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新樞紐
1、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上海有什麼發展機遇?
改革30年——1990年開放浦東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從此浦東發展掀開了新的篇章;在19年的發展歷程中,浦東新區堅持勇於創新、求真務實的精神,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國際化思路結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發展新模式,高起點規劃建設基礎設施,高標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化服務業,打造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努力建設成為國際區域性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短短19年間浦東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從阡陌農田到高樓林立、從冷僻鄉間到繁榮市區,成為世界矚目的「東方明珠」,被譽為「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2009年4月24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南匯區行政區域劃入浦東新區,為這一國家戰略拓展空間、增強動力,更好地發揮浦東在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中的示範帶動作用、在加快建設「四個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以此為起點,浦東開發開放進入了二次創業的新階段。南匯劃入浦東後,浦東新區區域面積達到12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12萬人,均占上海市的五分之一左右;2008年合並後的生產總值3676億元,占上海市的26.8%;0.8:47.4:51.8的三次產業結構初步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發展格局。在新浦東區域內,集聚了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外高橋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洋山保稅港區等5個國家級開發區以及國家級的臨港裝備產業基地,集聚了先進製造業、臨港工業、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現代產業要素。
浦東是上海重要交通樞紐,在100多公里的江海岸線上布局了洋山深水港、浦東國際機場和外高橋港區等重大功能性樞紐,先進的國際物流港口,航空運輸、鐵路軌道運輸、城際高速路共同建構水、陸、空三位一體的交通體系,使浦東距世界僅「一步之遙」。浦江大橋、海底隧道、磁懸浮列車、地鐵線路織成密集的交通網路,將浦東與全國、與世界更緊密地融合為一體。伴隨著浦東經濟的高速增長,新浦東的生態環境建設得到極大改善,先後獲得「國家園林城區」、「國家衛生城區」、「國家環保模範城區」和「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浦東堅持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努力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生活富裕、環境良好的生態城區。 浦東正日益成長為一個中外文化交流的舞台,一個彰顯海派文化的大市場,一個具有文化發展潛力和前景的新城區。19年來,浦東先後興建了一批有相當知名度的文化設施和旅遊景點,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科技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海洋水族館、東方藝術中心、臨港滴水湖等正成為豐富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改善了浦東綜合發展環境和生活環境,提高了浦東的城市文明程度,各方賓朋紛至沓來。
2010年,有著150多年歷史的經濟文化與科技領域的世界博覽會在上海成功舉辦,浦東是世博會主場館的所在地。這一全球盛會是浦東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並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契機,也將給浦東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必對浦東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世博會將使浦東開發開放又一次站在世界的平台上。 以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為標志,浦東開發開放進入二次創業新階段。浦東開發開放二次創業,處處凸顯浦東新的使命、新的作為、新的突破、新的跨越。浦東將弘揚只爭朝夕、勇立潮頭、崇尚科學、開放包容的二次創業精神,圍繞建設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戰略定位,在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環境優勢、創新優勢和樞紐功能、服務功能方面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四個中心」的核心區、綜合改革的試驗區、開放和諧的生 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態區,用10年左右的努力拚搏,到2020年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際,在優化結構、提升功能、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市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使浦東努力成為聯系國內外經濟的重要樞紐。
區人民政府駐世紀大道2001號。
郵編:200135。
行政區劃代碼:310115。
區號:021。
拼音:Pudong Xinqu,英譯:Pudong New Area。
2、上海將如何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據報道,經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正式公布,該規劃明確提出,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嚮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報道稱,此次發布的規劃提出,要建設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聚焦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設,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
通過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核心,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建設浦東樞紐、虹橋樞紐和洋山深水港區國際級樞紐,打造更開放的國際樞紐門戶。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城市發展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強化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支撐,形成城際線、市區線、局域線「三個1000公里」的軌道交通網路,基本實現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全覆蓋。
聚焦優良人居環境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舒心,打造15分鍾社區生活圈,優化社區生活、就業和出行環境,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鍾步行可達覆蓋率將達到99%左右。
希望上海市的核心競爭力可以不斷提升!
3、上海華東樞紐2是哪裡
上海虹橋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和周圍地區,面積達26平方公里,將成為全球最大交通樞紐;內有虹橋火車站、長途巴士總站、虹橋機場。被稱為上海的華東樞紐2。
4、上海虹橋樞紐是什麼意思
虹橋樞紐在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旁邊,是一個公交樞紐站,2號線也在附近,就這么簡單!
5、上海從哪些方面入手努力建設「全國進口樞紐口岸」?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申衛華8月1日表示,上海將從完善基礎設施軟硬體功能、做強貿易金融、支持上海主體企業等多方面入手,「努力建設服務全國的進口樞紐口岸」。
上海7月份發布「擴大開放行動100條措施」,其中明確要建設服務全國的進口樞紐口岸、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的進口促進新平台。
申衛華稱,為了建設成為全國的進口樞紐口岸,上海將完善洋山深水港、外高橋保稅區等基礎設施的功能,吸引全球貨物、國內轉口貨物通過上海輻射到全國各地。軟體方面則將繼續推進「單一窗口」建設,目前「單一窗口」已經服務全國20餘萬家企業,一些對外貿易的行政審批、頒證、認證、報關等手續,企業都能在一個窗口實現。隨著將來「單一窗口」在全國范圍的推廣實施,其對全國外貿企業、生產企業的服務功能將更加強大。
申衛華說:「建設進口樞紐,金融不可或缺,除了結算以外,國際貿易中還有很多其它金融產品,上海建設金融中心和貿易中心互為基礎,可以為全國企業提供更加豐富、融資功能更優的金融產品。建設進口樞紐還要把上海的主體企業做大做強,使其進入全球供應鏈環節,而國內其他地區的貿易公司、生產型企業可以成為上海企業供應鏈中的一環。通過整合國際國內資源,一些上海企業可成長為本土跨國公司、跨國企業」。
據申衛華介紹,為了建設進口樞紐,上海還將在制度供給方面有所突破,使上海的制度供給更為高效、便捷、規范。他稱,國際貿易涉及很多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創新,上海有能力有條件把體制、機制建設的更加完善,使貿易便利化更與國際接軌,使得全國企業通過上海進口的成本更節約。
其實上海建設成為全國進口樞紐口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據上海海關的統計數據,2017年全市外貿企業貨物進口增速創下6年新高,進口額19117.5億元,增長15.4%,佔全國15.3%,列廣東省之後居全國第二。當年上海進口醫葯品、計量檢測分析自控儀器及器具、未鍛軋的銅及銅材、服裝及衣著附件、醫療儀器及器械等產品繼續保持全國最大省市地位,進口量分別佔全國的32.0%、24.4%、23.3%、58.2%、43.3%。
上海已經集聚了一批資源配置能力強、產業帶動效應明顯、行業地位突出、市場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較大的企業,超過30家企業的進口額超過100億元。
上海欲建設成為全國進口樞紐口岸,對在滬企業、尤其是物流企業而言是重大利好。為了響應上海全國進口樞紐建設,德國魏德米勒公司將打造「中國及全亞洲分撥中心」、增加多種從歐洲至中國的物流途徑和模式。魏德米勒上海有限公司亞太區物流總監史志斌說,隨著上海「擴大開放行動100條措施」的發布,一系列貿易便捷新政本月起陸續實施,如「關檢融合,統一申報」政策,這些政策簡化企業申報流程、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縮短企業申報周期,公司充分受惠於此類新政,將為中國及亞太區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6、上海是如何定位世界科創版圖新坐標的?
這是屬於上海科技的高光時刻:第一架國產大飛機,第一台出口歐美的大型醫療設備,第一款用於智能手機的人工智慧晶元。
這是考驗上海創新智慧的果敢探索:科技創新板正式開板,數據無條件按序向社會開放,首提「用人主體自主權」,在制度上開辟通道。
奮楫爭先,時不我待。上海,正以科創中心建設為載體,努力成為全球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全球創新人才交融、成果交易、信息交換的重要樞紐地;創新資本、創新機構、創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走出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識局、布局,策動源頭創新「決勝未來」
新階段醫葯行業面臨著原始創新的機遇與挑戰,激活創新源頭不可或缺;為了換回一架空客,我們不得不生產更多低端產品。
新晉院士、中科院葯物所所長蔣華良,國產大型客機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的這兩段話,映射了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迫切需求和上海決心。
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上海進入了科創新時代。
——著力重大科技設施、基礎性前瞻性科研,為科創提供發展的源泉。
全國1/3的1.1類新葯原創成果,超過1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新企業家,5.38萬名國內一流研發人才……張江正在不斷提升能級,全力向「科學城」進發。
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平台,是上海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舉措和核心任務。這里,超強超短激光用戶裝置、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平台、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等大科學裝置項目已經開工,李政道研究所、國際人類表型組創新中心等正在推進,能源、類腦智能、納米等大型科技行動計劃正在籌備。
浦東新區科經委主任唐石青說,建設國家科學中心,比拼的不僅是高技術產業,還有原創性基礎性研究成果。以大科學設施為支撐,開展基礎研究、原始創新,這是張江真正的「內核」。
——聚集高端產業、反哺實體經濟,讓科創擁有落地的根基。
「上海製造」曾在中國市場一枝獨秀,還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市場。現在,擁有中國商飛、上汽、振華重工等的「上海製造」,正在以智能姿態創造高光時刻。
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高端醫療影像設備、高端晶元、新型顯示等,一批打破國際壟斷的創新成果相繼涌現。今年1-8月,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8.3%,比去年提高6.7個百分點。
基於對比較優勢的把握,上海推動產生更多「行業標桿」「參天大樹」。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杜德斌說,傳統產業轉型加上科創動能,在這里發揮疊加效應。
——提前布局、優先規劃未來產業,讓科創輸出持久動力。
11月14日,上海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實施意見正式出台,將圍繞「AI優先」這一科技創新「新引擎」發力。
「現在是人工智慧發展的窗口期,不抓緊,再過三五年就抓不住機會了。」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說,希望到2020年,人工智慧對上海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精細化治理的引領帶動效能顯著提升,基本建成國家人工智慧發展高地。
知變、應變,激發制度創新「滿盤皆活」
被認為是規則、秩序和法制意識最強的城市之一,這些會不會成為創新的障礙?央企、地方國企、外企比重過高,會不會是科創的掣肘?成本高企如何吸引創新企業?
敢於在制度「放活」上先行先試,讓有為政府激活有效市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上海要打造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提高「創新濃度」,提升創新的「便利性、寬松性和包容性」,形成創新的「場效應」。
既管得好,又減少行政干預,創新的節奏就會加快。降低創新創業門檻,選擇116項行政許可事項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提高政府性資金的使用效率,將19項財政科技專項優化整合為四類;增強科研單位經費使用自主權,把科研計劃項目勞務費資助總額由20%提高至30%。
諾華(中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科研運營高級物流經理譚嶸說,過去進口一隻小白鼠,要三級審批,拿證就要一個月,進口活體動物還需隔離檢疫30天不能做實驗。現在這周申請、下周就能拿到,不會與全球研發脫節。
擁有80條GMP生產線的生物醫葯成果轉化基地正在浦東加緊建設。天慈國際董事長李函璞說,制葯創新共享平台一期工程將於2018年完工,全球科學家「一起來造葯」的創新共享模式將率先在上海成為可能。
資源開放,增加托底服務,創新的活力才會持久。上海市政協一項調查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在上海、北京、浙江、廣東、貴州等有開放數據平台的省市中,上海不僅開放的數據最多,而且下載量最大。
「數據是未來最重要的資源,而最大的擁有者是政府。」商湯首席執行官徐立說,政府數據無條件按序開放,研究數據負面清單管理,對於科創型企業是重大利好。
在秩序中創新,在規則中突破,這是上海獨有的氣場。上海要將資源稟賦發揮到極致,將制度空間利用到極致。復旦大學教授朱春奎認為,上海已經到了創新與擴散並重的階段,將逐步過渡到以擴散為主的階段,「只有這樣,才會輻射周圍強大的經濟圈」。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陸軍榮認為,既不是德國模式,也不是矽谷模式,上海走的是將技術與模式創新結合、本地和開放創新結合、產品和市場創新結合、主體和平台創新結合的一條新路。
聚才、用才,增強人才高峰「磁場引力」
全球科創中心怎麼建,並無既定範本可循,抓住「人」這個核心是根本。上海力求不斷完善政策環境,為各類創新人才施展才華提供廣闊的舞台。
為配套科創中心建設,上海出台「人才20條」並持續完善「人才30條」,首次提出「用人主體自主權」,將科研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出入境政策10條措施已正式實施,使上海引進海內外人才更加便捷。
向「外腦」引智,凸顯上海的「國際范」。近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華東理工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費林加走進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辦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證申請手續。不久,他將與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維特里希一起,成為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依託重大項目引智,凸顯上海的「輻射力」。今年6月,上海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華為規劃在青浦投資建設新的研發中心及配套人才公寓,在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物聯網、車聯網、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領域加強技術研發、示範應用、融合創新。
以機制「引智」,凸顯上海的「溢出性」。2016年度業績考核中,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激光技術研究所成為首批受益者,將人才引進的費用,等同於利潤「抵扣」了125萬元。變成本為利潤的「巧演算法」,緩解轉制院所人才引進的成本壓力。
既要有領軍者,又要有滿天星。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波說,下一步上海將加快建設科創中心構架體系,進一步增強科創中心核心功能;全力落實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使各類資源更好地向創新集聚、在創新上發力。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上海正努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7、上海為什麼能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
中國眾多的一線城市都比較有實力,上海為什麼能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
首先,上海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
自解放前,上海就成為內外經濟接軌的重要樞紐。在國內,上海不僅影響著長江流域,也影響著太湖流域。現代交通的便利,更是讓上海的樞紐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幾乎是帶動了大半個中國。
在國際上,上海位於太平洋的西岸,是遠東的中心點,緊鄰東亞地區,與東京、香港、新加坡相鄰或處於同一時區,與國際金融中心倫敦、紐約的交易都很方便。
與國其它大城市相比較,上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和交通便利的條件。
第二,上海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上海是全中國的經濟中心,經濟實力雄厚。和國內其它大城市相比,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總額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上海具備了匯聚國內商貿並輻射全國乃至海外的作用,所以能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當之無愧。
第三,上海擁有規模龐大的金融機構。
上海有數量眾多的金融市場體系,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貨幣經紀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託公司、票據業務中心等等類型齊全的金融機構體系。上海是我國中外資金融機構的最大聚集地,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國際金融機構體系。
上海不僅是大陸金融產品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方,還匯聚了世界上主要金融市場種類。隨著上海金融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定地位。
8、中國十大高鐵樞紐分別是哪些城市?
武漢高鐵樞紐
相連12個方向的中華第一高鐵樞紐!武漢站、武漢西站、武昌站、漢口站環形四大高等級車站。從武漢出發,到各個方向的大城市距離都在一千公里左右,是全世界最大的高鐵樞紐。
上海高鐵樞
這是華東地區第一大高鐵樞紐!京滬線、滬昆線、滬深線等國家干線在上海交匯,加上最新建設的滬通線、滬蓉線等,其中上海虹橋站、上海東站都是中國的立場高鐵一體樞紐。
北京高鐵樞紐
以京廣高鐵、京滬高鐵、京沈高鐵、京張高鐵等干線組成,有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站,設北京北站、北京豐台站、北京大興站等大型車站。首都的地位,使得北京高鐵樞紐位居國內前列。
深圳高鐵樞紐
這是比較有前景有成長性的高鐵樞紐。深圳有深圳站、深圳北站、深圳福田站、深圳東站、深圳坪山站等高等級車站,還有正在規劃建設的深圳西麗站和深圳機場站。重慶高鐵樞紐由成渝高鐵、蘭渝鐵路、渝廣高鐵、鄭渝高鐵、西渝高鐵、渝昆高鐵、渝南高鐵等組成。目前有重慶站、重慶北站、重慶西站、沙坪壩站等高等級車站組成,成為西部第一樞紐。
長沙高鐵樞
是長江南岸最大的高鐵樞紐之!京廣線、滬昆線、湘桂高鐵在這里完美交匯,是中國第二個雙350十字樞紐,設有長沙高鐵樞紐有長沙南站等高等級車站。鄭州高鐵樞紐它比較早成型,隴海高鐵和京廣高鐵在這里交匯,鄭州高鐵樞紐有鄭州站、鄭州東站,還有正在規劃建設的鄭州南站等高等級車站。
合肥高鐵樞紐
隨著高鐵的大規模建設,合肥成為全路最大的高鐵樞紐之一,使得合肥的高鐵樞紐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成都高鐵樞紐成都的優勢在於位置,還有就是普鐵的線網優勢。成都到周邊所有省的距離都不是很遠,是交通中的樞紐。
9、三個上海地標建築是什麼?
1、上海中心大廈
其中,上海中心大廈為巨型高層地標式摩天樓建築,螺旋式上升的造型延緩了風流,使得建築能夠經得起台風考驗,勾勒更美的城市天際線。
2、上海虹橋樞紐
上海虹橋樞紐中心將航空、高速鐵路、磁懸浮、地鐵等多種交通方式結合在一起,是城市交通建設的一大創新。
3、金茂大廈
金茂大廈的造型選取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同時採用極具時代性的材料,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它的標志性地位來自於其獨特的設計思想、高科技含量和文化品味。
(9)上海創新樞紐擴展資料:
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按照「2006年底主體工程全面開工,2009年底工程竣工,2010年世博會前投入使用」的工程建設總目標,合理組織工程實施。 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將建成高速鐵路、城際和城市軌道交通、公共汽車、計程車及航空港緊密銜接的國際一流的現代化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無論是乘飛機抵達虹橋機場,還是搭京滬高鐵列車抵滬,都可以方便地換乘軌道交通、長途汽車、公交車或者磁懸浮列車,期間步行換乘距離約為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