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貿易創新效應

貿易創新效應

發布時間: 2022-07-11 07:39:27

1、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是共存同時出現的嗎?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建立關稅同盟後,關稅同盟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生產品被同盟內其他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的進口所替代,從而使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擴大了生產所帶來的利益;同時,通過專業化分工,使本國該項產品的消費支出減少,而把資本用於其他產品的消費,擴大了社會需求,結果使貿易量增加。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締結關稅同盟之前,某個國家不生產某種商品而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商品;建立關稅同盟後,如果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被排斥在關稅同盟之外,則關稅同盟內部的自由貿易和共同的對外關稅使得該國該商品在同盟成員國內的稅後價格高於同盟某成員國相同商品在關稅同盟內的免稅價格,這樣同盟成員國原來從非成員國進口的成本較低的商品轉從關稅同盟內部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來進口。

2、為什麼說歐盟在工業產品上產生的是貿易創造效應,而在農業上產生的是貿易轉移?

那麼這種情況的話,一般是因為它的貿易條件是比較好的,交通便利,那麼一般情況下它所創造的農業價值,還有農業的技術手段就比較多。

3、舉例說明關稅同盟的貿易創造效應?

樓主說得是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果吧,好像這比較官方的將這兩種概念成為「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吧
我說一下一般的定義吧,基本上,樓主可以用這個概念很容易就能舉出無數的例子了。

(一) 貿易創造效應:關稅同盟成立以後,在比較優勢基礎上使生產更加專業化,這樣關稅某些同盟成員國的一些國內產品將被其他成員國生產成本更低的產品取代,其結果,是關稅同盟國的社會福利提高。
(二) 貿易轉移效應:在關稅同盟成立前,關稅同盟國從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產品,關稅同盟成立以後,關稅同盟國該項產品轉由同盟國內生產效率最高,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而不是世界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則進口成本較前增加,社會福利下降。

4、我國在新形勢下如何實施外貿創新?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關知識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於復甦的十字路口,歐債危機、局部動盪、通貨膨脹、物價高企等,對於全球經濟來說不確定性因素仍在增加,無論是對於我們穩定外需還是擴大內需,都要受到不同程序的影響。而我國周邊的南海、釣魚島,以及亞太經合組織又面臨著TPP的挑戰。西方國家繼續要求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實施雙反,碳關稅成為新的貿易壁壘,資源的約束性增強與資源稀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PM2.5監測要求以加工貿易為主的製造業提高技術水平,減少排放和溫室效應。實際上,我國對外貿易面臨著技術創新、標准壁壘與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等各種挑戰,所有這些都在考驗我國對外貿易。受外需不振的拖累,一方面影響外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擴大再生產,另一方面則加大了開拓國際市場需求的壓力。最近幾年實施的家電和汽車摩托車下鄉及以舊換新,對擴大內需產生積極作用,而這一政策已經出現政策邊際衰減效應,受油價影響和房地產業的宏觀調控,汽車工業、房地產市場需求也在減少,一些地方政府備受財政壓力,又會在一定程序上影響到投資需求的增長。如何建設貿易強國?從目前商務發展的現狀來看,內外貿體制好象統一了,但機制並沒有完全融合,商務部8年之內經歷4次內部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內設業務機構從最初的「3+1」到現在的「6+1」,而現實上內外貿企業的互動還遠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尤其是對於內貿企業還不知道如何從事對外貿易,而外貿企業又不善於開展國內市場。因此,我認為,首先要科學建立現代貿易經濟理論體系,著力於研究從頂層解決好制度設計,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研究和制定建設貿易強國的目標、任務和發展思路,並在實踐中總結完善,從梳理我國貿易發展的軌跡,尋找貿易發展方向,從內外貿易整體推進上建設貿易強國。

(一)計劃經濟體制內外貿易分離,貿易只是國民經濟平衡中的物資平衡。解放後到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我國面臨著短缺經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下閉關鎖國,國內外貿易是作為財政平衡、信貸平衡、物資平衡和綜合平衡等四大平衡中物資平衡而存在,兩者形成兩個各自獨立的行業,在典型的封閉條件下運行,商貿流通是為了發展生產保障供給,負責商品流轉,對外貿易的主要目的是調劑國內商品餘缺,負責進口替代,與國際市場基本上處於隔離狀態。顯示我國是一個經濟貧弱、貿易不興的弱國。

(二)經濟體制轉軌促進了商品市場的繁榮與貿易經濟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改革開放後,我國漸次改革內外貿管理體制,放開商品市場,恢復集市貿易,逐步取消票證供給制度,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建立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流通新秩序。從實行較高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與嚴格的外匯管制,到引進外資,改革匯率機制,發展「三來一補」工業,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直到全面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現了從國家貿易到企業貿易的轉變。

(三)市場經濟體制下內外貿體制統一,更需要機制融合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我國的貿易管理體制順應了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基本統一起來了,而真正要發揮作用更需要機制融合,使內外貿企業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參與全球分工與協作。加入WTO以後,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成功對接,我國積極履行入世承諾,大量外資商業企業湧入,國內企業積極走出去投資,擴大對外貿易,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使我國成為世界製造中心,促進了我國加速崛起與繁榮發展。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波及全球,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我國通過實施積極的擴大內需政策,有效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影響,迅速恢復對外貿易的發展態勢,刺激國內消費需求的有效增長。2011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919億元,增長17.1%;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36421億美元,增長22.5%,貿易順差155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264億美元[
數據來源:2012國家統計公報],其中出口約佔世界貿易總額1/10。以2009年消費為例,美國4.13、中國1.94、日本1.31、德國0.56、英國0.51萬億美元。由此可見,我國消費和進出口均居世界前列,既是消費大國也是進出口大國,如果內外貿能夠有效地聯動發展,在國際國內市場上共同發力,將會產業放大效應,形成新的促進經濟增長的合力,這將是十分有意義的事。

(四)建設貿易強國須從理論上突破,著眼於內外貿易整體一體化進行創新。入世之後,我國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人為藩籬被拆除,兩個市場之間有機對接。但由於我國長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國內商品流通與國際貿易歷來被人為的分割開來,形成了兩個互不相乾的理論體系和發展機制。由於生產的統一性,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聯動發展,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左右手」。因此,傳統的商品流通理論與國際貿易理論及政策,顯然不能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建設貿易強國就需要著眼國際化的思路,從理論創新上引導我國商貿易經濟實踐的發展,必須綜合考慮國內需求與對外貿易的特點,系統開展理論研究,為就需要對商貿流通與對外貿易這雙「左右手」,從整體上進行合理分工,形成新的貿易理論體系,推動各類自貿區建設,指導各類企業在全球建設中國式的商品市場,帶動對外出口與投資增長,在全球市場整合供應鏈,開展物流配送,真正使內外貿融合起來,實行一體化發展。

三、探索創新現代貿易經濟理論體系與架構

傳統的貿易理論是將內外貿分割開來研究,這是基於計劃經濟我國市場與國際市場分治的現狀。然而,當今時代的貿易環境畢竟不同,這就需要突破現有的貿易理論體系。在我看來,現代貿易經濟應該涵蓋內貿與外貿,包括理論體系、政策體系、物流體系、規劃體系、科研體系等。

(一)關於貿易理論體系。建立世貿框架之下的現代貿易理論,將物質消費與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與服務消費,進出口與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與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引進與輸出新技術、新工藝結合起來研究與考察。從市場主體的培育與平台建設,全球分銷與供應鏈管理,自貿區建設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多邊貿易合作,綜合研究貿易發展趨勢與貿易企業建設。從優化貿易結構,轉變貿易發展方式,提高貿易經濟運行質量,加強貿易認證,培育貿易品牌,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等領域,實現貿易的規模化、網路化、信息化、品牌化。

(二)關於政策支持體系。在培育市場主體上,鼓勵內外貿企業共同開拓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引導內貿企業開展國際認證,支持他們「走出去」投資發展,探索開展國際貿易,促進內貿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鼓勵外貿企業運用和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參加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積極探索商品流通。政府要積極促進社會消費尤其是政府公共消費,以此引導民間消費,支持內外貿企業參與國際會展和國家間經濟合作區、自貿區建設,建立統一的信用擔保等機制,使之促進內外貿融合發展。

(三)關於物流配送體系。扶持內外貿企業共享物流配送體系,在全球市場配置資源,這就要求企業管理者要有全球視野與眼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企業的采購渠道與配送范圍。在廣交會、京交會的基礎上,探索將南京的中國公司零售商采購大會轉變成零售商大會,形成三大交易會錯位並行發展的格局,以利於各類企業在世界范圍內開展貿易,建立起面向世界的物流配送體系。

(四)關於貿易規劃體系。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從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出發,著眼於我國現階段的國情、國力,著力推動貿易實踐的發展,研究制定面向內外貿發展的規劃體系,將規劃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各時期的發展任務、工作重點與培育市場主體放一個規劃格局中,進行通盤規劃,統一協調,防止各行其是、顧此失彼,這樣國家可以更好的就匯率、利率、稅率、物價與調控等進行綜合考慮和出台措施。

(五)關於科學研究體系。貿易學術研究由於沿襲了傳統的理念研究模式,這實際上不利於統攬全局,從整體上研究和把握擴大外需與擴大內需的規律性。在外貿研究上,習慣於與西方經濟學結合得緊密,在商品流通研究上,習慣於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結合得緊密,形成「兩張皮」現象。因此從總體上看,我國貿易經濟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實踐的發展。對於千變萬化的市場經濟,實踐之所以需要快速反應,是因為市場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它不因為理論上的不成熟而改變市場行為。同時各大院校的學科建設基本上也是將內貿與外貿學科進行分設。對於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就必要從內外貿結合上進行研究才具有實際意義。

5、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有哪些?

一是貿易替代效應,即從靜態角度,一種商品可以通過貿易或投資方式進入一國市場,選擇了投資,便會替代貿易。聯合國1996年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對於製造業的特定產品來說,作為公司國際化漸進過程即從貿易到FDI的結果,FDI與貿易的確存在著相互替代的線性聯系
二是貿易創造效應,即FDI可以在母國和東道國之間創造新貿易機會,使貿易在更大的規模進行.FDI會直接導致資本貨物、中間投入物和技術與服務的出口,從而會促進母國的貿易。特別是,FDI作為先進生產函數的轉移,會帶來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信息的跨國流動,因而從整體和長遠上看,FDI會創造新貿易需求,推動東道國向母國的出口貿易(小島清,1987)

三是貿易補充效應,FDI往往要帶來維修等後續的支持性活動的發展,從而會促進和增加貿易機會。

其四是市場擴張效應,FDI實現的生產擴大,既會加深對東道國的市場滲透,也會進一步拓展新的第三國市場,從而使貿易導向的生產帶來總貿易量的凈增。

6、如何認識國際貿易的政策創新?

當代國際貿易政策創新 它具體包括:(1)有限制的可調節的自由貿易政策逐步抬頭,保護主義開始相對地退 入低潮;(2)直接的貿易限制措施逐漸被間接的貿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靈活和更隱蔽的貿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斷地被創造出來;(3)貿易政策趨向於和其它經濟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 區域內「共同貿易政策」開始形成。

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近現代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當代國際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現象。它呈現出下列一些鮮明的特徵:

首先,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全面性的和立體性的創新。這個全面的立體式的國際貿易創新局面可以概括為以觀念創新為基礎、以格局創新為突破、以制度創新為實質,通過政策創新、構成創新和工具創新具體體現的包含國際貿易各個方面、貫穿國際貿易全過程的創新。

其次,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具有比較明顯的時間分水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由於它的全面性和立體性,在時間上便呈現出明顯的同步性,並構成了比較明確的劃分國際貿易不同發展階段的時間分水嶺。這個時間分水嶺大致是1990——1995年。盡管國際貿易創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顯地早於這一時期,而且,當代國際貿易創新過程尚未結束,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主要過程、方面和內容基本上都發生在當代國際政治格局大轉換後的5年左右的時期內。這一時期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國際關系大調整的時期。當代國際貿易創新預示著國際經濟貿易大發展的時代的來臨。

再次,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突出了開放與自由的主題。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一個鮮明的特點是崇尚開放與自由,努力掙脫70年代中期開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對國際貿易自由化發展近20年的禁錮,鮮明地高舉起了開放和自由的旗幟,推動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進程。從觀念創新到制度創新,從格局創新到政策創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體現了開放與自由的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是開放的創新、自由的創新,是對長期猖獗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強有力的反擊。它迎來了國際貿易逐步自由化發展的新時代。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注意到,這一成就的取得實際上是自由主義對保護主義長期抗爭的結果,而且也是自由主義一定程度上的妥協和退讓的結果。這突出地表現在國際貿易格局創新方面。貿易集團內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義的勝利,但是,承諾貿易集團成員共同一致的對外保護的合法性本身又標明了這種自由化的淺薄。因此,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決不意味著貿易自由主義的根本性勝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壽終正寢。事實上,當代國際貿易創新不過是相對提高了貿易的自由化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勢頭。

最後,發達國家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發動者、主導者和主要參加者。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又一重要特點。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掀起首先是基於西方發達國家的推動。在國際政治發生根本性變遷後,與此關系最為緊密的西方發達國家既出於爭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於維護共同的國際利益才推動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掀起和深入發展,並直接成為各個創新領域和方面的主要參加者。與此同時,西方發達國家還一直操縱著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全過程,把握著創新的發展方向。這些都保障了發達國家最終成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最大受者。

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原因剖析

(一)當代國際政治格局的急劇轉換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極為寬松的國際政治環境 國際貿易發展史清楚地表明,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際政治環境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關關系。國際政治環境健康穩定的時期往往就是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時期;國際政治環境動盪不定特別是在大規模的戰爭時期,國際貿易就會停滯甚至萎縮。因此,寬松的國際政治環境是國際貿易發展和創新的前提條件。
二戰後逐漸形成的美蘇對抗的「冷戰」的國際政治格局把整個世界長期籠罩在政治和軍事對抗的威脅之中,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無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和制約。隨著蘇聯的突然解體和東歐國家的劇變,「冷戰」的政治格局終於被打破。但是,由於舊的國際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發性」,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無法形成,因此,國際政治格局出現了一個新格局的醞釀和形成的「無格局」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國際政治環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寬松狀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由於突然沒有了政治對手而表現出了政治神經從未有過的松馳,國際政治矛盾與對抗被暫時擱置下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明確。在這個「無格局」時期,各國為了迅速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以便在未來的新的國際政治格局中處於相對有利的地位,紛紛把注意力轉向經濟貿易的發展方面。在國際間的雙邊和多邊關繫上,經濟貿易關系逐漸上升到首要的位置。為了推動本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對外貿易的利益,各國紛紛採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進對外貿易發展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並在健全和維護國際貿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和努力。所有這些方面都推動和促進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形成和發展。

(二)當代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日益增強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廣寬的國際經濟舞台和創新壓力當代世界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社會化、國際化進程,社會分工、國際分工日益朝著更廣泛、更深刻的方向發展,整個國際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發展體系。這是當代國際經濟發展中的最顯著的特點。
在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國際貿易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國際貿易具有聯結作用。國際經濟從一開始就是通過貿易紐帶聯結的。正是由於國際貿易這一特殊的橋梁作用的存在和發揮,整個國際經濟才被凝合為一個整體。其次,國際貿易具有滲透作用。它通過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其它國際經濟活動對國際經濟的
全面的滲透,進一步地把整個國際經濟各個組成部分和領域溶合為一個有機的發展體系。再次,國際貿易還具有導向作用。貿易往往是雙邊或多邊經濟關系發展的先遣,貿易關系的健康發展總是能夠推動雙邊或多邊的經濟關系包括其它政治、文化等關系的全面發展。這使得相互依賴的國際經濟建立在更深厚的社會基礎上。最後,國際貿易還起著助動作用。對外貿易對一國國內經濟發展的助動作用實際上還表現為對外貿易對一國更大規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國際經濟體系的助動。這種雙重助動作用是國際經濟相互依賴體系的重要動力來源。 但是,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大規模變遷,當代國際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無論在其基礎還是在其表現形式上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基礎看,單一政治聯盟基礎正在向以地緣經濟聯盟為主的多基礎過渡。從表現形式看,相互依賴關系逐漸表現為包括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制度的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同時還不斷產生著迫切要求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協調各國政策與利益的強烈願望。為了適應上述變化,以便能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發揮聯結、滲透、導向和助動作用,國際貿易必須創新。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當代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和國際生產力的飛速增長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和雄厚的物質基礎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為特徵的當代科技革命在過去的10年裡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不僅表現為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現在新技術的應用上的突飛猛進。這不僅給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勃勃生機,而且還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事實上,電子數據交換的日益廣泛的運用和全球范圍「信息高速公路 」計劃的推出,以現代技術服務和信息傳輸為內容的國際服務產品的形成和發展,以高新尖技術產品為交易對象的現代技術貿易的日益壯大,既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基礎,它們本身又構成了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組成部分。
二戰後半個世紀的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帶來了國際生產力的飛速增長。這不僅表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的經濟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縮短上,更表現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民族經濟的振興和繁榮。國際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帶動了當代國際貿易構成的創新,還推動了當代國際貿易其它領域和方面的創新。為了適應和容納當代國際生產力的日益膨脹的需要,同時又能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當代國際生產力的更快地增長,當代國際貿易必須在觀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實現全面的創新。

(四)當代各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的解決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外在強制當各國開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經濟發展方面以後,那些一直被「冷戰」狀態所掩蓋或淡化的經濟發展問題開始越來越清楚地暴露出來。盡管不同的國家都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問題,但是它們大都共同面臨著下列問題: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實現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溶合?如何發揮對外貿易對國內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國際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貿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實行各國經濟貿易政策的國際間協調?如何合理地分割國際貿易利益?
上述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各國迫切希望對「冷戰」後的國際貿易發展的各個方面作出新的安排。這在客觀上對當代國際貿易創新起著外在強制的作用。作為這一強製作用的結果,各國開始了貿易觀念的反思和創新,並就國際貿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國際宏觀安排和微觀實施進行著少有的真誠的國際合作。國際貿易的全面創新得到了各國普遍的強有力的扶持和推動。

(五)當代國際貿易發展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的解決為當代國際貿易創新提供了內在動力當代國際貿易發展受到了來自兩個方面的阻撓。第一個方面是國際貿易長期以來一直面臨的而又無法消除的障礙。這些障礙中最突出的有兩個:一是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的兩難選擇。各國對外貿易政策和制度的搖擺不定人為造成了國際貿易發展的無序性和非周期性動盪。二是多邊貿易體制的功能殘缺與低效能。關貿總協定無法管轄所有的貿易行為,而且僅有的管轄能力還表現為「軟約束」。這更加劇了國際貿易發展的無序性和非周期性動盪。第二個方面是國際貿易同時又面臨著新的國際環境的挑戰。具體體現在:一是如何適時地變更有關國際貿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觀念;二是如何調整「冷戰」後的國際貿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現有的基礎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國際貿易制度;四是怎樣在國際貿易的構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體現當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現代經濟貿易理論的最新發展。
當代國際貿易發展自身所面臨的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和困難嚴重地阻礙著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和其對國際經濟的推動作用的正常發揮。它們從國際貿易的內在的最深層次上驅動著國際貿易自身的全面創新。這是當代國際貿易創新的內在動力之所在。正是由於這一內在動力的驅動,當代國際貿易才發生了從觀念到格局、制度 、政策、構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創新。

7、什麼是關稅同盟的貿易創造效應呢?怎樣用圖形進行分析啊

1.同盟前,如各成員國經濟結構間的競爭性大於互補性,同盟後,其專業化生產機會才會增多,貿易額才能擴大。
2.組成關稅同盟規模的大小。如果規模越大,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者越有可能在同盟內部出現,貿易創造的效果更大。
3.建立關稅同盟前成員國之間的關稅越高,建立同盟後產生的貿易創造效應越大。
4.關稅同盟成員國間地理位置越接近,則運輸成本越低,從而貿易創造的效應也就越大。

8、什麼是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擴大貿易創造的條件有哪些?

貿易創造是關稅同盟建立後,成員國之間以新創造的來自同盟內夥伴國的進口,替代原先的國內生產的狀況。其效果是由於內部關稅取消,不再為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的國內生產提供保護,以來自夥伴國的低價進口取代高價的國內生產,使消費者提高了福利。

貿易轉移是一個年輕的概念,最早出現的貿易轉移是由加拿大經濟學家瓦伊納在19世紀50年代初提出的,全稱是「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理論」。

指一國產品遭到另一國的貿易保障措施後轉而大量向其他國家出口。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集中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個方面。貿易轉移是指產品從過去進口自較低生產成本國轉向從較高成本國進口的過程和現象,這是在一體化過程中應予以注意的情況。

(8)貿易創新效應擴展資料:

貿易轉移效應成因:

(一)保障措施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

隨著世界貿易日益自由化,某種程度上貿易保護主義又有抬頭的趨勢。1994年及烏拉圭回合談判前,不少國家更偏愛採用「灰色區域」性質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其國內市場,比如藉助於雙邊談判說服出口國自願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等。

而今,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日益嚴格禁止或限制類似措施,從而,使得保障措施這樣一種「合法化」的補救措施脫穎而出。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進入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向縱深發展,並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潮流。區域集團化及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是世界局勢變化和冷戰結束後經濟矛盾突出和市場競爭加劇的表現。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過程。

(三)非關稅壁壘的日益增多

隨著世界貿易組織在減低關稅上所做努力取得的成效和各國之間雙邊、多邊貿易協定的增多,關稅不再是主要的貿易壁壘,而又因為國家利益的永恆性和最大性,非關稅壁壘就成了各國屢試不爽的限制進口的措施。

9、請問這四個效應是什麼的概念是什麼 貿易替代效應;貿易創造效應;貿易補充效應;市場擴張效應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理論中,關稅同盟理論佔有重要地位。這一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維納(J·Viner)在其於1950年出版的《關稅同盟問題》一書中提出的,用來說明貿易歧視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是好的,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是不好的。

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是指關稅同盟對價格、數量、進口來源以及經濟福利的效應,即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

貿易創造:當關稅同盟中一個國家的一些國內產品被來自同盟中另一國家的較低生產成本的進口產品所替代時,就產生了貿易創造。

貿易轉移:當一國的進口從一個非關稅同盟的低成本國家被另一關稅同盟國的高成本國家所替代時,就發生了貿易轉移。它的產生是因為各成員國之間簽訂了優惠貿易協定。

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
1.帶動經濟發展
2.規模經濟效應
3.促進競爭效應
4.刺激投資效應
5.資源配置效應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