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創新舉例
1、國債有什麼用啊??謝謝誒
國債簡單的說就是國家借的債務,如果你買了國債,國家會定期支付給你利息,定期歸還本金。是一種投資方式。
想知道的具體一點看下面:
國債
又稱公債,國家公債的簡稱,是政府舉借的債務,它是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和滿足其履行職能的需要,在有償條件下,籌集財政資金時形式的國家債務,國債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定義:
所謂國債就是國家借的債,即國家債券,它是國家為籌措資金而向投資者出具的書面借款憑證,承諾在一定的時期內按約定的條件,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歸還本金。
我國的國債專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國家公債,由國家財政信譽作擔保,信譽度非常高,歷來有「金邊債券」之稱,穩健型投資者喜歡投資國債。其種類有憑證式、實物券式、記賬式三種。
具體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國家債務。是整個社會債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債是一個特殊的財政范疇。它首先是一種財政收入。國家發行債券或借款實際上是籌集資金,從而,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調節經濟三大功能。
國債的發行要遵循有借有還的信用原則,債券或借款到期不僅要還本,還要付一定的利息。國債具有認購上的自願性,除極少數強制國債外,人們是否認購、認購多少,完全由自己決定。
按照不同標准可以把國債分為不同的種類:以國家舉債的形式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國家借款和發行債券。以籌措和發行的期限為標准,國債可分為長期國債、短期國債和中期國債。所謂長短中期是比較而言的,沒有絕對的標准。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將一期以下的稱為短期國債,10年期以上的稱為長期國債,期限界於兩者的稱為中期國債。以籌措和發行的性質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強制國債和自由國債。
以籌措和發行的地域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內債和外債。所謂內債,是國家在本國的借款和發行的債券。所謂外債,是指國家向其他國家政府、銀行、國際金融組織的借款。以債券的流動性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可出售國債和不可出售國債。國家的借款是不能轉讓的,只有債券有可出售和不可出售之分。
中國的國債稱為國庫券,專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國家公債,由國家財政信譽作擔保。相對其它債券,其信譽度非常高,一般屬於穩健型投資者喜歡投資的債券。其種類有憑證式、實物券式、記賬式三種。
國債
國債由政府發行保證還本付息,風險度小,被稱為「金邊債券」,具有成本低、流動性更強、可信度更高等特點;在國債二極市場上做多做空,做的只是國債利率與市場利率的差額,上下波動的幅度很小。
國債種類
國債的種類繁多,按國債的券面形式可分為三大品種,即:無記名式(實物)國債、憑證式國債和記賬式國債。其中無記名式國債已不多見,而後兩者則為目前的主要形式。
(一)無記名式(實物)國債
無記名式國債是一種票面上不記載債權人姓名或單位名稱的債券,通常以實物券形式出現,又稱實物券或國庫券。
無記名式國債是我國發行歷史最長的一種國債。我國從建國起,50年代發行的國債和從1981年起發行的國債主要是無記名式國庫券。
發行時通過各銀行儲蓄網點、財政部門國債服務部以及國債經營機構的營業網點面向社會公開銷售,投資者也可以利用證券帳戶委託證券經營機構在證券交易所場內購買。
無記名國債的現券兌付,由銀行、郵政系統儲蓄網點和財政國債中介機構辦理;或實行交易場所場內兌付。
無記名式國庫券的一般特點是:不記名、不掛失,可以上市流通。由於不記名、不掛失,其持有的安全性不如憑證式和記賬式國庫券,但購買手續簡便。由於可上市轉讓,流通性較強。上市轉讓價格隨二級市場的供求狀況而定,當市場因素發生變動時,其價格會產生較大波動,因此具有獲取較大利潤的機會,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一般來說,無記名式國庫券更適合金融機構和投資意識較強的購買者。
(二)憑證式國債
憑證式國債是指國家採取不印刷實物券,而用填制「國庫券收款憑證」的方式發行的國債。我國從 1994年開始發行憑證式國債。憑證式國債其票面形式類似於銀行定期存單,利率通常比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高,具有類似儲蓄、又優於儲蓄的特點,通常被稱為「儲蓄式國債」,是以儲蓄為目的的個人投資者理想的投資方式。
憑證式國債通過各銀行儲蓄網點和財政部門國債服務部面向社會發行,主要面向老百姓,從投資者購買之日起開始計息,可以記名、可以掛失,但不能上市流通。
投資者購買憑證式國債後如需變現,可以到原購買網點提前兌取,提前兌取時,除償還本金外,利息按實際持有天數及相應的利率檔次計付,經辦機構按兌取本金的千分之二收取手續費。對於提前兌取的憑證式國債,經辦網點還可以二次賣出。
與儲蓄相比,憑證式國債的主要特點是安全、方便、收益適中。具體說來是: 1.憑證式國債發售網點多,購買和兌取方便、手續簡便; 2.可以記名掛失,持有的安全性較好; 3.利率比銀行同期存款利率高l一2個百分點(但低於無記名式和記賬式國債),提前兌取時按持有時間採取累進利率計息; 4.憑證式國債雖不能上市交易,但可提前兌取,變現靈活,地點就近,投資者如遇特殊需要,可以隨時到原購買點兌取現金; 5.利息風險小,提前兌取按持有期限長短、取相應檔次利率計息,各檔次利率均高於或等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沒有定期儲蓄存款提前支取只能活期計息的風險; 6.沒有市場風險,憑證式國債不能上市,提前兌取時的價格(本金和利息)不隨市場利率的變動而變動,可以避免市場價格風險。
(三)記賬式國債
記賬式國債又稱無紙化國債,它是指將投資者持有的國債登記於證券帳戶中,投資者僅取得收據或對帳單以證實其所有權的一種國債。
我國從1994年推出記賬式國債這一品種。記賬式國債的券面特點是國債無紙化、投資者購買時並沒有得到紙券或憑證,而是在其債券帳戶上記上一筆。其一般特點是: 1.記賬式國債可以記名、掛失,以無券形式發行可以防止證券的遺失、被竊與偽造,安全性好; 2.可上市轉讓,流通性好; 3.期限有長有短,但更適合短期國債的發行; 4.記賬式國債通過交易所電腦網路發行,從而可降低證券的發行成本; 5.上市後價格隨行就市,有獲取較大收益的可能,但同時也伴隨有一定的風險。
可見,記賬式國債具有成本低、收益好、安全性好、流通性強的特點。
由於記賬式國債的發行、交易特點,它主要是針對金融意識較強的個人投資者以及有現金管理需求的機構投資者進行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而設計的國債品種,投資者將其託管在指定券商的席位上,便於流通交易,變現能力強,不易丟失,還可以通過低買高賣獲得高額利潤。
無記名式、憑證式和記賬式三種國債相比,各有其特點。在收益性上,無記名式和記賬式國債要略好於憑證式國債,通常無記名式和記賬式國債的票面利率要略高於相同期限的憑證式國債。在安全性上,憑證式國債略好於無記名式國債和記賬式國債,後兩者中記賬式又略好些。在流動性上,記賬式國債略好於無記名式國債,無記名式國債又略好於憑證式國債。
國債發行的四種方式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國債費率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深交所的有關規定,深市國債現貨傭金為不超過成交金額的1‰;國債現貨經手費為100萬以下(含100萬)每筆0.1元;100萬以上每筆10元。其中傭金由會員單位收取,經手費由交易所收取。
我國國債發展簡史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我國國債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0-1958年):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國債。在此後的"一五"計劃期間,又於1954-1958年間每年發行了一期"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發行總額為35.44億元,相當於同期國家預算經濟建設支出總額862.24億元的4.11%。
1958年後,由於歷史原因,國債的發行被終止。
第二個階段(1981年至今):
我國於1981年恢復了國債發行,時至今日國債市場的發展又可細分為幾個具體的階段。
1981-1987年間,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且發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這一期間尚不存在國債的一、二級市場,國債發行採取行政攤派形式,面向國營單位和個人,且存在利率差別,個人認購的國債年利率比單位認購的國債年利率高四個百分點。券種比較單一,除1987年發行了54億元3年期重點建設債券外,均為5~9年的中長期國債。
1988-1993年間國債年發行規模擴大到284億元,增設了國家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保值公債等新品種。1988年國家分兩批在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試點,初步形成了國債的場外交易市場。1990年後國債開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國債的場內交易市場,當年國債交易額占證券交易總額120億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國開始試行國債發行的承購包銷;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國債期貨和回購兩個創新品種。
1994年財政部首次發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國債;1995年國債二級市場交易活躍,特別是期貨交易量屢創紀錄,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購債務鏈問題等違規事件頻頻出現,致使國債期貨交易於5月被迫暫停。
1996年國債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財政部改革以往國債集中發行為按月滾動發行,增加了國債發行的頻度;其次是國債品種多樣化,對短期國債首次實行了貼現發行,並新增了最短期限為3個月的國債,還首次發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國債;第三是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對可上市的8期國債採取了以價格(收益率)或劃款期為標的的招標發行方式;第四是當年發行的國債以記賬式國庫券為主,逐步使國債走向無紙化。
1996年以後,國債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時,國債市場出現了託管走向集中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與非銀行間債券市場相分離的變化,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即全國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深滬證交所國債市場和場外國債市場。
2、什麼是國債?國家為什麼要發行國債?
就是國家向人民借錢,有利息的!
國家發行國債的原因,主要是用來調節貨幣流通量的。
國債發行一般來說有兩種用途,一是政府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另一種用途就是政府公開市場操作的手段,目的在於調節市場上的資金量,對於西方國家來說,第二種意義更大,當市場上的錢太多的時候,政府通過發行國債來收集市場上的資金以防止通貨膨脹,調節利率.
這是我國發行國債和其他國家的比較:一、我國現行的國債發行方式。(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即「是什麼」。
二、國際主要的國債發行方式。
三、我國與國際發行方式的利弊比較。即「存在什麼問題」。
四、如何改進。即「解決問題」。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日子越過越富裕,余錢剩米多了,就會想著去投資,於是有炒股的、做期貨的,集郵的,搞藝術品收藏的等等,投資方式五花八門,不一而足。而在諸種投資方式中,國債可說是一枝獨秀,倍受投資者青睞。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國債是國家發行的,國家財大氣粗,政府決不會有借無還。投資國債不僅風險小,而且收益又比銀行儲蓄高。因此,國債被譽為"金邊債券"。
私人之間的借債,程序比較簡單。往往找一個公證人或擔保人,借貸雙方立個字據,一手簽字蓋章,一手交付借款便可告成。國債則復雜得多,它必須通過國債市場,才能流入投資者手中。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中央財政通過該市場,將新發行的國債銷售給資金比較雄厚的投資者。與國債發行市場對應的,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打個比方,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在二級市場上,那些一級市場的投資者,再將手中的國債轉讓、出售給更多的中小投資者。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
在我國,國債的發行方式幾經變遷。上個世紀80年代,採用行政分配的方式,攤派發行國債。到了90年代初,便改為承購包銷,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代銷發行與直接發行正好相反,財政部委託代銷者負責國債的銷售。我國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和90年代初期運用過這種方式。至於承購包銷,顧名思義,就是指大宗機構投資者,先承購國債,只有包銷出去以後,才能獲利。倘若銷售出了問題,那麼售不出的部分,只能自己消化。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承購包銷成為我國國債發行的主要方式。事實上,不僅我國,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採用這種方式。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從國債開始發行那刻起,它就有章可循。只不過,在不同時期,人們對規則的理解各不相同。隨著國債發行在各國實踐的深入,很多舊的原則不再適用。而有些原則,卻經過反復考驗,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以景氣發行原則為例,它是指發行國債,要根據社會經濟狀況,確保經濟的景氣,也就是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這就要求國債發行者審時度勢,相機抉擇。例如,經濟萎縮低迷,需要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時,短期國債就要披掛上陣,身先士卒。此中原因,不難理解:短期國債流動性強,能在較短時間內籌集更多的資金,就如冬天裡點燃的一堆堆烈火,有助於經濟快速回升。相反,經濟過熱時,長期國債就當仁不讓,挺身而出,它的比重增大,無疑將減弱貨幣的流動性,對於"發燒"的經濟,正如夏日裡的清涼飲品,消熱解渴,靜氣安神。
俗話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人們借錢,總是事先掂量清楚,有把握償還,才好意思開口。國家向百姓借錢,發行國債,也是一樣。在對國債規模的管理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採取的是國債余額限額管理,這意味著,國會負責審定一段較長時期的國債余額限額,只要不超過限額,國會對國債發行不予干涉,政府在限額內,可以自由行事,自主確定每一年度的發行規模。當然,如果國債余額膽敢跨越雷池一步,超出限額的話,那麼國會就出手干預。這很像巡警的風格,假如你在路上遵紀守法,你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是如果你違反交通法規,或逆行,或闖紅燈,巡警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你面前,懲治你。
在我國,對國債發行規模,實行年度額度管理制度,即下一年度國債發行計劃,通常是在上一年第四季度編制,對國家財政預算收支情況的測算,是編制國債發行計劃的主要依據。這個計劃將作為國家預算的一部分上報國務院,由國務院在下一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上提請審議。一旦通過,國債發行計劃就如同法律文本一樣具有法律效力。倘若在年度內,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變化,需要追加或削減國債,政府無權隨意為之,必須像修改法律法規一樣,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經其審議批准後才能執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債發行方式經歷了80年代的行政分配,90年代初的承購包銷,到目前的定向發售、承購包銷和招標發行並存的發展過程,總的變化趨勢是不斷趨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發行方式,逐步走向規范化與市場化。
(1)定向發售。定向發售方式是指定向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金融機構等特定機構發行國債的方式,主要用於國家重點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等品種。
(2)承購包銷。承購包銷方式始於1991年,主要用於不可流通的憑證式國債,它是由各地的國債承銷機構組成承銷團,通過與財政部簽訂承銷協議來決定發行條件、承銷費用和承銷商的義務,因而是帶有一定市場因素發行方式。
(3)招標發行。招標發行是指通過招標的方式來確定國債的承銷商和發行條件。根據發行對象的不同,招標發行又可分為繳款期招標、價格招標、收益率招標三種形式:
①繳款期招標。繳款器招標,是指在國債的票面利率和發行價格已經確定的條件下,按照承銷機構向財政部繳款的先後順序獲得中標權利,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
②價格招標。價格招標主要用於貼現國債的發行,按照投標人所報買價自高向低的順序中標,直至滿足預定發行額為止。如果中標規則為「荷蘭式」,那麼中標的承銷機構都以相同價格(所有中標價格中的最低價格)來認購中標的國債數額;而如果中標規則為「美國式」,那麼承銷機構分別以其各自出價來認購中標數額。
舉例來說,當面值為100元、總額為200億元的貼現國債招標發行時,若有A、B、C三個投標人,他們的出價和申請額如表5-1所示,那麼,A、B、C三者的中標額分別為90億元、60億元和50億元,在「荷蘭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都為75元,而在「美國式」招標規則下,中標價分別是自己的投標價,即等於85元、80元和75元。
由上可見,「荷蘭式」招標的特點是「單一價格」,而「美國式」招標的特點是「多種價格」。我國目前短期貼現國債主要運用「荷蘭式」價格招標方式予以發行。
③收益率招標。收益率招標主要用於付息國債的發行,它同樣可分為「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形式,原理與上述價格招標相似。
招標發行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過程,從而能反映出承銷商對利率走勢的預期和社會資金的供求狀況,推動了國債發行利率及整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進程。此外,招標發行還有利於縮短發行時間,促進國債一、二級市場之間的銜接。基於這些優點,招標發行已成為我國國債發行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3、什麼是國債?國債的利潤怎麼計算?
又稱公債,國家公債的簡稱,是政府舉借的債務,它是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和滿足其履行職能的需要,在有償條件下,籌集財政資金時形式的國家債務,國債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定義:
所謂國債就是國家借的債,即國家債券,它是國家為籌措資金而向投資者出具的書面借款憑證,承諾在一定的時期內按約定的條件,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歸還本金。
我國的國債專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國家公債,由國家財政信譽作擔保,信譽度非常高,歷來有「金邊債券」之稱,穩健型投資者喜歡投資國債。其種類有憑證式、實物券式、記賬式三種。
具體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國家債務。是整個社會債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債是一個特殊的財政范疇。它首先是一種財政收入。國家發行債券或借款實際上是籌集資金,從而,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調節經濟三大功能。
國債的發行要遵循有借有還的信用原則,債券或借款到期不僅要還本,還要付一定的利息。國債具有認購上的自願性,除極少數強制國債外,人們是否認購、認購多少,完全由自己決定。
按照不同標准可以把國債分為不同的種類:以國家舉債的形式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國家借款和發行債券。以籌措和發行的期限為標准,國債可分為長期國債、短期國債和中期國債。所謂長短中期是比較而言的,沒有絕對的標准。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將一期以下的稱為短期國債,10年期以上的稱為長期國債,期限界於兩者的稱為中期國債。以籌措和發行的性質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強制國債和自由國債。
以籌措和發行的地域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內債和外債。所謂內債,是國家在本國的借款和發行的債券。所謂外債,是指國家向其他國家政府、銀行、國際金融組織的借款。以債券的流動性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可出售國債和不可出售國債。國家的借款是不能轉讓的,只有債券有可出售和不可出售之分。
中國的國債稱為國庫券,專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國家公債,由國家財政信譽作擔保。相對其它債券,其信譽度非常高,一般屬於穩健型投資者喜歡投資的債券。其種類有憑證式、實物券式、記賬式三種。
國債
國債由政府發行保證還本付息,風險度小,被稱為「金邊債券」,具有成本低、流動性更強、可信度更高等特點;在國債二極市場上做多做空,做的只是國債利率與市場利率的差額,上下波動的幅度很小。
國債種類
國債的種類繁多,按國債的券面形式可分為三大品種,即:無記名式(實物)國債、憑證式國債和記賬式國債。其中無記名式國債已不多見,而後兩者則為目前的主要形式。
(一)無記名式(實物)國債
無記名式國債是一種票面上不記載債權人姓名或單位名稱的債券,通常以實物券形式出現,又稱實物券或國庫券。
無記名式國債是我國發行歷史最長的一種國債。我國從建國起,50年代發行的國債和從1981年起發行的國債主要是無記名式國庫券。
發行時通過各銀行儲蓄網點、財政部門國債服務部以及國債經營機構的營業網點面向社會公開銷售,投資者也可以利用證券帳戶委託證券經營機構在證券交易所場內購買。
無記名國債的現券兌付,由銀行、郵政系統儲蓄網點和財政國債中介機構辦理;或實行交易場所場內兌付。
無記名式國庫券的一般特點是:不記名、不掛失,可以上市流通。由於不記名、不掛失,其持有的安全性不如憑證式和記賬式國庫券,但購買手續簡便。由於可上市轉讓,流通性較強。上市轉讓價格隨二級市場的供求狀況而定,當市場因素發生變動時,其價格會產生較大波動,因此具有獲取較大利潤的機會,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一般來說,無記名式國庫券更適合金融機構和投資意識較強的購買者。
(二)憑證式國債
憑證式國債是指國家採取不印刷實物券,而用填制「國庫券收款憑證」的方式發行的國債。我國從 1994年開始發行憑證式國債。憑證式國債其票面形式類似於銀行定期存單,利率通常比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高,具有類似儲蓄、又優於儲蓄的特點,通常被稱為「儲蓄式國債」,是以儲蓄為目的的個人投資者理想的投資方式。
憑證式國債通過各銀行儲蓄網點和財政部門國債服務部面向社會發行,主要面向老百姓,從投資者購買之日起開始計息,可以記名、可以掛失,但不能上市流通。
投資者購買憑證式國債後如需變現,可以到原購買網點提前兌取,提前兌取時,除償還本金外,利息按實際持有天數及相應的利率檔次計付,經辦機構按兌取本金的千分之二收取手續費。對於提前兌取的憑證式國債,經辦網點還可以二次賣出。
與儲蓄相比,憑證式國債的主要特點是安全、方便、收益適中。具體說來是: 1.憑證式國債發售網點多,購買和兌取方便、手續簡便; 2.可以記名掛失,持有的安全性較好; 3.利率比銀行同期存款利率高l一2個百分點(但低於無記名式和記賬式國債),提前兌取時按持有時間採取累進利率計息; 4.憑證式國債雖不能上市交易,但可提前兌取,變現靈活,地點就近,投資者如遇特殊需要,可以隨時到原購買點兌取現金; 5.利息風險小,提前兌取按持有期限長短、取相應檔次利率計息,各檔次利率均高於或等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沒有定期儲蓄存款提前支取只能活期計息的風險; 6.沒有市場風險,憑證式國債不能上市,提前兌取時的價格(本金和利息)不隨市場利率的變動而變動,可以避免市場價格風險。
(三)記賬式國債
記賬式國債又稱無紙化國債,它是指將投資者持有的國債登記於證券帳戶中,投資者僅取得收據或對帳單以證實其所有權的一種國債。
我國從1994年推出記賬式國債這一品種。記賬式國債的券面特點是國債無紙化、投資者購買時並沒有得到紙券或憑證,而是在其債券帳戶上記上一筆。其一般特點是: 1.記賬式國債可以記名、掛失,以無券形式發行可以防止證券的遺失、被竊與偽造,安全性好; 2.可上市轉讓,流通性好; 3.期限有長有短,但更適合短期國債的發行; 4.記賬式國債通過交易所電腦網路發行,從而可降低證券的發行成本; 5.上市後價格隨行就市,有獲取較大收益的可能,但同時也伴隨有一定的風險。
可見,記賬式國債具有成本低、收益好、安全性好、流通性強的特點。
由於記賬式國債的發行、交易特點,它主要是針對金融意識較強的個人投資者以及有現金管理需求的機構投資者進行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而設計的國債品種,投資者將其託管在指定券商的席位上,便於流通交易,變現能力強,不易丟失,還可以通過低買高賣獲得高額利潤。
無記名式、憑證式和記賬式三種國債相比,各有其特點。在收益性上,無記名式和記賬式國債要略好於憑證式國債,通常無記名式和記賬式國債的票面利率要略高於相同期限的憑證式國債。在安全性上,憑證式國債略好於無記名式國債和記賬式國債,後兩者中記賬式又略好些。在流動性上,記賬式國債略好於無記名式國債,無記名式國債又略好於憑證式國債。
國債發行的四種方式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國債費率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深交所的有關規定,深市國債現貨傭金為不超過成交金額的1‰;國債現貨經手費為100萬以下(含100萬)每筆0.1元;100萬以上每筆10元。其中傭金由會員單位收取,經手費由交易所收取。
我國國債發展簡史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我國國債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0-1958年):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國債。在此後的"一五"計劃期間,又於1954-1958年間每年發行了一期"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發行總額為35.44億元,相當於同期國家預算經濟建設支出總額862.24億元的4.11%。
1958年後,由於歷史原因,國債的發行被終止。
第二個階段(1981年至今):
我國於1981年恢復了國債發行,時至今日國債市場的發展又可細分為幾個具體的階段。
1981-1987年間,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且發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這一期間尚不存在國債的一、二級市場,國債發行採取行政攤派形式,面向國營單位和個人,且存在利率差別,個人認購的國債年利率比單位認購的國債年利率高四個百分點。券種比較單一,除1987年發行了54億元3年期重點建設債券外,均為5~9年的中長期國債。
1988-1993年間國債年發行規模擴大到284億元,增設了國家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保值公債等新品種。1988年國家分兩批在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試點,初步形成了國債的場外交易市場。1990年後國債開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國債的場內交易市場,當年國債交易額占證券交易總額120億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國開始試行國債發行的承購包銷;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國債期貨和回購兩個創新品種。
1994年財政部首次發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國債;1995年國債二級市場交易活躍,特別是期貨交易量屢創紀錄,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購債務鏈問題等違規事件頻頻出現,致使國債期貨交易於5月被迫暫停。
1996年國債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財政部改革以往國債集中發行為按月滾動發行,增加了國債發行的頻度;其次是國債品種多樣化,對短期國債首次實行了貼現發行,並新增了最短期限為3個月的國債,還首次發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國債;第三是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對可上市的8期國債採取了以價格(收益率)或劃款期為標的的招標發行方式;第四是當年發行的國債以記賬式國庫券為主,逐步使國債走向無紙化。
1996年以後,國債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時,國債市場出現了託管走向集中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與非銀行間債券市場相分離的變化,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即全國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深滬證交所國債市場和場外國債市場。
希望採納
4、如何完善我國的國債市場
針對目前我國中長期國債政策中存在的問題,並借鑒國際經驗,我國國債政策應作出如下選擇:
(一)充分發揮國債的「內生」效益,促進形成「債務生產化,生產效益化」的機制。
適度國債規模標準是,既要有利於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使國債余額的大小與中央銀行開憎愛分明公開市場業務的要求相適應,又要使國家財政債務負擔保持在合理限度內。為此,要改進國債規模調控手段,實行比例控制。這就要對國債余額佔GDP比例的合理界限進行認真探討。國際上不同國家,國債余額佔GDP比例各不相同,《馬斯林里赫特條約》規定,國債余額佔GDP比例不得超過60%。在參考借鑒國際上成功經驗的同時,還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應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從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與國民經濟長期發展目標的要求出發,科學合理地確定國債規模。
在研究、制定和實施中長期國債政策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防止和杜絕「赤字債務化、債務消費化」的不良傾向的惡性循環、採取積極的行之有效的手段,確保經常性預算不出赤字。
同時要積極促進「債務生產化,生產效益化」機制的形成,確保國債自身的償還與滾動發展,能夠達到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的目標。
(二)實行國債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國債結構。
合理的債務結構既有利於充分挖掘社會資金潛力,滿足不同偏好投資者的投資需求,也有利於國家降低籌資成本,減輕財政未來負擔。從我國目前的國債結構情況來看,建立合理的國債結構,應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一是調整國債的期限結構,適當增加長期國債的比重。國債期限結構包含國債流量期限結構和存量期限結構兩方面內容。對於國債償還來說,存量期限分布合理能使國債到期日形成一個合理的序列,從而避免償債高峰的出現,均衡還本付息壓力。因此,我國應增加短期和長期國債的比重。特別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可適當增加長期國債的發行數量,用於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長期以來,我國國債基本上是以3—5年期的中期國債為主,很少有10年期以上的長期國債和一年期以內的短期國債,國債期限結構缺乏均衡合理的分布。這種單一的期限結構,使國債嚴重缺乏選擇性,不利於投資者進行選擇,很難滿足持有者對金融資產期限的多樣化的需要,而且使國債發行規模在較短時期內急劇膨脹,國家財政還本付息的壓力也過於集中,客觀上為進一步擴大國債發行規模設置了障礙。因此,可考慮適當增加長期國債的發行數量。債券期限短,項目單位在產生效益前就要還債,容易使項目單位產生沉重的債務負擔,形成債務危機,陷入三角債的困境中,使信用鏈條破裂。發行長期債券,既可以使政府在較長時間內使用發行國債籌集的資金,分散財政還本付息的壓力。同時,也可以使政府根據財政狀況和宏觀調控的需要,按市場價格購回部分國債券,達到執行貨幣政策和調節市場貨幣流通量的目的。在發行時間方面,我國國債發行時間相對集中,一般一年為一或二次,在做這種具體政策安排時,應考慮充分發揮其靈活性、均衡性,減少對社會經濟活動的沖擊,確保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二是積極進行國債品種創新,不斷豐富國債品種結構。國債品種創新的目的是增強國債的吸引力。為此,可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引進諸如儲蓄債券、預付稅款債券等新品種。同時還應提高可轉讓國債所佔比重。目前,我國可轉讓國債的比重在30—80%之間(不可轉讓國債比重在20—70%之間),這一比重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國債品種結構的進一步豐富、多樣,既可以滿足國家財政的不同需要,又擴大了投資者的選擇餘地,適應了不同機構、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投資偏好的購買者的需求,並使國民應債能力得到充分的釋放。這對於減少巨額國債發行的壓力,挖掘國債的經濟功能是在非常有意義的。
三是調整國債的持有者結構,發掘各經濟主體對國債的需求。國債的持有者包括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機構投資者、企事業單位、居民個人和國外持有者等。首先,要允許商業銀行更大規模地直接進入國債市場。近些年商業銀行持有國債的份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與有效實行公開市場操作,轉換中央銀行宏觀調控方式的要求相比,銀行持有的國債份額依然偏低。商業銀行進入國債市場,持有一定份額的國債,不僅有助於擴大國債發行規模,降低國債發行成本,也有利於調節其資產結構,降低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與持有現金、同業存款和在中央銀行存款相比,持有國債風險小、收益高、流動性強,對商業銀行來說,不失為最理想的二級儲備資產。更為重要的是,中央和商業銀行持有足夠份額的國債是形成規模化的公開市場業務的基礎,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前提。其次,著力培育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作為規避風險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的組織機構,它的培育和成長及成熟,將帶來國債投資技術的不斷提高與投資戰略的多元化,並由此促使國債市場發生質的飛躍和量的拓展。再次,要允許國外投資者持有一定比例的國債。這既是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的要求,同時也可以拓展國債的發展空間。
(三)積極培育和完善國債市場。
國債市場包括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兩個組成部分,一級市場是國債發行市場,二級市場是國債流通市場,一、二級市場應協調發展。
1.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國債的市場化發行方式。我國恢復國債發行之初,採取的是行政分配方式。1991年試行國債承購包銷方式,隨後於1993年建立了國債一級自營商制度。1996年開始全面試行國債招標發行方式,向市場化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我們應繼續堅持國債的市場化發行方向,並進一步探索和完善國債的市場化發行制度。發行程序應規范化,發行時間應固定並提前公布,以利於購買主體靈活按排資金。並且應改革現行的一年一次發行、發行時間很長的作法,實行多次、均勻分布的發行方法,減少發債行為對社會資金流動的沖擊。
2.規范、發展場外市場,逐步建立起以場外市場為主,場內市場為輔的國債市場結構。國債場外市場的重要性是由國債的性質決定的,國債不同於股票,其價格波動比較平穩,買賣差價較小,投資性遠低於股票。因此,國債市場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利率與資金市場。這本身決定國債沒有必要象股票一樣主要集中到交易所內公開競價交易。而且由於國債交易數量巨大,交易所系統也無法滿足此要求。我國國債流通雖然是從場外市場起步,但由於缺乏統一的託管體系,監管不嚴,導致風險較大。場外市場也因此停滯,幾近乎名存實亡。目前場內市場的交易量還占我國國債交易量的95%以上。這與國外發達國家恰恰相反。場內市場不可能長期取代場外市場,場外市場的滯後必將阻礙國債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發展我國國債場外市場,關鍵是加強制度和法制建設。
3.加強國債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目前,我國國債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市場分割,尚未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國債託管結構體系,缺乏一個高效的市場信息傳遞和統計監督系統,導致市場潛在風險較大,也降低了市場運作效率。為此,我們應進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同時,加速統一國債託管結算體系,並以此為突破口,促進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國債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4.大力培育投資者。因為機構投資者的積極參與能使國債市場長期穩定地成為聯系儲蓄和國債投資之間的橋梁,使個人購買與集中性、批量性的國債購買協調銜接起來,活躍了交易,促進了流通,機構投資者確實是以提高流通性為目標的完善的國債市場不可缺少的。
(四)調整國債利率,逐步實現國債利率市場化。
利率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的利率水平與結構對經濟運行產生著不同的影響。比如,利率水平高對經濟具有緊縮效應,利率水平低對經濟具有擴張效應。因此,在經濟高漲繁榮期提高利率水平,在蕭條期降低利率水平。
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化過程的逐步完成,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資金 市場情況來決定債券利率水平,改變過去國債利率唯一依據銀行存款利率來決定債券利率的確定方法,逐步實現國債利率市場化創造了條件。
調整、建立合理的國債利率結構,必須適當提高長期國債利率,理順國債期限結構和利率結構的關系;國債利率的確定除參考依據銀行存款利率外,還應考慮通貨膨脹率、市場利率的發展趨勢、投資者的投資偏好等。
隨著國債市場的完善和發展,國債利率才有可能逐步實現市場化。如:1996年4月,中央銀行開始運用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以國債回購交易收益率競爭指標的形式,向14家商業銀行總行購買了2.9億元面值的國債,這說明貨幣政策市場化執行方式已經正式開始,也說明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上為逐步實現和運用市場化開始創造條件。只有中央銀行通過國債市場開展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利用國債交易吞吐基礎貨幣,向社會釋放調整利率的信號,改變原來傳統性的由行政依據銀行存款利率規定利率的辦法,實現利率市場化,同時注意防止利率自由化。
(五)加強國債的使用管理,注重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的結合。
國債的不同使用方向、方式、效益,對於平衡財政預算有著特別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糾正國債資金長期以來使用方向不明確、使用方式不規范、效益無法考核等不符合經濟科學規律的做法。國債作為國家財政信用資金,其使用要由國家統一安排,先從大處做新的發展戰略性安排,如: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調節經濟的平衡發展程度,增加對西部經濟發展的投入與國有企業的投入等。並且加強投入後的管理。再做具體調配。隨著國債依存度的不斷提高,我們應更好地加強國債的使用管理,做好財政信用預算管理(亦稱第二預算),增強國債資金投向和用途的透明度,在復式預算中明確債務收入的使用方向和數量,真正做到專款專用,建立和完善基本建設支出的預算編制制度,投資項目的概算、預算、決算與財務報表審核制度,以及投資效益跟蹤分析報告制度等。
在國債使用上,還要注重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社會效益的結合。要重視社會效益,積極發展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經濟結構,努力改善經濟發展的硬環境。以此來增加稅收總量,改善財政狀況。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益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核和評價:
1.整體效益評價:從全部的國債使用情況來考核評價其使用效益;評價的依據是看國債的使用對國民經濟全局發展的作用。
2.項目效益評價:科學合理安排好每一項資金,落實到具體項目後對所投資具體項目的效益進行評價和考核。力求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效益。
總之,既要考察整體效益,又要考核項目個體效益;既要算好大賬,也要算好細賬;既要重視當前,也要考慮長遠。加強國債的使用管理,爭取最大的微觀效益和宏觀效益,爭取最大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的完善結合。
(六)建立償債基金制度,實行還本付息分開的政策。
償債基金(也稱減債基金)是由國家財政預算為償還國債而設置的專項基金,如何建立償債基金?問題的關鍵是解決償債資金的來源。一般來說,建立償債基金來源的主要思路有:(1)根據國債「內生」效益原則與有償使用原則,應從國債資金投資的盈利性較高的項目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2)從與國債資金配套使用並且受益的地方政府所得收益中繳納適當比例的資金;(3)按照當年發行國債總額的一定比例轉入;(4)根據各個時期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從預算資金中直接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5)償債基金中的增值部分不斷滾存入償債基金之中。建立一定規模的償債基金之後,還應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使償債基金的正常運作有章可循並能健康順利發展。
處理好債務利息支付的關系,實行還本與付息分開的政策。按照國際通行做法,國債付息納入經常性預算范圍,這樣,增加了債務負擔的透明度,既有利於增強調整支出結構的壓力,又有利於經常性支出內容的進一步合理化。對國債償還的管理也更為便利,如:對債券本金可用償債基金償還,既可分期,也可到期一次支付,還可以以舊換新,或者採用各種償還方式交替進行,以便於滿足各種投資者的多種還本要求,更有利於提高國債的吸引力。
總之,作為國家的國債政策,它是一個系統工程,其總的要求是必須服從國家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其具體要求則涉及到各個方面,必須考慮其功能作用的有效發揮以及政策的配套性、連續性。本文所提出政策選擇,就是基於上述總的要求和具體需要,但難免有缺陷之處。因此,國債政策必須放在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中不斷進行研究和運用,同時也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而及時加以修正和完善。
5、國債分幾種哪種最好
最常見的4種國債:
1、無記名式國債
這類國債在票面上是不記載債權人姓名或單位名稱,因此無記名式國債不記名、不掛失,可以上市流通,購買手續也比較便捷。
也是因為不記名、不掛失,無記名式國債的安全性就不如其他類型的國債,因此建議,無記名式國債比較適合金融機構,或者一些投資意識較強的購買者。
2、憑證式國債
憑證式國債是指國家用填制國庫券收款憑證的方式發行的債券。發售網點多,購買和兌取方便,到就近的銀行儲蓄網點就能購買,並且憑證式國債可以記名掛失,也可提前兌取;不能上市流通,也避免了市場風險。
它類似儲蓄,安全、方便、收益適中,是大爺大媽非常喜歡的理財產品,3月10號發行的憑證式國債需要到銀行現場購買,據說有很多大爺大媽凌三點就去排隊了,不知道大家都買到了沒?
3、記賬式國債
記帳式國債又稱無紙化債券,沒有實物形態的票券,而是以電腦記賬方式記錄債權。記賬式國債可以上市交易,所以說想要買記賬式國債的小夥伴們,只要有個證券賬戶就可以購買和交易了。
記賬式國債因可上市交易,故流動性最好,不可提前兌取,但是可通過上市交易、低買高獲取資本利得。
4、電子儲蓄國債
也稱電子式國債,是互聯網時代我國創新發行的,以電子方式記錄債權的儲蓄國債品種。電子儲蓄國債不記名、不掛失,不可流通,不可上市交易。
但是與傳統的儲蓄國債相比較,電子儲蓄國債的品種更豐富,購買更便捷,利率也更靈活,只要你開通網銀,開通國債賬戶,在家動動手指,就能買電子儲蓄國債了。
拓展資料: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券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發行債券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國債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由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主要特點
國債是債的一種特殊形式,同一般債權債務關系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從法律關系主體來看
國債的債權人既可以是國內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也可以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政府以及國際金融組織,而債務人一般只能是國家。
從法律關系的性質來看
國債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消滅較多地體現了國家單方面的意志,盡管與其他財政法律關系相比,國債法律關系屬平等型法律關系,但與一般債權債務關系相比,則其體現出一定的隸屬性,這在國家內債法律關系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從法律關系實現來看
國債屬信用等級最高、安全性最好的債權債務關系。
從債務人角度來看
國債具有自願性、有償性、靈活性等特點。
從債權人角度
國債具有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等特點。
按照不同的標准,國債可作如下分類:
按舉借債務方式不同,國債可分為國家債券和國家借款。
國家債券:是通過發行債券形成國債法律關系。國家債券是國家內債的主要形式,中國發行的國家債券主要有國庫券、國家經濟建設債券、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等。
國家借款: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形式,由借貸雙方共同協商,簽訂協議或合同,形成國債法律關系。國家借款是國家外債的主要形式,包括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國際商業組織貸款等。
6、什麼是國債?國債包括哪幾類?
你好,國債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的政府債券,由於是以政府的財政作為還本付息的擔保,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
【國債的分類】
1.按債券知發行期限分類,我國國債可分為短期國債(1年以內)、中期國債(1年以上,10年以下)和長期國債(10年以上)。
2.按債道券形式分類,我國目前發行的國債可分為儲蓄國債和記賬式國債。
3.按發行地域不同,國債可分為國家內債和國家外債。
7、投資理財方式有哪幾種方式?
我司易淘金APP為投資者提供了多門投資小課,供您學習參考。
8、國債是怎麼玩的?
您好,據我所知
國債
又稱公債,國家公債的簡稱,是政府舉借的債務,它是國家為維持其存在和滿足其履行職能的需要,在有償條件下,籌集財政資金時形式的國家債務,國債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形式。
定義:
所謂國債就是國家借的債,即國家債券,它是國家為籌措資金而向投資者出具的書面借款憑證,承諾在一定的時期內按約定的條件,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歸還本金。
我國的國債專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國家公債,由國家財政信譽作擔保,信譽度非常高,歷來有「金邊債券」之稱,穩健型投資者喜歡投資國債。其種類有憑證式、實物券式、記帳式三種。
具體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國家債務。是整個社會債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債是一個特殊的財政范疇。它首先是一種財政收入。國家發行債券或借款實際上是籌集資金,從而,具有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調節經濟三大功能。
國債的發行要遵循有借有還的信用原則,債券或借款到期不僅要還本,還要付一定的利息。國債具有認購上的自願性,除極少數強制國債外,人們是否認購、認購多少,完全由自己決定。
按照不同標准可以把國債分為不同的種類:以國家舉債的形式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國家借款和發行債券。以籌措和發行的期限為標准,國債可分為長期國債、短期國債和中期國債。所謂長短中期是比較而言的,沒有絕對的標准。世界大多數國家普遍將一期以下的稱為短期國債,10年期以上的稱為長期國債,期限界於兩者的稱為中期國債。以籌措和發行的性質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強制國債和自由國債。
以籌措和發行的地域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內債和外債。所謂內債,是國家在本國的借款和發行的債券。所謂外債,是指國家向其他國家政府、銀行、國際金融組織的借款。以債券的流動性為標准,國債可分為可出售國債和不可出售國債。國家的借款是不能轉讓的,只有債券有可出售和不可出售之分。
中國的國債稱為國庫券,專指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國家公債,由國家財政信譽作擔保。相對其它債券,其信譽度非常高,一般屬於穩健型投資者喜歡投資的債券。其種類有憑證式、實物券式、記帳式三種。
國債
國債由政府發行保證還本付息,風險度小,被稱為「金邊債券」,具有成本低、流動性更強、可信度更高等特點;在國債二極市場上做多做空,做的只是國債利率與市場利率的差額,上下波動的幅度很小。
國債種類
國債的種類繁多,按國債的券面形式可分為三大品種,即:無記名式(實物)國債、憑證式國債和記帳式國債。其中無記名式國債已不多見,而後兩者則為目前的主要形式。
(一)無記名式(實物)國債
無記名式國債是一種票面上不記載債權人姓名或單位名稱的債券,通常以實物券形式出現,又稱實物券或國庫券。
無記名式國債是我國發行歷史最長的一種國債。我國從建國起,50年代發行的國債和從1981年起發行的國債主要是無記名式國庫券。
發行時通過各銀行儲蓄網點、財政部門國債服務部以及國債經營機構的營業網點面向社會公開銷售,投資者也可以利用證券帳戶委託證券經營機構在證券交易所場內購買。
無記名國債的現券兌付,由銀行、郵政系統儲蓄網點和財政國債中介機構辦理;或實行交易場所場內兌付。
無記名式國庫券的一般特點是:不記名、不掛失,可以上市流通。由於不記名、不掛失,其持有的安全性不如憑證式和記帳式國庫券,但購買手續簡便。由於可上市轉讓,流通性較強。上市轉讓價格隨二級市場的供求狀況而定,當市場因素發生變動時,其價格會產生較大波動,因此具有獲取較大利潤的機會,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一般來說,無記名式國庫券更適合金融機構和投資意識較強的購買者。
(二)憑證式國債
憑證式國債是指國家採取不印刷實物券,而用填制「國庫券收款憑證」的方式發行的國債。我國從 1994年開始發行憑證式國債。憑證式國債其票面形式類似於銀行定期存單,利率通常比同期銀行存款利率高,具有類似儲蓄、又優於儲蓄的特點,通常被稱為「儲蓄式國債」,是以儲蓄為目的的個人投資者理想的投資方式。
憑證式國債通過各銀行儲蓄網點和財政部門國債服務部面向社會發行,主要面向老百姓,從投資者購買之日起開始計息,可以記名、可以掛失,但不能上市流通。
投資者購買憑證式國債後如需變現,可以到原購買網點提前兌取,提前兌取時,除償還本金外,利息按實際持有天數及相應的利率檔次計付,經辦機構按兌取本金的千分之二收取手續費。對於提前兌取的憑證式國債,經辦網點還可以二次賣出。
與儲蓄相比,憑證式國債的主要特點是安全、方便、收益適中。具體說來是: 1.憑證式國債發售網點多,購買和兌取方便、手續簡便; 2.可以記名掛失,持有的安全性較好; 3.利率比銀行同期存款利率高l一2個百分點(但低於無記名式和記帳式國債),提前兌取時按持有時間採取累進利率計息; 4.憑證式國債雖不能上市交易,但可提前兌取,變現靈活,地點就近,投資者如遇特殊需要,可以隨時到原購買點兌取現金; 5.利息風險小,提前兌取按持有期限長短、取相應檔次利率計息,各檔次利率均高於或等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沒有定期儲蓄存款提前支取只能活期計息的風險; 6.沒有市場風險,憑證式國債不能上市,提前兌取時的價格(本金和利息)不隨市場利率的變動而變動,可以避免市場價格風險。
(三)記帳式國債
記帳式國債又稱無紙化國債,它是指將投資者持有的國債登記於證券帳戶中,投資者僅取得收據或對帳單以證實其所有權的一種國債。
我國從1994年推出記帳式國債這一品種。記帳式國債的券面特點是國債無紙化、投資者購買時並沒有得到紙券或憑證,而是在其債券帳戶上記上一筆。其一般特點是: 1.記帳式國債可以記名、掛失,以無券形式發行可以防止證券的遺失、被竊與偽造,安全性好; 2.可上市轉讓,流通性好; 3.期限有長有短,但更適合短期國債的發行; 4.記帳式國債通過交易所電腦網路發行,從而可降低證券的發行成本; 5.上市後價格隨行就市,有獲取較大收益的可能,但同時也伴隨有一定的風險。
可見,記帳式國債具有成本低、收益好、安全性好、流通性強的特點。
由於記帳式國債的發行、交易特點,它主要是針對金融意識較強的個人投資者以及有現金管理需求的機構投資者進行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而設計的國債品種,投資者將其託管在指定券商的席位上,便於流通交易,變現能力強,不易丟失,還可以通過低買高賣獲得高額利潤。
無記名式、憑證式和記帳式三種國債相比,各有其特點。在收益性上,無記名式和記帳式國債要略好於憑證式國債,通常無記名式和記帳式國債的票面利率要略高於相同期限的憑證式國債。在安全性上,憑證式國債略好於無記名式國債和記帳式國債,後兩者中記帳式又略好些。在流動性上,記帳式國債略好於無記名式國債,無記名式國債又略好於憑證式國債。
國債發行的四種方式
國債市場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國債發行市場,也稱一級市場。二是國債流通市場,也稱為二級市場。一級市場好比批發市場,二級市場就像零售市場。一級市場是否順利通暢,對國債的發行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國債發行有四種方式。
時至今日,已演變為四種發行方式並存,它們分別是:直接發行、代銷發行、承購包銷發行、招標拍賣發行。直接發行方式,指的是財政部面向全國,直接銷售國債。這種發行方式,共包含三種情況,一是各級財政部門或代理機構銷售國債,單位和個人自行認購。第二種情況,也就是80年代的攤派方式,屬帶有強制性的認購。第三種是所謂的「私募定向方式」,財政部直接對特定投資者發行國債。例如,對銀行、保險公司、養老保險基金等,定向發行特種國債、專項國債等。
國債發行第四種方式,是招標拍賣方式。採取這種方式,國債認購價格或收益率等,都不是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是在拍賣場上投標競價確定。在這里,招標有兩種具體方式,競爭性招標和非競爭性招標。前者既然冠名為競爭性,自然就暗含了排它意味,在競爭性招標條件下,投標者把認購價格和數量提交招標人,招標人據此開標。決定中標的依據,就是發行價格的高低。投標者認購價格高,招標者受益就大,所以出價高者勝出。而非競爭性招標,乍一看與競爭性招標相似,實則差異巨大。說它們相似,是因為,非競爭性招標沿用競爭性招標的方式開標;說它們不同,是指結果不同。實行競爭性投標,只有出價最高的投資者獲得國債發行權。而採取非競爭性招標,卻類似於吃大鍋飯,參加投標的投資者人人有份。
通過非競爭性的招標拍賣方式發行國債,在中標價格確定上,有兩種有代表性的招標規則:「荷蘭式」招標和「美國式」招標兩種。所謂「荷蘭式」招標,指的是中標價格為單一價格,這個單一價格通常是投標人報出的最低價,所有投資者按照這個價格,分得各自的國債發行份額。而「美國式」招標,中標價格為投標方各自報出的價格。舉個例子,在一場招標中,有三個投標人A、B、C,他們投標價格分別是85元、80元、75元,那麼按照「荷蘭式」招標,中標價格為75元。倘若按照「美國式」招標,則A、B、C三者的中標價分別是85元、80元和75元。我國從1996年開始,將競爭機制引入國債發行,而且從2003年起,財政部對國債發行招標規則進行了重大調整,即在原來單一「荷蘭式」招標基礎上,增加「美國式」招標方式,招標的標的確定為三種,依次是利率、利差和價格。
國債費率是如何規定的?
根據深交所的有關規定,深市國債現貨傭金為不超過成交金額的1‰;國債現貨經手費為100萬以下(含100萬)每筆0.1元;100萬以上每筆10元。其中傭金由會員單位收取,經手費由交易所收取。
我國國債發展簡史
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我國國債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0-1958年):
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成為新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國債。在此後的"一五"計劃期間,又於1954-1958年間每年發行了一期"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發行總額為35.44億元,相當於同期國家預算經濟建設支出總額862.24億元的4.11%。
1958年後,由於歷史原因,國債的發行被終止。
第二個階段(1981年至今):
我國於1981年恢復了國債發行,時至今日國債市場的發展又可細分為幾個具體的階段。
1981-1987年間,國債年均發行規模僅為59.5億元,且發行日也集中在每年的1月1日。這一期間尚不存在國債的一、二級市場,國債發行採取行政攤派形式,面向國營單位和個人,且存在利率差別,個人認購的國債年利率比單位認購的國債年利率高四個百分點。券種比較單一,除1987年發行了54億元3年期重點建設債券外,均為5~9年的中長期國債。
1988-1993年間國債年發行規模擴大到284億元,增設了國家建設債券、財政債券、特種國債、保值公債等新品種。1988年國家分兩批在61個城市進行國債流通轉讓試點,初步形成了國債的場外交易市場。1990年後國債開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國債的場內交易市場,當年國債交易額占證券交易總額120億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國開始試行國債發行的承購包銷;1993年10月和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推出了國債期貨和回購兩個創新品種。
1994年財政部首次發行了半年和一年的短期國債;1995年國債二級市場交易活躍,特別是期貨交易量屢創紀錄,但包括"3.27"事件和回購債務鏈問題等違規事件頻頻出現,致使國債期貨交易於5月被迫暫停。
1996年國債市場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是財政部改革以往國債集中發行為按月滾動發行,增加了國債發行的頻度;其次是國債品種多樣化,對短期國債首次實行了貼現發行,並新增了最短期限為3個月的國債,還首次發行了按年付息的十年期和七年期附息國債;第三是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對可上市的8期國債採取了以價格(收益率)或劃款期為標的的招標發行方式;第四是當年發行的國債以記帳式國庫券為主,逐步使國債走向無紙化。
1996年以後,國債市場交易量有所下降。同時,國債市場出現了託管走向集中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與非銀行間債券市場相分離的變化,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即全國銀行間債券交易市場、深滬證交所國債市場和場外國債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