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求變建議
1、技術創新方面的建議
建議
(一)加大對地市重點科技項目的支持。作為邊遠城市,我市科技資源和資金都有限。但是我們也有一些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優秀科技項目,希望這些項目能夠得到省里的重點支持,通過項目的組織實施帶動主導產業的發展。
(二)幫助引進產業亟需的高端技術人才。我市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對高端人才有較強的需求,由於我們的視野有限,層次不高,與產業高端人才很難建立聯系。希望省里在這方面給予我們幫助和支持。
(三)組織開展高端技術交流合作。為了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我們也經常聯合一些院校、科研機構組織開展一些技術交流合作,但是層次低、影響小,效果不理想。希望省里能針對全省各地市的情況,進行分類組合,組織開展一些專題性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高層次的技術交流合作,幫助我們引進一些優勢項目和技術,促進產業的發展。
問題
一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繫上步伐不快,全市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重點實驗室和企業院士工作站數量不少,但是機構的專業化程度低,參與市場競爭、帶動產業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二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等優惠政策落實不夠,還沒有形成以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為輔助的投入體系。近年來,全市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遠遠低於全省的平均水平,投入不足成為本埠企業後續研發匱乏、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運用不足。大多本埠企業對市場變化趨勢缺乏深入研究,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研發推廣力度不大,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不能有效組合,尤其是缺少自主技術和核心技術。新興產業技術多數還處於追蹤、模仿階段,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新業態培育滯後,技術集成化、經營信息化、質量標准化等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整體滯後。
四是產業融合支撐不足。科技與文化、教育、旅遊、生態、城市管理和服務業的滲透融合不夠,科技投入、研發創新和推廣應用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產業之間融合度不強、集聚度不高。自主研發創新、支持團隊創業創新的體制機制不完善、氛圍不濃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潮還沒有真正形成。
2、什麼是與時俱進,創新求變?
每一天人都在成長,每一分鍾世界都在發展和變化。生活在當代就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不然只會被無情地淘汰。
每一天人都在成長,每一分鍾世界都在發展和變化。生活在當代就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不然只會被無情地淘汰。在曾國藩所處的年代,他學習西方近代科技,雖力不從心,卻大開風氣之先,如開翻譯局、送幼童出國,都是千古未有之舉,表現出了其超人的遠見卓識,也是他自立自強精神的反映。
曾國藩被稱為中國近代化之父,實非過譽。而他對西方科技之所以發達的探究,沒有停在表面,而是追尋其中的文化精神,這便是高人一籌。
曾國藩說西方人的技藝所以妙絕,是因為他們每辦一事都集中精力,專注守一,越鑽越深,因此逐漸達到極致。可以說他認識到了近代西方科學發展的根本規律。西方的學科劃分較早,在古希臘時期,大學者亞里士多德就對世界上的各種學科進行了劃分,按照不同的門類,對不同的領域和對象進行鑽研,以探求其中的規律。西方近代學科基本上是在亞里士多德的基礎上逐漸深入的。以分類的方式來規范不同的學科範圍,有助於集中精力,取得成果。
在擔任京官的青年時期,曾國藩就認識到術有專攻的道理,他把必須掌握、關繫到治國安邦大計的學問歸為14類。在他的《綿綿穆穆齋日記》中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幾十四:日官制,日財用,日鹽政,日漕務,日錢法,日冠禮,日昏禮,日喪禮,日祭禮,日兵制,日兵法,日刑律,日地輿,日河渠。皆以本朝為主而歷溯前代之沿革本未,表之以仁義,歸之於易簡。
前世所襲談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創之。其苟且者知將來之必敞,其至當者知將來之必因。所謂雖百世可知也。
盡管上述14種學問並非完全現代意義上的科學,但卻是當時最關鍵的知識技能,其范圍涉及政治、軍事、水利、財政、運輸、稅收、法律、地理等各個方面。而曾國藩「自我更之」、「自我創之」的精神,正與現代科學的創新精神吻合。他已經意識到,要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就要接納與提倡創新精神,這在他的年代是很難想像的。
隨著認識的深入,曾國藩日益認識到分類的重要性。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初四,他在給曾紀澤的信中說:
大抵有一種學問,即有一種分類之法,有一人嗜好,即有一人摘抄之法。
他認為科學的研究分類很重要,這種研究的時代意義也很重要。
曾國藩對「專精」的認識並未局限在學科劃分的表象上。對他而言,方法與精神更為重要,這也更是他推崇西方人的主要目的。他認為,西方人「處心積慮,不臻絕詣不止」的精神是中國人所缺乏的,也正是中國最急需的。
儒家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種「通才」教育,從修身到治家到治國,幾乎各個方面都要涉獵,力圖培養全面的素質。在入仕以後,一個儒家出身的知識分子變成了治國理政的官員,更要凡事都能拿得起。一個封建官員所掌管的職務,包括了行政、軍事、司法、財政、社會福利、學校教育,幾乎各個方面。要想仕途通暢,在哪方面都要過關。這種「全才」的要求導致的結果就是「專才」被埋沒。
事實上,即使是全部涉獵的全才也不多,大多是半斤八兩的水準。這就是封建時代缺乏專門人才的主要原因,而這恰恰是近代科學發展的致命障礙。
有鑒於此,曾國藩極力推崇專精,這一方面表現在他與時俱進,直接倡導西方科技上,另一方面還具體地表現在他的用人行政中。曾國藩用人從不求全責備,他的原則是揚長避短,盡量發揮每個人的專長。所以,他手下吸收了大量的專門人才,其中包括了一些近代科學家,如徐壽、華蘅芳、李善蘭、鄒漢勛等。事實證明這些人才對他後來的洋務運動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
經過曾國藩的教導,他的兒子選了一條專精之路。曾紀鴻天分不高,又不夠勤奮,在作八股文、寫詩、練書法方面毫無所長,曾國藩曾對人說,他肯定考不中,因此引導他在自己擅長的方面發展。於是曾紀鴻選擇了最感興趣的數學,經過苦心鑽研,終於成了一代數學家。《清史稿》將他專門列入《疇人傳》中。
曾國藩對專精的提倡,給沉悶的傳統社會注入了科學精神,反映了新的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新的要求。從此,中國知識界開始踏上了近代科學的旅程。正因為不斷隨時變化,使得曾國藩由一個迂腐的傳統儒家知識分子轉變為治繁理亂、再造「盛世」的豪傑,實現了由「內聖」而「外王」,由「修身」到「平天下」的重大跨躍。「天道五十年一變,國之運數從之。」這句話是曾國藩變化觀的濃縮。「天道」都五十年一變,國家、家庭、個人更要隨之變化。洞察變化,感受變化,因為變化而改進自己才是明智之選。
曾國藩明辨大勢,在事關國家、個人命運的大事上,具有遠見卓識,這是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曾國藩的思想一生三變:早年在京城時信奉儒家,治理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採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後轉向了道家,可以說,這三次變化,都是曾國藩未變知變,及時調整人生策略的表現。這也印證了與時俱進者俱進的道理。
要想在某一領域有所創見,則須專致以求。但事物間往往都有聯系,如果在不該專的地方專,或者過於專一,則會大大限制自己騰挪應變的餘地。
因此,在專精與廣博之間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由博返約、觸類旁通,才更容易立足,這也是適應多種變化之後的均衡之選。這個平衡點意味著人生的相對平衡與正常。
大起大落的人生是辛苦的,勞神傷心。要做到與時俱進又要保留元氣,就要善於動腦尋找結合點。
蘭、鄒漢勛等。事實證明這些人才對他後來的洋務運動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
經過曾國藩的教導,他的兒子選了一條專精之路。曾紀鴻天分不高,又不夠勤奮,在作八股文、寫詩、練書法方面毫無所長,曾國藩曾對人說,他肯定考不中,因此引導他在自己擅長的方面發展。於是曾紀鴻選擇了最感興趣的數學,經過苦心鑽研,終於成了一代數學家。《清史稿》將他專門列入《疇人傳》中。
曾國藩對專精的提倡,給沉悶的傳統社會注入了科學精神,反映了新的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新的要求。從此,中國知識界開始踏上了近代科學的旅程。正因為不斷隨時變化,使得曾國藩由一個迂腐的傳統儒家知識分子轉變為治繁理亂、再造「盛世」的豪傑,實現了由「內聖」而「外王」,由「修身」到「平天下」的重大跨躍。「天道五十年一變,國之運數從之。」這句話是曾國藩變化觀的濃縮。「天道」都五十年一變,國家、家庭、個人更要隨之變化。洞察變化,感受變化,因為變化而改進自己才是明智之選。
曾國藩明辨大勢,在事關國家、個人命運的大事上,具有遠見卓識,這是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曾國藩的思想一生三變:早年在京城時信奉儒家,治理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採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後轉向了道家,可以說,這三次變化,都是曾國藩未變知變,及時調整人生策略的表現。這也印證了與時俱進者俱進的道理。
要想在某一領域有所創見,則須專致以求。但事物間往往都有聯系,如果在不該專的地方專,或者過於專一,則會大大限制自己騰挪應變的餘地。
因此,在專精與廣博之間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由博返約、觸類旁通,才更容易立足,這也是適應多種變化之後的均衡之選。這個平衡點意味著人生的相對平衡與正常。
大起大落的人生是辛苦的,勞神傷心。要做到與時俱進又要保留元氣,就要善於動腦尋找結合點。
3、如何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1、用「求異」的思維去看待和思考事物
在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多去有意識的關注客觀事物的不同性與特殊性。不拘泥於常規,不輕信權威,以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和現象。
2、有意識從常規思維的反方向去思考問題
如果把傳統觀念、常規經驗、權威言論當作金科玉律,常常會阻礙我們創新思維活動的展開。因此,面對新的問題或長期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要習慣於沿著前輩或自己長久形成的、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而應從相反的方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3、用發散性的思維看待和分析問題
發散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其過程是從某一點出發,任意發散,既無一定方向,也無一定范圍。
發散性思維能夠產生眾多的可供選擇的方案、辦法及建議,能提出一些獨出心裁、出乎意料的見解,使一些似乎無法解決的問題迎刃而解。
4、主動地、有效地運用聯想
聯想是在創新思考時經常使用的方法,也比較容易見到成效。我們常說的「由此及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聯想中的「經驗聯想」。
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這是人們能夠採用聯想的客觀基礎,因此聯想的最主要方法是積極尋找事物之間的關系,主動的、積極地、有意識的去思考他們之間聯系。
5、學會整合,宏觀的去看待
我們很多人擅長的是「就事論事」,或者說看到什麼就是什麼,思維往往會被局限在某個片區內。整合就是把對事物各個側面、部分和屬性的認識統一為一個整體,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思維方法。
4、為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出幾條建議?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能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事關國家的戰略利益和安全,事關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事關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後勁。目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及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成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緩解資源供應緊張壓力的關鍵,成為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自主創新,集全黨智慧謀劃自主創新,舉全國之力推動自主創新,盡快實現發展戰略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從依靠國外技術為主向自主創新為主轉變。
一、創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1、通過重大工程建設帶動重大技術創新
從國際經驗看,國家重大工程是技術運用、技術集成和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圍繞國家需求、體現國家意志和實現國家目標的主戰場。國家直接興辦重大工程不僅能夠帶動一批戰略性產業發展,而且能夠在關鍵領域實現重大技術創新。如美國,通過政府興辦曼哈頓工程,帶動了核技術的發展;通過實施星球大戰計劃,實現了航天航空技術的重大突破;通過推動信息高速公路工程,帶動了電子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最近正在抓緊實施的TMD、NMD計劃,對完善衛星定位、精確制導、快速反應系統將產生重要帶動作用。我國要緊跟世界科技發展趨勢,選准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全國主要的科技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攻破和掌握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進而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
2、建立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創新機制
長期以來,我國軍民自成體系,互相分割,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科技資源,也不利於從總體上統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因此,要從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全局出發,統籌國防資源和經濟資源,注重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軍隊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發展,形成軍民兩大系統資源共享、協同配合、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創新機制。除特殊需求外,軍品科研及生產項目一般應實行全社會的公開招標制度,其成果除了軍用外,要直接轉化為民用技術,用民用產品利潤支持軍工產業的再發展,形成以軍促民、以民養軍、軍民結合的良性發展格局。
3、制定鼓勵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政策
自主創新往往伴隨著風險。自主創新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需要國家的優惠政策支持。例如,日本企業研發投入最高可享受20%的稅收抵扣和100%的折舊率;美國企業每年用於技術開發新增投入的30%―50%可以抵扣企業所得稅,大大提高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因此,要借鑒國際經驗,盡快建立健全我國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一是制定優惠的財稅政策。各級財政要建立穩定的研發投入增長機制,集中用於共性、關鍵性和前沿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對企業研發投入允許以較大比例直接抵扣稅收;對社會力量資助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研發經費,也可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二是實施金融扶持政策。金融機構要建立授權授信制度,增加信貸品種,擴大科技信貸投入。要完善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貸款擔保體系,包括降低商業銀行擔保比例、建立貸款風險擔保准備金、加大財政貼息力度等。要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發展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等。
4、通過政府采購促進自主創新
隨著政府采購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國家都注重運用政府采購手段來促進自主創新,扶持本國產業發展。如《購買美國產品法》規定,凡是使用納稅人的錢采購商品,必須優先購買納稅人所辦企業生產的產品,只有當本國企業不能滿足需要時才允許進口。在日本,對社會公眾有利害關系的招投標項目,一定要有行業協會的推薦,其用意在於支持和鼓勵采購本國產品。但在我國,目前對使用進口設備實行減免稅,而對購買國產設備缺乏激勵政策,這是一種逆向調節,不利於國內自主品牌的發展,必須完善相關措施。一是盡快出台《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我國《政府采購法》規定:「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目前,要盡快出台《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增加這一規定的可操作性。要有目的地增加技術創新的引導,給予自主品牌產品優先採購權,通過前采購對企業的研發投入進行宏觀導向,通過後采購為企業研發成果創造穩定的市場空間。要以適當形式對積極購買和使用政府采購的重點產品及服務的單位給予一定的獎勵。二是加強對政府采購的監督管理。要建立健全政府采購信息發布和披露制度,加強對政府采購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規范招投標行為,對應采購自主品牌而未采購的,要嚴厲處分相關責任人,並取消該單位一定期限的采購權。
5、培養和吸引各類創新人才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人才是關鍵。目前我國人才十分缺乏,必須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思想,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風尚,加快形成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的有效機制。一是制定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規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根據國家自主創新的總體需要制定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戰略和政策,明確人才隊伍建設的目標及措施,盡快建成一支規模宏大、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的創新型人才隊伍。二是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機制。實行優先投資於提高人的素質的戰略,加大教育投入,調整國民教育體系,注重能力和素質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使我國盡快從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強國。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盡快建立市場主導、政府指導的人才資源配置機制;加大人力資本要素在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激勵和競爭機制,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以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培養和凝聚高層次人才。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不僅要出高質量的成果,更要出高水平的人才。要以培養戰略型科學家、學術帶頭人和科學家團隊為重點,將國家重大科技計劃與人才培養計劃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要通過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帶動,為優秀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乾的舞台。四是大力吸引國際優秀人才。首先,要建立全球人才信息網和人才儲備制度。及時收集全球人才信息,分析人才流動趨勢及各國人才政策,在此基礎上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其次,要採用多種形式引進人才。要以重要崗位公開招聘國際一流人才,以科技項目和人才計劃吸引優秀人才。建立「海外咨詢專家」制度,邀請他們參與我國重大項目、工程和課題的立項、評估。研究制定技術移民法,鼓勵海外優秀人才來華創業或工作。
6、把知識產權戰略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是鼓勵自主創新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把知識產權戰略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以強化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一是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把完善知識產權制度提到科技、經濟、文化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綜合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導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增強全社會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二是建立日常監督和重點檢查相結合的機制。大力加強對知識產權法律實施的監督、檢查工作,定期、不定期地組織各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機關和科技、經濟、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公安等有關部門,對各地區、各部門貫徹實施知識產權法律的情況進行聯合大檢查,重點查處一些重要的、有影響的知識產權侵權大案,督促解決一些地方存在的執法不嚴和對侵權行為處罰不力的現象,堅決查處和制裁各種侵權行為,及時有效地處理知識產權侵權和糾紛案件。
二、充分發揮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1、確立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
從世界經驗看,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100多年來,世界上對經濟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技術幾乎全部源自企業。發達國家80%的科研工作是在大企業中完成的。而在我國,企業尚未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沒有把技術創新作為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從戰略上盡快確立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一是逐步使我國科技體制由政府研究機構主導型轉變為企業研究機構主導型。在制定國家科技發展規劃時,要充分考慮企業需求,在科技投入、研究計劃和人員配置上向企業傾斜,逐步使我國科技體制由政府研究機構主導型轉變為企業研究機構主導型。將企業的重大技術課題列入國家科技計劃,對課題所需的基礎研究、開發性研究、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等進行統籌安排,並給予政策、經費支持。二是改進國家財政的科研投資方向。國家財政科研投資的方向,應從主要投向科研機構轉為主要投向企業,促進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除重大基礎研究、戰略研究外,凡是沒有企業種子資金參與的科研項目,就認為其產業前景沒有落實,國家就不資助科研經費,迫使科研機構和院校積極與企業結合,促進產學研一體化。三是推進形成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不同的企業可以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從多元化、多渠道的社會資金市場上尋求創新支持。健全和完善風險資本與證券市場,實現企業科技與風險投資、企業科技與社會資金的良性結合。對技術創新的風險投資應給予信貸和稅收優惠,引導風險資本和證券市場向科技開發產業增加投資。四是創建和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政府要通過誘導性和鼓勵性的財政、稅收和信貸政策,激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開展自主創新。對高新技術企業可實行一定的稅收返還或稅收減免,將科研經費全部計入成本。可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促進技術成果產業化。進一步實施火炬計劃,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擴大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規模,支持中小企業開展自主創新。
2、建立有利於企業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
由於缺乏創新機制,目前我國企業創新動力嚴重不足。2003年,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研發機構的只佔25%,開展研發活動的僅為30%;企業用於產品和技術研發的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75%,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比例通常在3%以上。因此,要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建立有利於企業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調整企業股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盡快建立起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層相互協調、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並把建立創新機製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二是把自主創新規劃納入企業發展戰略。把自主創新規劃與企業發展戰略一起制定、一起落實、一起考核。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產業技術發展趨勢,制定切實可行的自主創新規劃,並把規劃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要建立動態評估和調整機制,不斷跟蹤、調整、充實企業自主創新規劃。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構建有效的報酬與風險相對稱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把經營者的個人收入與企業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有效避免經營者的短期行為。
3、建立高水平的企業研發機構
要加強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提高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切實把提高經濟效益轉到依靠技術進步的軌道上來。一是加大資金支持。對技術創新的財力投入力度,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要加大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的幅度,盡快實現研發費用與GDP同步增長。加快培育科技創新的資金市場,調動和引導社會資金,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對企業研發活動的投入。二是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技術開發准備金制度,技術及人才開發費稅金減免制度,以及新技術推廣投資稅金減免制度等,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重點支持對行業科技進步貢獻大的研發機構建設。加強對研發機構的運行機制、資金投入、人員結構及開發成果等方面的建設和管理。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企業用於研發的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一般不能低於3%,高新技術企業的這一比例要在8%以上。三是鼓勵聯合研發。完善相關機制,加強不同企業研發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鼓勵聯合開發與創新,提高科技資源利用效率和運行效率。
三、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自主創新中的中堅作用
1、繼續推進科研院所體制改革
1999年以來,我國對科研院所進行了市場化改革,有效解決了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也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但也應該看到,這次改革對不同行業的特點要求考慮得不夠充分,改革後的科研院所注重應用性技術的研發,而對產業共性技術重視不夠。一些科研院所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忽視了長遠的技術儲備與社會效益。要區分不同情況,繼續推進科研院所體制改革,提高它們從事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一是明確劃分各科研院所的主要職能和次要職能,並確定發展方向和目標。對於公益類、基礎類科研院所的大部分撥款一般要通過與科研任務捆綁方式、以招標形式下達,提高事關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使它們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識創新基地。對於面向市場的開發類科研院所,要堅持向企業化轉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其成為技術創新的先導力量。二是引入競爭機制。科研院所負責人從任命制改為社會公開招聘,不拘一格地選拔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擔任。採用合同和階段目標管理責任制,通過由技術專家組成的評價機構,定期對科研院所工作進行考察和評價,把結果反映到負責人任免和經費支持上。在政府資助的科研院所中逐步推廣「研究開發課題中心制」,將以定員數為依據向科研院所劃撥資助金的傳統做法,改為以研究開發課題為依據,激發了科研院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加強科研院所對外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開放條件下科技全球化提供的機會,加強科研院所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科研院所整合全球技術資源、科技資源的知識和能力,及參與國際科技活動的能力與水平。
2、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創新能力
高校主要從事基礎理論研究,是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性創新的重要源泉。要加強高校建設,全面提升高校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加強學科建設。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要根據比較優勢,突出特點,選准主攻方向,有針對性地加強重點專業和重點學科建設,構建一批能夠為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提供重要知識和技術支撐的學科群。二是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加大對重點實驗室建設的支持力度,鼓勵多學科的交叉與綜合,積極探索成立多學科交叉的科研中心,尋求多側面、多角度的思考,產生創新性思維。三是完善高校科研人員評價與獎勵制度。尊重學科性質和工作性質的差異,尊重基礎研究的自身發展規律,進一步改革高校科研人員評價與獎勵制度,從根本上杜絕急於求成的短期行為。
3、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
打破我國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自我封閉的結構系統,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一是探索多種合作形式。通過共同研究、技術指導、技術培訓、科研器材的共同使用、關鍵技術信息的服務、專利使用等兼職、培訓等形式,整合、優化現有資源,建立以實現共享為核心的合作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建立技術中心、中試基地,或通過聯營、投資、參股等多種方式實現與企業的聯合,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二是企業研發要注重和高校、科研機構有機集合。企業研發經費要有一定比例用於產學研合作,以強化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的有效銜接,提高技術配套和自主開發能力。
四、要把引進技術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相結合
1、增加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創新的投入
引進技術是實現技術進步的捷徑。引進技術只有與消化、吸收和創新相結合,才能很快形成自主創新能力,擺脫對技術引進的依賴。因此,一些國家都大幅度增加這方面的投入。如日本、韓國等國家引進技術和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投入之比是1
5、對做好創新工作有何建議
腳踏實地
改變以往的觀念
嘗試新的事物
6、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創新求變
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內涵和創新
供給、需求、價格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所謂「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總需求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三駕馬車」組成。所謂「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時期某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商品或勞務,總供給可近似用總量生產函數來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共同決定。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
「供給側」包含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生產要素投入,如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土地等資源投入、企業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別對應著收入法計算的GDP中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稅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由制度變革、結構優化、要素升級等「三大發動機」決定。隱含在其中的還有三個重要的供給側因素:一是主體發展,包含勞動力或創業者、企業和企業家、投資者、政府管理者等主體素質的提高,及其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二是產業發展,含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新興產業成長等;三是區域發展,包含區域創新、區域結構優化、區域新增長點的形成等。結構性問題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問題、消費結構問題、區域結構問題、要素投入結構問題、排放結構問題、增長動力結構問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等。
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不妨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一個公式來理解,即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供給側入手、針對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幾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改革、財稅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價格制度改革、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生態制度改革等。可以說,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相當於從「政府調控側」轉向「全面改革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很多國家和政府求助於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強調需求側管理,它因有效應對上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而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核心流派,但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後刺激需求政策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且造成了增長的持續低迷,各國復甦乏力,證明凱恩斯主義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這一現象在我國也或多或少地存在。這表明,中國經濟中的矛盾已經不僅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沖擊,而且是中長期的、結構性的、內生性的問題。對總需求進行管理的刺激性政策對前一種情形短期內有效,但對後者尤其是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卻束手無策。因此,應該及時轉變思路,從總需求管理轉為對供給側調整與需求側管理相結合的結構性改革,才能重新激發創新的活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著力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住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是制勝要訣。主要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
一去產能。產能過剩的載體主要是僵屍企業。所謂僵屍企業,一般存在於國企中,它們長期受到政府保護,缺少市場競爭,盡管已經無法產生效益,但在得到政府背書後它們仍能繼續得到貸款,用貸款來發放工資、償還利息,久而久之這些企業便形成僵屍狀態。僵屍企業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動性,擠佔了市場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個產業,造成「幾個人沒飯吃,大家都沒飯吃」。對此,政府要主動從市場干預中退出來,要利用市場的力量強行去杠桿,讓「僵屍企業」破產的破產,關門的關門,重組的重組。
二去庫存。一提到去庫存,很多人認為,現在水泥、鋼材等原材料太多,要去庫存。水泥、鋼鐵等原材料庫存是很多,但通過經濟周期變動,是可以釋放出需求的,此外開拓其他新的用途、用替代方式也可以消化這些庫存。比如、鋼鐵、水泥多了,造路、造橋可能不需要那麼多,但我們要建設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等,都是需要水泥、鋼材的。還可以開辟新的、有真正社會需求的投資渠道,包括環保、教育、養老領域的投資,都可以帶動原來庫存的消化。現在最大的庫存是房地產;去庫存,主要是化解房地產庫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
三去杠桿。經濟學意義上的杠桿,即通過借債,以較小規模的自有資金撬動大量資金、擴大經營規模。在結構性矛盾中,如虛擬經濟、房地產的膨脹,都是杠桿在起作用。適度加杠桿有利於盈利,但如果杠桿率過高,債務增長過快,還債的壓力就會反過來拖累發展。所謂去杠桿,具體來說,就是在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增長中改善債務結構,通過行政力量與市場手段並舉,以可控方式和可控節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桿。經濟運行中,杠桿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問題是要規范,要有監管,要把握「度」。
四降成本。高成本是供給側最致命的硬傷。在經濟下行壓力大、需求潛力有限的大背景下,唯有減輕成本負擔才能改善企業盈利,提升資本回報率。為此,要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打出「組合拳」。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進一步清理規范中介服務。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進一步正稅清費,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營造公平的稅負環境,研究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要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並「五險一金」。要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金融部門要創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環境,為實體經濟讓利。要降低電力價格,推進電價市場化改革,完善煤電價格聯動機制。要降低物流成本,推進流通體制改革。
五補短板。現在經濟結構中的短缺是層次性短缺,主要是高層次短缺。要彌補這種短缺可能需要整個產業鏈一起補短板,而不是過去那種某個產業部門補短板就可以解決。近年來,我國居民境外旅遊中出現的「海淘」等境外購物現象,就是當前層次性短缺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境外購買的日用品,其層次與品質高,不僅是工藝精湛,而且也與所用材料有關。因此我們要補這個短板,就不僅是生產這類日用品的部門,而是與提供原材的上游產業部門都有關系。因此補短板,要提高上游部門產品的層次與質量,改進生產部門生產工藝等等,整個產業鏈有系統、有關聯地進行科技創新,最終將整個產業鏈的品質提升上去。此外,除了商品的短缺,當前服務的短缺更加嚴重。「互聯網+」更多是解決消費者服務問題,就是擴大了消費者的需求、增加了消費者服務的供給,但涉及生產者的服務短缺還很大。
以上五大重點任務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配合;在實踐中,要正確把握,按照中央提出的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要求,制定實施適合本地實際的政策措施,努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