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社會創新
1、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什麼方面的創新?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
社會是由人構成的,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理順了、和諧了,社會才能安定有序,才能和諧穩定。因此,社會治理要緊緊抓住人這個核心。
(1)全國社會創新擴展資料
體制創新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一是建立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這是提高市場化程度的主要內容。
二是合理的所有制結構體制。現在所有制單一,國有資產比重太大,要大力推進調整,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般競爭性的待業國有資產盡快退出,讓市場去選擇投資者,在市場中實行優勝劣汰。
三是營造非公有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在市場准入、審批辦照、待遇、服務等方面,都要創造寬松、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快非公有經濟的發展。
四是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審批項目,簡化審批程序,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和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制、政策、法律環境上,完善市場體系,規范市場法規,改善市場環境,加強市場硬體建設,拓展市場運作領域,營造有競爭力的投資、創業和發展環境。
2、全國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做的好的城市和地區有哪些?
哈爾濱道里區撫順社區、哈爾濱市通河縣
3、寧波「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榮獲由中央黨校、民政部等有關部門組織評選的首屆「中國社會創新獎」。
(1)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稱呼要與客觀的社會現實相適應。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認識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人們對外來務工人員的認識也必須與時俱進。
(3)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決定了人們對外來務工人員稱呼的轉變。(每點4分)
4、如何加強創新社會治理
創新
社會
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
人民
根本利益
,充分發揮多元
主體
在社會治理中的
主導
、協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整合社會治理
資源
,形成多元治理結構;要把德治和
法治
有機結合
起來,讓法治在規范社會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讓各種有利於社會穩定、
和諧社會
生長的
力量
競相迸發,全面推進
平安中國
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國家安全
和諧。社會治理主要是黨委政府和各種
社會組織
為促進
社會系統
協調運轉,以
法律
、
行政
、
道德
等
手段
,對
社會成員
的
行為
進行規范,對社會
公共事務
進行組織、協調、服務、監督和控制的
過程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1.創新社會治理
理念
,
重點
解決治理為了誰的問題。2.強化
政府
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和服務功能,解決過度治理與治理空白的問題。3.建好社會組織
平台
,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解決社會治理無資源的問題。4.建好
社區
平台,健全
新型社區
治理和服務體制,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基層
社會治理和
服務體系
。5.廣泛動員吸引
民眾
參與。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廣泛動員和組織
公民
依法
理性
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引導公民認識在享有
權利
的
同時
所應承擔的
責任
和
義務
,把權利、責任與義務統一起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根本的就是要建立以社會為
本位
、居民
需求
為
導向
的服務
新理念
,要創造
活力
與穩定之間的新平衡,構建
政府與社會
合作共治的新
關系
。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
全民
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
格局
。
5、我國目前採取的社會救助創新新方式有哪些?
政府當然是社會住房救助的主要力量,但是政府失靈理論表明政府並沒有很強的動力去提供廉租房這類公共物品,並且會造成效率低下和尋租的問題。公民社會參與越來越多的和重要的公共事務是一種趨勢,也是達到「善治」的必然要求。公民社會是介於政府與企業的「第三部門」,包括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社區組織等。「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過程,而善治的本質特徵,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社會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隨著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以及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公民社會逐漸崛起,並參與更多的社會管理活動與公共事務,從而形成與政府合作管理的局面,這就必然要求在社會住房救助領域實現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合作,從而提高住房救助水平,增進公共利益,讓更多的貧困和特殊群體安居樂業。 而具有非營利性、自願性、自治性、民主性等特徵的第三部門也確實具有政府和市場都不具有的獨特優勢。 1、慈善組織參與住房救助能夠很好的吸納民間資本,補充政府資金的不足,提供更多的廉租房,滿足低收入群體差異化的需求,擴大救助對象范圍,把「夾心層」和務工的的流動人口納入保障范圍內。而且一些針對老弱病殘這些特殊群體的慈善組織,如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這些專門針對特殊群體和貧困人口的慈善組織參與提供住房救助具有專業優勢。 2、規范獨立的中介組織能夠為救助對象提供相關廉住房的信息,有利於建設有效的房源信息交流機制,降低廉租住戶的市場交易成本。 3、第三部門具有優勢的根本原因在於它受到了「非分配約束」。也就是說非營利組織不能把獲得的凈收入分配給組織成員、管理成員和理事等。組織內的成員是懷著一顆志願的心,肩負著扶貧救濟的使命進行服務的,大大減少了權錢交易和以權謀私的機會。□
6、如何加強社會建設 創新社會管理
我們國家全國社會大局是穩定的,同時,由於我們正處在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經濟飛速發展,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社會建設相對於經濟發展現在處於滯後狀態。毫無疑義,發展經濟是解決我們一切問題的關鍵,但是僅僅有經濟的發展是不夠的,在確保經濟繼續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要拿出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決心來搞好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
如何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社會管理創新,最根本的是要把老百姓的民生問題解決好。比如,要切實認真地解決教育、就業、住房、醫療衛生以及社會保險等最基本的民生,這也是全國維護大局穩定最重要的課題。同時,作為我們政法機關來講,一定要把老百姓最關心的、影響群眾安全感的突出治安問題解決好,為每家每戶都創造一個平安的社會環境。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是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是一件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事情。我們希望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一起形成一個共建共享的好局面。
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社會管理方法,加強社會管理,逐漸形成管理科學化、溝通信息化和服務社會化的高效社會管理體系,對於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
●注重改善民生 拓展政府自身服務的能力
一是認真落實國家優先發展教育的政策措施,促進教育公平。
二是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採取多種措施鼓勵自主創業。
三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公共設施建設,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把更多精力用於解決各類社會矛盾。
●培育民間組織 發揮社會組織協同運作的合力
一是實行政社分開,逐步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規范、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民間組織管理體系。
二是加強民間組織的內部制度建設,注重其生存、發展和服務能力的提高。
●完善溝通渠道 激發公眾參與建設的激情
從創新社會管理的角度來看,各級政府應加強內在機制的建設,增強各項社會工作的透明度和群眾的滿意度,完善群眾辦事的便民通道和服務體系,形成正確處理社會矛盾的高效運轉系統,要加強社會綜合治理,通過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制,形成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重大任務,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
第一, 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第二,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凝聚人心、服務群眾的作用。
第三,要充分發揮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
第四,要充分發揮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
7、社會管理創新是黨的幾大提出來的?
2004年6月我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社會管理被納入更完備的體系性框架之中,社會管理創新也就成為2009年底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所強調的「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三項重點工作的組成部分之一,是指導我們黨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綱領。
8、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措施共有以下4點:
(1)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2)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
(3)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
(4)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葯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保障食品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
(8)全國社會創新擴展資料: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深入研究社會治理規律,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增強社會治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充分把握我國社會運行條件和機制發生的變化,深刻分析影響社會穩定和社會活力的因素,尋找相應的治理對策和方式方法。
從基於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治理轉變為面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治理,從封閉的區域性社會治理轉向開放的系統性社會治理,從人口低流動性的社會治理轉向人口大規模快速不均衡流動的社會治理,從面對低風險的社會治理轉向應對高風險的社會治理,我們黨不斷深入研究社會治理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取得了明顯成效。
把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治理實踐的深刻總結,體現了標本兼治、遠近結合、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現代社會治理辯證思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與時俱進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9、創新社會治理的原則和措施有哪些
1、原則
在創新社會治理的方面,最基本的原則,是法治。世界各國在處理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時候,最終沒有其他選擇,就只有法律的途徑。盡管法律也有缺點,因為法律更多的是強調程序公正,強調依法申訴的程序。
法律是必須有終審的,它強調一個事物最終要遵從規則,不管是申訴方還是被訴方,最終法律都會給出一個裁決。所以法治的途徑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出路。
2、措施
(1)是傳統治理主體單一化到多樣化。要堅持依法治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保護群眾的根本利益,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同時,我們還要加強社會誠信體制建設、信息化管理、輿論引導、心理疏導、人民調解、基層社會自治等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
(2)是轉變政府職能,注重從源頭上治理。社會管理不等於「維穩」。「維穩」只是社會運行出現失序狀態之後的應急管理。創新社會治理強調常規性的、基礎性的服務和管理。這就需要政府要盡快轉變職能,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3)是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發揮其協同作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不斷調整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關系的過程。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的協同作用,積極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意義重大。
(4)是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要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包括政府的服務體系建設、市場的服務體系和社區公益服務體系。在當前,特別要加強以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組成的社區公益服務體系建設,來滿足社區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興趣居民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
(5)是積極動員公民的廣泛參與。社會治理的理念是「善治」。「善治」強調賦予公民更多機會和權利參與政府公共政策,通過溝通、協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
因此,政府要堅持科學民主決策,提高決策水平,必須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體制和機制,問政於民,問需於民,讓公眾參與社會公共政策的討論,保證民意能夠進入到公共政策中去。
(6)是健全治理的體制和機制。社會治理創新,需要我們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事先預防社會矛盾的發生。
需要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及時反映、矛盾能及時化解;同時,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和改革信訪工作制度,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有效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9)全國社會創新擴展資料
在社會治理的方面,如果我們問到究竟什麼是最基本的原則,我認為是法治。當改革碰到很大的利益問題時,就常常會出現各種利益群體的不協調、矛盾或沖突,這樣整個社會方面的問題就凸顯出來。針對這些問題,政府過去曾經出台過一些制度來化解矛盾,比如說信訪制度等。
但是最終我們發現,這里有一個誤區,光靠信訪還不行,如果這些制度最後不能納入到法治的軌道上來,反而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比如,有些「上訪戶」最後就成了老上訪戶,而這些老上訪戶的問題長期拖著不能解決,社會就更加不和諧。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針對社會治理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作了全面部署,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我們要適應新形勢,增強風險意識,深化對社會治理規律的認識,以理念思路、體制機制、方法手段創新為動力,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引領,以基層基礎建設為支撐,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10、如何理解當今中國社會提倡的「全民創業 萬眾創新」概念
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很宏觀的政策方向,對我們個人沒有直接影響,甚至連間接影響也很少。
說好聽點這是政策,說白了就是一顆糖丸,一場作秀。
「創業」與「創新」從來都不是大多數人能做的事情,把這兩個概念和「全民」摻合起來既不搭調,也不可能。
從世界其它國家到國內,創業的成功率從來都很低,大部分人的能力並不適合創業,尤其不適合管理大中型企業。讓「大部分人」去創業純粹趕鴨子上架管趕不管摔。也許從宏觀角度來說這個政策可以讓一部分創業失敗者轉換為中低層管理人員,但對個人來說,創業帶來的損失與傷痛多半得不償失。
當然在創業方面,我們國家確實做出過一些努力,比如降低公司創辦門檻,簡化審批流程,推行小微企業貸款、規劃具有政策傾斜的產業基地等。這些政策與措施對經濟發展無疑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我更希望這些政策能有所針對,而不是把大量缺乏創業能力與經驗的「全民」生拉硬扯進來。
尤其是大學生創業,在這個階段的人不但缺乏創業能力,就連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成問題。所以針對這個群體更應當以培育社會經驗為主,將這些創業公司作為一個區域性的模擬模型來運營,避免直面殘酷的社會競爭,做好後備緩沖措施,不要指望孩子們一下子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來。也不要指望大部分孩子一上手就去當老闆,更多學生應當從職員做起,從某一個工作環節開始,然後在這個模型中逐步升級為老闆,為以後的社會歷煉做好准備。
下面再看看「創新」。
這個老生常談已經快把人們的耳根磨爛了,可是現在的創新景象依然慘淡,山寨產業反倒異軍突起,為毛!?
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這個:為什麼很多創業公司缺乏創業精神和產品意識?
創新沒能帶來收益,還會遭遇損失,甚至追責過程繁瑣昂貴,傻子才會去創新!
在文藝領域,文學、美術、音樂作品都是一經推出自動獲得版權,包括我在這里寫的這些文字,不需要任何手續,只需要有撰寫時間證明,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去法院尋求公正。可是一到發明創新領域,需要被保護還需要掏錢買專利!掏錢也就罷了,打官司還要另外掏錢!打官司另外掏錢也就罷了,賠償還資不抵債!
即使你有些發明天分,你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會去「創新」么?
中國有一大堆寫手、作曲家、畫家,但卻沒有一個能進入公眾視野中的「發明家」!為什麼?
就五個字:出力不討好!
這五個字不解決,所有的創新願景都是胡說八道,「全民創新」更是無稽之談。我們「鼓勵」了那麼多年創新,出台了那麼多「政策」,開了那麼多次會議,卻沒有一次能觸及到問題的核心與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