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建設
1、什麼是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指工抄業企業用於科技創襲新和技術開發方面的具體活動。包括用於企業研究與發展課題活動的直接支出,以及間接用於研究與發展活動的一切支出。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1)科技創新是建設擴展資料:
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文化基礎,沒有新的理論學說和公理體系,不可能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技術創新反過來又為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管理創新則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微觀與宏觀環境。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硬體」,而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是社會進步的「軟體」,它們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2、什麼是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指的就是新的科學理論,新的科學技術,新的發明產品。比如物聯網,手機5G,6G,移動互聯網,新能源,超導等等。
3、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重點有幾大重點
科技創新能力建設重點有四大重點。分別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工程、知識創新工程、技術創新工程。此外次要重點為機制體制創新、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創新文化建設。
1.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著眼於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對科技進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在我國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和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戰略性高技術領域,超前謀劃、突出重點、整合資源,高起點、高水平地建設12項戰略性、標志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創新性成果、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突破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科技「瓶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工程。
構建布局合理、開放高效的科技資源共享體系。
3.知識創新工程。
建設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
4.技術創新工程。
建立產業自主創新的基礎支撐平台。
4、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的四大基礎是
1.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著眼於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對科技進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在我國具有相對競爭優勢和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戰略性高技術領域,超前謀劃、突出重點、整合資源,高起點、高水平地建設12項戰略性、標志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的創新性成果、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突破戰略性高技術產業的科技「瓶頸」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要探索和創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機制、管理機制和使用機制,保證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切實發揮科技基礎設施的公共效益。
「十一五」期間重點建設散裂中子源、強磁場裝置、大型天文望遠鏡、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航空遙感系統、結冰風洞、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評價設施、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子午工程、地下資源與地震預測極低頻電磁探測網、農業生物安全研究設施等12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2.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工程。
構建布局合理、開放高效的科技資源共享體系。以改革為動力,以資源共享為核心,積極探索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打破資源分散、封閉和壟斷的狀況,不斷提高我國科技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統籌規劃,在國家層面上做好科技資源共享的頂層設計。結合我國各類科技資源的特點,借鑒國際相關標准和規范,制訂法規規章、技術標准和管理制度,確保在不同部門、地方和單位間實現共享科技條件資源。充分運用信息、網路等現代技術,對科技資源進行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的共建共享,逐步形成全國性的共享網路;改善現有的野外觀測台站觀測環境和科研條件,形成一批聯網運行和資源共享的綜合性、專業性野外觀測實驗基地。整合和完善國家種質資源庫、國家實驗材料和標准物質資源庫、國家岩礦化石標本和生物標本資源庫(館)。構建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國家科學數據中心群,推動面向各類創新主體的共享服務網建設,形成國家科學數據分級分類共享服務體系。建設數字化的科技文獻資源庫,促進相關部門、地方科技文獻網路系統的對接和共享,構建種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國家科技文獻資源保障和服務體系。選擇若乾重大科學領域構建網路實驗環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公共網路基礎設施,營造服務於全社會科技創新活動的跨地域、實時的網路協同環境。
3.知識創新工程。
建設若干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發揮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創新源頭作用,加強科研機構和大學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設施建設,促進科研機構和大學的聯合,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研究基地。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在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將自主創新基礎設施建設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構築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
全面推進中科院知識創新三期工程。以提高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提高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撐的能力,提高保障國家安全、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能力為目標,發揮多學科綜合優勢並進行系統集成創新,進一步推進新興、交叉學科等的形成,建立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合理流動、人盡其才的機制與環境。面向基礎研究,建設依託大科學裝置的綜合研究基地。面向戰略高技術開發,建設信息、空間、先進能源、先進製造與新材料等科技創新基地。面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建設人口健康與醫葯、先進工業生物技術、現代農業科技、生態與環境科技、資源與海洋科技等科技創新基地。
實施高校科技創新工程,加強高校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強化科技創新與高等教育的緊密互動與結合。發揮高校在學科齊全、人才密集、學術思想活躍以及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等方面的優勢,實施學科交叉、綜合集成戰略,建設若干跨高校的科學研究中心,促進高校間的優勢集成,強化高校創新基地的綜合性、交叉性,提高國際化水平。組建一批科研設施精良,創新人才匯聚、學術氛圍寬松的綜合性、開放式、國際化的大型原始性科技創新基地。注意發揮行業、地方等高校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促進產學研結合。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完善人才培養設施,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優秀創新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持體系。
4.技術創新工程。
建立產業自主創新的基礎支撐平台。以建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目標,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圍繞《科技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任務和重大科技專項,在加快高技術產業發展、節約資源能源及提高開發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提升裝備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四個重點領域,從產業技術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三個層面,加強技術創新設施建設,實施技術創新引導工程。新建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提升我國產業技術原始創新能力;新建和完善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提升我國戰略產業和主導產業技術集成創新能力;支持建設和加強一批企業技術中心,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以加快信息、生物等高技術產業發展,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在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元、集成電路和軟體、下一代網路、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先進計算、信息安全、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現代中葯等領域,建設若干支撐產業核心技術研發的設施。
以緩解資源、能源瓶頸制約及減少環境污染,保障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在油氣及礦產資源勘探與採收、煤炭高效安全開采與潔凈轉化、特高壓輸變電與電力系統安全、可再生能源、先進冶金工程、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水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建設若干共性、關鍵性技術開發、試驗的設施。
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推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為目標,在農業優良品種選育、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農產品深加工與食品安全等領域,建設若干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究試驗設施。
以振興裝備製造業,推進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改造,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為目標,在軌道交通、船舶與海洋工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大型清潔火電與核電、大型飛機、新材料等領域,建設若乾重要裝備設計、系統集成和先進製造工藝開發、試驗設施。
5、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根本目的是為了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支撐國家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贏得國際競爭的戰略主動地位。無論是從我們國家近代以來的歷史看,從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看,還是從國際社會激烈競爭看,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都日益凸現。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社會主義大國而言,沒有自主的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的支撐,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就不可能避免受制於人的局面。所以,新中國的幾代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舊中國科學技術極端落後的狀態得到了根本改變。但是,要突破制約我國發展的能源、資源、環境問題,核心還是要通過自主創新進一步實現重大技術、關鍵技術的突破,進一步縮小與世界科技強國的差距,力爭在某些領域能夠超越。進入新世紀,中央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頒布並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已取得顯著成就。2010年在加快推進科技進步方面要進一步重點做好哪些工作呢?《報告》強調了四個方面。
一是「要認真貫徹自主創新的方針,全面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加快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或者說基本上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這是一個重大戰略目標,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持續努力。而不斷推進的抓手就是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要按照既定的計劃,扎實推進重大專項實施,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創新實施機制,盡快攻克一批重大核心關鍵技術,帶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二是「著力突破帶動技術革命、促進產業振興的關鍵科技問題,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突破增強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技術問題」。《報告》強調的三個突破,涵蓋產業、民生、國家安全,既是對科技工作的要求,也是科技工作的目的。要強化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工作,加快產品開發和產業化,形成完整產業鏈。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充分發
揮國家高新區的重要載體作用,著力培育和壯大一批有基礎、有條件、有特色,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資源消耗低、帶動系統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是「前瞻部署生物、納米、量子調控、信息網路、氣候變化、空天海洋等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報告》的這一部署,意義重大。人類科學技術正在醞釀新的革命性突破。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我國科技工作必須具有長遠眼光,善於搶佔先機,及早行動,贏得主動,在關系未來的重大科技領域取得發言權。要強化創新基礎條件建設,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在戰略必爭領域部署一批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重大項目,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建設,強化科技持續創新能力。
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要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應用和保護。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報告》提出的這些要求,核心就是以改革的辦法,最大程度地動員和整合全社會科技創新資源,著力在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機制和創新服務上下功夫,積極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特別是要深刻認識科技創新的規律和發展趨勢,下大力氣加快推進國家科研院所和大學的深度融合,實現要素資源效益最大化,增強科技工作的活力、動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引領力。
各級政府貫徹《報告》關於科技工作的部署,就要自覺地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擺在實施國家戰略的高度,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的高度,自覺地、主動地關心支持科技工作,為科技工作者解決實際問題,改善工作條件;積極主動地推進關系發展科學技術的體制、制度改革,積極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持續推進科技進步的制度體系,動員各方面力量為創新科學技術、普及科學技術、應用科學技術共同奮斗。
6、什麼是科技創新,作為當代大學生如何踐行科技強國夢?
1、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
2、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兩個方面。珍惜受教育權,努力學習,為創新夯實堅實的知識基礎;敢於質疑,用於向傳統和權威挑戰;培養好奇心,提高觀察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努力探索,注重實踐,養成勤動腦、勤動手的好習慣;增強責任意識,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7、關於科技創新的意義
①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技術水平和民族文化水平還不高,(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有助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這從目前中國現狀談
②發展教育與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有助於發展教育與科學);---從地位及作用談
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
④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從作用談
⑤世界范圍內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同上
⑥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對經濟和發展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同上
⑦增強創新能力關繫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從創新的意義談
⑧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8、科技創新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意義和作用
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
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1]。 原創性的科學研究或知識創新是提出新觀點(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新發現和新假設)的科學研究活動,並涵蓋開辟新的研究領域、以新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已知事物等。原創性的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結合在一起,使人類知識系統不斷豐富和完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產品不斷更新。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引領的管理創新作為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科技創新的主題,也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之世,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家實力最關鍵的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傢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就能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處於高端位置,就能創造激活國家經濟的新產業,就能擁有重要的自主知識產權而引領社會的發展。總之,科技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活力的標志,是國家發展的關節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活百活的勝負手。
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的環境。如果人們自覺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就能激發科技創新的社會潛能,就能縮減從科技創新到產業運用的時間進程。學習各國在科技創新上的經驗,無疑是提高上述自覺性的很好方式。
從各國的經驗看,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如下因素:
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有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有熱愛科學的社會風氣,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學術教養和規范,等等。沒有一個良好的軟環境,就很難形成科技創新能力生長的土壤。當前,世界各國都出現了一些科技詐騙、學術腐敗的案例,盡管這類事在急功近利的風氣下難以避免,但必須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個較強的基礎條件。在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體系。中國的傳統教育體系偏重於知識傳授,厚重有餘,活力不足,在某種意義上不利於創造能力的形成。中國的教育在課程設置、教授方式、考評方式等方面均有諸多待興待革之處。
一種有效的制度支持。國家對自主科技創新的制度支持應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項目評估和資金支持體系,有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度,有明智的產業政策,有合理的知識產權制度,有有利於科技創業的社會融資系統,等等。
在人類社會中,做成一件事的條件無非是人、財、物。在三個條件中,人是主體、是最活躍的因素。在科技創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體現得更為突出。當然,人的因素並不僅僅指個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會組織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無財、物,便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謂科技創新的環境創造,就是讓人、財、物能自然地結合、有效地結合,實現一種「人能盡其才,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和諧狀態。
9、指出科技創新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性
、科技創新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管理,通過科技創新才能做好「內兩型」社會的建立。
3、建容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在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的情況下更集約的利用資源,更嚴格的保護環境,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保障。
通過充分認識經濟社會環境發展規律,提升環境質量。
2、科技創新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要求通過科技手段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不依靠科技創新在原有科技水平下很難達到這個目標
10、科技創新體現了我國正在實施什麼戰略?正在建設什麼樣的國家
科教興國戰略的主要內容是: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指導下,堅持教育回為本,把科答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當今世界,國家間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科學技術競爭。科學技術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為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提供著基礎和動力。科學技術競爭已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占據了它,就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