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與創新
1、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發展理念有什麼區別?
創新發展理念是一種指導的思想。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是把這種思想變為現實的具體步驟,具體措施。
2、如何實施創新驅動 建設創新型國家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底蘊深厚、前途廣闊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光明前景,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2008年,我國把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現實困難、創造未來繁榮中的支撐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這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開啟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創新鑄業的10年,面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創新鑄劍的10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一批影響重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成果相繼涌現;是創新鑄基的10年,科技改革穩步推進,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我國整體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為領跑者;是創新鑄魂的10年,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創新政策體系、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符合科技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
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系,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還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投入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實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不竭的技術源泉。同時不斷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水平。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必須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從國際上看,世界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面,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開辟社會生產力持續提高的廣闊空間。
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面臨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經濟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隊伍水平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因此,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實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關鍵所在。要進一步統籌落實好科技、教育、人才三個規劃綱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立足長遠,超前部署,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夯實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堅實基礎。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實力提升和發展方式轉變是首要任務。要更加註重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共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綜合國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領域越來越寬、責任越來越大。我們要緊緊圍繞農業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管理、文化繁榮、生態文明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根本動力也在於改革開放。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們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貫徹到科技領域,努力在科技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
科技體制改革始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全過程。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在發展中日益完善,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激勵企業和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科技與金融結合日益緊密。這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根本性重大變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一些突出問題仍然制約著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牽引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也還不牢。
解決好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在繼承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們要堅決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
始終堅持把解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問題、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有機銜接,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管理科學化和資源高效利用。統籌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以人才強促進科技強,帶動產業強、經濟強。
完善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總結推廣相關試點政策,積極研究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關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不斷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健全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創新法治環境和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大力倡導創新光榮,強化科學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創新文化土壤。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3、如何全面理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抄新驅動發展」戰襲略有兩層含義:
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以及十七大都明確提出科技發展要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這個中心任務,要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尤其是明確提出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高技術不再是獨立發展的產業,而要與傳統產業全面結合。十八大的「創新驅動發展」是對上述認識的精闢總結,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實現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必須充分認識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意義,抓住重點,形成合力。
4、請幫忙解釋一下什麼是要素驅動?什麼是創新驅動?
這兩個詞我也是近幾年才接觸,大概是我國面臨轉型經濟期的兩個新名詞。
創新驅動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帶來的效益來實現集約的增長方式,用技術變革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率。
要素驅動是指從主要依靠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說土地、資源、勞動力等,來促進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市場對生產要素的需求中獲取發展動力的方式。這是一種原始的和初級的驅動方式,適合於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科技創新匱乏的時期。相對於創新驅動來說,要素驅動沒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隨著我國對自主創新的愈加重視,要素驅動帶來的諸多問題日益顯現。逐步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
5、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體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二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6、什麼是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
也就是說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科學技術的創新帶來的效益來實現集約的增長方式,用技術變革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率。
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到科技日報社考察時強調,要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科技新聞傳播和輿論引導能力,為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6)創新驅動與創新擴展資料:
推動「雙創」升級發展對創新驅動的需求更為迫切,要求經濟發展動能加快從單一要素數量投入轉變為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從而形成創新動能。
一、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推動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促進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讓傳統產業煥發新動力、釋放新動能。
二、要加快新興產業培育。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和「互聯網+」等發展戰略,發展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葯等新興產業,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催生新技術、新動能、新活力。
三、要促進成果順暢轉化。
搭建成果轉化平台,暢通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渠道,健全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機制,鼓勵科研人員面向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培訓等,實現科技創新與企業創新創業深度融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新驅動
7、什麼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兩層含義:
一是中國未來的發展要靠科技創新驅動,而不是傳統的勞動力以及資源能源驅動;
二是創新的目的是為了驅動發展,而不是為了發表高水平論文。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現實意義。科技創新具有乘數效應,不僅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而且可以通過科技的滲透作用放大各生產要素的生產力,提高社會整體生產力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長遠意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技術創新,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既可以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改變過度消耗資源、污染環境的發展模式,又可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具有戰略意義。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源於發揮了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的低成本優勢。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國在國際上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與低成本優勢相比,技術創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點,由此建立的創新優勢持續時間長、競爭力強。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可以為我國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8、如何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產品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向我們印證了「技術創新」的價值。對於科研人員而言,工作的核心和重點是老技術的性能提升和新技術的發明創造;對於產品經理而言,主要的工作是技術創新的應用,將技術創新轉化為產品推向市場,實現「技術創新」的價值。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有密切關系,又有所區別。技術的創新可能帶來產品創新,但也可能帶不來產品創新。產品的創新可能需要技術創新,但也可能不需要技術創新。[張樂飛1] 一般來說,運用同樣的技術可以生產不同的產品,生產同樣的產品可以採用不同的技術。產品創新側重於商業和設計行為,具有成果的特徵,因而具有更外在的表現;技術創新具有過程的特徵,往往表現得更加內在。產品創新可能包含技術創新的成分,還可能包含商業創新和設計創新的成分。技術創新可能並不帶來產品的改變,而僅僅帶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例如改善生產工藝、優化作業過程從而減少資源消費、能源消耗、人工耗費或者提高作業速度。另一方面,新技術的誕生,往往可以帶來全新的產品,技術研發往往對應於產品或者著眼於產品創新;而新的產品構想,往往需要新的技術才能實現。這在科技領域表現的尤為突出,以數字存儲技術創新應用為例,如圖4-8所示。
圖4-8 數字存儲技術創新應用
技術創新是一個從產生新產品或新工藝的設想到市場應用的完整過程,它包括新設想的產生、研究、開發、商業化生產到擴散這樣一系列活動,本質上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它包括技術創新和應用創新兩大環節。這樣理解的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技術商業應用的市場成功。這一觀點並不僅僅關注技術創新中的市場導向,也關注技術開發本身。[張樂飛2] 由此可以看到,從科技與經濟一體化過程與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來理解技術創新,在理論上吸取了上述兩種觀點之精華,成為實踐指導。
技術創新既可以由企業單獨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協同完成,但是,技術創新過程的完成,是以產品的市場成功為全部標志,因此,技術創新的過程,無論如何是少不了企業參與的。具體從某個企業看,企業取何種方式進行技術創新,要視技術創新的外部環境、企業自身的實力等有關因素而定。從大企業來看,技術創新的要求具體表現為,企業要建立自己的技術開發中心,提高技術開發的能力和層次,營造技術開發成果有效利用的機制;從中小企業看,主要是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建立承接技術開發成果並有效利用的機制。對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營造技術開發成果有效轉移和企業充分運用的社會氛圍,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地位。至於提供技術開發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意識,加大技術開發成果面向市場的力度,使企業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有用的技術開發成果。
應用創新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產品團隊與客戶的互動挖掘需求,通過客戶參與創意提出到技術研發與驗證的全過程,發現客戶的現實與潛在需求,通過各種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要求建立暢通高效的創新服務體系,為技術與產品研發提供最貼近市場和用戶需求的信息,推動應用創新,並進一步提供技術進步的動力。
資本對產品項目的投入和運作,永遠跳不出邊際效益遞減的規律,錢會越來越難賺;但惟有技術創新為一個企業、為社會帶來的邊際效益,可以不斷增加,因為技術進步是層層遞進的、無邊際的,事實上,人類文明就是靠技術進步來驅動的 ,而不是錢。
9、為什麼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所強調的。這是根據世情的新變化、國情的新特徵、科學發展的新要求作出的戰略部署,對我國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創新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創新還是守舊,從某種意義上說事關國運興衰。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在人類歷史上曾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在近代之所以落後、挨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守舊而不創新。
當今時代,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創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創新能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的核心要素。創新涉及各個方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強調的是科技創新。科技創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馬克思指出,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9)創新驅動與創新擴展資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選擇了由投資帶動的要素驅動發展模式。這是與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現實選擇,在實踐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使我國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然而,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衰減和資源環境約束的強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不可能繼續支撐我國向高收入國家邁進。
國外的大量實踐也表明,如果一個國家沒有隨著發展階段的轉換及時轉變發展方式,就很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使經濟社會發展陷入長期停滯狀態。為了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必須切換經濟發展的主引擎,擺脫對物質生產要素的過度依賴,轉入創新驅動的軌道。其中尤其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