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中國
1、為什麼中國人缺乏科學創新能力?
近二百年來,中國文化從衰微到重振,這個過程很漫長,讓很多國人喪失了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於是得出中國人缺乏科學創新能力的結論。
隨著中國不斷崛起,科技大步趕上,中國人的創新能力不斷得到展現。
2、如何提高中國自主創新能力
增強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12大措施 :
1.政府加大科學投入,特別是基礎內科學以及航天、生物、新容能源等高科技領域的投入。
2. 政府應大力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點企業。
3. 政府采購時,要首先考慮采購擁有民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4.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5. 大力改善科技人員的待遇,用高薪吸引優秀人才。
6.對自主創新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
7. 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
8. 企業設立專項科研開發資金,按一定的產值比例,投入資金進行科技創9.新。
9.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資金變為技術、技術變為資金、資金變為更高層次技術的良性循環。
10. 建立高科技創業資金,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寬裕的發展環境。
11. 引進國外高科技人才。
12. 改變目前應試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
3、中國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的表現是什麼?
中國的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其表現有:
1、全球創新指數連續多年保持上升勢頭。
2、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最多3、研發支出超過全球的30%。
3、量子通信、超級計算、航空航天、人工智慧、5G移動付、新能源汽車、高速鐵路、金融科技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創新能力表現在:
1、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礎研究投入逐年增長,年均增幅16%。
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如幹細胞、鐵基超導、量子通信等。
2、科技戰略前沿突破能力大幅躍升。
在深海、深空、深藍、深地等領域不斷取得了重大成果。
中國航天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天鯤號」首航成功、嫦娥五號月背采土封裝、天問一號首登陸火星。
3、科技體系化建設能力加強。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2019年全社會科技研發人員達712萬人,是2015年的1.3倍。
4、科技開放合作能力穩步提升,政府間科技合作穩步發展,深入實施科技合作夥伴計劃。
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研究,深度參與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成效明顯。
4、為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國採取什麼措施?
為提高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國採取的措施:
1、 對科技創新的再定位。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間的綜合國力競爭,將集中地體現在科技的創新上,一些重大科技創新所產生的產業輻射和帶動作用,必然成為一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
2、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增加財政的科技投入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物質保障。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和激勵機制可以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3、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以企業為主體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可以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優化人財物的配置。
長遠規劃:
1、京滬等地經費投入強度大
浙江通過抓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為穩增長、擴投資、調結構、惠民生、補短板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2、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重要載體
浙江省在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時提到,要在信息經濟等若干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以「互聯網+」為特色的信息經濟率先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基本建成以信息經濟為先導、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主要平台的「互聯網+」世界創新高地。
3、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受重視
專家指出,「十三五」時期是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勝階段,要如期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就需要進一步加大國家財政科技投入力度,深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國家支持科技創新的優惠政策,以調動企業創新投入積極性,引導全社會持續增加研發經費的投入。
(4)創新能力中國擴展資料
多方入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我國科技創新奮發圖強,持續跟進世界前沿,目前已進入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階段,但一些瓶頸制約尚未取得根本突破,科技創新尚未與經濟轉型升級完全適應。必須著眼經濟轉型升級,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培育創新型企業。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要取得實效,關鍵是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真正使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落到實處,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
要充分發揮大型企業的技術創新骨幹作用,努力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綜合競爭力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集群。
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雙向融合」。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有機結合,是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應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科技創新,不斷加快高科技產業化的進程。
充分發揮國家科技計劃、示範應用工程等的引領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的載體作用,實現從研究開發到產業化的有機銜接。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無縫對接,加快形成技術成果、產品成果和產業成果。
集聚創新型人才。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人才是根本。應為人才提供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的平台,引導科技人才向關鍵行業、重點企業、科研和生產一線集聚。
鼓勵支持企業和學校、科研院所加強人才培養合作,結合產業布局和功能定位,建設一批創新型人才培訓基地,為創新驅動發展輸送更多創新型人才和高技能實用人才。
改革科技體制。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制度是保證。必須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
切實加強科技體制改革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圍繞科技管理體制、決策機制、評價體系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攻堅克難,使科技創新的巨大潛力得到充分釋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於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
5、為什麼說在世界五千年的歷史上,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總體來說高於西方?
中國歷史上的創新能力高於西方,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歷史上中國科技的原創能力高於西方
中國古代灌溉工具
中華科技絕大多數都是在中國本地獨立原創出來的。而西方文明發源地古希臘的科技文明,許多都是從外國學來的,不是本地原創的。
古希臘時期的許多學者來到了 古埃及和巴比倫,學習了很多當地先進的科學文化成果,也把世界很多地方學到的科技文化成果,都帶回到古希臘給予發展。
古希臘著名的天文學是從古巴比倫學來的。古希臘著名的幾何學和醫學是從古埃及學來的。古希臘文字的字母是從阿拉伯地區的腓尼基人那裡學來的。
而中華科技文化是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本地發展起來的。雖然吸收了一部分印度、阿拉伯、歐洲等地的科技文化,但絕大部分都是在本地自主發展起來的,是屬於中國本地原創的。這反映出中國科技的原創能力高於西方。
古希臘機械裝置
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清朝初期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中,大部分都是由中國首先創造的。中國科技水平在清朝初期以前大部分時間都領先於世界。在世界歷史上,中國科技領先世界的時間,遠多於西方科技領先世界的時間。
這說明,中國歷史上科技的創新能力遠高於西方。
李約瑟博士是英國著名世界科技史專家,曾經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歷時45年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編寫出《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
李約瑟認為,中國上古和中古時期的科技發展水平是西方望塵莫及的,特別是在15世紀之前更是明顯。
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不論在中國傳統的強項領域數學、醫學、農學、天文學,還是在冶金、機械、水利工程、紡織、造船等各個領域中,在世界上由中國首創的科技發明數量都遠多於西方。
李約瑟博士
中國科學院教授、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王渝生認為,中華科技文明從六七千年前的世界四分天下有其一,到兩三千年前已經達到佔世界半壁江山,三百年前一直獨領風騷。
西方只是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能與中國相比,在近現代的200多年時間里領先中國,歷史上的其餘大量時間都明顯落後於中國。
中國古代在生活用品,工業品製造。醫學,數學計算,天文學等方面都領先於歐洲。
1,在生活用品方面
中國在世界上最先發明了釀酒技術。中國在北方已經發現了9000年前,用蜂蜜和大米釀造的酒。而西方的釀酒只有1000多年歷史。
2,在工業製造方面
中國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就已經成規模地生產鑄鐵了,歐洲人相比中國晚了1500年。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把火葯應用於戰爭武器的國家。在公元900年,中國人利用火葯在城牆上發射鐵球打擊敵軍,已經開始把火葯用於戰爭武器。相比之下,西方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才有使用火葯的記載,用於武器則更晚。
明朝鄭和船隊下西洋訪問了東南亞、南亞、非洲東部等地的國家。比歐洲國家的船隊遠航早了500多年。這反映出中國明朝的造船技術遠遠領先於歐洲。
鄭和下西洋船隊
3,在醫學方面
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已經開始在做手術時使用麻醉劑,這比歐洲早了1600多年。
中國人在世界上最早發明了免疫學。在公元1000年已經發明了天花病的預防接種,公元1500年中醫已公開著書介紹這種療法。中國種痘法在公元1700年經土耳其傳到了英國,歐洲才開始有了種痘免疫法。
4,數學方面
中國古代數學計算的精確度高,演算法非常高明,明顯領先西方。
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祖沖之,把圓周率計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達到這個精度比歐洲領先了1000多年。三國時期的數學家劉徽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正數和負數的概念,領先於歐洲。
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
5,天文學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形成天文學的國家。
中國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是戰國時期的《甘石星經》,這比西方整整早了200年。書中詳細記載了800個恆星的名字,並且確定了121個恆星的位置。
我國古籍《春秋》對哈雷彗星的記載,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對哈雷彗星的記錄, 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哈雷彗星
我們不能只看到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中國的衰落。因為西方國家在歷史上也同樣有衰落期。比如歐洲在中世紀的1000多年時間里,由於各地區之間互相混戰,就成為了一個衰落黑暗的時期。
新中國建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科技水平又在重新復興,現在正朝著2049年重新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邁進。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的國際排名不斷上升。中國由2007年的第54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14位,已經與排在前面的發達國家列在一起。
國際權威的高性能計算機會議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中,中國的超級計算機在2020年已經連續三次超過美國奪得全球第一。2020年中國進入前500強的超級計算機總數僅次於美國。
在世界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中國嚴重落後。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中國努力追趕。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_人工智慧領域中,中國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火星探測器著陸火星
2021年5月15日,中國火警探測器祝融號成功著陸火星表面,成為世界繼美國和蘇聯之後第三個登陸火星表面的國家。
中國自古就人傑地靈,周圍國家自古就不斷學習中華的科技文化。
6、應試教育是否抹殺了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
前不久,有海外媒體刊登了中國學者對中國教育的評論,其中一個結論是:「應試教育要求學生遵守規則,不能創新,扼殺了大部分學生的創造力,把優秀學生培養成考試機器。應試教育降低了人民的創新能力。不廢除應試教育,中國就不可能有世界一流大學。」如果我在三年前看到這個,我會同意,但在今天,我無法接受這么簡單的指控。是什麼改變了我的映像?在連續幾年自費花大量時間在國內,與教育工作者和民眾進行真實距離的交流和觀察後,我發現在海外生活了很長時間的人,在判斷中國教育現狀時有太多的局限性。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我對這種批評的感受:就好像接受西方教育的人都是從富裕、輕松的家庭長大的孩子。突然,他們看到了一群在資源貧乏、選擇單一、高考壓力大、時空有限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他們驚愕地喊道:「幸福的家庭都是這樣的,孩子們,為了你們自己的幸福,你們該從牢籠里站出來,走出現有的家庭了!」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像過去十年的中國那樣日新月異。如何適應這個新時代的挑戰,不僅對中國教育,而且對整個中國社會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任何人都可以指指點點地做這件事。然而,挖掘和開發中國有限的資源是當務之急。只有當你用身心長時間浸泡在這片土地上,你才會血淚感嘆:原來中國人才濟濟,不乏像你這樣的指責。中國今天缺的是有特定心安理得的人,他們進行特定的事情,提供特定的資源,把心獻給千千萬萬有愛的特定的人,有相對特定的公平機會和權力。■從幾個華裔孩子來看,如果因為華裔孩子這樣做,中國孩子就認為美國教育優於中國,其實是片面的。還記得延安時期決定把生命留在中國的美國專家歐文·恩格斯特和寒春嗎!盡管當時環境艱苦,但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農業知識可以為中國人民服務時,毅然投身中國,在這片土地上生兒育女。今天,他們的孫女薩莎剛剛從美國高中畢業。這個女孩沒有直接上大學,而是選擇在中國山西的一所中學學習中文和教英語。美國中小學實行12年義務教育。薩沙在一所私立高中上學。在這所私立學校,除了教學,從做飯到洗碗、養牛到種菜,學生們什麼都要自己做。學生還要負責農場、食堂、宿舍的管理。美國父母花錢讓孩子買「罪」好像也是有的。但是發生了什麼?莎莎放假回家說:「爸爸媽媽,你們不覺得住這么大的房子太浪費了嗎?為什麼不減少空間,把錢用得更有意義?」請注意,莎莎的父母是華人社區里有奉獻精神的人。很快莎莎又和父母協商:「我不想馬上上大學。我想去艱苦的地方鍛煉。我希望找到生命的意義。」這時,莎莎聽說山西某鎮的一所中學在找英語老師。她收拾好背包,上路了。在山西的第一天,全班起立致敬:「老師您好!」和學生差不多大幾歲的莎莎,一時不知所措,但從那一刻起,她肩負起了庄嚴的使命。玲玲是美國知名的社區義務教育輔導員。2002年,大兒子考上美國名校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時,她主動要求延期,因為她要去參加一個為期一年的基督教訓練營。因為訓練內容比軍訓更陡,所有孩子的家長都要在死亡證明上簽字。後來我采訪了這個年輕人,他告訴我,支撐他堅持這種殘酷訓練的想法是:「如果你現在不能吃苦,將來又怎麼能擔負起服務人類的重任呢?」我媽私下哭著對我說:「這是我兒子的選擇。我不能說不,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為他祈禱。」看完這個,你可能會說美國教育很棒,所以有這樣的學生。但是,因為美籍華人的孩子這樣做,而同齡的中國孩子不這樣做,就認為美國的教育優於中國,這是片面的。■中國高中生的觀點讓我流淚。如果中國高中生畢業後直接支援邊疆,直接進入貧困地區服務,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嗎?兩年後他能再次進入大學嗎?2002年初,我在北大附中和幾個高一高二的學生進行了一次交流。他們的觀點讓我落淚:「你想想,如果中國高中生畢業後直接支援邊疆,直接進入貧困地區服務,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嗎?他有可能在一兩年後重新進入大學嗎?不是中國孩子不想這么做,而是我們的教育體系被殘酷篩選。就像一圈齒輪,每一圈都要咬。」很多中學老師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並不是說中國教育不給孩子創造力。想想吧。一個班有50多個學生。只要上課大家說一句話,我就不上這門課。誰知道激發創造力是好事,但如果學生課堂內外的創造力影響了教學大綱的任務,從而耽誤了學生的升學考試,這樣的老師不僅不會得到賞識,反而會受到學校、家長甚至學生的批評。」這些老師的觀點也從側面得到了驗證。雖然中國的考試制度相對嚴格,但無數人表示,即使統考有弊端,但至少在中國現實中是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我曾經見過一個小學的三好學生,因為父母下崗,無法提供學費。她躺在街角做作業,同時向路人乞求施捨。中國有多少農村孩子,連最基本的上學機會都沒有。在我生活的美國小鎮,當地中小學一個學生一年的支出是幾萬美元。這么一筆錢能解決多少中國孩子最基礎的教育!問學生在知識不全的情況下,他們的教育模式和生活質量有多精細和多樣化,這實際嗎?■海外華人子女教育的誤區中國家庭更看重孩子從名牌大學畢業,希望為孩子決定前進的道路。某種程度上,孩子的行為其實是在實現父母的夢想。每年在美國總會有一批中國孩子上哈佛、耶魯這樣的名牌大學,然後一些媒體就紛紛報道這些人如何教孩子考上名牌大學的故事。事實上,美國不僅有哈佛和耶魯大學。一些50或100排名的大學仍然聚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學生,因為這些大學擁有美國大學中排名第一的專業。中國家庭更看重孩子從名牌畢業,希望為孩子決定前進的道路。某種程度上,孩子的行為其實是在實現父母的夢想。其實就算孩子上了哈佛耶魯又能怎麼樣呢?那麼多哈佛和耶魯的中國孩子被錄取的時候都很榮幸。十年二十年後誰來說?有多少中國孩子因為畢業於哈佛或耶魯而成為主流群體?其實中國人獲取美國教育成功的信息,「行」,所以從來不代表美國整體教育的「片」。如果把這些局部的「點」和「線」與中國多維度的教育環境相比較,反映出的誤區可想而知!與此同時,在美國華人談論美國教育的成功故事時,很多人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幾乎所有的中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滲透著中國傳統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重視教育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中國父母願意為孩子的成功犧牲一切,這是西方父母比不上中國父母的。雖然西方的教育方式貫穿了中國孩子的學術過程,但中國文化和中國教育在家庭中的潛移默化已經深深地注入了中國孩子的生活。他們的成功不是因為他們是西方人,而是因為他們是中西文化的結合體,是多元文化、多元教育的多元產物,而不是美國教育單獨造就的。中國教育和美國教育不是強弱的排列。它們各具特色,是兩種不矛盾的不同國情的產物。■美國教授與學生觀念的難忘沖突。2000年北大EMBA第一周的課堂上,教授與學生教學理念的沖突,讓美國教授楊壯難以忘記美國的多元社會,給生活在這里的人一種相對輕松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在課堂上,你會發現美國學生可以隨便提問。這種表面現象會讓人覺得美國人很有挑戰性,很有創造力!但我想說:中國人同樣富有創造力和挑戰性。從北大國際EMBA的學生身上,你可以感受到中國學生鮮明的個性,他們的思維方式絲毫不遜於美國人。談及2000年的第一屆EMBA,北京大學教授文海回憶道:「當時的學生給我的感覺是,一方面非常自信不循規蹈矩,另一方面又喜歡張揚和挑撥,包括開學典禮上的講話,台下都是笑聲,笑聲中帶著一絲驕傲,彷彿在說:我們都是成功人士,現在回到學校,你們老師肯定沒有我們成功。」現任北大國際MBA美國校長的美國教授楊壯也有類似的回憶:「2000年EMBA第一周的課上,教授和學生在教學理念上的沖突至今難忘。」在第一堂「人本管理」課上,楊教授讓學生們各抒己見。有人首先提出反對意見:「老師,您的講義里西方案例太多了。中國呢?」跟著其他四五個同學附和。當天楊教授做了相應的調整和補充,第二天講座結束。晚上,楊教授收到的來信,信中寫道:「我原以為你的課很有挑戰性,但你只聽了少數人的意見,就擅自更改了教學大綱。是不是有七八個人舉手發言,代表一百個學生?」楊燦教授不禁感嘆:「這是學習的壓力、挑戰和開始。中國學生為我們打開了新的思路。」■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更有個性?如果你把在海外學習生活了十幾年的中國留學生和目前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對比一下,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充滿創造力、創新力、激情和個性的中年人都在中國。楊教授告訴筆者,美國MBA學生首先要通過考試,而美國本身200多年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人們從小就有很多倫理道德上的認同感。每個家庭本身是相對穩定和獨立的。在同一背景下成長了這么多年的人,你也可以預測一下他們進入MBA班的期望。以北大學生挑戰權威為背景,舉例說明中國學生的個性。也許讀者會問,「這些是商科學生,不是普通大學生。」但是,我想說的是:他們是在中國教育下長大的中國學生嗎?他們和在校學生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是畢業後在社會上幾年的歷練?還是他們成功帶來的自信和經驗讓他們敢於發聲?其實,個性要在時間、空間等綜合氛圍中展現。換句話說,目前中國中小學甚至大學課堂的學生都沒有這樣的氛圍。如果你把在海外學習生活了十幾年的中國留學生和目前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對比一下,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充滿創造力、創新力、激情和個性的中年人都在中國,不屬於原來的精英階層!海外華人是否缺乏創造力和個性?不是全部,而是西方世界的相對成熟,再加上生活齒輪和社會節奏,扼殺了曾經忘記追求夢想的冷漠的理想主義者。在與北京大學著名經濟學教授周其仁交談時,他的感受發人深省。「這個時代發生了無數的事件,非常有必要把這些事件記錄下來,以便我們將來回顧。有些事情我們現在看不清楚。也許要十年,幾十年,或者一個世紀才能看清楚。不容易看清楚,但是容易評論。因為評論是最輕松的工作,所以今天大家先開始了這個輕松的工作。」如果說美國學生比中國學生性格更強,那是很多人對中美教育比較得出的結論。這個結論客觀嗎?■有些人指責中國誤導和虛假的教育距離是不恰當的。忽視距離差異,質疑中國教育為什麼不套用西方教育制度,是武斷的。現在海外華人對西方和中國教育的比較研究,很多都是從他們正在接受美國教育的子女那裡學來的,而這些家長,很多都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群體。很多人從中國的大學去美國深造,享受國家的巨額公費資助。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我國全民收入水平與世界標准相差甚遠。美國一個公派學生一年的學雜費相當於中國幾萬農民一年的收入。我曾經見過一個公派學生,80年代從一個偏遠的大學選拔出來,拿到了博士學位,獲得了美國身份。十幾年後,他回到家鄉,應邀去母校演講。他毫無感激之情,這讓人看了不順眼。對比美國大學,他最後帶著一串嘲諷離開了母校。其實人們已經忘記了,即使在海外取得了成績,也不能完全歸功於美國的教育,因為很多在美國上大學,在知識大廈里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人,都是來自中國的教育。今天很多人能在中西方名利雙收,離不開祖國早期給予的無償支持。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人只是中西教育的受益者,而不是西方教育的開拓者,因此指責中國教育是不恰當的。但反過來說,如果你不站在那片土地上,和他們喝一樣的水,呼吸一樣的空氣,走一樣的步伐,感受一樣的氣息,你怎麼能觸動他們的心呢?我想說的是,距離就是距離,給人誤解和錯覺。忽視距離差異,質疑中國教育為什麼不套用西方教育制度,是武斷的。■幫助中國教育需要真情實感和理性來談西方教育對中國同胞來說有多優秀。請不要忘記你這棵大樹的根從哪裡來。這幾年中國一直在說教育改革,普及素質教育,但我覺得:不要急著說改革,要明確我們有什麼,別人有什麼,再問為什麼。近年來,中國關於素質教育的討論很多,但美國教育中從未公開涉及素質教育的主題。但是,你會發現,素質教育無處不在。為什麼?中國把素質教育翻譯成英文「ecational quality」,我說素質教育應該是英文「character」——性格和品格,這是人一生構建的內涵。品質是注入到自己血液里的,就像堅定、執著、剛毅、善良、正直一樣。談談西方的教育對中國同胞來說有多優秀。請不要忘記你這棵大樹的根從哪裡來。任何國家、任何時代,教育永遠是重中之重,任何國家的教育體系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說中國教育的問題在於資源匱乏,那麼西方尤其是美國教育的問題在於資源的巨大浪費和對青少年自由的放縱。中國的教育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而美國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學生的背景和信仰各不相同,學校除了知識教育之外,一般不願意涉及學生的道德教育。在比較中美教育的時候,如果忽略了兩國大的背景差異,就會導致誤解。中國的教育沒有批評和建議是無法提高的,但給出具體的措施和方案遠比簡單的指責更合適。事實上,中國今天的教育改革,不能單靠老師和家長來完成。海外華人更不可能打開西方教育的天窗,找到改革之路。如果舊的形式必須被淘汰,新的替代物在哪裡?是的,能夠適應時代變化、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教育模式的建立,需要所有有力量、有資源的人,所有能夠有所貢獻、有所培養的人,憑借良知、愛心和強烈的使命感,齊心協力,一步一步地建設,十年一百年。請用真誠和理性幫助中國教育。請不要簡單、片面、自上而下地批評中國教育。
7、中國的創新能力到底怎麼樣?
AI機器人索菲亞,因為能言善辯,表情豐富,從誕生起就成為了世界級紅人。2017年10月,索菲亞在沙烏地阿拉伯獲得公民身份,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時刻。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什麼?中國創新在這一輪技術浪潮中又該如何取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在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的主題演講,從全球視角為我們解讀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我們帶來什麼?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由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革新組成的,這些創新會帶來物理空間、網路空間和生物空間三者的融合。
跟前面三次的工業革命相比,第四次工業革命在技術發展和擴散速度、對人類社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是前三次工業革命遠遠不能相比的。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從全球視角解讀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很多技術革新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對人類未來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好處。未來我們能實現無人駕駛,可以在上班路上閱讀報紙,我們也可以享受到成本更低的太空旅行。其實,有更多對人類健康有巨大改善的事情正在我們身邊發生,清華大學程京教授的公司發明的耳聾基因檢測,幾乎每年都使1萬多兒童免受耳聾的痛苦。
第四次工業革命也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對美國就業情況的分析顯示,美國有近一半的工作,將很有可能在今後的十年、二十年被機器人,或者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自動化取代。
同時,一旦我們開始全面應用基因編輯技術,會不會導致定製嬰兒的出現?嬰兒出生之前,要不要考慮要一個IQ很高、長得更漂亮、個子更高的嬰兒,這也有一系列的倫理道德的問題需要考慮。
不管是人工智慧還是物聯網,數據安全已經成為全世界都非常關心的問題。今後政府保證公眾隱私的安全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中國的創新能力到底怎麼樣?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時,一方面,中國的創新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另一方面,我們在很多技術領域還被「卡脖子」。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中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創新水平?
邁入21世紀,中國的科研投入持續快速增長。
首先,中國科技投入持續增長,已經成為全世界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從1981到2016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可以說中國科技投入是直線上升,已經位居全球第二。從產出來講,大概從2007年左右,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英文論文就已經超過了除美國以外的所有歐美國家。
其次,把知識轉變成商業價值,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目前中國的專利授權數量已是全球領先,這些專利很多是由我們國際領先的企業創造的,像華為、BAT、濰柴動力、三一重工、吉利、華大基因等等。
第三,從制度創新角度看,上述成功的背後,中國在制度創新上也做了一系列工作,比如我們形成了穩定多元的投入機制,目前中國的研發投入77%都來自於企業。
當然,我們還必須看到中國的創新還面臨很多的不足。
在科技方面,中國的創新在有些領域是領先的,但是發展極不平衡。現在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也只在全球排在九十幾,中國整體經濟的質量還是不高的。
在一些關鍵高技術領域,我們依賴也是相當嚴重。過去幾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所花的錢比進口石油花的錢還要多。
創新治理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我們歷來強調創新的正面作用,但是對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對於創新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怎樣進行有效的規制,我們在這方面考慮不多。
中國創新為什麼還有這樣的差距?
中國市場化改革還不完善,還存在很多產權問題。包括信用體制的建設,中小企業的融資在內,我們目前出台的一浪高過一浪的改革政策,其實都是想解決這一基本問題。
我們的體制機制改革不到位,比如清華大學這樣的高校,很多科研機構作為事業單位的改革體制,應該說到現在改革還是滯後的。
在趕超戰略下,形成了很多慣性思維。一些私人企業已經賺的盆滿缽滿,在這種情況下,不投入更多資金搞創新,開發新產品,他們反而認為最穩當的盈利模式就是為跨國公司做代工。
從成長到成熟也需要時間。中國有一位技術專家曾經這樣寫到:「中國技術發展的歷史實際是一部技術引進在中國不斷消化的歷史。」我們強調創新能力,也就是從過去二三十年開始,因此形成比較完善成熟的創新體系還需要磨煉。
來源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