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創新理論
1、什麼可以稱為制度創新
制度創新是創新的前提,具有完善的企業制度創新機制,才能保證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有效進行。
2、制度創新理論的創始人是誰
制度創新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D.North)、蘭斯·戴維斯(LanceE.Davis)、羅伯特·湯瑪斯(RobertP.Thomus)。諾思於1920年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先後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文學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46年開始在伯克利任教,1950年任華盛頓大學教授,1961—1966年任華盛頓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史雜志》副主編,1972年任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1975年任西部經濟協會會長。
制度創新理論是制度經濟學與熊彼特創新理論兩個學術流派的融合。對制度創新的概念及內容的完整表述足由諾斯和戴維斯給出的,他們認為,制變創新指的是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或額外利益的、對現存制度(指具體的政治經濟制度,如會融組織、銀行制度、公司制度,工會制度、稅收制度、教育制度等)的變革。促成制度創新的因素有三種:市場規模的變化;生產技術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一定社會集團或個人對自己收入預期的變化。
3、制度創新理論的制度創新理論的產生
制度創新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D.North)、蘭斯·戴維斯(LanceE.Davis)、羅伯特·湯瑪斯(RobertP.Thomus)。諾思於1920年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1942年和1952年先後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文學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46年開始在伯克利任教,1950年任華盛頓大學教授,1961—1966年任華盛頓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史雜志》副主編,1972年任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1975年任西部經濟協會會長。
諾思的主要著作有:《1790—1860年的美國經濟增長》(1961年)、《美國昔日的增長與福利:新經濟史》(1966年)、《制度變革與美國經濟增長》(1971年)、《西方世界的崛起:新經濟史》(1973年)、《經濟史的結構與變化》(1981年)等。1993年,諾思獲諾貝爾經濟學獎。1968年10月,諾思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了《1600—1850年海洋運輸生產率變化的原因》一文。在文中,諾思分析了這些年內世界海洋運輸生產率的變化與制度變革之間的關系。該文被認為是制度創新理論產生過程中重要的開創性論著。
1970年和1971年,諾思和湯瑪斯合作在《經濟史評論》上發表了《西方世界成長的經濟理論》和《庄園制度的興衰:一個理論模式》兩篇論文,他們提出了這樣一個中心論點: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經濟增長的關鍵,而這種制度的產生是有代價的,除非它所要帶來的收益大於付出的成本,否則它不會出現。諾思和湯瑪斯的論述引起了西方經濟學界的很大興趣。
1971年,諾思和戴維斯合著並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制度變革與美國經濟增長》一書被認為是制度創新理論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西方經濟學界第一部比較系統地闡述制度創新的著作。隨後,在制度創新理論的研究領域內不斷出現一些新的著作。
諾思的研究領域是制度及其變遷,認為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在於制度,一種能夠提供個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使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在諸多因素中,產權的作用最為突出。在諾思看來,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以便造成一種刺激,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
總之,諾思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經濟的發展雖然起重要作用,但真正起關鍵作用的是制度,包括所有制、分配、機構、管理、法律政策等。諾思的許多著述都在尋求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窮、有些國家富?為什麼一些經濟是強盛的,而另一些經濟則失敗了?他認為,必須從制度上找原因。制度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創造更多財富的保證,若社會群體發現現有制度已不能促進發展,就應當醞釀建立新制度,否則,經濟就會處於停滯狀態。
4、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關系
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是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其它方面創新的核心和靈魂,是推動人類創新活動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人類的一切創新活動總是首先把創新的關節點放在理論創新上。
人的活動與動物的活動根本區別在於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的實踐活動,是在一定思想理論指導下進行的,不是受正確理論的指導,就是受錯誤理論的支配,不受任何思想理論指導的實踐是不存在的。
人類實踐活動這一特點,決定了理論的指導地位,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沒有創新的理論,就沒有創新的實踐,從而也沒有創新的成果。人類的一切創新實踐活動,都源於創新理論的創立和指導。
(4)制度創新理論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要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大力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卓越工程師,高水平創新團隊。要加強學風建設,倡導扎實,專注,低調的作風。
要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形成愛科學,用科學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圍。要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政府從分錢分物的具體事項中解脫出來,主要做好創造環境,引導方向,提供服務等工作,不斷優化科技計劃體系布局和管理機制。
5、《基本准則》有哪些重大制度理論創新
其重大制度理論創新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構建了政府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適度分離並相互銜接的政府會計核算體系。相對於實行多年的預算會計核算體系,《基本准則》強化了政府財務會計核算,即政府會計由預算會計和財務會計構成,前者一般實行收付實現制,後者實行權責發生制。通過預算會計核算形成決算報告,通過財務會計核算形成財務報告,全面、清晰反映政府預算執行信息和財務信息。
二是確立了「3+5要素」的會計核算模式。《基本准則》規定預算收入、預算支出和預算結餘3個預算會計要素和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費用5個財務會計要素。其中,首次提出收入、費用兩個要素,有別於現行預算會計中的收入和支出要素,主要是為了准確反映政府會計主體的運行成本,科學評價政府資源管理能力和績效。同時,按照政府會計改革最新理論成果對資產、負債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
三是科學界定了會計要素的定義和確認標准。《基本准則》針對每個會計要素,規范了其定義和確認標准,為在政府會計具體准則和政府會計制度層面規范政府發生的經濟業務或事項的會計處理提供了基本原則,保證了政府會計標准體系的內在一致性。特別是,《基本准則》對政府資產和負債進行界定時,充分考慮了當前財政管理的需要,比如,在界定政府資產時,特別強調了「服務潛力」,除了自用的固定資產等以外,將公共基礎設施、政府儲備資產、文化文物資產、保障性住房和自然資源資產等納入政府會計核算范圍;對政府負債進行界定時,強調了「現時義務」,將政府因承擔擔保責任而產生的預計負債也納入會計核算范圍。
四是明確了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屬性及其應用原則。《基本准則》提出,資產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現值、公允價值和名義金額,負債的計量屬性主要包括歷史成本、現值和公允價值。同時,《基本准則》強調了歷史成本計量原則,即政府會計主體對資產和負債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其他計量屬性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金額能夠持續、可靠計量。這樣規定,既體現了資產負債計量的前瞻性,也充分考慮了政府會計實務的現狀。
五是構建了政府財務報告體系。《基本准則》要求政府會計主體除按財政部要求編制決算報表外,至少還應編制資產負債表、收入費用表和現金流量表,並按規定編制合並財務報表。同時強調,政府財務報告包括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和政府部門財務報告,構建了滿足現代財政制度需要的政府財務報告體系。
6、如何理解制度創新理論創新與技術創新三者之間的關系?
創新包括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其中理論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7、制度創新理論的制度創新理論的主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