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服務創新問題

服務創新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7-10 00:31:22

1、海底撈還能撈多久:服務創新之路越來越難

這可以說是連鎖經營的頭等大忌,結果卻能復製成功;第二,海底撈的工作遠比其他餐飲店辛苦勞累,但海底撈的員工能夠激情四溢、樂此不疲地對待一份單調、繁瑣、強度巨大的工作,甚至為捍衛門店的利益而奮不顧身;第三,海底撈近乎奇跡般的成功是建立在廣被詬病的人治基礎上的。海底撈的內部管理充滿了人治色彩,很多重大決策以及日常的經營管理往往是憑著各級管理者的個人意見來決定,其中不乏意氣用事的成分。公司的日常管理也大量採用「責罵下級」的方式來開展。而且,最令人沒法接受的一點是海底撈竟然不考核門店的利潤! 回答復制悖論,要從中式火鍋的品牌連鎖紅火現象說起。簡化產品種類以及服務的顧客自助化這樣一種「麥當勞模式」是西式快餐的成功秘訣,肯德基、麥當勞均將量化管理做到了極致;但這一套在中餐領域各大菜系都是很難行通的,唯獨中式火鍋可以部分引用量化管理經驗,從而大規模實現連鎖品牌經營。海底撈成功的直接經驗在於,實現了定性化復制,多項優質服務可以在多個連鎖店同步實現,並往往超過顧客預期,打的就是服務牌和口碑牌。海底撈令火鍋乃至餐飲行業其他業態、品種形式同行咋舌的員工免單權,以及賦予大(小)區經理、店長等不同層級員工的其他自主決定權,從結果上來看與豐田的現場管理體系相近,激發了各級員工的參與熱情;更為重要的是,形成了對顧客具有極大誘惑力的廠商讓利體系,海底撈賦予員工自主權力的結果,最終體現為對顧客不同形式的讓利,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顧客對店家暴利的觀感印象」。 激情悖論,其實也只是表面上的現象相悖:海底撈員工工資與其他同行薪酬水平相當,卻更有服務的自覺與激情。在海底撈出現這種看似相悖的情況,源於海底撈為員工提供了超越預期的激勵(這與海底撈向顧客提供的服務超越預期相似),包括妥善周到的衣食住行安排,以及完善的晉升體系(有多個基層員工晉升到高級經營層的示範案例)。同樣,許多管理學者或自認為在管理實務很有一套的企業家無法理解的海底撈人治悖論,也並不違反管理科學,因為管理科學除了廣為人知的科學原則外,還涉及心理學層面的互惠原理。 頗值得玩味的是,三方面經驗也恰恰暴露出海底撈的突出問題: 一方面,海底撈向員工提供的後勤安排既然制度化、日常化,也就逐漸與員工預期持平,無法再帶來驚喜,反而可能因為地區、分店管理人員的個別疏忽觸發不滿,更不會再因為享受到相比其他餐飲企業員工更好的後勤服務而始終甘願高強度勞動付出。另外,還需要提及的一點是,當海底撈的學習者、模仿者也開始像海底撈那樣優待員工後,水漲船高,「相對剝奪效應」發揮作用,開始反過來削弱海底撈的對比優勢。這樣,也使得海底撈更難滿足員工的預期了。事實上,海底撈已有一些在職、離職員工就此在網路上提出強烈不滿。更大的問題在於,海底撈早期做大擴張帶來的草根員工、農村子弟快速晉升的神話,當今已經無法再現,示範案例的「成功無法復制」。長此以往,員工自然離心離德,對以往可以忍受的鐵腕管理,也會表現出不配合。 另一方面,海底撈服務方面的持續創新變得越來越難。海底撈之所以有如此美譽,是因為顧客享受到了「超於預期」的優質服務。但是,當那些曾經讓顧客驚喜不已的服務細節變得習以為常之後,驚喜就悄然消失了,所謂的變態服務,就成了常態服務。顧客會覺得這是我理所當然應當享受的服務,而不再心懷感動了。更有甚者,顧客會理直氣壯地主動提出「無理」要求,做出「無理」的行為。比如,有的顧客在買單時,會把調料台上的水果全部打包帶走。服務員覺得不妥(海底撈的利益明顯遭受了損失)。但這些老顧客早已知道海底撈的服務策略,就會「據理力爭」,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他們在海底撈應該享受的待遇。店員如果不主動提供,顧客還會主動索取,甚至就此鬧出矛盾。 海底撈的掌門人張勇的夢想是:「我要把海底撈開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做中國火鍋第一品牌。」但是海底撈沒有採用吸納風險投資,加盟擴張等可以使其更快擴張的方式,因為張勇覺得,這樣也許可以讓海底撈做得很大,卻很難讓海底撈做的很久。面對現在的規模,張勇其實充滿了憂慮。「我常常感到危機四伏,有時會在夢中驚醒!以前店少,我自己能夠親自處理,每個店的問題都能及時解決。幹部情況我也能瞭若指掌。現在不行了,這么多店要靠層層的敢不去管,而有些很嚴重的問題卻不能及時發現。所以,我總擔心,我們幾十年的心血就會毀於一旦!」 張勇的擔心很有道理,梅特卡菲定律指出,人際網路的價值與網路成員個體數量的平方成正比。由此。隨著網路組織內個體數量的增長,其間的人際關系復雜程度呈平方增長,自然,管理的復雜程度也呈平方增長。 一方面,為了應對擴張,海底撈主動開始了制度化的探索,比如引入績效考核、晉升考核等。這些制度化的措施作為標準的化身反過來又對人治形成了沖擊。標准一旦確定下來,並要求所有的員工嚴格執行,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制度化的管理。而制度化管理與人治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對立,此消彼長的。「竭盡全力滿足顧客的需求」這條定性的規則,如果蛻變為一條條具體而微的細則(定量的規則)就預示著人治的混亂。人治的混亂最壞惡果就是導致激情的散失。 此外,要想復制擴張,海底撈就必須培養出足夠多的勝任管理者和勝任員工,然後充分授權給他們。雖然為此成立了海底撈大學,等和和麥當勞等不同,海底撈復制的是服務,是激情。技能是可以培訓的,但激情是不能培訓的。有激情的員工是任何大學都培養不出來的。這才是張勇真正的憂慮所在。 西方的制度化管理將管理大致視為一門量化的科學,海底撈式的人治化管理,更多的是將管理視為一種藝術。 管理不僅僅是科學,管理也不僅僅是藝術。海底撈式的人治化管理,已經將管理藝術做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要實現企業掌門人張勇所提出宏大開店計劃並長久平穩發展,必須在制度化管理和人治化管理中找到平衡,健全制度管理。 這么說是容易的,但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個世界級的難題。海底撈如何才能撈的更久,撈得更大呢? 海底撈,從服務價值向均衡價值升級 容納咨詢顧問機構董事長,國內著名戰略與管理專家 作為一個消費者,我非常欣賞並且認同海底撈在服務價值上的諸多創新,因為這些均是從顧客利益出發的,一切以顧客消費體驗為核心,可以說,抓住了本質。包括人性化及更加豐富內容的等位區(水果、小零食、游戲、塗指甲、擦鞋等等),熱情的服務,對顧客的細致關懷,這些當然是海底撈當前的核心競爭優勢,也是很多顧客選擇去海底撈消費者的重要理由之一。然而,從企業發展的角度看,服務作為核心競爭優勢的價值正在同行不斷同質化的追趕中消減,同時也在顧客不斷高漲的期望中變得平常,因此,我們不禁要問,海底撈是不是只要做好了服務就能一勞永逸的健康、快速成長呢?服務創新隨之帶來的企業文化建設的極致要求是否能令所有的連鎖門店一致呢?如何才能解決好規范化管理與團隊文化建設之間的平衡? 對於海底撈,當前不可忽視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三點: 第一:服務價值的過度傳播和放大已經令消費者聚焦,作為餐飲業最核心的價值產品本身的價值反而成為次要因素,這恰恰值得企業去反思和修正。由於服務的突出,很多去過海底撈的消費者會說:服務挺好,但是菜品很一般!這種傾向實際上是一種不良的口碑效應,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不斷傳播,會造成消費者對海底撈價值的單一化認識,必將帶來巨大的危害,這是一個企業領導者必須思考的戰略性命題。即海底撈必須重塑價值,從服務價值向均衡價值的升級。事實上,海底撈的菜品應該說處於同等企業的同一水平甚至略高的水平,但是因為顧客對服務價值的突出體驗,忽略了產品體驗,而海底撈在產品研發、產品塑造、產品價值推廣方面做的遠遠不夠。 第二:海底撈的服務價值創新乏力,而企業規模化擴張急需標准化管理體系建設,因此在管理導入與原有的人性化管理的變革成為當前的焦點。如何處理好這種變革,如何做到人性化管理與制度化管理的平衡是海底撈的最核心要解決的企業命題。 第三:海底撈品牌升級與品牌重塑的需求。事實上,一個企業發展的非常順暢,品牌得到消費者的高度認可,甚至企業成為爭相模仿和學習的模範的同時,恰恰是企業最高風險的時候。當前,媒體、個體消費者、行業對海底撈模式的過熱關注反而是一種潛在的風險,這對於企業在品牌升級、建設、傳播、重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針對海底撈模式已經開始出現了一些負面的聲音,甚至出現了一些專家、消費者開始站在對立的立場來審視海底撈。這些對企業其實是很好的警示,也需要企業特別關注當前企業所處環境的變化,並採取應對措施。 在企業發展上,本人給海底撈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三點建議,希望對企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2、服務創新的思路

服務創新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把注意力集中在對顧客期望的把握上
在競爭對手雲集的市場中,不必輕易改變產品本身,而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對顧客期望的把握上,認真聽取顧客的反應以及修改的建議,一般80%的服務概念來源於顧客。
2.善待顧客的抱怨
顧客的抱怨往往表明服務有缺陷或服務方式應當改進,這正是服務創新的機會。對待顧客的抱怨,均應立即妥善處理,設法改善。以耐心、關懷來巧妙解決顧客的問題,這是服務創新的基本策略。
3.服務要有彈性
服務的對象相當廣泛,有不同期望及需要,因此良好服務需要保持一種彈性。服務有許多難以衡量的東西,一味追求精確,非但難以做到,反而易作繭自縛。
4.企業員工比規則更重要
創新就是打碎一種格局以創造一種新的格局,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向現有的規則挑戰,挑戰的主題是人。通常,顧客對服務品質好壞的評價是根據他們同服務人員打交道的經驗來判斷。
5.用超前的眼光進行推測創新
服務是靠顧客推動的。當人們生活水平低於或等於生存線時,其需求模式是比較統—的。隨著富裕程度的提高,消費需求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遞進,由簡單穩定向復雜多變轉化。這種消費需求的多樣化意味著人的價值觀念演變。
6.在產品設計,和體現的服務要與建立一攬子服務體系結合起來
產品創新從設計開始,服務也從設計開始。要在產品中體現服務,就必須把顧客的需要體現在產品設計上。在產品設計中體現服務,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創新策略。要使顧客滿意,企業必須建立售前、售中、售後的服務體系,並對體系中的服務項目不斷更新。服務的品質是一個動態的變數,只有不斷地更新才能維持其品質不下降。 售前的咨詢、售中的指導、售後的培訓等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其性質發生變化,原來屬於服務的部分被產品吸收,創新的部分才是服務。所以,企業不創新,就沒有服務。
7.把「有求必應」與主動服務結合起來
不同的企業對服務的理解不同。其中,很多企業對服務的定義過於狹窄。餐飲企業對服務的理解可能就是笑容可掬;設備銷售企業,可能把服務理解為「保修」;銀行可能認為服務就是快捷並不出差錯;商品零售企業可能認為服務就是存貨充足和免費送貨。這些理解都只是把服務限定在「有求必應」的范圍內,滿足於被動地適應顧客的要求。 一個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勝,僅僅做到「有求必應」是不夠的,應不斷地創新服務,由被動地適應變為主動地關心、主動地探求顧客的期望。比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認為,公司的發展是由顧客和市場推動的,主張把公司的一切交給顧客支配。
雖然許多公司的產品在技術上勝過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其軟體用起來也很方便,但是,只有國際商用機器公司肯花功夫來了解顧客的需要。他們反復細致地了解顧客的業務需求,所以,顧客願意選用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的產品。可見一個企業不去主動地探求顧客需要哪些服務,或僅僅做到符合標准而不去創新,就註定要被消費者所拋棄。
8.把無條件服務的宗旨與合理約束顧客期望的策略結合起來
企業不遺餘力地滿足顧客的需要,無條件地服務顧客,是達到一流服務水平的基本原則。但在策略上必須靈活。合理約束顧客的期望常常是必要的。顧客對服務品質的評價,容易受其先入為主的期望所影響,當他們的期望超過企業提供的服務水準時,他們會感到不滿;但當服務水準超過他們的期望時,他們會大感滿意。企業有必要嚴格控制廣告和推銷員對顧客的承諾,以免顧客產生過高的期望。而在實際服務時盡可能超出顧客的期望。正確地處理無條件服務與合理約束兩者的關系,是企業在服務創新中面臨的挑戰。
9.把企業硬體建設與企業文化結合起來
服務行業應用現代科技,對企業的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不僅能極大地擴大服務種類、提高服務效率,而且還能夠帶來顯著的競爭優勢。

3、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是

改革創新精神是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
1、 改革創新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靈魂.精神, 創新,是指拋開舊的,創造新的,是一種棄舊圖新的,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社會發展史證明:人類進步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創新思維的勝利成果,都是創新智慧的凝結.可以說,正是創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之豐富多彩;
2、 改革創新是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改革創新的事業.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是當代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寫照,是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強大力量.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時代精神是一個社會在最新的創造性實踐中激發出來的,反映社會進步的發展方向、引領時代進步潮流、為社會成員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是一個社會最新的精神氣質、精神風貌和社會時尚的綜合體現
3、 改革創新是黨的建設事業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 .中國共產黨建設的歷史就是不斷改革創新的歷
是,自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建設富強、 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這一重
要戰略指導思想對於中國走向哪裡和怎麼走,對於中國能不能實現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在時代精神這一有機整體中,改革創新居於核心地位.因為改革創新是時代的最強音,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靈魂,是我們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正是依靠改革創新精神,我們創造了改革開放30年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已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之一.

4、如何服務創新提升 增強客戶價值

基於客戶感知的滿意度提升策略
客戶滿意度是客戶感覺狀態下的一種水平,它來源於客戶對企業的某種產品、服務所設想的績效或產出與自己的期望所進行的對比。也就是說「滿意」不僅僅是客戶對服務、服務態度、產品質量、價格等方面直觀的滿意,更深一層的含義是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服務與客戶期望、要求等吻合的程度如何?因而就產生了客戶對企業的產品、服務的不同滿意程度。我認為只有不斷增進客戶的滿意,才可能保持並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才可能有更多的忠誠客戶、才能獲得更多的客戶價值,才能使企業擁有生存和發展的堅實基礎。
由我多年來對滿意度研究項目來看,滿意度對客戶忠誠度的影響將持續四年,要讓客戶與企業關系緊密(滿意且忠誠)需要四年 ,但若連續四年讓客戶不滿意,則該客戶有很高的幾率會離網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將來的周期會更加縮短 ;商業流程對滿意度的影響將持續兩年,若某商業流程讓客戶滿意,一般而言,將連續兩年。對整體的滿意度 有正面的影響。反過來,對單項商業流程的不滿意,也會連續兩年影響整體滿意度 。所以我認為,長期致力於客戶滿意度研究很有必要。
客戶滿意度提升策略我將從發現客戶服務短板、設計服務提升方案和推動方案實施三個方面開展進行: 一、發現客戶服務短板
(一)首先認清影響客戶滿意度的基本因素
影響客戶滿意度評價的四大最重要因素是: 產品、價格、渠道、競爭對手。當然這些因素都是通過客戶服務體現。
1、產品:由產品的性能、開通、維修等內容決定;
2、價格:由產品價格(性價比/繳費便利/計費准確性等)內容決定; 3、渠道:由客戶經理和其他客戶服務渠道決定;
4、競爭對手:由競爭對手的產品、資費、渠道等內容決定。 (二)其次分析客戶流失的主要表現
客戶的需求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滿足(滿意度)往往是導致企業客戶流失的 最關鍵因素,具體表現在於:
1、企業產品服務不穩定,客戶利益受損。產品質量是客戶利益的保障,如果客戶的利益受到損害,會對企業傷失信息;
2、企業缺乏創新,客戶"移情別戀」。任何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隨著市場的成熟及產品價格透明度的增高,產品帶給客戶的利益空間往往越來越小。若企業不能及時進行創新,客戶就會另尋他路;
3、內部服務意識淡薄。員工傲慢、客戶提出的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咨詢無人理睬、投訴沒人處理、服務人員工作效率低下也是直接導致客戶流失的重要因素;
4、員工跳槽,帶走了客戶。企業自身對客戶影響相對乏力,一旦業務人員跳槽,老客戶就隨之而去。與此帶來的是競爭對手實力的增強。
(三)再次搜集客戶滿意度及服務短板內容
1、調研方法:問卷調查(電話訪問和攔截訪問)和關鍵人深度訪談。 2、數據來源:診斷調研數據、企業的管理文件、網路等二手資料和競爭對手資料等。
3、模型運用:

二、設計服務提升方案
(一)首先改善客戶服務感知
客戶服務感知會隨著企業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內容和質量發生變化,因此加強客戶服務感知的管理,形成服務感知評析、服務感知承諾、服務感知實現和服務感知保障閉環機制,使得客戶感知在可控的范圍之內。

1、服務感知評析:挖掘服務短板,衡量內部的資源和能力
在服務感知評析階段,重心放在服務短板的挖掘上,同時了解內部的資源和能力,以探尋可操作、有針對性的提升舉措。發現服務短板,使得低滿意度的評價向高滿意度轉化,減少負面評價,從而推動服務滿意度的提升;了解企業內部的資源和能力現狀:包括人力資源及能力,如客戶經理的數量和專業能力、服務監管人員的數量和能力,媒體資源及能力,可以傳播產品信息和服務承諾的媒體渠道,如廣告、電話、簡訊等,後台支撐能力,如售前、售中、售後的產品技術支撐等。
方案:通過對客戶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客戶感知評價(滿意度現狀),以及與客戶期望間的差距和改善方向;通過對企業關鍵人的訪談、企業文件和二手資料的搜集,掌握企業管理模式及企業服務現狀及競爭對手優勢和企業應對措施。
2、服務感知承諾:完善服務標准,實現客戶化、客情化的服務標准 實現客戶服務感知承諾包括客戶標准客戶化和顯性化:客戶標准客戶化是指要求服務標准真正以客戶為導向,體現客戶的真實性需求。客戶標准顯性化指要求服務標准易於理解,同時可以簡化(如口號)和形象化(如圖片)。
3、服務感知實現:制定客戶經理培養計劃
根據全體客戶經理專業能力短板或某層級客戶經理短板,制定相應的培養方向和培養計劃,以改善客戶經理專業能力現狀。同時開展評優活動,根據業績、客戶評價等指標定期評選優秀客戶經理,並獎勵優秀員工,同時鼓勵企業人員積極參與,實現全民客戶經理能力提升,為打造金牌服務作推動。
方案:通過對客戶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客戶感知評價(滿意度現狀),以及與客戶期望間的差距和改善方向;通過對企業關鍵人的訪談、企業文件和二手資料的搜集,掌握企業管理模式及企業服務現狀及競爭對手優勢和企業應對措施。
2、服務感知承諾:完善服務標准,實現客戶化、客情化的服務標准 實現客戶服務感知承諾包括客戶標准客戶化和顯性化:客戶標准客戶化是指要求服務標准真正以客戶為導向,體現客戶的真實性需求。客戶標准顯性化指要求服務標准易於理解,同時可以簡化(如口號)和形象化(如圖片)。
3、服務感知實現:制定客戶經理培養計劃
根據全體客戶經理專業能力短板或某層級客戶經理短板,制定相應的培養方向和培養計劃,以改善客戶經理專業能力現狀。同時開展評優活動,根據業績、客戶評價等指標定期評選優秀客戶經理,並獎勵優秀員工,同時鼓勵企業人員積極參與,實現全民客戶經理能力提升,為打造金牌服務作推動。
4、服務感知保障:服務標准執行、落地考核激勵辦法
從服務過程監控、考核、激勵等方面保障服務標準的落實,給客戶經理以壓力和動力,從而保障服務感知的提升。定期與不定期的實施監控,確保服務標准落實。
(二)其次優化企業產品
質量是生命,在了解客戶需求後改善企業產品或者開發新產品,將大大提高客戶對企業的關注度和滿意度。同時對客戶經理培訓產品內容,要求客戶經理對客戶介紹產品時說的清楚明白,包括產品的使用、維護等。並要求客戶經理及時響應客戶需求,自身不能解決的問題及時上報領導安排及時解決客戶需求。
(三)再次重視渠道建設
實體渠道作為服務窗口單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重視加強標准化實體渠道建設,樹立企業服務形象,打造渠道人員金牌服務。客戶經理是企業和客戶聯系的橋梁,是最容易實現客戶服務的途徑,加強客戶經理建設必要性也是顯而易見。隨著信息化加強,渠道由單一的營業廳發展成多樣化,發展多渠道結合模式是趨勢。
(四)再次設計服務提升策略 1、差異化服務
改善客戶的服務感知是提升客戶滿意度,差異化服務是重要途徑之一。 差異化戰略:設計差異化產品,要求特徵、性能、功能設計方面的差異化;提供差異化服務,提供獨特、專屬、快捷的金牌服務。並將差異化服務策略持續發展。
具體措施:比如設置VIP服務專區。對VIP客戶專櫃、專員的優先服務。加強對VIP客戶的維系工作。
2、客戶關懷
主動服務關懷:主動打電話詢問客戶產品使用情況。了解客戶最新動態和最新需求,並實時推薦適合客戶的產品。
特色服務項目:節假日關懷,中秋聯誼等。 三、推動方案實施
我對方案的實施推動將通過方案講解、現場指導、遠程監控三步走流程實現。 方案講解:組建項目組實施項目,制定實施方案,並准備各個階段實施材料,對項目組成員做方案內容和目標的闡述,指導項目組成員實施方案。
現場指導:對方案實施可能出現的狀況進行現場宣講、現場觀察、現場示範。 遠程監控:我將於企業、項目組形成完好的幫扶團隊支撐整個方案的實施。

5、銀行的服務創新是好還是壞?

有利於忽悠更多的人。

一、引言
銀行業務創新從本質上說屬於金融創新的范疇,但迄今為止對金融創新尚無統一的解釋,大多根據熊彼特的觀點衍生而來。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對創新所下的定義是:創新是指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也就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實行新的組合。它包括五種情形:(1)新產品的出現;(2)新生產方法或技術的採用;(3)新市場的開拓;(4)新原材料供應來源的發現;(5)新企業管理方法或組織形式的推行。由此大致可以推衍出金融創新的三個主要層次:金融業務創新、金融市場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本文所要論述的銀行業務創新主要是指金融業務創新這一微觀層次,它包括金融工具和服務品種的創新,被視為金融創新的核心。
銀行業務創新能力在國外銀行業的管理體系中已成為其核心競爭能力的突出表現,而我國的銀行業由於長期處於計劃經濟的體制下,致使銀行活力不足,更談不上業務的創新發展。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銀行業逐步開始了商業化、企業化的進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對外開放的深化,業務創新可以說是一條銀行發展和壯大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從商業銀行如何在新的經濟條件下開展業務創新和更好地發揮銀行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角度進行闡述。
二、銀行業務創新的理論基礎
(一)宏觀基礎-金融深化論
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愛德華•肖在《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兩部》著作中,系統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
金融深化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一國的金融體制與該國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政府放棄對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過分干預、讓市場機制特別是利率機制自由運行的前提下,一方面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活躍的金融市場能充分有效地將社會閑置資金轉化為生產性投資,並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資金流向高收益部門和地區,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的不斷發展,通過國民收入的增加又會刺激金融的擴張,由此形成金融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便是金融深化。
衡量金融深化的尺度主要有:第一,存量指標。比如金融資產的種類和存量,金融資產存量與收入之比,金融資產存量與有形財富(真實財富)存量之比等等。這些絕對指標或相對指標的上升就意味著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第二,流量指標。金融流量易於表現金融深化的特徵,例如,對國外儲蓄要求的降低,資本外流的減少,金融職能和金融機構的專業化,場外非法金融交易活動的減少,有組織的金融市場的發展等等。第三,金融資產的價格。這是金融深化與否最明顯的表現,即利率的升降,從而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能正確地反映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關系,或者說,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以及各種利率結構的合理性。第四,匯率指標。官方匯率與黑市匯率差距的縮小程度即意味著金融深化的程度。
金融深化理論的主要政策主張有:(1)推進貨幣深化,即通過運用更多的貨幣政策工具,刺激實際貨幣需求的增加來實現貨幣深化。(2)推進金融體制深化。在貨幣深化的基礎上,改革金融體制的落後低效率狀況,打破銀行業間的壟斷,提高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並且消除人為因素對金融市場的分割和干預,讓各個金融機構在競爭中逐步發揮專業分工優勢。而且還應逐步增加各種金融資產的種類,擴展金融工具的期限結構。(3)在推進金融深化的同時要進行財稅改革和外貿改革,否則將會阻礙、破壞金融深化。
這些政策主張,其基本點是想通過利率自由化來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帶動經濟增長。
由此可見金融深化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消除金融抑制與放鬆金融管制的過程,這必將極大地促進創新的發展。金融深化表現為經濟貨幣化程度不斷提高、取消利率與匯率管制、允許多層次多類型金融機構並存競爭。隨著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場會得到發展,市場工具的創新有了發展空間,而利率、匯率管制的取消會導致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加之金融體系競爭性的加強,形成了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進行創新的內部和外部壓力,銀行業務創新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金融創新反過來會加深金融深化的程度。金融業務和市場的創新將直接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分配資金的效率,有效地促進儲蓄轉化為投資,使整個金融體制效率更高,最終促進金融相關系數的穩步提高。而這正是金融深化的目的。
這樣就形成了「金融深化---創新---再深化---再創新」的良性循環並且貫穿於整個金融業的發展過程。
我國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金融抑制,如匯率、價格等的雙軌制、利率非自由化等。銀行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財政的附庸,沒有遵循市場規律。自我國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價格已實現了主要由市場調節,匯率也取消了雙軌制,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利率杠桿作用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在《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存、貸款利率上下限,進一步理順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和有價證券利率之間的關系;各類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風險的區別,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的市場利率體系。」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準利率,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為基礎利率,資本市場利率圍繞貨幣市場利率變動的利率。由此可見,我國利率的市場化進程已經開始。在利率市場化即金融深化的過程中,必然要求作為經濟活動中介者的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否則將無法適應新經濟形勢的要求,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這也正是我國商業銀行要進行業務創新的深層次原因與制度背景。
(二)微觀基礎-市場細分與目標營銷
現代戰略營銷的核心可以被描述為目標營銷(STP營銷)---即細分 (Segmenting)、 目標 (Targeting) 和定位 (Positioning),這種營銷戰略產生是因為顧客個性化的需求致使大規模營銷變得愈來愈困難,大規模市場正經歷著「細分華」。市場被分割成不同層次的目標細分市場,其特徵是:具有不同風格的群體在不同的分銷渠道中流通。面對特定的細分市場,目標營銷便應運而生,共有3個步驟:第一步是市場細分,即按照購買者所需要的個別產品或營銷組合,將一個市場分為若干不同的購買者群體的行為;第二步是目標市場的選定,即判斷和選擇要進入的一個或多個細分市場的行為;第三步是市場定位,即在目標市場顧客心中建立以產品特徵為核心的心理階梯的利益的行為。
我國金融市場正經歷著「細分化」,銀行必須轉變營銷觀念開展業務創新以適應目標營銷的要求。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營銷正成為可能。以往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民收人的分配中以國家為主,個人只佔很少的部分。因此相對而言個人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較少。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國民收入的分配開始向個人傾斜。個人所掌握的金融資產逐漸增多並且呈現出階層化。這樣就形成了人們對金融服務的多層次的需求,使得銀行針對細分市場開展目標營銷成為可能。
其次細分市場的確定,要求作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銀行不能僅憑一項業務去同時滿足多個不同偏好的市場的需求。例如利率水平較低的儲蓄可以滿足一般居民對所持金融資產保值的要求。但對於中高收人階層來說他們可能更關注金融資產的增值問題。這種情況的出現勢必要求銀行對其原有業務進行創新,以更好的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
如果說金融深化是銀行業務創新的制度背景,那麼目標營銷的出現則是銀行業務創新的現實基礎,為其創新指明了方向。
三、當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必要性
(一)加快業務創新是銀行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
商業銀行以「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為自身經營的原則,其中的「盈利性」
原則體現了商業銀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公平競爭的手段、合法的經營、誠信的聲譽、較少的投入來換取最佳的效益是商家的渴求目標。以確保自身的優勢為基礎,不斷的拓展經營領域是所有商業化企業的經營之道。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外資銀行、股份制銀行的蓬勃發展,同業間競爭不斷加劇。各家商業銀行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競相以優惠條件吸收存款,造成成本不斷上升。與此同時,貸款業務發面由於客戶企業的經營不善,加之以銀行內部管理體系不完善,造成信貸資產質量下降,銀行效益下滑。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不斷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加快業務創新是銀行適應經濟金融環境及市場需求的客觀要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民經濟的整體環境發展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銀行不斷加快新產品的開發,加速資金在國民經濟中的融通,推動社會整體效益的改善;另一方面要求銀行在業務創新的同時注重風險的防範。二月四日,中國首部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法規《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台,此辦法為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法規條件,降低了政策風險。隨後,二月二十三日《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出台,對銀行開展業務的風險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國民經濟的發展致使市場需求發生顯著變化,人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對投資的需求不斷增加。突出的表現是新的社會階層(所謂的中產階級)的出現,該階層的投資理財需求強烈,但苦於國內銀行產品的缺乏和國外銀行業務的限制,致使大量閑置資金流入炒賣房地產的行列,造成了局部經濟發展的失衡。這就要求國內銀行在業務產品創新方面不斷適應市場主流需求的變化。
(三)加快業務創新是國內商業銀行參與國際競爭和與國際銀行接軌的需要
我國已成為WTO的正是成員,根據有關協議,我國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的限制,取消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外資銀行可以對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開辦外匯業務,逐步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這些表明入世後,國內銀行業面臨著嚴峻考驗。外資銀行歷史長,規模大,擁有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各方面的優勢。國內銀行業從競爭一開始就有著先天不足。雖然擁有網點分布廣泛、機構眾多以及客戶情感偏好等方面的優勢,但外資機構在競爭中必然會避開這些弱項,以在華經營的外資企業為突破口逐步擴大到三資企業、進出口業務等方面。而且外資銀行一般也不會在傳統業務上與國內銀行業相競爭,而會將重點放在中間業務、高增值業務上。這些客戶與業務正是國內銀行業手中為數不多的高質量客戶與潛在的利潤增長點。如果失去他們,國內銀行業的發展前景堪憂。迫於壓力,國內商業銀行必須加快業務創新步伐,加強國際競爭力,縮短與國外同業的差距,以其在未來國際金融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四、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制約因素
(一)固有觀念與創新概念的沖突
過去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下,銀行長時期扮演政府的會計和出納的角色,「鐵帳、鐵制度、鐵算盤」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按部就班,循規蹈矩」成為經濟生活
中的行為規則。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國內商業銀行仍未完全擺脫原有的經營方式和思維方式,業務經營與開發過程中缺乏科學的市場調查和詳盡的分析報告。面對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經濟生活活動和由此而生的復雜的信用關系,不能及時的做出恰當的反映,將使銀行錯失許多創新的機遇,從而制約銀行整體的發展。
(二)銀行現有戰略管理的制約
我國的銀行在以往的戰略管理中遵循一下原則:①在經營發展目標的選擇上,國內銀行長期重視數量擴張;②在經營發展方式上,長期重視人力、物力、財力的高投入;③在經營發展戰略上,較長時間偏重於外延型擴張、鋪點增大。但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即開放程度的加深和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不能再忽視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和多樣化問題;不能再忽視金融產品開發、質量和效益,以及經營效率的提高。
(三)缺乏業務創新的真正動力
業務創新最根本的動力在於商業銀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銀行必然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開拓新業務領域,積極挖掘市場潛在需求,同時積極尋求轉移和規避風險的方式方法,以此控製成本,增加利潤。如果銀行喪失此動力,則金融業的發展將受到嚴重阻礙。現今銀行缺乏創新動力的原因有內外兩方面:一方面,政府對銀行經營的不同程度的干預和政府作為銀行最後擔保人的實質,使得銀行缺乏真正的盈利動機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金融市場的高度壟斷性,致使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上沒有緊迫感或對創新風險的規避態度,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只是從國外直接拿來產品,缺乏真正的本土化創新。在以上的原因中,商業銀行自身的問題是業務創新動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四)業務創新的人才儲備不足
科學技術的進步除了對整個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外,它在刺激金融創新方面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與金融業務創新之間的橋梁就是人才。沒有跟蹤世界金融技術潮流的開發人才,銀行的業務創新只能是空談。銀行創新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包括金融工程專業方向的研究人員,而且還要包括市場營銷專業方向的市場調研專家,因為產品開發出來能否被市場所接受要靠市場研究人員通過廣泛的調研才能得出結果,理論上可行的金融產品在現實的需求面前未必就適合。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准確的市場信息是金融業務創新的根基。金融開發人才要不斷吸收儲備,而市場調研專家儲備是未來銀行人才戰略應加以完善之處。
五、加快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對策
(一)業務創新的指導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如上所述,人才是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源泉。在人才的儲備上應採取引進、改造和拓展相結合的原則。引進人才是指從國外的銀行業聘請優秀從業者;改造是指從現有的研究隊伍中選拔優秀者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脫產培訓;拓展是指銀行與相關高等學府建立廣泛的聯系,為學者的基礎型研究提供數據支持,分享其科研成果,同時也有助於改造的實施。
2、風險規避原則
銀行業務的創新必然要面對政策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所以商業銀行必須採取風險規避原則,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針對政策風險,產品的開發要滿足各項金融法規的要求,同時「法無禁止即為合法」的觀點同樣可以運用;針對市場風險,銀行需要不斷完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將市場風險降到最低;針對操作風險,銀行要加強對員工的業務培訓和對員工的作業監督。
(二)業務創新的實施對策
1、以客戶創新為基礎
銀行業務正從批發時代進入零售時代,客戶是現代商業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現代經濟中客戶與銀行之間不再是原來那種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客戶更多的是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而不是通過銀行。這種情況要求銀行在進行業務創新時要以客戶創新為基礎,以滿足客戶的需要而不是銀行自身的需要作為銀行業務創新的標准,努力成為客戶的關系銀行。客戶創新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對原有客戶群的細分和發掘新的潛在客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客戶的需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舊有業務可能已不適應客戶新的要求。據此銀行可以根據新的不同需要對原有的客戶進行細分,以細分客戶群的特徵作為銀行業務創新的基礎,開發出適合客戶分類和不同客戶特點的產品,吸引客戶。另一方面應行的客戶創新是對潛在的重點客戶的挖掘。一般而言銀行80%的利潤來自20%的重點顧客。雖然潛在重點客戶在現階段金融服務需求量不大,但它具有良好的成長前景,代表了未來巨大的金融需求,也決定了未來銀行發展的潛力和贏利的多少。因此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時要注重培養這些潛在客戶,分析其金融需求特點,量身定做金融產品,確保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由此可見,銀行業務創新應當以客戶創新為基礎,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否則不僅會使銀行喪失一些優良客戶,還會使銀行喪失繼續發展的動力。
2、圍繞國有企業改革和西部大開發確定銀行業務創新的主戰場。
國有企業改革和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當前經濟建設的重頭戲,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把國有企業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要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採取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開搞活國有小型企業的步伐。」在此過程中的股份制改造、企業上市、並購、資產和債務重組等一系列改革都將產生對金融服務新的需求。而西部大開發是我國今後長期堅持的一項經濟戰略。我國西部資源優勢明顯,但嚴重缺乏資金,因此西部大開發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會是巨大的。故而,我國銀行業在進行業務創新時應以這個市場的需求為導向進行,研究市場特點與需求偏向,進行業務創新,如針對國企改革推出企業股份制改造咨詢、上市策劃、資產證券化和針對西部大開發中資金缺乏的局面推出區域投資基金等一系列新型金融服務。這樣我國銀行業的業務創新才會更加有生機和活力,得到更快的發展,有利促進經濟發展。
3、以中間業務創新為重點。
中間業務是指銀行代替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託事項,從中收取手續費的業務。它具有風險小、利潤高的特點,是將來銀行業利潤的主要來源。隨著我國利率的連續7次下調,存貸利差逐漸縮小,居民投資意識增強,儲蓄資金逐步分流,商業銀行要靠傳統資產的負債業務維持利潤困難重重。而目前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開展得仍然較少。因此現階段應重點進行中間業務創新,培養銀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中間業務創新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規范管理傳統的中間業務,使之滿足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對多種金融服務功能的需求,同時又能控制住風險,如開展貸款抵押物評估業務,對減少銀行風險,提高資產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積極開拓新的中間業務,實現商業銀行功能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最終實現金融增長方式的轉變。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金融滲透功能的日益加強,可以借鑒和吸收國外經驗,實現項目融資、財務顧問、投資咨詢、基金託管等投資銀行業務。
六、結束語
金融體系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商業銀行又是該體系的核心,對宏觀經濟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未來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中,國內的商業銀行必須佔有主導地位,而主導地位的取得不僅要靠外部政策環境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銀行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創造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來源正是業務的不斷創新。所以說,加快國內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將成為未來銀行業自身壯大的核心工作。

參考資料:
[1]麥金農[美].經濟發展中的資本與貨幣. 上海三聯書店,1999.
[2]生柳榮.當代金融創新.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
[3]景學咸.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4]科特勒[美].營銷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金大建.中國商業銀行發展探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蕭灼基.1999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 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7]余永定.中國入世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8]謝衛.改革增長商業銀行.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9]林建華.論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金融研究,1999(12):43-45.
[10]劉岩方.聶永忠.周朝陽.試論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基本思路與具體方略.金融論壇, 2002(1).

6、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核心問題有三個:

一,是創新支持服務內容應全面化;

二,是創新支持服務體系應實現網路化;

三,是創新支持服務應實行集中化。

7、保險服務創新的途徑

一、互聯網保險創新的現狀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在2015年年初發布的《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顯示,針對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公司分類,人身險公司有44家,財產險公司有16家,總體佔全行業133家產壽險公司的45%。包括中國人保財險、泰康人壽、平安人壽、太平洋保險、天安財險等在內的多家險企已率先在線上跑馬圈地,中國保險公司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已全面到來。
首先在監管層面,上個月,醞釀已久的《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終於由中國保監會發布,這標志著中國互聯網保險業務基礎監管規范的形成。《辦法》以鼓勵創新、防範風險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為基本思路,從經營條件、經營區域、信息披露、監督管理等方面明確了互聯網保險業務經營的基本規則;規定了互聯網保險業務的銷售、承保、理賠、退保、投訴處理及客戶服務等保險經營行為應由保險機構管理負責;強化了經營主體履行信息披露和告知義務的內容和方式,著力解決互聯網自主交易中可能存在的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以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其次在保險主體方面,早在2013年,中國人保就推出「掌上人保」,並號稱是指尖上的保險;去年,以「理賠簡單,就在天安」為口號的天安財險「車易賠」APP在全國上線;隨後,「中國太保」「大地通保」、「泰康在線」等保險在線服務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可見,拼服務、拼體驗已經成為各家保險主體競爭的主要方向。同時,各家保險公司在立足保險本身的同時,從渠道上也不斷向外圍延伸,分別與P2P平台、信用保證機構等開展不同程度的合作。以下是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從服務創新、技術創新、渠道創新等三個方面對2014年60家提供互聯網服務的產、壽險公司進行評價後的前15名榜單:
二、互聯網保險創新背後的風險
應該說基於提升客戶體驗的互聯網保險創新,方向是對的。互聯網保險作為一個新興的領域,發展空間巨大,但同時互聯網保險創新也帶來一系列風險和問題。從目前已經暴露的風險來看,主要包括保險產品創新異位、消費者投訴急劇增加、消費者道德風險敞口擴大、風險評估和控制不到位等。
(一)保險產品創新異位
自2013年底由「三馬」投資的眾安在線成立以來,帶動了中國各大保險主體在保險產品上的創新熱潮。盜刷險、高溫險、退貨險、喝麻險、世界盃足球流氓險等創新險種不斷涌現,壽險公司也相繼推出求關愛、愛升級、救生圈等所謂的基於微信平台的「扔撈」產品,名字一個比一個花哨,其中,不乏一些險種初具規模,但更多的是為創新而創新。如世界盃足球流氓險從頭到尾就沒賣出幾份,導致本來就比較便宜的3元/份,到後期直接降價到1分錢/份,變成了一個十足的噱頭。更有甚者,開發出霧霾險、賞月險、搖號險等,嚴重脫離保險的本質。
(二)消費者投訴急劇增加
據保監會近日公布的《關於2015年上半年保險消費者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2015年上半年,中國保監會12378投訴維權熱線全國轉人工呼入總量157544件,同比上升40.24%。而其中,捆綁銷售互聯網產品的投訴占據一定比例,究其原因,很多保險主體互聯網保險業務發展迅速,但管理和服務能力嚴重不足,片面注重銷售前端網路化,後台運營管理卻仍是傳統思維,前端和後台不配套,買時容易退時難,從而導致消費者投訴。
(三)消費者道德風險敞口擴大
目前,各家保險主體在理賠服務上基本上都推出了簡易賠付,即保險公司對於一定金額以下(2000-10000元不等)的保險事故實行簡易賠付,消費者通過保險公司自己推出的APP平台,或拍照、或視頻,將事故現場信息傳輸到保險公司後台,保險公司審核確認後立刻賠付,全程一般在5分鍾左右時間完成。應該說這種做法極大地簡化了理賠程序,縮短了理賠時間,方便了消費者。但是,客觀地講,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當下國內的基本現狀,國民的平均道德水準有待提高,修理廠、4S店有組織地批量造假,保險欺詐層出不窮,這些無疑都將保險公司的風險敞口無限擴大。
(四)風險評估和管理不到位
保險從本質上是風險轉移的安排,應該有可量化的數據支撐,目前,很多產品的創新,缺少基本的費率釐定、成本測算等程序。同時,保險講究的是大數法則,如果一款產品不能具備一定規模,賠付水平就會極不穩定,風險管理也就無從談起。
三、互聯網保險創新的風險管理
(一)保險產品創新:回歸本質
保險,在法律和經濟學意義上,是一種風險管理方式。因此,保險產品創新的基本原則和底線是創新的產品具有風險管理的可能性,即通過經驗的積累和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夠降低保險標的風險。這也就是一般情況下地震、颶風等不可抗力不列入保險范圍的根本原因,因為到目前為止,人類還無法通過自身的行為影響上述事件的發生。反觀現在的保險產品創新,霧霾險也好,賞月險也罷,甚至是高溫險,基本上都突破了上述這一基本原則。
之所以會出現現在這種情況,我想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保險本身,在目前的保險市場上,規模產品的同質性非常嚴重,基本相同的條款,基本相同的費率,基本相同的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產品創新的目標已經不再是客戶的「需求」,而是客戶的「眼球」。記得若干年前,有一個保險公司開發了一個險種叫「酒駕險」,從始至終沒賣出一份保單,但公司從上到下都非常開心,因為這個產品在當時引起了包括新聞媒體、監管部門、同業公司以及消費者的極大關注,很好地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二是與目前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關,當下,從集體到個體,在物質和經濟的指揮下,每一個社會組織和細胞都在極力獲取盡量多的資源,而忽視了資源本身的效用和價值。正像有一句話所說,走著,走著,忘記了出發的目的。
(二)保險風險管理:大數據為器
1.大數據在費率釐定中的應用。保單的費率設定是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源頭,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主要目的是使設定的費率對應於投保人的風險等級,風險越小,費率越低,盡量做到公平。確定費率較為關鍵的問題就是找出「影響賠付支出的風險因素或變數」,其實生命表就是「影響賠付支出的風險因素或變數」之一年齡的一個分類。再如,在車險定價中城市交通的擁擠程度、駕駛員的年齡、駕齡、性別、汽車的新舊程度等都可能是「影響賠付支出的風險因素或變數」,而這些因素或變數就是可以通過大量數據分析和處理來確定。
2.大數據在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在大數據時代,風險評估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公司的歷史數據、行業的歷史數據,無論是風險特徵的描述還是數據資源的獲取都更加便利。首先在占據財產險市場70%以上份額的車險領域,保險公司可以獲取三個層級數據來支撐風險評估,第一層級是核心層,包括公司和行業數據,第二層級是緊密層,包括車型、汽車零整比、二手車等數據;第三層級是外圍移動層,包括利用車載感測設備收集駕駛員行為數據等。同時,對於保險公司的精算師來講,更多、更廣的數據獲取,可以更精確地識別個體對象的潛在風險,建立更加有效的數據模型,不斷改善和提高精算的精準程度,以幫助判斷和評估風險以及風險准備金。
3.大數據在反理賠欺詐中的應用。在確保數據資源的情況下,通過完整的、多樣化的數據(數據包括但不限於公司內部保單及理賠歷史記錄、行業數據、徵信記錄、公共社交網路數據、犯罪記錄等),輔之以有效的演算法和模型,來識別理賠中可能的欺詐模式、理賠人潛在的欺詐行為以及可能存在的欺詐鏈條,應該是未來反理賠欺詐的主要方向。而對於整個中國保險行業來講,盡快建立起一套行業級的保險數據信息平台,是反理賠欺詐的關鍵。目前,上海、江蘇等省市已經實現理賠信息數據共享,在這些地區反理賠欺詐行為的成效明顯提高。
4.大數據在保險行業風險管理中應用之核心—數據整合。目前保險公司的數據有行業平台的同業數據、前端客戶APP導入(或現場出單)數據,中端中介、渠道、理賠、呼叫數據,後端財務收付數據,另外,還有定價系統的汽車零配件數據、人事系統的人員數據、稽核審計風控系統的風控數據等,種類繁多和龐雜,因此,急需建立大數據平台進行數據整合,統一數據存儲和傳遞標准,並將不同系統進行數據打通,再根據不同需要進行數據挖掘。
(三)保險風險控制:新技術應用
未來,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將成為保險行業風險控制的主要途徑。在承保環節,基於大數據基礎的數據分析技術將在第一時間立體呈現保險標的各項數據和特徵,為承保決策和政策提供第一手資料,從源頭控制風險。在理賠環節,新技術、新設備同樣將被廣泛應用。在車輛保險領域,通過裝載在車上的無線電子設備,運用通訊網路,實現對車輛、道路以及行車駕駛員進行靜、動態信息提取和行為記錄,從而監督行車駕駛員人的行為風險和道德風險,並進行出險前預防、出險中響應和出險後處理,從而使保險事故管理變被動為主動,降低理賠成本。在人壽保險領域,利用能夠實時監控人體健康情況的可穿戴設備,來獲取和細分不同群體、不同年齡的人體健康和生死概率,並適時向客戶提供飲食、健身等方面的建議,從而降低投保人的醫療費用。在家庭財產險領域,通過智能家居系統對住宅進行遠程監控並及時發現和緩解風險,當家中發生煤氣泄漏或水管爆裂,可自動關掉閥門,從而減輕損失等。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有與之相對應的配套管理措施,互聯網保險創新也不例外。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互聯網保險創新都將在路上,基於互聯網保險創新的風險管理也必將亦步亦趨,緊緊跟隨。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8、你認為服務如何創新

從經濟角度看,服務創新是指通過非物質製造手段所進行的增加有形或無形「產品」之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這種活動在信息產業表現得尤為突出。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使得產品技術和功能的同質化水平越來越高,通過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生產成本來競爭的空間越來越狹窄,因而服務成為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的重要武器。
從技術角度看,服務創新是以滿足人類需求為目的的軟技術的創新活動。這種活動可分為圍繞物質生產部門的管理、組織、設計等軟技術創新活動,圍繞文化產業、社會產業的推動社會和生態進步,豐富精神生活的軟技術創新活動以及圍繞傳統服務業和狹義智力服務業的軟技術創新。
從社會角度看,服務創新是創造和開發人類自身價值,提高和完善生存質量,改善社會生態環境的活動。因此,服務創新通過滿足物質需求、精神和心理需求,並提供解決問題的能力,保障人們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健康,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傳統的技術一直把「人心」排除在外,隨著物質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更在乎生活的感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直覺),更希望自己的心情、情緒、感情、倫理道德和人的尊嚴得到尊重。這就要求未來的技術不能單純強調「效率第一」、 「效益第一」,還要研究和發展那些犧牲一點效率而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變得更容易,更舒適和方便,尊重人的情緒、感情和道德的技術。即,重視人「心」的技術。反過來,人們對人類自身價值和能力的認識也遠遠不夠。這些因素就是使很多硬技術「軟化」的動力,是製造業服務化的動力,是提高軟技術附加價值的重要內容,因而是服務創新重要課題。這在社會服務業和文化服務業的創新中體現得尤其明顯。
從方法論角度看,服務創新是指開發一切有利於創造附加價值的新方法、新途徑的活動。這種途徑可分為圍繞物質生產部門的管理、組織、設計等的軟技術創新活動,圍繞文化產業、社會產業的文化娛樂、體育、媒體等豐富精神生活術,圍繞傳統服務業和狹義智力服務業的軟技術的創新。即,服務創新是指發明、創造或開發、應用新的服務方法、服務途徑、服務對象、服務市場的活動。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