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潭商標
1、重慶 涪陵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重慶涪陵旅遊要點(最簡單的介紹)
涪(音福)陵-原來的四川省涪陵地級市,現重慶涪陵區。
最值得旅遊的地方:涪陵榨菜,長江烏江交匯處,涪陵白鶴梁,涪陵北岩,原核基地,原潛艇基地,三峽庫區,楊貴妃所吃荔枝原產地,多種大橋,古代巴國祖陵。
榨菜原產地。好東西吃多了後的調味品,派生產品有非常且有獨特風味的榨菜醬油。可以找當地人學習一下如何做正宗榨菜,當地人基本都會。
烏江。烏江(紅軍長征所渡之江)水質非常好,常年綠色,游泳的好地方。風光勝過三峽。涪陵段主要有烏江口、三門子、大溪河、小溪、小田溪等風光優美處。越往南走風光越好。坐船旅遊是最佳選擇。現在坐火車也能看到一些。
涪陵白鶴梁。始於唐代,石刻很多,書法藝術豐富,全國重點文物,古代水文站,擬申報世界遺產。三峽工程最大的水下保護工程。現在沒有開放。
涪陵北岩,涪陵城對面,觀城勝地。有程頤點注易經遺跡點易洞。有宋朝詩人書法家黃庭堅(黃山谷),朱熙等人的題刻,有碧雲亭、流杯池、道觀等。
原核基地,位於白濤,現在在大化肥基地。有319國道和渝懷鐵路過境。
原潛艇基地,南涪公路對面川東造船廠。原生產潛艇,現是造船基地,可產萬噸輪。
楊貴妃所吃荔枝原產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傳說楊貴妃所吃荔枝來自涪陵,現在涪陵的南沱仍然在出產與荔枝差不多的龍眼。荔枝園在現在涪陵城內港務公司浮吊附近。
涪陵大橋。涪陵現有多種大橋,橋型多樣,有索拉橋、連續拱橋、回轉拱橋等。修好在建或擬建的有:涪陵長江一二三橋、天然氣過長江橋、烏江一橋二橋,白濤烏江大橋,白濤烏江新橋,烏江鐵路橋,韓家沱渝利鐵路長江大橋(擬)等。古代蒙古南宋打仗時在涪陵藺市還造過長江浮橋。涪陵藺市龍門古橋。涪陵小溪天生橋。
涪陵小溪。319國道旁,烏江邊,離涪15公里,值得一看的是非常神似拱橋的天生橋、大溶洞、烏江赤壁。
小田溪。319國道旁,離白濤鎮很近,離涪20公里左右。據初步考證是巴國祖陵所在地。出土了大量文物,最值錢的是錯金編鍾、鳥形尊等。涪陵的宏聲香煙商標取自編鍾。
天台峽谷。烏江東岸風光勝地,水質太好了,是漂流、游泳、觀峽的好地方。
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主要有草場、杉樹林、涪陵最高山峰海拔2000米、避暑勝地、冰雪世界。
石夾溝。主要有峽谷和奇峰風光,風光很美,有多重高瀑布、國內最高的洞內瀑布、非常深的地洞萬丈坑、其中的田壩非常有桃花園的意境、邊上有原來避戰禍的角邦寨。
雨台山。涪陵烏江邊最高處,觀城勝地,古代祈雨之地。最著名的是70年代石壁上出了神像,引幾萬人來朝拜。有公交到達。
大型水庫風光有:八一水庫、衛東水庫、天寶寺水庫、水磨灘水庫。
喜歡燒香拜佛的勝地有:天子殿、北岩道觀
涪陵白塔。文峰塔,傳說太陽出來時,其陰影直指涪陵原來江邊的著名惡水龍王沱三漩,像一把利劍刺向江中的妖龍。
涪陵東堡寨(三台砦)。元朝時著名戰場,在現在的李渡附近。與當時的重慶合川瀘州等地的城堡山寨互成犄角,抗擊蒙古軍的侵犯。
陳萬寶庄園。清代至民國時期有特色的豪華民居。
涪陵的土特產有:榨菜、臘肉、胭脂蘿卜、百花潞酒、胭脂蘿卜干、榨菜醬油。
城內可以一看的地方主要有:望州公園、森林公園、易家壩廣場、堡子城公園、水上樂園、濱江大道、博物館、太極南湖。
到涪陵可以坐船、坐火車、坐汽車到。重慶涪陵萬州有客船,涪陵有渝懷鐵路通過,汽車可以走重慶長壽涪陵高速公路。城內有28路公交車,到各地比較方便。賓館較多,星級主要有太極、涪陵、建涪、宏聲、錦綉等酒店。
2、粽子節的各種風俗
TOP 10 佩長命縷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TOP 9 沐蘭湯
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TOP 8 跳鍾馗,賜福鎮宅
端午節戶戶有請「唐•賜福鎮宅聖君」真鍾馗進家門活動,人們傳說將真鍾馗(陝西戶縣西安鍾馗故里歡樂谷有「鍾馗故里」商標的開光鍾馗稱真鍾馗)請進家裡:「賜福鎮宅、唯真鍾馗」,「拜請鍾馗、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毛澤東同志也曾於1966年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寫過:「為了打鬼,藉助鍾馗」,賜福鎮宅請真鍾馗。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節和春節人們還紛紛到鍾馗故里歡樂谷祈福、修身、修心、食宿、度假和游覽,以求幸福安康。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節和春節,人們還紛紛到「唐•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歡樂谷祈福。
TOP 7 飲雄黃酒
此酒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TOP 6 采百草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TOP 5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
TOP 4 戴香包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TOP 3 掛艾草、菖蒲
端午節通常將 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TOP 2 賽龍舟
劃龍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眾性集會,鑼聲一響《招魂曲》一唱,隨著「我哥回」的聲聲呼喚,四鄉八里的人們便聚集到了西陵峽兩岸,用劃龍舟這種最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紀念屈原。
TOP 1 端午粽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葯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3、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麼?急--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相傳鍾馗為唐代人,到長安應試考中狀元,因其貌不揚被廢,憤而觸殿階而亡。後來托夢給唐明皇,決心殲除天下魔鬼。當時皇宮內正鬧鬼邪,唐明皇召大畫家吳道子依夢中所見,畫《鍾馗捉鬼圖》。並將此畫懸掛後宰門用以驅妖鎮邪,宮中遂得安寧。唐明皇加封鍾馗為「驅魔大神」,鍾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後神話傳說被玉帝封為「驅魔帝君」。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7、躲五
農歷五月,酷暑將臨,瘟疫毒蟲滋生,古時稱五月為"惡月"。並認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這一天父母要將未滿周歲的兒童帶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時
中原地區端陽節到來之際,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節前或節日里要給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涼席等物以備防熱防雨,故端陽節又稱做「送時節」。
9、驅五毒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還要把五毒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們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10、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屍骨被魚蝦所害,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種中葯,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陽節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12、破火眼
江蘇南京一帶端午節習俗。是日,在一碗清水裡放適量雄黃,丟進兩枚銅錢,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據說可以防治眼玻雄黃有殺菌滅毒的功效,這樣做有一定的好處。
13、游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14、剪綵葫蘆
用彩色紙剪成葫蘆狀,於端陽節倒貼於門首,取將毒氣倒出之意。
15、飲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中葯材,中醫葯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故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帶雄黃進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發明年代,我國人民就是用白酒調配雄黃和白礬水來塗抹毒蟲蜇傷和蚊叮蟲咬的。人們熟悉的《白蛇傳》曾描繪:端陽節,許仙聽信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了雄黃酒而顯露出了原形。現在不少地方在端陽節還要在屋內外噴灑雄黃水,並在兒童的耳、鼻、額頭上塗抹雄黃。不過據現代科學分析,雄黃有毒,不宜內服。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慶陽端午,掛香包。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台灣省)
台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里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因此,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為基本精神的節日,便顯得格外重要。
4、江西仙女湖導游詞
篇一:江西仙女湖導游詞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來到中國情愛聖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仙女湖旅遊觀光。
仙女湖,是新餘人民的母親湖,「七仙女下凡」的情愛湖,是中國情人節的發祥地。1600多年前,東晉文學家干寶所寫的《搜神記》裡面,記述了一個「七仙女下凡」的 傳說 ,全文是「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取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後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這個 故事 是古籍中關於「羽人」的最早記載,故事發生地就是我們今天要去領略游覽的仙女湖。下面請讓我帶你們一起去撩開仙女湖那神秘而又迷人的面紗,飽覽她的天生麗質!
仙女湖位於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16公里處,以「情愛聖地、群島峽谷曲水、千年水下古城、亞熱帶植物基因寶庫」四大絕景著稱。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勝跡薈萃,景區面積19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0平方公里,湖中100餘座島嶼星羅棋布,60多條湖灣撲朔迷離,40餘掛泉瀑氣勢磅礴。風景兼具湖泊型和山嶽型兩大類型,以湖泊型風光為主,由曲水通幽的舞龍湖,兩峰對峙的鍾山峽,煙波浩渺的鈐陽湖,革命勝地九龍山,天然氧吧鳳凰灣,綠色基因寶庫大崗山六個分景區組成。可以說,到仙女湖觀光休閑,無疑是絕佳的養生之旅、健身之旅。接下來,我向大家逐一作詳細介紹。
舞龍湖景區:桃花島、名人島、蛇島、仙來島、傣家渡假村、龍王島、愛情島、鳴禽苑、刀山火海、花園山莊、會仙島。11個島鍾山峽景區:鍾山峽、蕭公廟、盧肇讀書台、北山寺。
鈐陽湖景區:位於仙女湖上游,以20多平方公里的內陸湖為核心,水面「萬頃湖天碧,一星飛鷺白」。水下沉睡著歷經千載的分宜古城——鈐陽鎮,從而構成既煙波浩渺、水天一色,又人文閃爍、古跡斑駁的景觀。鈐陽湖以其名勝古跡見長,概括起來有五古:水中古橋——萬年橋(嚴嵩橋)、水下古城——分宜古縣城、水邊古廟——昌山廟(聖母廟、龍姥廟)、湖岸古洞——洪陽洞(嚴嵩洞、狐仙洞)、水下古水工建築——昌山堰。主要景觀有:昌山廟、洪陽洞、西崗東漢古陶窟遺址、下馬陵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心島、嚴嵩故里祠堂、嚴嵩墓、萬年橋、鈐麓書院、鈐岡嶺、昌山峽、耽江水府廟等。暢游之後,定能使人產生追古溯今的翩翩浮想。
九龍山景區:位於東南面,是中共贛西南蘇區的重要活動區域。這里星羅棋布的革命遺址,不僅是進行革命傳統 教育 的重要基地,也是游覽觀光的理想之所。九龍山山高林密,層巒疊障,雲蒸霞蔚,綠色似染,鳥語花香,山水兼勝;神話傳說與革命遺址交相輝映,旅遊休閑與漂流探險相得益彰。也是仙女湖新近開發的一個旅遊新區,它主要包括中共新余第一個黨支部——花橋支部舊址、紅軍戰壕遺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墓、紅軍洞、觀音洞——來雨廟、紅寶樹、仙姑潭(紅軍泉)、花橋暴動遺址、龍首石、龍潭虎穴、天峰觀景台、十里紅色漂流、九龍國際狩獵場等景點。
鳳凰灣景區:位於仙女湖中南端,植被豐厚,動植物資源豐富,融多姿多彩的生態景觀、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綺麗迷人的水文景觀和變化萬千的天象景觀為一體。2007年1月鳳凰山被江西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成為仙女湖南大門的又一靚麗風景線。
大崗山景區:位於仙女湖西南30公里處,總面積126平方公里,屬仙女湖的山嶽型部分,素有「小廬山」之譽,人稱「江西的九寨溝」。大崗山主峰1096米,是新余境內最高山峰,這里山樑縱橫,風光秀美,氣候宜人。優美的自然風光與神奇的人文遺跡相得益彰、交相輝映,瀑布、龍潭、奇花、異草、蘭樹,令您流連忘返;古道、殘垣、破碑、斷橋、石刻令您感概歷史滄桑。這里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多飛瀑深潭,有開發觀賞價值的瀑布十多掛,形狀怪異,四時不同,有的飄飄灑灑像霧像雨又像風;有的飛流直下,躍落人間,幻化成絢麗七色彩虹,美麗了人間。
仙女湖鍾靈毓秀,人傑地靈。這片神奇的山水,不僅滋養了人間純美的愛情,還哺育了無數雄才俊傑、志士名人。唐代江西第一個狀元盧肇、宋代學富五車名臣王欽若、明朝權相嚴嵩、理學家梁寅、忠良之傑黃子澄、明朝大科學家宋應星、清代愛國名將張春發、當代 國畫 大師傅抱石、醫學巨子美籍華人何大一……,這些燦若星辰的名字,無不沐浴過仙女湖母性般的光輝。景區內書香猶存的盧肇讀書台、鍾乳嶙峋的洪陽洞、靈火獨耀的昌山廟、歷盡滄桑的萬年橋、巍峨蒼虯的龍王島、仙姿飄逸的白鷺山莊等20多個獨具特色的景點,與仙女湖靈山麗水交相輝映。
仙女湖遠有燦爛的榮耀值得我們驕傲。1995年,仙女湖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5月17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5年12月26日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6年,相繼榮獲「全國56個最具民族特色的旅遊風景區」、「江西十大最佳景區」榮譽稱號;2007年5月榮獲了「全省百佳誠信旅遊單位」,中國優秀旅遊景區,這些閃閃的品牌和名片讓仙女湖的情山愛水熠熠生輝。
近年來,仙女湖精心鞏固「七仙女下凡」和「中國 七夕情人節 」情源地位,打造「情愛聖地」旅遊 文化 品牌,已向國家工商總局申報注冊了「情愛聖地」旅遊商標,成為全國首例注冊情愛文化品牌的旅遊景區。「七仙女下凡」傳說故事也正式申報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幾年裡,在仙女湖相繼拍攝了《歡天喜地七仙女》、《會說話的風箏》、《走遍中國》等電視電影劇片並在全國播放。為把仙女湖打造成中國情人節的發祥地,已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七夕情人節和兩屆「七仙女」形象小姐大賽。2007「江西仙女湖杯」首屆世界旅遊大使冠軍國際總決賽也在仙女湖激情開幕。同時,仙女湖還被中國 散文 家協會確定為創作基地。等等,這一系列文化賽事活動,大大豐富和提升了仙女湖文化內涵和品牌知名度,為仙女湖走向世界做好了鋪墊。
仙女湖大小景點景觀有100多處,各具特色,各有內涵。下面,向大家介紹幾處主要的精緻景點。
桃花島:這里是桃花島,因為島上遍植桃花,春天桃紅柳綠,桃果滿樹且飽含桃文化底蘊而得名。桃花島由大小兩個島嶼組成,面積31.55畝。桃花島的景門是一座仿古城牆式的建築,高5米、長17米、寬4米。大家一看就知道,它是用舊磚建成的。是的,這是建設者利用新余市舊城改造時廢棄的明清古磚建設的。仔細去看,很多磚上還可以看到「喻南學社」、「江德潤堂」、「平垣公館」、「宋靈傑牆」、「新喻縣城磚」等銘文。這些古磚對研究新余及江西的古代文化及歷史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所以這個景門,不僅是一道景觀,還是一個小小的文物陳列館。景門拱型門洞的兩側的宣傳畫,真實地紀錄了桃花島及其主人的榮耀,有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尉建行游覽該島時與島主的合影,有島主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專題節目拍攝時與著名節目主持人王小丫的合影,有島主參加全國熱氣球比賽時的留影和獲獎照片等。
名人島:名人島是以新余古今名人為主要展示內容,按照中國江南園林古樸典雅風格建造的一個島。全島總面積65畝,由大小兩個小島組成。從空中鳥瞰,大島如蒼龍卧波,小島為翠珠凌水,儼然「蒼龍戲珠」的天然景觀。名人島的門樓高大雄偉,富麗堂皇。上面有傅抱石先生的次子傅二石先生題寫的島名——名人島和聶朋先生編撰、張鑫先生書寫的 對聯 ,兩側的牆上是陳祖煌先生創作、民間藝人製作的《干寶與搜神記》、《毛衣女下凡》的 浮雕 。在門樓的東南方,巨石鑲嵌的青石碑上, 雕刻 著李前先生撰寫、沈立新先生書寫的《名人島記》;矗立著由書本、筆筒、毛筆造型的名人島的島徽,象徵著新余的名人和新餘人民一道書寫了新余的輝煌歷史,也隱喻著名人島是一本書,通過對新余名人 事跡 的了解,閱讀新余的歷史,吸取名人精神,礪志成才。
仙來島:仙來島是以東晉文學家干寶《搜神記》中「七仙女下凡」的神話傳說為主題,以展示仙人、仙境、仙文化為主體,通過人工修飾與自然風光相結合,並以歌舞表演、圖文展覽而演繹成的觀光景點,由一條環島路和一條林蔭觀光小道將島上的十餘處景觀設施有機地串聯在一起。
會仙島:位於舞龍湖景區的東部,面積250平方米,是仙女湖開發最小的島,也是仙女湖的標志性景點。相傳很早以前,有位新余檀郎在此偶遇下凡羽仙,並與其中最年輕、最美麗的仙女佳偶天成,「會仙島」因此得名。島上由會仙台和「毛衣女下凡」群雕兩大部分組成。會仙台高約9米,平面為圓形,是帶剎穹窿頂式藝術樓閣建築,分為樓閣與樓座上下兩部分,房外環繞2米寬的閣廊,是遊客觀鷺的好場所。會仙台前面矗立著「毛衣女下凡」群雕,雕塑基座上鐫有東晉干寶所著《搜神記》卷十四《田中毛衣女》全文。群雕採用圓雕與高浮雕相結合的技法,從上至下雕塑了七位仙女,她們蘭芬靈濯,玉瑩塵清,揮舞玉臂,腳踏祥雲,彷彿從天上飄然而下。
龍王島:位於舞龍湖景區中心,面積51公頃。它的平面像橄欖,又似祖國台灣寶島;立面呈等腰三角形,頗有日本富士山的風韻。龍王島是仙女湖舞龍湖景區最高的島,與王者派頭相適應。島上奇松與瘦竹競秀,翠藤並野花爭妍。東西二面山腰分別聳立著凝秀亭和漱影亭。龍王島脊頂平坦如砥,又蜿蜓幽深,從南至北有凌水崖、龍王廟、邃懷亭、通雅亭、觀日石、龍王閣六景。沿著島東天梯般的磴道上到島頂,左面是一座石雕仿筒板瓦的重檐八角攢尖寶葫蘆項石亭,亭名為邃懷亭。從邃懷亭往南,便是龍蟠鳳峙、聳壑凌霄的龍王廟,為歇山式廟堂建築。從島頂南端折回島北是通雅亭。由通雅亭北下,可以登上底部凹空、古趣橫生的觀日石,西觀日落、東仰日出,仙女湖美景一覽無余。2007年4月26日竣工的龍王閣,是一座設計科學、質量一流、品位高雅、造型優美的標志性仿古建築,它是觀賞整個舞龍湖景區全貌的最佳地點,登閣遠眺,仙女湖的貌若天仙般的風光盡收眼底。
萬年橋:是明嘉靖三十五年首輔嚴嵩捐建的「七橋一路」中的一橋。秋冬時節水位回落,站在鈐陽湖岸清晰可見經歷了478年的萬年橋雄姿巍然浮於兩岸之間,橋孔仍歷歷可數,宛如游龍嬉水。萬年橋全長386米,寬8米,共10墩11拱,築橋工藝精美絕倫。據考證,萬年橋是江西現存聯拱石橋建造最早、使用最久的橋之一,也是明朝江西第一座有具體日期可考的古橋,為江西第四大聯拱石橋。上世紀80年代,當文物專家在探視該橋時曾發感慨:僅萬年橋就可建一座博物館。
洪陽洞:位於鈐陽湖西北岸的袁嶺山腰,屬喀斯特溶岩地貌。由於東晉著名道學家葛洪、婁陽二人曾在洞內修煉制丹,所以集二人之名,取為洪陽洞。又由於此洞距離介橋嚴家只有數里,明朝權相嚴嵩小時候曾在洞中讀書,所以又叫嚴嵩洞。到現今民間仍流傳「狐仙伴讀」、「吞食夜明珠」的 神話故事 ,百姓又稱之狐仙洞。根據《分宜縣志》記載:此洞「有石室十七,石穴七十二」,綿延十餘里,分為東西二部分。東部高大寬敞,西段幽暗深邃。洞內怪石壁立,鍾乳嶙峋,琳琅滿目,儀態萬千!過去有人進到第七十二間洞時,聽見洞外昌山渡傳來的篙聲。洞口迎面石壁上刻有「洪陽古洞天」五個古樸蒼勁的大字,兩邊刻有前人留下的游記題詩。洞口原設有葛洪、婁陽兩位道教宗師的神像。東側向頂部傾斜的石榻上有一個凹陷如雞心的池子,旁邊橫躺著一塊象鍋灶的黑石,據說這就是葛洪、婁陽煉丹的丹池丹灶。將手伸到丹池丹灶的上面,還可以感覺到一股上沖、騰發的熱氣,相傳這是當年煉丹後尚未散盡的余熱。
仙女湖之旅就要結束了,希望這次旅行能給各位留下美好難忘的回憶,離別之際我借仙女湖的仙水靈氣,祝願大家身體康泰、好運常伴!
篇二:江西仙女湖導游詞
遊客朋友們:
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仙女湖旅遊觀光!今天很高興由我為大家做全程講解,希望我的服務能讓各位舒心滿意,也祝大家在仙女湖度過一個愉快的旅程。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仙女湖遊客中心,請各位朋友到導游圖前集中一下,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仙女湖基本概況、游覽線路和注意事項,以方便大家游覽:
仙女湖,因1600年前東晉文學家干寶所著《搜神記》「七仙女下凡」豫章新喻傳說故事而得名,右邊就是原文:「豫章新喻縣男子,見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鳥,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既往就諸鳥,諸鳥各飛去,一鳥獨不得去。男子娶以為婦,生三女。其母後使女問父,知衣在積稻下,得之,衣而飛。去後復以迎三女,女亦得飛去。」這個故事是古籍中關於「仙女下凡」的最早記載。仙女湖是新餘人民的母親湖,是七仙女下凡的情愛湖,是中國七夕情人節的發祥地。它位於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郊16公里處,以「情愛聖地,群島峽谷曲水、千年水下古城、亞熱帶植物基因寶庫」四大絕景著稱。景區面積19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50平方公里,有形態各異的島嶼106個,62條湖灣。仙女湖自東向西由曲水通幽舞龍湖、革命勝地九龍灣、天然氧吧鳳凰灣、兩峰對峙鍾山峽、煙波浩渺鈐陽湖、綠色基因寶庫大崗山六個分景區組成。下面我簡單介紹六個景區的特點:
舞龍湖景區位於仙女湖下游,因狀如騰飛舞動的龍而得名,其間,汊灣眾多,山水纏綿相依,曲徑通幽,風光細膩獨特。仙女湖日前游覽的景點主要分布在舞龍湖,如桃花島、名人島、龍鳳苑、 民俗文化 風情園、愛情島、龍王島(水上樂園)、國際鄉村俱樂部等景點。
鍾山峽景區地處仙女湖中段,兩岸高山聳立,水面狹窄修長,水流湍急,乘舟馳下,如仙女纖纖細腰,有身臨「小三峽」攬勝之感。沿峽南北拾級而上,可探尋肖公廟、盧肇讀書台、天字碑、亞熱帶樹木園、北山寺等名勝古跡。
鈐陽湖分景區位於仙女湖上端,與袁河相銜,以37.5平方公里的內陸湖為核心,水面開闊,水天一色,煙波浩渺,真謂「萬頃湖天碧,一星飛鷺白」,湖底沉睡著千年古縣城——鈐陽古鎮,鈐陽湖也由此得名。湖內還遺存著嚴嵩為家鄉斥資修建的萬年石橋、昌山堰等古跡斑駁的歷史景觀。
九龍灣屬仙女湖紅色旅遊景點,留存有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紅軍泉、紅寶樹、新余第一個中共黨支部——花橋黨支部等紅色景點,是新余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聖地。
鳳凰灣景區位於仙女湖中南端,植被豐厚,動植物資源豐富,融多姿多彩的生態景觀、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綺麗迷人的水文景觀和變化萬千的天象景觀為一體。太寶峰省級森林公園即藏於此,聖集寺、佛教文化博覽園雄踞這方風水寶地。
大崗山是仙女湖景區總體規劃內的一塊「飛地」,總面積35平方公里,是仙女湖的山嶽型風景代表,因山高林密,小氣候特點明顯,常年無高溫炎熱季節,素有「小廬山」之譽。大崗山以原始森林,林海竹浪為景觀特色,風景俊秀迷人,珍稀動植物品種豐富,奇峰異石、飛瀑流泉、峽谷龍潭等景緻令人流連忘返;佛塔、丹池、碑刻、寺廟、古驛道、殘垣、斷橋等人文讓人感桑萬千。
今天我們主要游覽舞龍湖景區,游覽線路為:聖集寺、龍鳳苑、民俗文化風情園、愛情島、龍王島(水上樂園)名人島、桃花島。在島上用中餐,各個景點都能用餐,我們隨著游覽時間,安排用餐景點,如你們需要到景區外用中餐的,請提前告訴我,以便我好為大家選擇游覽線路,把握游覽時間。
在驗票上船前,我先特別向大家強調幾點注意事項,出門在外,安全第一,旅途中請各位注意安全,在船上要聽從工作人員的指揮,一定要穿好救生衣。等船靠穩後再下船,上下船要握住船頂棚上的桿子;行船途中,請不要把瓜皮果殼、塑料瓶袋扔進湖中。景區內嚴禁吸煙,請吸煙的朋友暫時克服一下。再是要特別注意景區森林防火,注意用火安全。同時,希望大家互相照顧,互相幫助,尤其是要攙扶
照看好老人和小孩。需要幫助的時候,請大家告訴小×,我會盡力為大家服務。接下來,請大家隨我到碼頭上船游覽。
很多來過仙女湖遊客朋友對我說,你們仙女湖不僅有「說頭」,更有「看頭」和「玩頭」。這是不是我們的 廣告 詞、宣傳 口號 呢?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請讓我帶領大家一起去撩開仙女湖神秘而又迷人的面紗,盡量地飽覽她的天生麗質和情山愛水!
篇三:江西仙女湖導游詞
仙女湖的水,在岸邊翠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就如一塊碧玉躺在群山的懷抱中;仙女湖的水,很清、很涼,裡面成群結隊的小魚、小蝦在歡快地游來游去。
說起仙女湖的由來,還得從位於湖中心的一塊巨石說起:據說,有一位美麗的仙女從天空看到竹海這片湖水非常清澈,環境非常迷人,就忍不住停下了腳步,再也不願離開,最後化為湖心的巨石。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的仙女,就把巨石雕刻成了仙女的模樣,並把湖改名為——仙女湖。在仙女湖遊玩,劃船是必不可少的哦。一隻只竹排在岸邊整齊地停放著,人們在湖中一邊慢慢地劃,一邊觀看著水裡游來游去的魚蝦和岸邊的翠竹,讓人忘記了煩惱和憂愁。
看到這,你是不是很想去看看、去遊玩啊?快來吧,熱情好客的竹海人民會熱烈地歡迎你。
5、2020-09-17樂昌市
樂昌位於韶關市北部,毗鄰湖南省宜章縣、汝城縣,素有「廣東北大門」之稱。總面積2419平方公里,下轄16個鎮、1個街道、2個辦事處,共有195個行政村、20個居委會,戶籍人口53萬人,常住人口42萬人,面積和人口均位列韶關首位。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樂昌有1500多年建縣史,素有「千年佗城」美稱。唐朝著名詩人韓愈曾以「嶺南清淑之氣,自昌而始」的詩句來贊美樂昌清秀的山水風光。南朝梁天監七年(公元508年)置梁化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境內有樂石、昌山兩山而改稱樂昌縣,1994年撤縣設市(縣級)。大革命至土地革命期間,毛澤東、朱德、陳毅、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在樂昌留下了光輝的革命蹤跡。1940年10月至1945年1月,國立中山大學等院校紛紛內遷至我市坪石鎮開展教學,譜寫了華南抗戰教育的壯麗詩篇。目前樂昌市正有序推進華南教育研學基地(坪石)項目建設,包括國立中山大學校本部、文學院、工學院、培正培道聯合學校和法學院等五大紀念地建設。樂昌傳統文化獨具魅力,樂昌花鼓戲、樂昌漁鼓、九峰山歌、(獅舞)青蛙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 陳躍進 攝)
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自古以來,樂昌是廣東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珠三角輻射內地和內陸各省區進入廣東的「橋頭堡」。境內有西京、樂宜兩條古道和武江航道,曾是粵鹽及其他商品南來北往的集散地,素有「楚粵孔道」「楚越要沖」「入粵門戶」之稱。樂昌擁有「兩鐵三站,兩高八道」的交通優勢。「兩鐵三站」即京廣鐵路樂昌站、坪石站,京廣高鐵樂昌東站;「兩高」即京港澳高速、樂廣高速,設有高速出入口5個;「八道」即國道107線、240線、535線以及省道247線、248線、249線、518線、519線。樂昌到廣州僅需1小時,到長沙1.5小時,已融入珠三角、長株潭經濟圈。樂昌距離正在建設的韶關丹霞機場僅16公里,北江航道將北延至樂昌。
(田輝豐 攝)
( 陳躍進 攝)
生態優勢得天獨厚。 樂昌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北江水源涵養地,也是省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70.39%,擁有大瑤山和楊東山十二度水兩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有「中國美麗田園」五山梯田、「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九峰茶料村、「省級國家森林公園」後洞生態庄園、「世外桃源」九峰山等景區。樂昌現有1個國家AAAA級景區(古佛洞天),3個AAA級景區(龍王潭、金雞嶺、九福蘭花公園),近年來,培育了譽馬葡萄酒庄園、百臻農業生態園、長來和村、廊田同吉店村等鄉村旅遊新亮點。
現代農業獨具特色。 全市有耕地面積52.0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20.97萬畝,糧食產量8.98萬噸。糧食、蔬菜和肉類總量多年穩居韶關各縣(市、區)前列。形成了優質稻、蔬菜、水果、馬蹄、香芋、黃煙、山地雞和生豬等八大主導產業,初步構建了優質稻、香芋馬蹄、夏秋蔬菜、優質水果及茶葉「五帶五基地」農業產業布局。擁有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香芋現代農業產業園、嶺南落葉水果產業園)。樂昌市農業品牌優勢顯著,已獲得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範區」認證及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認證,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3個(北鄉馬蹄、張溪香芋、沿溪山白毛尖),國家地理標志商標1個(黃金柰李),國家級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4個,廣東省農業類名牌產品25個,廣東省十大名牌產品2個(香芋、白毛尖茶),「三品一標」農產品156個,農業龍頭企業27家。4家經營主體生產基地被認定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致力打造成為「雙區」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和「水缸子」。
工業經濟日益壯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樂昌作為廣東省重點發展的「小三線」建設基地,電力、建材、機械鑄造、新型化工、新材料等產業初具規模,具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和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現有一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近年來,大力發展機械裝備製造、新型材料等特色主導產業,先後引進了韶瑞鑄鋼、金豐機械、博升樂等機械裝備製造項目,沃府、寶創、龍督等新型材料項目和優泰德電器、宇創箱包、泰瑞菲等特色輕工項目,高爾德防雷、歐亞特電子、韶瑞鑄鋼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現共有投產企業68家,規上企業23家,在建項目24個,機械裝備項目41個,新型材料項目36個,特色輕工項目40個,初步形成了機械裝備製造、新型材料和特色輕工業的「2+1」主導產業布局。礦藏資源豐富,有煤、銻、鎢、鐵、鋅、螢石等礦種24個,其中銻和螢石礦的儲量分別居廣東的第一、第二位。
城鎮擴容步伐加快。 樂昌地理環境十分特殊,整個轄區被南嶺山脈自然分割成南北兩大部分。南邊以樂城街道為中心,樂城街道是樂昌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輻射樂昌長來鎮、北鄉鎮、廊田鎮、五山鎮、九峰鎮、大源鎮、兩江鎮7個鎮;北邊以坪石鎮為中心,坪石鎮是省經濟發達鎮行政體制改革試點鎮,素有「嶺南第一鎮」之稱,有坪石B電廠、東方鋯業等大型骨幹企業,是樂昌市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衛生、教育、商貿、金融中心,輻射樂昌黃圃鎮、白石鎮、慶雲鎮、三溪鎮、梅花鎮、秀水鎮、雲岩鎮、沙坪鎮8個鎮。近年來,樂昌市政府積極實施「一市兩城」發展戰略,促進樂城和坪石兩大中心城區擴容提質。同時,充分發揮廊田、九峰、黃圃、梅花四個中心鎮輻射帶動作用,引導農村人口和生產要素向中心鎮集聚,逐步形成以城帶鎮、以鎮帶村、梯度推進、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新格局。
社會民生不斷改善。 2019年民生投入36.51億元,增長21.02%,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85.14%。堅決守住民生底線,連續七年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准,殘疾人補貼和孤兒、特困人員、城鄉低保供養金再次提標,社會救助政策全面落實。脫貧攻堅扎實推進,嚴格落實扶貧各項保障措施,累計實現5065戶、13791人脫貧,脫貧率99.57%。大力解決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短板問題,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樂城三小一期擴建工程投入使用。高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高考成績實現七連增。成功創建省級健康促進示範縣,順利通過廣東省衛生城市復審,全國基層中醫葯工作先進單位創建工作通過省級初評。加強食品葯品安全監管,推進「無假葯城市」創建工作,食品、葯品安全工作考核結果均居韶關首位。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禁毒重點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颶風2019」專項行動、涉毒打擊整治、嚴打嚴防暴恐等工作成效排名居韶關首位,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投資環境日益優化。 樂昌堅持創新招商方式,優化營商環境,推進產業共建,依託《企業心聲》搭建政企溝通橋梁,服務企業水平不斷提高,「大朗效率+樂昌服務」營商環境品牌效應持續擴大。嚴格落實市領導掛點聯系制度,對重點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特事特辦,急事急辦,一抓到底」。完善並落實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制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精簡審批環節,社會投資類的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至40個工作日。2019年全年新簽約項目4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4個、高新技術企業18家,投資總額超40億元,超額完成三年產業共建「雙百計劃」目標。產業園獲評省四星級服務園區,園區招商引資項目簽約數及新增項目投產數均居韶關首位,在韶關園區績效考核中實現「兩連冠、三連優」。
樂昌獲得的城市名片有: 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馬蹄之鄉、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健康促進市、全國象棋之鄉、「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國家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縣、全國首個非現金支付試點鎮、省重點林業市、廣東水果之鄉、省旅遊強市、省教育強市、省文明城市、省南粵錦綉工程文化先進市、省雙擁模範市、省文明城市、省衛生城市、省葯品安全示範縣、省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省河長制縣級示範區、省校園足球試點縣。
先秦,樂昌屬百粵之地。秦屬南海郡。秦末,趙佗為南海尉,稱帝嶺南,樂昌屬南越國。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南越歸漢,樂昌屬桂陽郡曲江縣地。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分桂陽郡南部置始興郡,樂昌屬始興郡曲江縣地。南齊建元元年(479)拆曲江縣地置靈溪縣,縣治在今樂昌市長來鎮靈口。
南朝梁天監七年(508),分曲江縣西北境(含靈溪縣)置梁化縣,治所無考(舊稱郭東都),隸屬東衡州。十七年(518),分梁化縣北置平石縣,治所在今樂昌市西北老坪石。
隋開皇九年(589),縣治遷趙佗城(今樂昌市西南二里武水西傍)。十二年(592)廢平石縣入梁化縣。十八年(598),改梁化為樂昌縣,治所仍在今樂昌市西南二里武水西,隸屬廣州。
唐,郡州變更頻繁。樂昌隸屬亦隨之變更。
宋,樂昌隸屬韶州。北宋開寶五年(972),撤仁化縣並入樂昌。咸平三年(1000),復置仁化縣。南宋乾道二年(1166),乳源縣建置,將縣西南依化鄉劃乳源縣。
元,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樂昌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
明、清,樂昌隸屬韶州府。
民國初廢府制,樂昌直屬廣東省。民國3年(1914),樂昌隸屬嶺南道。民國9年,樂昌先後屬北江區善後公署、北江綏靖公署。民國25年撤銷綏靖公署後,樂昌屬廣東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6日,樂昌解放。10月19日,成立樂昌縣人民政府。1950年1月,廣東省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北江專署」)成立,樂昌隸屬北江專署。1952年11月,廣東粵北行政公署成立,樂昌隸屬粵北行政公署。1956年改粵北行政公署為韶關專員公署,樂昌隸屬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地區成立後,樂昌隸屬於韶關地區。
1983年6月,韶關地區與韶關市合並,以市轄縣,樂昌隸屬韶關市。1994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樂昌撤縣設市,為韶關市代管的縣級市。
【行政區劃】 明代前,行政區劃無考。清康熙五年(1666)至同治十年(1871),全縣分為5個鄉,13個都,郭下鄉管轄城南都、郭東都、郭西都;建福鄉管轄河南都、柏沙都、里田都、榮村都;辛陂鄉管轄辛田都、土頭都;靈口鄉管轄安口都、曲合都;依化鄉管轄皈上都、皈下都。
清同治以後,全縣分為附城、東鄉、南鄉、西鄉、北鄉、九峰、黃圃、坪石等8個鄉。
民國18年(1929),全縣改為8個區,城內及附城為第一區,東鄉為第二區,南鄉為第三區,西鄉為第四區,北鄉為第五區,九峰鄉為第六區,黃圃鄉為第七區,坪石鄉為第八區。民國20年(1931),增設五山為第九區。
民國26年(1937),全縣劃分為3個行政區17個鄉2個鎮。第一區管轄附城鎮、昌山鄉、正東鄉、上東鄉、下東鄉、長來鄉、羅村鄉、楊溪鄉、五山鄉、西鄉等九鄉一鎮;第二區管轄南鄉、九峰鄉、大源鄉等三鄉;第三區管轄坪石鎮、蓮塘鄉、京河鄉、田頭鄉、慶雲鄉、盧溪鄉等到五鄉一鎮。
民國30年(1941),全縣有2 個區11個鄉1個鎮。附城鄉、西鄉、五山鄉、上東鄉、下東鄉、南鄉屬第一區,黃圃鄉、坪石鎮、皈上鄉屬第二區,北鄉、大源鄉、九峰鄉直屬縣政府。
民國37年(1948)1月,全縣分為11個鄉(鎮)。附城鎮、西鄉、南鄉、北鄉、五山鄉、上東鄉、下東鄉、黃圃鄉、坪石鄉、大源鄉、九峰鄉。
1949年10月6日,樂昌解放。19日,成立樂昌縣人民政府。全縣設5 個區,一區轄城關鎮、北鄉、河南;二區轄長來、安口、上、下西;三區轄廊田、五山;四區轄九峰、兩江、大源、西坑;五區轄坪石、水牛灣、羅家渡、黃圃、白石、慶雲。
1952年3月,為便於土改工作,將乳源縣的四區(梅花、秀水、雲岩、三溪、老坪石、坪石鎮、羅家渡的部分區域)和三區的部分區域(清源、三元、岐石、新安、茶園、柘洞、太平、亞婆寮、沙坪等鄉)並入樂昌。1953年土改結束後,清源、三元、岐石、新安、茶園、柘洞、太平、亞婆寮、沙坪等9個鄉仍劃歸乳源縣。
1957年7月1日,韶邊瑤族自治縣成立。必背、王茶、桂坑、楊溪等鄉從樂昌縣劃出歸韶邊瑤族自治縣管轄。1958年9月,撤銷韶邊瑤族自治縣和乳源縣,桂頭、瑤山、大山、沙坪劃入樂昌縣。是年,全縣有紅旗、桂頭、瑤山、廊田、坪石、黃圃、梅花、大山共8個農村人民公社。
1963年10月1日,樂昌縣管轄的大橋、桂頭、游溪、必背、東坪5個公社劃給乳源瑤族自治縣。全縣轄16個公社,2個鎮,161個大隊。
1964年4月,增設三溪公社。1977年5月,增設羅家渡公社。1978年3月,增設兩江公社。全縣為19個公社2個鎮,197個大隊。
1983年11月,全縣19個公社2個鎮改為18個區公所2個鎮(安口公社並入長來區公所),下轄167個鄉、11個管理區、12個居委會。
1986年冬,撤銷全縣18個區公所和167個鄉、11個管理區。設樂城、長來、廊田、北鄉、九峰、坪石、老坪石、三溪、黃圃、梅花10個鎮與河南、五山、大源、兩江、慶雲、白石、羅家渡、秀水、雲岩、沙坪10個鄉,鄉鎮下設178個村民委員會和11個居委會。1989年,全縣鄉鎮下轄的村民委員會改為190個管理區辦事處。1993年8月,河南等10個鄉改為鎮建置,全縣共設20個鎮、196個管理區、12個居委會。
1994年4月28日,國務院批准樂昌撤縣設市(縣級市)。7月16日,撤縣設市正式掛牌,行政區劃未變。2000年,鎮管轄的管理區改村民委員會,全市設20個鎮、195個村民委員會、12個居委會、1953個村民小組。
2002年4月12日,撤銷羅家渡鎮,所轄10個村民委員會,其中田頭、河豐、羅家渡、長排寮、天堂5個村民委員會劃歸坪石鎮管轄,清洞、銅山、石溪、鹿村、坪溪5個村民委員會劃歸梅花鎮管轄。
2003年7月25日,撤銷樂城、河南鎮,設立樂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樂城、河南11個居委會和16個村民委員會。撤銷老坪石鎮,將其管轄的15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委會劃入坪石鎮管轄。全市設16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17個居民委員會,195個村民委員會。
2004年2月,增設坪石、梅田2個辦事處 。2009年末,全市轄16個鎮、1個街道辦、2個辦事處,20個居民委員會,195個村民委員會。
6、宜春為什麼被稱為月亮之都
因為明月山
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西南18公里處。滬瑞高速、320國道及浙贛鐵路可達。距離南昌、長沙均為210公里。是以「迷人的自然風光、罕見的富硒溫泉、悠久的禪宗文化」為主要特色,集"生態游覽、休閑度假、科普教育和宗教旅遊"為一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早在西漢文帝劉恆在位時(前179年-前156年),在此就建有仰山神(龍王)廟。唐會昌元年(841年),「溈仰宗」創始人慧寂禪師在此又創建棲隱寺(太平興國寺)。山腳下的溫湯溫泉有著800多年的開發歷史。
明月山溫泉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36平方公里,由12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組成,主峰太平山,海拔1735.6米,因整個山勢呈半圓形,宛如半輪明月,故名明月山。共有六大景區:以雲谷飛瀑等瀑布群為主要特色的潭下景區,以太平山日出及高山草甸為特色的太平山景區,以烏雲崖絕壁、「神蛙跳澗」等奇妙的氣象景觀及萬畝黃山松為主要特色的烏雲崖景區,以禪宗文化、鄭谷讀書堂、仰山神神祠及民俗風情為主要特色的仰山景區,以珍稀動植物為主要特色的玉京山景區和溫湯溫泉療養度假區。景區素有「天然動植物園」之美稱,世界珍稀頻危植物——中華落葉木蓮現僅存兩棵,為明月山特有;以"明月山"命名的明月山全緣葉紅山茶樹形優美、花色鮮艷。景區原始風貌保持良好,植被茂盛,空氣負離子含量特別高,達到每立方厘米7萬多個,是國家標準的35倍,堪稱「天然氧吧」。五疊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瀑布群令人嘆為觀止,其中「雲谷飛瀑」瀑布為宜春古八景之首,它全長119.57米,是江南第一高瀑。
明月山溫湯溫泉從地下470米深處花崗岩中湧出,常年水溫68-72℃,無色無味、水質細膩、低納、富硒、偏硅酸含量高,可與法國著名的「埃克斯」礦泉相媲美,可飲可浴。經國家鑒定檢測和中國醫防科學院試驗分析,含有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罕見的富硒,具有顯著的防癌抑瘤保健作用,對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統疾病有明顯療效。
明月山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西漢(前179年-前156年),仰山神(龍王)廟就是古時名播遐邇的仰山龍王香火地和全國各地龍王菩薩的發祥地。魏晉時,相傳道教祖師葛玄、葛洪曾先後在仰山集雲峰修仙煉丹,我國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曾親為之書贈"葛仙觀"巨匾。唐會昌元年(841年),棲隱寺(太平興國寺)又成為佛教禪宗五派之一「溈仰宗」的發祥地,是中國古代佛教叢林勝地,從印度、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日本等海外前來參學問道的僧人也不可勝數。"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許多歷史名人都曾游覽明月山水,留有"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唐*韓愈)、"我行宜春野,四顧多奇山"(南宋*朱熹)、 "觀日景如金在冶,遊人履步彩雲間"(明末*徐霞客)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動人詩篇。
溫湯富硒溫泉:位於明月山山腳溫湯鎮,四面環山,一水中流,環境優美。明《正德府志》載:「氣溫如湯,冬可浴,以生雞卵投入即熟。」 現有14家大型療養院,開發了多個溫泉游泳館和泡浴池,可同時容納數千人療養度假,尤其是投資近兩億元、佔地500畝的天沐·明月山溫泉度假村,是園區內最高檔的溫泉度假中心,於2007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仰山棲隱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仰山幽谷中。唐會昌元年(841年),慧寂禪師在此創立了我國佛教禪宗五派之一的「溈仰宗」,成為中國古代佛教叢林勝地。遺址上有棵千年古銀杏樹;前後左右分布著許多碑碣、摩崖題刻及唐、宋、明、清時期禪僧的墓塔群100多座;周邊還有鄭谷讀書堂、仰山神神祠、民俗風情等景點。
7、端午節的習俗
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兒童頭上還會用雄黃酒畫上一個「王」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 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某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妙。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五月端午賽龍舟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
鍾馗
跳鍾馗、鬧鍾馗:自晉代以來跳鍾馗、鬧鍾馗,賜福鎮宅就是端午節和春節的重要內容。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石柱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
桐廬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曬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曬,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洗去污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歷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艷、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葯澡。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台灣省
台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為賣粽子吸引眼球,台灣什麼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眾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台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江南地區
端午節賽龍舟,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
節日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主要有兩種粽子,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晉代,端午食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這是西晉周處所作《風土記》一書中的明確記載。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葯材益智仁,稱「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唐人姚合「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當時食粽之普遍。宋代時,出現了用「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了菰葉的季節局限。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核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則出現在清代乾隆年間。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 「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雲:「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 ,必須慎用
8、什麼是民俗?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代代傳承。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還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各個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
民俗現象雖然千差萬別、種類繁多,但是它也並非無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於集體,在時間上,人們一代代傳承它,在空間上,它由一個地域向另一個地域擴布——壓歲錢的風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證。
當然,民俗也不是鐵板一塊,它在傳承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不然為什麼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卻吃年糕呢?
民俗學家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民俗的變異」。雖然民俗常常因為時過境遷而不斷改變,卻自有分明的類型或模式,您知道嗎?南方的吊腳樓與北方四合院就是兩種不同類型民居建築。
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們置身其間卻不為其所累,甘願接受這種模式性規范的保護!
民俗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八小類: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工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等物質資料的加工服務方面)
(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質消費方面)
2.社會生活民俗
(1)社會組織民俗(家族、村落、社區、社團等組織方面)
(2)歲時節日民俗 (節期與活動所代表的時間框架)
(3)人生禮俗(誕生、生日、成年、婚姻、喪葬等人生歷程方面)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藝民俗 (游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方面)
(2)民俗觀念(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所代表的民間精神世界)
代表性民俗
煙標民俗
中國各地的民俗差異很大,但在吉祥方面的追求卻是相同的。因此,煙標體現最多的是吉祥、喜慶題材。利用文字、圖案通過對某些自然物象的寓意或諧音,表達美好願望。例如新鄭卷煙廠的「喜梅」牌,利用民俗文化中喜鵲登梅枝來表達「喜上眉梢」之意。梅枝取其諧音,意為眉梢,喜鵲則扣出「喜」字。連年有餘是廣大群眾的期盼,國內很多地區都有這樣的習俗:春節的餐桌上雖有燒好的魚,但不允許吃,取其連年有魚(余)的寓意。煙標上常用蓮花和鯉魚分別暗示「連年」和「有餘」,這也是民俗文化的傑作。 廣西武鳴卷煙廠的「有」牌,設計別出心裁,「有」牌煙標到底有些什麼,畫面一看便知。此商標一套共四枚,分別印有喜鵲、蝙蝠、銅錢、鯉魚四幅圖案,暗扣有喜、有福、有財、有餘。煙標表達的良好願望不但中國人喜歡,出口到越南也深受歡迎。在民俗文化中,鴛鴦、並蒂蓮等象徵夫妻恩愛,這是煙標經常涉及的主題,長沙、南昌、哈爾濱、蕪湖、光山等卷煙廠都出品過鴛鴦題材的煙標,四川卷煙廠甚至生產過「並蒂蓮」旅遊系列卷煙,深受煙民的喜愛。
松竹經冬不調,梅花傲霜鬥雪,此歲寒三友象徵著堅韌不拔的精神,不僅值得文人士大夫稱頌,而且常常光臨煙標畫面,反映這方面內容的煙標比比皆是,為民俗文化增添一道風景。人們渴望長壽,但各地對長壽的祝願不一樣。南方人寄託於壽星老兒,老壽星的畫像成為許多煙標的主圖;北方人寄託松與鶴,「壽比南山不老松」及鶴發童顏是人們的殷切期望,所以松鶴圖出現在不少煙標中;有的地區以獻壽桃表示祝壽,因而標面上壽桃的圖案十分醒目,如滁州卷煙廠的「獻壽」等;有的地區以敬長生果「花生」表示祝壽,此類煙標也有不少。由此可見,民俗文化真是多姿多彩,絢麗無比。具有民俗色彩的煙標,很容易為大家接受。一些煙廠利用消費者對民俗文化的偏愛心理,生產成套煙標,擴大產品的銷路。如玉溪卷煙廠的「恭」、「賀」、「新」、「禧」;南寧煙卷廠的「時」、「來」、「運」、「轉」;上海卷煙廠的「福」、「祿」、「富」、「貴」、「壽」;宜昌卷煙廠的「福」、「祿」、「壽」、「喜」、「康」等,均是套裝卷煙。長沙卷煙廠甚至一次推出五種,每種各四枚,全部共二十包的禮品套煙,分別取名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福、祿、壽、禧;吉、祥、如、意;龍、風、呈、祥。消費者為圖大吉大利,當然願意一次性購買。這種套煙或孝敬長輩,或贈送親友,或自我評嘗都很得體。[2]
媽祖民俗
媽祖民俗是源於人們對媽祖景仰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常規化古老民間習俗。它有別於其他媽祖信俗集體性活動,主要指信眾個體信仰活動,具有個人化鮮明特徵,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媽祖游燈
為湄洲島百姓為祈福、慶豐收舉行傳統民間活動。在節日尤其元宵節期間晚上,人們都提著「媽祖燈籠」繞境游樂。
謝恩敬神
這是家族舉行感恩蒼天儀式,無論男女老少均統一著裝列隊到媽祖廟恭請媽祖參加,感謝聖恩,表達崇敬之情。
聖杯問卜
當信眾家庭、事業遇到困難時,常會到媽祖廟用木質半月形「聖杯」問卜,祈求如何解決疑難問題。
換花求孕
指湄洲島已婚未育婦女為祈生子育女到媽祖廟,與媽祖神像頭上的花互換來求媽祖賜孕。
佩帶香袋
指信眾到媽祖宮廟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如今仍有許多信眾保持著這一習俗,以避邪保身。
大門貼符
指信眾在大門貼上媽祖神符,保佑全家平安。
頸項佩玉
指信眾脖子上掛媽祖玉像,寓意媽祖時刻相伴護佑在身。
托看小孩
指信眾外出,將小孩託付給媽祖廟看護,因為媽祖是他們最信任保護神。
媽祖掛脰
指在媽祖巡遊過程中,信眾向媽祖神像頸項上掛上用紅繩子系的金鎖、銀鎖或錢幣,虔誠祈願。
誕辰禁捕
指湄洲漁民在媽祖誕辰日前後自發不下海捕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民間性、親和性、包容性是媽祖民俗顯著特點,一千多年來世代相傳,已與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充分體現媽祖民俗普及性和深入性,並與其他媽祖信俗一起,成為媽祖文化有機組成部分。
莆仙民俗
民俗是一門社會科學,它不僅因為民俗事象見之於社會的各個層面,滲透了廣大民眾的生活之中,而且亦反映著民族的心理和精神。我們認為通常所說的民俗就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風俗,包括社會里的方方面面。在某一個地區里,就我們莆仙兩地來說,不但顯現出富有獨特的文化現象,而且體現出民眾的淳美之風,甚至制約其行為規范及道德准則,從而構成的莆仙文化因子的重要基礎。同時體現在社會物質的社群的、人際的、精神的及語言、行為、習慣等諸多層面,構成的民間文化的基調。民俗也是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學、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民俗為我們人類文化范疇的一大領域而且有豐富的內涵、歷史、傳承與發展的社會形態。它還有多變的功能,包含一定的欣賞性、教育性、文化性和宗教性等復雜的社會基因。研究民俗對認識民族文化、地域人文、歷史社會等等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莆仙民俗豐富多彩,同一個習俗在不同的區域里,就有所異樣變化,體現多變性和靈活性。例如春節元宵節,各地的活動日期不同,其項目內容、規模、形式等都存在差異性。元宵節期間,平原人舉行游燈、楓亭游燈最為典型。沿海人元宵節,舉行神祗出巡郊遊、擺粽轎、演戲等。莆仙各地宮觀寺廟數不勝數,而各個地方的宮觀所舉行的神祗廟點活動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質是大致相同的,卻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孫昌盛、萬事如意。民俗不光在過節上,風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樣式在生活中還有很多。
在民俗學概念范疇中,民間文字相當活躍,它以語言為主要傳播媒介。在當代亦藉助文字、圖像或錄音等符號與信息系統,在民間階層廣泛流傳,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這是非人文獨創原作的雅作,也無宗教文學神聖的光暈,其語言不佶層聱牙,流露出粗俗野語。但是,其感情相當朴實,表達明朗,主題鮮明,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如流傳在莆仙一帶的《梅妃故事》《師泉井的傳說》《媽祖故事》《平海由來》和《闊口橋軼事》等等,不一而足。當然,民間文學還包括俚歌、民謠或諺語、歇後語、慣用語等等。
民俗作為一種無形文化資源,在民間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產生出無數文化符號,成為不竭的民俗資源。它的價值在現代旅遊中正日益展示出寶貴而頗具的吸引力的項目之一。民俗旅遊能把自然與社會、文化與生活、觀覽與體驗、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葆有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而顯示著特殊的文化魅力。如「媽祖信仰習俗」、「九鯉舞」、「九蓮燈舞」等等。民俗技藝、歌舞、音樂、工藝美術、民間信仰祭奠,還有「劃龍船」、「巡遊」、「擺粽轎」等,都吸引人們觀賞、趣味性濃烈。還有許多純粹屬於宗教性質的民俗項目。都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亦頗具觀賞旅遊價值。
由於受到地域文化影響與制約,民間方言或普通行為習慣,亦產生出許多頗具特色的地方習俗。譬如莆仙人的禁忌、崇尚、喜好等,形成一系列習俗。莆仙方言中的獨特語音,亦產生了很多與語言表達有關的習俗。例如吉祥語、口頭禪、打比方、典故、誇張、諷刺、謾罵、幽默等等口傳習俗。有些是現代漢語里完全無法替代的語句。
總之,莆仙民俗是一部寫不完、說不盡的書,是珍藏在民間一項極其寶貴而豐厚的精神財富,是莆仙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無限的文化魅力。成為莆仙文化的一個極其閃耀的亮點,並且將永遠伴隨著莆仙人日常生活中。它是不知不覺之中在不斷的傳承與發展,進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而不停地豐富與延續下去。
各地民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台灣省
台灣地處亞熱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里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因此,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為基本精神的節日,便顯得格外重要。
前清時期的端午習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鳳山縣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錄中的記述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錢送於路旁,名日送蚊。門楣懸蒲艾兼插禾稗,謂可避蚊蚋;榕一枝,謂老而彌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饋遺。好事者於海口淺處,用錢或布為標,三皮漁般爭相奪取,勝者鳴鑼喝彩,號日斗龍舟。午為小兒女結五采縷,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煉。
民間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插艾、榕能使身體強健。俗話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私塾里的學生,照例要在端什節送紅包給先生作謝禮,先生則以一把扇子作為回禮。
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記載,喪期中的家庭,端午節不包粽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之為「送節」。喪家則以糖做為回禮。而農家把稱為「福金」的金紙來在竹竿上,插在間,據說可以防害而獲豐收。有些地方在端午節有作「咸茶」的習俗,就是用鹽來腌紫蘇葉和蕃石榴葉,據說可以當葯茶,清除一切毒氣。
日治時代的屏東縣佳冬鄉,還有在端午節這天打石戰的習俗。石戰在佳冬地區已流傳了數百年,每年到了端午節前幾天,眾人紛紛拳擦掌,准備打場硬仗。石戰以村落為單位,組織一如軍隊,並設有參謀長等職位。男人在「前線」擲石作戰。婦女則在後方負責運送石頭。單況淚烈時,動輒造成傷亡。戰勝的一方可至戰敗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戰敗的村民則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對方俘虜了,會被強迫脫褲處罰,當眾羞辱一番。這項奇特的習俗,據說可保一整年好運,所以佳冬人樂此不疲。但是因為石戰常造成嚴重的傷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漸式微。
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午時水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諺語道:「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鶖」,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最富傳奇色彩的午時水,則來自大甲鎮砧山上的劍井。傳說井是當年鄭成功插劍禱泉的地點,而自又相傳鎑砧山盛產各種靈葯仙草,於是劍井午時水的功效便被傳說得神奇無比。每年端午節,劍井旁邊爭沒午時水的人總是擠得密不通風。據說端午節正午對著井中仔細觀看,還可以看見鄭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見劍影的人,這一年一定無災厄。
劃龍舟,台灣稱為「扒龍船」。據《民俗台灣》一卷六號上記載,日據時代士林的端午龍舟的習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邊「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響鑼鼓,扛起龍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燒香禮拜。俗語說:「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表示歡迎,稱為「接龍船」。賽過龍,還要於初十「送水神」,並舉行「謝江」的儀式。
台中南屯的頭店,自清朝中葉,就有在開春後,穿木醒穿山甲的習俗。光復後,這個習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節舉行。犁頭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榮的地區,據說,這是因為當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緣故。所以,當地居民每年端午都會穿上木屐,來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聲響震醒穿山甲。這項習俗已改采趣味競賽的型式。由四個人自組一隊,穿上兩條長木皮釘成的環木屐競走。卡卡的木屐聲,確也震醒了犁頭店居民們懷舊的情緒。
在節日食俗方面,台灣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長。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製法分為南北兩種。北部作法是米漏泡於水中,瀝干後用油炒香,並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再用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餡後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漏泡後加肉餡,以綠竹葉包裹,水煮至熟透。因為製作方式有別,所以南北兩地的粽子也風味各異。北部的粽子有濃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則帶有淡淡的竹葉清春,各特色。料的內容則有豬肉、香菇、蝦米、花生、鹹蛋黃、紅蔥頭、栗子、蚝乾等,隨個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也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但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義則和南人有別。吃子固然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象徵子孫繁衍,有人還認為可以預防中暑。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狀像蛇)。吃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
客家人包粽子還分鹼粽及咸粽。鹼粽特別是用來祭祀的。客家人過端午須准備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萬善爺,一付拜附近的大廟。而鹼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則分米粽及粿粽兩種,純粹用來解饞。
平遙民俗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平遙風俗返樸而遠,居民遺風起源於唐堯。勤儉質朴、憂深思遠、性剛而仁厚且尚武,尚武者人才輩出,文武全才者有之。且多慷慨好義之風。婚、喪、壽、生日、修建慶典遺風尤為盛旺。平遙民多土地貧瘠、少耕織、多商賈,並善經營。陶唐遺風雖已古遠,但平遙憂存。
9、龍王潭石蛙注冊過商標嗎?還有哪些分類可以注冊?
龍王潭石蛙商標總申請量1件
其中已成功注冊0件,有1件正在申請中,無效注冊0件,0件在售中。
經八戒知識產權統計,龍王潭石蛙還可以注冊以下商標分類:
第1類(化學制劑、肥料)
第2類(顏料油漆、染料、防腐製品)
第3類(日化用品、洗護、香料)
第4類(能源、燃料、油脂)
第5類(葯品、衛生用品、營養品)
第6類(金屬製品、金屬建材、金屬材料)
第7類(機械設備、馬達、傳動)
第8類(手動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類(科學儀器、電子產品、安防設備)
第10類(醫療器械、醫療用品、成人用品)
第11類(照明潔具、冷熱設備、消毒凈化)
第12類(運輸工具、運載工具零部件)
第13類(軍火、煙火、個人防護噴霧)
第14類(珠寶、貴金屬、鍾表)
第15類(樂器、樂器輔助用品及配件)
第16類(紙品、辦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類(橡膠製品、絕緣隔熱隔音材料)
第18類(箱包、皮革皮具、傘具)
第19類(非金屬建築材料)
第20類(傢具、傢具部件、軟墊)
第21類(廚房器具、家用器皿、洗護用具)
第22類(繩纜、遮蓬、袋子)
第23類(紗、線、絲)
第24類(紡織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類(服裝、鞋帽、襪子手套)
第26類(飾品、假發、紐扣拉鏈)
第27類(地毯、席墊、牆紙)
第28類(玩具、體育健身器材、釣具)
第29類(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類(面點、調味品、飲品)
第32類(啤酒、不含酒精的飲料)
第33類(酒、含酒精飲料)
第34類(煙草、煙具)
第35類(廣告、商業管理、市場營銷)
第36類(金融事務、不動產管理、典當擔保)
第37類(建築、室內裝修、維修維護)
第38類(電信、通訊服務)
第39類(運輸倉儲、能源分配、旅行服務)
第40類(材料加工、印刷、污物處理)
第41類(教育培訓、文體活動、娛樂服務)
第42類(研發質控、IT服務、建築咨詢)
第43類(餐飲住宿、養老托兒、動物食宿)
第44類(醫療、美容、園藝)
第45類(安保法律、婚禮家政、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