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氏服裝網店
1、百家姓里有沒有人姓竇?
百家姓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 孔曹嚴華 金魏陶姜
戚謝鄒喻 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 奚范彭郎
魯韋昌馬 苗鳳花方 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
費廉岑薛 雷賀倪湯 滕殷羅畢 郝鄔安常
.....
第三十九個誒.
竇姓起源古老,遠祖始於夏朝。是大禹的後代。源於姒氏。夏朝國君相被殺後,到了王妃逃出竇地,逃回娘家有仍,生下了遺腹子少康。後來少康恢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少康的兩個兒子杼,龍,仍然居住在有仍,就姓了竇姓。
後來杼即位為下任夏王。發展和演變:古代的少數民族氐族(分布在今天的陝西,甘肅,四川一帶)也有以竇為姓的。在漢朝時,清河觀津的竇氏出了一個皇後,竇太後,她是文帝劉恆的妻子,景帝劉啟的母親,她一直執政到漢武帝時,清河竇氏也因此大興,逐漸形成望族。此外,竇姓在發展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扶風,河南兩大郡望,在當地發展成為望族,因此,竇姓世稱扶風望,河南望,清河望。
2、竇線娘有什麼魅力,為什麼羅成都對她一見鍾情?
在古代,女子一般都是在家做家務、伺候老人、喂養小孩,幾乎沒有現在所說的“女強人”,但是竇線娘就是其中一位,這位女英雄武力不輸男兒,讓羅成對她是刮目相看呀,一來二去的,兩個人就來電啦,後來就在一起了。
竇線娘出身的竇氏家族還是很強大的,她的父親是當今皇後竇氏的哥哥,這樣說來,竇線娘就是當今皇帝的表妹呀。有了這層關系,竇線娘還是很受寵愛的,她的個性是自然開朗的,這樣的她愛上了武術,她拜師學藝,從小就學習武術,練就了一身的好本領,一般的男子都打不過他。
當時,宇文家族一片混亂,才經歷了一場浩劫,竇線娘的哥哥竇建德便趁機向之進攻。宇文化及利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得了皇位,朝內動盪不安,宇文化及也還沒有穩定好政權和民心,竇建德和李世民認為這是絕好的機會,於是他們聯合起來一起發起進攻,聰明的竇線娘便為他們獻計謀,稱勝利的關鍵因素就是要除掉魏刁兒和羅藝,竇建德十分贊同。
魏刁兒還是很好除掉的,但是羅藝並不太容易,本來竇建德也是經過幾場戰爭之後可以滅掉他了,突然就沖出來了個羅成。羅成是羅藝的兒子,他精通槍法,他前來救父定會拼盡全力,竇建德很快就敗下陣來了,而竇線娘對他十分的好奇,主動請戰,一定要去會一會這個羅成。
上了戰場之後,竇線娘和羅成打了沒有幾百回合,也有幾十個回合了吧,不相上下啊,羅成對竇線娘的印象便更深刻了。其實,竇線娘剛上場的時候,羅成是很看起的,他認為這就是竇建德這邊沒有人能與之對戰了,就派個女娃娃與自己打,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竇線娘的武功如此高強,竇線娘也十分敬佩羅成,於是兩個相愛的人之後就遠離喧囂,私定終身了。
3、重慶哪裡有姓竇的?
重慶姓竇的主要聚居在彭水桑柘鎮的竇家壩、下村、張村坨、幅廠壩、爛泥壩、烽火堂、教場坨、雪高壩、大箐壩;龍謝鎮、平安鄉、長灘;武隆區的桐梓鎮、土地鄉、仙女山鎮、火爐鎮、南川區水江、涪陵也有分布。
4、竇太後的簡介
竇太後是漢朝皇後,漢文帝劉恆的皇後, 歷史 上的竇皇後是一個雷厲風行、果敢霸氣的人。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竇太後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竇太後的簡介
竇太後(?~前135年),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後,其長子劉啟(漢景帝)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後,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被尊為太皇太後。其出身貧寒,後被選入宮中,呂後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時,竇氏被分給了代王(後來的漢文帝)。與代王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小兒子是梁王劉武。竇太後是西漢傑出的 政治 家和戰略家,道家治國理念的積極倡導者和大漢帝國四百年風雲江山的奠基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竇太後的生平
竇[dòu]猗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觀津村)人 。是西漢時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貧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備受命運垂青,由民女到宮女,最後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傑出女性。
竇猗房是清河郡觀津(今河北武邑縣)人,竇氏出身貧寒,她的父親為了逃避秦亂,隱居於觀津 釣魚 ,卻不幸墜河而死,遺下三個孤兒,漢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宮女,竇氏年幼應召入宮。
漢惠帝時以家人子的身份應招入漢宮,侍奉呂後左右,成了第一女主呂皇後身邊的宮女。
呂雉作為皇太後操縱國政。當時,呂皇後挑選一些宮女出宮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五名,竇氏也在選中之列。竇氏因家在清河,離趙國近,希望能到趙國去。她向主持派遣宮女的宦官請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的花名冊里。這個宦官在分派宮女時卻把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誤放到去代國的花名冊里了。她於是去了代國。雖然這不是她的心願,但抵代國後,深得代王劉恆的喜歡,寵愛並封為美人。
初入代宮代王劉恆已有王後,等代王王後病死後,代王獨幸的竇美人被封為王後,在代國期間先與代王劉恆生長女劉嫖,後來又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劉啟、次子劉武。
公元前180年呂皇後病逝,代王劉恆被擁為皇帝即位,竇美人以代國王後身份再入漢宮,文帝元年即公元前179年竇美人被冊封為皇後。
竇皇後生病,失明。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景帝劉啟即位,皇後竇氏成了皇太後,史稱:竇皇太後。竇太後過於溺愛幼子劉武,賞賜不可勝數,恨不得讓他登上皇位。最初,景帝對這位深得母親喜愛,且在平叛“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頗深,不僅同輦進出,且在一次家宴中誇下海口要將江山付託。 初元三年(前154),當時還未立太子,在一次家宴上,景帝曾從容對劉武說:“我千秋萬歲後,把皇位傳給你。”劉武口上辭謝,內心卻很歡喜,竇皇太後更是喜不勝收,後被竇嬰急阻,才作罷。過後,皇太後又提出欲立梁王為嗣,再次徵求各大臣 意見 。袁盎等眾大臣皆一致反對。如此梁王繼位之事也就作罷。但同時也為日後諸反對大臣血濺京師,兄弟不容埋下了禍患。
竇太後的評價
竇太後是西漢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
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
5、竇太後為什麼在漢武帝初期依然能夠把持朝政?
漢武帝劉徹剛登基時,朝廷權力不穩定,沒有掌握實權。竇太後已經經歷了兩個朝代,在漢朝的公務員和將軍中受到高度尊重。此外,她還控制著漢朝的軍隊,這就是她能夠鎮壓武帝的原因。
此外,竇家也對王母給予了一些支持。《漢書》中有這樣一條記載:「吳楚相悖時,坤弟子竇英霞太後當上將軍,打敗吳楚,封魏齊侯。共有三人。」竇太後掌權後,對竇氏家族的子女進行了提拔和再利用,擴大了竇氏家族的影響,使其深深紮根於王朝。竇太後是劉恆的皇後,西漢文帝,劉啟德的母親,武帝的祖母。首先,竇太後是漢武帝的祖母。漢朝以孝道為統治,所以她能夠壓制武帝。其次,當Emperor Wudi登上王位時,他沒有基礎,也沒有朝臣支持他。竇太後比武帝更受朝臣尊敬。
漢武帝時期,魏侯竇英擔任...宰相。這對武帝起到了很大的制約作用。如果竇氏家族叛變或立下新皇帝,他的地位將受到威脅。竇太後是皇帝的祖母,而她在繼承皇位之初之所以能抱住皇帝不放,是因為,首先,竇太後掌握著對軍隊的掌控,其次是追求黃老思想的竇太後是秘書的集體背書,所以她得到了所有大臣的支持,所以她可以根據皇帝的抱負來中和皇帝的不穩定。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6、竇姓有多少人口_竇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竇姓是佔中國人口較多的第一百二十九位姓氏,在江蘇、冀豫地區略占優勢。竇姓約佔全國人口的0.031%, 總人口大約有38萬 。
竇的名義
竇,即孔穴。古今語匯中,凡孔都稱為竇。竇人自然是因對孔穴的崇拜而形成氏族的原始圖騰,進而命名氏族和族徽,竇人所居之地稱竇,所依之山稱竇山,所傍之溝、川稱之為竇,最終取姓為竇。
竇姓的起源與演變
竇姓源出有兩支:姒姓和地名。
第一支系自姒姓。夏帝相遭有窮氏之難,其妃後緡方娠,自竇(即孔穴)逃出,奔有仍氏,故地在今山東濟寧,而生少康。少康生二子日杼、日龍,龍於中興後留居有仍氏,遂以竇為氏。姒姓竇氏的歷史大約有3500年。
第二支源自地名。古地以竇名者甚多,竇氏必以地為氏。其中最著名的是竇州,唐貞觀八年改南扶州為竇州,故地在今廣東信宜西。
外族基因的流入
竇姓氏族中從漢、晉開始陸續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洛陽竇氏,為魏晉時氐族大姓。河南竇氏,源出鮮卑沒鹿回部,隨北魏孝文帝徙居洛陽,遂為洛陽人,並改紇豆陵氏為竇氏。東晉末後秦姚萇時,南羌也有竇姓。唐朝天寶年間,賜西突厥王阿悉爛達干姓竇氏。北宋時西夏黨項人也有竇姓。一直到清朝初期,滿洲人、蒙古人中均有竇姓。而西南的佤族、傈僳族以及壯族中的竇姓,多為漢人融入的結果。
歷史上竇姓的分布和遷移
宋朝時期,竇姓大約有10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一十位。當時主要分布於河北、陝西、山東,這三省竇姓大約佔了竇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江蘇、山西、河南等地。河北為竇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竇姓總人口的47%。全國的竇姓基本集中在北方。
明朝時期,竇姓人口大約有5萬5千,人數急劇減少,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一百八十位以後。山東為竇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竇姓人口的3 5%。全國竇姓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山西,這三省大約佔全國竇姓總人口的8 0%。其次分布於河北、安徽、湖南、河南、浙江等。竇姓人口主要傾向是由北向東南地區遷移。
當代竇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竇姓的人口大約有38萬,為第二百一十九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1%。自宋朝以來的1000年中,竇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目前竇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蘇,大約佔全國竇姓人口的12%,主要分布於江蘇、河南、河北、甘肅。這四省集中了竇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山東、山西、雲南、陝西、吉林等地。全國形成了以蘇豫冀為重心的竇姓分布區。
竇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見圖219)表明:在蘇魯中部、安徽東段、天津、河北東部和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部、遼吉大部、黑龍江、河南北端、山西大部、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川黔南段、雲桂大部,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0%,居住了大約56%的竇姓人群。在河北大部、北京、內蒙古中東和中西、遼吉東部、山西北部、陝西中部、川渝大部、雲南西部、貴州中部、廣西北部、廣東西南、海南、豫鄂皖大部、浙江西北、上海、江蘇南北兩端、山東西部和東段,竇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4%0.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5.5%,居住了大約35%的竇姓人群。a-323/
竇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竇姓的郡望有觀津、河南、扶風、河西。竇姓的重要堂號有五桂,五桂堂號典出五代後周竇禹鈞。竇禹鈞官諫議大夫,他的五個兒子都登了高科,人稱竇氏桂。有詩一首贊譽: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謦芳。
楹聯 有關竇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五副:
門傳四相,名冠三君。
清惟飲水,利賴穿渠。
燕山五桂,隋世六儒。
織錦寄竇妻之感,投床見皇後之奇。
北應五星,植連柯之丹桂;門同四德,聯懿戚於才椒蘭。
家譜 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竇姓族譜3部,全國其他單位和美國的圖書館還收藏竇姓族譜7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竇姓歷代名人79名,占總名人數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零八位;竇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冢總數的0.13%,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一位;竇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七十六位;竇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7%,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七位。
竇姓歷代重要人物有:春秋時晉大夫竇犨;西漢文帝後竇太後,丞相魏其侯竇嬰;東漢大司馬、安豐侯竇融,奉車都尉光祿勛竇固,車騎將軍竇憲,大將軍、聞喜侯竇武;西晉鉅鹿太守竇允;隋朝末自稱夏王的竇建德;唐朝左武侯、大將軍竇抗,驃騎大將軍竇文場;北宋工部尚書竇儀,禮部侍郎竇儼;元朝昭文館大學士竇默;明朝福建布政使竇子傅;清朝左都御史竇光鼐。
竇姓血型
竇姓人群總的血型分布是:O型佔33%,A型佔28.4%,B型佔29.5%,AB型佔9.1%。
7、西漢和東漢一共出現三位竇太後,她們三人之間是什麼關系?
西漢和東漢一共出現三位竇太後,她們三人之間關系. 實際上她們都是來自於同一個家族。而具體來說:
年輕的竇姬 一開始事服侍呂後,但是不久她被派出給諸侯王身邊為卧底和侍妾。盡管竇姬,通過打點希望派到趙國,但是還是被人派到的代國。可是,由此她成為漢文帝極為重視和寵愛的女人。於是在其和漢文帝的後來的生活中,她接連為漢文帝生下來一女二子。
同時,由於諸呂之亂中,代王的原配的王後和四個嫡子全部死亡。所以,劉恆登基之後,竇姬所生的長子劉啟就順理成章被立為太子,竇姬母憑子貴被冊立為皇後。 由此,竇家作為漢朝的強力外戚時代開始了。 可是封建外戚的權力內斗,以及漢武帝固權的需要,還是在竇漪房死後,通過王氏外戚和竇氏外戚的爭斗,將竇氏外戚幾乎殺了個干凈,只留下一絲血脈,讓竇氏得以延續。
而這個殘存的一絲竇家血脈,卻在東漢時代,再次登上了東漢的權力中心,又一次成為了東漢時代,首屈一指的外戚勢力。因為名臣竇融之後。成為了劉秀的孫媳婦,被冊立為皇後。而後未來的20年間,這個年輕的女人,以及背後的家族勢力,成為東漢權力旁落後,掌握東漢實際權力的人。可是這二十年裡,這一版竇太後的家族,依舊無法完成,權臣到帝王的驚險一躍,最終竇氏家族再次,遭到漢和帝,這個自家的外甥的屠戮。 版稅這第一代名將竇融的人頭落地。竇家外戚勢力開始向權宦支持下帝王,妥協。
68年後,漢桓帝的第三位皇後,還是姓竇,盡管她無法母憑子歸,但是她下注漢靈帝,還是讓竇家勢力,再次在廟堂上風頭一時無兩,最終在和權宦勢力的較量中中,在皇帝默許的眼神下,這個年紀最小,名聲最臭的竇太後,被軟禁在南宮雲台,竇氏家族外戚勢力,再次遭到毀滅性打擊。
8、竇姓的圖騰是什麼啊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隨著語言的發展而發展著,且又滯後於語言。語言中業已出現的詞語,未必當下就有記錄這一詞語的文字。傳說竇氏產生於距今四千年前的夏代:夏後氏少康(夏啟之曾孫)之子「龍」,以竇為氏。但那時的文字還沒產生,「竇」這個字還沒創造出來呢!從古代文獻考察,竇(竇)字的出現不會早於周代,大約就產生於東、西周之間,亦即春秋之際:宣王當政,史籀承命對漢字進行首次規范化整理,整理後的文字統稱為「籀文」,也就是後世所稱之「大篆」。春秋時的「知識分子」以「大篆」為工具著書立說,應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左丘明《春秋左氏傳》中有「後緡方娠,逃出自竇(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 的記載(見《左傳·魯哀元年》),又有「闔門塞竇(竇),乃自後逾」的語句(見《左傳·魯哀十七年》)。「逃出自竇(竇)」,成了宋代歐陽修認定夏少康之子「龍」以竇為氏的根本依據(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惜者,盡管《左傳》流傳至今,盡管流傳至今的《左傳》又有許許多多、不同時代的不同版本,而我們卻無緣看到左丘明的原稿《春秋左氏傳》,因而也就無緣知曉左丘明寫的「竇(竇)」字究竟是什麼樣?後世人所集「籀文」,似乎也沒有收錄「竇(竇)」字的形體。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古老的「竇(竇)」字形體,就是「小篆」……漢字屬於以象形為基礎的「表意字」體系,有其自己特有的構造規律和表意方式,盡管有其約定俗成的成分在內,而一旦「俗成」,就不能隨意妄加臆斷。 我在王大有所繪「當代百家大姓圖騰」及其專著《尋根萬年中華 中華百家姓圖騰始原》一書里,以及「網路」上,頻頻見到過這麽個「字」── ,王大有以之為「竇(竇)」的「古字體」。說(竇姓)「得姓緣由」是「紀念祖上」,說(竇姓)「始祖少康」。但話音剛落,立刻又說「得姓始祖」是「夏少康次子竇龍」;一反史論,硬說(竇姓)「發祥地」是「陝西長安」!個別竇氏宗親不辨真偽,欣然接受,視若珍寶,稱「(此)竇字是竇姓的來源」,並把它納入今人設計、繪制的「族徽」里,煞有介事地說什麼「此圖騰為竇姓圖騰,它是古代竇氏家族的族徽,竇姓以貝為圖騰,『貝』是夏商周三代以及前古人交易的貨幣。」還說:「買要付出貨幣,賣要收回貨幣,『�』是收貨幣者的『頭』,以目觀看貨幣之像。古代『日中為市』,為『穴』所像。『穴』的『宀』是『日中齊天』的象徵;『八』是『市場』『集市』的象徵。」這類望文生義、胡謅亂侃的表演,不就是許慎在一千九百八十多年前痛斥過的「俗儒嗇夫」們於當今的再現嗎?他們「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旨;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他們「詭更正文,向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說什麼「『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蟲者,屈中也』……」 無怪乎許慎說「其迷誤不論,豈不悖哉!」(所引皆見《說文解字·敘》)關於王大有的「竇姓圖騰」及其「說解」,我說的不少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①,形圖案,選錄自杜文宇等《百家姓書庫·竇》(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扉頁內里,其封底有文字註明:「圖騰設計 王大有」。姑且稱此圖為「瓦當式」,直觀而論,圖案如「瓦當」,大概欲借「秦磚漢瓦」之名,凸顯它的「古樸」。只是,「瓦當」中間嵌有仿古「字」形──。對此,我寧願守拙,而不願違心苟同,因古代根本沒有這一字形,是王大有杜撰出來的;②,王大有所謂「此圖騰為竇姓圖騰」,也是大有自己編造出來蒙人的,不足為信;③,所謂「竇姓以貝為圖騰」,更是王大有臆想出來的,沒有任何考價值;④,王大有對「竇」字結構的「說解」,只能用「痴人說夢」、「信口雌黃」、「欺世盜名」概括之。 偽造竇之「古字形」,偽造「竇姓圖騰」、偽造竇氏族史── 一方面稱「始祖少康」,同時又說「夏少康次子竇龍」為「得姓始祖」;不顧史籍所載,胡說竇氏「發祥地」是「陝西長安」……在竇氏族人中造成認識上的混亂,影響廣泛而惡劣,王大有難辭其咎!正是在王大有的蠱惑下,有人繪制了所謂「竇氏族徽」── 、繪制出所謂「竇少康將軍肖像」 (原畫為彩色圖繪,因手頭無存,姑以其黑白畫面掃描插入)。您看:所謂「竇少康」:頭戴纓盔,身披鎧甲,手握寶劍,器宇軒昂,多麼英武!只可惜,四千年前的人絕不會有這般穿戴。在一般情況下,人們觀此畫像,當然不會將它與夏代的少康聯系在一起,恰恰相反,倒讓人想起農村過年時門扇上貼的門神爺;還繪制有所謂「竇龍肖像」──。您看:「竇龍」頭挽發髻,身穿提花面料(綢緞一類的絲織物吧?)裁製而成的寬袖長袍,腳蹬朝靴,端坐在明清時代制式的「太師椅」 上。不難看出,他的穿著打扮,也缺乏四千年前的時代氣息,穿的似乎是唐宋裝束,卻坐在明清制式的「栲栳圈」椅內。「竇龍肖像」中的裝束,比起他太祖爺──治水的大禹,可要神氣多了。 您看大禹:漢代人畫作形──此圖見於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東漢畫像石拓片。大禹頭戴「斗笠」,身穿裙裾,手持禾臿,儼然一位勞動者形象。當代藝術家們,為紀念大禹治水之功所立大禹塑像,亦多以此圖為參照,例如:(河南鄭州大禹塑像)、(河南禹縣大禹塑像,湖北宜昌壇子嶺旅遊區大禹塑像與此基本相同)、(山西芮城大禹渡大禹塑像)、(江蘇淮安洪澤縣「洪澤湖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室」大禹塑像)、(江蘇啟東市圓陀角大禹塑像)等處。漢代石刻畫像也罷,當代諸多塑像也罷,雖然沒有「竇少康肖像」、「竇龍肖像」所繪華麗的服飾,但卻傳遞出濃郁、厚重的歷史信息,所以才得到世人的認可。
9、姓竇的姓氏在中國分布在哪裡
竇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九位,人口約四十六萬七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9%左右。竇(Dòu 竇)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如今,竇氏族人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省為多,約佔全國竇氏人口的20%左右。[2]
10、竇姓的來源
源於姒姓、源於周穆王賜皇後氏族為竇氏、源於姬姓、源於他族改姓。
1、源於姒姓:傳說中國上古帝舜時,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後,舜便賜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於禹。
2、源於周穆王賜皇後氏族為竇氏。
3、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竇公,屬於復姓省文簡化為氏。戰國時期,魏國有中大夫竇公,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號為姓氏,稱竇公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竇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他族改姓:出自氐族,出自南北朝時期氐族庫狄宥連部。在史籍《魏志》中,記載有庫狄宥連部。在晉朝末期,庫狄宥連部的首領以所居之地「屋竇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古城鄉)為姓氏,稱竇羽泥。竇羽泥後來率部與北魏政權抗衡,最終敗北,整個部族被吞並入北魏王朝控制之中,逐漸融合於鮮卑族。在竇羽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漢化姓氏者,稱竇羽氏,在北周時期形成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權勢集團。出自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等的記載:鮮卑族婁提部,以首領名字為部稱,後成為婁提氏。出自蒙古族,出自元、明朝時期蒙古烏扎喇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烏扎喇氏,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後有東海女真卦爾察部、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jara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女真族、錫伯族烏扎喇氏多冠漢姓為竇氏、吳氏、烏氏、武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