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口袋餅加盟費多少
1、麥當勞創始人的有關咨詢
1937年,狄克·麥當勞與兄弟邁克·麥當勞在洛杉磯東部開了一家汽車餐廳。由於他們製作的漢堡包味美價廉,深受顧客歡迎。雖然每個漢堡包只賣15美分,但年營業額仍超過了25萬美元。這是相當可觀的數目。1955年克羅克成立特許經營公司——麥當勞公司系統公司(1960年改名為麥當勞公司)
1955年,克羅克在芝加哥東北部開設了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麥當勞特許經營店。該店體現了克羅克對快餐店的理解,那就是重視品質、服務、衛生和經濟實惠。由於一開始克羅克就打算把該店作為未來加盟店的樣板,所以他創建了一套極其嚴格的經營制度。他曾經如此描繪這段往事:「我當時已52歲,有糖尿病、早期關節炎,在早年的推銷生涯里摘除了膽囊和大部分的甲狀腺,但我始終相信,生命中最好的時光,還在前面。」
總部位於: 美國伊利諾州歐克布魯克(Oakbrook, Illinois)
重要人物:
雷·克洛克(Ray Kroc),創始人
安德魯·麥肯納(Andrew J. McKenna),董事會非執行主席
吉姆·斯金納(Jim Skinner),董事會副主席兼CEO
邁克爾·羅伯茨(Michael Roberts),總裁兼COO
主要產業: 餐館
雇員數目: 418,000人
主要產品: 連鎖快餐、甜點、童裝等
麥當
勞的黃金准則是顧客至上,顧客永遠第一。提供服務的最高標準是質量(Quality漢堡包質優味美、營養全面)、服務(Service服務快速敏捷、熱情周到)、清潔(Cleanliness店堂清潔衛生、環境宜人)和價值(Value價格合理、優質方便),即QSC&V原則。這是最能體現麥當勞特色的重要原則。
麥當勞體系有三種檢查制度:一是常規性月度考評,二是公司總部的檢查,三是抽查(在選定的分店每年進行一次)。
麥當勞公司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房地產營運收入、從加盟店收取的服務費和直營店的盈餘三部分。
麥當勞在處理總部與分店關繫上非常成功,主要有三個特點:
其一是麥當勞收取的首期特許費和年金都很低,減輕了分店的負擔;
其二是總部始終堅持讓利原則,把采購中得到的優惠直接轉給各特許分店;
其三是麥當勞總部不通過向受許人出售設備及產品來牟取暴利(許多特許組織都通過強賣產品的方式獲得主要利潤,這就容易使總部與分店發生沖突)。
麥當勞的670家餐廳遍布在跨越中國25個省市和直轄市的108個次級行政區域。
● 1990年,麥當勞在深圳開設中國的第一家餐廳。
● 1992年4月,北京王府井麥當勞餐廳開張,成為麥當勞在全世界面積最大的餐廳.
● 麥當勞在廣州的第一家餐廳開張時創造了麥當勞歷史上的最高銷售額記錄。
● 南京夫子廟餐廳開張時創造了麥當勞歷史上最高的每筆交易平均消費額。
● 2003年8月,麥當勞於天津首先開展特許經營業務。
標准化服務
We wanted McDonald's to be more than just a name used by
many different people.
We wanted to build a restaurant system that would be known
for food of prepara tion.
理想的組織
Authority should be placed at the lowest possible level.
I wanted the man colsest to the stores to be able to make
decisions.
和供應商一同成長
"Listen Bill",I said,"you hang on here.We have fifteen
stores now,and pretty soon we'll have a hundred.You'll be
able to back on your feet and expand right along with us"
地域密集的重要性
Build on it right away and be in there before the competition.
Pump some money and activity into a town,and they'll
remember you for it.
克羅克
他不懷疑別人,但在商場上屢屢受騙,多次面臨危機。盡管如此,他還是相信未來,相信夢想,奮勇前進。
脫著疼痛的雙腿,巡視全美的店鋪,決不妥協店鋪經營的每一個詳細環節。他相信先播種後收獲。他使別人先於自己稱為百萬富翁。因他信奉 重要的並不是獲得百萬資產,而是把麥當勞經營成最好的,為更多的客戶所接受,所喜愛的公司。晚年的他不得不座輪椅,但還每天在公司中露面。他的一生是不斷奮斗的光輝的一生。『我敢於公開與競爭對手競爭。想知道競爭對手的情報,不需要派偵探。調查垃圾箱,就可以知道對方的所有信息。我不是一次,兩次的深夜兩點弄到競爭對手的垃圾箱,調查前天賣了幾箱肉,賣了幾個麵包。美國最好之處在於競爭。我阻止不了競爭對手模仿我的樣式,偷取我的計劃,但他們不能偷盜我的大腦。所以他們總會落後我一步。我要鍛煉自己更強大。即傾力於QSCV. 他的下屬的評價是:克羅克是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我們的才能的最好的頭兒。
2、泉城濟南都有什麼好吃的?
【牛蛙】:山大路和花園路交口往南一小段江氏牛蛙很多推薦的說,還有花洪路淘寶街後門的重慶雞公堡的干鍋牛蛙也很贊。
【董立兵烤鴨】:經六路延長線西首(桃園小區附近)0531-82657815。據說是媲美全聚德的鴨子。爹還沒去試試呢!
【魚類料理】:這個題目有點大,由於本人酷愛魚類料理,哈,說說本屌絲吃過的幾個吧,首先魚酷啊小草房小背簍還有個大酒店的就不說了,個人感覺親民消費的老牌坊的水煮魚那是真不錯!順便推薦一下老牌坊的鍋貼和其他魯菜,味道確實很不錯。烤魚曾經沿著花園路一路吃過去的,老闆戀上魚還不錯哦,山大西門的花洪路有個叫巴蜀魚坊的是附近最好吃的。追過去吃過好幾次。烤魚還有一家在東門有個叫麗麗烤魚的,是真的放在炭火上烤,味道比較天然值得推薦。至於火鍋魚,目前還未發現特別好吃的。
【黃燜雞】:cici同學極力推薦說是和加盟店的不一樣,就還是掛了上來哦,洛文路實驗小學對面,黃燜雞。就叫黃燜雞,厲害吧!
【海鮮】:辛祝路有一家,是威海海鮮,就露天在外面的。很帶感還不貴,很不錯。旁邊一下青島海鮮在院子里,海鮮汪活。很好吃但是有點貴。。
【冰淇淋卷】在洪樓淘寶街北門 有一個叫味你而來 花生冰激凌卷不錯 如果你喜歡吃香菜可以選擇加香菜 不喜歡就不放
【羊湯】:羊湯這東西山東人的摯愛之一了吧,本人是愛之深啊,陳家羊湯應該是濟南比較大比較衛生比較好吃的牌子了吧,今中午在山大路和花園路交介面有個新開的好像是宋氏羊湯館,好大的說,我這腦子 喝完就忘了,裡面的肉很不錯,肥的少而且不膩,餅是掉爐燒餅,免費的噢。陳家的是千層餅,本人更愛千層,相信很多人更喜歡燒餅,推薦一下,哈哈。
【了不起的kiki】推薦:建大花園附近美美辣子雞。。好吃的不得了啊!!小份28大份56
西市場附近一個口袋餅!我覺得是濟南最正宗的!地址、經四韋十下車。。那個有好多小吃的樓洞附近!樓洞下邊有個烤魚!一老大爺和老伴兒弄的!絕對好吃!關鍵是都是自己腌制的鮁魚!
3、晉維一存在嗎
一共十篇,一個帖子發不完,分幾個,用不同的名字,選這個為最佳答案季羨林文章1清塘荷韻樓前有清塘數畝,記得三十多年前初搬來時,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記憶里還殘留著一些綠葉紅花的碎影。後來時移事遷,歲月流逝,池塘里卻變得"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再也不見什麼荷花了。我腦袋裡保留的舊的思想意識頗多,每一次望到空盪盪的池塘,總覺得好像缺點什麼。這不符合我的審美觀念。有池塘就應當有點綠的東西,哪怕是蘆葦呢,也比什麼都沒有強。最好的最理想的當然是荷花。中國舊的詩文中,描寫荷花的簡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頤的《愛蓮說》讀書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遠益清"是膾炙人口的。幾乎可以說,中國沒有人不愛荷花的。可我們樓前池塘中獨獨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總覺得是一塊心病。有人從湖北來,帶來了洪湖的幾顆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說,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因此,我用鐵錘在蓮子上砸開了一條縫,讓蓮芽能夠破殼而出,不至永遠埋在泥中。這都是一些主觀的願望,蓮芽能不能夠出,都是極大的未知數。反正我總算是盡了人事,把五六顆敲破的蓮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聽天命了。這樣一來,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心裡總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綠的蓮葉長出水面。可是,事與願違,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涼落葉,水面上也沒有出現什麼東西。經過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綠柳垂絲,一片旖旎的風光。可是,我翹盼的水面上卻仍然沒有露出什麼荷葉。此時我已經完全灰了心,以為那幾顆湖北帶來的硬殼蓮子,由於人力無法解釋的原因,大概不會再有長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無法把荷葉從淤泥中吸出。但是,到了第三年,卻忽然出了奇跡。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在我投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雖然顏色極惹人喜愛,但是卻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蓮的葉子一樣。而且最初只長出了五六個葉片。我總嫌這有點太少,總希望多長出幾片來。於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有校外的農民來撈水草,我總請求他們手下留情,不要碰斷葉片。但是經過了漫漫的長夏,凄清的秋天又降臨人間,池塘里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個葉片。對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跡出現在第四年上。嚴冬一過,池塘里又溢滿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長葉的時候,在去年飄浮著五六個葉片的地方,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而且看來荷花在嚴冬的冰下並沒有停止運動,因為在離開原有五六個葉片的那塊基地比較遠的池塘中心,也長出了葉片。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范圍的廣大,都是驚人地快。幾天之內,池塘內不小一部分,已經全為綠葉所覆蓋。而且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蓮一樣的葉片,不知道是從哪裡聚集來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躍出了水面,長成了亭亭的荷葉。原來我心中還遲遲疑疑,怕池中長的是水浮蓮,而不是真正的荷花。這樣一來,我心中的疑雲一掃而光:池塘中生長的真正是洪湖蓮花的子孫了。我心中狂喜,這幾年總算是沒有白等。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只要你肯費力來觀察一下,就必然會承認這一點。現在擺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樓前池塘里的荷花。自從幾個勇敢的葉片躍出水面以後,許多葉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間,就出來了幾十枝,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作,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整個池塘。從我撒種的地方出發,向東西南北四面擴展。我無法知道,荷花是怎樣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的荷葉來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這個局面。光長荷葉,當然是不能滿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據了解荷花的行家說,我門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園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樣。其他地方的荷花,顏色淺紅;而我這里的荷花,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蓮瓣,看上去當然就與眾不同了。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時讀舊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愛其詩句之美,深恨沒有能親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賞一番。現在我門前池塘中呈現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從杭州搬到燕園里來了。豈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幾年才搬到朗潤園來的周一良先生賜名為"季荷"。我覺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難道我這個人將以荷而傳嗎?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裡,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裡。我曾在某一本詩話上讀到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晚上,我們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邊石頭上納涼。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銀光灑在荷花上。我忽聽"撲通"一聲。是我的小白波斯貓毛毛撲入水中,她大概是認為水中有白玉盤,想撲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覺得不對頭,連忙矯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今年夏天,天氣異常悶熱,而荷花則開得特歡。綠蓋擎天,紅花映日,把一個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滿而又滿,幾乎連水面都看不到了。一個喜愛荷花的鄰居,天天興致勃勃地數荷花的朵數。今天告訴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訴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雖然知道他為人細致,卻不相信他真能數出確實的朵數。在荷葉底下,石頭縫里,旮旮旯旯,不知還隱藏著多少骨朵,都是在岸邊難以看到的。粗略估計,今年大概開了將近一千朵。真可以算是洋洋大觀了。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好像是一下子從夏天轉入秋天。池塘里的荷葉雖然仍然是綠油一片,但是看來變成殘荷之日也不會太遠了。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我為我的"季荷"祝福。2《我認為死亡是微不足道的》一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無論怎樣說都只能說是老了。但是,除了眼有點不明,耳有點不聰,走路有點晃悠之外,沒有什麼老相,每天至少還能工作七八個小時。我沒有什麼老的感覺,有時候還會有點沾沾自喜。可是我原來並不是這個樣子的。我生來就是一個性格內向、膽小怕事的人。我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一個人,完全是環境逼迫出來的。我向無大志。小學畢業後,我連報考赫赫有名的濟南省立第一中學的勇氣都沒有,只報了一個「破正誼」。那種「大丈夫當如是也」的豪言壯語,我認為,只有英雄才能有,與我是不沾邊的。在壽命上,我也是如此。我的第一本賬是最多能活到五十歲,因為我的父母都只活到四十幾歲,我絕不會超過父母的。然而,不知道怎麼一來,五十之年在我身邊倏然而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我也根本沒有想到過。接著是中國老百姓最忌諱的兩個年齡:七十三歲,孔子之壽;八十四歲,孟子之壽。這兩個年齡也像白駒過隙一般在我身旁飛過,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我也根本沒有想到過,到了現在,我就要慶祝米壽了。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我才四十多歲,不知為什麼突發奇想,想到自己是否能活到21世紀。我生於1911年,必須能活到八十九歲才能見到21世紀,而八十九這個數字對於我這個素無大志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個天文數字。我閱讀中外學術史和文學史,有一個別人未必有的習慣,就是注意傳主的生年卒月,我吃驚地發現,古今中外的大學者和大文學家活到九十歲的簡直如鳳毛麟角。中國宋代的陸游活到八十五歲,可能就是中國詩人之冠了。膽怯如我者,遙望21世紀,遙望八十九這個數字,有如遙望海上三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可望而不可即了。陳岱孫先生長我十一歲,是世紀的同齡人。當年在清華時,我是外語系的學生,他是經濟系主任兼法學院院長,我們可以說是有師生關系。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倆同在全國政協,而且同在社會科學組,我們可以說又成了朋友,成了忘年交。陳先生待人和藹,處世謹慎,從不說過分過激的話;但是,對我說話,卻是相當隨便的。他九十歲的那一年,我還不到八十歲。有一天,他對我說:「我並沒有感到自己老了。」我當時頗有點吃驚,難道九十歲還不能算是老嗎?可是,人生真如電光石火,時間真是轉瞬即逝,曾幾何時,我自己也快到九十歲了。不可能的事情成為可能了,不可信的事情成為可信了。「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奈之何哉!二即使自己沒有老的感覺,但是老畢竟是一個事實。於是,我也就常常考慮老的問題,注意古今中外詩人、學者涉及老的篇章。在這方面,篇章異常多,內容異常復雜。約略言之,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最普遍最常見的是嘆老嗟貧,這種態度充斥於文人的文章中和老百姓的俗話中。老與貧皆非人之所願,然而誰也無力回天,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能嘆而且嗟,聊以抒發郁悶而已,其次是故作豪言壯語,表面強硬,內實虛弱。最有名的最為人所稱譽的曹操的名作: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初看起來氣粗如牛,仔細品味,實極空洞。這有點像在深夜裡一個人獨行深山野林中故意高聲唱歌那樣,流露出來的正是內心的膽怯。對老年這種現象進行平心靜氣的擘肌分理的文章,在中國好像並不多。最近偶爾翻看雜書,讀到了兩本書,其中有兩篇關於老年的文章,合乎我提到的這個標准,不妨介紹一下。先介紹古羅馬西塞羅(公元前106年-前43年)的《論老年》。他是有名的政治家、演說家和散文家,《論老年》是他的「三論」之一。西塞羅先介紹了一位活到一百零七歲的老人的話:「我並沒有覺得老年有什麼不好。」這就為本文定了調子。接著他說:「老年之所以被認為不幸福有四個理由:第一,它使我們不能從事積極的工作;第二,它使身體衰弱;第三,它幾乎剝奪了我們所有感官上的快樂;第四,它的下一步就是死。」他接著分析了這些說法有無道理。他逐項進行了細致的分析,並得出了積極意義的答復。我在這里只想對第四項作一點補充。老年的下一步就是死,這毫無問題。然而,中國俗話說:「黃泉路上無老少。」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死,也可以說,任何人的下一步都是死。最後,西塞羅講到他自己老年的情況。他編纂《史源》第七卷,搜集資料,撰寫論文。他接著說:「此外,我還在努力學習希臘文;並且,為了不讓自己的記憶力衰退,我仿效畢達哥拉斯派學者的方法,每天晚上把我一天所說的話、所聽到或所做的事情再復述一遍……我很少感到自己喪失體力。我做這些事情靠的是腦力,而不是體力。即使我身體很弱,不能做這些事情,我也能坐在沙發上享受想像之樂……因為一個總是在這些學習和工作中討生活的人,是不會察覺自己老之將至的。」這些話說得多麼具體而真實呀。我自己的做法同西塞羅差不多。我總不讓自己的腦筋閑著,我總在思考著什麼,上至宇宙,下至蒼蠅,我無所不想。思考鍛煉看似是精神的,其實也是物質的。我之所以不感到老之已至,與此有緊密關聯。三我現在介紹一下法國散文大家蒙田關於老年的看法,蒙田大名鼎鼎,昭如日月。但是,我對他的散文隨筆卻有與眾不同的看法。他的隨筆極多,他願意怎樣寫,就怎樣寫;願停就停,願起就起,頗符合中國一些評論家的意見。我則認為,文章必須慘淡經營,這樣松鬆散散,是沒有藝術性的表現。盡管蒙田的思想十分深刻,入木三分,但是,這是哲學家的事。文學家可以有這種本領,但文學家最關鍵的本領是藝術性。在《蒙田隨筆》中有一篇論西塞羅的文章,意思好像是只說他愛好虛榮,對他的文章則隻字未提。《蒙田隨筆》三卷集最後一篇隨筆是《論年齡》,其中涉及老年。在這篇隨筆中,同其他隨筆一樣,文筆轉彎抹角,並不豁亮,有古典,也有「今典」,頗難搞清他的思路。蒙田先講,人類受大自然的擺布,常遭不測,不容易活到預期的壽命。他說:「老死是罕見的、特殊的、非一般的。」這話不易理解。下面他又說道:人的活力二十歲時已經充分顯露出來。他還說,人的全部豐功偉業,不管何種何類,不管古今,都是三十歲以前而非以後創立的。這意見,我認為也值得商榷。最後,蒙田談到老年:「有時是身軀首先衰老,有時也會是心靈。」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蒙田就介紹到這里。我在上面說到,古今中外談老年的詩文極多,不可能,也不必一一介紹。在這里,我想,有的讀者可能要問:「你雖然不感老之已至,但是你對老年的態度怎樣呢?」這問題問得好,是地方,也是時候,我不妨回答一下。我是曾經死過一次的人。讀者諸君,千萬不要害怕,我不是死鬼顯靈,而是活生生的人。所謂「死過一次」,只要讀過我的《牛棚雜憶》就能明白,不必再細說。總之,從1967年12月以後,我多活一天,就等於多賺了一天,算到現在,我已經多活了,也就是多賺了三十多年了,已經超過了我滿意的程度。死亡什麼時候來臨,對我來說都是無所謂的,我隨時准備著開路,而且無悔無恨。我並不像一些魏晉名士那樣,表面上放浪形骸,不怕死亡,其實他們的狂誕正是怕死的表現。如果真正認為死亡是微不足道的事,何必費那麼大勁裝瘋賣傻呢?根據我上面說的那個理由,我自己的確認為死亡是微不足道,極其自然的事。連地球,甚至宇宙有朝一日也會滅亡,戔戔者人類何足掛齒!我是陶淵明的信徒,是聽其自然的,「應盡便須盡,何必獨多慮!」但是,我還想說明,活下去,我是高興的。不過,有一個條件,我並不是為活著而活著。我常說,吃飯為了活著,但活著並不是為了吃飯。我對老年的態度約略如此,我並不希望每個人都跟我抱同樣的態度。摘自《憶往述懷》3永遠的悔題目是韓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賦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願作的,所以不是八股。我為什麼心甘情願作這樣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題目出得好,不但實獲我心,而且先獲我心: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東西了。我己經到瞭望九之年。在過去的七八十年中,從鄉下到城裡;從國內到國外;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洋研究院;從「志於學」到超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既走過陽關大道,也走過獨木小橋;既經過「山重水復疑無路」,又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喜悅與憂傷並駕,失望與希望齊飛,我的經歷可謂多矣。要講後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選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兄弟三個,孤苦伶盯,無依無靠。最小的叔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背井離鄉,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裡,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於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說是農民,但又無日可耕。又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麽一來,竟然尋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後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裡剩下的最後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於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裡,鄉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可惜好景不長,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彷彿宋江一祥,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轉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信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母親當然親身經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可惜,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僅是曇花一現,我到現在也不完全明白。這恐怕要成為永遠的謎了。家裡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准,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黃的),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談「紅」色變了。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建在。家境依然很好。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鍾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裡打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我們家根本沒有什麼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嗆--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麽一點點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己經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後,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我於是就大塊朵頤了。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農民嘴裡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了點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災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至於肉類,吃的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賣煮牛肉的作坊。給農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的老黃牛,到了老年,耕不動了,幾個農民便以極其低的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的法殺死,把肉煮爛,然後賣掉。老牛肉難煮,實在沒有法,農民就在肉鍋內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農民心腸好,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的肉你們別買!」老娘家窮,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幾個制錢。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於無。記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的專利。我捨不得一氣吃掉,就用生了銹的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慢慢地吃,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白的」、月餅和牛肚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庄外的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葉。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一劈,通風情況就能改進,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的。我們家窮,從來沒有養過牛。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常養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准備的。每當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乾高的孩子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的大門,我心裡有所侍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裡,賴著不走,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裡覺得,在過去的一年裡,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勇氣到二大爺家裡賴著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於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麼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並不復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黃的」以外,其餘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六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拿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怎麼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呵!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時侯,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4、口袋餅用的燃氣爐 叫什麼爐子?在濟南 哪有賣的
晨光市場有賣的
5、求400條不同的燈謎及答案
http://www.miyucn.com/
中國謎語網
6、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1、飛禽傳書
飛鴿傳書或鴻雁傳書,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囚禁在北海無人區牧羊。後來兩國和好,漢朝使節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謊稱蘇武已經死了。
蘇武的副使想出一計,讓使節對單於講:「漢朝天子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腿上的信里寫著蘇武沒死……」單於只好把蘇武放回國。
此後,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常常出現在詩文中。「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甚至還用竹木製成雁的形狀當做信封,中間夾著書信。也有的製成魚的形狀,並用「魚素」、「雙鯉」等代稱書信。
2、烽火狼煙
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的士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就這樣,烽火台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消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3、驛馬郵遞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訂了詳細的「郵政管理辦法」:竹簡怎麼捆紮、怎麼加封泥蓋印保密、怎麼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等都有明文規定。漢代還在這個基礎上,規定每五里設置一郵,每十里設置一亭,每三十里設置一驛。
驛,就是驛站,是古代專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換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專人管理,並飼養驛馬。宋代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文件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擔任,並出現了「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加急程度。
送金牌文件的,一晝夜要連續跑五百里。每到一處驛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送。急遞的驛馬脖子上系有銅鈴,白天響鈴,晚上舉火把,撞死人概不負責。
4、點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飄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書信,後來果然順利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竹筒順水而下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只好把戰報放進竹筒里順水而下。據說「郵筒」就是這么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附會。
此外,還有風箏傳書、雞毛信等多種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託人捎帶信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散發著墨香的熟悉的字跡中間,流露的是難以言表的「親情」。親,你有多久沒給親友寫信了?
7、我在山東濟南,想到四川去旅遊,主要想去以下幾個景點,峨眉山,青城山,樂山大佛,九寨溝,都江堰
你可以把成都作為中轉站,樂山峨眉山在一個方向,青城山和都江堰在一個方向,九寨溝相對較遠,自己去的話比較麻煩一些,建議隨團..到樂山峨眉大概150km,車費大約50元,門票具體不是很清楚,估計100左右,峨眉山自己爬的話需要2-3天上下,青城山、都江堰需要各一天,門票估計100左右,成都去青城山、都江堰很近約一個小時車程,50km左右.....四川的景點很多,黃龍、川西米亞羅,紅原草原、九黃山、竇團山、蜀南竹海............太多了,如果你想去玩遍這些地方沒有幾萬是不行的
8、賦得永久的悔
我出生在魯西北一個極端貧困的村莊里。我們家是貧中之貧,真可以說是貧無立錐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熱的「老佛爺」,被她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她手下的小嘍啰們曾兩次躥到我的故鄉,處心積慮把我「打」成地主,他們那種狗仗人勢窮凶極惡的教師爺架子,並沒有能嚇倒我的鄉親。我小時候的一位夥伴指著他們的鼻子,大聲說:「如果讓整個官莊來訴苦的話,季羨林家是第一家!」
這一句話並沒有誇大,它說的是實情。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親等三個兄弟,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我父親和九叔餓得沒有辦法,只好到別人家的棗林地里去撿落到地上的干棗充飢。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最後兄弟倆被逼背井離鄉,盲流到濟南去謀生。此時他倆也不過十幾二十歲。在舉目無親的大城市裡,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在濟南落住了腳。於是我父親就回到了故鄉,說是農民,但又無田可耕。又必然是經過千辛萬苦,九叔從濟南有時寄點兒錢回家,父親賴以生活。不知怎麼一來,竟然尋(讀若xin)上了媳婦,她就是我的母親。母親的娘家姓趙,門當戶對,她家窮得同我們家差不多,否則也決不會結親。她家裡飯都吃不上,哪裡有錢、有閑上學。所以我母親一個字也不識,活了一輩子,連個名字都沒有。她家是在另一個莊上,離我們庄五里路,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北京大學那一位「老佛爺」要「打」成「地主」的人,也就是我,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就有這樣一位母親。
後來我聽說,我們家確實也「闊」過一陣。大概在清末民初,九叔在東三省用口袋裡剩下的最後五角錢,買了十分之一的湖北水災獎券,中了獎。兄弟倆商量,要「富貴而歸故鄉」,回家揚一下眉,吐一下氣。於是把錢運回家,九叔仍然留在城裡,鄉里的事由父親一手張羅。他用荒唐離奇的價錢,買了磚瓦,蓋了房子。又用荒唐離奇的價錢,置了一塊帶一口水井的田地。一時興會淋漓,真正揚眉吐氣了。可惜好景不長,我父親又用荒唐離奇的方式,彷彿宋江一樣,豁達大度,招待四方朋友。一轉瞬間,蓋成的瓦房又拆了賣磚,賣瓦。有水井的田地也改變了主人。全家又回歸到原來的情況。我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樣的情況下降生到人間來的。
母親當然親身經歷了這個巨大的變化。可惜,當我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我只有幾歲,告訴我,我也不懂。所以,我們家這一次陡然上升,又陡然下降,只像是曇花一現,我到現在也不完全明白。這個謎恐怕要成為永恆的謎了。
不管怎樣,我們家又恢復到從前那種窮困的情況。後來聽人說,我們家那時只有半畝多地。這半畝多地是怎麼來的,我也不清楚。一家三口人就靠這半畝多地生活。城裡的九叔當然還會給點兒接濟,然而像中湖北水災獎那樣的事兒,一輩子有一次也不算少了,九叔沒有多少錢接濟他的哥哥了。
家裡日子是怎樣過的,我年齡太小,說不清楚。反正吃得極壞,這個我是懂得的。按照當時的標准,吃「白的」(指麥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最次是吃紅高粱餅子,顏色是紅的,像豬肝一樣。「白的」與我們家無緣。「黃的」(小米麵或棒子麵餅子顏色都是黃的)與我們緣分也不大。終日為伍者只有「紅的」。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餓,我真有點兒談「紅」色變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辦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個舉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們這一支是有錢有地的。雖然舉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親孫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鍾愛都傾注到我身上來。她是整個官莊能夠吃「白的」的僅有的幾個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給我留出半個或者四分之一個白面饃饃來。我每天早晨一睜眼,立即跳下炕來向村裡跑,我們家住在村外。我跑到大奶奶跟前,清脆甜美地喊上一聲:「奶奶!」她立即笑得合不上嘴,把手縮回到肥大的袖子,從口袋裡掏出一小塊饃饃,遞給我,這是我一天最幸福的時刻。
此外,我也偶爾能夠吃一點「白的」,這是我自己用勞動換來的。一到夏天麥收季節,我們家根本沒有什麼麥子可收。對門住的寧家大嬸子和大姑——她們家也窮得夠戧——就帶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麥子」。所謂「拾麥子」就是別家的長工割過麥子,總還會剩下那麼一點兒麥穗,這些都是不值得一撿的,我們這些窮人就來「拾」。因為剩下的決不會多,我們拾上半天,也不過拾半籃子;然而對我們來說,這已經是如獲至寶了。一定是大嬸和大姑對我特別照顧,以一個四五歲、五六歲的孩子,拾上一個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麥粒。這些都是母親親手搓出來的。為了對我加以獎勵,麥季過後,母親便把麥子磨成面,蒸成饃饃,或貼成白面餅子,讓我解饞。我於是就大快朵頤了。
記得有一年,我拾麥子的成績也許是有點「超常」。到了中秋節——農民嘴裡叫「八月十五」——母親不知從哪裡弄來點兒月餅,給我掰了一塊,我就蹲在一塊石頭旁邊,大吃起來。在當時,對我來說,月餅可真是神奇的好東西,龍肝鳳髓也難以比得上的,我難得吃上一次。我當時並沒有注意,母親是否也在吃。現在回想起來,她根本一口也沒有吃。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至於肉類,吃的回憶似乎是一片空白。我老娘家隔壁是一家賣煮牛肉的作坊,給農民勞苦耕耘了一輩子的老黃牛,到了老年,耕不動了,幾個農民便以極其低的價錢買來,用極其野蠻的辦法殺死,把肉煮爛,然後賣掉。老牛肉難煮,實在沒有辦法,農民就在肉鍋里小便一通,這樣肉就好爛了,農民心腸好,有了這種情況,就昭告四鄰:「今天的肉你們別買!」老娘家窮,雖然極其疼愛我這個外孫,也只能用土罐子,花幾個制錢,裝一罐子牛肉湯,聊勝於無。記得有一次,罐子里多了一塊牛肚子,這就成了我的專利。我捨不得一氣吃掉,就用生了銹的小鐵刀,一塊一塊地割著吃,慢慢地吃。這一塊牛肚真可以同月餅媲美了。
「白的」、月餅和牛肚難得,「黃的」怎樣呢?「黃的」也同樣難得。但是,盡管我只有幾歲,我卻也想出了辦法。到了春、夏、秋三個季節,庄外的草和莊稼都長起來了。我就到庄外去割草,或者到人家高粱地里去劈高粱葉。劈高粱葉,田主不但不禁止,而且還歡迎;因為葉子一劈,通風情況就能改進,高粱長得就能更好,糧食打得就能更多。草和高粱葉都是喂牛用的。我們家窮,從來沒有養過牛。我二大爺家是有地的,經常養著兩頭大牛。我這草和高粱葉就是給它們准備的。每當我這個不到三塊豆腐乾高的孩子背著一大捆草或高粱葉走進二大爺的大門,我心裡有所恃而不恐,把草放在牛圈裡,賴著不走,總能蹭上一頓「黃的」吃,不會被二大娘「卷」(我們那裡的土話,意思是「罵」)出來。到了過年的時候,自己心裡覺得,在過去的一年裡,自己喂牛立了功,又有了勇氣到二大爺家裡賴著吃黃面糕。黃面糕是用黃米面加上棗蒸成的,顏色雖黃,卻位列「白的」之上,因為一年只在過年時吃一次,物以稀為貴,於是黃面糕就貴了起來。
我上面講的全是吃的東西。為什麼一講到母親就講起吃的東西來了呢?原因並不復雜。第一,我作為一個孩子容易關心吃的東西;第二,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東西,幾乎都與母親無緣。除了「黃的」以外,其餘她都不沾邊兒。我在她身邊只呆到6歲,以後兩次奔喪回家,呆的時間也很短。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裡面含著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9、誰有懷念祖國的文章和季羨林與他的母親的文章?
①夜裡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
去了。
②我瞪大了眼睛看著黑暗,一直看到只覺得自己的眼睛在發亮。眼前飛動著夢的碎片,但當我想到把這些夢的碎片捉起來湊成一個整個的時候,連碎片也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親依稀的面影……
③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當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蒙的,母親彷彿從雲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兒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
④我是在什麼地方呢?這連我自己也有點兒弄不清楚。最初我覺得自己是在現在住的屋子裡。母親就這樣一推屋角上的小門,走了進來,橘黃色的電燈罩的穗子就罩在母親頭上。於是我又想了開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課走過的兩旁有驚人的粗的橡樹的古舊的城牆,斑駁陸離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頂上的高得有點兒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⑤然而,我的眼前一閃,立刻閃出一片蘆葦。蘆葦的稀薄處還隱隱約約地射出了水的清光。這是故鄉裡屋後面的大葦坑。於是我立刻感覺到,不但我自己是在這葦坑的邊上,連母親的面影也是在這葦坑的邊上向我走來了。我又想到,當我童年還沒有離開故鄉的時候,每個夏天的早晨,天還沒亮,我就起來,沿了這葦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裡面看著。當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麼東西在發著白亮的時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隻白而且大的鴨蛋。我寫不出當時快樂的心情。這時再抬頭看,往往可以看到對岸空地里的大楊樹頂上正有一抹淡紅的朝陽———兩年前的一個秋天,母親就靜卧在這楊樹的下面,永遠地,永遠地。現在又在靠近楊樹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沒見面的兒子了。
⑥但隨了這葦坑閃出的卻是一枝白色燈籠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親的手裡。我真想不出故鄉里什麼地方有過這樣的花。我終於又想了回來,想到哥廷根,想到現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兩天前房東曾給擺上這樣一瓶花。那麼,母親畢竟是到哥廷根來過了,夢里的我也畢竟在哥廷根見過母親了。
⑦想來想去,眼前的影子漸漸亂了起來。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鄉的大葦坑,在這不遠的後面又現出一朵朵燈籠似的白花,在這一些的前面若隱若現的是母親的面影。我終於也不知道究竟在什麼地方看到母親了。我努力壓住思緒,使自己的心靜了下來,窗外立刻傳來chán chán的雨聲,枕上也覺得微微有寒意。我起來拉開窗幔,一縷清光透進來。我向外悵望,希望發現母親的足跡。但看到的卻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戶,現在都沉浸在靜寂中,裡面的夢該是甜蜜的吧!
⑧但我的夢卻早飛得連影都沒有了,只在心頭有一線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從這異域的小城一直到故鄉大楊樹下母親的墓邊,還在暗暗地替母親擔著心A( )這樣的雨夜怎能跋涉這樣長的路來看自己的兒子呢B( )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麼東西也看不到了。
⑨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 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