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創新改革
1、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一是要加快文化抄體制機制襲改革創新,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穩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快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改革。 二是要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投入力度,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三是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認真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精心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精心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四是要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真正從群眾需要出發,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吸收借鑒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眾喜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精品力作。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單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風。
2、如何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要主動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變化、新特徵,積極行動、擔當作為,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完善聚焦服務經濟發展的管理機制,充分釋放發展活力。要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3、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的內在關系是什麼?
一、正確把握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關系,堅持立足當前、兼顧長遠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貫穿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不斷深化的漸進式改革,既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也具有緊迫性的特點。因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確定長期目標,從長計議,統籌安排,全面推進,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為;同時,又要明確近期目標,立足當前,著力解決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和新的突破,使改革逐步深化。在這里,我們既反對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企圖「畢其功於一役」的急躁情緒,也反對片面強調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而無所作為的畏難情緒。只有堅持近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有機統一,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的進程和力度,更有效地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根據黨的十七屆二中全會精神,我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近期目標是: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為實現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改革的總體目標是: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適應,到2020年,建立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從長遠看,與我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相適應,到2050年,形成完善和成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行政體制,形成健全的宏觀調控體系、市場監管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優化的政府組織結構、科學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監督機制,政府成為人民滿意的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二、正確把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全面改革的關系,堅持配套進行、整體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有著內在的聯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改革的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在新形勢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成為各項改革的交匯點和關結點,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全面改革的推進,有賴於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的轉型。因此,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要加大力度,又不能孤立地進行,而必須從全局出發,與各項改革緊密結合起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為全面改革服務,說到底就是要掃除實現科學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當前,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加強政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職能,不斷深化投資、財稅、金融、價格、國有企業等領域的改革,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努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與政治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進一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強廉政建設,努力推進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與社會體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和調節收入分配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同時,要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正確把握重點與一般的關系,堅持抓住關鍵、重點突破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將改革的總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結合起來,以重點突破帶動總體推進,這就必須抓住核心和關鍵問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和關鍵是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從根本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能不能建立與完善的重要標志,取決於政府職能轉變能不能到位。因此,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為出發點,以規范行政權力、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切入點,大力推進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轉變政府職能,應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做到「四個分開」(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科學設置、全面正確地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同時,要正確處理轉變政府職能與優化組織結構、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以及管理方式創新的關系,著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根據十七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的精神,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要實現「三個根本轉變」,即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和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需要強調的是,政府職能轉變是其他兩個轉變的前提和切入點;而其他兩個轉變與政府職能轉變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離開了後兩個轉變,政府職能轉變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要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要求,繼續協調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改革,進一步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規范機構設置,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另外,還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嚴格依法行政,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健全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制度,完善行政運行機制,切實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四、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改革發展與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統一我們一再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也必須著眼於科學發展和構建設和諧社會,正確把握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民群眾可接受的程度,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穩定,使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政府公共服務與社會公共需求相適應。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就必須著眼於科學發展,努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在國際經濟體系和利益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面前,要進一步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面對國內改革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要著力解決長期影響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包括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協調、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問題,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投資、消費比例不協調的問題,市場秩序不規范的問題,等等。在這里應該特別強調的是,要通過政府轉型促進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提高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問題大於天,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既是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因此,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把群眾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當作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把群眾滿意當作第一標准。要通過改革,切實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勞動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教育衛生、居民住房、食品葯品安全問題,社會矛盾糾紛問題等。正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要著眼於構建和諧社會,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建設。要深入研究社會管理規律,加強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和政策法規,整合社會資源,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建立全過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與柔性化的社會矛盾調節機制,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機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五、正確把握總體部署與各方協調的關系,堅持上下結合、互相聯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新情況新問題多,難點熱點問題也多,特別是政府轉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央和地方關系的理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需要調動兩個積極性,既需要有中央的統一部署,又需要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發揮創造性、實行聯動,也需要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之所以強調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自上而下的整體推進,是因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既與經濟體制改革密切相關,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具有全局性的特點,需要整體設計、統籌考慮、精心組織和有序推進。特別是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體現了政府管理「有形的手」與市場機制「無形的手」的有機統一,是從全局和戰略上的科學決策,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必須把握的重大原則。在這樣的問題上,不能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必須強調局部服從全局、地方服從中央。之所以強調發揮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的積極性、實行自下而上的聯動和橫向的互動,是因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創新性特點。改革和發展的實踐證明,許多新鮮的經驗和改革的舉措,都是在政府管理的第一線創造的,或者說是人民群眾的公共需求促進政府的自身建設,給予政府改革以動力和活力。同時,地方政府是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者,又是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組織領導者和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比較直接,人民群眾的權利和利益需要地方政府去實現、維護和發展。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才能實現。六、正確把握借鑒國外經驗與從我國國情出發的關系,堅持實事求是,體現中國特色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世界范圍的公共行政改革已經30年了,至今方興未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公共行政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改變了公共行政的環境,同時政府管理失靈問題越來越尖銳。在當今的國際形勢下,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世界各國都把提高政府管理與服務的效率、進而提高本國的國際競爭力作為政府職能調整的基本目標,因此更加重視公共行政改革,也形成了一些理論體系和經驗。實事求是地說,一些國外公共管理的做法和經驗確有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一些形成共識的公共管理的理論觀點也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參考。但是,借鑒國外的經驗應該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出發,採取「揚棄」的態度,而不是不加分析地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因為,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以堅持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為前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在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絕不能搞多黨制;堅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絕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在經濟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形式的所有制結構,絕不能搞私有化;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形式,通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的本質特徵。應該指出,從1982年開始,我們已經進行了6次全國性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取得了新進展和新成效,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由於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發展階段出現的深層次矛盾,使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增加了難度。這一方面要求我們切實加強領導,堅定信心,繼續加大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自覺性,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正確把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在聯系和辯證關系,通過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4、如何推進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
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1)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2)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加強對社會組織和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引導它們依法開展活動。
(3)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健全行政復議案件審理機制,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為。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
改革信訪工作制度,實行網上受理信訪制度,健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葯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保障食品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密防範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路力度,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路和信息安全。
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5、請用規律的知識說明我們應當怎樣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創新
①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並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教育規律是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因此,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必須在認識和把握教育規律的基礎上推進。(4分)
②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必須尊重人才成長規律。青少年成長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律,教育必須遵循學生不同階段的成長規律,滿足不同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發展的需求,建成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3分)
③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必須尊重教育管理規律。因此,必須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以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的生機活力。 (3分)
6、如何改革創新社區管理體制
一要遵循有利於強化社區組織服務功能的原則。服務居民、造福群眾,是我們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就目前社區工作精力分配情況看,我街道各社區的主要精力仍放在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之上,用於服務居民的精力相對較少,因此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很有必要朝著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方向推進。
二要遵循政府主導與尊重社區自治相結合的原則。社區民主自治是社區建設的方向。要把社區范圍內公益事業決策管理權、居民活動組織權、監督權等歸還給社區居委會,增強社區居委會管理社區公共事務、解決社區問題的能力。要健全和落實民主選舉、民主協商議事決策、民主管理社區內部事務和公益事業等社區自治制度,充分發揮社區居民代表會議、社區居民參議委會員等自治組織的作用,依法保障居民參與社區民主自治的權利,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和共同利益。同時,社區自治又是政府主導下的自治行為,政府的主導作用必不可少,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應體現在制定發展規劃和思路、協調扶持和人力財力物力上的保障,這是現階段搞好社區建設的重要前提。
三要遵循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原則。
強化社區自治功能,是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和目標。當前,社區居民的自覺參與度還有待提高,社區的自治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社區工作者隊伍整體素質不高、政府財力物力保障不夠有力及社區外部條件的制約因素等都還有待進一步克服與改善。而這些因素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與經濟社區的發展分不開,克服與改善需要經過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因此,社區管理體制創新就必須堅持漸進方式,由表及裡,由淺入深,抓住重點,積極穩妥扎實深入地向前推進。
7、淺談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創新
當前,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財政收入能夠說是取之於民,並用之於民。與變革開放初期相比,我國的經濟社會曾經有了極大的開展。但是,隨同著變革的逐漸深化,原有的財政稅收制度暴顯露越來越多的缺陷,我們應當從實踐動身深化調研,分離我國本身國情和外國先進經歷的根底上,逐漸變革、完善現行的財政稅收體制,才幹滿足社會開展的需求、為我國社會主義建立做出新的奉獻。 1.樹立完善「分級分權」的財政體制 樹立完善「分級分權」的財政體制,不只是我國根本國情的需求,也是經過變革整治現行財政稅收管理中諸多破綻的手腕。合理劃分各級政府、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分級分權財政體制,目的在於調理中央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財政稅收比例、根據當前狀況,應當恰當增強中央政府的收入比例,強化政府財政同一支出的均衡;加大中央政府的直接支出,增強統籌管理,減少財務問題,同時減輕中央政府的財務管理的壓力,配合行政變革中人員精簡的客觀請求;還要對中央政府的支出許可權停止必要的標准,既賦予足夠的財政權利,也要控制過度的財政自在,使得中央支付財政稅收管理變革加速停止。 2.健全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 要將普通性轉移支付與有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停止合理搭配,構成資金來源穩定牢靠,資金分配辦法較為科學合理的中央、省(市)兩級兩類轉移支付體系。首先是要進步普通性轉移支付的比例,恰當整合其中的專項轉移支付,妥善布置轉移支付的構造比例。其次是要變革稅收返還與增值稅分享制度,從而穩定轉移支付的資金來源。最後是要變革轉移支付的分配方式,樹立起科學合理、公開透明的資金分配體系,從而逐漸改動目前從基數法肯定轉移支付數額與轉移支付程度的方。 3.財稅變革要在制度上完成創新 財政稅收體制變革不斷是限制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展和政府變革深化的羈絆。在廣闊鄉村地域鼎力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義務制,農民的勞動熱情被充沛激起,農業消費工具的價錢下調,給農業消費降低的消費本錢,在免除農業稅等稅收項目外,在水手構造上也應當停止必要的調整。正式中央政府的職責所在,也是開展中央經濟的殊途同歸。 www.ws126.net/daixielunwen 經過恰當的途徑招商引資、引進先進技術、 協作擴展消費是有效手腕。在財政稅收體系中,合理的採用「合同制」,也是完善中央政府財務稅收管理分配職能的一大創新,不只僅增強了中央財政稅收的自主權,也使得中央政府可以施加有力的宏觀調控。體制變革是永不過時的話題,制度創新對社會和經濟開展的作用一再被歷史證明。 增強中央管理和不同級別政府部門之間的諧和配合是制度創新的動身點和著眼點。 4.完善國稅與地稅的諧和機制 對稅務機關而言,理順國稅和地稅的職責關系,健全兩者之間的諧和配合機制,自身就是稅收管理體制變革的重要課題。在實行分稅制財稅管理體制變革的背景之下,除了極少數省份外,全國絕大多數省份都分別設置了國稅與地稅這兩套稅收征管機構。有條件的地域可先行試點國稅與地稅合署辦公。各地的國稅與地稅機關也應充沛展開信息交流,當對政策有不同了解或呈現爭議時,雙方要共同討論,合力處理問題,完成國稅與地稅的良好諧和。
8、我國公共政策體制應該怎樣改革和創新
第一,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沖破不合時宜的舊觀念的束縛。解放思想,是一個民族保持其理論思維的先進性和激發其精神活力的生生不息的源泉,只有解放思想,才可能沖破傳統和教條的束縛,提出新的觀點和見解。治理體制的改革屬於政治改革的范疇,比起其他改革更具有政治敏感性,更容易使人們畏首畏尾,解放思想尤其重要。「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三中全會《決定》所說的「永無止境」不僅指時間的維度,也包括空間的維度。從時間上說,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是一個無限的過程;從空間上說,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涉及各個領域,包括政治領域,特別是治理領域。判斷一種新的思想、觀念、制度和政策,首先應當看它是否有利於國家的富強民主、人民的自由幸福、社會的公平正義,看它是否有利於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強國。只要有利於「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新觀念和新實踐,都值得重視和探索。反之,凡是束縛社會政治進步的體制機制都應當破除。
第二,加強頂層設計,從戰略上謀劃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正如《決定》指出的,我們既要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探索;又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強宏觀指導。國家的治理體系是一個制度系統,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必須從總體上考慮和規劃各個領域的改革方案,從中央宏觀層面加強對治理體制改革的領導和指導。碎片化、短期行為、政出多門以及部門主義和地方主義,是我國現行治理體制和公共政策的致命弱點,它們嚴重削弱了國家的治理能力。
鑒於這樣一種現實情況,頂層的制度設計和宏觀指導,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尤其重要。應當加強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戰略研究,按照《決定》的總體目標,分階段制定國家治理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任務表。一方面,要站在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超越部門和地區利益,進行全局性的統籌規劃,掙脫既得利益的束縛。另一方面,既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能草率從事,應當廣泛討論,從長計議,避免短期行為。
第三,總結地方治理改革創新經驗,及時將優秀的地方治理創新做法上升為國家制度。改革開放35年來,我們在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可貴的探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然而,許多好的治理改革因為沒有上升為國家制度而被中止,或者僅在小范圍內實施。應當系統地總結各級政府的治理改革經驗,及時將成熟的改革創新政策上升為法規制度,從制度上解決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改革創新的動力問題。
從根本上說,國家治理體制改革創新的動力源自經濟發展、政治進步、人民需要和全球化沖擊,但其直接動力則是壓力、激勵和制度,其中制度是長久性的動力所在。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無論其效果多好,多麼受到群眾的擁護,如果最終不用制度的形式得以固定和推廣,那麼,這種創新最後都難以為繼,難免「人走政息」,成為短期行為。
第四,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學習借鑒國外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好經驗。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改革創新,是一種世界性的趨勢,各國在這方面既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我們應當借鑒、汲取。從來主張要學習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當然包括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在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方面的許多進步和成就,其實也得益於向外國的先進經驗學習。
例如,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聽證制度」、公共服務中的「一站式服務」、責任政府建設的「政府問責」制度、司法實踐中的「律師制度」、政務公開中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式治理」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西方發達國家引入的。應當具有當年鄧小平同志引入市場經濟那樣的胸懷和膽識,站在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高度,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社會活力為目標,認清世界發展潮流,立足中國國情,大膽借用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第五,堅決破除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現代國家治理體制。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最重要的還是體制機制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影響國家的治理水平和效益有兩個基本因素,即治理者的素質和治理的制度,這兩者都不可或缺。但比較而言,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因為制度可以改造人的素質,可以制約治理者的濫權和失職。
因此,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在於制度的改革和創新,即制度的破與立。一方面,要像三中全會《決定》所說的那樣,「以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現存的不少治理體制機制不盡合理,有些違背了政治學的公理,有些則嚴重損害了國家和公民的利益。例如,至今仍有一些機構只有權力而幾乎不承擔責任,政出多門、職責不清、職能錯位等現象大量存在。
另一方面,要根據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健全和完善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制度。例如,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根本的和基本的政治制度。然而,這兩者都遠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主要原因在於許多重要的制度機制或者仍然缺失,或者極不完善。憲法規定的許多公民權益,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重要的原因也在於相關執行制度的缺失。
第六,破除官本位觀念,消除官本主義流毒。就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官本位觀念和官本位現象是影響治理者素質的重要因素。官本主義是長期支配我國傳統社會的政治文化和政治體制,其實質是官員的權力本位,它與建立在公民權利本位之上的現代政治文明和現代國家治理是格格不入的,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背道而馳的。改革開放35年後,我國的民主法治取得了重大進步,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益深入人心。但不可否認,「有權就有一切」的官本主義流毒在現實中還大量存在,在一些領域和地方,官本位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正式把「破除官本位觀念」列為改革的重要任務,可謂切中要害。一方面,要對廣大公民特別是各級黨政官員進行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諧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破除權力崇拜,牢固樹立公民權利至上的觀念;另一方面,要依靠制度來遏制官本位現象,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將官員的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同時,用制度來構築保障公民權利的長城。
9、論述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創新的內容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推開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從1979年開始在農村進行了兩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點是實行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理順農民與集體的關系。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承包給農民家庭分散經營。從1982年開始,取消了原來的人民公社制度,恢復鄉(鎮)、村機構。同時,國家從1979年開始連續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第二步改革的重點是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理順農民與國家的關系。從1985年起,國家取消了過去實行多年的農副產品統購派購制度,實行合同收購的新政策,把農業稅由過去的實物稅改為現金稅,基本上確立了國家與農民實行等價交換的關系。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從進行擴大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試點開始的,已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了局部改革試驗和探索。1978年夏,四川省率先進行6個企業擴權試點,1982年擴大到全國6000多個企業。第二階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經濟管理體制。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此後,全國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移到了城市,開始進行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深化企業改革 自1984~1987年,為增強企業活力,逐步深化企業改革,先後發布了13個文件,作出了給企業擴權的97條規定,各地區、各部門也相繼給企業下放了一些權力,使企業有了一定的自主權。
以公有制為主體,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通過1979~1986年的改革,調整所有制結構,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方式,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工業已由80%下降到68.7%,集體工業由20%上升到29.2%,個體和其他所有制形式已發展到 2.1%。
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 主要是:①搞活消費品市場。通過對商業實行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和減少流轉環節的改革,改變了過去消費品統購包銷的制度。②建立生產資料市場③發展資金市場。④在一些大中城市進行開辦技術市場、勞務市場、信息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試點。⑤改革價格體系。
改革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工資制度 從1983年開始,實行了企業兩步利改稅和產品稅、增值稅。到1986年,國營企業留利比改革前增加了4倍。從1987年開始,又將折舊和大修理基金全部留歸企業,增加了企業自主支配的財力。1987年,地方財政收入已佔國家預算的49%,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在調整國家和企業、中央和地方分配關系的同時,還改革了工資制度,以調整國家、企業與幹部、職工的分配關系。從1985年7月起,對國家機關幹部和事業單位的公職人員實行了以職務工資為主的新的結構工資制度,將企業原有的300多種工資標准簡化為3類產業5個工資標准,普遍給企業職工實行了升級和套級。1987年又實行了在國家規定的工資總額內,由企業自主決定內部工資和獎金分配的辦法,進一步落實了按勞分配原則。
進行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發展橫向經濟聯合 從1980年開始,先後在全國72個大中城市進行綜合改革試點,對9個城市實行了計劃單列,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在16個中等城市和哈爾濱市進行城市政府機構改革試點,在 5個城市進行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在17個大中城市進行住宅商品化試點,並在全國 1/3的地區實行了市帶縣的新體制。在發展橫向經濟聯合方面,到1987年上半年,全國已建立了 3.2萬個新的橫向經濟聯合組織,組建了100 多個大型企業群體和企業集團,形成了49個跨地區的橫向經濟聯合網路,出現了一批以中心城市為依託的經濟區,如上海經濟區、東北經濟區、西南五省區六方經濟協調組織等。
擴大對外開放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從1979年7月開始,對福建、廣東兩省實行靈活政策和特殊措施,對外開放。1980年,陸續興辦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見中國經濟特區)。1984年開放了沿海14個港口城市和海南島,興辦了13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985年開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帶。隨後又逐步開放山東和遼東兩個半島。到1987年初,在中國大陸已興辦了7700多個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中國還在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興辦了 270多個合資或獨資企業。進出口貿易總額逐年增加,已達到700多億美元。
深化改革的長遠目標是,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總目標,把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以增強企業活力為中心,以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為前提,實現國家由直接控制為主向間接控制為主的轉變,把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和商品經濟的創造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起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體制,最終實現「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長遠目標。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了促進推動作用,使國民經濟擺脫單一發展模式,在多種混合模式下快速發展,適應時代經濟發展潮流,為中國的崛起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