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創新
1、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包含哪些內容
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包含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理論
、創造性思維理論
和信息化環境下的學科教學創新理論。
2、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3、語文課堂如何實現信息化創新課堂?
1.教育信息化是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並制定了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目標。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提高國民的信息素養、培養信息化人才,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根本,而教育信息化則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
2. 21世紀的中國,已經進入了教育信息化時代。教育信息化時代的主要特點是,在教育過程中廣泛應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路通訊為基礎的信息技術,即在教育技術上實現數字化、多媒體化、網路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追求目標,是達到一種新的教育形態——信息化教育。這種教育具有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任務合作化、環境虛擬化、管理自動化等顯著特點。
3.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組織形式,更能幫助學生建構信息時代的能力結構。信息化環境下的新型教育的價值取向已從單純的傳遞教科書上所呈現的現有知識向促進人的主動健康發展轉變;其教學的組織形式向彰顯個性發展的新型課堂形式轉化。根據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改革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建立起信息時代的能力結構勢在必行。
4.開展教育信息化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實踐研究,將有力地推動我校教學質量改革深入發展。以先進的教育技術及豐富的教學設備為基礎,對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文化氛圍建設、課堂教學內容呈現方式、課堂教學互動方式等方面展開實踐研究,使其有力地推動教育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並促成優質教學策略的形成,最終形成適合我校的教
4、怎樣推進教育信息化
加強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
學校教育信息化目前存在的問題,一些是發展基礎落後導致的,一些是認識不到位影響的。只要認清問題,對症下葯,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就能夠事半功倍。
(一)加強信息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教育信息化不僅僅是信息化技術設施設備的建設,但是這些信息化基礎設施卻是一個基礎和載體,缺乏了這個基礎和平台,教育信息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因此,當務之急,仍是加大信息化教育基礎建設投資,尤其是向農村和偏遠地區中小學的投入傾斜。教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適度超前,但是也不能盲目趕時髦。要根據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實際要求,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中小學教育的信息化教育基礎設施網路。
(二)加大中小學信息化師資培訓
無論是傳統的教育,還是信息化的教育,都離不開教師。只有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技術成熟了,教育理念提高了,信息化教育才有了正確的向導。因此,要根據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實際能力,提供適合的信息化教育培訓內容和培訓模式。不僅要培養他們掌握信息化教育技術的能力,更要培養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促進他們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的現代化轉變。
(三)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機制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系統的現代化教育改革工程,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各個環節的統籌和配合。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綜合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機制,從全局做出統籌和規劃指導,從技術、資源和理念等各個方面人手教育信息化改革。
為教育而戰--雅學雲智能教育構建一個強大而又專業的資源渠道,在廣西各大區縣教育部門做好實驗基地等頂層設計、發展規劃、蛋糕分配等問題,真正將教育資金用到實處。更多的去賦能我們教育生態圈,去幫助解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就是我們這群教育服務人員的責任與工作。
5、如何應用教育信息化促進課程改革的創新
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說:「21世紀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它不僅帶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化,更重要的是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的影響。」信息技術革命浪潮正以驚人的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人類社會正快速形成為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知識爆炸式增長、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術已經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學活動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教育界正經歷著一場由信息技術帶來的從形式、內容到觀念上的重大變革。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大課題。一、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彌補了傳統教育的眾多不足,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存儲、傳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網路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給現代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其在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的教育技術相比,有著更強大的優勢和顯著的功能特點。(一)信息技術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多媒體技術使得知識內容可以通過文本、圖像、動畫、聲音、影像等各種單一形式或者是幾種形式的組合來表現,從而使得知識內容豐富多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刺激多種感覺器官,有利於學生的記憶,增強學生進行聯想的線索。
6、農村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有哪些方面,如何創新?
應用主要分三個方面:
1.信息產業部門將在大力推進「村村通工程」,解決農村居民打電話問題的同時,逐步向「鄉鄉能上網」的目標邁進,開發農村適用的信息資源,提高已通電話農村地區的信息化應用程度,促進農村通信向較高層次發展。
2 農業部門將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重點抓好「金農」工程,扎實推進「三電合一」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強化針對基層和農戶的信息服務。
3 商務部門將大力開展新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簡稱「信福工程」)。「信福工程」主要是為農民獲取和發布信息服務,為政府採集信息服務,推動農村基層利用信息手段開展商務活動,幫助農民引「福」致富。「信福工程」將建立覆蓋全國的公共商務信息服務推廣網路,把公共商務信息服務推廣到農村基層
創新:
一是系統級的整合。各地政府要加強涉農信息系統的集約建設和資源整合。統籌建設涉農信息平台,統籌考慮上下級政府間涉農信息系統建設和信息資源共享,鼓勵集中部署。二是應用整合。鼓勵各類應用集中式服務和業務協同。三是信息資源整合。推進信息共享和交換,深化開發利用。四是網路資源整合。鼓勵「一網多用」。五是信息傳播渠道整合。
7、教育信息化2.0該如何打造?
一、什麼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於2018年4月13日正式提出,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級。該計劃的基本目標是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三變、三新」。
「三全」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
「兩高」即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
「一大」即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台;
「三變」即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
「三新」即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其內在邏輯關系是以「三全一大」建設為基礎,推動「三變」,形成「三新」,最後達到「兩高」。關鍵點在「兩高」,即:普遍提高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
二、提出教育信息化2.0的影響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強調通過大數據採集與分析,將人工智慧切實融入實際教學環境中,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
其中教育資源觀需要更多的轉變,他包括:技術素養觀轉變,教育技術觀轉變,發展動力觀轉變,教育治理水平轉變和思維類型觀轉變。過去,我們將知識資源數字化、平面資源立體化,但這還不夠,我們要更強調基於互聯網的大資源觀。這個大資源觀既包括知識,也包括知識之間關系、即知識圖譜;既包括填充學生頭腦的,也包括點燃學生智慧的,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滿,更多是把一團火點燃。
第一:我們還需要給教師充足的培訓使其接納並積極運用人工智慧。
第二,教師要改變傳統的「一鍋端」教學模式,真正地開展個性化教學。
第三,信息資源化的產品建立,全面進行知識資源數字化的鋪建以達到學習資源的共享和應用
三、 如構建學校信息化2.0新征程
北京雅學雲智能科技教育有限公司以教育信息化為基礎、以智慧校園、區域教育雲解決方案為主,涵蓋教育信息化各領域,提供建設層面的解決方案,更能提供資本層面的解決方案,推廣綜合性的解決方案。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方式實現整個城市的智能化發展。
通過現代化設備創新教育,因材施教,將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集辦公設備:辦公用品、圖書、幼兒教育、實驗室、教育設備與咨詢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設備
以完善的研學旅行、營地教育、冬令營、夏令營、戶外拓展、森林學校等校外教育服務體系,為3-18歲兒童青少年提供社會能力教育整體解決方案。
集學生營養、集體用餐原料供應與半成品冷鏈系統物流供應為一體,將現代科技應用服務於學生智慧食堂管理,嚴格按照視頻安全法的要求進行規范化經營,提供安全可靠學生膳食的供應服務。
為教育工程實施項目提供基礎工程實施、場地建築、裝修裝飾等方面建設支持、服務。為智慧校園、校園信息化項目提供技術環境搭建方案並實施配套,結合校園文化進行設計,打造符合學校發展規劃、尊重教學人文的良好學區環境。
(侵刪)
8、《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確立的總體目標是什麼?
通過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台。
推動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轉變,努力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教育服務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教育信息化2.0將帶來以下轉變:
教育資源觀轉變。過去,我們將知識資源數字化、平面資源立體化,但這還不夠,我們要更強調基於互聯網的大資源觀。這個大資源觀既包括知識,也包括知識之間關系、即知識圖譜;既包括填充學生頭腦的,也包括點燃學生智慧的,教育不是把一杯水注滿,更多是把一團火點燃。
技術素養觀轉變。從技術應用能力轉向信息素養能力,我們不僅要利用技術,更要利用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合作。
教育技術觀轉變。教育技術不能僅停留在學習環境,而要嵌入學習系統中去。
發展動力觀轉變。過去,我們非常強調教育系統的應用,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尚未得到充分體現。
教育治理水平轉變。過去的教育治理是補救型的,先出現問題、後治理問題,沒有強調教育治理現代化。
思維類型觀轉變。當今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一是思維方式還停留在工業時代,我思維類型急需從工具型思維轉向人工智慧思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網路-教育信息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