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和語文
1、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創新
語文教學也想創新的話,其實就是激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你並不是在課堂上通過一些聽說讀寫的能力,就可以激起學生對於語文的熱愛和興趣的,你還需要通過各種生動的活動,各種短片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其實語文教學是最難的,因為這個語文的話生活的話其實伴隨著日常生活,
所以說你想激起學生的興趣的話,其實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在課堂上我們更多的是採用PPT的方式,而不是採用那種死板的板書的方式,我們更多的是採用視頻的方式來進行學生對於語文的熱愛。
2、語文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新教育的理論價值: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它著重研究和解決基
礎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創新教育是現
代教育的突出特徵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而語文學科是培養學
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一門重要學科,教師應創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氣氛,遵
循兒童的認知規律,挖掘他們的潛在能力,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
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己成為當今課堂教學的重要問題。
「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是一個人具備開拓精神、善於解決實踐中各種問題
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質。在學生時代播下創新的種子,培養創新意識、創
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語文學科的教育在創新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
的作用。當今語文試題問題設計新穎、創新意識濃,活題、新題增多,以情境
新、方法活體現對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創新思維能力、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
決問題的能力;課外閱讀題不但考查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而
且突出了創造能力的考查。針對以上情況,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創設新情
境,加強能力訓練,課堂提問既要新穎、巧妙,又要准確、易懂,使新情境更
貼近學生的理解范圍。因此,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個性品質,
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既是語文教學的出發點,也是語文教學的歸宿。
二、創新教育的實踐意義:
1、創新教育是時代的要求
創新教育,是現代科技社會對人的需要,也是人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眾所周
知,我們正處在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已現端倪。
在這個時代,人的素質,尤其是人的創造能力的大小成為最關鍵的因素。創新
是時代進步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人的創造力固然與天賦有一定聯系,
但主要是後天培養和教育的結果。因此,從小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成為
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創新教育因此提出,它要求我們在教
育中貫徹創新這一思想,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
這一角度來說,創新教育並不是一種全新的教育,而是一種教育觀念,一種教
育思想。這種教育是要把學生從傳統教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恢復他們的天性,
挖掘他們的創造性,使其學會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並具有實踐能力和創造精
神。
那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首先應該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注重現
代學生觀。下面我們就來談談教師的教育理念和現代的學生觀。
創新教育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項重大舉措,它的
提出無疑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教師教育
觀念的轉變。創新教育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只有從思想上更新了觀念,才能在
工作中真正實現創新教育。具體的說,更新教育觀念就是要求教師對學生、教
學和教師自身有一個正確的、科學的認識,建立新的學生觀、教師觀和教學觀。
現代學生觀就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基本看法,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及其
態度與行為,進而影響學生的發展。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教師對學生所持的基
本觀點和態度影響著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方式和效果。在實際工作中,教師
往往把學生看作是弱小的、沒有能力的、可以支配的,強調他們沒有知識、沒
有能力、缺乏獨立性的一面,忽視了學生內在的積極性、創造性和發展的可能
性和必然性。實際上,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要用發展的觀點
認識學生;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3、語文教學為什麼要創新
21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經濟競爭激烈、物質文明日新月異的新時代。誰掌握了21世紀的創新教育,誰就贏得了21世紀競爭的主動權。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必須重視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首要任務。那麼,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1.語文課程改革呼喚創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年版)》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作了較大的修改,以期語文課程能更加適應學生的發展,切實改變語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的「少、慢、差、費」的現象,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針對以往的語文課程活動中語文學習的渠道過於單一,過於注重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忽視了學生課堂以外的語文能力的發展的現象,課程改革期望能從語文學習的規律出發,將學生的「學得」與自然狀態下的「習得」融為一體。
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要求」「課程評價」等部分都有「綜合學習」的內容,包括綜合實踐活動和專題研究,這本身就包含著多渠道的語文學習,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內容,也滲透著對學生「習得」的關注。因此,課程改革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如何將課程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更是一種創新。
2.轉變思想,樹立創新觀念
目前教師上課容易忽略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是只講知識的結論,沒有講人們發現或創造知識的艱難探索過程;二是很少講如何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現有知識的不完備之處在什麼地方,還應該怎樣發展。以上兩方面導致許多學生創新意識淡薄,承擔不起發展知識的責任,也不敢涉足發明創造。這就需要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為此,我們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設法提示學生,知識尚有不完備的地方,科學探索是無止境的。而創新發明並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前人的知識也是通過無數次地糾正錯誤、摸索、尋覓才得到的,因此,知識也是可以發展的。通過這樣的引導,引發和啟蒙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3.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
教師如果期望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其自身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能極大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是否具有創新精神,直接關系著他能不能以一種創新的思維去引導學生,教育學生。
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能從教育學和教學法的常規中發現那些有用的,能減輕負擔的東西,能把教學變得生動活潑、有聲有色,並不斷賦予教材以新意和活力。如果教師自身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他就往往不會喜歡創新型的學生,或者根本無能力識別他們的閃光點,這很可能會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那麼,怎樣的教師可以稱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呢?筆者認為,最基本的條件是有強烈的求知慾,敢於積極參與考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渴望。
4.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創造一個寬松、安全的心理環境
著名青年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章良說:「青少年活潑好動,對什麼都充滿好奇心。可是從六七歲上學起就被管得死死的,只有老師讓你做什麼才能做什麼,你不能離開那統一的答案一步;你沒法問老師課本以外的一些東西,你不敢舉手質疑……長此以往,就會磨滅好奇心,磨滅求知慾,磨滅想像力。這樣又何談創新意識的萌生,又何談具備創新能力?」陳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國當前在創新教育方面的弊端。
為此,教師要創設一個寬松、安全的環境,使學生不害怕提問題。鼓勵學生敢於提問題,引導學生敢於否定教師講的內容。學生回答錯了,教師決不批評,而是啟發他用另一種方法思考,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在這樣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學生很少有精神束縛,上課積極發言,思想活躍,富有創見性。
5.讓學生獲得足夠的自信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中之重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看得起自己,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相信自己能夠成功,能夠戰勝面臨的種種困難。教師要培養學生樹立「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那樣的自信,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怕失敗,要像愛迪生那樣,當他研究蓄電池的實驗到一萬次還沒有成功時,他說:「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不能運作的方式。」
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信,還要讓他們有成功的體驗。當學生取得成功後,因成功而產生的自信心,有利於形成追求新目標、新成績的動力。
6.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腳踏實地地探索與實踐
葉聖陶先生曾這樣說:「兒童遇到事物,發生了求知的動機,於是親自去觀察、去試驗。結果他們對於這事物得到了一些新知識,他們在生活中就有了一個新趨向。這種活動創造的能力,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用得著,這才是做人的根本方法。」學校的教育如果能注重這一點,學生就能不斷創造,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這說明創新意識需要在實踐中去培養,不能等到把頭腦灌滿知識以後再去開始創新實踐。
創新意識的培養要寓於教學之中。開展多種創新活動,啟發學生一題多解,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實驗操作,或者是一道作文題用不同體裁來寫,等等。教學中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就是一種創新實踐。
4、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教學
社會的民展是以創新為特徵,以知識創新為動力的。誰在知識創新中領先,誰就在競爭中占絕對優勢。在知識創新中領先,其實質就是在創新人才上的領先。語文學科,對培養學生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如何實現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我略談幾點看法。
一、回歸人文科學,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
語文教育由於長期處在影視教育樊籠中,失去人文科學應有的特徵。教師講讀一篇課文,從作者,背景,結構,中心到寫作特色,步步為營,滴水不漏;學生作文,什麼起承轉合,不偏不倚,層層設防;學生做練習要緊扣教材觀點和考點,不敢越雷池半步。學生成了錄音機,只有復制的功能,沒有主動、自由的個性。學生的語文學習形成了思維定勢,潛在的創新思維被緊緊的擠壓著,創造性被泯滅。
語文課堂教學應當尊重學生的需要、尊重學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並能在個人自由生活的同時承擔不可推卸的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責任,以達到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培養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時代風尚和關懷人生的終極目的。構建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打破這種「理性的奴性」 的被動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根本,從學生心靈深處挖掘創新潛能,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精神,搞活語文課堂,構建多向互動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得到延伸。
創新思維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維空間中才能孕育,誕生。沒有寬松的學習環境就沒有自主性;沒有自主性就不會有創新性行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他們的創新慾望,教師要作為學生的 「朋友」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與學生平等相處、平等對話,特別是對於學生質疑問難,教師更要大加贊賞、鼓勵並加以引導培養。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此外,教師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聽了你的朗讀是一種享受,我很感激你們。」「你真聰明,能把老師問倒了。」給學生創設一種愉悅,和諧的氛圍,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滲透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十一解難的機會;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外向學習法等形式的交流,培養大獨立思考、商討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課內外結合的教學形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譬如以學生閱讀課內外讀物為主,並進行摘抄和討論;依據教材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組織學生編寫童話故事,實地調查,對學習內容進行小結等;組織學生進行演講、討論、朗讀等,依據教材圍繞如何利於學生掌握語文學科基礎知識,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依據開展各種興趣性活動;以語文教材或相關知識為基礎,開展表演、競賽、繪畫、歌唱、參觀等活動。語文教學應突出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通過不同渠道,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除在無憂無慮的氛圍中,使每個學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沒有精神壓力的情況下開展認知活動,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才能形成和發展。
在課堂上,教室應考慮構建更多的機會給學生實踐,把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困難、障礙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勇於嘗試,喚起學生創新的慾望。如教學《春》時,教師可以抓住「小草偷偷的從泥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句話設問―我覺得這句話中「偷偷」和「鑽」兩個詞用得不夠恰當尤其是「偷偷」一詞,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們的意見呢?當學生進入斟酌狀態時,就會潛心閱讀文本,同時調動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思考。思考結果是:一個「鑽」字寫出了春天的小雨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它們能沖破泥土,挺立起來。「偷偷」說明春天的小草長得特別快,當人們不知不覺時,小草已經從泥土裡鑽出來了。這種多角度的思考,利於學生探索思維的養成。
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導。學生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會促使他們更自覺,更努力的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就是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往往萌發熱切的探究慾望,從而使他們為探究而學習,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知,產生某種感悟、體驗。而探究的過程就是培養創新人格的過程,如學習《看月食》一文,上課伊始,放一段有關「月食」的錄像,學生在初步感受了月食後,好奇心便油然而生:「這是什麼現象?究竟怎麼回事?」教師趁機提出:「大家想不想知道月食是怎樣形成的?」學生以好奇的心理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不僅懂得了有關月食的科學知識,還激發了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5、淺談語文對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造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沒有創造,人類就不會進步。在現實的生活和實踐中許多客觀事實都證明了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創造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而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個課題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課程標准》中指出:「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創新的科學精神,成為我國基礎教育必須擔負的重大責任。」同時,力求促進教師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倡導研究性學習。我們身為語文教師更應該率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下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和嘗試。
一、激發創新意識
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有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撐起整個地球。」我們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什麼樣的支點呢?要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創新活力和熱情。教師以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身份在課堂中引導、鼓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和學習的探索者,給他們提供表現思考、探索、創造的機會和舞台,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讓他們享受自己思考的成果,讓課堂充滿生機和靈氣。在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產生興趣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有激情(沖動),以激情激發他們創新的慾望。導語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導語是一節課的起點,精彩的導語不僅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因而,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認識水平、教材特點等,巧設導語,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及早地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這樣學生對枯燥的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帶著學習興趣進入到求知探索過程。
二、增強學生好奇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入。「學起於思,思源於疑。」亞里斯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疑問是學生步入思維發展的階梯,只有擁有了疑問才能夠促進學生一步步地去思考問題,才能夠去動腦筋想問題。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抓住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解讀引導,使學生成功地走進會思考的境地。並且要鼓勵和提倡學生善於利用已有知識去大膽質疑,要設法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敢問善問,敢說會說。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機活力,學生的創新火花才會迸發、閃爍,才會有創新的思想。我執教《蟋蟀的住宅》一課時,問學生:「看到課題,你有什麼想法?」學生大膽地說了起來。有的問:「作者為什麼把蟋蟀的洞穴寫成蟋蟀的住宅?」「你提得真棒!請全班同學認真讀課文看看是否有答案。」在我的鼓勵下,學生進入了激烈的討論中,有的說「作者把蟋蟀當作人來寫,把蟋蟀的洞穴比作人的住宅,採用了擬人的寫法,給人以生動的感覺,鮮明的印象。」還有的說「……」,整個課堂充滿了活躍的氣氛。學生在質疑問難解惑中增強了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學生因問題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積極地去探究、創新。鼓勵學生敢於打破常規,突破思維定勢,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無形中參與創新,進行創新。
6、創新思維與語文教學的內在關系
思維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思維是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認識過程,它能夠反映客觀規律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性聯系。作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維能力,它是認識的理性階段,每個人認識世界的活動不只限於認識世界的現象,而且要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系。青少年的思維從經驗型走向理論型,既要進一步發展形象思維,又要著重培養、訓練邏輯思維,思維能力是通過它本身的活動過程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有計劃地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思維能力。下面就語文課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結合自己的體會,談一下具體的方法。
一、訓練語言,發展思維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指導學生學語言。語言是思維的武器、理解的工具,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即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語言離不開思維,思維離不開語言,二者相互聯系。我們不難發現,語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每每與思維活動分不開。在認字、寫字方面出錯多的是觀察力較差的學生,因為有較強的觀察力就能看出字形、寫法的細微差別;詞不達意,語病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因為有了清楚的思想內容找不到恰當的詞來表達,而是思想本身就不清楚或概念模糊造成的。因此加強語言訓練,要讓學生多讀新聞、報刊。針對某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思考可分析的角度,並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啟迪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某中學的學生從四樓爬窗致殘。我就引導學生針對這一現象發表自己的見解,從現象得到教訓和啟示。分析這些問題時,學生往往投之高度的熱情,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思維就像燒開的水一樣被激活。這樣以訓練語言為手段,發展了學生思維,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二、設疑問難,啟迪思維
1.利用設疑把握流向。學生的課堂思維比較活躍,其中也不排除散的特點,教師應緊緊抓住這一點,適當設疑,把握思維流向,語文學習更應當經常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產生矛盾的情境中通過積極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閱讀教學中的設疑便是思維鍛煉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般採用問答的方式。在《斑羚飛渡》教學中,我利用三個提問導入新課,斑羚為什麼要飛渡?斑羚到底怎樣飛渡?從斑羚悲壯慘烈的飛渡中,人類領悟到了什麼道理?這三個問題由淺入深誘導學生的思維,並規定了思維的流向,使學生的思維很快地順勢進入對課文的認識、理解。
2.利用設疑吃透題眼。所謂題眼即文章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重點,突出重點,突破重點。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主要在於教學是否突出了重點,那麼採取何種教學方法來突出重點,這是每個教師深思熟慮的問題,而設疑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現作者是怎樣表達這個中心的。如《社戲》一文,為什麼作者在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通過設疑,啟發誘導思維,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是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從而使學生的智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3.培養質疑習慣。古人雲: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單純依賴應付提問,不能消極地接受問題情境,而是應當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注重培養質疑問難的良好學習習慣。習慣的培養,靠的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同時,也應借重行之有效的訓練常規。比如:在閱讀的六步自讀法中設置發問一步,要求學生按照依次遞進的三個問題,自問自答,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即:寫了什麼寫得怎樣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自問自答逐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三、組織討論,激勵思維
課堂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可以讓學生動腦、動口,互相啟發,引起共振,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集思廣益,培養了能力,增加了智慧。
1.討論難點,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難點,如果採用討論的方式,把難點交給學生分析,效果會更佳。《孔乙己》中的結尾就這么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有學生問:孔乙己的死,作者用了互相矛盾的詞『大約』和『的確』,這是不是錯誤的呢?對此我先不作直接答復,而是讓學生討論,發表意見,同時提示學生聯繫上下文,然後統一意見。這樣提高了認識,解除了難點。
2.討論疑點,提高辨析能力。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會發現一些疑點,把這些疑點提出來討論,可以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如《爸爸的花兒落了》,學生提出疑問,認為小說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為題不恰當。理由是爸爸的花兒與本文關系不大,課文主要是寫爸爸。這時,我就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無疑是兩種意見,但更多的學生認為,本文標題精巧,別有用意。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是實指爸爸的夾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這樣既含蓄又形象,更能突出中心思想。無疑,對疑點的討論,使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解除了疑點,提高了辨析能力。
3.討論議題、材料,培養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多角度、多側面地開展。中學語文學習,根據語文課的特點,特別要注意直覺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應用,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協調發展,努力培養創造性思維。一個題目,一個材料,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同一個人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理解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經常讓學生討論議題、材料,不但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思路,而且可以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如論牽牛花這個議題,學生認為只有一個角度可以理解因為不能自立,所以只好依據在他人身上。但經過討論,讓學生明白任何議題、材料都可以從多角度探索。其二角度:過程的依賴性使它總是按別人指導的方向前進。其三角度:無論多麼艱難,只要有一點可能就不停地攀登。其四角度:善於藉助外物,所以總比外物高出一截。其五角度:無論攀到什麼高度,根還扎在泥土裡,因此能開出美麗的花。這樣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了。
7、如何將創新意識融入小學語文課堂
新課改倡導的是實施素質教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創新教學的途徑,通過讓學生參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加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巴浦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可見,只有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創新。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釋疑。如在教學《渡河少年》時,有的學生提出「我覺得少年的倔強是不正確的,是沖動的表現。」我不急於回答,而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有兩種想法:有的認為,渡河少年的倔強是執著向上、永不退縮的表現,值得我們學習:有的認為渡河少年在秋風秋水中的表現有些沖動,不值得提倡。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體現個性的時候,便讓他們互相辯論,看誰能說服誰。「矛」和「盾」相撞,互相攻擊,思維的亮點不斷閃現,創新的火花不斷碰撞,答案在爭論中產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現。
二、啟發豐富想像。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是的,沒有想像力,就談不上創造力,而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該從培養學生想像力開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讓學生以課文為依託進行聯想和想像,這不僅能讓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情境,而且還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能為學生創造性表述提供一個廣闊的天地。如在教學《愛美的梅花鹿》時,當梅花鹿的角被一簇高的叢枝掛住了,怎麼也掙不開的時候,學生感情發展到高潮。可是課文卻結束了,這是教師不失時機地說:「請同學們動動腦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這個故事繼續編下去。」問題提出後,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立刻就活躍起來了,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起手發言……
三、銜接課內課外。拓寬學生創新空間
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僅立足於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向課外延伸。美國教育學家華特曾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科的這種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現實生活,把「小課堂」和「大社會」結合起來。
1.變小課堂為大社會,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中有限的社會生活,聯系生活實際,豐富生活見聞,廣開讀、說、聽、寫甚至是動手操作的訓練之路,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
如,我們班的「課前三分鍾」活動已堅持兩年了,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活動內容、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每周一至周五依次設置「海闊天空」、「課文質疑」、「開心一刻」、「佳作欣賞」、「日記大家聽」、「一周新聞聯播」等欄目。學生依次擔任主持人。這些欄目帶入課堂的生活內容,可以囊括學校、家庭、社會生活全部,
2.變大社會為小課堂,讓課堂走進社會生活
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從相關知識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社會上進行一些實踐活動,去了解社會、審視社會。讓語文課堂教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由「知」到「行」的必經之路。
如在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感受家鄉》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來討論和開展活動計劃,提高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整理信息大家了解家鄉、感受家鄉變化,同時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造精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有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於探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8、語文創新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語文創新能力包含的面還是非常廣的,因為他不辦,包括授課上的創新,還包括教學動教案等等所有創新的東西都包括
9、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創新教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創新教學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新精神,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最困難的任務。
一、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的教師。
進行創新教學,關鍵要有創新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榜樣,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及創造精神,能為學生的創造行為提供示範,並滲透到一切教學活動中。心理學認為:只有教師本人是創新型的,他才發現、重視並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那麼,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
教師創新意識的確立,是一場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涉及到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等諸多方面。創新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愛,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而且是兒童身心發展,生命成長的原動力,是生命中一種創造性的整合力量。過去,我們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改變人,而今我們更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影響人。愛的教育是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教師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生命的激情,使兒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溫暖和學習的價值。在愛的陽光下,消除一切煩惱、困惑、膽怯、浮躁,引發內心深處的天真無邪的本性,從而誘發創造的潛能。
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里的規矩很多,課堂上的規矩更多。如:發言必先舉手,老師同意方能開口;發言必站立,老師不發話,學生不得坐下;不許在老師講話時插話,否則視為不敬;坐則要昂首挺胸,雙手放膝,兩眼平視等等如此之多的規矩,思想上的條條框框必然束縛兒童的思維,窒息兒童的創新精神。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發言眾口一辭,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編造假話,哄騙家長和老師,使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心。我們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像馳騁,任感情激盪,任思路放縱,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教師的創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異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以次影響學生,還表現在對教學的藝術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創新過程肯定會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諷刺的打擊,也會遇到來自內心的惰性、慣性、以及懦弱和動搖的阻撓,因此,教師還必須具有穩定性和創新人格。我國著名創造教育家段繼揚對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後認為,各類創造人格的共同特徵是: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思維靈活,反應敏捷,聯想豐富,語言流暢;勤奮熱情,專心致志;觀察敏銳,思辯精密;勇於進取,渴求發現;堅定自信,執著追求;堅韌自製,不辭勞苦;獨立性強,從眾性少;獻身事業,服務社會。
教師具有創新性人格,不僅是其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可靠保證和有力支撐,而且對學生的人格影響至深至遠,甚至終身不可磨滅。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成為創新型教師,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還應研究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盡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的小學語文教師。
時代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從娃娃做起,從基礎教育抓起,小學語文上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別需要創新型教師。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採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
既然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沃土,那麼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大的方面說,要更新觀念,首先,正如修訂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創造條件,一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二要在課堂教學中還學生一個民主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作為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憑借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統一的東西使大多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感受的自由,其實是犧牲了個性、犧牲了創造、犧牲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犧牲了學習語文興趣,有百害而無一利。語文教學其實需要著力鼓勵求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詞句,概括課文的段意和中心,對問題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強求一致,而要鼓勵多種答案並存,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不斷閃現創造的亮點。我在執教《麥哨》一文時問學生:假如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們的面前,你們最想做的是什麼?有的學生說在草地上打兩個滾,有的學生說翻兩個跟頭,還有的學生說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覺,多麼天真、多麼幼稚而又可愛的想法!比如,讀了《圓明園的毀滅》引導學生討論,圓明園要不要重修,為什麼?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滲透科學思想方法,啟蒙教育的課文,比如,《兩個錢球同時著地》中體現的實踐的觀點;《條條道路通羅馬》中體現了實事求是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有助於在發展語言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崔巒認為: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尤應如此。教學不應千篇一律,更不應模式化。因此,教師要根據級段的不同,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語文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如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讀讀、畫畫;詩歌可以讀讀、背背、唱唱;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可以讀讀、演演。學生在畫、唱、演中不僅能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體會,而且能發展語言,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語文教學還應當重視探究,發現的環節。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學習」值得我們重視。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探究與發現,一方面要切實加強潛心讀書、獨立思考的環節,要給每個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時間。對學生的獨立見解應熱情鼓勵,對有價值的見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堅持下去,學生定會具有較強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激發想像,培養思維的連動性。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學生讀有情有景的課文,教師可啟發學生再造想像,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對於留有想像空間的課文,要鼓勵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比如學了《橋》讓學生說說,你們最想對老支書說些什麼?學了《新型玻璃》讓學生說說,你們還想發明什麼樣的玻璃?讀了《坐井觀天》讓學生現象,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怎麼想,怎麼做了?這樣在仿寫實踐中展開現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現象力。
現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開展。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別在發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要結合語言文字訓練,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據小學生愛想像,尤愛幻想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學生從形象入手,觸發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開想像,啟動思維,促進聯想,開拓創造的空間,發覺創新的精神。兒童在課堂上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盡情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自己的個性特徵,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蘇聯審美教育專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說: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這種感情化成為嚮往……轉化成為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