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企業創新
1、從知識管理的角度談怎樣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
如何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策略
加強知識管理制度化規范
管理制度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知識管理過程中,企業在生產加工以及運用方面出現了新的形式,推進新型管理制度會加快企業管理制度化的規范和創新。在知識管理推行過程中,要想成為知識流動和運動核心的體系,就要規范知識管理,網路以及投入方面的工作,依靠組織和經濟的力量來創建知識管理的目標以及制度結構,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推行知識管理工作中,應該創建科學考評制度規范,從生產知識,管理以及應用方面下手,來科學考評知識管理工作的細節,讓知識管理變得更加規范化和制度化。起到很好的鼓勵作用。在推行知識管理工作中,需要設立獎懲制度,利用市場化制度和新型支付方式來增強知識的價值,用物質獎懲來完成對知識管理的重視程度。
完善創新制度
企業的創新制度規范著企業大多數部門,這要求企業各部門之間要相互配合,積極溝通。各個企業都會擁有自身的創新制度,完善創新制度,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工作質量。企業的創新人員的文化知識水平決定了企業創新能力的高低,企業通過完善創新機制,不但積累工作經驗,也幫助了企業新員工積極參加創新活動。知識管理的過程不僅僅是對知識進行歸類整合,而是把知識和企業活動結合起來,讓企業活動變得規范化。以便企業工作人員快速掌握創新知識,提升工作人員的創新能力。企業可以根據市場環境的改變,隨時完善企業創新制度,適應市場的發展要求。
提高創新體系能力
企業進行創新能力通常是根據項目的形式來實現的,需要依附整體的力量配合來完成。提高創新體系能力需要先進科學技術,完善的理論知識,創新的設計方案,具體的操作流程,嚴謹的組織能力,嚴格的審查制度。所以,創新體系能力水平直接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高低。
培養創新人才
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人才是新時期社會經濟進步對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企業員工創新能力的培養涵蓋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和技能、創新品質等幾方面的內容。應該從培養模式、實踐平台、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建立一套系統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切實提高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2、如何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
關鍵是要怎麼把企業的各行各業的相同的技術人才融合到一起,首先這些人在哪裡呢1在大學里2社會上的技能人才3企業的技術人員4海外技術人員,怎麼把他們融合到企業自願的研發奮斗,首先要把企業變成一個有吸力的「磁鐵」,找出這些人員的需求,缺點,優點,然後有針對的政策,比如把研發成果變成股份,分紅,等,刺激他們研發,至於資金的供給,由企業,國家,研發人員三方共同出資,根據各方出基金的多少,科技成果的碩果的結果決定最後的合同股份分紅,讓創新,和企業生產,和研發徹底利益化,讓他們嘗到甜頭。
3、如何加強企業管理創新
企業管理創新的要點:戰略謀劃是管理創新靈魂
戰略謀劃是企業的靈魂,戰略管理關乎企業的發展方向。思想觀念的陳舊和落後是企業管理創新的最大障礙。許多企業領導還沒有形成現代企業管理的意識,沒有認識到現代管理模式對企業效益的巨大作用。企業領導要切實認識到管理創新在當前經濟競爭形勢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科學管理興國之道」的思想。
今後企業的競爭主要是圍繞培育和形成核心競爭力來展開。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知識經濟興起所帶來的外部環境深刻而巨大的變化, 企業管理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在戰略創新方面下功夫。企業戰略創新首先是指企業戰略的制訂和實施要著眼於全球競爭。今後企業的競爭態勢將是國內競爭國際化和國際競爭國內化, 因此,任何企業的戰略都必須放眼全球;另一方面企業戰略的制訂和實施要在捕捉外部環境機遇的基礎上更多地立足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核心競爭力也叫核心專長,就是擁有別人所沒有的優勢資源。培育和形成核心競爭力必須適應企業外部的環境因素,如顧客價值,競爭者和替代品的變化。
企業管理創新的要點:管理多重性,人才是關鍵
創新經濟學的鼻祖熊彼特指出,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是最具有創新能力和影響力的人,他們不墨守陳規,不遵循循環流轉的軌道,卻常常創造性地改變這種軌道。目前企業管理創新效率不佳與企業家缺乏不無關系。因此,要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必須注重企業家隊伍建設,培育和造就一個主導管理創新前沿和領導市場競爭潮流的「企業家階層」。
1、在責、權、利一致的原則下,完善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建立一套科學、公正的考核、晉升體系,使經營者的個人利益與企業的經濟效益掛鉤。
2、引進競爭機制,建立經營者人才市場,使企業家這種生產要素,過市場機制合理配置。
3、建立企業家人才交流市場、資格認定系統、繼續教育培訓機制等,以促進我國企業經營者職業化。
4、調整組織結構的目標,通過破除傳統的自上而下垂直多層的結構,減少管理層次,壓縮職能機構, 增加管理幅度,建立一種緊縮的橫向組織,加快信息傳遞和反饋的速度,以提高管理效率。
5、通過建立臨時性組織來擺脫原有組織形式束縛,實現靈活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以增強企業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的能力。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知識量的僅僅是獲得知識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視建立職業化的企業家隊伍後,使企業管理成為企業家們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和經營使命。
企業管理創新的要點:控制好成本是管理創新的關鍵
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目標,市場價格企業不能左右,控製成本的主動權卻在企業自身。沒有一個成功的企業,是管不好成本的。相反,管不好成本的企業,沒有一個是成功的。講提高核心競爭力,人才、技術、設備固然重要,但關鍵的還是看你的成本,成本往往是沖定企業興衰的關鍵。
要多渠道、多方式控製成本。依據市場導向,建立「市場開發、生產運行、財務管理」「三位一體」動態成本控制體系,切實把成本、費用控制的責任和指標落實到單位、崗位、人頭,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降低成本、降低費用機制,不斷擴大降低成本的廣度和深度,實行「成本一票否決」制。
企業管理創新的要點:管理創新需要構建「文化」氛圍
企業要實現管理創新,需要靠文化滲透,需要建立一個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業文化。知識經濟的競爭,必須改變傳統的以物為本的企業文化,建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立人本文化,首先要注重情感管理,即理解人、尊重人、關心人,通過塑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
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即重視培養人,提高員工的知識和技能素質;重視激勵人,運用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激發人的積性和創造性;重視使用人,給員工提供發展的機會和創新的舞台,使個人的才華能夠得到充分施展。
為此,要培育企業強烈而持久的創新價值觀,形成強烈的創新認同感;構建企業管理創新的軟環境,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設計創新文化禮儀以及創新文化網路,宣傳創新的價值觀念並以此感染員工。
企業管理創新的要點:思路與制度創新促進管理創新
企業曾推廣和創造了許多成功的管理方式、方法,其中不少仍然需要我們堅持。但新時期和新階段,管理的內涵和實質發生了變化,必須與時俱進,勇於創新。
1、轉變觀念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前提。一要從靠工作量、增加投資來完成生產任務,切實轉變到以效益為中心,以效益求發展上來;二是從事後算帳,轉變到事前預測和加強過程式控制制上來;三是資金籌措上,要從眼睛向上轉變到多渠道、多方式籌措;四是在資產管理上,要從強調帳面資產管理轉到實物資產管理上來,「座失」和「流失」同樣可怕。
2、集中財權是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財權才能使企業資金不出現紊亂和失控現象,使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要實行資金統一管理,做到收入進「一個門」,支出走「一個口」,審批要「一支筆」,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控制資金外流,確保收入及時回收,使生產經營處於良性循環狀態。
3、加強投資管理是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內容。加強投資項目的前期管理,保證投資方向的正確性和投資收益。建立切實可行的激勵和約束機制,誰投資、誰負責、誰收益、誰承擔風險,責、權、利統一,確保投資行為在合理、合法、有序的軌道進行。
4、加強資產管理是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徑。一是對固定資產實行有償使用,對閑置不用、利用率低、淘汰報廢的設備進行調劑,或者按程序進行拍賣、租賃,盤活存量資產。運動是資產最本質的特徵,資產在運動中擴大規模、體現價值、實現利潤,「座失」同樣是「流失」。二是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確保資產保值增值。三是嚴格控制購置新的資產,不斷優化資產結構,不斷提高資產的利用率。
5、加強數據管理是實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保證。企業進行精細管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數據管理。數據管理很重要,是企業的信息資源、決策的依據。要建立數字化企業,就必須把數據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軌道。
管理創新是解決企業內部資源如何組合,使之盡可能多地產出的問題,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場的內部組織框架,形成產品開發活力、行為激勵體系及高效運作的機制。通過思路與制度創新使企業成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經濟細胞,為推進企業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基礎,增加推動力。
4、如何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生存、發展和提高綜合競爭力的根本途徑,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要求,是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當務之急。近年來,我國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性迅速增強,但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還比較薄弱。要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工程,綜合運用政策、投入、金融、服務等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一是完善和落實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實《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及其實施細則,特別是與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相關的稅收優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等政策,加強政策的宣傳和培訓,使企業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帶來優惠,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做好政策實施的評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蹤研究和不斷完善的長效機制,在實踐中健全和完善政策體系。
二是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業更多地承擔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項目。鼓勵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面向企業開放共享科技資源。建設一批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創新管理和開拓市場,提升核心競爭力。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和風險投資機制,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扶持和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
三是加強企業研發條件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在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各類研究開發機構,支持企業研發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各類人才的培訓,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養技術人才。鼓勵企業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和措施。
四是組織和動員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深入企業開展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服務。利用科技中介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等搭建科技人員與企業雙向選擇的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從科研院所和高校選派一批科技人員進入企業,研發技術、開發產品。特別是鼓勵科技人員帶技術、帶產品進入企業推廣應用。鼓勵科技人員直接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創業。
5、簡述我國政府是如何促進企業創新創業的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科技創新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加快科技創新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加快科技創新還要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
一方面要瞄準國際技術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領域研究,掌握關鍵和核心技術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取得原創性突破;
另一方面又要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促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我國創新產業躍上國際競爭的新制高點,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
6、如何增強企業創新動力
國家為推進企業自主創新出台了很多政策,也陸續投了不少錢,但大量的企業仍缺乏創新積極性。企業並不缺錢,如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56%投資來源於企業自籌資金,但為什麼企業總是喜歡把錢用於擴大規模、搞多元化,而不願投向研發呢?問題症結何在?如何才能調動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這是值得深思、有基礎意義的問題。
一、創新動力不足是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
目前企業創新面臨兩大問題。一是條件不足,如創新基礎差、能力弱、缺乏創新型企業家和技術人才、政策支持不到位等。二是動力不足,企業缺乏創新熱情,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原有企業發展模式的依賴仍很強。總體看,自中央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以來,創新工作有成效,但與中央要求還有很大距離。根據國家科技部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佔25%,研究開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56%,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動力不足已成制約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
內在動力是外部條件發生作用的前提。缺乏創新主體的內在動力,外部支持性政策的作用很難有效發揮,有的甚至會被扭曲,一方面可能會成為企業借機向政府要錢、要政策以及尋租獲利的機會,另一方面則可能成為一些政府部門借機強化對企業干預、擴展部門權力的工具。「多個部門抓創新,但卻不知誰負責」是各地反映較多的一個問題。由於「多龍治水」,擴權爭利便難避免。同時,政府搞評獎、定創新項目、由政府出資成立投資公司增加創新投資等早已被證明不會有什麼好效果的做法又開始時興,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門又開始「忙」起來,感到對企業又有「抓頭」了,結果是政府對企業干預增加,企業卻怨聲載道。在企業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試圖只通過政策扶持或增加投入來實現自主創新,是不可能的。沒有企業的自主、自覺行動,政策再幫忙,反而會增強企業創新的惰性。
二、創新導向型國家環境的缺乏是導致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企業願不願意創新,既取決於自身能力和企業家意識,又與國家環境密切相關。從創新規律看,一個國家的發展環境對企業創新動力的形成和創新的程度有決定性影響。在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即經濟發展主要依賴自然資源、忽視環保、廉價勞動力等基本生產要素)和投資導向階段(即靠大規模投資支撐經濟發展),企業可以輕易獲取廉價生產要素或大量生產訂單,創新意識普遍不強,這兩個階段是創新不活躍期,此階段發展環境的特點決定了很難產生大規模的創新活動。只有當國家經濟轉向或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大規模的企業創新才會出現,這個階段是創新活躍期。
創新導向階段之所以能產生大規模創新活動,是該階段重大環境要素的特點決定的。根據邁克爾·波特的鑽石理論和美、歐、日等國發展實踐,能從根本上激發大量企業進行創新的重大環境要素主要包括生產要素條件、市場環境、需求水平、產業環境、政府角色。這些要素既影響企業創新,也是決定產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這也說明創新與經濟發展不能割裂。創新導向階段環境要素的主要特點及其與創新的內在關系是:
①適度的、相對不利的生產要素環境。從各國創新歷程看,在資源、能源、人工、自然環境等初級生產要素相對富裕、寬松的地區或發展時期,企業創新不活躍。而適度的、相對不利的生產要素環境,如資源和能源相對不足、人工成本上升、環境壓力加大等,往往能逼迫企業走上創新道路。
②健康的市場環境。這是大規模創新活動產生的基礎。創新對市場環境要求主要有四條,首先,有真正的市場主體。企業能基於內外部環境變化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其次,充分、規范的競爭環境。越是競爭充分的行業和地區創新越活躍,壟斷和競爭無序會扼殺創新。再次,公平的發展機會。在「暴利」和「尋租」盛行時代企業很難安心創新;在優待外資、排擠內資的不公平環境下,很難調動本國企業的創新積極性。第四,完善的法律環境。其中最重要的是財產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③挑剔的需求條件。市場需求是企業創新的原動力。成熟、挑剔、且不斷升級的客戶需求會牽引企業走上持續創新的道路,低層次的需求條件則只能養活創新意識差、技術水平低的企業。
④良好的產業環境。在產業基礎好,產業規模較大、產業組織合理,有上下游層層加壓、相互提升的產業集群,有發達的科研院所、服務商等各類相關支持性機構聚集的產業環境下,企業既有創新動力,也有條件,因此創新活躍;相反,在惡劣的產業環境下,企業不願創新。
⑤正確的政府角色。創新風險過大會嚇跑企業,政府幹預過多則會扼殺企業創新激情。
中國正處在由要素和投資驅動經濟增長向創新導向階段轉型時期。目前離創新導向型環境還有相當距離。一方面,要素環境的轉型在不同程度地向企業傳遞創新的壓力和引力;另一方面,環境轉型還遠未完成,國家有關政策也未調整到位,從而決定了大量企業必然缺少創新的動力和激情。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必須建立創新導向型國家環境。同時,環境轉型的長期性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大規模創新局面的形成也將是一個長期、艱苦過程。忽視要素環境對創新的根本性影響、急於求成、表面文章等做法都是與創新規律相違背的。
中國現階段要素環境的主要特點及其對企業創新動力的影響具體表現為:
①逼迫企業創新的要素壓力機制尚未形成,生產要素壓力沒有及時、充分傳遞到企業身上。中國的要素環境實際上已不寬松,能源、礦產、資金、土地、勞動力、環保等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由於歷史原因和政府出於保護企業的考慮,一些重要生產要素的價格被長期扭曲、壓低,要素價格不能反映其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企業既然能較容易地獲得低廉生產要素,便沒有足夠動力去改變靠消耗資源、追求低成本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既然走老路仍能活下去甚至還活得不錯,誰也不願去冒創新的風險。
②缺乏催生創新、保護創新的市場環境。由於企業改革不到位,在所有權實質性缺位、幹部任用非市場化情況下,多數國有企業還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市場主體,企業高管人員為迎合政府偏好和迫於短期業績壓力,大多不會選擇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且往往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創新道路。一些行業競爭過度和一些行業由於壟斷而競爭不足,限制了競爭刺激和逼迫企業創新的作用。法制環境不完善,如財產保護不到位,投資者特別是民營企業對技術創新這樣的長期投資還有一定擔憂;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使創新產品、技術、專利等得不到有效保護,企業不敢創新。
③需求對創新的牽引和拉動乏力。國內低層次需求過大、缺少作為主流的挑剔型客戶群、消費升級慢、政府需求側管理政策不到位、全社會鼓勵創新的消費文化缺失等,嚴重製約了需求對創新的牽引和拉動作用。
④產業環境總體有所改善,但刺激和拉動創新的效應卻不明顯。目前在全國很多地區已形成若干大小不等的產業集群,但由於產業集群內低水平重復嚴重和低端企業過多、有系統集成和產業鏈領導能力的大型企業過少、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等原因,多數產業集群還沒有形成上下游相互提升、競爭壓力層層下傳的集群創新機制。同時,一些產業集中度低、產業低端惡性競爭嚴重、國家一些產業政策存在偏失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創新的激情。
⑤政府在創新活動中越位和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企業創新。政府越位表現為對企業行政干預仍過多,一些地方政府在創新中違反創新規律,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甚至給企業下達創新任務、由政府確定創新項目等做法,對企業創新造成極大傷害。政府越位可能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將本應由市場驅動的創新活動扭曲為政府主導的創新。政府缺位表現為在一些重大領域的技術創新中政府未能有效分擔相應風險,未能給本國企業提供足夠的創新機會,未能提供完善的基礎研發、教育、金融等基礎性環境。
三、解決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問題的政策建議
讓企業有創新動力沒有捷徑可走,不是出幾項政策、加大些投入、宣傳動員就能解決的。它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關鍵是建立能逼迫和吸引企業持續創新的國家環境。這種環境的形成過程也是大規模創新出現的過程。應按照自主創新和經濟轉型相結合、各類環境要素政策相協調的原則,下決心理順和調整要素政策。
1、加快推進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進程,形成逼迫企業創新的要素倒逼機制。由於能源、資源、人工、環境等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的巨大壓力遲早要釋放,我們必須通過調整要素政策將這種壓力釋放的過程變成逼迫企業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應放任壓力釋放從而大面積削弱國內企業競爭力或用政府力量阻止其向企業傳遞。要素政策調整的重點是逐步實現能源、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市場化,使之能充分反映其在市場上的稀缺程度。要素政策調整的結果是形成相對不利,但又不會一下子使企業陷入困境的生產要素環境和相應的逼迫機制。同時也應當看到,相對不利的要素環境是雙刃劍,必然有一些習慣了過「寬松」日子的企業會因此過早陷入困境,經濟發展速度也可能放慢,社會就業壓力會階段性加大等。這對政策制定、推出時機、相關配套等都提出更高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須對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要有充分估計。
2、完善催生創新、保護創新的市場環境。市場環境得不到改善,就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創新活動。要進一步放開市場准入,提高競爭水平,打造充分、有序的競爭環境,強化競爭對創新的壓力和推動力。加大財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企業創新熱情,讓企業敢於創新。
3、深化企業改革,讓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現在國有企業改革還不到位。要讓國有企業有內在創新動力,就必須改革現有國有企業的業績考核制度和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考核與任用制度。積極探索建立國有資產監督權(行權機構如國家審計署、財政部等)、出資人所有權(行權機構是真正意義上的出資人代表)和運營權(行權機構如國有資產運營公司)相對分開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
4、調整和制定有關需求政策,形成拉動企業創新的需求牽引機制。從需求側研究和制定有關政策以拉動企業創新是發達國家的普遍做法。我們要改變多年來重廠商側輕需求側管理的做法,調整和制定有關需求政策,如利用法律、行政、標准等手段提高需求標准,拉動產品或產業升級。改革政府采購的體制和機制,擴大政府采購對自主創新的支持作用,特別是要動用重大工程項目招標、重大技術采購等國家資源,為國內企業提供重大工程實踐機會和創新產品的市場出口。
5、進一步改善產業環境,發展、提升產業集群,形成集群創新機制。要大力培育有技術集成和產業鏈領導能力的大型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國內產業並購、重組、聯合。進一步規范產業秩序,減少惡性競爭。
6、正確政府定位,實現政府與企業良性互動。政府是創新環境建設主體,企業是自主創新主體。政府應努力克服創新中的越位和缺位問題,致力於激發企業創新熱情、提供有利企業創新的條件、承擔企業不能承擔的創新風險這三大任務。對政府不能幹或干不好的事情,要堅決交給企業或協會、中介等組織。
7、如何加快企業質量技術創新
對現代化企業來說,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就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是企業的未來,只有提升了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才能使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加大科研團隊的數量,提升科研團隊的質量,增加科研團隊的設備,為科研團隊配備最好的領軍人物,都能促進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的提高。
8、如何加快創新 為企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為什麼強調復制
(1)任何企業,要想加來快創新就必須有一源套合理的管理體制,總結到幾個詞語就是:放權、信任、激勵、賞罰分明;
(2)復制創新就是別人創新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加工,一些中小型企業,並不具備市場創新的實力,人才、資金、渠道等各方面都不強,那復制創新可以說是一種捷徑,說到底就是模仿別人的成功產品.
(3)復制創新個人認為最大的阻力在於:眼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