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茶馬司諸葛亮品牌大全
1、諸葛亮的故事名字
【諸葛亮事跡】
一,佤族歸順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二,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
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其他之記載】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北距岐山縣城25公里。高20餘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谷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裡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嘆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里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面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里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岳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贊頌岳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吃瓜留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炎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炎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南陽武侯祠同樣有「三顧茅廬」一說,難以定論。大家可以看。
諸葛亮七擒孟獲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處位於今雲南省沾益縣。諸葛亮南征,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託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裡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孔明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裡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於一山谷中。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奉節白帝城----劉備託孤、水八陣
白帝城坐落在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口。位於夔門北側,扼川鄂咽喉作為軍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寬,年代久遠。那是公元一世紀(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在此築城設防。 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無限悲壯地將國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兒在世)一並託付丞相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劉備託孤」。現存的白帝廟系清代建築,明良殿、武侯祠、託孤堂、觀星亭等,多側面地宣揚著與「託孤」有關的歷史名人。
水八陣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約六里的長江北岸,據說諸葛亮曾在壩上壘石而成八陣圖,俗稱「水八陣」。陣圖上,石壘縱橫八行,行壘間相距兩丈,共六十四壘。
諸葛亮與空城計
諸葛亮的空城計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不是出現於明清以後的《三國演義》,反而出現於來自於正史陳壽所著《三國志》的附註(郭沖三事)。
2、諸葛亮的生卒\時期\出生地\名\字\號\身份\著作\貢獻
諸葛亮(181-234),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身高約合現今1.84米。字孔明,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一說河南南陽卧龍崗;一說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或雲後篇系後人托諸葛之名偽作)、《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一些政績
一,都江堰,
《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諸葛亮開了堰官之先河。
這份政令內容之詳細令人嘆為觀止,詳細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當年諸葛亮用於清淤維護的石標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樣仿製的不銹鋼標尺替換。而武侯立下的維護法規,直到今天仍被原樣執行。
二,佤族抗英;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3、諸葛亮的介紹
【諸葛亮生平】
諸葛亮(公元181-234年),漢族,字孔明,號卧龍居士。中國三國時期蜀漢傑出的丞相以及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一說是9歲喪母,12歲喪父),與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17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冰鏡先生司馬徽。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不是命世之主,於是結廬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隱居待時,這是公元197年的事。諸葛亮在隆中已隱居了十年,他廣交江南名士,「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卧龍」。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效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後主即位。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賞罰嚴明。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和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但是諸葛亮並不墨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諸葛亮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成為後世的楷模。
中國千百年來將諸葛亮描繪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連續發射10箭;製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發明「孔明燈」。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瑾仕於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於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史、鎮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雲: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並有盛名.)。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執政後,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系。劉備死後,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與蜀聯合,與魏斷絕關系。
當時,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受東吳策動而叛亂,嚴重威脅[蜀漢]後庭。諸葛亮執政後,與東吳恢復邦交,切斷了南中的外援。經過兩年調養,諸葛亮上書後主,決心平定南中叛亂。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平叛戰斗結束後,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征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號稱「飛軍」:設立降都督,掌管南中軍政。該年十二月,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率軍至漢中,准備北伐。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然後北攻。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以曹真督關右諸軍,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蜀軍先揚言要由斜穀道攻取縣,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駐街亭。馬謖指揮不當,大敗於魏軍,丟失街亭。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上書自貶三級,以右將軍身份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魏軍三路攻吳,關中空虛。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蜀軍此次出大散關,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糧盡而退。建興七年(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蜀軍西向,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本來,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共為輔臣。直到建興四年(公元226年),兩人關系還比較好,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還稱贊李嚴。但不久,李嚴寫信給諸葛亮,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接受「九錫」,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不久,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李嚴卻討價還價,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讓他當江州刺史,致使調動未成。諸葛亮以大局為重,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陳震在出使東吳前,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曹軍欲三路攻蜀,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李嚴又討價還價。諸葛亮即做讓步,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諸葛亮退軍後,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當諸葛亮回來後,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為何突然退兵?」於是,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彈劾李嚴,將他免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迄至五月,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進攻襄陽,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吃了虧,即令全線撤軍。在西線。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全線撤軍。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隨葬器物。」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年 1歲 公元一八一年農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年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年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年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年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年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年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年 46歲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年 47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年 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年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年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懿,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 233年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年 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諸葛亮著作】
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諸葛亮著名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請宣大行皇帝遺詔表》、《南征表》
【史書中記載】
詳見《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 諸葛亮傳》。由晉代陳壽撰。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歷史之評價】
陳壽:①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②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③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④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⑤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⑥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
人物評價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劉備:①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②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曹睿: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諸葛亮事跡】
一,佤族歸順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二,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
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其他之記載】
諸葛亮七擒孟獲
奉節白帝城----劉備託孤、水八陣
諸葛亮與空城計
【諸葛亮智慧】
「智聖」諸葛亮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布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台。劉備死後,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勛、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採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並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並於城內設置「錦官」,專門管理。後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於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於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後,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並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國家興衰高於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歷代忠臣良吏之典範。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輔佐劉備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了「跨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國方略。他儒法並用,以法治國,執法必嚴,賞罰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賢;他審時度勢,不斷的調整內政外交政策;他重視農業生活,安撫流亡,輕徭薄賦,發展社會經濟;他親率大軍北伐,革新武器裝備,發明了孔明燈和木牛流馬等。他的一生充滿了智慧,為中國歷朝歷代所推崇成為智慧的化身。
其實,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樣聰明,羅貫中只是把他神化了。
【諸葛亮詩歌】
五古·讀諸葛武侯傳書 唐·李白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華發同衰榮。
托意在經濟,結交為弟兄。
毋令管與鮑,千載獨知名。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閣夜 唐·杜甫
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
卧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詠懷古跡 唐·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難恢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書憤 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有感 宋·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風雨燕南老楚囚。
故舊相思空萬里,妻孥不見滿三秋。
絕憐諸葛隆中意,羸得子長天下游。
一死皎然無復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卧龍 明·佚名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不知道我的錯回答
抄襲者SSSSSSSSS
4、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里,一說隱居地是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今湖北襄陽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當時為南陽郡轄區]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諸葛亮於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餘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1歲 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亮玄收養, 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7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8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8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1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3歲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4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6歲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7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8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合。
蜀建興11年 233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 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諸葛亮的一些政績
一,都江堰,
《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諸葛亮開了堰官之先河。
這份政令內容之詳細令人嘆為觀止,詳細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當年諸葛亮用於清淤維護的石標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樣仿製的不銹鋼標尺替換。而武侯立下的維護法規,直到今天仍被原樣執行。
二,佤族抗英;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諸葛亮在歷代武廟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1,《新唐書-禮樂五》記栽:「開元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這武廟十哲是:
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司馬穰苴,戰國時代魏國的吳起、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西漢的張良、韓信,蜀漢的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績,而以太公望為武廟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詔叫史館考定,列古今名將64人配享,並都畫有圖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邊32人是:越范蠡,齊孫臏,趙廉頗,秦王翦,衛青,隋韓擒虎、郭子儀等。
3,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並御賜廟堂於隆中。
宋代:
宋代既把諸葛作為忠臣來祭祀,(賜英惠廟加「仁濟」)同時仍然把諸葛作為名將來祭祀,其地位僅次於獨居首位的張良,還是和孫武、韓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宋史》卷105《禮志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
四檔: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但、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金人遵唐舊制,但降低管仲和韓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諸葛亮的名將地位仍巍然不動。而且在《金史》的觀念裡面,誰要是說出「諸葛亮不知兵」這句話,那就證明此人「好為大言」。
元代:這個朝代武廟從祀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諸葛亮,他的地位還是和孫武等平起平坐。
1.《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2.元英宗封諸葛亮為戌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元末明初《三國演義》這部偉大小說誕生了,為避免演義小說的巨大影響,故而此後的情況不列。
5、簡介普洱茶
普洱茶
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
中文名 普洱茶(野茶樹)
拉丁科名 Theaceae
中文科名 山茶科
保護級別 2
簡介:
普洱茶是歷史以來形成的雲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雲南原產地的大葉種曬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兩個系列:直接再加工為成品的生普和經過人工速成發酵後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緊壓茶兩類;成品後都還持續進行著自然陳化過程,具有越陳越香的獨特品質。
分布
主要產雲南勐海、勐臘、思茅、耿馬、滄源、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其欠是貴州盤縣、榕江,廣西扶綏、昭平,福建南靖,廣東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瓊中、樂東、保亭、陵水等地。生於海拔1 200-1 400米亞熱帶、熱帶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布。
現狀
稀有種。野茶樹(包括栽培型野茶樹)又名普洱茶,在雲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其中雲南有樹齡達800多年的「茶樹王」,為目前較大的植株,當地雖已採取措施進行保護,但植株仍在受到人為干擾,如不加強管護,將有被摧殘致死的危險。海南隨著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劇縮減,同時每年「清明節」前後上山采野茶葉的人眾多,野茶樹也日益減少。
海拔下限(米) 1200
海拔上限(米) 1400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或灌木,高5一13(-20)米,主幹直徑可達1米以上;幼枝和幼葉被細柔毛。葉革質,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4一8(一12)厘米,寬1.8一4.5厘米,先端鈍尖,有時急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鋸齒,兩面光滑無毛;葉柄長3一7毫米。花單生或2-4組成腋生聚傘花序,白色,直徑2.5一3.5厘米,有香氣,花梗長6一10毫米,下彎;萼片5(-6),圓形,果時宿存;花瓣7一8(一9),寬倒卵形或圓形;雄蕊多數,外輪花絲合生成短管;子房3室,外面被毛,花柱頂端3裂。蒴果圓球形或扁球形,直徑約25厘米,果皮革質;種子1或2,近球形,微有稜角,直徑約1.5一1.8厘米,淡褐色。
特性
雲南分布區多屬南亞熱帶山地季風常綠闊葉林。主要產地勐海南糯山年平均溫17--19℃,極端最高溫22.3℃,極端最低溫-5.4℃(出現在1月);年降雨量1300--1400毫米。土壤多為赤紅壤或黃色赤紅壤。喜山坡溝谷,乾季雲霧彌漫,空氣潮濕,土壤深厚,排水良好又富有腐殖質的小環境。花期9--11月,果期4--6月,有時花、果並存。野茶樹果實常被採收,天然繁殖差,林下幼苗罕見。與其伴生的主要喬木樹種有峨眉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截果柯Lithocarpus truncatus Rehd. et Wils.、普文楠Phoebe puwenensis Cheng等。
保護價值
野茶樹原產我國南部,尤以雲南南部有較多的分布。它系新生代古老的植物之一,對研究茶樹的起源、進化等有重要意義。雲南的普洱茶葉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飲料,種子富�橢�勺魘秤糜突蜆ひ滌糜汀?br />
保護措施
對特大的野茶樹植株應加強保護措施,嚴禁采葉采果,建議將分布集中的雲南勐海南糯山劃為野茶樹保護點,保持必要的生態環境,創造天然繁殖條件。雲南境內尚有大黑山野茶Camellia taheishangensis F.S.Zhang產地和生境與野茶樹相同,亦應保護。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種子壽命短,宜采後即播。栽培法和茶樹相同。
普洱茶的種類:普洱茶屬於後發酵茶,也就是在茶菁製成之後仍會持續進行後氧化作用,茶性會、越來越溫和、不刺激,而且存放的時間越久,氧化程度越完整,茶湯滋味越醇和,所以才有普洱茶越陳越香的說法。普洱茶依樹種分,同有喬木與灌木之分,依製法不同,可分為生茶和熟茶;依存放方式不同,又分為干倉普洱茶及濕倉普洱茶。
普洱茶的分類
(一)以樹種分類
喬木:主要摘采喬木樹葉作為茶菁,葉片較大。
灌木:主要摘采灌木樹葉做為茶菁,也就是我們一般常看到的矮茶樹種,葉片較小。
(二)依製法分類
生茶:採摘後以自然方式發酵,茶性較刺激,放多年後茶性會轉溫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種製法。
熟茶:以科學加上人為發酵法使茶性溫和,讓茶水達到軟水好喝。以1973年後為分界點。
(三)依存放方式分類
干倉普洱:指存放於通風、乾燥及清潔的倉庫,使茶葉自然發酵,陳化10~20年為佳。
濕倉普洱:通常放置於較潮濕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發酵速度。由於茶葉內含物破壞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濕倉普洱陳化速度雖較干倉普洱快,但容易產生霉變,對人體健康不利,所以我們不主張銷售及飲用濕倉普洱。
(四)依外型分類
1、餅茶:扁平圓盤狀,其中七子餅每塊凈重357克,每七個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餅。
2、沱茶:形狀跟飯碗一般大小,每個凈重100克、250克,現在還有迷你小沱茶每個凈重2克—5克。
3、磚茶:長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製成這種形狀主要是為了便於運送。
4、金瓜貢茶:壓製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從100克到數百斤均有。
5、千兩茶:壓製成大小不等的緊壓條型,每條茶條重量都比較重(最小的條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兩茶
6、散茶:制茶過程中未經過緊壓成型,茶葉狀為散條型的普洱茶為散茶,分為用整張茶葉製成的索條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製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
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是以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加工而成,分傳統和現代兩種製作工序。
1、傳統普洱茶製作工序:殺青(生曬、鍋炒)揉條(手工揉團)曬干
2、現代普洱茶製作工序(人工熟化):殺青(鍋炒、滾筒)揉捻(機器加工)乾燥(烘乾)增濕渥堆(灑水、茶菌)乾燥
如何選購普洱茶
普洱茶主要產地是雲南省,近10年來,才開始在各地流行起來,由於衛生部門研究普洱茶有降血脂、瘦身、抗癌的功能,尤其是保存越久的普洱茶越有效能,所以價格的變動也相當劇烈。
辨別新、老普洱茶
由於普洱茶可持續發酵,因此越陳越香,價錢當然也較貴。新的普洱茶指的是剛製成的普洱茶,外觀顏色較綠有白毫,味道濃烈,老的普洱茶指的是陳放較久的普洱茶,因為經過長時間的後氧化作用,茶葉外觀呈棗紅色,白毫也轉成黃褐色。
聞茶葉香氣
通常保存不佳的普洱茶會產生霉味,有些商人為掩蓋其氣味,會加入菊花等花香。因此若看到普洱茶中參有菊花,或聞起來有花香,表示茶葉品質不純正。
辨別茶湯顏色
請店員或老闆試用,觀察茶湯顏色。由於陳年普洱經過多年持續發醇,茶湯顏色較深,但絕非黑如漆;而新普洱茶的茶湯顏色較淡。不過這一點也只能作為參考,因為即使新制的茶也會很深,最好的方法還是試喝。
試喝
試喝是選購茶葉最重要的部分了,因為一杯茶好不好,合不合口味,從試喝就可以完全知曉,一杯好的普洱茶不會有霉味、也不會是苦水。新制的普洱有白毫,未經過陳化,因此會有苦澀味;普洱茶陳化、白毫轉金針後,性溫和、不刺激,因此味道較甘醇。
普洱茶會變壞嗎?
普洱茶如果保存得當,是會越陳越香的,不過購買時會發現在普洱茶的外包裝上有標示保存期限,這是因為規定食品必需要標志,事實上消費者在飲用普洱茶時,是可以不須在意的。另外如果發現茶葉有霉味,通常是保存不當所致,不宜選購。
新普洱茶味道濃烈,刺激性強,對於喝慣高山茶或者普洱茶的人比較不習慣。老的普洱茶由於陳放較久,經過長時間的後氧化作用,茶性變得較溫和無刺激,能促進血液的新陳代謝、不刺激胃,據說還能養生、助氣、補氣,而且存放的時間越久,氧化程度越高,茶湯滋味越醇和。
看懂普洱茶年份:普洱茶價錢、等級、茶葉的存放年份是一個重要因素,一塊普洱茶磚叫價可以從100元到1000元,主要是因為普洱茶有越陳越香的說法,所以商家動則20年、30年,甚至於說是50年、60年的珍品、貢品,價格更是炒上了天,其實普洱茶的年份並無有效的方法辯認,而且如果保存不當也會影響茶葉品質,惟一的方法就是多喝、多比較。盡管如此,這里還是提供簡單辨識普洱茶葉年份的方法供參考。
辨別普洱茶年份的方法、看茶葉外觀:新普洱茶外觀顏色較新鮮,帶有白毫,且味道濃烈;普洱茶經過長時間的後氧化作用後;茶葉外觀會呈棗紅色,白毫也轉成黃褐色。
區別包裝紙顏色:通常壓制過的陳年普洱茶,其包裝的白紙已隨時間變得陳舊,因而紙質略黃,因此你可以從紙質手工布紋及印色之老化程度著手,這只能作為參考,非絕對依據,因為可能有些不肖商人會利用這種心理,以陳黃的包裝紙掉包次級品。
看懂茶品年份:一般而言,通常將普洱茶的年份劃分如下:1949年以前這時期生產的普洱茶稱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號、百年同興貢品、百年同慶號、同昌老號、宋聘敬號。通常在茶餅內放有一張糯米所做、印有如上名稱的紙,稱為內飛。
1949-1967年中國茶業生產印級改由各茶品,也就是在包裝紙的茶字上,以不同顏色標示紅印為第一批,綠印為第二批,黃印為第三批。
1968年以後這時生產的茶餅包裝不再印上中國茶業公司字型大小,改由各茶廠自選生產,統稱雲南七子餅,包括:雪印青餅73青餅、大口中小綠印、小黃印等。
如何沖泡普洱茶
許多人都以為普洱茶的味道有霉味、事實上好的普洱茶應該味道甘醇濃厚,不能有霉味。雲南的茶都特別強調香氣,但是普洱茶是一種以味道帶動香氣的茶,剛喝下去的時候好像沒有味道,不過茶湯吞下去的時候,舌根又逐漸浮起甘醇的滋味,因為香氣藏在味道里,感覺較沉。普洱茶是中國茶的一種,所以在沖泡時,基本上參考烏龍茶的泡法即可,但是在小細節上仍然和一般茶有別。
茶壺的選擇
泡普洱茶需要選擇腹大的壺,因為普洱茶的濃度高,用腹大的茶壺沖泡,較能避免茶泡的過濃的問題,材質最好是陶壺或紫砂壺。
茶葉的處理
沖泡時,茶葉分量約占壺身的1/5。若是普洱磚茶,則需要撥開後,置放約2周後再沖泡,味道較佳。普洱茶可續沖10次以上,因為普洱茶有耐泡的特性,所以沖泡10次以後的普洱茶,還可以用煮茶的方式做最後的利用。
泡茶的水溫
由於普洱茶的茶味較不易浸泡出來,所以必須用滾燙的開水沖泡。第一泡在開水沖入後隨即倒出來(濕潤泡),用此茶水來燙杯。
泡茶的方式
(1)第二次沖入滾開水,浸泡15秒即倒出茶湯來品嘗,當然不是必須依各人口感需求斟酌。
(2)第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湯可以混著一起喝,綜合茶性,以免過濃。
(3)第四次以後,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鍾,以此類推。
普洱茶的優點
一、 普洱茶茶性溫和,不傷胃。現代人緊張、壓力大的生活模式,胃疾普遍,氣血偏虛,食不正常,一般輕發酵茶對愛茶之人而言,確有「不可承受之輕」的顧忌。
二、 普洱茶是有科學根據的保健飲料。現代人「以命博錢」者,比比皆是,普洱茶的防癌保健功能一經醫界證實後,「以小錢保長命」的觀念,不但強化了愛茶人的信念,同時吸納了許多新進茶友。此外,普洱茶去脂消食,減肥瘦身的葯理特性,更是風靡了無數愛美塑身族、中年發福者的心。
三、 普洱茶易沖耐泡,操作平易隨和。陳化得宜的普洱茶,不苦不澀,即使久浸亦能入喉,既不需像高山茶分鈔必較,卻乃有茶事的樂趣,甚至不失茶包便利性。
四、 普洱茶保存容易,茶性轉換富變化。從某個定義來說,普洱茶是「活的有機體」,其主要特點在於茶體完成後,所持續進行的「後發酵作用」(或稱後熟作用、陳化作用),隨著時間的延長,它的風味轉換越趨穩定內斂,不同陳期的茶體所擁有的風味皆不盡相同,這也是品茶茗,藏茶者某種程度地參與了「茶葉的製作與完成」,其實,一餅普洱茶的最終完成可能長達數十、近百年之久,因為打從茶葉離樹起,直到熱水沖入壺中,它都在處於「現代進行式」,無時無刻不在轉化進程中。
五、 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飲料或食品具備普洱茶這種「可飲、可藏」的雙重特性,「人人皆可飲,越舊價越高」,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飲料,老普洱茶卻又「價等兼金」,可望不可及,如果在「普洱天平」的左端是「典藏價值」,是只漲不跌的「耐久財」;而右端則是「飲用價值」,是喝一片少一片的「消費財」,那「時間」就是遊走在兩者之間的「砝碼」,隨著時間砝碼往左推移,這餅茶的典藏價值就越高,反之亦然,遠年普洱茶所具備的典藏性類似紅酒,兩者一樣講究年份、出身(酒庄、茶莊),注重稀有性與保存狀況。
普洱茶分生熟,各有短長
普洱茶的製作工序大體是:鮮採茶葉經殺青、掇捻、乾燥後,即成毛青(滇青),此時的茶韻濃烈霸道,一般人是喝不慣的。隨著毛青茶的加工不同,普洱茶自此分為生茶、熟茶兩大系(也有互相拼配的半生熟茶),一般將生茶歸屬於「綠茶」,熟茶歸屬於「黑茶」。
[生茶]
是指毛茶不經過「渥堆」而完全依自然轉化而成,這是歷史上的傳統製法,。生茶自然轉熟的進程相當緩慢,視保存環境條件,至少需要近十年以上,時間越長,茶體內的多酚類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越完全,其陳香益發醇和穩健,但韻致活潑生動,這種活力即為茶人所稱道的[茶氣]。
[熟茶]
是指毛茶經過「渥堆」這項工序,通過濕熟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發酵,促進多酚類化合物非酶性自動氧化,轉化茶葉內含物質,減除苦澀味,使滋味變醇,消除青臭氣,縮短其陳化階段,可提早飲用。這是1973年起昆明茶廠首先借鑒黑茶工藝,而發展出的技術,雲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對「渥堆」的相關研究,在1985年還獲得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這要說明的是,有的人對「渥堆」有所誤解,還把「渥堆」和「濕倉」劃上等號,事實是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濕倉」是指投機者將年份比較新的普洱茶成品,陳置於濕度甚高的環境,利用高濕度(或潑水)促使茶品發霉,以改變茶體,使外觀上可偽充陳年茶,這種不健康的濕倉茶,是禁不起高溫沖泡下的品鑒考驗的。
普洱茶的保健和葯理
長期以來普洱茶深受肯定,除了因其茶質優良,止渴提神,還有特殊的葯用功效,普洱茶的葯理功用古譜早有記載,清人趙學敏「本草鋼目拾遺」雲:「普洱茶性溫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膩牛羊毒,虛人禁用。苦澀逐痰,刮腸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綠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隨著現代生活環境的變遷,致癌因子無處不在,現代人可說是身處在癌症陰影中,事實上,早在十多年前,普洱茶的抗癌作用早就經雲南昆明醫學院腫瘤研究所證實,並在1991年亞太地區國際腫瘤學術會議上獲得舉世認可。
普洱茶的保存之道
早在十九世紀,茶人對普洱茶的品質提高和保管即有研究,在《普洱茶記》中記載:「氣味隨土性而異,生於赤土中雜石者最佳」,「種茶之家,芟鋤備之,旁生草木,則味劣難售」。這說明對茶葉品質的要求,早在栽培時期便要講究,同時,為了保持普洱茶的品質,古人也有「或與他物同器,則雜其氣而不堪飲矣」的警語。其實普洱茶的保存條件,已是所有茶品中最為寬松的了。
一般來說只要不受陽光直射,陰涼通風,遠離其他氣味濃厚的物品或環境污染,例如香皂、蚊香、樟腦丸、神龕、廚房、衛浴等就可以,如果普洱茶的陳放數量較多,不妨撥出一個小房間,擺上除濕機,濕度計,定期翻堆。目前較廣為茶客採用的是「陶缸堆陳法」,取一口陶缸,將老茶、新茶摻雜置於缸肉,有包裝者最好退除,以得陳化,缸口則以木板、棉布覆蓋,使其通風、不落塵、不進異物即可。陶缸堆陳法的概念是模擬一個微形茶倉。安排一個適合茶菌生長的環境,讓老茶的茶菌順利繁衍到期新茶上,且新茶的茶氣刺激老茶,達到新舊並陳,陰陽互補的效果。
對於即將飲用的茶餅,老茶客們另有一套「茶氣調和法」:將茶餅整片拆為散茶,置入半斤、一斤的陶罐中(勿選不透氣的金屬罐),靜置半月後即可取用。這是因為一般茶餅往往外圍松透,中央緊結,加上七餅這一落的包裝方式,長期下來,茶餅內外氧化後熟程度不一,外圍水滑,中央氣強。經過上述「茶氣調和法」處置後,即可讓內外互補,享受到較高品質的茶湯。
普洱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鄉。「普洱茶」自古以普洱府府名命名,普洱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和集散地。早在唐代,「普洱茶」就遠銷內地和西藏。宋代已形成「以茶易馬」的茶馬市場。明代時「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到清代,「普洱茶」發展到鼎盛時期,遠銷號稱十萬擔以上,宮廷將「普洱茶」引為貢茶,作為進貢珍品,並在普洱府增設官茶局。文學家曹雪芹將「普洱茶」寫入了《紅樓夢》,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巨著中,也描寫了喝「普洱茶」的場面。
思普區歷史上的「茶馬古道」是伴隨茶葉的生產、運輸、銷售而興起的。據光緒《普洱府志》載,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銷西蕃。
1983年思茅地區文物普查時發現了建於嘉慶17年至道光3年的古茶馬驛道。明末清初,為了方便向京城進貢「普洱茶」,便由普洱到省城昆明修了一條「官道」,鋪設了一些不甚規則的方形、長形石條,這條道成了商旅行人騾馬運輸茶鹽來往的交通要道。在今普洱縣境內,仍保留有三處較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址:一是位於同心鄉那柯里村的「茶馬古道」;二是位於鳳陽鄉民主村的「茶庵塘古道遺址」,長約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盤山徑仄而上。那山石上深印的馬啼印,向人們訴說著昔日「以茶易馬」的艱險;沿古道而上,人們可以去體味,去追尋「徑仄愁回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三是位於磨黑鎮孔雀坪的「孔雀坪地古道遺址」,長約10餘公里,那昔日林立的「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見的馬蹄印。「山間鈴響馬幫來」,茶馬古道那石板上滑潤的苔蘚,那長年累月被馬踐踏出的累累坑凹,彷彿在向人們講述著昨天的歷史。茶風猶存,古道飄香,令人憶「百乘馬幫競爭行」之盛況。
普洱分布著多處古茶樹群落,有勐先小高場大茶樹群、勐先茶山箐大茶樹群落、白草地萬畝茶樹群落等。
香飄四海的「普洱茶」,釀造了源遠流長的「普洱茶文化」。在漫長、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普洱茶文化伴隨著普洱茶的誕生、發展不斷豐富,成為聯系民族、經濟、文化、歷史、科研、外貿、農業、園藝等方面的橋梁。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祭祀、以茶聯姻、以茶作禮、以茶為藝,成為普洱社會文化進步、民族團結的象徵。
「六大茶山」概況
清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撒,周八百里。」這「周八百里」不僅指茶山的面積,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連成一片的。西面是攸樂茶山,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慢撒茶山。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車里宣慰使刀應勐將其管轄地劃為12個版納時,「六大茶山」為一個版納——「茶山版納」。這是為適應茶葉,特別是貢茶的生產而必須的。據《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載,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屬易武土司管轄外,其餘五山均屬倚邦土司管轄。有史籍講「易武茶山,實際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記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確的。
關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說法多種多樣:有的講在瀾滄江以東,有的講在瀾滄江以西,還有的說瀾滄江兩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緒年間繪制的《思茅廳界圖》表明,古「六大茶山」確都在瀾滄江沿岸。攸樂茶山現屬景洪市,其餘五大茶山均在勐臘縣。其中,慢撒在易武鄉,革登、莽枝、蠻磚、倚邦在象明鄉。據說,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為雲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之一。現均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傳說與諸葛亮有關。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遺器作紀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間編撰的《普洱俯志古跡》中。有記載:「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境,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悠樂,置銅鉧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蹬,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樹較它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壯觀,是諸葛亮寄箭處(民間傳說射箭處是普洱俯城東南無影樹山),上有祭風台舊址。
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三國以後茶就作為商品與外地貿易,晉時逐漸發展,唐、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間被劃作一個單獨行政區域。清中葉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南陽各地,普洱茶從此聞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雙版納各族人民過去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曾經吸引內地數十萬同胞前來開發,這對於繁榮邊疆經濟,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普洱茶名品
位於當今西雙版納境內的古「六大茶山」在昔日繁榮鼎盛時期,經營茶葉的商人開設制茶的商號、茶莊遍及各個茶山,創造出的普洱茶傳統製作手工藝達到了頂峰,製作的普洱茶及其品牌留芳古今。由於品質超群,倍受歡迎,還獲得了清朝皇宮賜扁嘉獎。金瓜貢茶 普洱金瓜貢茶,是現存的陳年普洱茶中的絕品。港、澳、台茶界稱其為「普洱茶太上皇」。該茶生產始於清正七年(1729年), 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女兒茶,以製成團茶,散茶和茶膏敬貢朝廷。金瓜貢茶或金瓜人頭貢茶,據傳均由未婚少女採摘的一級芽茶。採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於少女懷中,積到一定數量,才取出放到竹簍里。這種芽茶,經過長期存放,會轉變成金黃色,故人頭貢茶亦稱金瓜貢茶或金瓜人頭貢茶。其製作時間已有200多年歷史,此品加工者為普洱貢茶廠,原料及初制出自西雙版納倚邦茶山。
福元昌圓茶 倚邦和易武兩大茶山,曾演繹了清代普洱茶最為輝煌的篇章。創於光緒初年的「宋雲號」、「元昌號」兩個茶莊均在倚邦、易武兩個茶山。其中「元昌號」設在易武的茶廠名為「福元昌號」,專門採用有別於倚邦小葉茶種的易武山大葉種茶精製而成。現最古老的「福元昌圓茶」,產於光緒年間, 已歷時100多年左右。《普洱茶記》雲:「百年福元昌圓茶,享『普洱茶王』之譽。
同慶號老圓茶 清代中、後期,倚邦茶山沒落,易武茶區崛起,雲集了雲南當時眾多茶商,他們設廠制茶,引進先進制茶工藝,以大葉茶種的陽春細嫩白尖制茶,使易武從產茶量和茶質兩個方面都一躍為古代西雙版納版納六大茶山之冠。同慶號茶莊於1736年在易武設廠制茶,在易武的制茶歷史就達百餘年。
同慶號圓茶分為內票和內飛兩種,1920年以前是「龍馬商標」,之後則是「雙獅旗圖」,兩者以1920年以前的茶品為絕品。採用最好的竹箬包裝,表面是淺金黃色,捆綁所用的竹篾及竹皮,顏色與竹箬相若。同慶號老圓茶的特點為幽雅內斂,絕冠群倫,是極柔和性的優美茶品,被視為國家級絕品,享有「普洱茶後」的美譽。
敬昌圓茶 清光緒年間,個體茶商紛紛介入普洱茶出口業務。制茶工藝與同慶號茶莊不相上下的敬昌號(後改為信昌號)茶莊,取曼灑最好優質的茶菁,以制「七子餅茶」為主,然後用牛幫或馬幫運往寮國,再裝船運往越南、傣國和香港等地銷售。敬昌圓茶之所以價值連城,可遇而不可求。究其原因,除品質優異外,其製作工藝和包裝也令人迷醉。敬昌圓茶,壓制技術一 流,餅體豐滿而富有韻致,餅沿不求原子薄一致,但帶有強烈的節奏感,手觸之養手,目測之美目。其外形,茶菁凸凹,葉葉清晰排列,優美之致。天下普洱茶無—能與其較量形式之美。其現存者大都為40年代的產品,每餅直徑為20.5公分,重330公克,且系野樟香型,水性極度細柔,入口即化,為普洱茶品中水最為細滑者。
楊聘圓茶 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卻是倚邦茶山,以種植小葉茶而著稱。楊聘號茶莊建於民國初年,以倚邦小葉種茶為原料,其所制「楊聘圓茶」現存較少,其餅身較小,直徑約19公分,每餅重約280公克,每餅有一張5 X 6.8公分立式內飛,白底紅字內文有「本號開設倚邦大街煉提透心凈細尖發客貴商光顧者請認明內票為記」及「楊聘號」等字。據專家考證及品評、「楊聘圓茶」現存最陳者為60年左右,其茶湯清香,水薄微酸,是典型的倚邦小葉種的普洱茶
同心圓茶 同心圓茶有「早期」和「後期」之分。是同心號茶莊所制,同心號茶莊創辦於1733年,原名為順祥號,亦稱中信行,設廠於易武鎮。清朝時所產茶品目前已絕跡,現存均屬1921—1949年間的圓餅茶。1921~]934年間所產的同心興圓茶稱之為「同興早圓茶」。1935~1949年間的則稱之為「同興後期圓茶」,這一時間所產的同興圓茶都各有少量,且又均為絕品。
無論早期還是後期,同興圓茶的內正都有這樣的文字「本號未辦易武倚邦山松頂上白尖嫩茶」(曼松頂上茶園,在舊時就是高品質茶葉的代名詞)。
192l年前後,同興號茶莊產茶500擔,是當時的茶葉豪門之一。設廠於易武,用倚邦之茶菁為源料。現有同興圓茶,早期者陳期70多年,後期者亦有60餘載。兩者之間茶性相襲,是倚幫普洱茶的代表,又可顯示出同興號茶莊制茶技藝非凡。
同昌圓茶 同昌號茶莊始創於同治七年(1869年),該茶莊幾度易主,茶品名有三種。最早原昌號圓茶已不復得,至今所存者皆為30年代後的標明「主人黃文興」或「同昌黃記主人」之茶品。「同昌圓茶」品質最好,餅身厚實並呈深栗色,條索扁長,白毫粗?/ca>
6、諸葛亮與普洱茶的故事
相傳,在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春,蜀漢丞相諸葛亮請膺南征,平息南中諸郡叛亂。「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一路上雖遇艱難險阻,孟獲蠻兵的頑強抵抗,但諸葛亮憑著深明天文地理,熟諳韜略兵機,運籌帷幄,實行兵戰與安扶相結合的策略。加之飢餐渴飲、夜住曉行,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深得民心。渡過金沙江以後,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每擒孟獲,以仁義相待,若其不服,則備馬送出營寨,放他歸去重整兵馬再戰。
有一次,諸葛亮率兵離開西洱河,沿哀牢山南進途中,軍士來到桃花江畔的桃葉渡口,因觸江水瘴氣中毒,紛紛暈倒於沙灘,在萬分危急之時,得到當地蠻濮人相助,送薑茶湯解毒而康復,送茶葉含在口中避染瘴氣,才得以渡過桃花江作戰。
諸葛亮看到茶葉如此神效,即命王平、呂凱率軍士以當地蠻濮人為向導,到哀牢山中采購茶子。趙雲、魏延率兵過江後,分兵兩路圍殲蠻兵,於盤蛇谷第七次擒住孟獲,押往塔郎甸諸葛亮帳前。諸葛亮仍以仁義相待,令解去繩索,問孟獲今服不服?孟獲跪於帳前說:「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過,安得不服乎!天公威也,南人不復反矣。」諸葛亮請孟獲入帳,設宴慶賀,委任孟獲照舊掌管南中事務,所佔之地盡皆退還。孟獲及所脅從的部族酋長、蠻兵無不感戴,歡呼跳躍。
至此,南中已平定,副將王平、雲南太守呂凱受命在哀牢山中向蠻濮人采購的數十馱茶籽已馱運到,諸葛亮於7月親率一支軍隊繼續南進,深入裸濮、烏蠻、金齒、鍋搓、羌尼人居住的地方,察看山川河流,體察民情,安扶民心,贈送茶籽和禮物,傳授農耕技術,教民預防瘴毒。所到之處無不深受各族酋長、族人的歡迎,並以丞相賜物和地名為榮。
諸葛亮經過一月的艱苦跋涉之後,回到斑鳩峰下的壩子安營紮寨。數月來不毛之地的征戰之後,看到這里青山綠水,景緻誘人,便觸景生情,思念起翠竹掩映的隆中茅廬,於是在帳中揮毫寫下「思茅」二字。次日邀約各酋長會盟,諸葛亮坐在輪椅上,右手持鵝毛扇,左手拿著書寫的「思茅」二字說:「此地就稱思茅吧!」接著他倡導各族團結,廣植茶園,發展生產,共謀生計。當地一酋長跪拜雙手接過寫有「思茅」的綢絹,眾酋長勝感榮幸,歡呼丞相賜地名。由於部族語音的原故,歡呼中喊的都是「思茅」的諧音,有的喊思摩!有的喊思么!有的喊西卯!
諸葛亮在思茅小憩數日,讓軍士們在壩子邊的小河洗澡、洗馬後,班師返回。8月底「遂至滇池」,在滇池邊受到孟獲及當地酋長土官的熱烈歡送,諸葛亮就此作出部署,留王伉、呂凱守四郡;吩咐孟獲勤政馭下,善撫居民,勿失務農,即回蠻邦。安排完畢即起程返回成都。
諸葛亮回到成都後,雲南各郡各部落每年都有「象齒矩狗、丹漆茶蜜納貢」。為籌劃北伐中原再興漢室,諸葛亮撥出銀兩,派得力將校和軍士隨納貢的雲南部族人到滇西南采購、馱運茶葉,以備軍需和商貿之用。從而促進了滇西南各地茶葉種植面積的擴大。
千百年來,不管歷史怎樣沿革變遷,諸葛亮在各族人民心中的崇高形象,總是無羈無束地傳頌著。在思茅當年諸葛亮路過的地方有孔明山,洗戰馬的小河稱洗馬河,思茅城北郊斑鳩峰下諸葛亮扎營處建有「諸葛故壘」。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後,重建毀於兵燹的「諸葛故壘」,改稱「諸葛營」,營地中建武侯祠,塑有諸葛亮及琴童、武將的雕像。諸葛亮還被尊為茶祖,在思茅的同鄉會館舉辦「茶祖會」,每年農歷6月19日,各茶莊茶號和各地商旅都要聚在一起,舉行隆重的祭茶祖儀式,恭讀祭文,演出文藝節目,以祭祀孔明興茶的功績。
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載:「舊傳武侯遍歷六茶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鋩於莽芝,埋鐵磚於蠻磚,遺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名其山,又莽芝有茶王樹,較五山茶樹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
本文由普洱中國網團隊整理,更多詳情請關注普洱中國網
微信號:普洱文化
7、求諸葛亮的詳細資料
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卧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這是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所寫,因諸葛亮名高天下,兩省便爭諸葛亮故居之處所,顧嘉蘅想不能開罪南陽,又怕承當出賣桑梓之名,便撰此妙聯,既贊諸葛亮,又抹平兩省爭執,可謂公允。但這場爭論並沒有因此而平息,1990年發行《三國》郵票第二組「隆中對」小型張時,因湖北、河南兩省爭奪「隆中對」的首發式地點,並組成代表團進京申訴,以至設計受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和北京師范大學魏晉南北朝研究所曾專門組織「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討論會,諸葛亮躬耕地在X陽的說法得到大多數的的贊同,同時史學家們也認為,就像文武赤壁一樣,襄陽南陽的諸葛勝跡也是完全可以並存的。顧嘉蘅的題聯,真不愧為名聯絕作。
注意:此處刪去一切關於諸葛亮隱居地和古籍書名爭論的詞條解釋,避免引發民族矛盾,歷史僅供了解,不須爭論!
新版人教版教科書同樣刪除了《隆中對》《出師表》注釋中所有的「襄樊」「襄陽」「南陽」字樣,只提及諸葛亮出生地及原籍。
想了解更多請查找詞條:《資治通鑒》、《草廬對》(《隆中對》)、南陽、襄樊(襄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一樣,不是拘泥於一章一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鑽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諸葛亮於危難之際出而輔佐劉備,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候,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託付姜維。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千百年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諸葛亮的著述,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後人所編,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長於巧思,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於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諸葛亮的紀念古跡很多,全國有數十處。旅遊觀光者絡繹不絕。
全國最早的武侯祠在陝西漢中的勉縣。勉縣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建於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諸葛亮為蜀漢丞相,生前曾被封為「武鄉侯」(武鄉在今漢中市的武鄉鎮),死後又被劉禪追謚為「忠武侯」,因此歷史上尊稱其祠廟為「武侯祠」。現勉縣武侯祠巍峨壯觀,規模宏偉,有七院六十餘間殿宇,既是憑吊先賢之所,又是文物游覽之地。更有意義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諸葛亮當年赴漢中屯軍北伐的「行轅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還有建於唐代前的五丈原諸葛廟,建於明代的武侯宮(湖北蒲圻),建於建安時期的黃陵廟(湖北宜昌)等。浙江蘭溪的諸葛鎮,因諸葛亮子孫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萬曆年間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歷三百七十餘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築五十二間,內設諸葛亮靈位。近些年,蘭溪丞相祠堂漸負盛名,影響日盛,是蘭溪一大史跡和攬勝之地。
諸葛亮年譜
年號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 0歲 諸葛亮誕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 8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1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硅去世。
興平元年 194 13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 其兄諸葛謹同繼母赴江東。
初平2年 195 14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建安2年 197 16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建安4年 199 18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 26歲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 即著名的「草廬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 27歲 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建安14年 209 28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 30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 33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4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建安23年 218 37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 40歲 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 42歲 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
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 43歲 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蜀建興3年 225 44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興4年 226 45歲 諸葛亮准備興師討魏。
蜀建興5年 227 46歲 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蜀建興6年 228 47歲 北伐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 48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 50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仲達,大敗魏將張郃。
蜀建興11年233 52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234 53歲(享年54歲) 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
三國志 諸葛亮傳
晉?陳壽撰,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後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於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掩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慾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取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南中諸郡,並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
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歷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冬,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魏將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絕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詔策曰:「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聯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震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聯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令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
景耀六年春,詔為亮立廟於沔陽。秋,魏徵西將軍鍾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亮弟均,官至長水校尉。亮子瞻,嗣爵。
諸葛氏集目錄:開府作牧第一 權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計算第五 訓厲第六綜核上第七 綜核下第八 雜言上第九雜言第十 貴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傳運第十三 與孫權書第十四與諸葛謹書第十五 與孟達書第十六 廢李平第十七 法檢上第十八法檢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軍令上第二十二軍令中第二十三 軍令下第二十四右二十四篇,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領中書監及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負阻不賓,然猶存錄其言,恥善有遺,誠是大晉光明至德,澤被無疆,自古以來,未有之倫也。輒刪除復重,隨類相從,凡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造漢末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備,又觀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盪然無忌,故雖敵國誹謗之言,咸肆其辭而無所革諱,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喬字伯松,亮兄瑾之第二子也,本字仲慎。與兄元遜俱有名於時,論者以為喬才不及兄,而性業過之。初,亮未有子,求喬為嗣,瑾啟孫權遣喬來西,亮以喬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拜為駙馬都尉,隨亮至漢中。〔一〕年二十五,建興(元)[六]年卒。子攀,官至行護軍翊武將軍,亦早卒。諸葛恪見誅於吳,子孫皆盡,而亮自有胄裔,故攀遠復為瑾後。
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亮出武功,與瑾書曰:「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咸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並平尚書事。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穀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次子京及攀子顯等,咸熙元年內移河東。
董厥者,丞相亮時為府令史,亮稱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與之言,思慎宜適。」徙為主薄。亮卒後,稍遷至尚書僕射,代陳祗為尚書令,遷大將軍,平台事,而義陽樊建代焉。延熙(二)十四年,以校尉使吳,值孫權病篤,不自見建。權問諸葛恪曰:「樊建何如宗預也?」恪對曰:「才識不及預,而雅性過之。」後為侍中,守中書令。自瞻、厥、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咸共將護,無能匡矯,然建特不與皓好往來。蜀破之明年春,厥、建俱詣京都,同為相國參軍,其秋並兼散騎常侍,使蜀使慰勞。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的一些政績
一,都江堰,
《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諸葛亮開了堰官之先河。
這份政令內容之詳細令人嘆為觀止,詳細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當年諸葛亮用於清淤維護的石標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樣仿製的不銹鋼標尺替換。而武侯立下的維護法規,直到今天仍被原樣執行。
二,佤族抗英;
遠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蘆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與蜀漢丞相諸葛亮簽盟歸順蜀漢朝廷,發誓鎮守邊關,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終遵循了這個盟約,1934年的英軍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佤族人牢記了這個盟約,斑老王奮起抵抗,組織佤族武裝,剽牛盟誓,效忠他們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個少數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古跡》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當地人民還把茶樹稱作「孔明樹」,把諸葛亮尊為「茶祖」。時至今日,基諾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壯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諸葛亮誕辰這天舉行集會,稱為「茶祖會」,賞月歌舞,放孔明燈,祭拜諸葛亮。
諸葛亮在歷代武廟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1,《新唐書-禮樂五》記栽:「開元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這武廟十哲是:
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司馬穰苴,戰國時代魏國的吳起、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西漢的張良、韓信,蜀漢的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績,而以太公望為武廟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詔叫史館考定,列古今名將64人配享,並都畫有圖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邊32人是:越范蠡,齊孫臏,趙廉頗,秦王翦,衛青,隋韓擒虎、郭子儀等。
8、雲南普洱茶哪一塊產地的茶資源好些?
普洱茶生產的地方是雲南。
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zhuan洱等地區shu。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