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創業
1、農業互聯網方面的創業該如何進行?
對於農業互聯網方面的創業該如何進行,我有下面的看法。
首先思考在你做這個之前,你需要考慮一下。作為一個創始人,你真的了解這個行業嗎?你熟悉這個行業嗎?你調查過多少個市場,你仍然覺得信息有問題嗎?您發現需求不是嚴格的,它們是實現的,不管困難、阻力等等。總之,農業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落後產業。
互聯網是關於創新和顛覆的,但在你試圖破壞農業之前,你需要考慮你是否有足夠的影響力來擾亂這個行業。杠桿是多少?充足的資金可以支持後續的產品推廣、線下服務、領土擴張等。
安全資源,特別是政策紅利,以及行業領域的上游和下游供應商資源。
農業互聯網是什麼對於農業企業來說,這是一個與經銷商利益集團的旅程。互聯網的所謂「O2O」就是走向中間,減少流通,然後降低銷售價格,這就是經銷商和代理商之間的聯系。在農業領域,製造商的利潤非常小,大部分利潤集中在中間循環:各級經銷商。
不要忘記中間商和經銷商是依靠這東西吃飯的中間商,製造商也依賴中間商做銷售和服務,甚至是財務上的進步和結算。當某些中和威脅到它們的存在時,它將導致一連串的黑色反應,而農業生產者無疑將不得不打破他們的武器。
所以無論是電子商務還是O2O,我們都能避免面對傳統的鏈接嗎?
要避免的是最後,農業+互聯網產品是一個巨大的坑,所以不要玩弄它,除非你非同一般人。這個坑是給政府做績效,給地方補貼,給上市公司做標的事情。
當你看到很多所謂的可追溯性廣告機器,實時監控產品等等,大部分都是概念性的階段,那些沒有普及的都是不可靠的。
更直截了當地說,有許多農業創新項目是為了覆蓋項目補貼,而虎頭蛇尾最常見的。農業+互聯網的生態系統太寬,每個環節相互補充。因此,創業團隊選擇了小而漂亮的切入方向,改善其中一個環節做得好,其市場價值就足夠了。
2、互聯網+農業方面的創業該如何玩
一、產品需高質
做互聯網+農業,就是要把農業和互聯網結合起來,把產品和服務做上去,用品質去征服客戶才是最正確的方法。
二、細節服務要重視
互聯網時代,服務要上來。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銷售農產品只要我的品質夠好,不怕沒人要。其實你錯了,跟你的產品品質一樣好,或者比你的產品品質更好的東西數不勝數,想在激烈的競爭中佔得先機,就要把服務做上去,增加客戶的復購率,這才是互聯網+農業必須解決的事。
三、採用直供模式
少了中間商的環節,不僅能以更優惠的價格賣給消費者,中間還有盈餘維持網站的正常運作,保證農產品的品質。
四、開線下店,滿足客戶體驗
線上線下結合才是未來互聯網+農業的正確打開方式。
五、了解產品,才能了解市場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互聯網+農業,入局者多,但是成功者寥寥無幾。
因為很多人做農業,都過分將互聯網放在首位,而沒有將重心放在農業上,既不了解產品也不了解市場,這樣的人,能成功真的就是怪事了。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師總結以上五點互聯網+農業實施方案。
3、當前互聯網經濟發展迅速,農業互聯網方面的創業該如何進行?
針對於現在的小農戶一窩蜂跟風種植某個農作物,導致跟風什麼什麼跌價,供大於求,信息不對稱,農戶無法了解更為詳細的信息,但又不能走計劃經濟的路,所以現在有一種尷尬的境況,自由是自由了,想種什麼種什麼,可種出來賣不掉爛地里也經常發生,還有一種情況也經常發生,那就是農民低價到爛地里,而城裡超市價格依然高高在上,賣不掉吃不起的怪圈,未來我認為農業和互聯網會更加緊密起來,尤其是農產品信息,農民或農業合作社分工種、銷,直接對接對單個散戶客戶發貨,或者說會有更多的冷庫、冷藏車物流鏈,這只是農業和互聯網緊密聯系之其一。
另一方面,土地流轉之後,集中在一些農戶或農業企業,更容易與有能力自發成立某地區農業協會等民間鬆散型民間機構,這樣理想化狀態的好處顯而易見,類農協機構會員本鄉本土自助,信息共享,大致可以知道某種農產品某一年種植量從而避免跟風,差異化與地域特色產品保證大家都有飯吃有錢賺,農業互聯網的精髓是什麼?對於農業,我理解為信息共享,包括農技、農資等信息的傳播,如果你了解到某種水果只能在北方地區才能豐產,而南方休眠期不夠,需冷量不夠,根本就不開花結果或者畸形果,你還會大量投入嗎?在當前科技條件下,農業項目不具備以低廉代價改變局部氣候條件的能力或能改變但收益為負,這樣農協內部信息一旦透明,公開公正,沒有人願意參與事倍功半還賠錢的農作物。
再比喻某些水產,離水急死,只能本地區周邊銷售,或者繁殖成活率低高度依賴本地區氣候等,或者某些水果,不耐儲藏運輸,但口感,果實大小,營養非常好,也是只能周邊銷售或採摘園模式,這些區域化產品或地區性特色產品更依賴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帶來旅遊業高速發展,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到該物種最佳種、養殖地享受最新鮮的美食,特色農產品也會帶動當地旅遊市場以及一系列農民共同增收,就像這些年國人更願意冬天去南方過冬,夏天去北方避暑。
現在其實也能夠查到這些信息,為什麼還希望以後的農協呢?我理解的是目前的農民還是老一代五零後為主題,思維僵化,人均可耕種面積小,種植的農作物單一化,有些經濟作物果樹等需要很強的技術與氣候條件等,還有最關鍵的是一家幾分地根本就不可能有那麼多的不同農作物種植經驗,而土地集中流轉之後,某一個區域可能會以為地理條件或者氣候類型適宜某些農產品事半功倍,那麼該地區通常會在某個單獨物種上優中選優,培育更好的品種,就像我父親在我小的時候,那個年代經常在地里單獨留種,選取長勢良好、飽滿的種子單獨曬干(現在這些年好像種子都是更專業的農業機構生產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以後農業與互聯網聯系會更加緊密,物流鏈也離不開互聯網。一時興起有些離題或者沒說明白,感覺意猶未盡,互聯網絕不是簡單的信息共享,未來一定還有其它驚喜。
4、互聯網+農業 應該怎麼做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智慧農業被寄予厚望。智慧農業,就是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業生產進行定時定量管理,根據農產品的生長情況合理分配資源,實現農業生產的高效低耗、優質環保。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民們在利用互聯網方面表現積極。
國內主流學界曾把西方現代農業的特點概括為一個「大」字,主要表現為耕地面積的廣袤,農機設備的大型寬幅和高速聯合。這個「大」字在當下發達國家農業中仍佔主流地位,但新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那就是農民們利用物聯網等技術,收集有關田地的精確數據,制定策略,對每一小塊土地精耕細作,從每一顆種子中榨取出最高的價值,這就是「精準農業」。
那麼智慧農業產業鏈發展模式是怎樣的呢?
一、建立混合縱向一體化的鏈接機制為了實現農業產業鏈合作企業的共同戰略利益,使加盟產業鏈的企業都能受益,就必須形成一種長期合作博弈的機制來加強成員企業間的合作,使得成員企業能夠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這種機制就是混合縱向一體化連接方式。這種模式就是以一家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進行產業鏈設計,按照專業、高效和運作經驗的原則,將某些環節以某一利益主體獨資、控股或參股的形式參與產業鏈各環節的投資經營,而又與其他利益主體在某一(些)功能環節以合同契約進行聯結。
二、建立「公司+農業園區+市場」的組織形式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是農戶組織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而且各方違約嚴重影響了小農戶的利益。農業園區的建設解決了一系列的問題,因而具有先進性。在「公司+園區+農戶」的生產模式中,公司是主導。確保園區的統一設計;生產標準的制定;投入物資(化肥、飼料等)的供應;技術指導;回收、加工、銷售;品牌宣傳推廣;貸款擔保公司的組織。
園區是關鍵,公司有園區才能進行統一的管理和控制,公司有權對進園區的人進行篩選,進園區人員必須服從公司管理,可以對投入品進行統一管理,監督實施很容易;確保完全收購。農戶是生產主體。農戶投資,全額投資或投入流動資金或承包生產;農戶生產,投資人自己當種植者,以農戶為生產單位;農戶是獨立的經營者,可以自己決定生產規模、內部考核辦法、內部分配等。
三、建立「品牌+標准+規模」的經營體制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智慧農業趨勢前瞻與產業鏈投資戰略分析報告》指出:農業產業鏈成功與否取決於整個產業鏈的效益,而產業鏈的效益取決於「品牌+標准+規模」的經營體制。其中品牌是終端產品實現價格增值的主要手段,沒有終端產品的品牌溢價就沒有整個鏈條價值的提升,風險就無法避免。傳統農業產業鏈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鏈條的行情風險無法因為品牌溢價而避免。標准化是品牌的保障,正是由於標準的嚴格執行品牌才能有溢價的空間。規模化就是將產業鏈模式復制放大,取得規模效應。
「全產業鏈」是指產品供給來源於自有生產培育基地,通過自有銷售渠道進行營銷後配備有自建冷鏈物流體系進行產品運輸,最終到達消費終端並收取顧客反饋,回饋信息將指導下一輪種植生產環節。全產業鏈模式以消費者為導向,從產業鏈源頭做起,對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實行標准化控制,並環環相扣、環環鏈動,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形成安全、放心、健康的全程供應鏈。
這種模式能夠有效控制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將農業資本與工商業資本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的一體化,有利於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促進流通的現代化。產業鏈領導者能及時掌握市場需求信息,提高整個產業鏈運營效率。但前期需要規模龐大的資金投入,對資金要求高,投資回收期長,風險較大,但因為農產品利潤空間大,所以不斷吸引各類跨界資本。
5、互聯網+農業創新創業項目有哪些?
一、互聯網+農產品營銷
在互聯網+農業大潮的中,電子商務企業自然是排頭兵。數據顯示,2021年農村電商市場規模達到了4600億元,誰也不想掉隊。藉助電商平台,農產品營銷渠道增加,農戶增收變成了現實。
二、互聯網+農產品品牌
現在,農產品品牌打造已迫在眉睫。褚橙、三隻松鼠等品牌藉助網路營銷的力量,快速完成了傳統農產品幾年才能完成的口碑積累和宣傳推廣效果。
三、互聯網+農業服務
2017年8月,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生產性服務,帶動更多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在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的共同促進下,農業服務市場將迎來井噴,預計2020年市場容量將超8000億。
四、互聯網+農業生產
互聯網+時代下,一切都變得有可能。利用互聯網,進行農業生產,既能省時省力,還能輕資產創業。
五、互聯網+農業保險
現在,農村金融和農業保險成為發展重點,我國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目標是農業保險參保農戶覆蓋率提升至95%以上,這意味著到2021年,我國農業保險將全面普及。互聯網保險由於標准化程度高,無需物理網點,可採取移動互聯網方式,因此在農業保險領域大有施展拳腳的空間。
6、什麼是「互聯網+現代農業」
「互聯網+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通過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農業產業鏈環節產生了深遠影響,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以「互聯網+農業」為驅動,有助於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6)互聯網農業創業擴展資料:
對農業影響
「互聯網+」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
基於「互聯網+」的「生態協同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7、互聯網農業創業什麼好
說起2016創業項目,很多人都會說互聯網創業。為什麼了?國家號召,社會需要!互專聯網創屬業是最容易騰飛的地方,很多人說互聯網創業泡沫太多,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概念哥」。現在那個行業的創業不是競爭激烈?而每個新型互聯網企業的崛起,都將伴隨著巨大的成功。互聯網創業就是這樣:不積弱,只做強!如果說互聯網創業最受歡迎的項目,大家肯定想到的會是「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是指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農業發展方式。
8、互聯網農業創業火熱,為什麼農業會成為不少人創業的選擇?
為什麼農業會成為不少人創業的選擇?我認為這是因為長期以來,農業被整個社會低估與相對的不尊重造成的—即農業沒有被視為一種專業。不少農業圈以外的人總是以社會公義、保障弱勢的角度看待農業,忽略了農業也是一種產業,有其產業特性與市場性。
目前我們見到的農業電商的營運模式大致上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透過轉單或買進賣出賺取差價的B2C電商(企業對消費者),一種是提供小農自售、抽取交易手續費的平台。
農業電商隨著國家互聯網+的提出,如雨後春筍般的涌現,但到目前為止,仍然看不到任何一家能有氣候。有人可能會反駁,淘寶不是做的很好嗎?網紅不是做的風生水起嗎?但這不是互聯網農業的共性,僅僅只是解決了部分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很坦白的說,我認為以現有的模式而言,在未來也難有所突破。
我之所以認為這兩種模式最終都將失敗,理由在於他們都看中在解決銷的問題。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提出,我國農業的關鍵問題在“產”而不在“銷”,收購價格過低只是結果,規模不足才是原因。
“以銷為主”的“互聯網+農業創業”是一場美麗的錯誤
農業電商的興起,我認為主要由於二個因素。第一個是大時空環境的影響——許多年輕人,受到淘寶、京東等互聯網創業成功案例的鼓舞,一頭熱地栽進互聯網創業,想用互聯網解決社會問題、改變世界。第二個因素則是農業的問題看起來十分淺顯,讓人有較好上手的印象,且具有某種程度的社會公益性,因而成為不少年輕熱血創業者的創業題目。
這二個因素加起來,就形成了當下互聯網農業創業方向以銷為主的美麗錯誤。
對於大時空環境下的互聯網創業風潮,只想提出一個個人觀察到的現象:不少的互聯網創業者,是基於對現狀的不滿與逃避而投入互聯網創業,因此更容易被創業成功後的光環所迷惑,無法客觀冷靜地思考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究竟真的存在、還只是個“假命題”。
這篇文章我想著重說的是農業創業熱潮的第二個原因,為什麼農業會成為不少人創業的選擇?
我認為這是因為長期以來,農業被整個社會低估與相對不尊重—即農業沒有被視為一種專業。不少農業圈以外的人總是單以社會公義、保障弱勢的角度看待農業,忽略了農業也是一種產業,有其產業特性與市場性。當然也忽略了農業長期以來的問題,背後必定存在結構性的缺陷,並非如表面上所看到的那麼簡單。
一般人直覺性地會想到:“農業的問題就是農產品價格太低了,價格太低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中間商”,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反射性地會認為,要解決農業問題,就要想辦法繞開中間的層層運銷來“提高價格”。當然,也會合理推斷,當中間的好幾層被繞過之後,將有龐大的利潤被釋放。
在這樣的想法下,互聯網這種可以直接連接人與人、點與點之間的溝通工具,就理所當然地被許多大眾、甚至不少農業工作者,認為將是解決農業問題的救星,一場美麗的錯誤就這樣形成了。
農業的產業特性與互聯網創業之間的矛盾
互聯網創業之所以特別適合年輕人、缺乏資金的人,在於它的“輕”。你不需要太多的資金就可以觸及廣大的群眾,進入市場分一杯羹,進而累積一定的顧客。
但由於農產品量大以及易消耗的特性,有效地保存與運輸,是農產品交易的雞肋所在。而這最關鍵的一環,大多由擁有相當資本實力的中間商或零售商掌握。從產業的現實面來講,輕巧的農業電商恰恰最適合與掌握貨源的這些公司合作。
但目前的農業電商,也許是基於理想與公義,也許是想從傳統產銷體系裡瓜分利潤,總是致力於繞過掌握了農業存儲於運輸命脈的那一群人。農產交易少了這一塊,想當然會是一場災難。
於是市面上出現了兩種電商(或平台),他們都堅持繞過現有的運銷體系,與生產者直接接觸。卻也因為這樣的堅持,分別陷入了不同的困境。
第一種,不自建倉儲與貨運的“輕巧”電商或平台:
這類電商多採用預購、轉單等無倉儲的方式。卻也因為沒有存貨與集貨,犧牲了穩定快速的供貨與掌控品質的能力,很難提供給顧客好的消費體驗。下列情況,在轉單或預購的電商或平台,層出不窮。
情況一:生產者因為農產品耗損的壓力,把貨先出給中間商,導致電商平台被斷貨;
情況二:產地直接出貨,電商難以控管,品質只能靠道德與良心。
情況三:預購的農產品,因為天候因素,出貨日期延誤,甚至拖了一兩個星期。我們必須認清,文情並茂的弱性訴求終究只能造就一次性的消費。現代人的消費習慣,實在難以接受上述的任何一種情況。
第二種,設基本的倉儲、做簡單的存貨的電商:
他們為了提供較好的顧客體驗,在妥協下,購置了自己的基本倉儲設備,同時也有存貨。顧客體驗是提高了。但電商最後卻發現,為了生存,自己必須把存貨消耗的風險與倉儲成本,加在消費者或農民身上。最後,不是互聯網上農產品價格誇張貴到失去競爭力,只能利用無下限的行銷方式讓消費者買單,就是電商最後發現自己對農民的抽成竟然跟中間商不相上下。
更悲慘的是,由於農業電商的重心在於銷售與品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兼做的倉儲、集貨、品質管理,往往事倍功半,半調子的倉儲集貨也比不上傳統中間商的效率。我就曾經親眼看過,有農業電商用飲料店的冰箱來做蔬果的倉儲。
主打小農的農業電商或平台未來處境只會更糟
我認為在不久之後,無法有效掌握貨源的農業電商,將成為農業產業鏈中最弱勢的一環,甚至比農民更弱勢。因為在網路如此發達時代,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有能力透過網路來銷售自己的農產品,不需要再仰賴電商,農業電商的優勢將越來越少。對農民而言,電商已經不是網路銷售的唯一途徑,他們自己在眾多的互聯網平台上也能主打自己的品牌(如抖音、快手等),建立自己的粉絲跟消費者。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會更傾向於優先出貨給自己的消費者,農業電商將會陷入無貨可賣的窘境。
我們可以發現,在目前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結構下,電商或平台與農民間的合作存在相當程度的不穩定。電商想要穩定的供貨,卻無能力承擔農產品耗損的風險,也無法一次處理大量的農產品。農民為了生存,銷售途徑當然是多多益善;除了電商之外,必定得同時維持傳統的銷貨渠道,也會傾向經營自有品牌以提高收益。兩邊看來似乎是同床異夢。
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商或平台最後必將面臨倒閉,或者選擇轉向與供貨穩定、價格也有競爭力的中間商合作。據我所知,近來確實已有不少迫於市場壓力的電商,開始放棄直接與農民的接觸,轉向與中間商或合作社合作,或許這是農業電商在現有環境下的唯一活路。
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未來電商紛紛轉向與中間商或農業合作社合作,農民在網路銷售這塊勢必面臨重大的威脅,不管是出貨速度與穩定度、價格、產品品質、產品包裝、品牌營造等方面都無法與農業電商加成後的中間商抗衡。說到底,農民仍然是最終的受害者。
互聯網加農業的未來?
這整篇文章看起來似乎都是在潑冷水,唱衰農業的未來。但我想強調的是,如果我們有改革的信念,我們也應該要具備正視現實的勇氣,否則我們只是活在美麗的泡影里,理想中的那天絕不可能到來。
我說以銷為主的互聯網農業創業是一場虛幻,並不代表互聯網在農業里毫無施力點。只是說明在目前的狀況下,電商與農民因為前端生產規模不足,無法有效的合作。既然問題在於生產端的規模不足,我們的當務之急應該是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來協助生產端的整合。
對於農民而言,如果再不積極思考如何整合,在電商與平台完全投向傳統渠道的那天,日子絕對會過得比現在更苦。對於電商從業者而言,會投入農業或多或少抱著一定的理想性,生產端的整合恰好符合你的初衷。產業的改革絕對建立在分工合作之上,而非單打獨斗。
我曾經見過一群年輕的農民,他們把農業視為專業,用科學的方法種植作物,確保供貨與品質的穩定。他們彼此交流種植技術、協力生產。他們缺的正好是幾位可以協助處理銷售的年輕人。
於是我開始想像,如果我們有辦法在這樣良好的基礎上,透過完善的利潤共享模式,整合種植同樣作物的農民,建立有穩定品質與供貨的生產端。接著,結合懂得銷售的專業人才,與大小公司洽談,當然也包括建立自有的線上銷售渠道。那麼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把我們的優質農產品銷往全世界。
9、互聯網+農業 怎麼發展
互聯網+XX,本身不能叫一種商業模式,而是一種途徑和手段。
要想把「農業」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做起來,商業模式需要細細分析和探究,並不是我們所說的「建一個網站、把農產品銷售向全國、乃至全球」這其實走的並不是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在我們大腦中,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如何在互聯網時代把農業發展中的某一個比如培育、種植、生產、加工、銷售、品牌進行互聯網經濟模式的改造。讓他更容易生產、更多專家分享共同研究培訓農產品、更好的聚集大量的買家、更具品牌信任感等等。只要你把這某一塊進行了變革,我相信必將將起到前所未有的成就。
比如,先用大家熟知的銷售來說吧,如果你建立了網站,想把某一些農產品通過網路品牌B2B、B2C或者C2C,那這樣的方式其實已經有阿里巴巴、京東、中糧等等一些網站在做了,還有一些做生鮮市場的創業公司你都應該看看。
再比如,南方人想培育出東北的某類農產品,但苦於南方地理環境、又無東北農戶關系,所以他若能通過你建立的平台中的各種渠道,能夠很快找到願意種植某類農產品的農戶,那是不是一種突破?你剩下的工作就是建立各種保證金制度、信用評級制度以及一切讓這樣平台幫助到更多的人。
以上只是舉例,希望淺薄分享個人通過互聯網時代的一些思維和運營的理念做事情的方式。
還有很多很多的創業思路,這里不造細談,歡迎來信aseer @ 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