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史所感
1、我的創業史劉強東讀後感?
我的《創業史》的劉強東的讀後感感覺最明顯的就是它的一些特點。
2、《創業史》主要內容梗概是什麼?
全書內容梗概
1929年,亦即民國18年,陝北大旱,顆粒無收。冬天,哀鴻遍野,災民黑壓壓地湧向渭河灘。下堡村蛤蟆灘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齊整干凈,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災民群中穿行。梁三年過四十,妻子新喪,大家當然明白他的企圖。果不其然,梁三將寶娃子母子二人領進了他的草房院。他撫摸著寶娃子的頭,發出了再創家業的豪壯誓言。
寶娃至此改姓梁,大號叫梁生寶。梁三是蛤蟆灘上的勤勞農民,其父艱難創業,給他留下了三間正房,為他娶了妻子。然而,他命運不濟,牛死妻亡,天災人禍,接踵而來,連祖上傳給的三間房也變賣了,只剩下個空盪盪的草房院。如今,飢荒又給他送來了賢惠的妻子和可愛的男娃,潛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撓的創業希望又升騰了
。然而,創業艱難。梁三苦苦勞動十年,光景依然如舊,得到的只是失敗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嚨里永遠咳不完的痰。創業的擔子,歷史地落到了生寶的肩上。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矛盾沖突核心是誰應該主宰蛤蟆灘社會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灘人生活的方向盤。他倆的矛盾斗爭在《創業史》的第一部已經展開,只是居於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上升為主要矛盾。「能人」郭振山在舊社會走街串巷賣瓦罐,有著商人的精明,土改時立了功,外號「轟炸機」。
梁生寶與貧雇農互助合作初期,蛤蟆灘很多人私下裡「幾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表主任郭振山出頭領導那樣一個互助組,也許還有點門路。」在蛤蟆灘人的眼裡,「論辦事能力,郭振山不在鄉支書盧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這位蛤蟆灘最早的黨員,掛著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榮譽,卻不想承擔代表主任為貧雇農生存發展操心的重任。他把富裕戶郭世富當成自己的榜樣,他給自己制定了五年計劃,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積趕上郭世富。
高增福互助組缺少畜力,想吸收兩戶中農,托他去做工作,他勸高增福,應該打自個過光景的注意。梁生寶墊錢為互助組買新稻種,他卻暗中貫徹執行自己的五年計劃,私下裡投資韓萬祥的磚瓦窯,事後還埋怨梁生寶沒有給他留新稻種,忘了他這個入黨介紹人。
梁生寶冒著危險帶領群眾進山割竹子,幫助困難戶度春荒,他卻埋頭改旱地為水田,拚命追趕富裕戶郭世富。此後,梁生寶克服各種困難,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燈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聯組,與梁生寶對抗。
梁生寶搞牲畜合槽,進行互助合作示範,他就殺豬賣肉,顯示互助聯組的優越性,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然而,郭振山雖然聰明過人,卻目光短淺,始終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來。他既愛面子,又撈實惠的精明,不可能長久蒙蔽蛤蟆灘的群眾。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沖突,表面看來是新舊兩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實質是對於代表主任職責的理解的沖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層群眾權益的保護者,還是看成撈取個人榮譽的招牌,獲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證。梁生寶把自己當成底層群眾的公僕,辦任何事情都以公字當先,為底層群眾的利益著想。
郭振山是一個缺乏公共意識,只關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為底層群眾奉獻,單想獲取公僕的榮譽,到後來,連許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媽,也對他產生懷疑,才使他認識到,一個普通的莊稼人,只有真心實意為集體謀福利,才能得到底層群眾的信任,如果在群眾面前玩小聰明,利用共產黨員的招牌,一邊為自己撈取權勢和榮譽,一邊又痴迷於發家致富,最終必然失去底層群眾的信任,只剩下一個高大的肉身外型。
經過與郭世富和郭振山兩位「能人」斗爭的洗禮,梁生寶逐漸從蛤蟆灘的社會生活邊緣走向中心,逐步佔領了蛤蟆灘人改造舊世界、開創新歷史的舞台。雖然舊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物絕不願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盡管他們機關算盡,採用各種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長,然而,這一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勢力的代表梁生寶在開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斷壯大。
進一步來說,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經歷各種艱難打磨,掙脫各種困苦羈絆,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業的大梁。
(2)創業史所感擴展資料創作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從事農業的公民,推翻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砸碎了壓在農村鄉民身上的反動政治機器,使農村鄉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土地。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開始,中國農村和農民祖祖輩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時間觀念被徹底打破,農村鄉民和農村被組織進現代工業化的時間體系中。
1953年農業合作化運動在中國廣大農村全面開展起來,中共中央出台諸多具體的農業優惠政策,農村鄉民對合作化的態度是疑惑中有期待。
1955年之前進行的「互助組」和「初級社」工作,基本上是符合農村鄉民利益和現實需要的,它很好地緩解了土地改革後農村中出現的因規模狹小和貧富懸殊而導致的生產力低下、社會矛盾加劇等問題,是適合當時農村的發展和農村鄉民的認識水平的政策措施,其結果也是明顯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增長。只是到1955年以後,急躁冒進、盲目集體化的傾向才開始出現
1952年5月柳青到陝西省長安縣後皇甫村落戶,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田間生產中。《創業史》以秦嶺山腳黃堡區下堡鄉第五村互助組的曲折發展過程,來反映中國的農業生產互助的過程和必然趨勢。在《創業史》的開篇,中國土改已經結束,互助組剛剛建立但是面臨很多問題,通過蛤蟆灘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場和表現,可以看到鄉村倫理和政治話語沖突之下的各階層權力的博弈和糾纏。
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革
在《創業史》小說中,核心人物梁生寶一出場就具備了沉著、冷靜、思想覺悟高等一系列將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共產黨」的代言人的性格特徵。對於奮斗和抗爭苦難的敘述中,因為他的出身和苦難經歷以及黨員身份,就擁有了國家主人翁的地位,具備了充分的革命理由,所以很快被引導到革命隊伍,迅速地與以梁三老漢為代表的中間人物拉開距離,成為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的領路人。
梁生寶最重要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有黨領導,我慌啥」,完全以中國共產黨的代言人自居,時時刻刻將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都納入到「集體」的圈子裡來。這樣在「戰天斗地」的過程中,個人的奮斗微不足道,集體的勝利才是最終的勝利。
在他辦的農業合作化和進山勞動等幾件事中,作者將其預設為「共同勞動」、「集體進行」才能完成的工作,為進一步誇大集體力量的無所不能和突出梁生寶的「英雄人物」形象,做了周到的計劃。在展現「集體話語」的模式下,梁生寶抗爭苦難、對抗命運的重心已經游移,成了他與「蛤蟆灘」「三大能人」能力的比試。
而在「三大能人」地位、身份、年齡、心計都比梁生寶略勝一籌時,他的道德、覺悟、黨性都成了與其對抗的有力砝碼。個人奮斗的主題被完全掩蓋,轉而成為了兩種政治力量的殊死較量。同樣,在對待婚姻問題上,個人因素並不是考慮的核心,人本要求和自主選擇的意識也被淡化,黨的威信、「思想覺悟」的高低、處理不好婚姻問題對黨的影響成為梁生寶考察的第一要素。
並且為了合作化的事業不停地拖延,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梁生寶實際性格特徵中的強弱質,滲透了集體意識形態對於當時大眾的規約。
作者在《創業史》文本中,塑造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革中眾生群像,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總的社會解放的天然尺度。女性是每一次變革中不可忽視的群體,作為男權傳統思想統治下的女性,在變革中的變化能夠深層地體現變革的本質。
一、缺失的自我——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
柳青在《創業史》中用他關懷的目光塑造了梁秀蘭和趙素芳這兩個生活在男權話語下的兩個青年女性,梁秀蘭是被所有人肯定和贊揚的,趙素芳是從被唾棄到被拯救的,然而兩者得到的社會評價都是基於男權話語世界的,兩者都是生在缺失了女性自我的狀態下的,這就是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
梁秀蘭是一個極具典型的傳統女性,她帶著所有人羨慕和支持的目光到了婆家,之後,便再也沒有露面。秀蘭無非過著和她母親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過的一樣的生活,這種失掉自我的人物讓人們感到遺憾,然而,這卻是當時傳統女性生存的真實狀態。
柳青用秀蘭和她的母親,共同演繹了女性從「女兒」「兒媳」「妻子」「母親」「婆婆」「祖母」的一系列社會賦予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她們兩個人甚至可以看做是一個人。這兩個人物形象,幾乎得到了所有旁觀者的肯定,無論是初次看到梁生寶母親的鄰居,還是梁生寶朋友韓培生的贊美,即使是新時期走向新生活的徐改霞,面對秀蘭包辦婚姻的選擇,也從最初來源於少女情懷、追求愛情的觀點轉向對秀蘭深深的敬意。
柳青通過韓培生的口直接贊美:「她,外表平凡,又沉默寡言;但是她的心情是多麼偉大、崇高啊。」她們符合社會規范的舉止行為使得她們沒有受過家庭暴力,也沒有受過世俗異樣的眼光,然而看似美好的生活下是蒼白而無趣的自我,這就是最真實的女性生存的狀態。
趙素芳是《創業史》中刻畫最為悲劇的女性形象,她的悲劇從新中國成立前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後,柳青常用「可憐的素芳」來稱呼她,她生存在矛盾與掙扎的自我救贖當中,這種矛盾與掙扎恰恰是人的真實寫照。
自始至終,素芳都背負著傳統道德的審判,她的父母、她的公婆、她的丈夫傻栓栓、她的鄰居,每個人都用異樣的眼神看著她,這種眼神來源於中國傳統男權社會的道德標准,「舊中國小市鎮庸俗、低級、灰色的生活環境,輕而易舉地損毀了這個幼小的靈魂!」在這種壓抑的毫無生氣的環境中,仍不能泯滅她作為女性、作為人,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她向鄰家的梁生寶示好,她並不是放縱的女人,她只想和一個人好,她內心裡看不起和多人曖昧的翠娥。生活在缺少關懷和愛的家庭,這種渴求是本能而真實的,於是她屈服於姚世傑。然而沒有人從「人」的角度給予她更多的關注和理解,即使是社會主義新人梁生寶,也冷冷地拒絕幫助她走出家門參加群眾和社會活動,她的身上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包袱。
即使到了1976年,柳青續寫《創業史》第二部時,素芳在王瞎子死前走出家門參加勞動和社會活動,然而由於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沒有文化的素芳想不了那麼遠那麼多,她只能夠想到自己的悲劇來源於封建社會對父親的毒害,她要用勞動來獲得解脫,她精神抖擻地要和弱智丈夫好好勞動好好過日子,她對未來的生活仍舊充滿著希望,這不禁令我們唏噓這個女人對生活那種朴實的渴望和追求。
柳青並沒有安排素芳真正追求自己作為女性應得的幸福,她的婚姻也是包辦婚姻,更何況她的丈夫還是一個弱智,這對女性來說是最大的不幸。
作者並沒有安排素芳離婚,徐改霞可以抗婚,劉淑良可以離婚,離了婚的劉淑良還可以找到梁生寶這個大家公認的好小伙,而可憐的素芳仍然沒有尋求幸福的意識,可以說,最基本的女性權利都沒有得到。
在徐改霞身上,顯然看到了女性擺脫男性束縛、獨立思考人生的品質。在《創業史》第二部中,柳青用了第六章一整章的內容在講素芳政治上的思想變化而忽略了她作為女性應追求的幸福,這個可憐的女人雖然她走出了家門、參加了勞動、參加了社會活動,然而她自身對於女性的認知仍然是空白,這種解放僅僅是社會解放的一個方面,並不是真正的女性自主的解放。
二、找尋的自我——走向城市的女性形象
徐改霞是柳青最為喜歡的人物角色,柳青常用「咱改霞」「『我們』的改霞」來稱呼這個迅速成長起來的農家姑娘。這個女子最初是寡婦母親嚴加管教下的見人臉紅的小姑娘,而後斷然抗婚,並能在萬人大會上發言;
她一開始對梁生寶一往情深,主動找一切機會向生寶表白,而後清醒認識自己,果斷斬斷情絲進入工廠。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徐改霞思考著愛情、婚姻、事業等相互關系,走出了女性意識覺醒的道路,這種覺醒是真正的女性自主解放、個性解放。可以說,徐改霞身上寄託了柳青對農村女性解放的思考和期望。
徐改霞是創業史》整部作品中抗婚成功的一個,婚姻的自由是女性自主的第一步,改霞對自己的婚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她抗婚的緣由並不是其他人所想的因為女婿長得丑,而是她對自己的婚姻有著自己的追求,「要找一個思想前進的、生活有意義的青年,她才情願把自己的命運和他的命運扭在一起」;
這個有名的俊女子認為那些貪婪她美貌的人是膚淺的,美貌是男權世界對女性最主要的評價標准,她已經有意識地思考著女性自身的價值;面對秀蘭的婚姻,她有著不同的看法,「一個閨女家,可以拿一切行動表現自己愛國和要求進步,就是不能拿一生只有一回的閨女愛,隨便許人」;
對於愛情,她有著懵懂的理解,「不管他男方是什麼英雄或者模範,還要自己從心裡喜歡,待在一塊心順、快樂和滿意」。作者賦予改霞尋找自我的第一步。
在徐改霞創造機會與生寶親近,試探生寶的心思,約見生寶表白,積極主動地追求自己愛情的過程中,她不斷思索著愛情、婚姻與事業的關系,這是女性尋找自我的關鍵,追求愛情而不迷失自己。「生寶和她都是強性子年輕人,又都熱心於社會活動,結了親是不是一定好呢?她想:生寶肯定是屬於人民的人了;
而她自己呢?也不甘願當個莊稼院的好媳婦。但他倆結親以後,狂歡的時刻很快過去了,漫長的農家生活開始了。做飯的是她,不是生寶;生孩子的是她,不是生寶。以她的好強,好跑,兩個人能沒有矛盾嗎?」
這是多麼深刻的關於女性人生的思考啊,在新的社會中,女性既要走出家門參與社會工作,又背負著傳統女性的家庭職責,社會對女性的要求也在提高,女性是否能處理好新時期帶給自己的挑戰呢,這是真正站在女性的角度所做的實際的思考。
在《創業史》第二部中,為了烘托更為接農村地氣、能下地勞動、能操持全家人吃穿的劉淑良,多次將改霞和淑良進行比較,甚至用「慌慌溜溜」來形容她,但是,正是由於這多次的比較,才更證明了梁生寶對改霞不能忘卻的記憶,在這些詞語里,能看到一個可愛的、積極的、上進的、有著少女情懷、對生寶無限愛戀的真實的姑娘。
雖然改霞對梁生寶有著無限的愛戀,雖然在《創業史》創作之時,批判農村女性進城的聲音四起,該文本中也借用王亞梅的話語描述了當時對農村姑娘盲目進城為擺脫貧窮農村生活的做法的批判。
改霞作為柳青著力塑造的一位新女性的代表,在大環境的反對聲中,柳青依然安排了改霞進城,這個進城並不僅僅是一段感情的結束,她更是改霞思考愛情、婚姻、事業的結果,是女性真正獨立自主掌握自己命運的開始。「柳青對婦女解放的思考顯然不是把它作為社會解放的一個方面或者社會解放的結果,而應該是真正的女性解放、個體解放、個性解放。
三、獨立的自我——走出家庭的女性形象
王亞梅在文中的出場並不是很多,只有寥寥幾處,但細讀該文本,卻發現,她總是在關鍵時刻出現,帶著熱情,帶著對是非的分析判斷,雖只是為相關的人物做了陪襯,然而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筆。
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柳青用這樣一個女人來傳達正確的思想是深有意味的。王亞梅的首次出場是徐改霞報考棉紡織廠時與之巧遇,王亞梅是青年團縣委的同志,而且是縣上某位負責同志的愛人。改霞報了名,在人群中擠路,王亞梅喊著改霞的名字「從人叢中擠過來」,並且抓住了改霞的手,臉上帶著「喜歡改霞的神情」、「一見如故」拉過她、一隻手搭在她的肩上,「非常熟悉」地詢問改霞的情況,「用手親熱地摸著改霞的肩膀」,還關心地問起生寶的情況;
這一系列的描寫,體現她對這樣一個兩年沒見的僅僅下鄉時見過的積極分子的關心,以及作為領導幹部的她對農村事業的關心和熱情,這種積極了解基層情況的工作作風,持續存在於創業史的兩部創作中。她解答了改霞的藏於心中的困惑,改霞豁然開朗,「梁生寶和郭振山在合作化問題上的沖突,就是通過改霞表現的。」
改霞認識到了郭振山的狹隘思想,很快覺醒,擺脫了郭振山的影響,放棄報考工廠回了家。改霞自小受著郭振山的影響,從抗婚到進學堂,到參加社會工作,到報考工廠,實際上,作為女性的改霞始終被作為男性的郭振山所引領,她的自主意識的覺醒並不是自主的,而此刻,由於王亞梅的點撥,改霞開始了真正的女性自主解放。
而後,王亞梅作為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次一次出現,總是在關鍵時刻畫龍點睛。在《創業史》第二部中,她作為工作組的幹部為燈塔農業社第一生產隊的婦女隊長起了個郭秋霞的名字,並說這是「老來紅」的意思。
雖然這是別人轉述的話,仍然能感受到王亞梅爽朗的性格以及與農民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風。趙素芳終於得以走出家門參加婦女小組學習,「好心腸的亞梅」同志鼓勵她認真學習。王瞎子死了,素芳借埋葬公公的機會痛哭了自己的命運,傍晚時分,王亞梅來看望她,用「親姐姐一般憐惜的眼光看著她」,用「手指纖細白凈的兩手,捉住素芳粗糙結實的兩手」。
趙素芳一直處於自卑而迷茫中,得不到大家的理解,這一刻,當王亞梅鼓勵她「日子會過好的」時候,她終於真正開始新的生活。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為啟發教育魏奮,故意設計了電話通知的語言,柳青安排了王亞梅道出了楊書記有意安排的深層含義。
王亞梅的形象隨著一次次出場而逐漸鮮明起來,可以說,直到《創業史》第二部的第二十七章,才看到了柳青塑造王亞梅不可或缺的作用。早在《創業史》第二部第十三章的時候,楊國華教育魏奮時提到「要學會幹革命,不光會寫、會說革命。有些同志硬是幾十年都邁不出這一步。」
擔心作為縣委書記妻子的王亞梅誤會他「在下邊同幹部談話時映射書記不深入實際」,此時,書記和書記夫人的工作作風的不同已經彰顯。到了第二十七章,這種對比更加凸顯。王亞梅在楊國華找陶書記談話之前見了楊國華,熱情地談起了梁生寶婚事的情況,而且了解得很詳細,還故意去看了劉淑良,這種特別的關心並不是出於世俗的眼光,而是「完全是從革命工作出發」,這是王亞梅了解基層工作、了解基層幹部的體現;
而後進來的陶書記卻只願「坐在辦公室里看文件、聽匯報『掌握全部』」,脫離基層、脫離實際、偏聽偏信,用原則制約著具體問題的解決。作為生活在陶書記身邊的人,王亞梅看似不經意的出現和家常式的談話卻更加襯托出陶書記的脫離群眾的思想,這種襯托遠比縣委副書記楊國華的襯托對比更鮮明突出。
至此,這個女性出場的使命也越來越清晰,身上閃耀著光芒,她並不是隨意出現的普通幹部,而是作為女性幹部出現,她身上有著女性特有的理解、耐心和聰慧,她雖為陪襯,卻總是在關鍵時刻傳達出正確的思想,用一位女性來擔當這樣的角色,這是柳青對女性充分的肯定。女性形象的書寫,為《創業史》增添了主題的張力
3、《創業史》讀後感。急用!!!!
第一篇
追求執著
——小說《創業史》讀後感
1929年,陝西大旱,餓殍遍野的關中地區依然不斷地有災民涌來。這些災民何去何從?一部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創業史》將告訴我們答案……
——題記
他——小說的主人公梁生寶,是一個英雄,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我之所以這么開門見山地說是因為他那自強不息、勇於奮進的精神的確震撼人心。
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么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禍福旦夕。又過了兩年,動盪的社會使生寶沒福氣安心種莊稼,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梁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後,生寶又一頭鑽進了終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燒炭,還要忍受著不能與家人家團聚的苦難,苦苦地熬著。盡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著地走著自己的路。
有執著的信念在心,梁生寶一路走來,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罷,他都能從容應對。姚士傑可謂是蛤蟆灘最刁鑽的一個人了,在那個災荒的年頭,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難戶來找他,因為他把缺糧人的愁苦當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梁生寶依然沒有向姚士傑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有執著的信念在胸,梁生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能使村民們早日過上好日子,他主動外出去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進山砍竹子……所有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顯功。執著的信念使他變得更熱情:吸收白占魁加入農業社組,耐心幫助梁三老漢,正確處理與郭正山的矛盾……這份追求執著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寶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品質。聽黨的話、跟著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時代並不要求我們非得去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雖然我們平凡,可也應當擁有像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品格,因為我們擁有年輕這筆人生最大的財富!
追求執著——只為心中那個最聖潔的目標。
第二篇
路就在前方
——讀《創業史》有感
一直以為以自己這個年齡還不足以評價中國共產黨,但是閱讀了柳青的《創業史》以後才明白,雖然每個的文化水平不同,但是只要相信路在前方,每個人都是主角。
作者柳青是一個真正了解農民、熱愛農民的人。為什麼會提到作者?因為我相信只有真正和農民生活在一起並且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的小說。
主人公梁生寶,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的自強不息、勇於奮進和堅持不懈。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後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後,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么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後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後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後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但真正讓生寶站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互助組、合作社那時候在廣大剛剛解放的新農村是燈塔一樣的新生事物,所以有很多人不認同,可是結果告訴大家是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現實可能性和歷史必然性。路就在前方,所以生寶才能領導一大群農民進山砍竹子,才能推廣新法育秧,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柳青曾說:「要知道,好多歷史事件,都是逼出來的,譬如,不搞五年計劃,不一定會有糧食市場緊張;糧食商人不搗我們的亂,不一定在一九五三年實行統購統銷;不實行統購統銷,互助合作不一定會一下子結束逆水行舟的階段而快馬加鞭。歷史巨人的腳步並不亂。沒有上帝!是辯證法同志決定:舊勢力在滅亡以前囂張和瘋狂,讓它刺激我們,逼使我們很快地發動消滅舊勢力的斗爭,義無反顧!」就因為在困難無路可走時還相信前方有路,所以才會激起群眾的憤怒,開辟新的道路。
我們是新時代的年輕人,有新思想,但仍不能忘前輩辛辛苦苦的努力。在困境中,不能忘記前方的路。
人生的道路是漫長的,但關鍵處僅有幾步,特別是人年輕的時候。
第三篇
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以梁三老漢父輩創業的故事開篇,又以梁三老漢解放後經歷互助合作的風風雨雨,終於走上集體化道路收束,遵循起承轉合的路數,小說家把新的生活內容和新的主題意向都安排在比較圓熟的敘述格局中。
《創業史》(第一部)描寫的是1953年春秋之間,陝西農村下堡鄉蛤蟆灘農民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經歷。故事發生的背景正是農村所有制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期。貧苦的農民在土改中分得土地,經過戰後的休養生息,農村出現新的貧富分化的苗頭,同時也出現了農業生產互助的互助組形式。實際上,作為一種農村生產組織形式,互助組並不是解放後才有,歷史上農民就有自發的互耕、共耕和犁牛互助等生產合作形式,共產黨在根據地吸取這種來自民間的互助生產方式或經濟組織形式,建國後又在一些地區推廣這種互助生產方式,這就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最初階段。《創業史》的敘述從這里開始,它講述的不僅是一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早期故事,還揭示了合作化的未來——將土地轉向公有的集體化趨勢,並由此構成作品矛盾的聚焦點。正如作品開篇的「題敘」所言:「梁三老漢草棚院里的矛盾和統一,與下堡鄉第五村(即蛤蟆灘)的矛盾和統一,在社會主義革命的頭幾年裡糾纏在一起,就構成了這部『生活故事』的內容」。將「社會主義革命」的精神寫進小說,這便不僅是一幕農家院的悲喜劇了。
梁三老漢一家三代人的創業經歷,發生在20世紀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陝西渭河流域。梁三老漢的父親是地主「最講『信用』」的佃戶,他憑著力氣,「居然在他們落腳的草棚屋旁蓋起了三間正房,給梁三娶了媳婦」。父親把創業的希望留給了兒子,但時運不濟,梁三竟幾番創業不成。解放後,梁三老漢分得土地,創業的目標有可能實現了,但他也老了,只好像父親那樣,把創業的希望寄託在兒子梁生寶身上,一心要有屬於自己的「三合頭瓦房院」和這院里「豬、雞、馬,加上孩子們的吵鬧聲」……然而,在依舊生活在原有方寸之間的老農看來,生活的現實如此差強人意,創業的夢想在不斷地加劇他與兒子的矛盾。讓梁三老漢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兒子為什麼不和他一條心?難道這就是當年收養梁生寶母子的結果嗎?
梁三老漢雖然不屬於正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卻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和特有的藝術價值。作品對土改後農村階級斗爭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這個形象的完成。而從藝術上來說,梁三老漢也正是第一部中充分地完成了的、具有完整獨立意義的形象.
梁三老漢那些發家有望的農民,單門獨院地做著發家夢,畢竟底子太薄,很難逃脫破產的命運。這就為小說中的合作化運動何以得到農民的支持埋下伏筆。由這些生活化的情景連綴下來,作品結局便顯得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而不像宣傳手冊一般枯燥無味。小說的描寫與故事情節同時展開,梁生寶的互助組與農村各種自發勢力的矛盾構成小說的主要線索,這條線索連帶出對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描寫,比如他的互助組受到富農姚士傑暗中破壞,黨內又遇到郭振山的消極對抗,其間還穿插梁三老漢一家人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的種種矛盾,等等,作品將這些情節編織成下堡鄉農民生活的一幅長卷。像傳統小說那樣,作品的結局也是邪不壓正、大團圓式的,無論姚士傑的美人計,還是郭世富與互助組的公開競爭,他們在與梁生寶、歡喜等農村積極分子的較量中終於敗北。經過將近一年的奮斗,梁生寶的互助組成功了,糧食平均畝產是單干戶產量的一倍,除留足口糧和飼料糧外,還向國家出售余糧五十石,這是單干時人們無法想像的。在事實面前,梁三老漢也不得不承認兒子的事業,積極支持他的工作。這時,梁生寶已成為全區第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燈塔農業社的社長。作品結尾寫道:
"梁三老漢提了一斤豆油,庄嚴地走過莊稼人群。一輩子生活的奴隸,現在終於帶著生活主人的神氣了。他知道蛤蟆灘以後的事兒不會少的,但最替兒子擔心駭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世代受人欺侮的農民,終於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感受到人的尊嚴。梁三老漢的命運給作品主題以最合乎人性化的證明。
綜合以上,所以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4、簡論《創業史》的思想內容.藝術手法
《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作者在《創業史》文本中,塑造了農村社會主義改革中眾生群像,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總的社會解放的天然尺度。女性是每一次變革中不可忽視的群體,作為男權傳統思想統治下的女性,在變革中的變化能夠深層地體現變革的本質。
在《創業史》中,故事主要通過敘述人來描繪。這個敘述人是事件的參加者,他在敘述過程中,表明自己鮮明的愛憎,解剖著人物的靈魂,引導著讀者去理解事變的意義,通過敘述人的「形象」,顯示著柳青的風格,通過敘述人的「視點」,揭示各階級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作者為了使讀者理解「中國農村為什麼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和這次革命是怎樣進行的」這兩個問題,柳青在《創業史》採用了以故事框架為主而敘述干預穿插其間的方法,正如柳青所說的:「為了使讀者不至於模糊作者的觀點,只好在恰當的地方加上作者的評論。
使思想內容更明顯,更強烈一些。」這一創作手法,既避免了由於作者聲音過多而出現打斷故事進程的情況,也保證了作者所追求的政治目的,因此柳青宣稱這樣的寫作手法是他自己探索出來的。
(4)創業史所感擴展資料:
《創業史》是中國作家柳青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是中國十七年文學中農村題材的代表作,被譽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創業史》第一部發表時是以《稻地風波》的標題在《延河》雜志1959年4月號上連載,連載幾期後, 改名為《創業史》, 於11月號載完。1959年《收獲》雜志第六期全載《創業史》第一部後,一直到1960年6月《創業史》(第一部)單行本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柳青在《創業史》中用他關懷的目光塑造了梁秀蘭和趙素芳這兩個生活在男權話語下的兩個青年女性,梁秀蘭是被所有人肯定和贊揚的,趙素芳是從被唾棄到被拯救的,然而兩者得到的社會評價都是基於男權話語世界的。
5、創業史每一章讀書筆記(精彩語句,閱讀感受 )
1929年,亦即民國18年,陝北大旱,顆粒無收。冬天,哀鴻遍野,災民黑壓壓地湧向渭河灘。下堡村蛤蟆灘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齊整干凈,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災民群中穿行。梁三年過四十,妻子新喪,大家當然明白他的企圖。
果不其然,梁三將寶娃子母子二人領進了他的草房院。他撫摸著寶娃子的頭,發出了再創家業的豪壯誓言。寶娃至此改姓梁,大號叫梁生寶。梁三是蛤蟆灘上的勤勞農民,其父艱難創業,給他留下了三間正房,為他娶了妻子。
然而,他命運不濟,牛死妻亡,天災人禍,接踵而來,連祖上傳給的三間房也變賣了,只剩下個空盪盪的草房院。如今,飢荒又給他送來了賢惠的妻子和可愛的男娃,潛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撓的創業希望又升騰了。然而,創業艱難。
梁三苦苦勞動十年,光景依然如舊,得到的只是失敗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嚨里永遠咳不完的痰。創業的擔子,歷史地落到了生寶的肩上。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矛盾沖突核心是誰應該主宰蛤蟆灘社會生活的沉浮,掌握蛤蟆灘人生活的方向盤。他倆的矛盾斗爭在《創業史》的第一部已經展開,只是居於次要地位,到第二部就上升為主要矛盾。
「能人」郭振山在舊社會走街串巷賣瓦罐,有著商人的精明,土改時立了功,外號「轟炸機」。梁生寶與貧雇農互助合作初期,蛤蟆灘很多人私下裡「幾乎一致的看法是,要是代表主任郭振山出頭領導那樣一個互助組,也許還有點門路。」
在蛤蟆灘人的眼裡,「論辦事能力,郭振山不在鄉支書盧明昌之下」,然而,郭振山這位蛤蟆灘最早的黨員,掛著代表主任的牌子,只想享受代表主任的榮譽,卻不想承擔代表主任為貧雇農生存發展操心的重任。
他把富裕戶郭世富當成自己的榜樣,他給自己制定了五年計劃,按人口平均,土地面積趕上郭世富。高增福互助組缺少畜力,想吸收兩戶中農,托他去做工作,他勸高增福,應該打自個過光景的注意。
梁生寶墊錢為互助組買新稻種,他卻暗中貫徹執行自己的五年計劃,私下裡投資韓萬祥的磚瓦窯,事後還埋怨梁生寶沒有給他留新稻種,忘了他這個入黨介紹人。
梁生寶冒著危險帶領群眾進山割竹子,幫助困難戶度春荒,他卻埋頭改旱地為水田,拚命追趕富裕戶郭世富。此後,梁生寶克服各種困難,在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燈塔社,他就搞假的互助聯組,與梁生寶對抗。
梁生寶搞牲畜合槽,進行互助合作示範,他就殺豬賣肉,顯示互助聯組的優越性,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然而,郭振山雖然聰明過人,卻目光短淺,始終只看眼前,不知放眼未來。他既愛面子,又撈實惠的精明,不可能長久蒙蔽蛤蟆灘的群眾。
梁生寶與郭振山的沖突,表面看來是新舊兩位代表主任的矛盾,實質是對於代表主任職責的理解的沖突,是把「代表主任」看成公共利益的看守者,底層群眾權益的保護者,還是看成撈取個人榮譽的招牌,獲取一己私利的通行證。
梁生寶把自己當成底層群眾的公僕,辦任何事情都以公字當先,為底層群眾的利益著想。郭振山是一個缺乏公共意識,只關心自己利益的人,不想為底層群眾奉獻,單想獲取公僕的榮譽。
到後來,連許家大院最信任他的改霞媽,也對他產生懷疑,才使他認識到,一個普通的莊稼人,只有真心實意為集體謀福利,才能得到底層群眾的信任
經過與郭世富和郭振山兩位「能人」斗爭的洗禮,梁生寶逐漸從蛤蟆灘的社會生活邊緣走向中心,逐步佔領了蛤蟆灘人改造舊世界、開創新歷史的舞台。
雖然舊的生存方式及其代表人物絕不願輕易退出歷史舞台,盡管他們機關算盡,採用各種手段阻止新生力量的成長,然而,這一切反作用力,只能催生新生勢力的代表梁生寶在開拓新生活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不斷壯大。
進一步來說,新生力量的代表,也只有經歷各種艱難打磨,掙脫各種困苦羈絆,才有能力挑得起新事業的大梁。《創業史》共上、下兩部。
(5)創業史所感擴展資料
《創業史》是中國作家柳青創作的長篇小說。《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作者在《創業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創作方法,他把農業生產化運動,放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進而寫出歷史演進的趨勢,而非僅僅就合作化去寫合作化。
梁生寶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著重反映了他的成長以及逐漸在蛤蟆灘上發生影響力並掌握話語權的過程和姚世傑、郭世富等以前蛤蟆灘上的能人們逐步喪失影響力和退出權力結構的過程。
《創業史》是中國十七年文學中農村題材的代表作,被譽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6、《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讀後感]《創業史》讀後感 《創業史》讀後感文/徐棟 陝西是個盛產現代作家的地方,柳青、陳忠實、路遙、賈平凹,個個都是聲名遠播的大作家,這幾個作家當中,早年我最先讀過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這兩部小說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我最欣賞路遙了,《創業史》讀後感。 最近,在一本雜志上讀了路遙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他最喜歡的作品是柳青的《創業史》,就因為路遙的這一句話,我就決定要好好讀一讀《創業史》了。 其實,在涉及人生道路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這句話就出自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這句話出現在這部小說的第15章,背景是,喜歡梁生寶(小說的主角)的改霞,准備離開蛤蟆灘,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廠里,這樣的一個選擇,使得這兩個情投意合的戀人最終沒能結合到一起。 好多年前的初中語文里,也有一篇《梁生寶賣稻種》的文章,那時候知道,這篇文章選自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文章中對梁生寶去郭縣賣稻種,在火車站過夜,省吃儉用的描寫,讓人過目難忘。讀完了《創業史》,我也終於知道,這個情節出現在小說的第5章,可以說,這一情節,應該是《創業史》這部小說寫的最精彩的章節之一了。 我是用了一個多月的零散時間,才斷續讀完這部35萬5千字的長篇小說的,讀後感《《創業史》讀後感》。 作家柳青原名劉蘊華,陝西吳堡人,1936年發表處女作《待車》,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種谷記》《銅牆鐵壁》(小時候,我看過這部小說的連環畫),代表作就是我剛讀過的《創業史》第一部。 《創業史》第一部的故事,始於1953年的春天,止於這一年的冬天,寫合作化的互助組時期,蛤蟆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會情況,小說塑造了梁三老漢、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杠、高增福、栓柱、歡喜、任老四、姚士傑、孫水嘴等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讀完這部小說,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說景物描寫非常出色,這種細膩的景物描寫隨處可見。作家用細膩的筆觸,深情地謳歌贊美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寫景的同時,不忘為烘託人物服務的宗旨,比如,在第21章,素芳被自己的堂姑父誘奸的時候,作家寫道: \"這時候,母馬繼續曳著磨子,很認真很嚴肅地在走著。榆樹、椿樹和楸樹枝頭的小鳥們,繼續在歌唱著。在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歲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來第二次打擊。她的堂姑父,無論在神氣上還是動作上,一下子變成另外一種人,他怎麼還不如在場的禽獸呢?\" 這一場景描寫,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讓人讀後深受感染和教育。 總之,讀完柳青的《創業史》,真的是受益匪淺,同時也終於了卻讀這部偉大作品的願望了。
7、創業史題敘概括
《創業史》題敘概括:1929年陝北大旱,梁三命運不濟,牛死妻亡,梁三苦苦勞動十年,光景依然如舊,創業的擔子,則落到了梁三兒子梁生寶的肩上。
1929年,亦即民國18年,陝北大旱,顆粒無收。冬天,哀鴻遍野,災民黑壓壓地湧向渭河灘。梁三年過四十,妻子新喪,梁三將寶娃子母子二人領進了他的草房院。他撫摸著寶娃子的頭,發出了再創家業的豪壯誓言,寶娃至此改姓梁,大號叫梁生寶。
《創業史》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作者在《創業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創作方法,他把農業生產化運動,放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進而寫出歷史演進的趨勢,而非僅僅就合作化去寫合作化。
作品背景
在《創業史》小說中,核心人物梁生寶一出場就具備了沉著、冷靜、思想覺悟高等一系列將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共產黨」的代言人的性格特徵。
對於奮斗和抗爭苦難的敘述中,因為他的出身和苦難經歷以及黨員身份,就擁有了國家主人翁的地位,具備了充分的革命理由,所以很快被引導到革命隊伍,迅速地與以梁三老漢為代表的中間人物拉開距離,成為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的領路人。
梁生寶最重要的一句口頭禪就是「有黨領導,我慌啥」,完全以中國共產黨的代言人自居,時時刻刻將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都納入到「集體」的圈子裡來。
8、《創業史》主要內容是什麼?
長篇小說《創業史》的主要內容:
以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表現了中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作者在《創業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創作方法,他把農業生產化運動,放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去考察,進而寫出歷史演進的趨勢,而非僅僅就合作化去寫合作化。
梁生寶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著重反映了他的成長以及逐漸在蛤蟆灘上發生影響力並掌握話語權的過程和姚士傑、郭世富等以前蛤蟆灘上的能人們逐步喪失影響力和退出權力結構的過程。
《創業史》的意義及成就:
《創業史》是中國十七年文學中農村題材的代表作,被譽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2019年9月23日,《創業史》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創業史
9、創業史1到14章講了什麼內容以感悟?
創業史作者:柳青來簡介:《源創業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寶、梁三老漢、郭世富、郭士傑、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實實地生活了14年,對農村中各種人物了如指掌,這給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特別是梁生寶和梁三老漢兩個人物,已排進中國現代文學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梁生寶是全書的中心人物,是社會主義農村中的英雄典型。在披荊斬棘帶頭創社會主義大業中,他有膽有識,既有宏偉的氣魄,又有實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