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質量好處
1、從古至今創新和實踐的好處
科技體制創新在我國創新體系中處於重要地位,對企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企業技術創
新的發展,只有通過科技體制的不斷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存在的「兩張皮」現象,為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組織實施和過程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撐和保障。
按照創新理論鼻祖熊彼特的觀點,凡是引入新產品、引用新的生產 方法和工藝、開辟新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給來源等都是創新。依此界定,企業的成本、質量、產品差異、品牌形象、組織形式的先進性都是以創新為前提的。創新一方面提高物質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減少投入;另一方面又通過引入先進設備和工藝,從而降低成本。由此可見,創新對提高產品的質量,實現產品多樣化戰略,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也只有通過創新,才能形成企業獨特的品牌優勢。創新還可促進企業組織形式的改善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從而使企業不斷提高效率,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只有依據市場變化,不斷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技術水平,推陳出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是企業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自《中共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以來,我國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進行了不少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與知識經濟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著許多不足。首先,政府與企業角色的錯位並未得到根本糾正,仍沿襲著計劃經濟時代以國家為主的投資體制,各級政府投入的開發經費占總投入額的70%強,企業投入只佔30%弱,而在美歐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企業的研發投資要佔全部研發投資的70%左右。第二,技術創新主體錯位仍然存在。目前我國技術創新的主體仍然是科研所和高等院校,這種主體的錯位,使科技成果供需產出的結構性矛盾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更使成果轉讓成本大大增加。同時,由於科研經費和科研人員主要集中在科研所和高等院校,它們不直接面向市場,不甚關心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生產力,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市場開拓能力將技術創新成果推向市場,因而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鑒於科技體制上還存在著這些弊端,因而重新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的規律,富有成效地推動科技體制創新,就成為推進現代企業發展的一個迫切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依據人們對技術創新經濟學的研究得出的最基本的一條規律是,企業必須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這種主體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投資的主體;二是企業要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三是企業要成為利益分配的主體。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就意味著可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宏觀指導下,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和市場競爭格局,自主地選擇適合本企業發展目標的創新項目,自主進行籌資、融資和投資,自己承擔相應風險,政府管理部門不加干預。企業作為研究開發主體,就意味著研究開發工作主要在企業內進行。在傳統體制影響下,一些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雖然也設有研究開發機構,但不論人力資源,還是物質資源,均投入不足。同時,由於企業沒有成為研究開發的主體,研究開發活動主要不在企業進行,導致科技成果和企業生產經營脫節,許多科研活動沒有明確的商業目的,造成了科研成果多而企業新產品少、獲獎科研成果先進而企業產品落後的局面。企業作為利益分配主體,就意味著在照章納稅後,企業有權對技術創新收入進行自主分配。這樣企業不僅可以有效補償技術創新投入,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激勵研究與開發人員,尤其是對技術創新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實行特殊的報酬機制。再者,企業可以根據有效的經濟原則,組建有效的研究和開發組織,按要素、貢獻分配報酬,激勵研究與開發的有效增長。
而企業要走到這一步,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同時也需要各企業轉換觀念,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從企業的實際出發,進行大膽創新,把握創新的主動權,把握市場機會和技術機會,做出適合本企業的創新決策,不斷提高創新水平,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從而走上一條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創新之路,使企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機,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在這方面,武漢健民集團已經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武漢健民集團率先認識到經濟一體化形勢下世界中葯行業的發展趨勢,並探索出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這就是以科技體制創新為突破口,促進葯品研發技術的創新,進而推動企業的整體發展。組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技開發公司是武漢健民集團進行科技體制創新的重大舉措。正是因為較早認識到科技體制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中的作用,武漢健民集團於1999年就聯合武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同濟醫科大學葯學院、湖北中醫學院、湖北大學等單位,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資在其原有科研所的基礎上,成立武漢健民中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葯工程公司),打破了原有的科技體制,率先將現代企業制度、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入到企業的科研開發之中,使原隸屬於武漢健民集團的科研所成為享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科研實體,主要從事新葯開發和老產品的二次開發,在運營方式上實行嚴格的公司化管理,同時依據現代公司制的特點,加強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如此,武漢健民集團既保證了自己能有源源不斷的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上市,又使原有科技資源煥發了巨大活力。
作為科研型實體,武漢健民中葯工程公司不但清醒地認識到技術創新在公司運行過程中的重要性,還建立起一套與本企業相適應的技術創新體系。它主要體現在對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技術創新人才管理、技術創新決策管理和技術創新過程管理等方面:(1)對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極為重視,先後投巨資從國內外購進各種儀器設備及相關技術,以品種改造和新品種開發為載體,大大提升了研發水平和能力。(2)把人才視為企業發展最重要的資源,高度重視技術創新人才的引進與管理,運用各種激勵手段,充分調動和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優化公司的人才結構。為保證公司員工的知識更新,又不斷探索和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機制,使他們有機會提高創新能力,有條件提高創新水平。(3)強化對技術創新決策的管理工作,建立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牽頭的專家顧問系統,主要負責中心的重大科技決策咨詢、重大科技項目評估、新葯研製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咨詢與指導等,從而降低了科研風險,提高了科研效率。(4)對內實行項目負責制,加強過程管理。對項目的管理、組織實施申報實行全過程監控,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進行有效考核和評估。
2、培養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好處
北經院—創意產業學院,培養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好處
摘要:新時期,經濟發展與教育的創新發展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論對國家,還是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培養適應新時期要求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擾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認為:必須拓展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倡導學生科研,開展學術活動,營造科技創新氛圃;實施課堂改革,加強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實際能力;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創新情感,發揮學生創新潛能;培養學習能力,注重素質教育。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素質教育
創新能力是指個人提出新理論、新概念或發明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孕育著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珍貴契機。高等教育是培養創新型高級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做好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造就一代適應新時期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就顯得特別重要。
創新能力是創造性人才的核心。根據培養創新型人才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在現代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我們必須以生為本,以全面革新人才培養模式為宗旨,積極探尋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和對策。筆者認為,目前許多高校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做出了富有特色和創意的探索,為我們提供了經驗。
一、倡導學生科研,開展學術活動
大學的基本宗旨是發展學術、追求真理。對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是把教學和研究相結合,讓學生早日參與科學研究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不斷追求新知識的精神養成善於獨立思考問題、科學思維的習慣,提高勇於實踐、勇於創新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要積極開展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團,以科學的專業課程體系為保障,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培育和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以提高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的整體水平。
經常舉辦各種學術活動,開設創新系列學術報告會,讓學生了解最前沿的學科動態,為後期的科技創新活動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成立創造發明協會等社團,激勵大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活動,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提供充分的硬體和軟體支持,有計劃地開展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成立學生科協或科技指導小組,以組織學生進行科技實踐、參加各種創新競賽,並在本科培養計劃中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取得課外科技活動或科技實踐的學分。通過創造寬松的科技創新環境,給學生的創造個性和創造力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建立具有「產、學、研」一體化功能的第二課堂,積極開展和鼓勵學生參與助學助研活動。讓學生提前介入科學研究,能使學生適應創新環境、培育創新品質,如舉辦學生科研課題活動等,也可以讓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毅力和責任心。
二、實施課堂改革,加強社會實踐,培養學生實際能力
堂是全面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充分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把創新教育的有關內容滲透到專業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去。課堂教學直接反映創新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要積極實行啟發式、引導式、問題式、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這是時代賦予教學的全新功能和要求;要在教學中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教師應將探索性、動態性、綜合性、合理性、個性化教學原則貫徹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要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是大學生一項基本技能,案例教學法有利於提高學生這一能力,可使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隨之提高。
通過社會實際活動,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鍛煉,了解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使學校進一步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密切專業、學生、社會的關系。
三、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創新情感,發揮學生創新潛能
可以說,沒有個性就沒有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全方位地保護大學生的個性,發揮他們的特長。然而,傳統的教育過分強調整齊劃一,學生就像一堆等待加工的零件,經過一道道程序,被鑄成千人一面的「標准件」,忽視個體的差異性,削弱了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必須轉變教師職責在於「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教育觀念,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要為學生稟賦和潛力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當然,發展學生個性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不是讓學生想干什麼就干什麼,自由自在、我行我素,如果這樣,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會誤入歧途。
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運用網路開展教學活動,它是實現教育創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有助於加快知識更新速度,突破教育環境的限制,加強課堂與現實世界的聯系,使學生表象形成和語詞的豐富更為容易,這樣,學生的感受和情感的表達才會分化性強、細膩度高、節制性好。因此,學校和教師應提供容量大的課件和信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這些訴諸感覺的內容都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成為學生情感發展的重要學習經驗。
四、培養學習能力,注重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
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隨著新知識的層出不窮和知識更新周期的不斷加快,各學科之間又存在著分化、綜合,只靠學校階段性的學習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求知的需求。新的邊緣學科、橫斷學科不斷出現,使人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知識已成為社會的核心,學習已成為社會最基本的要求。「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的人。」阿爾溫•托夫勒的這句名言已經得到全社會的重視。新時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必須主動打破學校階段性教育的束縛,在營造學習化社會的過程中,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即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並且明確學習是無牆的,隨處可學。因此,創新的關鍵就是學習——學習接受新知識,創造發展新知識。
學習是獲得知識的基本途徑,是創新的前提、進步的基礎。我們要研究大學生怎樣學習和應當怎樣學習,要教大學生「學會學習」。要使大學生真正會學,成為獨立、高效、自主的學習者,必須使大學生具有較高的認知策略和學習策略水平,對自身認知狀況,和水平有正確的評價,知道如何指導自己學習。因此,我們要普及「大學學習學」知識,進行整體學習素質教育,結合教學,進行分科學習素質教育。
大學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後備力量。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隨著新時期的發展會被賦予新的內涵。大學生創新應該是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應抓住發展機遇,確立現代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積極探索適合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的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發展服務。
3、技術創新對產品質量是否具有決定性作用
產業技術創新的特點和創新的形式密不可分,因此,本研究中將產業技術創新的特點和創版新的形式共同權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產業技術創新具有系統性的特點,需要相關企業協同創新。
由於產業技術是企業技術的有機統一,因此產業技術創新需要以某些骨幹企業為核心,聯合產業內外相關支持企業共同參與,協同地進行新技術的研製和開發。
第二,產品技術和生產技術共同創新。
任何產業的技術不管是通過多少企業技術實現的,是何分工,都必然存在著產品技術和生產技術。產品技術與生產技術是相互聯系的整體,設計完美的產品技術離開了生產技術就只能是潛在的技術。產業技術發展必須是產品技術和生產技術齊頭並進,平衡發展。
4、質量管理能夠促進企業創新嗎
質量管理可以促進企業創新。
1、質量管理有一個核心原則就是持續改進,永無止境的持續改進就包含了持續的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保證持續改進,這種創新主要集中在漸近性創新。
2、質量管理講究按程序執行,按制度辦事,所以對顛覆性創新起不到促進作用。
5、創新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影響創新的因素
一、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對創新影響最為直接。面對紛繁復雜、亂無頭緒的信息和事端時,給你提供思維策略,使你思路清晰的唯一辦法是邏輯思維。面對咄咄逼人、富有挑戰性難題時,能激發你走出困境的唯一辦法是非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理性的標志。創新的大廈必須要靠邏輯思維的支架來支撐。非邏輯思維是創新的啟輝器,創新的光芒要由它來點燃。在邏輯思維中,辨證邏輯思維對創新來說是最重要的,它是研究客觀世界內在本質的科學,在整個創新過程中,它居於指揮、統帥和調控的位置,其形式有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演變與概括。相對辨證邏輯思維,要注意克服的是非對即錯的形而上學思維。有些人的想法容易走極端,這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不是對就是錯。非對即錯思維使人的思維孤立和簡單化,嚴重影響創新活動的開展。
二、想像力
想像力能提高創新的層次,因為它不受已有事實的局限,也不受邏輯思維的束縛,所以它能拓寬創新的視野,插上創新的翅膀,盡情高飛。想到的未必都能做到,但做到的卻首先要想到。因此有什麼樣的想像力,就有什麼層次的創新。缺乏想像會使創新之源枯竭。
三、態度
積極的態度是創新的潤滑劑,被動、消極的態度是創新的滅火器。具有積極的態度的人,會主動安排計劃,主動克服困難,集中力量進行創新。具有消極態度的人只對發生的情況做出反應,而不想主動進入一個新情景,去創造一個新環境。他們認為環境的改變和創新,要依靠外部條件的變化。外部條件變化了,好的結果會主動送上門來。如果未變,就認為時間不到,應耐心等待。還有一種消極表現為怕他人批評,怕自己的觀點受到嘲笑。這個通病使大多數人喪失了創新能力和創新機會。實際上,有創新能力的人是不太在意別人批評的,他們善於評估別人的批評,會從別人的批評中吸取對自己解決問題有益的東西。
四、意志力
創新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創新本身就是否定,就是要挑戰舊說,建立新論,因此必然要面對困難和荊棘,這就要求創新者必須具有較強的意志力。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僅是為尋找一種合適的燈絲,就先後試驗了6000多種材料。缺乏意志力,創新將半途而廢。的確,創新的天空下搭建的不都是奪冠者的頒獎台,也有前驅者的絞刑架。創新者不光要面對「掌聲響起來」的瞬間,更多的是面對「無人喝彩」的孤寂之途和失敗之旅。
五、膽識、勇氣
一個人雖有豐富的想像力和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但如果沒有世俗觀念的勇氣,那麼他潛在的創新能力就難以形成現實的創新能力。缺乏膽識、魅力的根源就是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心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比如,害怕與人比較,害怕自己顯現愚蠢,怕犯錯誤,怕失敗。實踐證明,大部分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人都很自信,堅信他們的理想信念和工作能力。
六、習慣
習慣是人們已經熟練掌握的不假思索的自動調節的反應行為或適應性行為。思維有習慣,觀察有習慣,感覺、味覺以及人的興趣都有習慣。習慣一旦形成,主體便對其產生路徑依賴,並總能找到某些理由來捍衛它們,從而可能對我們開展創新活動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大多數習慣是一種非創造性的因循守舊的方式,從而成為創新的障礙。當然如果養成了創新習慣,那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
七、獨立或從眾心理
創新需要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見,否則就難以創新。從眾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磨滅我們的個性,妨礙我們產生創見,壓抑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從眾心理的外現就是隨聲附和,它是人們屈服於群體壓力或環境壓力所產生的一種「隨大流」的行為。
八、時間觀念
許多人認為自己太忙了,完成自己本職工作已經很不錯了,哪有時間去創新?創造、創新要太多時間,不專職去研究,是搞不了創新的。這種吝惜時間的心理不利於創新。實際上,再忙也可以創新。只要花點時間,靜下心來反省一下手頭工作,再想辦法改進工作,也許就會有創新出現。工作創新是事半功倍的事情,不僅能帶來工作碩果,而且可以節省寶貴時間,提高工作效率,讓你不疲於奔命。還有一種時間觀念也不利於創新,那就是不珍惜時間,認為來日方長,時間有的是,不抓緊時間進行創新,結果讓創新的機遇擦肩而過。
九、文化氛圍
社會環境、文化氛圍對創新非常重要。社會鼓勵創新、支持創新,以創新為光榮,那麼創新就會百花齊放。但如果像歐洲受宗教統治的中世紀,創新被視為異端邪說加以禁止和封殺,如提出太陽中心說的哥白尼受到教皇的迫害,宣揚太陽中心說的布魯諾被活活燒死,創新之路就將異常艱難,整個社會就會萬馬齊喑,所以歐洲的中世紀又稱黑暗的中世紀。綜觀以上創新能力的障礙,有許多都是由歷史形成的消極、落後的文化氛圍的影響和束縛造成的。要鏟除創新能力的障礙,就要從認識和營造先進的文化氛圍入手,重視個人的先進文化修養和個人所在單位的先進文化氛圍的營建,千方百計在社會上形成開放包容、倡導創新的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