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碗會加盟費多少
1、老碗會的簡介
「老碗會」是對陝西關中各縣農村群眾端著飯碗,聚在村中某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一邊吃飯,一邊諞閑傳(關中人把閑談叫「諞閑傳」』)這一飲食習尚的戲稱。
2、「老碗會」是什麼樣子的?
20世紀90年代陝西生產的青花大碗大得有意思:碗的直徑有一尺來長,壁厚,胎重,以豪放的爽朗筆觸,繪制簡單的花草紋樣,顯得非常大氣。是在陝西「高把老碗」(高13cm,直徑21cm)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高把老碗在北方尤其在關中一帶很受農人喜愛。關中農村人在吃飯時,喜歡端著大碗到院外和鄰居聚在一起,邊吃邊聊,當地人戲稱「老碗會」。
3、陝西十大怪是什麼
陝西十大怪指的是:面條像褲帶 、鍋盔像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碗盆難分開、手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 、不坐椅蹲起來、睡覺枕石塊、秦腔不唱吼起來。
1、面條像褲帶
歌謠:三秦面條真不賴,擀厚切寬像褲帶。面香筋道細(寬像褲帶)又白,爽口耐飢燎的太。
2、鍋盔像鍋蓋
歌謠: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陝西把餅叫鍋盔,里酥外脆易攜帶。
3、油潑辣子一道菜
歌謠:雖說川湘能吃辣,老陝吃辣讓人怕。辣面拌鹽熱油潑,調面夾饃把飯下。
4、碗盆難分開
歌謠:老陝飯碗特別大,面條菜餚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飽,老碗會上把話拉。
5、手帕頭上戴
歌謠:陝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戴。防曬防塵又防雨,潔手擦汗更風采。
6、房子半邊蓋
歌謠:鄉間房子半邊蓋,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風擋雨又耐寒,冬暖夏涼好運來。
7、姑娘不對外
歌謠:長安建都十幾代,人傑地靈春常在。風調雨順生活好,陝西姑娘不對外。
8、不坐椅蹲起來
歌謠:老陝脾氣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來。問他為啥不坐著,他說這樣很自在。
9、睡覺枕石塊
歌謠:三秦大地莊稼漢,不愛軟枕愛石塊。冰涼堅實有奇效,醒腦提神金不換。
10、秦腔不唱吼起來
歌謠:民風淳樸性彪悍,秦腔花臉吼起來。台下觀眾心歡暢,不怕戲台要震翻。
(3)老碗會加盟費多少擴展資料:
鍋盔像鍋蓋的由來
七八十年代,農村自行車還很鮮見,人們出行靠走,聯絡靠吼,長途跋涉又捨不得花錢下館子,隨身干糧帶蒸饃吧容易霉變。於是聰明的內當家想出了烙鍋盔的手法,由蒸饃改進為烙餅,和面時加進油鹽、茴香、花椒、雞蛋、蔥餡,既營養豐富可口又不容易霉變,還方便攜帶。
由於出行好多天,一個一個烙麻煩費工,就一次性擀成鍋底般大小,鐵鍋底是凹進去的,烙出來的鍋盔猶如倒扣著的鍋蓋,久而久之為更多的人效仿,逐漸演變成為民俗。
吃飯蹲在大門外的由來
七八十年代,農村生產力相對落後,耕地靠牛,種地靠人,費工費時,人們往往因為緊活路,吃飯永遠不會高桌子低板凳正兒八經正襟危坐地慢慢享用,而是一進門,趕忙舀碗飯,就勢蹲在自家門前的碌碡上或水道口兒,迎著巷道兒吹來的涼風,飯涼的快,節約了時間,還刁空兒與鄰里互通了農業信息,一舉兩得。一代代耳濡目染,薪火相傳,積久成習。
4、陝西的民風民俗都有哪些?(08年中考用)
這些多你來說應該有用。
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5、陝西的關中,『關「指什麼
陝西的關中,『關「指「四關」,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
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時起就有「四塞之國」的說法,所以漢代張良用「金城千里」來概括關中的優勢勸說劉邦定都關中。
(5)老碗會加盟費多少擴展資料:
關中地區民風古樸,民俗文化豐富濃郁,其中以春節期間的民俗文化活動最具有特色,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在農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還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准備了,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豆腐、購買蔬菜、吊粉條,准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
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蒸饃時間,家家戶戶均蒸幾籠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前兩天,不論城裡還是農村,都要「掃舍」,家家房前屋後連拐角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窗戶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大早,家家房門上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臘月三十夜稱「除夕」,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在外地的親屬千里迢迢趕回家與家人團聚。
入夜後家家戶戶明燈高照,燃放爆竹,達旦不眠,守夜也叫守歲,否則一年都會不吉利。守歲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全家團坐一起,擀麵皮的擀麵皮,包餡的包餡,歡聲笑語,喜氣洋洋,
剛結婚的新媳婦和女婿「回門」,蒸20個大禮饃,帶四包厚禮看望父母,當日返回,不在娘家住宿,有「正月不空房」的習俗。過年期間各地都敲鑼打鼓,演戲唱曲,舞社火等各種各樣的活動,熱鬧非凡。
關中的農村有很多習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凳子不坐蹲起來」,就是一俗、一景,也是關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陝西方言說的更俗一點,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戲一樣老陝都知道。關中農村人愛圪蹴,愛圪蹴著「曬暖暖」,尤其愛圪蹴著吃飯。
特別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樹下圪蹴著一堆人吃飯,除非天氣實在不好,一般天氣時村裡的男人們大都會端一個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樹下邊吃邊諞閑傳,不知啥時起,也不知是誰,把這種吃飯諞閑傳的場合稱為「老碗會」。
能來「老碗會」的一般飯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燒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蓋一坨子漿水菜,手彎子夾兩三個杠子饃或蒸饃,右手捉筷子,邊走邊吃。也有講究的人,左手一個老碗,雖然同樣是苞谷榛,
但漿水菜不蓋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著筷子,還端著一個碟子,裡面有不多的漿水菜,邊上圍著幾個蒸饃。也有日子過得殷實的用碟子端著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潑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著炒綠辣子,但差不多都吃著半揸厚的苞谷面發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還是一碗一碟的,來到「老碗會」同樣沒有坐的,同樣得圪蹴著吃飯。先來後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為准,自感與其關系近或者資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對面,後來的人來了就補留下的空子,自動地圍成一圈。
開始圍小了,隨著來人越來越多,後來的人就不斷地往後退著。當然,不管最後這個圈退到多大,最早來的那個人是不用動的。
「老碗會」的主題永遠是屋裡的婆娘,上學的孩子,後頭的豬娃,地里的莊稼,日月的辛勞,社會的趣事,當然打趣逗樂也是一項重要內容。
吃著各自碗里的飯,看著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別人的好,就會有一種自豪感,神氣活現,覺得娶了個好媳婦,飯比別人差的,自覺沒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調了油潑辣子的好漿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嘆一口氣。
莊稼人心裡想的最多的,永遠是莊稼。風調雨順了,飯場上喝個苞谷榛都有勁,吸溜的聲音都跟唱歌一樣。此情此景,活生生地顯現了最有特色的關中謎語:「紅桿子,挑白旗,呼嚕呼嚕進洞里。」
陝西關中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獨有的地域文化,隨著現代化社會的飛速發展,民俗文化漸漸的被人們淡忘,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為後人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它有待我們繼續傳承發揚廣大。
6、誰知道!古香秦韻老碗面的做法?大致就行。。。我出2千買做法。古香秦韻老碗面又稱老碗面
我吃過關中秦味老碗面比古香秦韻好吃100倍,關中秦味老碗面還免費培訓!
7、老碗面的起源?
老碗,陝西方言中的大碗。老碗面,是陝西麵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是最形象的陝西民俗文化的生活寫照。正所謂:秦人捧老碗,笑顏挑寬面;端碗老面喜地歡天,沒放辣椒吹鬍瞪眼
面條像褲帶。陝西八大怪,其中一怪就是「面條像褲帶」。實際上,還有比褲帶更寬、更長的面,那就是「褲帶面」,一根面就是一碗面。把面條作為一「怪」的目的在於宣示面條在陝西人生活中的地位--從古到今,面條都是陝西百姓的主食,任憑改朝換代走馬燈,面條一直是飯桌上的第一主食。
「老碗會」,是對陝西關中各縣農村群眾端著飯碗,聚在村中某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一邊吃飯、一邊諞閑傳(關中人把閑談叫「諞閑傳」』)這一飲食習尚的戲稱。
在陝西關中,人們把大碗叫「老碗」。關中農民特別是食量較大的青壯年人,喜歡端老碗吃飯,為的是減少再次盛飯的麻煩。喜歡到「老碗會」上來吃飯的人,端老碗的更多。
過去吃白面不容易,一般端白面的人蹲在低處,好讓人看到他吃的是白面,吃雜糧面的多蹲在土堆或大石頭上。陝西關中一些地方有一個風俗,新媳婦過門以後要在第二天早上給公婆叔姑擀麵條。面條擀得如何,就關繫到新媳婦在家裡的地位和在村子裡面的聲譽了。
關中人家日常食品以面、饃為主。吃面,無論是炸醬面、油潑面、臊子面、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都不需要另外的菜餚佐食,一老碗面端在手,便可到戶外任何地方進餐,一碗酸湯水餃端在手亦同;若吃蒸饃、稀飯,則一個小菜碟,上邊放兩三個蒸饃一手端著,另一隻手端一碗飯,同樣可赴「老碗會」。若像南方人以吃米飯為主,需幾菜一湯,那就不方便了。關中人開朗,飯食公開程度也大。同在一個飯場吃飯,有人端的肉面,餃子什麼的,也不怕人忌妒;有人端的玉米面攪團或者稀飯、黑饃,也不怕人恥笑。加之關中農村鄰里之間感情比城市人親密,吃飯時一起說說笑笑,也是種樂趣。
人生不過一碗面。面要筋道,人要厚道;大老碗盛上褲帶面,人要寬容、豁達;吃面要趁熱就吃,做事要說干就干;面要講究湯和料,做人要有追求和目標;吃面有凳子不坐蹲起來,做人要懂得珍惜和謙讓;大家圍蹲一起邊吃邊聊,人生要懂得與人分享;吃完面要喝湯,做事要有規矩和章法。
關中秦味老碗面,秉承老碗面的千年文化與精神,全國加盟店已突破1000家,繼續發揚老碗面文化和精神,影響自己,影響更多人。
8、陝西的風俗習慣有那些?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