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白酒創業故事

白酒創業故事

發布時間: 2022-07-22 21:40:56

1、肆拾玖坊的CEO張傳宗是如何創業的?

張傳宗的經歷很勵志,他在聯想工作做了十五年,然後就想跳出回來效仿聯想的創始人柳答傳志40歲創業,在五年前,他發出了一個號召,叫別人臨淵羨魚,我們退而結網,與其吹別人的牛,不如講自己的故事。很快就聚集了49位商界朋友,一起相約大幹49年,做49樣好東西,乃至破局重構49個產業。最先選擇的就是白酒,所以才會有了肆拾玖坊的出現。您的採納是對我成長的鞭策

2、良年酒是怎麼火起來的?

是好運文化那個點吧,「一夜暴富」「年年十八」那些包裝挺有意思的。

3、習酒的釀酒歷史

茅台與習酒一衣帶水,相距不到50公里。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自秦漢以來,在這一帶,赤水河沿岸,就有民間釀酒歷史,當地的漢、彝、苗等民族嗜酒成風,盛行家釀壇壇酒、呷酒、醪糟酒之俗。凡有婚喪嫁娶、打獵扎山、歲令節慶等活動都離不開酒。據司馬遷《史記》載: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經過該地區而見「枸醬」,將其獻武帝,獲得武帝「甘美之」的贊嘆。詩人陳熙晉曾有「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習部來」的詩句,就是對茅台、習酒釀酒歷史的佐證。
據《貴州古代史》載,隋唐五代時期,貴州糧食產量有所增加,當地居民除日常食用外,還有少量余糧用以釀酒。《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載:「東謝蠻婚姻之禮,以牛、酒為聘……宴聚則擊銅鼓。」宋代張能臣所撰的《名酒記》中亦有「風曲法酒」的記載。這些史料表明,古代貴州釀酒之風盛行。
1915年,茅台酒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後,對貴州、四川一帶,尤其是仁懷、習水兩縣的釀酒業影響很大,釀酒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1952年,習酒的先輩們在黃金坪建國營郎廟酒廠,生產醬香型白酒。1966年,試製成功濃香型白酒。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習水大麴、習酒為主的產品暢銷大江南北,產品多次被評為行業和貴州名優白酒,成為地方納稅大戶。生產能力方面,通過「七五」、「八五」技改,形成年產濃香型白酒8000噸,醬香型白酒5000噸的規模,並建立較為完善的配套設施。1992年,習水酒廠職工4000多人,總資產5.8億元,一躍成為國家二級企業。1998年,茅台集團兼並習酒總公司,開啟習酒新的歷史篇章。2010年以來,習酒公司銷售、稅利等指標創歷史新高,習酒品牌張力進一步釋放,企業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在貴州白酒工業企業排名第二位。
至此,習酒公司從建廠國營至今,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創業發展歷程。

4、我有酒,誰有比較勵志的創業故事?求分享

你可知道阿里巴巴創始人曾經經歷過過3次創業
第一次:創辦海博翻譯社
馬雲之所以要辦翻譯社,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1、當時杭州很多的外貿公司,需要大量專職或兼職的外語翻譯人才;2、他自己這方面的訂單太多,實在忙不過來;3、當時杭州還沒有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
很多人光有想法,從來都不會有行動。但是馬雲一有想法,卻是馬上行動。當時是1992年,馬雲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青年教師,28歲,工作4年,每個月的工資還不到100元。但沒錢,不是問題,他找了幾個合作夥伴一起創業,風風火火地把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成立起來了。創業開始,也是舉步維艱,第一個月,翻譯社的全部收入才700元,而當時每個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於是好心的同事朋友就勸馬雲別瞎折騰了,就連幾個合作夥伴的信心都發生了動搖。但是馬雲沒有想過放棄。

為了維持翻譯社的生存,馬雲開始販賣內衣、禮品、醫葯等等小商品,跟許許多多的業務員一樣四處推銷,受盡了屈辱,受盡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譯社就靠著馬雲推銷這些雜貨來維持生存。1995年,翻譯社開始實現贏利。
現在,海博翻譯社已經成為杭州最大的專業翻譯機構。雖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並論,但是海博翻譯社在馬雲的創業經歷中也劃下了重重的一筆。海博翻譯社給馬雲最大的啟示就是:永不放棄。沒有錢,只要你永不放棄,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創辦中國黃頁
中國黃頁是中國第一家網站,雖然是極其粗糙的一個網站。
網站的建立緣於馬雲到美國的一次經歷。1995年初,馬雲參觀了西雅圖一個朋友的網路公司,親眼見識了互聯網的神奇,他馬上意識到互聯網在未來的巨大發展前景,馬上決定回國做互聯網。創業開始,馬雲仍然沒有什麼錢,所有的家當也只有6000元。於是又變賣了海博翻譯社的辦公傢具,跟親戚朋友四處借錢,這才湊夠了80000元。再加上兩個朋友的投資,一共才10萬元。對於一家網路公司來說,區區10萬元,實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說,做網路公司,沒個幾百萬上千萬是玩不轉的。又有人說,如今的環境跟馬雲創辦中國黃頁的時候截然不同了,那時10萬可以,現在肯定不行。我說,這全都是借口。說這樣的話的人,這輩子也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成就,因為他們眼裡看到的都是困難。對於中國黃頁來說,創辦初期,資金也的確是最大的問題。由於開支大,業務又少,最凄慘的時候,公司銀行帳戶上只有200元現金。但是馬雲以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把營業額從0做到了幾百萬。
當然,後來中國黃頁被杭州電信收購了。但是我以為,中國黃頁在馬雲手裡,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創辦阿里巴巴
馬雲三次創業勵志故事故事
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互聯網史上的一次奇跡,這次奇跡是由馬雲和他的團隊創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創業開始,錢也不多,50萬,是18個人東拼西湊湊起來的。 50萬,是他們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這50萬,馬雲卻喊出了這樣的宣言: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1999年,中國的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國外風險投資商瘋狂給中國網路公司投錢,網路公司也是瘋狂地燒錢。50萬,只不過是像新浪、搜狐、網易這樣大型的門戶網站一筆小小的廣告費而已。阿里巴巴創業開始是相當艱難,每個人工資只有500元,公司的開支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來用。外出辦事,發揚「出門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車。據說有一次,大夥出去買東西,東西很多,實在沒辦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馬路上向的士招手,來了一輛桑塔納,他們就擺手不坐,一直等到來了一輛夏利,他們才坐上去,因為夏利每公里的費用比桑塔納便宜2元錢。阿里巴巴曾經因為資金的問題,到了幾乎維持不下去的地步。
8年過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市值200億美金,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馬雲和他的創業團隊,由此締造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奇跡。

5、大學生創業的成功事例有哪些啊

呵呵..我從雜志上看到過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不是太多,而且創業成功率只有3%.不過不要灰心,因為發達國家每千人企業數有50左右,發展中國家有20-30,而我國每千人企業數只有11,所以說現在大學生創業還是蠻有前途的.
呵呵!贈你句話吧.不要做企業家的孫子,要做企業家的祖先(修改某人的)

6、茅台前董事長袁仁國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路?

袁仁國1956年出生於貴州仁懷市,1975年19歲進入茅台集團工作。

進了茅台酒廠,小城青年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釀酒工和制曲工,車間里溫度高,塵土飛揚,環境艱苦。

從1951年建廠到現在,他是唯一一位從一線工人到黃金塔尖的工人。

不久就吸引了老領導人季克良的注意,得到了“聰明伶俐,文筆好”的高度評價。

一九七八年恢復高考後,袁仁國未能考入貴州工學院(今貴州大學),只能留在酒廠。但是由於被季克良欣賞,1983年,袁仁國還是如願到貴州工學院繼續深造。

彈指間,由於領導的賞識,袁仁國坐上了升職的小火箭,工人們、辦公室秘書、辦公室副主任、三車間主任、支部書記、廠長助理……步調一致,步調一致。

1989年,發生了一件事,最突出地反映了青少年的能力。

當時茅台頂著“國酒”的光環,參加了國家級企業評選的意外落選。三十三歲的袁仁國毛遂自薦說:“我要去北京一趟。

袁仁國在北京向評委作了三個多小時的演講。”在日本,歐洲的技術先進大家都知道,但沒有人能模仿茅台。所以過去、現在、將來,全世界只有一個茅台酒。”

在國家一級企業中,他為茅台獲得榮譽稱號。回到工廠後,擔任“上等辦公室”主任。

一九九一年,茅台酒廠大門上掛有國家一級企業的牌子。同一年,袁仁國升為副廠長,黨委委員,被提拔為書記。

經銷商是袁仁國的“國”中的關鍵因素。

亞洲金融風暴於1998年爆發,山西酒案重演,白酒行業危機四伏,袁仁國被任命為茅台總經理。江山從此確立。

這一年,茅台頭兩個季度的銷售額合計不足700噸,僅完成全年銷售額的30%。

就職之後,袁仁國就廣發“英雄帖”,組織18個營銷“敢死隊”,其中包括他。

敢死隊在各地舉辦酒類研討會,訂貨會和名家詩會。

袁仁國做了一件令人無比悲痛的事情:他豪爽地將30、50、80年代陳釀的茅台拿出來,一杯敬天地,一杯敬明天,一杯敬經銷商。

茅台酒征服了經銷商的味蕾,庫存去化快,任務如期完成,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3%。此外,袁仁國還藉此發展與經銷商的關系。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也把經銷商請到家裡,親自做客,品嘗幾十年的陳釀茅台:

我今天請大家喝的是一杯苦酒,希望大家能幫茅台度過難關,夠得著朋友的乾杯。

一位店主說:“袁仁國對店主很熱心,我們到茅台鎮基本上都能看到他,他招待我們喝酒吃飯,還不錯。”

一位鄰居說:“袁仁國常常流連於各式各樣的飯局中,很少在家,即使回家也很晚,有時碰巧碰上就會聞到他身上的酒氣。

袁仁國說:“1978年以來,我每餐都要喝三兩茅台酒,每天都是這樣,喝過的茅台酒恐怕也有兩噸。”



因此,他說自己血流成河,這句話不假。

2001年至2017年是茅台發展最快的一年,袁仁國在全國建立了龐大的銷售網路。恩而施之,讓經銷商的大軍與茅台的利益緊密相連,與“國”的利益緊密相連。經銷商數量最多的茅台為3300家。

7、誰知道些蔡宏柱的創業故事

蔡宏柱:締造傳奇「稻花香」
【人物檔案】
蔡宏柱,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稻花香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分會副理事長,湖北省工商業聯合會副會長。曾榮獲中國經濟百名傑出人物、中國八大最具價值民營企業家、改革開放30年中國酒業之經典人物、湖北省2008年度經濟人物等榮譽稱號。
文/劉末 (中國@聯@合@商@報@駐@湖@北@首@席@記@者)
肖成厚 (湖北省酒@業@公@司@廣#告#部@部長)

從最初的3個人、3口缸、3000元起價,到如今年產值50億元的現代化大型白酒生產企業,蔡宏柱為我們演繹了一段精彩的傳奇故事。20多年來,商海搏擊,潮起潮落,他准確地把握著去特運行的脈搏,以創新的精神推進企業發展,其產品先後沖出湖北,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的300多個大中城市,並一躍成為「中南最大優質白酒 」、「全國白酒十強」、「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

白手之作:「稻花香」橫空出世
1951年,蔡宏柱出生在湖北宜昌鎮一戶普通農民家裡。小時候吃不飽飯,他也和其他孩子一樣嚼過野菜、花椒樹葉。
高中畢業後,蔡宏柱先後當過生產隊會計、小學教員,之後打過鐵,拉過板車,趕過驢車,干過林場炊事員、供貨員、技術員,還販過柑橘,養過蜂。十幾年的草間求活,使他認准一個理:外面的世界固然精彩,但農民一旦離開了土地,就如同秧苗掐了根兒,絕非長久活路。於是,當同伴們紛紛背井離鄉尋找 新生活時,他毅然將腳跟穩穩扎定在世代躬耕的青龍山村。
18歲那年,生產隊交給他50元錢,說:這是隊里一半的家當,你拿去做本錢,想辦法賺點錢回來分給大家過年。
他在一家騾馬店住下,靠一輛板車一頭牛,起五更,睡半夜,連個月給生產隊掙回了1700元。蔡宏柱說,他忘不了鄉親們分到錢時的笑臉,這讓他自豪,也讓他沉重。
蟄伏於心底的熱情與智慧一旦覺醒,就會迸發無限可能。
3個人,3口缸。1982年冬天,31歲的蔡宏柱帶上「全部家當」,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辦起了當地第一家企業——青龍醬油廠。
醬油從水缸中透出,沒人知道這股香味會帶來什麼,蔡宏柱也不知道。祖祖輩輩未離開過田地的他,知識隱約覺得:泥腿子要改變命運,就不能總守著一畝三分地。
蔡宏柱甩開膀子,拚命地干,醬油廠很快就能賺錢了。
1986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在國家「關、停、並、轉」政策下,一些規模小、效益不好的企業,紛紛改弦易轍,另謀生路。這時,已經有了5年辦廠經驗的蔡宏柱,慧眼獨具,再次做出大膽決定:整合小廠,擴大規模。
在龍泉鎮黨委、鎮政府的支持下,蔡宏柱以宜昌縣小溪塔廠為主體,將雙龍飲料廠、土門酒廠兩家村協辦企業與醬油廠合並,並將企業更名為「宜昌縣柏臨酒廠」,既做醬油,又釀酒,還生產香檳、汽水。三廠合一,四馬歸槽,不僅企業規模擴大了,從醬油廠到「老字型大小」掌門人,對於一直渴望實現更大夢想的蔡宏柱來說,無疑有了一個更大的舞台。
1992年,蔡宏柱再次作出選擇:關閉醬油廠,轉戰白酒業。當年9月,帶著峽江山野額芬芳,帶著鄉間農民的夢想,第一股酒香飄過古老的龍泉鎮。
蔡宏柱嘴裡嘗著酒,眼角噙著淚。他第一次覺得,稻花的香味如此醉人。
該給自己釀出的美酒起個響亮的名字,他把這事交給尊敬的老師姜秉彝。姜老師翻了一夜的書,給蔡宏柱寫下了三個字——「稻花香」。蔡宏柱輕輕吟罷,連聲叫好。這三個字,從此扎進了企業的根。
東方風來滿眼春。從此,「稻花香」挺進了大江南北。1994年年產值2142萬元、1996年2.15億元、2003年6億元、2006年18億元、2009年50億元……18年間,稻花香以每年賺一個廠的速度跳躍式發展,當年的小酒廠最終「破繭成蝶」,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優質白酒生產基地。

驚人之舉:一座酒城崛起
蔡宏柱深知,要打造「中國白酒航母」、帶領企業順利完成升級蛻變,決不能只滿足於眼前的「一城一池」。
2005年年初,大病初癒的蔡宏柱左手握筆,在紙上歪歪斜斜寫下了一串數字:15555511111。他的解讀是:抓好一個主業(白酒)、新增5萬噸商品酒,做大做強五個品牌,帶動一批配套企業發展;『十一五』期間集團人員工達到1萬人,實現年銷售100億元、利稅10億元,帶動城鄉100萬人致富……
此言一出,業界震驚。新增5萬噸商品酒,意味著年增銷售收入15億元。對一個剛從市場陣痛中復甦、年銷售收入不過10億元的酒廠而言,這一步是否太大?
蔡宏柱不這么想。曾造訪過茅台酒廠、五糧液酒廠的他,心底還存有一個夢想:讓稻花香躋身中國白酒前五強,把龍泉鎮建成中國的酒城。
他認為,在競爭激烈的白酒行業,如果不選擇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將遲早面臨「大浪淘沙」的困境。優勢、劣勢、機遇、挑戰……理性地逐一分析,蔡宏柱的膽略與眼光得到了集團董事會的認可。
為了這個夢想,他要加快步伐。擊鼓三通,笙磬同聲。當年,這個被稱為「151」惠民工程的首期項目大盤敲定:總投資4.19億元,建成稻花香工業園區。
2006年5月,「151:」工程首期項目全面竣工投產,中南五省最大的白酒基地在龍泉鎮誕生。同月,工程二期項目建設啟動,關公坊百畝萬噸基酒項目正式奠基;隨後,昭君醬香型百畝萬噸釀造車間項目立項……
短短一年間,這個年產3萬噸白酒的酒廠,就變成了一個年產8萬噸、銷售收入18億元的大型酒業集團。旗下品牌稻花香、關公坊、楚瓶貢、昭君、屈原,如五朵金花般次第綻放。
酒廠變成了酒城。在這個佔地3000畝、總資產18億元的園區里,有食品工業區、住宅小區、酒店、廣場,1萬多常住及流動人口、500多輛運輸車、1000多個體工商戶穿梭其間,每年帶來的第三產業營業收入就高達3億多元。

長效之路:產業鏈條在拉長
每天清早,朱德生都會騎著摩托車,與妻子陳必芬一道,駛進稻花香的大門。老朱是釀酒車間的工人,陳必芬在包裝車間上班。幾年前,兩口子告別耕作了幾十年的田地,雙雙成為稻花香員工,收入也由去年不足5000元,增至3萬多元。
在龍泉鎮,有成千上萬個朱德生。在稻花香不斷拉長的產業鏈中,他們離開土地,當上了工人、職員,甚至老闆,從貧窮走向富裕。
回報這片土地,就是要把農民帶出土地。
蔡宏柱甚至提出,農民進廠,哪怕年齡大一點,身體弱一點,只要能為企業做點事,就歡迎他來。
數字最具有說服力。7年前,圍繞發展8萬噸白酒,鎮上涌現出19家配套企業,形成了以白酒生產為龍頭,紙品包裝、彩色印刷、金塑製品、玻璃製品、陶土產業、太陽能及種養殖等為一體的產業鏈。
眼下,在這個產業鏈上,8000多農民直接或間接成了稻花香的員工。他們享受著企業提供的醫療、失業、和養老保險,不少農民「洗腳」上岸,住進了廠區的樓房。每年,稻花香為周邊農民提供工資性收入8000多萬元。
20多年來,稻花香累計上繳稅收6億多元,先後投資3000多萬元用於集鎮建設。2006年,稻花香為周邊4萬多農民和三峽移民直接增加收入8000多萬元,所在龍泉鎮的年財政收入由過去幾百萬元猛增到近億元……
面對這些成就,蔡宏柱說:「其實,無論最初創業,還是當前的新一輪大發展,成就我們輝煌之路的,始終是三大基石:全面、和諧、可持續。稻花香人的發展觀是經濟,我們的收益是訴求,是在又好又快速地發展企業的同事,繁榮地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

百億之夢:打造循環經濟鏈
2006年,稻花香投資1.9億元啟動甜玉米產業化種植項目,並同夷陵區7個鄉鎮的2萬農戶簽訂了6.4萬畝甜玉米種植合同;投資1.3億元新建5萬噸橘汁開發項目;生產15萬噸的利民生化項目也緊鑼密鼓地籌劃開工。
2007年,蔡宏柱又有大動作——發展非糧燃料乙醇項目,為當地農民和三峽庫區移民增收。目前,該項目正式納入湖北省「十一五」發展規劃。
這些人並不了解,蔡宏柱有心打造一條全新的循化產業鏈,讓白酒業與生態農業對接,農民不離地,也能致富。蔡宏柱向我們如此描述心中的理想——
糧食釀酒,玉米釀漿,下腳料就是酒糟、玉米糟。用其生產飼料,用飼料發展養豬、養牛。豬牛的糞便經過發酵,是最好的有機肥。用這種有機肥種出的糧食、茶、玉米及柑橘水果,又是釀酒、生產茶飲料、玉米漿和橘汁的上好原料。「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綠色循環鏈。」他的興奮溢於言表。
這條綠色循環產業鏈,會給農民帶來什麼?
蔡宏柱舉例說明:6.4萬畝地,生產甜玉米5億噸(含棒芯),稻花香酒業以高於市場5%的價格收購,通過深加工,獲玉米漿1.5萬噸、玉米青飼料2..1萬噸,年產值5億元,利稅5000萬元,為農民增收3840萬元。
還有養殖基地,計劃5年內,實現年銷售收入9500萬元,帶動3000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兩年後資產的有機肥料,年產值預計4億元,惠及農民6萬戶……圍繞循環產業鏈,一個更大的戰略構想正在蔡宏柱腦海里鋪開:以白酒為龍頭,以農業產業化的循環經濟為方向,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載體,向飲料產業延伸、向飼料產業拓展、向有養殖和有機肥料產業擴大、向生物化工產業推進;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利稅10億元、帶動100萬人致富。
「百億」之路,究竟該怎麼走?蔡宏柱有自己的想法:「總體講就是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創新思維、提升品牌,走的是一條一主多鋪式產業發展的路子。當然,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樹立『敢冒風險,自我加壓,創造機遇,超常發展』的精神。」
蔡宏柱對稻花香「十六字」精神的詮釋是:敢冒風險,是指任何時候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膽識;自我加壓,是指自2004年以來,稻花香每年都以50%以上的增幅在發展著,保持這個速度,百億元目標很快就能達到;而創造機遇,是指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審時度勢,有機遇及時抓牢,沒機遇創造機遇上,處處搶佔先機,時時主動出擊,絕不可坐在公司里等著機遇來叩門;超常發展,就是說2007年稻花香集團銷售收入要要確保25億元,力爭達到30億元;2008年確保35億元,力爭達到45億元;2009確保50億元,力爭達到65億元;2010年稻花香集團銷售收入確保75億元,力爭達到85億元;2011年企業總產值達到100個億。利稅10個億。
此外,稻花香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即「天時、地利、人和」。稻花香崛起於改革開放,振興於世紀之交,發展壯大於新千年,跨越騰飛於新農村建設,可謂天時;植根於三峽沃土,立足於城鎮鄉村,致力於農業產業化循環經濟,可謂得地利;省、市、區各級領導多次專題辦公,地方各職能部門鼎力支持,人名群眾深情厚愛,可謂得人和。
面對「百億」之夢,蔡宏柱充滿了信心:「『百億』實際上還只是我們的一個五年規劃,一個階段性任務。即便是這個『階段性任務』,我們的目標也不僅僅是『百億』,實際上我們是『確保100億,力爭140億』。因為從我們現有的基礎和實力說,實現『確保』與『力爭』兩個目標都是有把握的。」
隨後,蔡宏柱又對稻花香的「百億目標」進行了完善和擴充,提出新的奮斗目標——「三百」工程,即打造百億企業、創立百年品牌、帶動百萬農民致富。
萬事具備,東風強勁。
稻花香打造百億企業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8、水井坊的創業小故事。哪位可以給提供?高分。。。

水井坊市場表現的成功,與全興集團開始就堅持的四大差異化是分不開的∶品質的差異化、歷史的差異化、營銷的差異化和傳播的差異化。
在全興看來,品質的差異化分為兩部分∶本身產品的品質和外延的服務品質。對於本身產品來說,水井坊非常重視質量的提高,並在研發上每年投入近一個億;此外還重視各地導購的反應,要求他們每個月都必須匯報,將消費者的意見反饋到總部。對外強調,是在考古現場的酒窖酒槽中,科研人員提取了存活至今的古老而神秘的生物菌群,並以此為源,研製出新酒「水井坊」。
在服務上,更是強調為客人提供24小時專送,為vip客戶提供易登機、節日問候等貼近客戶的小花樣,這些在競爭不甚激烈的2000年,都是頗為新鮮的「差異化手段」。
當水井坊剛剛面世的時候,面對600元的天價,很多經銷商不約而同問過同一個問題,「你們又不是茅台,五糧液,憑啥能賣這么貴?」
對此,水井坊打出的是「故事牌」,也就是在歷史上,把自己與茅台、五糧液區分開—雖然後者更有名氣,但是我們更有悠久的歷史!
「如果告訴我們顧客,你享用的是中國最古老的酒坊釀出的美酒,裡面有最獨特的古菌群,客人會不會感興趣?」這是當時水井坊給經銷商的答案,同時,幾乎百分之百的經銷商都立刻充滿了興趣。
水井坊是一個偶然發現的古燒酒制坊,經考古挖掘,始重見天日。據專家考證,水井坊上起元末明初,下至當今,經過歷朝歷代不斷增修重建,前後已連續使用600餘年。所以,水井坊被譽為中國濃香型白酒釀造工藝的源頭,並先後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家文物局授予 「19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創造故事,用歷史巧妙地抬升自己的身價,為品牌建立聯想的有效方式,這就是水井坊的第二招。
在營銷層面上,水井坊特別重視「窗口效應」,在上市之初,謹慎地選擇了廣東市場。水井坊認為廣東市場本身就很大,開放程度高,對外來事物接受 能力快,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而且先試點,萬一事實證明高檔白酒當時沒市場,可以及時退出,企業損失不大。
其次,水井坊在還沒有鋪貨前就做了非常顯眼的戶外廣告,試圖在進入酒店前,樹立高檔的形象。正是因為有了品牌的拉動力,從而造成當時一些酒店出現了沒有貨,卻有顧客點名消費的現象。能消費超高檔白酒的顧客一般都有比較重要的身份,飯店也不願意得罪和失去這些重要顧客,因此就有了高檔飯店主動進水井坊的現象。
再其次,與許多高檔新品牌一開始就以大量的終端費用為依託,進行了大規模的鋪市相反,水井坊認為,鋪市率只是產品銷售應該具備的因素之一,不代表產品一定能暢銷,所以它並不看重鋪貨率。水井坊首先在店面裝潢、菜品價格、服務上將酒店分了等級,只有高檔的酒店才有資格進水井坊。當時水井坊也嚴格執行投放策略,在廣東先期推廣的時候,即有大批來自其他地區的客戶登門求訪,要求提貨,但水井坊也抵制住誘惑,堅決不給,吊足了市場的胃口。
最後,價格與其他高檔白酒拉開距離。當時水井坊定價600元,一方面試圖要突出自己是「高端品牌」的身價,保持價格第一的位置;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市場銷售價格與出廠價1.5~2倍的關系,從整個價格體系來看,對經銷商很有誘惑。
在傳播上,水井坊突出有選擇的戶外廣告。比方,對於公共汽車車身這一類的廣告,水井坊認為有損自身高端形象,必須嚴密封殺。此外,還注重對平面媒體的廣告投放,一般白酒廣告在電視上投放廣告,要佔到總預算的90%以上,但是水井坊對電視廣告的投放比例只有50%,確保了其他廣告投放渠道、公關事件、活動的預算充足。
一系列舉措下來,水井坊在推出的當年,即達到了盈虧平衡。

文化破局
粗粗一看,「水井坊」具備獨一無二的資源,它是上起元末明初,發展至今,連綿600年而不絕的「中華白酒第一坊」,但是,市場永遠是不可測的。
如果在成功塑造自身的高端品牌形象後,水井坊仍然繼續將主要的賣點放在悠久的「600年」,有朝一日其他著名酒廠萬一發現自己具有700年,800年,甚至更早的中國白酒源頭,水井坊將輕易地被競爭對手「埋葬」。
水井坊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尋找下一個品牌落腳點就成了當務之急。所以,這些年來它也一直在默默做出調整。
中國茫茫幾千個白酒品牌,究竟如何佔領制高點,徹底將水井坊與其他品牌區隔開來,如何告訴消費者,這就是與眾不同的水井坊?
全興酒廠找到的答案是「文化」二字。
「資源是會枯竭的,惟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這是華為基本法的第六條。
像無數優秀企業認識到文化的作用一樣,水井坊在面臨挑戰的時候,也選擇了讓文化來營銷自己。
水井坊的市場人員分析了大量的調研材料,最後發現對自身非常有利的一點,高檔白酒的消費群體,固然具備大部分相同的消費特徵∶中年男子、收入豐厚、社會地位較高、有炫耀心理,但是,水井坊的消費者還有一個細微的差別—大多比較儒雅,有內涵,注重儀態,簡而言之,水井坊的消費者「更有文化,更像高級知識分子。」
對於文化一詞,許多企業存在誤解∶白酒在中國源遠流長,無論是慶典、祭祀、抒懷詠志,還是悲歡離合,在歷代文人騷客眼中,中國文化就是一部部酒文化,白酒占據著特殊的地位。這種理解導致了不少白酒企業對文化的曲解,於是,文化成了比拼誰家的歷史更悠久、誰家的包裝更古樸、誰家的廣告更 「文化」。
在一個好的分眾化產品承載上「文化」二字,就必須要在產品核心價值上創造獨特的主張,必須最大限度的滿足細分市場消費者,必須在工業設計上獨具匠心,迎合分眾顧客的消費需求。
文化營銷∶由虛做到實
如何將虛無的文化概念注入在產品,品牌上,加入一些真材實料,由虛做到實,水井坊著實下了一番功夫。水井坊的做法可圈可點之處頗多。
首先是統一思想。在水井坊內部,先集體討論,用白描的手法,描繪出心目中典型的消費者形象。
水井坊對它的典型消費者作了一番素描∶張先生是一位35歲至55歲,儒雅的中年男子。每天勤奮的他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
是打開收音機,看看有沒有重大新聞。在吃過早餐後,他邊欣賞著古典音樂,邊開著自己的帕薩特上班,進入自己的辦公室後,他首先打開自己的e-mail, 那裡有一些重要的郵件等待著回復,然後再翻看秘書送來的當天報紙,查看重大的財經要聞,手邊就是當天需要批復的文件……到了下午,他離開了辦公室,忙碌地開始拜訪客戶。終於到了晚上,等待著他的是與生意夥伴的一頓飯局,在飯桌上,大家談笑著商量何時有空,相約去打一場高爾夫……
其次,根據這個消費者形象去研究消費者心理。文化不會做作,不是生搬硬套、扭捏作態,它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於生活的細節之中,所以水井坊就「對症下葯」。這位「張先生」平時喜愛高雅的音樂,因此,水井坊倡導的是「大雅文化」,通過一系列市場活動,將自己的品牌與高雅藝術緊密聯系在一起。
比方,2002年12月,水井坊從成都、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組織了一個「水井坊中法酒文化交流團」。此後,水井坊又不斷贊助「新年音樂會」、「藝術之旅」等文化活動。
此外,這位「張先生」顯然非常關心社會時事,所以,當2003年北京發生了「非典」,市民們顯得人心惶惶,水井坊馬上就做了一個「讓北京快樂起來」徵文活動;湖南發現了一個里耶戰國文化遺址,缺乏保護經費,水井坊馬上就挺身而出,作為第一個贊助企業,並號召「保護里耶,保護水井坊」;在政經類期刊《南風窗》上,水井坊也贊助了一個欄目,讓「張先生」看到水井坊也在對三峽工程之類的國家大事「評頭論足」。
「張先生」還可能是消費能力極強的廣東人—這可是水井坊的市場重鎮,所以當廣東省政府提出要「打造文化強省」時,水井坊的市場人員馬上決定聯合當地的強勢媒體,共同呼籲「發現廣東精神」……
就這樣,先明確定位消費者,為了將自身與「中華文化的代表」緊密相扣,水井坊不斷抽取其中元素,作為自身品牌的專屬活動,把文化加進去,將「中華白酒第一坊」與國粹相匹配起來,對中國高尚生活元素加以詮釋,讓消費者感受到在品嘗白酒的同時,也是在享受中國傳統的、優秀的文
化。
文化有時體現在名稱的差異性上,所以水井坊處處在暗示,它是具有600年歷史的「中華白酒第一坊」。文化有時又體現在包裝的差異性上,所以水井坊在外殼包裝、基座、瓶體設計做足文章,絞盡腦汁把文化加進去,包裝採用紙木結構,多菱形立柱紙盒和木質底座,酒瓶底是一個形如井台的內凸的六邊形,運用國內首創的瓶底內燒花工藝把武侯祠、杜甫草堂等錦官城六景分別燒制在內凹井台的六個面,整個包裝高貴別致,傳統至極,時尚至極。然後,水井坊又藉助傳播的力量把文化這一概念進一步放大,宣揚其個性差異,形成堅實的品牌屏障,從而讓品牌徹底脫離低層次通路競爭、廣告競爭和促銷競爭。
文化是財富,一旦音樂會、博物館、中華歷史與水井坊緊密聯系在一起,與消費者的日常生活貼近,這就不是一個空洞的品牌。水井坊把消費者心目中沉澱的文化從潛意識中喚醒,形成共振,品牌就自然走進人心,經銷商、消費者才會形成品牌忠誠,最終為產品買單。
文化營銷是在向消費者推銷一種生活方式,水井坊無疑就是這些消費者生活方式的重要一分子。
高盛認為,隨著中國中等收入階層和富人階層的快速崛起,中國將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發展最快的市場。高盛公司預測,未來10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品市場規模將位居世界第二位,並擁有全球最大的客戶群,因為中國經濟發展水平在逐漸提高,居民購買力水平也同時在逐漸提高。

9、十大名人艱辛的創業故事!鮮為大眾知曉的過往!你是否可以找到共同點?

大家都知道創業非常艱苦,很多年輕人想到創業也有自己的一份事業,但是那些能在創業的過程中堅持下來的人往往會成為名人。以下是十大名人的硬創業故事。


1.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的故事:

18歲的馬雲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高考年。他毫不猶豫地寫下:北京大學。但是高考野心很大,數學只考了一分。為了生計,他去應聘酒店服務員,因「歪瓜裂棗」被委婉拒絕。我別無選擇,只能當搬運工,踩著踏板車。大學畢業後,一次討債經歷讓他對互聯網著迷。創業剛開始的時候他背著包到處亂搞,經常被人說瘋了。騙子。他連續四次失敗創業200元是銀行里唯一一個他最尷尬的時候。現在,誰不知道阿里巴巴,誰不知道馬雲?



2.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的故事:

剛滿15歲的王健林,從四川綿陽來到東北,當了一名兒童兵。每天背著10多公斤的裝備,在齊膝深的雪地里走40公里,每次旅遊總距離甚至上千公里。在部隊待了18年,成了團級幹部,卻遭遇了「百萬裁軍」。創業剛開始的時候,他沒有什麼資歷和實力,但是銀行放他鴿子,讓他好好貸款。他為公司項目借高利貸,甚至熬了9天9夜。大家都不想碰舊城改造。他敢於接受。他剛開始做商業地產的時候,因為不懂,三年有222起訴訟。就是這樣一根筋的人,但是現在大家都知道了亞洲首富。



3.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的故事:

20萬,11個人,一個破消息室。柳傳志不知道為什麼要成立公司,隨波逐流創業。為了發工資,他帶領所有員工做「壞人」,拉著滑板車,把地攤安置在中關村。他銷售的產品范圍很廣,包括運動服、電子表、旱冰鞋和冰箱。他因投機倒把被罰款100萬,因走私被罰款300萬。40多歲的他,依然沒有找到人生的方向。如今,聯想已經成為民族計算機行業的象徵。柳傳志說:我想不到我和我的同事能把公司搞成今天這個樣子。


4.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余的故事:


被北大開除後,余沒有任何收入來源。為了養活妻子和孩子,他不得不去海邊開辦培訓班。開始上課的時候,學生很少。為了招生,余經常一個人騎自行車,提著糊桶,滿大街張貼招聘廣告。冬天,余手裡的漿糊經常被凍住。沒有貼廣告的時候,他和妻子就待在「教室」里,虔誠地等待前來報名的同學。為了上學,余曾經一口氣喝了兩斤白酒,送到醫院6個小時才獲救。正是有了余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才有了現在的新東方教育帝國。


5.巨人網路CEO史玉柱的故事:


腦金產品在史玉柱成功後,整個團隊所有人頭腦發熱,一口氣推出12種保健品,卻以徹底失敗告終。另外巨人大廈的營銷失策讓史玉柱打造了巨人帝國面臨危機。一夜之間,史玉柱負債2.5億,跌入人生低谷。這期間史玉柱並沒有因此倒下。他一直在說自己的問題和不足/KLOC-9。為了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他讓當時報紙上一篇篇關於他的負面文章讓人看別人對他失敗的「診斷」。越罵文章越看,甚至組織「內部批評會」,讓身邊的人對他「開炮」。多虧了反思,務實和自信,史玉柱在全國縣城市場的火花終於變成了燎原之火。腦白金讓他重回一線商人的俱樂部,史玉柱創造了中國乃至全世界經濟史上獨一無二的傳奇故事的成績。


6.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的故事:


在「唯生論」的時代,宗作為「老官僚的後代」的出生使他嘗到了生活的艱辛。16歲時,宗後卿被「安排」到浙江舟山填平沙灘,並在那裡呆了15年。1987年,42歲的宗開著一輛「黃魚車」在杭州街頭賣冰棍。他發現製作兒童營養液有很大的市場。然而此時他已經錯過了創業的最佳年齡,宗面對眾多朋友的好勸導顯得異常固執:你能理解一個40多歲的中年人面對人生最後一次機會的心情嗎?十幾年後,他創辦的娃哈哈集團成為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


7.商城創始人劉的故事:


1992年,劉被中國人民大學錄取,因為他家裡很窮,只有500元。當時他對自己說:希望大學四年不要再向家裡要錢了。高三的時候,學校附近的一家餐廳碰巧轉手了。劉用前三年賺的24萬元把店關了。我一周只去兩次商店,因為我要上課。誰知道,之前接手盈利酒店,不到一年賺的第一桶金就丟了。無奈之下,只好關門。他向親戚借了十幾萬,還清了餐廳欠的債,給每個員工發了兩份工資。他走的時候連碗都沒帶。餐廳倒閉的時候,他欠債20多萬,但他的創業信念和激情從未消退。畢業兩年後,他還清了所有的債務。1998年,劉再次離開了外資企業創業。他把自己的公司命名為「JD」。COM」。


8.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的故事:


在國企工作兩年後,想做「萬元戶」的梁穩根遞交了辭呈。沒有了「幹部」身份,連城市戶口都沒了。父親怒不可遏,用桿子追著梁穩根,把他趕回宏遠機械廠。但是桿子沒能把「倔驢」趕回來。梁穩根後來回憶說,當時他已經做好了失敗的准備:如果生意失敗了,我會做兩件事:第一,寫一本書——《這條路是遙不可及的》,告誡和我們一樣沖動的年輕人;二是在落後的山村當老師,教書育人。在賣羊、營銷白酒、生產玻璃纖維等一系列失敗後,梁穩根憑借自己的專業特長,贏得了「第一桶金」。2011年,作為三一集團董事長,他在胡潤研究院出品的《2011中國富豪榜》中,以700億元的身家贏得「中國新首富」。


9.通用電氣公司創始人之一愛迪生的故事:


84年,愛迪生比普通人遭受的苦難越來越多。愛迪生上小學的時候,因為「太笨了,接受不了老師教的東西」,不得不輟學。十幾歲的時候被陌生人扇了一巴掌,導致耳膜破裂。從那以後,我就半聾了。在工作期間,他幾次被公司開除,他的許多特長


利潤不能被市場認可。37歲時,妻子去世,愛迪生獨自生活,有三個孩子,分別是13歲、8歲和6歲。一場大火毀了他的大部分發明。正是這個不幸的愛迪生創建了偉大的通用電氣公司。在他的全盛時期,他控制了13家大公司。


10.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的故事:


4歲時,父親在大米期貨生意上破產,10口之家陷入赤貧。因為缺少食物,孩子們開始死去。他五歲時失去了一個兄弟姐妹,六歲時失去了兩個,九歲時被迫離開母親...1917年Kloc-0/開始的時候,他全身只有100日元,加上不到四年的正規教育。1927年,創業10年,事業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滿腦子都是不怕任何打擊的想法,卻經歷了獨子死亡的噩夢。這個有著辛酸家族歷史的男人,創立了享譽全球的松下電器。人們稱他為「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


看了以上十位名人的硬創業故事,對你有影響嗎?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一定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他們是如何克服創業過程中的挫折,從而取得成功的。如果你有更多的硬創業名人的故事,請與我們分享。總會有人在你未來的生活中影響你。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