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與創新
1、現在哪個男裝品牌更厲害?
中國十大男裝品牌第一位:勁霸男裝
勁霸男裝專注茄克35年,它用獨特設計終結了茄克的單調,從而成為中國高級時尚茄克領先者,同時引領茄克及配套服飾的研發設計,讓休閑裝更時尚。
中國十大男裝品牌第二位:柒牌男裝
柒牌集團始終堅持「創享中華時尚演繹美好人生」的企業使命,以「柒牌男裝比肩世界,中華立領風行天下」為企業願景,秉承「以客戶為中心,誠信感恩、創新馭變、拼博進取、協同共贏」的價值理念,演繹柒牌「比肩世界男裝」的品牌形象。
中國十大男裝品牌第三位:才子男裝
才子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1983年,坐落於福建莆田,是一家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服裝公司,涉及襯衫、西服、夾克、T恤、毛衫、西褲、休閑褲等全系列產品,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擁有2000多家專賣店。
中國十大男裝品牌第四位:七匹狼男裝
七匹狼品牌創立於 1990年,是中國男裝行業開創性品牌,恪守「用時尚傳承經典,讓品牌激勵人生」的企業使命,在立足於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積極挖掘的同時,將西方流行時尚元素融於自身設計理念,並致力於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創意產業的契合。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記得點亮採納哦,謝謝啦!
2、如何提高毅力和定力
你好,
我想你可以多看些類似的事例。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環境對人的成長是有一定影響的。逆境中的人因更能正視自我,挖掘自己的勇氣和巨大潛力,奮勇拼搏,而最終成材。
就成材而言,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是外因,是要靠內因來起作用的。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自古英豪出貧賤,紈絝子弟少偉男」了,因為順境中的人容易受迷惑,他們往往貪圖享受,不知奮進,不知道苦難為何物。而沒有志向,沒有進取心的人,又怎麼能成材呢?逆境中的人則不同,他們飽受磨難,一次次與命運和困難作斗爭,為走出逆境,大多都樹立了遠大志向和堅定目標。人沒有壓力不抬頭,沒有動力不奮進,一旦二者兼備,就會發揮出令人吃驚的潛力。這正是順境中的人一般不具備的。
當然,既然環境是外因,所以不是所有身處順境的人都不能成材,更不是所有逆境中的人都會成材,這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順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圖安逸,立下壯志,奮力拚搏,又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經不起磨難,就會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
古往今來,有許多名人都是經過逆境奮進成功的。像司馬遷,他由於李陵一案身受宮刑,蒙受大辱,但他終於頂過磨難,發憤寫完了輝煌巨著——《史記》。再如現代的華人張士柏,他經歷了從游泳健將到高位截瘓的巨大變更,卻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將它化為動力,勤奮學習,完成了許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還有張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勝枚舉。北京「宏志班」的學生們,個個在困境中長大,學會了用勇氣、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困難。他們像是野外的小草,飽經風雨蹂躪卻不倒伏,而那些溫室里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麼能與他們相比呢?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來,不經過風浪,就不能達到勝利的彼岸;不經歷風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經受磨難,就不能成大事。所以,青年們,如果你身處順境,請走出「溫室」,拿出勇氣迎接困難的挑戰;如果你身處逆境,也不要氣餒,要勇敢地克服困難。正如人說:「苦難是所學校。」而學得好壞要看自己。
還有司馬遷 臏腿以成史記
孫子 臏腿以成兵法
毛澤東向去北大教書卻分到北大圖書管理員,結果結識了當時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
蘇武 牧羊而得封侯
岳飛 抗旨才有風波亭一幕
20世紀6 7十年代的下放青年個個都是現在的人才
曾在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領導中國勞動人民推翻壓在他們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剝削制度的一代偉人毛澤東,小時候因無錢買書,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親戚朋友家去借書讀。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黃的豆油燈下苦讀。就是這種追求知識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使他有著宏大的理想和抱負,才使他後來成為中國傑出的人民領袖。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還常常在老闆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家裡買不起書,買不起做實驗用的器材,他就到處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車上做實驗,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車長甩了他一記耳光,他的一隻耳朵就這樣被打聾了。生活上的困苦,身體上的缺陷,並沒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終於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逆境
清初,大清子弟僅十二萬人對抗明朝的300多萬各種武裝,可謂逆境,但是,他們卻成功擊敗了明朝軍隊,還包括曾經代表人民意志的李自成,實際上,大清就是在逆境中成長的,可以用《易經》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形容,而大清一旦得到天下,立即進入順境,自鳴不凡起來,失去原來的謙虛與自強精神,八旗子弟竟在安逸的生活學會了做寄生蟲,喪失了大清子弟的本色,最後滅亡,給我國留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我們再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史來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也正是在歷史的逆境中產生、成長的,他們的逆境可謂艱苦卓絕的,如長征和抗日期間的許多艱苦日,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像的,但是,偉大、智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奮戰,建立了新中國;歷史如斯,人亦如是,所以,逆境更利於人的成長,漫長的中國歷史,各朝各代此起彼伏,興起的多是逆境中成長的.
值得人們欣喜的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人,真正居安思危,以史為鑒,正以他們親民、愛民、為民、務實、勤儉的作風,以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踐「三個代表」,並深刻地影響著所有的中國共產黨人,而且,他們已經真正徹底地贏得全黨全國人民的黨心民心,並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最廣泛支持和擁護,他們是新世紀中國人民的希望,他們正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領著偉大的中國人民向前進!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還有英國前首相希斯,他們都來自於單親的家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單親的家庭或者家庭暴力就有利於成長.
就人才成長的境遇而言,可分為順境成才和逆境成才。順境所提供的種種便利條件固然有利於人才成長,但逆境也往往是人才成長中經常遭遇而又必須正確面對的境沮。我國古代不少思想家都認為「多難興才」,魏派甚至說:「逆則生,順則夭矣;逆則聖,順則狂矣;草木不霜雪,則生意不固;人不憂患,則智慧不成。」他認為只有逆境才能成才,這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是,逆境成才現象所體現的某種愈義上的規律性,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一、人才成長逆築的成因分析
(一)特定歷史條件與社會政治制度使然
時勢可以造英雄,也可以扼殺和阻滯某些特定人才的進步與出現,造成人才成長的逆境。太平盛世對軍事人才需求不足,便不利於人們軍事才能的發揮,這是軍事人才成長的社會「逆境」;而在社會革命、武裝斗爭或天下分崩離亂之時,具有軍事才能的人應運而生,一展抱負,但這種時代,對於具有科學技術才能和文學藝術特長的人才來說,往往面臨求學無路、報國無門的不利境遇。可見,「時勢」對特定人才的成長也有逆境的一面。
從人類經歷的五種社會形態看,封建制度和神權統治最不利於人才成長,對人才摧殘最嚴重。在歐洲中世紀,軍隊人事制度以封建門第為核心,軍官身份是少數貴族的世襲特權,這就堵塞了大量平民及其子弟成為軍官並展現和發揮其軍事才能的渠道。我國隋唐後實行.的科舉制,實際上是限制人們發揮才能的一個圈套,廣大勞動者因生活所迫失去了學習的機會,根本不可能參加科舉走人仕途。明清時期以八股文取士,應考者只能依葫蘆畫瓢,替古人立言,不得有獨立之思想,科舉製成為束縛人們成才的一道枷鎖。這種制度性逆境不知埋沒了多少人才。
(二)落後的陳腐觀念和舊習慣勢力使然
我國歷史上的一些陳腐觀念和舊習慣勢力已經製造了種種逆境,至今仍然束縛著人才的成長進步。一是論資排輩的習慣性逆境。德高才隆之士能不能進身其位,要在資歷上排次序,「愚賢一概,必與格合」,晉職晉級都要「按照資歷往下排,一茬一茬順著來」。.資歷淺者只好服從安排,苦熬年頭,甚至長埋土中。二是嫉賢妒能的人際逆境。充滿嫉妒的環境,人才難以出頭,即使有成就,也不會有成就感,反而感到「窩心」受制。有的人容不得人才脫穎而出,甚至個別領導也缺乏應有的雅量,,寧可有才之士徒然荒廢,也不能讓他「冒尖」、「露臉」,以至造成潛人才「是龍得盤著,是虎得卧著」。三是封閉保守的社會文化心理逆境。中國傳統文化把保守、內向的心理品格作為一種自尊的美德,「弄巧不如藏拙」、「切莫班門弄斧」等處世哲學,就是.出於所謂「自尊」的需要。比如,青年才俊對工作有建議、有點子,在學術上有研究、有見地,甚至對一些權威定論產生懷疑,但是不露半點痕跡,因為一旦「班門弄斧」鬧出笑話,豈不丟人現眼,遭人輕薄,失掉「自尊」……。如此這般,使多少真知灼見化為烏有,又有多少創造才能胎死腹中?不適當地強調自尊,無異於為自己製造精神桎梏與心理逆境。
(三)人才發展中的不平衡使然
長跑比賽中,沖在前面的人往往承受更大的風阻力,或逆風力。人才的發展進步有著同樣的道理,某人一旦功成名就,甚至由此成了公眾人物,社會和周圍的人們對其關注就比較多,對其期望也-比較高,對其要求就會更加苛刻,這無形中就形成一種壓力,也可稱為一種「幸福的逆境」。
還有一種「馬太效應」造成的逆境:由於人才成長的進度不同,走在前面的顯人才,容易得到組織和社會承認,獲得榮譽和獎勵;那些未出名的潛人才,則難以得到承認,常常陷於「馬太效應」的困擾和逆境中。「馬太效應」往往以犧牲潛人才的發展為代價,來促進顯人才的發展,從而剝奪了潛人才的發展機會與發展可能。「馬太效應」通過這種「剝奪」機制對潛人才成長製造人為的逆境,起到障礙作用,這不僅壓制人才,而且埋沒人才。
(四)人才個性特質使然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在《論自由》中說:「有天才的人,在字義的命定下就是比任何人有較多個性的,唯其如此,也就比任何他人都更不能適應社會為了省去其成員形成個人性格之麻煩而准備下的那些少數模子而不感到有傷害的壓束。」人才的這種鮮明個性常常為舊的傳統觀念、腐朽社會制度和落後習慣勢力所不容,越是卓越的人才越要承受更多來自社會各方面的阻力。所以,個性鮮明的人才常常要面臨社會逆境的嚴峻考驗,尤其那些立志破壞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更是如此,他們要反叛於腐朽的社會制度,其個性必然為當時的社會所不容。而假若歷史上的思想巨人和政治巨人都那麼安分守己,順時聽命,那麼其所處的社會制度環境對他們就不構成逆境,但如果那樣的話,他們也就不成其為歷史巨人了。同時,那些個性鮮明、鋒芒畢露的人才,有時難免會在有意無意之間傷害與其發生聯系的一些人,容易樹敵積怨,加之自身才華出眾,樹大招風,又常遭人嫉恨,如果再有一些執拗和倔強,就會與周圍環境難以協調。人才獨特的個性往往在自身所處的逆境形成過程·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五)客觀條件和人才所處地位使然
逆境常常是由社會客觀條件、人才自身條件、人才在其成長中所處的地位等共同決定的。家庭出身貧寒,生存生活條件惡劣,是父輩的社會地位造成的,不可更改;天災人禍,突如其來,令人束手無策,非人力可抗拒;重大疾病、意外傷殘、先天不足,生理缺陷,是人生的一種不幸,誰也無能為力;人微言輕,懷才不遇,只能默等時機;初來乍到,環境不利,人際生疏,工作尚不能打開局面,只能從頭做起……。種種險、災、窮、困、厄造成的逆境,絕非人的意志可以使之轉移,有時人們確實無法選擇自己的地位處境。這正是人在客觀世界中的受動性的體現。
二、全面認識和辯證分折逆境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逆境確實對某些人才的成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但並非任何人都能在逆境中成才,也不能以逆境成才現象來否定順境對人才成長的積極作用。因此,對逆境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有必要進行全面客觀的認識和辯證具體的分析。
(一)逆境充滿荊棘但也蘊藏著成才成功的機遇
逆境對人才成長的確有諸多不利,然而如培根所說,「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逆境中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奇跡和成才成功的機遇。
古人說,禍兮福之所倚。有犀利眼光和創新意識的智者,總能打破常規,在危機中窺見機遇,找到轉危為安、反敗為勝的對策。1791年深秋法軍進兵荷蘭,荷蘭掘開運河,以為退兵之計。猶豫之間,拿破崙得知樹上蜘蛛大量吐出結網,根據知識和經驗,他判斷馬上將有寒潮來臨,於是發出停止撤退、准備進攻的命令。不久果然寒風勁吹,一夜之間河水冰封,法軍踏過瓦爾河,一舉攻佔荷蘭要塞烏得勒支城,避免了功虧一簣。這正是拿破崙在形勢不利的逆境中發現機遇的成功範例。黎明前特別黑,成功前格外難。人才成長過程中,只要在危機時刻再堅持一下,挺過最難熬的一段,那麼緊接著可能就是機遇的光顧,奇跡的出現。
(二)逆境壓抑人才但也激發人才成長的強勁動力
逆境給人才成長製造困難,形成壓力和壓抑,使人才成長備受挫折。但是,正如《菜根譚》中所說:「居逆境.中,周身皆針貶葯石,石氏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時,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糜骨而不知。」久處順境,易生驕奢淫逸和惰性。而人在身陷逆境時,資源匾乏,精神壓抑,成功慾望迫切,成才動機強烈,因此常常能夠取得在順境中難以取得的巨大成功。事實正是如此,豪門子弟多不成器。而出身貧寒者始終處於憂患之中,逆境使人別無選擇,逆境給人很大壓力,而壓力能激發出強勁動力。當然,這種動力作用,主要還取決於身處其中的成才者所採取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三)逆境磨難人才但也磨礪人才的優良個性
樹木受過傷的部位,往往變得最硬。人才成長也一樣,經歷逆境的傷痛和苦難之後,能磨礪出優良的個性。立志成才的青年如果能經歷一段逆境的磨難為自己的人生「墊底」,那麼以後不管遇到什麼意外和困苦之境遇,都能應對和承受。
少時苦難磨礪性情,可抑濁揚清成大業。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年輕時因反對種族隔離制度被捕人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小島上整整27年,3名看守總是尋找借口欺侮他。1991年曼德拉出獄並當選南非總統,當年在監獄看管他的3名看守也應邀參加他的就職典禮,曼德拉還恭敬地向他們致敬。如此博大的胸襟讓所有到場的各國政要和貴賓肅然起敬。後來,曼德拉解釋說,他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漫長牢獄歲月的悲慘遭遇給了他思考的時間,讓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了如何處理自己的痛苦。磨難使他清醒,使他克服了個性的弱點,也成就了他最後的輝煌。
傅雷曾經說:「不經劫難磨煉的超脫是輕佻的。」這句話至為深刻。逆境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使人學會駕馭自己的個性,適度地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淪為個性的奴隸,並消除個性中的不良傾向,成為一個自身發展和諧的、與社會相融的有用之才。
(四)逆境由不幸造成但也使人才獲得升華性補償
生理學中的「補償功能」認為,人身的某一器官如果發生病變或殘缺,另一些器官的功能就會相應加強,以補不足。如盲人的耳朵特別靈敏,手和足的觸覺也特別精銳,他甚至可以通過聲音、觸覺去辨別人的面貌和形象。
補償原理同樣適用於身處逆境者。斯蒂芬·霍金二十多歲就癱瘓,後來連話都說不成,但他創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史鐵生患嚴重腎病,但最後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作家。楊小凱飽受十年牢獄之苦,但他也因此而成為聞名海內外的經濟學家。貝弗里奇說:「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處逆境的情況下做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人們把這種現象總結為:因禍得以成功,因福歸於平庸。
三、逆境成才現象的現實啟示
(一)對青少年人才進行有益的逆境培養
人才成長初期,少年得志,未必是好事。宋朝神童方仲永,5歲就能作詩,傳為奇聞,但12歲時卻變得「泯然眾人矣」,就是因為優裕的環境害了他。有時,環境太好並不利於人才的成長。「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明朝宰相張居正,從小聰明過人,13歲參加鄉試的試卷令考官拍案叫絕,時任湖廣巡撫的顧玉麟卻建議讓張居正落第。他解釋說:「居正年少好學,吾觀其文才志向,是個將相之才,如過早讓他發達,易叫他自滿,斷送了他的上進心。如果讓他落第,雖則遲了三年,但能夠使他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更加清醒,促其發奮圖強。」這位巡撫的遠見的確令人折服。後來張居正果然成為中興明朝的傑出政治家,他在險惡的環境中堅持革新政治,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韌精神,這不能不說與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關。
對青年人才進行逆境培養,並不是刻意製造「逆境」,而是讓青年人到條件艱苦的環境中去磨煉,實際上是給青年人創造鍛煉成長的更多機會和條件。
(二)提高人才在逆境中奮進搏擊的逆境商數
同樣面臨逆境,有的人跨了過去,功成名就;有的人乃至有些高智商人才,卻陷了進去,被淘汰出局。究其原因,就在於他們缺少應對逆境、解決現實難題的能力。換言之,他們的逆境商數AQ比較低。
逆商AQ(Adversity Quotient),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也就是將不利局面轉化為有利條件的能力。如果-逆境無法避免,危局不可挽回,那麼面對現實就是惟一正確的選擇。初陷逆境,人的腦海里會出現一連串的惱怒,也會產生驚慌,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是,AQ低的人容易陷人其中不能自拔,反復抱怨,憤憤不平,卻忘記了去尋求解決辦法。而AQ高的人稍事之後則會冷靜下來,審時度勢,理智分析和判斷,從逆境中走出。這就是應對逆境的能力。逆商之所以為人推崇,是因為它體現了一種積極的價值取向。
逆境(AQ)跟情商(IQ)一樣,並非先天帶來,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AQ 。按照AQ的發明人保羅·斯托茨博士的觀點,應對逆境的能力可分解為四個關系因素—控制、歸屬、延伸和忍耐。控制就是認清自己改變局面的能力;歸屬是指承擔後果的能力;延伸是對問題嚴重程度及對工作、生活影響的評估;忍耐是指意識到問題可能會長久存在,需要堅持一段時間。培養逆商,主要應當在這幾個方面提高應對逆境的能力。
(三)講究逆境成才的策略
一是在等待和忍耐中轉逆為順。身處逆境要忍耐,沉得住氣,受得起委屈,坐得住冷板凳。這時,沒有機會,需要冷靜觀察,韜光養晦。如果在逆境中錯判情勢,急於求進,就可能招致更大災難和禍患。在逆境中只要坦然自處,奮發有為,就有可能在時機成熟時,化不利為有利,成其大才。
二是以樂觀心態超越逆境。這心態來自於對事業的沉迷和追求所產生的快樂,這種快樂不為任何逆境所掠奪、所壓制。因為逆境已經存在,不必急於改變現實,但可以在精神上超然現實,繼續在對事業的執著中尋找最大快樂。只有這樣,逆境消除之日,可能就是功成業就之時。
三是積蓄力量待機突圍。面對逆境,還應當注意運用頑強而靈活的反「埋沒」策略,要為破障突圍進行長期艱苦的力量積累和精神准備,待條件基本具備時,以沖天之勢突破逆境的羈絆,成就一番事業。比如當自己確已獲得突破性成就和創新成果,而又身處逆境的壓制和封殺時,要有「突圍」的勇氣,披發盤腸,大膽一搏—或跳出圈子爭取外界權威的支持,或爭取有效的「組織保護」,或跳槽流動、遠走高飛。
(四)對人為逆境進行組織干預
逆境能夠使人成才,但並不必然使人成才。逆境本身不賜於人們任何成就,在通常情況下,常常會摧殘、扼殺、毀滅人才。
對於組織一方來講,斷不可以逆境成才為名,置人才於逆境或陷人才於困境而不顧。不能把「逆境成才」當教條,搞盲目的「逆境崇拜」。畢竟,逆境中的成才是壓制性的,它不利於人才認知系統和身心性情的健康發展。任何組織和領導者都應對人才成長中的各種人為逆境進行必要的行政干預和思想教育工作,以消除產生逆境的不利因素,通過健全的制度安排、和諧的內部環境與適當的物質待遇,為人才的社會角色成熟和德識才學體全面發展提供更良性的空間,使人才遠離逆境的折磨與推殘。這也是社會和諧、民主、進步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謝謝
3、什麼是定力?
「定力」是佛家語。佛學之三藏十二部經典籍的核心或曰總綱,乃「戒、定、慧」三學,戒即戒律,定即禪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須「依戒資定,依定發慧,依慧斷惑」,方可「顯發真理,成正等覺」。而三學中,「定」又為佛法之中樞,有佛學家言:「廣義的定不單指禪定,定學的修持意在培養人之定力。
有定力的人,正念堅固,如凈水無波,不隨物流、不為境轉,光明磊落,坦盪無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凈,如如不動,不被假象所迷惑,不為名利而動心,定學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開慧。」由此可見,佛法修持者的定力如何,對其能否修成正果,至關重要。
(3)定力與創新擴展資料:
1、佛教語。五力之一。伏除煩惱妄想的禪定之力。見《雜阿含經》卷二六。《無量壽經》卷下:「定力、慧力、多聞之力。」 唐 錢起 《題延州聖僧穴》詩:「定力無涯不可稱,未知何代坐禪僧。」
2、借指處變和把握自己的意志力。 宋 趙善璙 《自警篇·善處事》:「或問 張無垢 ,倉卒中患難中處事不亂,是其才耶?抑其職耶?先生曰:『未必才識了得,必其胸中器局不凡,素有定力。不然,胸中先亂,何以臨事?』」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一個鄉里的媽媽兒,他可曉得甚麼叫作恆心,又可曉得甚麼叫作定力?」 冰心 《超人》:「 何彬 看完了,捧著花兒,回到床前,什麼定力都盡了,不禁嗚嗚咽咽的痛哭起來。」
定力是無論面對什麼都能保持住內心的一種意志力,"無論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就是定力的表現。
從一種方面來說,定力是對物慾的剋制力,即精神上的意志力。現代定力不拘泥於古代的食慾、性慾為人的兩大基本慾望了,有很多的貪欲都要剋制。
定力就是克服人性的某些弱點。比如喜歡爭出風頭,愛炫耀,只知美善不知美醜之類的。然後用自己成熟和有經驗的心態對面一件事,它不是想要就有的~一般是人經過很多的行為錯誤經過反省和反思總結出經驗然後自己吸收後並運用才能有的。
4、如何讓自己更有定力?
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靜修中,敲鍾的師父要時常地請鍾響起來,此前他要默誦一首偈子:
身語意合一
心隨鍾聲起
聞者醒迷夢
離苦趨正覺
然後他(她)呼吸三次, 請鍾響起來。我們其他人聽到鍾聲的時候,也要停止思慮,呼吸三次,默誦下面這幾句話:
聽呵,聽呵
這悠揚的鍾聲
將我帶回真正的自我
修習禪定是為了清楚在你體內、感覺上、意識中、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佛教中最珍貴的修行就是禪定。以一種好的心態來練習禪定是很重要的。為了能修禪定,我們必須多微笑。旨在提起正念的鍾聲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假設我們有個兒子,變成了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年輕人。對我們來說,要愛他也許是困難的。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人只有可愛才會被愛。如果我們的兒子已經變得很難讓人愛他,我們會很不快樂。我們希望自己能愛他,那麼這時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理解他,理解他的處境。
我們只好把空觀或其它課題暫時置之一旁,而把兒子當作禪修的具體課題。首先我們要終止感情和思想對我們的干擾,因為它們會削弱我們在禪定中的力量;同時我們要培養我們的定力,在梵文中,我們稱之為samadhi(三摩地)。孩子想做作業的時候,必須停止嚼口香糖、聽收音機,這樣他才能專心致志地做作業。如果我們想理解兒子,我們就必須學會使那些能轉移人注意力的事情停止發生。定(三摩地)是禪修中的第一個修行步驟。
現在我們有一個燈泡。為了使光不分散、集中起來,我們需要一個燈罩。光集中到書上,我們讀書就容易多了。習定就像得到一個燈罩,它可以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件事物上。坐禪、行禪時,不想過去,不想未來,安住當下,這樣我們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定力,藉助定力我們可以深入地觀察問題。這就是禪悟。首先我們意識到問題的所在,把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問題上,然後我們深入地觀察它,以了解它的本性 在現在這種情形下,即了解我們的兒子為何不快樂的根源。我們不想責備兒子,而只想知道他為什麼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通過禪定的方法,我們發現了所有導致他目前這種生存狀態的遠近因。我們觀察得越多,就越理解他,越理解他,就越容易對他產生悲憫和愛的情感。理解是愛的根源,理解就是愛本身。理解是愛的別名,愛是理解的別名。我們學佛時,這樣修行是有益的。
如果你種了一棵樹,它長得不好,你不會責備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永遠 不會責備樹,然而你卻責備你的兒子。如果我們知道怎樣去照顧他,他就會像棵樹一樣長得很好。責備根本沒有用。永遠不要責備,永遠不要試圖用理由和論辯來說服,它們不會產生任何積極效果。這是我的經驗。不要辯論,不要申訴,不要責備,只須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你表現出你理解了,你能夠愛,情形就會改觀。
悠揚的鍾聲是佛呼喚我們回歸自我的聲音,我們必須尊敬那聲音, 停止思慮和談話,藉助微笑和呼吸回歸自我。這不是我們身外的佛、而是我們的自性佛在呼喚我們。如果我們聽不到鍾聲,也就聽不到來自自性佛的其它聲音,如風聲、鳥聲乃至汽車聲或嬰啼。它們都是自性佛讓我們回歸自我的呼喚。藉助於鍾修行是有益的,一旦你能藉助鍾修行,你就能藉助風聲或其它聲音來修行 。從此以後你不僅可以藉助聲音修行,你還可以藉助色法修行。透過窗戶的陽光就是一種來自法身(Dharmakaya)的呼喚,呼喚佛身(Buddhakaya)和僧身(Sanghakaya)的現前。
"安靜,微笑,當下一刻,美妙一刻"。坐禪時,你可以背誦它,行禪時你也可以用它。你還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像數息:吸,一,呼,一;吸,二,呼,二;吸,三,呼,三……,直到十 。然後你再倒著數:十、九、八、七……,數息是一個幫助你專心致志、進入三摩地的方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定力,你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現修行上的突破,就不能夠契入禪機。因此呼吸、行禪、坐禪和其它修行首先就是為了幫助你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定,這叫做"止"。"止"是為了專心致志。就像燈罩防止燈光擴散使你更容易閱讀一樣,禪定的第一步是"止",止住散亂,集中到一個事物上。最好的事物、最有價值的事物莫過於你的呼吸。呼吸很妙,它把身心聯系在一起。不管你是數息還是僅僅隨息,都是為了"止"。"止"和"觀"是非常緊密的。一旦你止住了,書頁上的字就變得更清楚了,我們的兒子有什麼問題也就變得清楚了。"止"和"觀",就是禪定,就是禪悟。頓悟的意思是你有洞察力,對實相的洞察力。"止"也是為了"觀",反過來,"觀"可以幫助"止"。這兩者是二而一的。我們做那麼多事,跑得那麼快,形勢那麼糟糕,因此很多人會說:"不要光坐在那兒,干點兒什麼吧!"但是做得越多可能形勢越糟。所以你應該說:"不要總是忙忙碌碌的,坐下來吧。"坐在那兒,止住,首先成為你自己,然後再從頭開始。這是禪修的意義所在。你可以在禪堂、家裡或其它任何地方如此這般試一試,但你必須真正地坐,僅僅坐著是不夠的,既要坐,又要"是(安住當下 譯者注)"。坐禪沒有"是"就不稱其為坐禪。是什麼呢?是"止"和"觀"。
"止"和"觀"有很多方法。聰明的老師能夠發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提攜你。據說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可以助你契入實相。法門是修行的方法。當我們騎著一匹失控了的馬的時候,我想,我們最強烈的願望就是停下來。怎麼停下來呢?我們必須控制速度,保持鎮定,因此我們必須組織抵抗。茶禪中把兩個小時花在一杯茶上就是一種抵抗行為,一種非暴力抵抗行為。我們可以這樣做,因為我們有僧團。我們可以一起做,一起來抵制這種使我們喪失自我的生活方式。行禪、坐禪都是我們的抵抗。所以如果你想停止軍備競賽,你就必須去抵制,並且從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開始抵制。我在紐約看見過一輛小汽車,保險杠上有這么一條標語:"讓和平從我開始",這是正確的。"讓我從和平開始",這也是正確的。行禪可以是很有樂趣的。我們慢慢地走,一個人或與朋友一起,如果可能的話,選擇一些風景優美的場所。行禪是真正地在享受行走,不是為了到達某個目不暇接的目標,而只是為了行走本身。目的是活在當下,享受你邁出的每一步。因此你必須甩掉所有的焦慮和煩惱,不想將來,不想過去,而只是享受當下一刻。行禪時你可以牽著一個小孩子的手。你走著,一步一步地邁進,就彷彿你是這個地球上最幸福的人。
我們一直在走路,但是我們走路往往更像跑步。當我們那樣急匆匆地行走時,我們就是在把焦慮和痛苦印在大地上;我們必須這樣走 只把和平和寧靜印在大地上。倘若我們渴望和平和寧靜,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應該選擇後一種方式行走。這一點,每一個小孩都可以做到。如果我們能那樣走一步,那我們就能走兩步、三步、四步、五步。當我們能夠平和愉快地走路時,我們就是為全人類的和平和幸福作著貢獻。行禪真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方法。佛陀關於禪定的基本教法是《四念處經》(The Satipatthana Sutta)。有巴利文、中文以及其他多種語言(包括英文和法文)等版本可資利用。根據這部經文,禪定就是對在你身體、感覺意識中以及作為意識之對象的外界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你很清楚正在發生什麼,那麼當問題出現時你就能夠看得很清楚,並且有助於防止問題的進一步產生。當事情爆發出來了,那就太晚了。我們應當怎樣對待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最重要的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感受、言談,如何處理日常事務,這就是禪修。我們必須學會把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容易的事情可以嘗試著去做。比方說,吃晚飯前,大家可以圍坐在桌前,練習深呼吸三次。這樣做是為了使你恢復自我,成為真正的自己。我相信每次深呼吸都可以使你重新成為完整的自己。其次開始吃飯前你可以微笑著看看大家,每個人看兩、三秒鍾即可,不用花太長的時間。我們總是沒有時間互相看對方,包括那些我們所愛的人。一旦無常,很快一切都會太晚了。毫不掩飾地去欣賞自己家裡的每個成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在梅村,每天吃飯前有一個孩子誦偈。端起一碗米飯,他知道他是非常幸運的。作為難民,他知道在東南亞的很多國家,孩子們吃不飽飯。他們在西方買到的這種大米,是從泰國進口的最好的大米。孩子們知道,即使在泰國本國,泰國兒童也沒有機會吃到這樣的大米。他們吃劣質大米。好米留給國家出口換外匯。當一個難民兒童端起一碗米飯時,他必須記住他是幸運的。他知道每天有40000個像他一樣大的孩子死於飢餓。然後孩子說一些類似於下面這些話:"今天,桌上有媽咪剛做出來的好東西。爸爸在那兒,哥哥在那兒,姐姐在那兒,咱們大家這樣坐在一起吃飯,真好。我知道有很多人在挨餓。為此我很感恩。"
為了把覺照帶入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修行方法我們可以嘗試著去做:在電話的間隙呼吸、在商務會議的間隙行禪,幫助飢餓兒童和戰爭受害者的同時修習禪定。佛教是入世的。倘若佛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毫無關系,那麼修禪又有什麼用呢?
練習呼吸和微笑時,你可能會覺得非常愉快。有很多條件可以利用。你可以在禪堂練習,可以在家裡練習,可以在公園里沿著河邊練習,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練習。我建議我們在各自的家裡都設置一間練習呼吸用的小間。我們有卧室、餐廳、廚房,為什麼不能有一個練習呼吸用的小間呢?呼吸是很重要的。
我建議那小間布置得樸素些,光線不要太亮。你也許想要一隻小鍾,一隻有著優美聲音的小鍾,幾個坐墊或幾把椅子,或許再要一瓶花,以提醒我們回歸自性。孩子們可以專心致志地、微笑著插花。如果你家裡有五個成員,你可以買五個坐墊或五把椅子,再加上幾個給客人的。也許你會時常邀請一位客人來與你一起練習三、五分鍾的靜坐和呼吸。如果你想要一尊佛的雕像或一張畫像,請挑剔些。有很多次,我看到的佛像是既不放鬆、也不安詳。可見製造佛像的藝術家們沒有練習呼吸和微笑。如果你想請個佛像到家裡來,請挑剔些。為我們的孩子著想,這張佛像應該是微笑的,快樂的,美麗的。如果他們看到佛像並沒有感到精神為之一爽和快樂,那它就不是一尊好佛像。如果你找不到一尊美麗的佛像,請等一等,先用朵花代替。花就是佛,花有佛性。
我認識一些家庭設有專門練習呼吸用的房間。 早飯後,孩子們進去,坐下來,呼吸十次,呼 吸 一,呼吸 二,呼 吸 三,十次,然後去上學。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如果您的孩子不想呼吸十次,三次怎麼樣?以作佛為自我期許來開始這一天,是開始新的一天生活的非常好的方式。如果我們早上是佛,在全天的時間里都努力去滋養這個佛,那麼這一天結束時我們就能夠微笑著回家 這尊佛仍在,沒有被我們丟失。當你生氣時,不要做任何事,也不要說話。隨著呼吸慢慢地走進呼吸間。(呼吸室象徵著我們內心的佛土,只要需要,我們隨時都可以進去,即使我們不在家)。我有個朋友,每逢生氣時,他就到家裡的休息室中去,呼吸三次,請鍾響一次,然後開始誦偈。這樣他立刻感到好受多了。如果他需要多坐一會兒,他就呆在那裡。他妻子准備晚飯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呼吸室里傳來的鍾聲,這鍾聲也提醒了她專心致志於她的工作。每逢這種時刻,她很激賞她的丈夫。"他真棒,真與眾不同。他知道怎樣對付自己的怒氣。"如果她剛才生氣了,她的怒火這時也就慢慢平息了。有時她會停止切菜,去呼吸室跟他一起靜坐。這幅畫面是這么可愛,遠比一幅昂貴的肖像畫更美麗。這樣處理問題對每個人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不只是言教,而且還身傳。當你的孩子生氣時,你不必說:"去那間屋子!"你只要握著他(她)的手,一起走進呼吸室,一起靜坐。這是最好的和平教育。作為一個佛來開始一天真是美好。每當我們感到自己將要離開自性佛時,就坐下來呼吸,直到回歸真正的自我。我要建議你們三件事:在家裡安排一個呼吸室,用於禪修;每天早上與孩子一起練習幾分鍾的呼吸、靜坐;睡前與孩子一起去練習緩步行禪,只要十分鍾就夠了。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它們能夠改變我們的文明。
5、如何提高我們的定力
妙善老師的開示:我們有些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怕別人不理解自己,或者會誹謗自己,誤會自己,攻擊自己,怕落下一些不好名聲,因此會生一些委屈和煩惱這種心理,因而形成了修行路上畏首畏尾,畏縮不前的這種障礙。如果分析這個問題出在哪兒,是自己還沒有看破虛名,把自己的虛名看得很重。本性是空,那麼虛名呢?也同樣是空,別人說你再好,你也沒有多長一兩肉,別人說你再不好,你也沒有掉一根汗毛,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障礙,還是自己心理接受了這種誹謗攻擊和誤會,如果你把這種誹謗攻擊誤會當成自己修行的助緣,是不是可以幫自己修忍辱修定力,這也是機緣到了,如果沒有人攻擊誹謗誤會你,你怎麼修忍辱,你怎麼修定力,你怎麼去磨性。那麼真正明白道理的修行者,在受到別人誹謗攻擊誤會的時候,心裡很明白,幫自己修定力修忍辱的助緣到了,不僅不生煩惱,不生障礙,還會發自內心的去感謝他們,感謝他們什麼?他們是大菩薩,在助自己修六度法裡面的忍辱,是成就自己,所以不僅不煩惱還會感激他們,感謝他們。在古時候有這么一個典故,在一個村莊裡面有一對年青的男女,還沒有結婚,但是這個女的懷孕了,過去古時候因為封建社會比較保守,家規,族規非常嚴格,他不敢說出來誰跟他發生關系懷孕了。當家裡面父母一直在苦苦逼問的時候,最後她沒有辦法,她說是鄰村旁邊一個寺院里的老和尚,結果這個村的鄉民們,圍著寺院大罵這個和尚,把這個孩子扔給和尚,這個和尚出來以後,聽到他們在罵,把孩子扔給他之後,他抱著孩子,連一句解釋的話都沒有,扭頭回到寺院去了,用小米粥喂養這個孩子。他為什麼連解釋都不解釋?如果你心裏面還有委屈的話,那麼會怎麼樣?肯定要解釋幾句,起碼會說這不是我,他冤枉我。他連解釋都沒有解釋。說明了他已經看破放下了一切虛名,怎麼罵怎麼污辱他,對他來說都是空相,都是假相,所以他不心生委屈,用不著來解釋。幾年之後,這個女子良心不忍,良心發現,向父母說出了實情,最後父母和全村的老少們到寺院門口,跪到那個地方向這個老和尚請罪,老和尚聽說之後,抱孩子出來,把孩子遞給他們,仍然是沒有一句怨言,扭頭就回到寺院去打坐了。所以真正修忍辱修定力,把虛名完全看破了,真正看破了才能放下,而不是說強壓強忍,達到了一種無聲法忍。畏懼惡名的這種障礙,實際上還是自己心裏面看虛名看得很重。當別人誇贊你的時候,你就高興,同樣是動心動念,在生分別,在生貪圖虛名之心,等於在修貪心,當別人攻擊你誹謗你的時候,你如果生了委屈,瞋恚,那麼仍然是動念,仍然是心隨境轉,如果把握好這個機緣的話,在這種狀態下,好好修定力修忍辱,那麼結果怎麼樣?境隨心轉。我們現在有一位同修,在網上發表一些文章,有一些不理解的人在網上罵他,罵他「放狗屁」,他很幽默的說,放是放下,輕松之意,狗是忠誠之意,屁是通暢之意,有何不好,盡管來吧,我這里已經開始接功了,這就是放下虛名,把那些攻擊誹謗的話,把他轉過來。這種現象很多修行人在不明道理的情況下去打坐修定,很容易出現著相著魔的情況。我們在前幾年,有一次我帶了一些學生去閉關,其中有一個他有天眼也有天耳,打坐入定的時候就看到了很多人,很多陰性的眾生,在他周圍跟他說話,我們是在一起打坐,他就正打著坐就說開了,後來等到收功以後我就問他,我說你在跟誰說話,他說我周圍這些人,他們跟我說話,我就跟他們說話,我說你已經著魔了,他說我好幾年了是這樣,還認為自己是有神通,不知道這是著魔的現象。所以我們在一塊閉關的時候就發現了他這種現象,就跟他說以後你在打坐入定當中無論看到什麼,都不要理他,無論是看到佛還是看到魔,無論看到任何境界,只要記住兩句話就不會著魔,哪兩句話呢?是「不貪不求不執著,不理不採不動念。」只要把握住這兩句話就不會著魔,有些人看見魔可以不理他,但是一看見佛就動念了,心生歡喜,同樣會著魔,因為什麼?因為你心裏面還執著有佛,另一面帶得肯定是魔,因為佛魔也是一不是二。魔也會變得跟佛一模一樣,而且也能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甚至講經說法都能跟佛講得一模一樣,沒有開悟的人是絕對辨別不出來的。曾經在釋迦牟尼佛將要涅磐的時候,就是大涅磐經裡面有這么一個事情,佛將要涅磐的時候問喬陳如,說阿難現在在哪裡,喬陳如說,阿難現在在離這個地方有幾里的地方,被六十二萬億魔圍困,六十二萬億,那麼多魔圍住他,而且這么多魔都能變得跟佛一模一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講經說法也跟佛講得一模一樣,當時因為阿佛雖然跟佛跟了二十多年,侍候佛侍候了二十多年,但是他當時還沒有開悟,所以他辨別不出來,所以我們在打坐入定的時候,無論見到任何境界都不要動心動念,無論是佛還是魔,都是在幫我們修定力,都不要去著相,一著相就著魔了,那麼這是修行八正道的內容。給大家簡單介紹到這里。凈空老法師所講的,修行就是修心,在哪修行,在生活中工作中去修,把這個心溶入到生活中去,生活是外道,修心是內道,內外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有些同修,不止一個同修,曾經來問我,他想出家,我問他,你為什麼想出家,他說我在家很煩,我說你出家就不煩惱了嗎?他答不上來了,真正的修行,應該是在世間修行,過去有句話是:「小隱隱於山林,大隱隱於世間。」就在世間的紅塵當中去修心養性,在世間的這些花花世界當中去磨自己的性,去修自己的定力。甚至我給一些學生們講,「你去逛商店,是外道是內道?」他說是外道。我說逛商店能不能修心,他就不知道了,逛商店的同時也就是在外道中修內外,你進到商店裡頭,那些貨是琳琅滿目,你眼睛看得非常清楚,但是不需要我就是不動心,有很多女同志逛商店的時候,看到這個也好,也想買,看到那個也好,也想買,這就是動念了,不需要,你再好我也不買,我不動念頭。所以在外道中修內道,內跟外本來就是一不是二。你可以把你的修行溶入到每天的穿衣吃飯生活工作當中的去,在外道中修內道工夫。這才真正把握了。我們在這幾天在講課的過程當中,也有個別人在這里邊進行有意的干擾,下來以後,在課後,有些同修跟我談論到這個問題,就覺得這人不可思議,在這種課堂上進行搗亂進行干擾簡單是不可思議,修行隊伍中怎麼還有這樣的人,人道的標准都達不到,就不可理解。就是反感。對於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去正確認識,能在這里頭進行干擾故意搗亂,這種情況是一種什麼現象呢?我在前幾年已經證到了一個什麼問題?就是說,雖然我們很多人表相上是在人道,但是不能光看錶相,肉體是在人道,但是神識在各道的都有,神識是對應哪一道,他的神識就已經提前運行到哪一道去了,神識是超光速的,肉體是三維的,光速以下的。有很多人,他神識是在畜生道,惡鬼道,或者地獄道。象這些人,他的神識就是在惡鬼道,他符合惡鬼的這種心理。鬼道他有個什麼心理呢?他在一些場合,或者一些人或者一些事進行搗亂,搗亂了以後,因為惡鬼道是因為貪因墮得惡鬼道,貪出什麼呢?貪出一種心理的享受,他這種享受是建立在一種什麼基礎上的呢?建立在給別人搗亂,給別攪和亂了,心裡頭很高興。曾經有過這么一個事情。以前在一個公路上,這個公路這個地方總是翻車,老在這個地方翻車事故,後來呢?有一個人功能的人就到這邊來看了,看了以後發現什麼呢?看到在路邊上有一群小鬼,這群小鬼他干什麼呢?汽車從這兒經過的時候,他把那司機的大腦給弄糊塗,讓他翻車,死一個人,他又多了一個小鬼,他們就拍手,在那拍手啊,很高興,小鬼就是攪和這個,干這個事的。還有一些農村到了夜裡頭,滿村的狗都叫喚,那也是小鬼在作怪,他把滿村的狗都逗的,讓它叫喚,他在那拍手,非常高興,這是小鬼的心理,我們對待在道場上進行有意干撓,搗亂這些人,心裡頭不要起煩惱,為什麼?這種現象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磨性修定力的很好機緣,你看到這種情況起反感了,說明你動念了,你起煩惱心了,起執著心了,執著什麼呢?執著了善的一面,所以你看到了惡。這種現象並不是惡,他是在成就你的定力。我們還應該感謝這種人,我們應該感謝他。在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定力。他其實心裡頭也很可憐,他不惜下惡鬼道來成就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去挽救他幫助他,怎麼才能真正挽救這些人,如果我們被他干擾了,動心動念了,或者是被他干擾的退出這個道場,那麼他就得逞了,得逞了結果他就造了更大的業,他就在惡鬼道了,他就要下無間地獄了,我們動念不動念也關繫到他今後的生存出路問題。因為在佛門里有一句話叫「障人修行,地獄果報,」障礙別人修行,障礙別人接觸善知識會得到下地獄的果報,因為你這是斷別人的慧命,得到下地獄的果報,所以我們不動心不動念,也是在挽救他,如果一動心一動念,等於他造更大的業,他就從惡鬼道進入了地獄道,所以我們把這種現象作為幫我們磨性、修定力、不分別善惡的一種機緣,還應該感謝他,就是這樣去看問題,你心裡邊就不生煩惱了。第四個方面佛魔平等。有些可能聽到這個題目,會感到吃驚或有異議。佛和魔怎麼會是平等?尤其是我跟一些基督教的同修們說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堅決反對我這個意見,他們說魔鬼是堅決要把他弄到地獄去,要把他滅掉。我說你把他滅掉了嗎,能滅掉嗎?他也回答不上來。那麼佛和魔從表面上看好象是對立的,但是佛和魔也是平等不二的,也是象手心和手背一樣。那麼我在過去,在開悟之前,也和許多同修一樣,對這個問題理解不透,認為自己是在修佛,別人,誰要是干擾我阻礙我誰就是魔,是這種錯誤的理解。明白道理之後才知道,佛和魔本來都是自己心理生出來的,魔由心生,魔與佛是一樣,都是從宇宙本性里的一種自然顯現,也都是你一個人,只是同一事物的兩面,怎麼去理解呢?當你心中非常清凈的時候,沒有妄念,不生煩惱的時候,你這時候就顯現的就是佛性,當你心生煩惱執著或者是起嗔恨發怒的時候,這時候你又變成了魔。因此說,佛與魔都是你本性的顯現,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心,佛與魔就在一念之間。是一起所生,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佛與魔當然是平等不二的。那麼我們分析一下,佛與魔他的作用,當然他也是相互襯托,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關系和作用。我們修行人常講。小磨成小佛,大磨成大佛,不磨不成佛,可見,要想修成佛,必須魔來磨。每個修行人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如果沒有各種病魔,災魔,煩惱魔,生死魔,各種的魔來磨你,你能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嗎?在你修行的道路上,哪一分清凈心的產生,哪一分定力的成就不是魔來助你。相反在你修行道路上,心魔逐漸被降服,在減少,又何償不是佛對魔的渡化,魔與佛都是你心在相互轉化,當你中道行的時候,即顯現為佛,偏左偏右的時候就顯現為魔。當一個人修行到較高層次的時候,心如果稍微偏一點則會產生更大的魔力。我們有很多同修看過楞嚴經,楞嚴經裡面有五十陰魔,當你修到淺層定力的時候,一般還不會出現五十陰魔,修到非常深定力的時候,五十陰魔就會逐漸顯現出來。修行越是到了高層次的時候,來幫你修定力的這些魔也是高層次。到那個階段,所來進行幫你磨性的那些魔,一般都是天魔,層次相當高。那麼佛和魔為什麼說是一體,我們從修行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一般人修行都要修定力,那麼定和動,也是一不是二,當我們修定力修到很高層次的時候,很深層次的時候,天魔的宮殿就會自動進行震動,因為他是一,你這邊越定,他那邊越動,天魔他就知道你這個地方在修定,他就必然要來干擾你。那麼這個時候正是你修定力的大好因緣。對於天魔,各種天魔來干擾,這時候不能起任何一點動念和動心。稍有動念就會造成天魔附體。甚至有些修到了很高很高的層次,出現了不可思議的境界,認為自己已經有所得。就這么一個念頭,就可能會遭致天魔入體,所以修到高層次的時候,越往上越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不能有任何絲毫的傲慢和所得之心。我們把佛和魔這個平等不二的關系搞清楚之後,知道無魔不成佛,那麼魔來障礙我們是來助我們修行,幫我們磨性,助我們修定力的大好機緣。如能悟透此理,修行路上再遇到魔障之時,就不會埋怨各種外界的干擾,明知魔是由自心而生,心若平靜魔自滅,心若執著魔自生,一切都是自心的變化和顯現。另一方面,當外界產生魔的干擾之時,心裡很明白,這是幫自己修定力的助緣到了。不動心不動念,如能把握好助緣之機,則沒有辜負魔的作用,因此魔就轉為佛。所以我們在修行道路上,能夠把握這種良機很不容易,一般到這個時候很容易動念,這一點我們有緣的同修可以看一看楞嚴經。因為楞嚴經不是太好懂,有些初學者可能還看不懂。到了一定層次可以看一看楞嚴經。那裡面寫了五十陰魔,寫得非常清楚。根據以上所講的幾個方面,只有修出平等心,才能真正斷掉分別心,修出清靜心,我們還可以從另外一個例子來看,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我們每天都要上樓梯,樓梯有各個不同層次的台階,無論這個台階的層次再高再低,都是平等不二的,有分別心的人總認為高是好,如果把下面的台階都去掉,上面的台階能單獨存在嗎。所以從這一個很小的實例就可以認識到。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平等不二的。第五句:念起不隨即無念。什麼是念起不隨即無念呢?就是我們平時你想不讓他起念頭是不可能的,這個念頭他會自動出來的,甚至我們修禪定修到很高的定力的時候,他還會從第七識第八識里頭自動往外出。即使是不想,因為第七識第八識里的程序會自動往外出,所以你不出念頭是不可能的,那麼怎麼辦呢?念起來了不去隨他往下想,要有一個覺察,這就是覺悟,覺醒。如果你沒有覺悟,念起了你隨著往下想,等於在做夢一樣,你認為那是真的。夢里我們都認為是真相,當夢醒的時候,就叫覺醒了,這時候才知道那些都是假的,但是有些糊塗的人等夢醒了以後還在那想。哎喲!我這個夢是什麼意思啊?然後去找老師問,我昨天做了個夢,老師你給我解解這個夢是什麼意思啊!這是妄念上加妄念。然後再去引著別人也得跟著你起妄念。修行人都想修清凈心,不出妄念,但是大腦他會自動不停的生出各種妄念。甚至有時候還會出來一些離奇古怪甚至不可思議的念頭。當念頭起來的時候,既不要去討厭他,也不要去煩惱壓制他,好更不要去害怕他,不要想著,我怎麼這么多念頭啊!往往是你清凈下來你才會發現你的念頭這么多,不清凈的時候,你那個念頭一出來,你隨著想下去了,你根本發覺不了你在起念頭,你在打妄念。所以當念頭起來的時候,不理不睬,不跟他走。這時候要能讓他覺醒過來。這個不起念頭,並不是我們所想的腦子裡面空得什麼都沒有了。空得什麼都沒有,那是一種頑空,那種頑空有些人那些人也能修到那個層次,但是頑空的結果如同石頭木頭一樣,他沒有知覺,不起妙用,不起妙用終究不能成佛。你悟到的東西,這些智慧得會去運用,而且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在樣樣事物當中能證到這個本性,得會運用這種智慧,如果空得什麼都不用,就成傻子了,成木頭石頭了,那也不行。既不能夠偏左也不能偏右。也就是既不能胡思亂想一直打妄念,也不能空成了那種頑虛空。所以真正修清凈心,要會用善巧轉化的工夫,當念頭起來的時候,怎麼辦?如果這時候你控制不住這個念頭,總是一直往下想,這時候怎麼辦呢?提起佛號,就是念佛號,或者念咒語,這時候妄念就自動轉空而消失了,這就叫念起不隨即無念,如果念頭起來你隨著想下去,那麼你就動念了,念起不隨即無念,念頭起來了我沒有隨著想下去,等於是無念。所以佛經裡面開示我們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不怕念頭起來,就怕你覺悟得太遲了,沒有覺悟沒有警覺到,這個念起不隨相當於什麼呢?相當於我們在路上畫上兩條線,你在線當中往前走,當一條腿剛剛出了線的時候,你就察覺到了,趕緊把這條腿收回來了,等於你還沒有離道,沒有偏離軌道。如果一直走出去了沒有察覺,那就已經離道了。所以為什麼說念起不隨即無念呢?這就等於察覺到了又把這個念頭收回來,等於無念,等於沒有離道,就是這么個含義。所以這也是個很細的工夫。在做事情之前,就是在這個事情還沒有緣之前,不去攀緣,並不是說我去糊思亂想。比如說咱們在聊天室里邊給大家講課,如果還沒有緣之前,我就想,我要去給大家講課,這就是攀緣,已經動念了,這是有同修向我提出了這種要求,要求我在聊天室裡面給大家講成佛之道,我是隨著這個緣來進行做這個事情。這就是事前不去攀緣不去動念,不去想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如果還沒有緣,你就去想,已經動念了,已經攀緣造業了,只要攀緣都是造業。這就是事前。事中,在做事之中應該怎麼去做呢?就是直管認真去做,清凈心去做這件事,但是不求任何結果,不要求完美,不要求結果怎麼樣。如果一求結果,你就已經動念,攀緣,而且是造業了。你不求結果,只管清凈心的去做,絲毫不造業。雖然也做事了,但是絲毫不造業。表相上都是同樣做了這件事,但是心不一樣,其結果完全不同,一個是有為造業,一個是無為。雖然做了事了,但是無為。一求結果,你已經在執著了,已經在攀緣了,只要攀緣,那麼必生煩惱。不知道我們同修有沒有這種經歷,有些沒有緣去攀這個緣,結果進退兩難,讓自己搞得很不舒服很不痛快,所以沒有緣不去想,做事當中不求結果,不求什麼完美。做完了以後。事後,就立即放下不再想他,不要做完了事以後,在那分析,我哪點今天做得不完美,我哪點應該這樣做就好了。做完事就立即放下,不再去想了。這就是事前事中事後,雖然在事境中,但是你只要做到了這三條。等於是無念,既不誤做事,又能保持清凈心,又不去造業,又達到了無為的程度。這就是說,雖然做事,但是一直處在無為之中,這才是真空妙有,真空妙用。一個是念起不隨,再一個做事的時候不去攀緣,不去執著,用清凈心去做,不求結果。第六個注意事項:在打坐當中,無論你有天眼也好,天耳也好,看到了各種境界,無論是看到魔還是看到佛都不要理他。有些人過去說,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實際上你一斬還是動念了,你不理他就行了,都不要理他。你一理他就容易著魔,你看到的那些境界實際上都是一種幻象,如果你一害怕,等於你心裡接受了這種境界,在你的程序當中就接受,接受了就會在你的程序里頭起作用,就會傷害你。你不接受,他只是一種幻想,就跟電視機一樣,打開電視機,電視機裡面的壞人能傷害你嗎?妖魔鬼怪能傷害你嗎?不可能。無論看到什麼,都不要去多看,自然的出來就自然出來了,你不要去理他,如果天眼自動開了,你要經常去看,看了以後就傷你的能量。我現在等於把我的這個天眼都通通關掉,不用這些去判斷事物。所以打坐的時候,要特別記住兩句話,無論看到什麼境界,記住兩句話:「不貪不求不執著,不理不睬不動念」。有時候他說給你什麼好東西。或者領你去哪兒玩,你一貪一求,或者是教你什麼東西,你一貪一求你就著魔了,你一理他,或者你跟他說話,或者你跟著他去哪,他叫你跟他去哪你就去了,你就著魔了。所以無論看到什麼就記住「不貪不求不執著,不理不睬不動念」這兩句話就可以了。這些干擾你的這些境界,實際上都是在幫你磨性,幫你修定力的良好機緣。如果你不理不睬它,只管修清靜心,那麼你的定力等於提高了,如果你一動念,就等於著魔了。如果你在打坐的時候,有人教你,給你指點一些功法呀,或者教你怎麼去修行修煉,你可以默默地記住,等你出定以後你可以去照著那個方法去練一練,試一試,也有可能是你的陰性師父。但是千萬不要執著。因為我遇到很多人,有點神通,他認為是他的陰性師父指導他,今天叫他去跑這個廟,明天叫他去跑那個山,他說那我師父叫我去我不能不去啊,我得遵師命啊。實際上很多都不是真正的師父,真正的師父一般都不讓你去亂跑。真正讓你在家修清靜心,不會讓你出去跑亂。但是很多人悟不透這一點。
6、要怎樣做才能夠創新?
科學時報:創新型人才培養 路在何方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擔負著為社會提供創新人才的重任。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國家對創新型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如何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了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命題。
什麼是創新和創新型人才
創新應分三個層次
王夢恕:我認為創新有三個層次的內涵:首先是完全自主創新,即能夠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全面的創新,這是最高級的創新;其次是集成創新,即將現有的成果進行重新的融合,從而產生新的成果;再次就是消化吸收再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最低級別的創新。
按照學習的規律來說,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是學生在創新中要走的一條必經之路,但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連這種最低級的創新都很難做到。
創新型人才需要「頂天立地」
錢鋒:對於創新而言,一方面是要圍繞國家的需求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則要圍繞學科的前沿需要進行探索性研究。與此對應的,在人才培養上,我們也應該培養一種「頂天立地」的人才。所謂「頂天」是指能夠圍繞學科最新的前沿進行知識創新;所謂「立地」是能夠立足於國家發展的現實問題,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進行高新技術創新。
我們並不要求目前高校所培養出的學生,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頂天立地」式的才華,這樣的「全才」即使有,也是非常少的。高校培養出的學生只要在某一方面能夠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就能達到創新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對於那些在知識創新方面能夠取得很大成果的人,我們並不能要求他們在應用方面對國民經濟建設也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反之亦然。
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
劉經南:我認為創新型人才,要能夠在學習前人的基礎上,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前人的成果,發現前人的問題;並能夠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見解或技術來解決他們所發現的問題。
葛曉音:我心目中的創新型人才,無論文理,都應該能夠善於發現其所在領域內的前沿性課題,並能夠提出較為新穎的思路和方法,切實地解決一些具有難度和深度的問題,推進相關學科的發展。
高校創新 問題何在?
人才培養忌浮躁
龔克:對於高校來講,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並不是短期內就能達到的,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頒布一兩項措施、搞一兩次活動並不一定能立竿見影。
我認為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高校還需要理性,一定要忌浮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況發生。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要不斷啟發,不斷養成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是人的發展,是激發學生的潛能,拔苗助長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在當前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中,如果我們僅僅把教育方向鎖定在知識傳授上,把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作為考核學生評價標准,便很難培養出創新型人才,但如果把教育目標放在人的素質的提升上,相信會有大批的創新型人才涌現出來。
人的發展是人的素質的發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發展,知識的發展只是其中很小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大量的學生不是智商不行,而是情商不夠,不能夠與他人進行很好的協作,也不善於從全局觀察問題,這不是某一個知識點掌握不牢所造成的,而是沒有一種「大氣」——真正進行科學研究,如果沒有這種大氣,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利祿,是不可能成為創新型人才的。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當前一些高校的態度已經有些浮躁了,這也是社會浮躁的一個突出表現,而這樣的心態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是南轅北轍的。我們可以看到,在一些真正創新人才輩出的國家,他們並沒有整天將創新型人才培養掛在口頭上。因此,我們也應該認真思考,在體制、機制、環境等方面,我們究竟出現了哪些問題,才造成了相對於國外一些國家我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如此不利。
重視不足 質量下降
章青: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便是促使高校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職能,而高等學校最重要的職能是為國家培養各方面的合格人才,但很多高校對此重視不夠。
大學的「大」,是大師之「大」,而非恢宏的大門和鱗次櫛比的樓堂館所。西南聯大沒有大樓,有的是茅草頂土坯屋,師生的物質生活都極其艱苦。但是,它卻培養了人文和科技領域的大批精英,其中有後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有蜚聲中外的學學術大師。高成材率的秘密就是教授不帶片紙、如數家珍;學生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知道向著目標而奮斗。在這個方面,高校應該認真研究70年前的西南聯大。
葛曉音:近年來,作為創新型人才重要組成部分的博士生質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這是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問題。盡管目前有不少博士生還是很優秀的,但依然存在著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比如一些博士生不能獨立選擇課題,或者有了題目卻找不到思路,更有甚者,還要導師列大綱、改文字。經過多年發展,各個高校的學科整體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在逐漸降低。對於學科本身而言,尤其是對一些傳統學科而言,如果沒有深廣的積累,是很難發現問題的。
盡管針對這一問題,高校也普遍採取了一些激勵機制,但是這些激勵機制鼓勵不了學生去真正地創新,我們還需要仔細研究一些輔導的具體方法。
應試教育 扼殺人才
劉經南:有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知識差距,尤其是知識創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過了財富的差距。可見,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發展的決定性推動力。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和精神,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學的第一要務。
目前,我國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還有一些本質上的問題需要解決。
中國的人口多,而優良基礎教育的資源並不多,迄今為止,基礎教育的環境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使得中國的學生從小開始就接受應試教育的模式。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善於考試,但不善於思考;適合於記憶,但不適合於探索,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
創造性和探索性都是人的天性。而我國現在的應試教育、文理分科等教育模式卻恰恰扼殺了人的這種天性,把人訓練成了「機器」,抑制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高等教育要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過的一關,就是把「機器」還原成人。
鄭蘭蓀:創新型人才要具備的素質應該包括全面的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活躍的思維。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就要從基礎教育抓起,但現在的高中文理分科,卻為學生全面掌握知識設置了障礙。
此外,目前奧林匹克競賽在國內的中小學非常流行,為了拿名次,很多學校都對中學生進行專門的集中訓練,這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也造成這些學生從中學起就開始嚴重偏科。
比如學生如果要想在市一級的奧林匹克化學競賽上拿名次,他就必須一門心思地學化學,而將其他科目基本放棄;要想在省內比賽拿到名次,他就必須將大學相關專業的基礎課學一遍;要想在全國比賽上拿名次,甚至連大學相關專業的選修課都要學習。
學生為什麼願意這樣做呢?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在高考中賭一把:如果在奧林匹克競賽拿到名次,就有可能獲得高校的保送資格,我們不應該用這種方式來鼓勵學生參加奧林匹克競賽。
我在給大一新生上課時,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廈門大學的生源水平較高,有些學生曾在各種奧林匹克競賽中拿到不俗的成績,由於參賽的需要,他們在中學就學習了不少大學里的課程,進入大學後,這些學生對專業知識雖然有一些了解,但又有不少欠缺,這不僅給教學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投入產出不成正比
葛曉音:這幾年,國家逐年加大了對於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投入,但是投入和產出未必成正比。
目前在高校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傾向是,為了所謂的「創新」或者「意義重大」,往往提出一些無法在項目期限內完成的大題目。而研究者為了不影響後續項目的申請,又不得不趕著按時結題,其結果就出現了許多大而空或者人雲亦雲的選題。盡管可能申請到一些項目,還能夠在項目期限內完成,但是最後完成的質量絕對不會高。有時候,要在一個科研項目中挑選出幾篇有分量的論文來,都成為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對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資金投入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但現在的投入力度已經不小,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如何使這種投入變得更有效。追求大、空、虛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也因此製造了很多的學術泡沫。
我認為,科研人員在選擇或審查項目課題的時候,應該本著「寧小毋大」、「寧實毋虛」的原則。即使某個問題在學術上並不能算是「大問題」,但如果能夠切切實實地解決,比光搭一個大而空的架子要有價值得多。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都朝相反的方向走,都在拚命地造大船。長此以往,創新從何而來?
培養能獨立研發的創新人才
王夢恕:在當前我國的經濟結構中,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生產水平還不發達,這兩大領域的創新還遠未能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果現在大談知識創新,把優秀年輕人都吸引到知識創新上來,就會造成農業、工業領域人才的短缺,從而制約經濟的發展。
假設我們有100億元的資金,那隻是一個數字,而不是資產,但如果是有價值100億元的鐵路,那才是國家的富強。因此,我們要引導更多優秀的學生學習農業、工業相關的專業,培養能夠獨立研發新技術的高層次創新人才。
如何改進培養方式?
博士教育應「少而精」
葛曉音:我認為,在博士生培養的問題上,最關鍵的是要對博士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如果對於現成的問題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在自己的學科方向發現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做到有所創新。
我國的博士生數量已經居於世界第一,但是博士生質量卻令人擔憂。這與現在的高校擴招有關。上世紀80年代初,我的研究生導師指導我時,可謂是「手工作坊」式的精心培養,一屆只招一兩個學生,一直帶到畢業後,再招另外的學生。我到現在之所以還能夠從事一些創新工作,就是得益於我的導師。
目前比較好的一種培養方式應該是一屆只招少量真正優秀、有研究潛力的學生,等這屆學生畢業後再招下一屆。招生一定要嚴格,培養一定要精心。由於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就需要有針對性地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指導,這需要花費導師相當大的精力。導師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學生太多,培養效果就不會太好。
創新應與實際相結合
王夢恕:造成目前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科研和實踐的脫節,我曾經接觸過一些企業,它們不願意與高校合作研發新技術的原因是,將一筆錢投進去,最後得到的只是幾篇論文,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見不到實際效益。
我對學生的要求,首先是品德端正,現在高等教育對學生品德的教育非常欠缺,學生首先要把人文學科學好,有愛國精神、事業心、責任感;其次是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才是理論水平。
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我首先讓他們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問題解決後,再把簡單問題復雜化,進行理論總結。這樣才能有所創新,而且實踐證明也是有效的。
不管是創新還是創新人才培養,都要跟實際的工程相結合,具有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很重要。培養創新人才,要教會學生研究方法,而不是讀死書、鑽牛角尖,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龔克:我們所說的學習不單單指書本上的學習,還包括實踐中的學習,只有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發掘已有的知識和待解決問題之間的差距,這就是創新空間。所以大學要培養創新型人才,一定要搞科研,而且是高水平的科研,通過科研實踐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劉經南: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建立一種以探究為特徵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與科研互動,促進教師與學生互動,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方式。同時,也要建立以能力為取向的實踐模式,通過加強實踐教育和創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強化師資 找準定位
錢鋒:大學的任務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而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們需要一批能夠培養人才的人才,即我們的教師。近些年,大學普遍進行了擴建,從硬體條件來說,高校普遍得到了改善。但高校應該是「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對於高校而言,建大樓比較容易,但擁有一批本身具有創新意識,並能夠將這種意識傳播給學生的老師則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高校首先要給予這些學生一個明確的定位,即一定要弄清楚,高校培養這些學生,是需要他們圍繞知識創新來解決前沿科學問題,還是立足於解決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技術創新,並將技術轉化成為生產力,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至少在高層次的人才方面,我們應該找准這樣的定位,這與中小學教育不一樣,中小學教育更多的是講究全面發展,但大學則要分很多專業,並對學生有意地進行一些側重,培養他們在某些專業上的特長,「頂天立地」的全才是很難培養出來的。
重視人的教育
龔克: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不育種、不施肥、不澆水,一心只盼著開花是不行的。我們一方面要有定力,同時也要看準方向,對於需要改革的東西,一定要作有力度的改革。從教育的角度講,我認為應該做以下一些轉變。
第一,我們目前的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學科專業為本,而不是以人為本,現在大學中有很多的提法都將學科看得特別重,但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發展學科還是發展人?其答案應該顯而易見。
當今的高等教育是在工業化的背景下興起的,而工業化的特點便是把人當成工具,這一點相對於封建社會的教育來講,是一個進步,因為它結合了社會的需要,可以做到經世致用。但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中最大的局限便是限制了人的發展,而在目前我們所處的後工業化時代,面對著世界發展新的形勢,我們的教育也應該有所改變。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的發展,也要適應人的發展,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對於高等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
第二,要把知識教育,轉變成素質教育,在我們的教育觀念中,很多時候是把素質教育放到知識之外的,比如目前很普遍的一個的提法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升素質,在這種三元化的架構下,素質被放到了對知識、能力的補充地位,這不是素質教育,而只是補充了的知識教育,素質是一個更高層面的概念。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能力,當然談不上具有高素質,但如果只有知識、能力,也談不上高素質,因為這中間還包括品德、作風等其他因素。
我們現在的高等教育,依然是以知識傳授體系為主,大學中評價學生優劣、評獎學金等,依然把分數高低作為決定性因素,而分數高低又是由知識的掌握程度決定的,此外,學校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人文知識的考察同樣也會轉化成分數,這些「素質教育」的內容最終也都會變成了對知識的考核,這方面,我們必須有一定的改變。
在我看來,我們目前的考試制度實行的是「千分制」,即以百分制加小數點後一位計算成績,這就會造成學生過多地在分數高低的問題上糾纏。我在歐洲上學時,實行的是五分制,其結果就是在知識考核上形成了一個大平台,在這樣的平台上,學生是否有合作能力,是否有創新意識,就能夠形成一個比較了。
第三,從以教為主轉變成以學為主,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我們現有的考核體制全是在考核「教」,我們需要教師提供好的教育,如果學生沒有積極性,不可能有好的教學質量。
教和學是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在人的幼年時期,主要是以教為主,而成年之後,主要通過自學達到終生學習的目的,而這種由教到學的轉變就是要在大學階段完成。
大學一定要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但現在我們對「學」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學質量的好壞完全在教師的身上,而事實上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如果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能幫學生掌握好的學習方法,何談創新型人才?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
劉經南:當前,為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很多研究型大學都採用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普遍進行的共同內容的教育,即「通」、「寬」、「全」式的博雅教育,旨在克服專業教育的狹窄和不足,努力造就知識寬廣、基礎深厚、博學多才、素質全面,能對不同學科或專業進行融會貫通的人才。
通過通識教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創造比較寬松的學習環境,提供更多實踐、更多接觸社會和走向國際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獲取持續發展和厚積薄發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和多視界思維模式的創新人才。
不可否認,當前世界各國大學的主體仍然是專業教育,但是只有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基礎且精通某一專門學問的創新型人才。
提出通識教育並不是要否定專業教育,而是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面發展的人出發,希望將通識的理念貫穿在專業教育的全過程中。專業教育以通識理念為指導,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和前提。只有建立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才是高水平的。
高校社會如何互動?
龔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單單是學校的事,對於創新能力的形成而言,學生階段一定是一個重要階段,但是職業生涯中的經歷也同樣重要。在這方面,學校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觀念,如果不重視教育觀念的更新,便無法構建起一個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在老的觀念下,無論什麼樣的改革,都只是在修補這樣的體系,這樣即使有個別創新人才出現,也無法實現創新型人才的全面發展。
社會也應該為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一些支撐,比如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不足,並不是高校不願意讓學生實踐,而是學生很難走出去,企業也不願意讓學生實習。
在歐美國家,企業不僅樂於接納學生實習,還要給學生一定的報酬,現在我們的情況是:學校需要給學生的實習進行補貼,因為畢竟實習的成本要比課堂上高很多。學校的實習費用有時並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這方面還需要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通過一些制度化的建設,解決企業的一些顧慮,打通學生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渠道。
《科學時報》 (2009-3-17 B1 大學周刊)
7、思政推進復興偉業的精神定力是什麼意思?
一、正確評價人生價值
評價人生價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個人的實踐活動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促進了歷史的進步。在今天,衡量人生價值的標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個人是否用自己的勞動和聰明才智為國家和社會真誠奉獻,為人民群眾盡心盡力服務。
1.堅持能力有大小與貢獻須盡力相統一。
考察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要把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同他的能力以及與能力相對應的職責聯系起來。
2.堅持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
評價人生價值既要看一個人對社會做出的物質貢獻,也要看他對社會作出的精神貢獻。
3.堅持完善自身與貢獻社會相統一。
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標;而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又有助於個體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二、為什麼要信仰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長期探索歷史選擇,也是由馬克思主義嚴密的科學體系,鮮明的階級立場和巨大的實踐指導作用決定。
1.馬克思主義體現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人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
2.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
馬克思主義不僅致力於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於積極改變世界。
3.馬克思主義具有持久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持久生命力。
4.馬克思主義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是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
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構成了中國精神的基本內容
偉大的創造精神。偉大的奮斗精神。偉大的團結精神。偉大的夢想精神。
四、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以高揚的精神旗幟為指引,以強大的精神支柱為支撐,團結凝聚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1.凝聚中國力量的精神紐帶。
弘揚中國精神,對於維系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發揮著重要的凝聚作用。
2.激發創新創造的精神動力。
當前,我們正在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創造性事業,中國精神作為興國強國之魂的價值和意義更為突顯。
3.推進復興偉業的精神定力。
只有自覺弘揚中國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才能使全體人民在實現復興偉業的征途中擁有堅若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不為困難嚇倒,不為誘惑所動,不為干擾迷惑,堅定不移把我們的事業不斷推進向前,直至光輝的彼岸。
五、新時代的愛國主義
1.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
2.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3.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
4.必須堅持立足民族而又面向世界。
六、做忠誠愛國者
愛國既需要情感的基礎,也需要理性的認識,更需要實際的行動。只有把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地位,始終做到愛國的深厚情感、理性認識和實際行動相一致,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才是真正的愛國者。
1.維護和推進祖國統一。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斗。反對「台獨」分裂圖謀。
2.促進民族團結。
大學生都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民族團結,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維護社會穩定,自覺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維護者、促進者。
3.增強國家安全意識。
確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國防意識。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
七、做改革創新生力軍
青年時期是創新創造的寶貴時期。新時代的大學生置身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之中,應當以時代使命為己任,把握時代脈搏,迎接時代挑戰,增強創新創造的能力和本領,勇敢做改革創新的實踐者,將弘揚改革創新精神貫穿於實踐中、體現在行動上。
1.樹立改革創新的自覺意識。
增強改革創新的責任感。樹立敢於突破陳規的意識。樹立大膽探索未知領域的信心。
2.增強改革創新的能力本領。
夯實創新基礎。培養創新思維。投身創新實踐。
八、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
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在全社會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大學生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範實踐者。
1.扣好人生的扣子。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於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2.勤學修德明辨篤實。
知識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要增強自己的價值判斷力和道德責任感。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九、吸收借鑒優秀道德成果。
1.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視整體利益,強調責任奉獻。推崇「仁愛」原則。提倡人倫價值,重視道德義務。追求精神境界,嚮往理想人格。強調道德修養,注重道德踐履。
2.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
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樹立社會新風,建立新型人際關系。修身自律,保持節操。
3.中國革命道德的當代價值。
有利於加強和鞏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有利於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於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有利於培養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4.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批判繼承其他國家的道德成果。不同道德文明的產生、發展和演化,都要依託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在吸取人類優秀道德文明成果的問題上,既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道德文明的積極成果,又必須掌握好鑒別取捨的標准,善於在吸收中消化,把人類文明優秀道德成果變成自己道德文明體系的組成部分。
十、掌握道德修養的正確方法
1.學思並重。即通過虛心學習,積極思索,辨別善惡,學善戒惡,以涵養良好的德性。
2.省察克治。即通過反省檢驗以發現和找出自己思想與行為中的不良傾向,並及時對它們進行抑制和克服。
3.慎獨自律。即在無人知曉、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無人監督而恣意妄為。
4.知行合一。即把提高道德認識與躬行道德實踐統一起來,以促進道德要求內化為個人的道德品質,外化為實際的道德行為。
5.積善成德。即通過積累善行或美德,使之鞏固強化,以逐漸凝結成優良的品德。
十一、我國憲法的基本原則
1.黨的領導原則。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2.人民主權原則。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3.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依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
4.社會主義法治原則。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5.民主集中制原則。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基本原則和主要途徑。
十二、法治思維的基本內容
1.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國家或社會的所有規范中,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廣、強制力最大的規范。
2.權力制約。權力制約是指國家機關的權力必須受到法律的規制和約束。
3.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指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公平分配和佔有。一般來講,公平正義主要包括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救濟公平。
4.權利保障。權利保障主要是指對公民權利的法律保障,具體包括公民權利的憲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護和司法保障。憲法保障是權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礎。
5.正當程序。程序的正當,表現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參與性、公開性、時限性等方面。
十三、怎樣培養法律思維
1.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
2.掌握法律方法。正確理解法律。正確運用法律。
3.參與法律實踐。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律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
4.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
5.守住法律底線。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
8、發展經濟第二階段更多對經濟結構的研究有
適應新常態,發掘新理念、新智慧、新方法。1.保持定力,不唯速度——冷靜。2.保持定力,遵循規律——客觀。3.保持定力,著眼長遠——理性。4.保持定力,定向調控——責任。5.保持定力,結構調整——創新。新常態當創新思維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的任務、環境、條件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都發生了變化,既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很難解決新問題,因而應當創新思維。形成適應新常態的創新思維,需要正確理解新常態,也就是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需要解決的關鍵或瓶頸問題。一般說來,後發展國家的追趕型經濟發展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通常會有較快的增長速度。其原因在於產業空間大,可以模仿式發展,資源環境壓力不大,有充裕而便宜的勞動力,GDP的基數小。在我國,還應特別強調改革開放對生產力的解放。進入第二階段,快速發展的條件不復存在,產業空間相對飽和,模仿式發展的效應迅速遞減,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勞動力成本提高,經濟規模增大,經濟增長速度勢必慢下來。但這不是退步,而是一種進步,是進入一個穩健的增長期。這個時期的關鍵任務是通過鼓勵創新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追求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重點在提高質量和效益。第三階段,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且基本穩定。其原因在於經濟規模增大,而且產業精細,新層次的比較優勢主要靠人力資本和科學技術,而不是靠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對應的大體是第二階段,面臨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創新探尋新的增長點。經濟進入新常態,進入以創新為核心的穩健增長期,而創新和穩健增長是需要條件的。從追趕成功國家的實踐來看,大都是從一開始就通過市場機制激勵企業家和民眾創新創業,以此推動宏觀經濟發展。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菲爾普斯在《大繁榮——大眾創新如何帶來國家繁榮》一書中寫道:「國家層面的繁榮源自民眾對創新過程的普遍參與。它涉及新工藝和新產品的構思,是深入草根階層的自主創新。」可以說,追趕型國家實現創新驅動和穩健增長所需的條件,就是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既有的追趕過程是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利於創新的「唯GDP」慣性,仍有一些體制、政策不利於實現增長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因此,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立健全有利於創新的制度安排。只有如此,才能有效解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面臨的新問題。創新思維,必須圍繞新常態的重點任務,從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每天作出的選擇和決策,其中都有下意識、不自覺的習慣使然成分。長期發展實踐形成的思維慣性,使我們即使面對新常態下的新問題,依然很難拋開原來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例如,只要經濟增速放緩,就習慣於實施刺激政策,結果保護了落後產能,延誤了創新。又如,一些地方面對新常態的發展思路依然是鋪攤子、上項目。一些人嘴上說的是新常態,但思維方式、行事方式還是老一套。其中最為根深蒂固的,還是過分相信和依賴行政力量。這種習慣影響之深,有時會使人們認識不到它是一種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舊習慣。新常態下,模仿式發展的邊際效用遞減,怎樣尋找新的增長點?關鍵是靠大眾創新。新常態下,政府工作的重點是為企業、民眾提供公平而充分的競爭環境和空間,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而不是直接選擇產業和項目。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刻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場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會議強調「政策要寬,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培育市場化的創新機制」。這里講的實際就是新常態下的思維方式創新。應切實按照這樣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種認為我國過去發展靠的是勞動力紅利的說法是不全面的。如果說勞動力便宜就可以帶來紅利,那麼,比我國勞動力便宜的國家有很多,為什麼它們沒有取得我國這樣的發展成績?對我國發展更為准確的闡釋是,改革開放解放了人這一最具革命性的生產力,激發了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從這個角度看,新常態下尋找新的增長點,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釋放人的創新創業活力。
9、古往今來,不管什麼領域,什麼行業,定力是 來自重回
科學研究是艱辛的事業,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方能有所作為。這是一種寶貴的定力。古人雲:「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古往今來,不管什麼領域、什麼行業,定力是成事之基,專注是成功之道。反之,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無論為學還是創業、為政還是創新,都為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