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商標百科 » 和昌馳名商標

和昌馳名商標

發布時間: 2023-03-24 18:04:21

1、堅持文化品牌戰略 推進巴林石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赤峰市人民政府

巴林石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內蒙古赤峰市重點企業之一。2006年在北京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市長論壇會上,赤峰市被評為「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以巴林石為特色產業的赤峰市是巴林右旗巴林石集團獨家擁有開采權的唯一印材石公司,它是一家以「獨家開采、銷售、鑒賞、鑒別、加工巴林石」為一體的巴林石龍頭企業。巴林石集團的前身為巴林石礦,始建於1973年。1985年,巴林石礦與巴林右旗雕刻廠合並,成立巴林右旗巴林石工藝美術公司,1998年組建巴林石集團,主要產品為巴林石開采及其工藝品。

巴林雞血石王

巴林石博物館

一、巴林石產業發展歷史

巴林石規模化開采於20世紀70年代初。動因源於1971年冬季,周總理接見日本商界代表團時,從日方口中得知我巴林右旗大板鎮附近產葉蠟石,且儲量大,質量上乘。周總理十分重視此事,親自給遼寧省委打電話,要求落實開采事宜。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建礦,經歷了40多個春秋,當初彩石銷售價格在每噸40元人民幣,受南方彩石界的排斥,經營慘淡。直至1978年,優良質地的巴林石得到了業內人士的認可,中國輕工部正式將巴林石列為「三大彩石」之一。如今,上好質量的巴林石已經達到每噸2000萬元,每克的價值相當於人民幣200元,可以說是天價了。1997年香港回歸,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贈送了巴林石玉雕作品《駿馬奔騰向未來》;1999年澳門回歸,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贈送了巴林石石雕作品《騰飛》。在2001年9月中國第三屆國石候選石精品展銷會上,巴林石被評為「六大候選國石」之一;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在上海舉行,用巴林石雕成的21枚連體印章可謂天人佳作,那波濤翻滾的天然圖案,被專家命名為「涌動的太平洋」,時任中央領導江澤民主席見到這組奇石後,連連稱贊「真是中華一絕,作為國禮當之無愧」;2005年巴林石礦被國土資源部認定為「國家級」礦山公園;2006年國土資源部、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又以巴林石為產業的赤峰市確立為「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核准認定,巴林石的「BALNSHI字母及圖」(「巴林石漢語拼音及其圖案商標」)。2007年8月被認定中國馳名商標;2007年12月巴林石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二、巴林石產業發展概況

1998年,巴林石集團成立時,企業員工只有210人,全年銷售巴林石僅為244.983噸,完成工業總產值810萬元,銷售收入691萬元,上繳稅金301萬元,實現利潤252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完成4萬元/人,人均利稅1.7萬元,人均利潤1.2萬元,人均工資收入(包括各種補貼)6413.1元。

截至2006年巴林石行業的從業人員有1萬多人。全國從事巴林石的經營戶就有上千家(僅大板鎮內巴林石專業門店就有近100家)。巴林石定點攤位有300多處,流動攤位67處,巴林石家庭工作坊215戶。年營業收入在2億元以上。在赤峰和其他大中城市都有巴林石專業經營店,擁有上千萬資產的就達百餘家之多。擁有資產在百萬元的就有200多家。由於巴林石價格的逐年攀升,巴林石的流轉銷額在2005年就達6億多元人民幣。到2007年,巴林石的流轉銷售額達到10億人民幣。由於巴林石產業的不斷發展,帶動和輻射了其他相關產業的不斷發展,如餐飲、住宿、旅遊、交通、房地產、服裝等行業的發展。整個巴林石的產業鏈價值正在形成,其社會效益與日俱增。

2008年是巴林石的黃金時期,巴林石價格一路飆升。僅巴林石集團龍頭企業在本年度實現工業產值7690萬元,與2007年同期相比上升了501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8343萬元,與2007年同期相比上升1543萬元,增長22.7%;實現利潤6106萬元,比2007年同期上升2706萬元,上升79.5%;實現稅金3007萬元,比2007年同期上升207萬元,增加7.4%;人均利潤本年度完成20.6萬元,較2007年度同期11.4萬元/人,增加9.2萬元/人;資產負債率完成37.48%,較2007年同期36%,增加了1.48個百分點;流動比率本年完成231%,較2007年同期336%,增加了105個百分點;速動比率完成33.9%,較2007年同期78%,減少了44.1個百分點。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巴林石市場也不免遭受沖擊,巴林石價格成直線下滑使企業面臨嚴重的危機。2009年實現銷售收入3553萬元,與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4790萬元,減幅57%;實現利潤105萬元,比2008年同期下降4240萬元,減幅98%;實現稅金2357.95萬元。截至2009年12月實現工業產值1700萬元,與2008年同期下降了5990萬元,減少78%;人均利潤本年度完成2萬元,較2008年度同期14萬元/人,減少了12萬元/人;資產負債率55.5%,較2008年同期35.7%,增加了19.8個百分點;流動比率本年完成2.46,較2008年同期2.44,增加了0.02個百分點;速動比率完成1.27,較2008年同期1.05,增加0.02個點。

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2162萬元,與2009年同期相比減少1261萬元,降幅36.8%;實現利潤654萬元,比2009年同期減少1328萬元,降幅67%;實現稅金691萬元。截至2010年12月實現工業產值2300萬元,與2009年同期上升了200萬元,增加9.5%;人均利潤本年度完成2.46萬元,較2009年度同期減少5.28萬元/人,資產負債率60.53%,較2009年同期增加了13.4個百分點;流動比率本年完成203.6,較2009年同期減少了231個百分點;速動比率完成134,較2009年同期減少了149個點。

2011年實現工業產值4100萬元,比2010年同期增加2000萬元,增長了95%;工業增加值3717萬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1610萬元,增長76%;營業收入完成4274萬元,比2010年增加2112萬元,增長97%;凈利潤1506萬元,比2010年同期多實現1068萬元,增長了243%。

從2007年到2011年期間,巴林石從業人數又出現上漲趨勢:據統計,目前巴林右旗巴林石從業人員達20000餘人,有一定規模的巴林石專營門店150家,巴林石定點攤位400處,流動攤位220餘處,巴林石家庭手工作坊410餘戶,銷售范圍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峰市內有巴林石專營門店350家,年營業收入估算在20~50億元。

自1994年以來,巴林石實行限量開采,使巴林石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隨著巴林石知名度的不斷提高,銷售范圍也在逐漸擴大。現在,巴林石產品的銷售范圍已經遍及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國內上百個大中城市,年交易額達到10億元以上,經營和加工人員達到2萬人以上,受益人員達5萬人以 上。

作品《福黃紐章》

三、基地重點項目

1.巴林石城與巴林石一條街

2001年,中國巴林石城建成並交付使用。巴林石城位於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淪街中段,是原中共巴林右旗委機關院落,總佔地面積10670平方米,改建後建築面積7602平方米。巴林石城的南側為四層樓建築,底層為巴林石營業廳,二至四層為招待所和酒店;西、北、東三面為新建的二層巴林石營業廳;院落中間為開放式巴林石交易攤位。據2011年末統計,巴林石城共有巴林石門店64個,巴林石個體經營戶275戶。

2001年,在巴林右旗大板鎮查干沐淪街的中國巴林石城附近自然形成「巴林石一條街」,沿街兩側幾乎全都是巴林石商店。據2011年末統計,「巴林石一條街」共有巴林石門店46個,巴林石個體經營戶105戶。另外,在巴林右旗大板鎮索博日嘎街兩側也自然形成了「巴林石一條街」,沿街兩側有巴林石商店29個,有巴林石個體經營戶37戶。目前該區域從事巴林石經營的商家達到上千家,從業人員已經超過萬人。

2.赤峰玉龍古玩城

赤峰玉龍古玩城位於赤峰市新城區玉龍大街中段,分兩期施工,分別於2008年和2009年交付使用。古玩城以經銷巴林石工藝品和古玩為主。一期工程(A區)有巴林石門店54戶,二期工程(B區)有巴林石門店47戶。

3.赤峰巴林石文化大廈

2012年7月,位於赤峰市新城區玉龍大街中段的巴林石文化大廈竣工。該大廈總建築面積超過兩萬平方米,投資近億元。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巴林石產業的發展,堅持以巴林石集團為龍頭,打造了集礦山開采、初加工、深加工、售後服務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基本形成了專業化生產、市場化運作、品牌化營銷的產業格局。巴林石大廈的隆重開業,不僅是赤峰市新城區第一個以巴林石命名的標志性建築,也為巴林產業發展搭建了一個有利的平台。目前,大廈三層招納巴林石經營商戶100多家,已經全部入駐滿員。巴林石大廈是集巴林石檢測鑒定、產品營銷、金融支持、網路宣傳、雕藝教學、就業實習培訓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石業大廈,對於進一步拉長巴林石產業鏈條、擴大就業、打造巴林石品牌、創造巴林石文化產業價值、展示和弘揚巴林石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日,巴林石檢測鑒定中心、赤峰學院實習實訓就業基地揭牌。

巴林石城

巴林雞血石王

4.巴林石國家礦山公園

2009年8月12日,巴林石國家礦山公園正式揭牌開園。巴林石國家礦山公園是國家首批28家礦山公園之一。公園的總面積為96.34平方千米。分四個景區,即:草原風情觀賞區、礦業遺跡游覽區、自然生態保護區和民族風情體驗區。

5.巴林石文化產業園區

巴林石文化產業園區由巴林石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該項目2008年由巴林石旗人民政府審批立項,於2008年6月開工建設。項目位於大板鎮索博日嘎街西段路北側,巴林石旗政府綜合樓西側。南北長600米,東西寬350米,總規劃佔地面積20.8公頃,總面積約為17.5萬平方米,總投資2.3~2.6億元。建設項目包含一期展覽區、二期巴林石商務區、三期巴林石綜合服務區。

(1)展覽區

巴林石博物館於2008年6月開始建設,總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預算建設投資4850萬元,其中地上兩層的建築面積14750平方米,地下建築面積1270平方米,框架結構,主體二層,外形為折線形狀,建築高度27米,博物館於2011年建成並投入使用。它將巴林右旗博物館原巴林石奇石館、巴林石印璽館、巴林石標本館整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融合多元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它不但將五大類上百個品種的巴林石工藝品印章、文物、標本展示給廣大巴林石愛好者,同時也將巴林右旗的歷史文物展現給廣大參觀者。讓人們在觀賞中又能品味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

(2)商務區

商務區是巴林石文化產業園區獨具特色的區域,它位於巴林石博物館的西側,規劃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投資8700萬元,分為A、B、C、D、E五個組團215戶,全部為二、三層環形布局的商務住宅形的門店,是典型的一樓營銷、二、三樓加工、會客、洽談、住宿,地下是貯藏。設計者將巴林石的貯藏、加工、銷售到洽談的設計理念全面融合到門店設計裡面,可為匠心獨具。工程於2009年9月全面開工建設,目前已經全部驗收完畢正在交付使用,部分商戶口開始入住,同時商務區還兼營餐飲、娛樂、日用品銷售、休閑及服務功能。

(3)綜合服務區

綜合服務區建築面積10.6萬平方米,投資1.08億元,於2011年開工建設,主要是以商品住宅樓開發為主,有普通的6層和小高層電梯樓。

由於巴林石文化產業園區的建立,使巴林石文化產業有了一個更高、更新的發展平台。

四、基地重要節會活動介紹

1.中國巴林石節

從2000年開始,巴林右旗每年舉辦一次巴林石節,至2011年已舉辦12屆。每屆巴林石節均由赤峰市人民政府主辦,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和巴林石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辦。巴林石節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巴林石精品展、巴林石書法篆刻比賽、巴林石文化論壇、巴林石競價銷售等;第一、第三、第五、第十一屆巴林石節同巴林右旗那達慕大會一起舉辦;第六屆巴林石節同赤峰市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一起舉辦;第八屆中國巴林石節同第三屆中國名石雕刻藝術展一起舉辦;第十二屆中國巴林石節同第七屆中國名石雕刻藝術展一起舉辦。

2.巴林石文化論壇

巴林石文化論壇已成功舉辦9次,來自全國各地的巴林石收藏愛好者、寶玉石雕藝大師、巴林石文化研究學者及巴林石經銷商,以石為媒,交流文化,溝通商機,共謀發展。如第五屆巴林石節「巴林石文化論壇」的主題是「弘揚巴林石文化,拓展巴林石發展道路」。在論壇上發言的有:內蒙古書法協會主席康莊,呼和浩特市書畫院院長康新民,福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王銓俤,台灣國豐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金泉,台灣巴林石收藏家廖文建、林文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久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亨雲,福建巴林石收藏家夏長安,新加坡巴林石收藏家孫麗茗,巴林石集團董事長楊春廣、監事長陳文居等。第六屆巴林石節「巴林石文化論壇」的主題為「拓寬發展道路,升華石業文化」。在論壇上發言的有:中寶協副秘書長奧岩,收藏家鄭宗坦,《大眾電視》總編輯楊忠貴,工藝美術大師郭祥麟,福建美術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編審張懷林,巴林石集團董事長楊春廣等。

3.四大名石雕刻藝術展

首屆,2005年9月8~12日,由中國輕工聯合會信息中心、中國收藏家協會、福州市台江區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名石雕刻藝術展在福州特藝城舉行。會展期間,進行了「中國石雕藝術作品」評選活動。巴林石集團組織200餘件巴林石作品參加了此次盛會,有40件作品獲獎,其中獲金獎6件、銀獎16件、銅獎18件。

第二屆,2006年6月16~20日,「第二屆中國名石雕刻藝術展」在浙江省臨安市隆重舉行。這是昌化石、壽山石、巴林石、青田石被中寶協選定為「候選國石」後第二次集體亮相。赤峰市委常委、紀委書記朱景田,巴林右旗旗長曹熙參加了本屆名石雕刻藝術展。此次名石展,巴林石共有42件作品獲獎,其中:金獎5件,銀獎10件,銅獎6件,優秀獎18件,優石獎3件。

第三屆,2007年8月18~22日,第三屆中國名石雕刻藝術展暨第八屆中國巴林石節在巴林右旗大板鎮舉行。參展作品2200餘件,經大會評審委員會審議,共有142件作品獲獎,其中巴林石80件(金獎13件、銀獎18件、銅獎40件、優石獎9件)。

第四屆,2008年11月22~26日,第三屆青田石雕文化節暨第四屆中國名石雕藝展在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舉辦。巴林石共獲得49個獎項,其中金獎6個、銀獎12個、銅獎24個、優石獎7個。

第五屆,2009年11月12~16日,由全國輕工業協會、福州市政府聯合舉辦的第五屆四大名石雕刻藝術展在福州市工藝文化城舉行。巴林右旗旗委常委、宣傳部長宋國文、巴林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春廣、巴林石協會參展。此屆參展的巴林石雕工藝品共240件,獲獎作品45件,其中金獎10件、銀獎19件、銅獎5件、優石獎11件。

第六屆,2010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六屆中國名石雕刻藝術展在浙江省臨安市昌化鎮國石文化城舉行。「四大名石」參展作品共有2000餘件,其中巴林石參展作品280餘件。巴林石作品共有81件獲獎,其中金獎15件、銀獎29件、銅獎20件、優石獎17件。

第七屆,2011年8月18~21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福州市政府、青田縣政府、臨安市政府、赤峰市政府和巴林右旗政府主辦,巴林石集團承辦的「第十二屆中國巴林石節暨第七屆中國名石雕刻展」在巴林右旗大板鎮舉行。展出四大名石精品1406件,其中巴林石作品650件。巴林石參評作品240件,其中獲金獎19件,獲銀獎28件,獲銅獎28件,獲優石獎45件。

巴林石節的成功舉辦起到了大力宣傳巴林石特色產業,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就顯得十分重要。

特色產業基地的建設是提高赤峰市知名度的需要。目前,赤峰市正在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其目的是讓外界了解赤峰市,吸納更多的有識之士到赤峰市投資興業,加快地區經濟發展步伐。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利用和宣傳好巴林石特色產業這張名片,使其發揮「形象大使」橋梁、紐帶和「代言人」作用,使精美的巴林石為赤峰市唱贊歌。

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是加快巴林石產業發展的需要。巴林石產業的壯大有多方面因素,但其中龍頭企業自我宣傳的做法值得推廣。幾年來,巴林石集團公司先後印製了外宣品、製作了電視專題片、出版發行了大量圖文並茂的圖書,充分展示了巴林石的魅力,也反映了巴林石的精神風貌,為集團龍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外部環境。

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是打造巴林石名牌產品的需要。名牌產品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大眾對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要使巴林石產業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必須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對外宣傳力度,通過對龍頭企業的形象宣傳、產品的質量宣傳,提高龍頭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為拓寬市場創造條件。

五、基地發展前景

巴林石與福建省的壽山石、浙江省的青田石和昌化石齊名,統稱為我國的「四大彩石」,同屬著名的印材石。巴林石儲量豐富,品種繁多,質地溫潤細膩,色彩豐富艷麗,按其質地、顏色和紋理等特徵可分為巴林雞血石、巴林福黃石、巴林凍石、巴林彩石和巴林圖案石5大類、百餘個品種。其中以巴林雞血石和巴林福黃石最為名貴,堪稱國寶。

巴林石集團地處巴林右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鎮,是赤峰市重點工業企業之一,也是巴林右旗的支柱企業。現有5個子公司、2個分公司。企業主要是以開采、加工、銷售巴林石為主業的采礦企業,還兼營有高嶺土、重鈣等。注冊資本5000萬元,資產總值1.5億元,固定職工252人,其中管理人員52人,占職工總數的20.6%;其中大專以上文憑35人,占職工總數的13.8%;采礦專業技術人員15人,占職工總數的5.9%;其中工程師以上職稱的8人。

巴林石集團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摸索到了許多經驗:巴林石資源不可再生,保證可持續利用,打好可持續發展這張王牌;巴林石歷史悠久,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石文化,提出「傳創文明、承載財富」的文化理念;巴林石集團由過去直接銷售原料的經營方式,而轉變成引進技術,培養人才,廢石利用等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巴林石集團以弘揚巴林石文化內涵為目標,集整理、挖掘、研究、宣傳其悠久文化為主旨,為推動巴林石特色產業注入了新生機。

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首先是社會資金總量不足,嚴重地限制了巴林石產業的發展。

巴林右旗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地方工業基礎薄弱,社會資金總量嚴重不足,加之旗內儲藏能力較低,限制了各銀行的放貸能力,因而,在社會上籌措資金困難,影響了巴林石產業的發展。

其次是人才短缺制約了巴林石產業的發展。

巴林石產業的發展,關鍵在於人才。善於發現人才、培養人才、聚攏人才、重用人才是巴林石產業發展的根本大計。巴林石集團雖然在人才培養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人才基礎還顯得十分薄弱。

巴林全景

其三是巴林石是不可再生資源,必須限量開采。

巴林石是稀有資源,不能用產品和礦產品的概念去理解,因為資源太稀少,所以必須限量開采。限量開采就限制了巴林石的銷售量,進而制約著企業的營業收入。

七、未來規劃

在未來的發展中預計使巴林右旗巴林石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有一定規模的巴林石專營門店400家,巴林石定點攤位1000處,流動攤位500餘處,巴林石家庭手工作坊600餘戶,銷售范圍達更多個國家和地區。在赤峰地區巴林石從業人員將超過5萬人,年營業收入將達到50~70億元。巴林石集團作為龍頭企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會更好地做大做強巴林石文化產業,推動赤峰市特色產業基地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之路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之路

2、紅茶馳名商標有哪些

現有的著名商標有

四款名茶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經過嚴格的加工,祁紅茶形緊細勻整,鋒苗秀麗,色澤烏潤;內質清芳並帶有蜜糖香味,上品茶更具有蘭花香,號稱祁門香,馥郁持久;湯色紅艷明亮,滋味甘鮮醇厚。
阿薩姆紅茶產於印度東北阿薩姆。其茶葉外形細扁,色呈深褐;湯色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滋味濃,屬烈茶,最適合冬季飲用。適合沖泡為奶茶,但不宜沖泡冰紅茶,因為易容易出現冷後渾。
大吉嶺紅茶產於印度西孟加拉。該谷地常年彌漫雲霧,是孕育此茶獨特芳香的一大因素,有紅茶中的香檳之稱。其湯色橙黃,氣味芬芳高雅,上品尤其帶有葡萄香,口感細致柔和。此茶適合清飲,但要久燜,才能使茶葉盡舒,而得其味。
錫蘭高地紅茶以烏沃茶最著名,產於山嶽地帶的東側。錫蘭的高地茶通常制為碎形茶,上品的湯面環有金黃色的光圈;其風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鈴蘭的芳香,滋味醇厚,雖較苦澀,但回味甘甜。
紅茶有哪些好茶
產於雲南的滇紅工夫,在愛茶者中口碑最好。尤其是那款產於雲南鳳慶的金芽紅茶,全部選春天的芽頭,茶色金黃,條形完整,茶湯掛杯,口感濃郁、柔和、圓潤、均衡,果香酸鮮、清高。總之,這款茶是紅茶愛好者津津樂道、首屈一指的好茶。

紅茶,英文為Black tea。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徵。我國紅茶品種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為我國第二大茶類。

紅茶屬全發酵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製而成的茶。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紅茶在初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因其干茶沖泡後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中國紅茶品種主要有:日照紅茶、 祁紅、昭平紅、霍紅、滇紅、越紅、泉城紅、泉城綠、蘇紅、川紅、英紅、東江楚雲仙紅茶等,尤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2013年湖南東江楚雲仙紅茶喜獲「中茶杯」特等獎。

3、紅幫文化的紅幫發展

19世紀末期,奉化民間中流傳「三把刀」,即裁縫、廚工、理發。當時許多奉化人為謀生,紛紛離鄉背井外出尋找活路。奉化剡江、金溪兩岸的江口、王漵浦、前江、南渡一帶以裁縫營生者最多。他們三五成群,或單門獨戶用一把剪刀、一把市尺、一柄燙斗及針線粉團打上包袱,歷盡艱辛向外闖盪,大都流向沿海一帶城市如寧波、上海、南京、青島、天津、哈爾濱,有的還轉向朝鮮、日本、香港及東南亞等地,為人裁布縫衣。
鴉片戰爭後,外國列強企圖瓜分中國,與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於是,諸多大使館、領事館、租界、商埠、辦事處、洋行等海外的機構或團體亦應時而生,自然牽涉到這些外國人的衣著問題。於是,一些外出謀生而頭腦靈活的本幫裁縫岩滲,便不做原來的長袍、馬褂、對襟衣了,開始做起西服來。且生意不錯,漸漸發跡。當時凡替外國人(俗稱紅毛人)做西服的那些趕時髦的裁縫,便是紅幫裁縫。
江口前江村的江良通、王漵浦村的王睿謨曾相繼東渡扶桑,見習西裝裁縫,掌握了製作西裝技藝,1896年後,他們先後在上海開設了「和昌號」和「王興昌」洋服店,這是奉化裁縫在中國最早開辦的西服店,他們傳子帶徒,逐漸形成了鬆散的「紅幫裁縫」團體。奉化裁縫的特色在製作質量上很講究精工細作,又有一套裁剪、縫制、因人而異的過硬本領,很受時人賞識。1904年王睿謨化三天三夜時間用手工飛針走線為我國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徐錫麟縫制一套西裝,成為我國服裝界的一個創舉;1916年孫中山慕名來到王才運開辦的「榮昌祥」西服店,要求以士官服為基樣,改製成直翻領,四貼袋,五粒扣的新式服裝,王才運操刀裁剪製作,不上三天就完成,孫先生非常滿意,被後人稱為「中山裝」,譽為「國服」。「紅幫裁縫」因手藝精湛而走紅,名噪天下,不僅創造了中國服裝史上的三個第一,還造就了一大批西服製作的優秀人才。「紅幫裁縫」為了擴大門庭,不斷從奉化鄉里招去同族同鄉以及周邊鄉村子弟收為徒弟,當時「榮昌祥呢絨西服號」最盛時職工多達100餘人。南京路共有八家西服店,其中七家為奉化人所開,在上海奉化籍西裝店就有100多家。「紅幫裁縫」開設的西服號,大都前店後作坊,工貿合一,主營西裝,兼營襯衫、領帶和各類鞋帽,形成服飾系列,這是「紅幫裁縫」經營的特色。
王才運先生出身貧苦,素有反帝愛國之情。他積極參加「五四」運動,領導「五卅」商界罷工。1925年的「五卅」慘案就發生在「榮昌祥」店面附近,王才運先生目睹帝國主義對中國工人、學生的血腥屠殺,立誓抵制外貨,拒絕與外國人經商。而當時製作西服的呢絨面料都是進口的,做西裝大多又得與外國人打交道,王才運先生為實現不賣不買洋貨的諾言,毅然棄商歸里,把「榮昌祥」交給他的得意門生、外甥女婿王宏卿經營。並把多年苦心營織起來的資金,以分紅形式,賜給追隨他多年的門生。
他的門生得此厚資,紛紛自立門戶,開設西服店。
先後離開「榮昌祥」開廠開店的奉化人有:
王才興、王和粗褲脊興兄弟於南京路807號開設王興昌呢絨西服號。
王來富於南京路815號開設王榮康呢絨西服號。
王輔慶於南京路791號開設王順泰呢絨西服號。
王廉方於南京路781號開設裕昌祥呢絨西服號。
王士東、周永升於南京路775號合資開設匯利呢絨西服號。
王正甫、王介甫兄弟於廣西北路346號開設洽昌祥西服號。
王繼陶於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429號開設匯豐西服號。
孫永良於貴州路開設順泰祥西服號。
王增表開設開林西服店。
王豐萊開設王榮康西服店於重慶路。
王颺慶開設中華皮純孝鞋股份有限公司於南京路、河南路東首。
周毓字開設華東皮鞋店於南京路777號。
於是,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南京路上蓬勃發展的西服業,幾乎被王才運的親族和門生所壟斷。一時間,上海南京路成了奉化西服業一條街。這些企業大部分成為上海的名牌商店,對南京路上的繁榮,中國西服業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此,「紅幫裁縫」已完全形成。
「榮昌祥」自王宏卿接手後,悉心改良經營管理,開拓了團體製作業務,如承接鐵路員工號衣,航空軍校制服,發展軍服、雨衣等業務,並擴大呢絨批發,使「榮昌祥」更加興旺發達,全盛時資產達50萬元之巨,在眾多師兄弟的競爭中仍為上海西服業之冠。
「紅幫裁縫」在上海成名後,隨著上海西服業的興盛和店鋪、技師的飽和,「紅幫裁縫」便向外開拓生存空間,他們有的北上東三省,南下廈門港台,有的西進中原武漢;有的還跨出國門,遠涉重洋,到北美、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開創基業,施展才華,他們的足跡遍布北京、南京、重慶、青島、大連、廣州、廈門、海參威等地。目前,在港、澳、台地區和國外,尚存許多「榮昌祥」的第二代、第三代門生。比如香港陳才榮開設的「益昌公司」,王定海開設的呢絨服裝公司等等,均頗有影響力。 從而把祖國的服裝文化,深深地融注到西方世界。
「紅幫裁縫」謀業各地都有不少建樹,事業成功都不忘造福桑梓。他們愛國愛鄉,急公好義,資助公益,興辦慈善,澤被故里。如王漵浦村王才運、前江村的江輔臣等。王才運在上海被稱為「模範商人」,他是一位愛國的「紅幫裁縫」代表。他在租界內最早發起成立商界聯合會,並任第一屆會長。他積極支持「五四」運動,為維護租界內中國人合法地位與應有權利進行斗爭,帶頭抵制洋貨,提倡國貨,是實業救國運動的倡導者。他樂善好施,出巨資在家鄉王漵浦興辦各種公益事業,如出資修築鄉里最大的水利設施——外婆石契,疏浚漵浦河,建造「壽通橋」,助田100畝作為漵浦學校田,供貧寒子弟免費讀書,還出資籌建了「奉化孤兒院」等等。江輔臣是江良通之子,在上海發達後,在家鄉助田123畝,助銀16000元建造了遠近聞名的「錦沙學堂」;還建橋、修路,捐助平安會等,為四鄰八姓傳為佳話。
第一、二代「紅幫裁縫」以一把剪刀,剪出了奉化人繽紛多彩的人生世界,開創了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先河,他們是中國服裝界的驕傲。 第一、二代紅幫裁縫為中國服裝行業樹立了豐碑。解放後第三、四代紅幫傳人承傳了紅幫精髓而勝於紅幫。
第三代紅幫傳人余元芳是奉化白杜人,解放前從師於上海王才運門下,從小練就「紅幫裁縫」工藝三大絕技「目測量衣」、「抽絲補調」、「特型矯正」。解放初在上海開設「波緯西服店」,為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做了新中國第一套西服,後經陳毅市長推薦,國務院將余元芳和他的「波緯」調遷北京,改為「紅都服裝公司」,先後為許多外國元首、駐華領館人員和共和國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製作服裝,被譽為「服裝國師」和「西服國手」。許多外國來賓稱贊他做的西服比英國牛津的還好。他為柬埔寨元首西哈努克及其妻子,王子「目測量身」做的西裝非常合身,親王驚嘆余元芳是「他見到過的最好的服裝大師」,還特地把一隻鏤花銀盒子送給余元芳作為紀念,傳為佳話。余元芳作為「紅幫」在新中國的代表和領頭雁,為祖國的服裝文化辛勤耕耘作出了卓越貢獻。幾十年當中,他帶出了一批批技藝高超的徒弟,這些徒弟經過再傳,把「紅幫」技藝融會到中華服飾文化大海,使紅幫服飾文化發揚光大。第三代的紅幫傳人又為中國服裝行業樹起了第二座豐碑。
榆林村人陳志康,繼余元芳之後,續任北京紅都服裝店經理。他領導「紅都」師傅專為中央首長、外國要人和駐外使節定製西服。他本人手藝高超,1976年9月9日,毛澤東主席逝世,國家警衛局要「紅都」趕制一套為主席最後穿著的中山裝。他立即率服裝師研究,由於已不能量體制衣,所以只好找來舊衣參考,並用目測法製成。如今,毛主席躺在紀念堂里穿著的一套銀灰色中山裝,就是陳志康等人的傑作。李鵬出任國務院總理後,他的衣服基本上由陳志康一人包攬。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一家,也曾找陳志康制衣,建立了一定的感情。莫尼克皇後生日,西克努克特地打電話請陳志康參加生日宴會。
精湛的傳統工藝,使「紅幫」日益煥發光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紅幫」的故鄉,勃發了服裝工業的青春。憑著歷史的淵源和奉化裁縫的技術優勢,奉化市相繼辦起了西裝、時裝、羊毛衫、針織、襯衫、羊絨服裝、裘皮服裝等諸多頗具規模企業,至今全市有服裝企業200多家,從事服裝業人員佔全市從業人口的四分之一,服裝產值佔全市工業產值的四分之一。
新生代的紅幫傳人不僅僅守成,而且大膽創新,把紅幫的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結合,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交融,使「紅幫」的故鄉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1991年羅蒙西服以「用料講究、款式瀟灑、線條明朗、造型優美、風格獨特、漏驗率為零」稱雄西服業。法國前總統看到中國官員和人民大會堂工作人員所穿服裝款式新穎,色澤宜人,從質地到工藝都是世界一流,誤以為這些服裝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當得知這些服裝均是奉化服裝廠生產的,密特朗總統頓時贊不絕口,連稱「這是真正東方藝術,真正東方藝術」。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奉化的服裝企業不斷向高標准、高質量、高檔次邁進,特別在近幾年來,羅蒙、愛伊美等服裝企業相繼引進了世界一流先進設備和成套智能化生產流水線,並革新工藝,2000年羅蒙成功研製了「綠色環保型無粘合襯西服」被法國科技質量監督評價委員會推薦為「高質量科技產品」,並被列為「歐盟市場銷售目錄」,打開了通向歐盟市場的大門。目前一個更高層次的集團型、系列化、多元化、信息化、名牌化、個性化、國際化格局正在奉化形成。奉化服裝在全國服裝行業中已佔有重要地位,她已擁有超一流的大型集團公司,擁有「中國馳名商標」企業,擁有「中國名牌」稱號企業,其中羅蒙集團是「中國最大經營規模企業」、「中國最高利稅企業」「中國最大出口創匯企業」。羅蒙品牌全國市場綜合佔有率雄踞中國服裝業名牌企業的第二位。而且羅蒙以自己的品牌進入了歐洲和美國市場,開創了以民族品牌融入世界名牌服裝之林的先河,這又是奉化人的驕傲。
紅幫文化已不再僅僅是紅幫人的文化,而成為奉化人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精神在不斷的延伸。其中第四、五代紅幫傳人的代表盛軍海、盛靜生、傅志存等的成功業績就是最好的詮釋。紅幫文化已成為中國民間服裝藝術的一種象徵,它是「真正的東方藝術」,它又在不斷的升華。
紅幫作為一個服裝流派,是一種產業型集團,她長期以師徒傳授關系,確實推進了民族服裝事業的發展,但她又以新的傳承形式擴大生存空間,代代相傳延綿永恆。紅幫以她精湛傳統技藝,立足生存求得發展,以敢於爭先的創新精神創造明天的領先。紅幫以她豐富的民族內涵的濃濃情商,情系天下,服務大眾,回報社會,對人類文明不斷再創造。
文化的盛興,被稱之為繁榮,世代的銘記被稱之為永恆。盛興百年的紅幫服飾文化,她將使奉化的服裝業乃至中國的服裝業恆而久之。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