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改革促大創新
1、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
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
1、我們需要用改革創新精神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2、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3、我們將會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以與時俱進、銳意進取、勤於探索、勇於實踐的改革創新精神,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1)大改革促大創新擴展資料:
對激活創新活力落實的舉措:
1、激發創新活力,改革管理體制和評價機制是關鍵。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實施方式,強化成果導向,精簡科研項目管理流程,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為創新加油鼓勁。
2、激發創新活力,要通過改革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解答好「由誰來創新」「動力哪裡來」「成果如何用」等基本問題。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在創新鏈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完善創新投入機制和科技金融政策,支持龍頭企業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力量,鼓勵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進入企業。
3、激發創新活力,要不斷完善科研平台開放制度,堅持開放合作創新。不拒眾流,方為江海。自主創新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絕不能關起門來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擴大科技領域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開辟多元化合作渠道,就能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不斷取得重大突破。
2、為什麼要進行改革創新?
從哲學角度來說,世界是不斷的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實質就是先是我的產生和就是我的滅亡,所以我們要不斷的進行改革創新,推動新事物的成長。
3、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如何創新農業
改革創新、奮發有為」,聚焦以下六個方面展開。
(一)破除僵化保守,著力解決改革意識不強問題,堅持以改革破解「三農」工作難題。要深刻認識發展的差距實質是改革的差距,切實把改革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形成允許改革有失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的鮮明導向,用改革的思維和辦法開展工作、推動發展。大力弘揚敢闖敢試、勇於探索精神,抓好省委省政府重大改革部署的落實。要在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圍繞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鄉村治理體系、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有機旱作農業和城郊農業發展體制政策體系等8項重點改革任務,對標一流,尋找差距,提出具體推進措施。同時,圍繞農業結構調整、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丘陵山區農機利用等開展專題調研,形成切實可行的研究報告。通過大討論,充分激發全廳上下改革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各項工作提供強勁動力。
(二)破除因循守舊,著力解決創新精神不足問題,堅持以創新激發動力活力。要深刻認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唯有創新才能自覺適應新形勢新挑戰,推動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要善於用創新思維謀劃工作,向創新要潛力,推動體制機制、管理方式、考核體系等方面創新。要在激發農業農村創新動力活力上取得新突破。緊緊圍繞「示範區」「排頭兵」「新高地」三大目標,加快推進山西農谷、運城農產品出口平台、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範區三大省級戰略實施。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有機旱作農業、城郊農業等。通過大討論,激活全體黨員幹部開拓創新的巨大潛力,形成創新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三)破除封閉狹隘,著力解決擴大開放不夠問題,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要深刻認識封閉必然落後,不開放就難以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切實改變眼睛向內的習慣,增強對外開放的自覺和自信,樹立全球視野,增強開放思維,更加自覺地以開放促轉型促發展。強化合作意識、共贏理念,增強主動與外界打交道的意識和能力。要在擴大農業對外開放上取得新突破。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農業「走出去」、「引進來」步伐,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合作,加快培育我省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扶持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鼓勵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加快推進我省水果、雜糧、蔬菜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通過出口倒逼農業標准化建設,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鼓勵有實力的農業企業「走出去」,推動我省農業對外合作貿易投資一體化發展。通過大討論,提升農業對外合作水平,在擴大開放中贏得我省農業發展機遇,拓展發展空間。
(四)破除封閉思維,著力解決市場理念不濃問題,堅持以拓寬市場作為農民增收新渠道。要深刻認識囿於資源依賴沒有出路,不會闖市場就不會實現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市場化改革方向,搶抓市場條件下資源要素配置的無限商機。要在運用市場理念推動農業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善於圍繞市場需求推動農業發展,積極研究市場、發現市場、培育市場、開拓市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農戶調整農業結構,推動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圍繞我省水果、雜糧、蔬菜、畜牧、中葯材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發展優質安全生態農產品,組織開展農產品各類產銷對接活動。組織電商到貧困地區、偏遠山區開展合作,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大討論,增強在市場大潮中激流勇進的闖勁,努力實現依賴資源向開拓市場的轉變。
(五)破除隨遇而安,著力解決工作標桿不高問題,堅持以一流標准創造一流業績。要深刻認識甘於平庸、得過且過是事業發展大敵,自覺對表中央精神,對照省委要求,對標全球先進理念和全國先進經驗,以超常努力創造非凡成績。瞄準本系統本行業的最高水平,主動學習借鑒、對標對接,研究提出改進提高的具體思路和方案,在強弱項、補短板上狠下功夫,著力解決本領不強問題。要在提升「三農」工作標准上取得新突破。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成「三農」工作的硬任務上,每個處站都要做到主動對標、積極超標、敢於立標,樹一流標准、練一流本領、創一流業績,使更多工作進入全國第一方陣。深化「三基建設」,強化支部組織建設,提升基礎工作水平,切實提高理論素養、專業知識、政策水平和基本技能,努力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履職盡責的能手。通過大討論,切實把工作和發展的標桿立起來,形成你追我趕、爭先進位的濃厚氛圍。
(六)破除慵懶散漫,著力解決作風不實問題,堅持以過硬作風彰顯擔當作為。要深刻認識不擔當不作為慢作為假作為就是對黨不忠誠、對人民不負責,按照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要求,比黨性、比境界、比貢獻,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創造性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委的決策部署。敢於扛事、願意做事、能幹成事,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面對矛盾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既要整治亂用濫用權力的瀆職行為,又要整治不用棄用權力的失職行為。要在打造擔當作為勇當先鋒的幹部隊伍上取得新突破。在選人用人上樹導向,把忠誠干凈擔當的幹部選拔到重要崗位。在履職擔當上立標桿,打造敢擔當善作為的「一懂兩愛」高素質幹部隊伍。在勇當先鋒上做表率,鼓勵幹部在攻堅克難中挑大樑、挑重擔。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結合全省萬名幹部農技人員調研、百萬農民培訓和「萬名幹部入企進村服務」活動,廳、處級兩級幹部要撲下身子,帶頭實干,親力親為,以上率下,做出表率,讓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在全省農業領域蔚然成風。通過大討論,把求真務實、主動作為、擔當奉獻的精神狀態提振起來。
4、以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我國地質行業專業齊全、技術力量雄厚、規模最大的社會公益類、綜合性地質科學研究機構,建院47年來,共完成各類科研和地質調查項目5000餘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200多項。中國地質科學院匯聚了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科學家,成為中國地球科學發展的中堅,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地質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前些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在體制和運行機制上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弊端,科技創新能力下降,應有的作用難以發揮。因此,必須以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
一、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
中國地質科學院自1999年重組以來,按照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要求,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工作。2000年4月,中國地質科學院被科技部確定為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試點單位;2001年10月,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了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分類改革方案,該院成為首批啟動改革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屬的5個技術開發類研究所實行企業化轉制,1個研究所轉為地質事業單位,7個研究所通過結構調整,組建非營利性地質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後,中國地質科學院最終成為擁有1000人規模的社會公益性研究隊伍。
中國地質科學院在推進體制改革中,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國務院辦公廳有關文件的要求以及國家社會的需求,發展自身的優勢,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明確「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分類指導、協調推進」的操作辦法。對實行企業化轉制的研究所,確定「先轉企,後改制,再完善」的改革方向和目標。二是以市場為導向,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工作,為轉制打好基礎。三是推進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科技企業要求的運行機制。四是下大力氣加強研究所的研發能力建設,增強科研和技術開發實力。五是開展清產核資、摸清資產家底,為企業工商注冊做好准備。截至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積極進行。
中國地質科學院在體制改革過程中,對擬定為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的研究所,採取「兩頭拉動」的具體做法推進改革,即一頭遴選人才組建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另一頭分流人員,從事科技開發和多種經營,並逐步實現兩部分的分離。在加強宣傳和思想政治工作,促進職工思想觀念轉變的基礎上,中國地質科學院按照確定的創新領域,調整學科結構。同時,從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製度入手,開展科技人員的遴選和管理人員的競聘上崗,目前已有731名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通過遴選和競聘進入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在收入分配方面,探索試行以基礎工資、崗位工資和績效工資為主的「三元結構」工資分配製,從用人、分配、獎懲、監督等方面努力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努力拓寬分流渠道,積極開展人員分流。
在改革中,中國地質科學院注重科技創新文化建設,不斷改善科研環境,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注重調查研究,及時研究解決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今年,我們將按照既定的改革任務和目標推進工作,做好充分准備,迎接國家組織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驗收。
二、以體制改革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在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促使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中國地質科學院3年來的改革,有力地推動了地質科研和各項工作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技實力增強
全院承擔的國家科研項目資金達到1.34億元,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例如,柴達木盆地地質與油氣預測、青藏高原深反射剖面綜合研究、區域地球化學與農業和健康等。「九五」期間,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牽頭完成的項目中,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3項,占獲一等獎項目總數的37.5%;「我國首次在超高壓變質岩石中實施大陸科學鑽探」和「科學家發現世界最早的有胎盤類哺乳動物攀援始祖獸化石」被列入2002年「公眾關注的中國十大科技事件評選」20項候選事件,前者最終被確定為公眾關注的中國十大科技事件;中國地質科學院季強等人的「全身披覆羽毛的奔龍化石的發現」的論文榜上有名。2002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共發表論文480多篇,其中SCI期刊論文38 篇。3年來,該院先後有兩位專家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此外,在基礎地質、礦產地質、環境地質等研究中也取得一大批創新性成果。
2.科技開發和成果轉化成績喜人
1999年全院市場收入為7100萬元,2002年達到20195萬元,增長了184%。一大批科技開發項目和產品直接服務於國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設項目,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3.職工收入大幅度提高
2002年全院職工人均收入為2.65萬元,比1999年的1萬元增長165%。2002年科研人員和科技骨乾的人均收入達到3.22萬元和4.34萬元,比1999年翻了近兩番。
4.科研環境、工作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職工隊伍的凝聚力增強
經過3年多的努力,院所的科研環境、工作條件得到改善,職工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從而調動了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穩定了職工隊伍,提高了隊伍凝聚力,不僅留住了人才,還出現了人才迴流的可喜現象。隊伍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如院屬的礦產資源所,現有博士以及在站博士後43人,較2000年增加了兩倍多。
中國地質科學院3年來的改革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方針政策是英明正確的,只要我們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體制和機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和各項工作的發展,我國的地質科技事業一定會再創輝煌。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2003年4月2日)
5、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增強發展活力,加強創新精神
【報告摘登】
堅持問題導向,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助轉型,以改革增效益,以改革惠民生,激發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主體的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解讀】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全面提高開放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關鍵詞: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鞏固「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成果,繼續大力度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優化行政審批流程,建立行政審批事項目錄管理制度,完善並聯審批、網上審批制度,落實重大產業項目綠色通道機制。強化行政服務中心職能,做到「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一窗口」出證。深化大部門制改革,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關鍵詞: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項目審批核准辦法,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推進市公交公司股份制改造。優化政府投資結構,重點用於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大項目,主要投向基礎設施、高新產業、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放寬企業經營范圍登記,最大限度激發民營經濟發展活力。
關鍵詞: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推進市縣部門預算改革,加快建立規范統一的部門預算體系,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增強政府統籌資金能力。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穩步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改革,有序推進「營改增」試點工作,積極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合理配置財政資源,優先安排社保、教育、科技、衛生等民生支出,從緊編制「三公」經費預算,扎實推進「三公」經費公開,將縣(市、區)納入公開范圍。
關鍵詞: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差別化落戶政策,制定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適應的配套政策措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步伐。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確保完成宅基地使用權地籍調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改革試點工作。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開展農村建房「三清理一整治」和閑置土地清理整治專項行動,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規范征地程序,改革完善征地制度,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落實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創新城市管理方式,提高城市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6、著力推進改革創新,什麼成果顯著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底蘊深厚、前途廣闊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光明前景,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2008年,我國把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現實困難、創造未來繁榮中的支撐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這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開啟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創新鑄業的10年,面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創新鑄劍的10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一批影響重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成果相繼涌現;是創新鑄基的10年,科技改革穩步推進,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我國整體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為領跑者;是創新鑄魂的10年,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創新政策體系、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符合科技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
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系,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還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投入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實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不竭的技術源泉。同時不斷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水平。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必須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從國際上看,世界范圍內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新突破。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速度明顯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巨大能量正在不斷蓄積。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呈現加速態勢,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國際金融危機加快催生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科技創新已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許多國家都將創新提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核心層面,全球進入了空前的創新密集時代。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以科技創新的新成果開辟社會生產力持續提高的廣闊空間。
從國內看,創新驅動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最關鍵」的力量。我國以較少的人均資源佔有量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巨大的人口規模和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壓力,面臨著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經過多年來的艱苦努力,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但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經濟結構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問題。經濟結構問題與科技創新能力、人才隊伍水平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創新能力特別是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就難以真正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影響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因此,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中的戰略支撐作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科技實力提升是基本前提,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是關鍵所在。要進一步統籌落實好科技、教育、人才三個規劃綱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科技進步與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立足長遠,超前部署,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夯實我國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堅實基礎。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經濟實力提升和發展方式轉變是首要任務。要更加註重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部署創新鏈,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充分發揮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共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促進綜合國力提高是根本目的。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科技工作的領域越來越寬、責任越來越大。我們要緊緊圍繞農業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管理、文化繁榮、生態文明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戰略需求,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更好地服務於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我國過去30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充分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根本動力也在於改革開放。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我們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進一步貫徹到科技領域,努力在科技改革發展上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
科技體制改革始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全過程。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圍繞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在發展中日益完善,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技術創新、知識創新、國防科技創新、區域創新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激勵企業和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科技與金融結合日益緊密。這是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帶來的根本性重大變化。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一些突出問題仍然制約著科技創新,特別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牽引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也還不牢。
解決好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在繼承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科技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我們要堅決落實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切實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
始終堅持把解決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問題、增強企業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市場導向的創新格局。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應用推廣的有機銜接,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加強統籌協調和協同創新,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技管理科學化和資源高效利用。統籌各類創新人才發展,完善人才激勵制度,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以人才強促進科技強,帶動產業強、經濟強。
完善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配套政策,總結推廣相關試點政策,積極研究制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關政策措施。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不斷形成激勵創新的正確導向。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健全科技政策法規體系、創新法治環境和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大力倡導創新光榮,強化科學道德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創新文化土壤。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政策環境,把全社會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努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7、思修論述題:改革創新包括哪幾方面的創新?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改革創新是具有根本性,動力性的創新發展。任何領域的運行都有一個體制機制問題,如果不解決好體制機制問題,不破除阻礙發展的舊體制舊機制,不建立有利於發展的新體制新機制,創新發展就無從談起。我國改革創新的歷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改革創新實踐基礎上,我們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並用以指導創新實踐。
比如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而推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創新發展。又如,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創新,帶動科技領域的一系列重大創新發展。再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這些充分說明,改革創新不同於一般創新,對於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具有支撐性、推動性作用,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性創新。
(7)大改革促大創新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旗幟鮮明地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全面系統的改革與改進,實現各領域改革與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法治化是關鍵。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定會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隨著中國制度體系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將最大限度容納和釋放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全國各族人民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掀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高潮。
8、改革創新實例!
改革創新實例如下:
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廣大財政幹部職工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黨在不同時期的戰略部署和重大決策,積極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扎實推進財政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財政收入規模逐步擴大,國家財政實力明顯增強。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持續推進財稅改革,建立和完善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全國財政收入規模不斷跨上新台階。1978—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從1132億元,增加到51322億元。
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14.1%。全國財政收入從1950年的62億元到1978年的1132億元,突破1千億元大關歷時28年;再到1999年的11444億元,突破1萬億元大關歷時21年;而從1萬億元到5萬億元,歷時僅8年。2007年一周的財政收入約1000億元。
接近於1978年全年的財政收入。國家財政整體實力不斷壯大,增強了綜合國力,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8)大改革促大創新擴展資料:
改革創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動力。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首次把改革創新作為時代精神的核心。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2006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把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中華民族開拓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振興中華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