂單,是桑坡人整天忙碌的事情。有位女店主說,雙11期間,訂單太多,物流有限,很多貨都沒發出去,即使這樣,光順豐一家的運費就花了1萬多!從街邊走過,就能看到每家店裡都碼著幾堆要快遞出去的鞋盒……
每天下午四點以後,才是 桑坡村 最熱鬧的時候,從四面八方來進貨的商客、電商、微商擠滿街頭,看貨、選貨、下單、提貨,然後趕時間吧貨物發快遞,分發到全國各地,而這種緊張而忙碌的狀態,從10月持續到第二年2月。 就在幾年的時間里,淘寶和微商的刺激,讓桑坡的實體店鋪入雨後春筍,發展到500多家,網店超過千家,年電商產值達7億元。如今,桑坡作為皮藝小鎮,被列進了 焦作市 特色小鎮名單,將再投資30億元,從二產向三產轉移。這對桑坡人來說,可能又將是個大好機遇。
3、淘寶村在哪裡
隨著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浙江、廣東、江蘇、河北等地農村出現了一批專業的「淘寶村」。村裡的農民幾乎家家戶戶都以在淘寶上開店為生,成了不折不扣的網商。
原住人口只有1000多人的義烏市青岩劉村,截至2010年,村民們一年在網上賣出的商品總額超過8億元。淘寶網上交易超過50萬筆的「金冠」店鋪,近十分之一都在這里。
4、淘寶村在哪裡
隨著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展,浙江、廣東[1]、江蘇、河北等地農村出現了一批專業的「淘寶村」。村裡的農民幾乎家家戶戶都以在淘寶上開店為生,成了不折不扣的網商。
2005年,由於青岩劉毗鄰義烏最大的貨運市場———江東貨運市場,交通方便,一些網商選擇在此創業。到2009年下半年,青岩劉本地的網商也發展起來。現今這個原本僅有1486名村民的村莊,已容納了8000多人,開出了2000餘家淘寶網店,成交額超過20億元。
青岩劉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淘寶第一村」。背靠「淘寶」好乘涼,青岩劉村現在年房租收入近億元,房東們有的也成為了淘寶店主,有的則過上了悠哉的吃房租生活。
5、中國葫蘆第一村葫蘆一個能賣3000元嗎?
近年,聊城市堂邑鎮路庄村名氣越來越大。
聊城市堂邑鎮路庄村,是遠近聞名的葫蘆村,被稱為「中國葫蘆第一村」,一個葫蘆市場價一千到三千塊錢左右,在這里幾乎家家戶戶種葫蘆,大的小的,各式各樣的葫蘆隨處可見,村民靠著葫蘆發了家致了富。
「這些大個的,這都叫中號,裡面那小點的就是美國葫蘆。最小的就是這袋子上的這幾樣,叫天津長嘴,就這個一公分的嘴,它就比那個小美國(葫蘆)多賣錢。」村民孫新華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家種了6畝地,近8個品種各式各樣的葫蘆,如今正處於晾曬期。說起這些葫蘆,她顯得格外高興,因為這些大大小小的葫蘆,能給他們家帶來不小的收入。
「形狀好一點的賣50塊錢一個,走通貨不論大小還得25元一個。開始下來那時候,叫他們挑貨,比較正一點的都30塊錢一個。」孫女士說,如果一畝地能夠遇到幾個品相好的、稀有的,那更是不得了,一個葫蘆甚至能夠賣到少則上千,多則幾萬的高價。
據一名葫蘆種植戶介紹,一種叫連體雙胞胎的葫蘆,頭幾年要賣2000多一個,現在種出的多了,也能賣上1000多塊錢。而他種植的13公分的宮廷葫蘆,前幾天賣了3000多。
而像這樣動則上千的葫蘆,在整個路庄村,也並不少見。另一名村民地里的葫蘆更是早早就被定了下來:「這個葫蘆賣了2000元,這是在地里定的葫蘆,一般客戶過來都是地里的綠皮就定下了。這一個賣了3000,這也是都交錢了的,都在這放著,現在還沒干來,幹了就給他發貨,拿走。」
小小的葫蘆,給路庄村的老百姓帶來了不菲的收益,畝產都在萬元以上,葫蘆種植已經是該村最主要的經濟項目,目前很多村民甚至都走出路庄村,在外包地進行種植。
孫女士介紹,種植很普通的葫蘆,一畝地收入約萬元,「要是種些新品種,價格也沒法說。」而一名打磨葫蘆的村民說,一畝地能收2萬左右。
葫蘆加工是個細活,如果不及時去皮,新鮮的葫蘆會出現斑點、甚至爛掉。剛摘下來的新鮮葫蘆,首先就需要用機器進行去皮處理。
如今正是打皮曬葫蘆的季節,家家戶戶正忙著處理自家的葫蘆,一個熟練的家庭婦女,小葫蘆一天大約能處理3000個,大的葫蘆能處理1000個左右。剛剛去掉青皮的葫蘆還需要放到水裡進行清洗,再曬出來好皮色。
大大小小的葫蘆,給路庄村的村民帶來了不菲的收益。村民們都戲稱這葫蘆都是地里結出的金疙瘩。那麼這么多的葫蘆,是如何一步一步換成錢,裝進老百姓的腰包里的呢?
每年的9月初到11月份,各地客商和玩家都會慕名而來,收走幾萬或者幾車,這里的葫蘆幾乎不愁銷路。
一位臨沂客商表示已經在這里待了9天,「今天掏了些給我一個朋友往外發的,這些有幾塊的,幾十的都會有的。我收了接近小6萬塊錢的了。」一名哈爾濱客商則表示,自己一年來10次,每次來都收兩車走。
除了外地的客商和遊客,當地很多人也做起了淘寶生意,於華田就是其中一位。
「這種葫蘆就是素葫蘆,直接包裝好就發貨。像這種小的三四十,到五百之間。」老於的網店一天的成交額在3到4千元左右,偶爾也有過萬的時候。目前路庄村像他這樣的商家有300多戶,基本上能夠自產自銷。除了淘寶,還有很多種植戶也開起了自己的葫蘆工作室,進行銷售。
在王志寬的工作室里,大部分都是精品葫蘆,價格也稍微高一些,主要負責給一些優質商家和高端玩家供貨。一株造型寓意為福壽連綿的整棵葫蘆,目前的市場價值大約在1000到3000塊錢左右。「沒數過我這裡面類型有多少種,應該有個小幾十種,二三十種是沒有問題的。現在是旺季,大體上每天銷售額有的時候幾千,多的時候一萬以上吧。」
目前,聊城的葫蘆產業蒸蒸日上。從零散種植、加工,到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條,在這里除了有隻賣幾十元一個的素葫蘆,還有能賣到幾萬一個的工藝葫蘆。精美的工藝葫蘆都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又給老百姓帶來了哪些商機呢?
郝洪燃是路庄村最早經營葫蘆生意的村民。2001年,他建起了自己的葫蘆加工廠,走向了產業化發展之路,目前他經營的工藝葫蘆大約有100多種。「我們這里一般就是烙畫、浮雕、針雕這幾款走的是最快的,量最大的還是烙畫工藝。」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葫蘆是指用烙鐵在葫蘆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保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
烙畫葫蘆主要以歷史人物、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主,其次也有詩詞歌斌,個人畫像等等。很多烙畫圖案有深有淺,極其精美。
而在這里烙畫的工人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忙時農忙,有時間便到廠里來工作,除了家裡的收成以外,製作工藝葫蘆也能為他們帶來不菲的收入。 一名工人說,「做的快的,快手一天劃上100多,200塊錢。」
目前路庄村有葫蘆加工作坊200多個,占據全國葫蘆產銷量的80%,是全國最大的葫蘆產品集散地,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葫蘆第一村。
2016年的「雙11」剛剛過去,「雙12」又將在下周拉開帷幕。今年的「雙11」在無數「剁手族」的努力下,天貓的成交額突破了1207億元。而每年「雙11」「雙12」的購物狂歡所映襯出的是網店經濟近幾年的飛速發展。也正因如此,不少人都當起了淘寶店主。在浙江省義烏市江東街道,一座名為青岩劉的小村正處在一年中最忙碌的階段。在這座小小的村莊裡面,竟容納著3200多家網店。「中國網店第一村」的標識,更是彰顯出這座小村莊的特殊之處。
723戶人家,電商從業者卻有25000人。
青岩劉村黨支部書記毛勝平介紹,青岩劉村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戶籍戶數723戶,在冊人口1735人。從2007年,第一家淘寶店「鄰家實惠小店」在這里開業以來,截至2015年,青岩劉村內的網店已經多達3200多家,電商從業人員2.5萬餘人,而他們2015年全年銷售額近45億,日均出單量10萬單左右。
說起青岩劉村的發展歷程,毛勝平表示,當年青岩劉村的情況非常適合經濟實力弱、剛起步的電商創業。2006年時,青岩劉村完成了舊村改造,每家每戶的樓房都建成4層半結構。但大部分家庭實際只用到半層或一層,除自用外還有大量空餘。而青岩劉村所處的義烏市江東街道正處在城鄉結合區域,所需生活成本相較於其他地區比較低。村中空餘的房屋,剛好能滿足住宿、辦公、倉儲等需求。地處義烏這個國內小商品集散地,也讓青岩劉村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豐富的商業信息、商品城海量的貨源和商貿物流的便捷,讓整個青岩劉村的創業門檻很低,非常適合缺乏資金、缺乏信息、缺乏途徑的草根創業。」
如今,青岩劉村的獨特區位優勢仍在發揮作用。毛勝平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青岩劉村3200多家網店銷售的產品種類繁多,服裝佔20.9%、飾品佔18.7%、禮品佔11.8%、玩具佔10%、小家電佔6.8%、針織用品佔5.6%、日用百貨佔8.6%、五金佔3.6%、辦公用品佔2.3%、化妝品佔7.3%。「在所有的店家之中,有63%的網店賣家視義烏國際商貿城為網貨基地,主要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進貨。」
在2015年時,國內「四通一達」五家快遞公司已經將青岩劉村全面覆蓋。毛勝平還表示,除了國內幾大快遞公司之外,還有DHL等20多家快遞物流公司進駐到了村裡。「網貨能快速送達全國各地和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青岩劉村一街之隔的江東貨運市場則是義烏第一大物流市場,也正是如此,青岩劉村快遞物流相比其他地區有較大優勢。
當年在青岩劉村創業的童志達告訴記者,7年前,他就是租下了青岩劉村27號樓1單元的一層,並從那裡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當時選擇在青岩劉村,一是因為成本比較低,二是因為區域有優勢,進貨出貨都比較方便。」
2009年,義烏工商學院率先在全國高校中開設淘寶創業班,並且引進該校的學生到青岩劉村進行創業。也正是在那時,童志達來到青岩劉村開始創業。
「今年"雙11"我們還好,沒有特別忙。因為我做的是批發,跟普通的淘寶電商還不太一樣。」童志達告訴記者,當時身邊有朋友通過做電商賺到了不少錢,也讓他萌生了做電商的想法。如今,33歲的童志達和他的網路電子商行年營業額已經突破千萬。像童志達一樣從青岩劉村起步的年輕創業者還有很多。毛勝平介紹說,整個青岩劉村電商從業人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5歲。
與童志達一樣,1992年出生的楊耀暉也是創業大軍中的一員。2013年,大學畢業的楊耀暉和女友一起到青岩劉村創業,懷揣著從父母那借的10萬元,租下了辦公地點之後開了一家網店。「我來青岩劉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老婆就是村裡人。」他告訴記者,2015年童裝店的生意最紅火時一個月的銷售額接近70萬。「有時候一天就能發出去兩萬單。」
也許,正是如此多的年輕創業者,讓青岩劉村顯得很「潮」。毛勝平告訴記者,村子裡在基礎配套方面,已經實現百兆光纖免費入戶,公共區域實現Wi-Fi全覆蓋。他表示,在未來這也將成為大數據和移動電商發展的基礎。
當記者聯繫到童志達時,他告訴記者,他的公司已經搬出了青岩劉村。童志達表示,在做了一段商品批發之後,他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建立了工廠。如今他銷售的商品幾乎都是自己工廠生產的,「一旦有了工廠,情況和單純做電商可能就不太一樣了,一是資金投入上要比以前大得多,人員等各方面成本也就要高得多。相對的規模也要進行升級。離開青岩劉村主要還是因為倉儲的地方不夠,我們搬出來之後換了一個比較大的地方。」
毛勝平表示,村內的倉儲問題已被注意到。他透露,青岩劉村已經進一步明確,在青岩劉村電商發展的基礎上,未來將藉助城鄉結合的優勢,重新規劃、布局電商村的物流倉儲功能區域,打造一個科學合理的公共集約性倉儲功能區,從倉儲面積上解決電商對倉儲量的需求,同時可以實現貨權與實物相分離的專業化倉儲管理模式。
除此之外,青岩劉村似乎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網店第一村」的名號。毛勝平透露,未來青岩劉村將加大與各大專院校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在電子商務、美工、設計、物流、跨境、營銷、策劃等專業方向與高校建立人才實習實踐戰略合作,打造「青岩劉千名電商人才資源庫」以及新一代創客工坊。
6、網店第一村的未來挑戰
保住「網店第一村」的挑戰
網店第一村的發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青岩劉村的流動率很大。隨著行業的發展,競爭越來越多,在競爭中失利的小商戶只能被淘汰。在青岩劉村,也有一些做不下去的小商戶紛紛離開。
網路創業中兩成大賣家拿下80%的訂單,而剩下八成的小賣家搶占剩下的20%。一些小賣家長期處於劣勢,最終就會倒閉。而青岩劉村還有一部分流失的是大賣家。因為青岩劉村是個居民區,每個房間大的也就一百多平,對於一些做大的企業是完全不夠用的。因此一些做大了的商家最終只能離開。很多商戶表示,青岩劉村適合創業,但做大後肯定會離開。
保住「中國網店第一村」的名也給村裡的管理者帶來了不小的壓力,而倉儲,正是擺在他們面前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對此,村裡有了兩種觀點。
有一種觀點認為,村裡土地資源有限,在這有限的土地空間內難以開辟大的倉儲空間。因此應該把村子定位在「培養網商的孵化器」,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為創業者提供優質的創業環境,服務草根階層,多關心他們,解決他們創業中的實際困難。而做大的電商就只能任其流失。
而另外一種觀點則是認為做網上就是大浪淘沙,有一些小的淘汰是很正常的,但現在青岩劉村流失最多的是做大的群體。不讓這些做大的電商流失,讓電商群體在現有的基礎上越做越大才能真正留住這個招牌。因此不能把青岩劉村定位在「孵化器」上,應該幫助大的商家解決倉儲和物流的問題。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以大的帶動小的,大的都流失了,剩下一群小的,在整個行業里起不到什麼作用。
整個義烏到處都是電子商務,走進任何一個小區,裡面都會有住在居民樓里的淘寶戶。因為義烏本身就有發達的貨源和物流,在這里你需要的任何材料都能找到,能把成本壓到最低,而物流則是沒有你找不到的快遞,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因此義烏發展電子商務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在義烏,任何一個小區或者村都可以復制青岩劉村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