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模式創新
1、OA辦公系統該如何創新
辦公自動化,實際上,就是以計算機為中心,採用一系列現代化的設備和技術,廣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儲和使用辦公信息,高效地協同工作,從而達到提高辦公效率的目的。
會博通是一套以知識管理為基礎的辦公自動化(OA)系統,可以應用到包括文件管理、檔案管理、內容管理、證照管理、項目管理、客戶資料管理、招投標資料管理、會議文件管理、綜合知識資源整合以及大數據應用等以知識文檔為基礎的眾多領域。並配有移動端,可實現移動辦公/協作,移動考勤,即時溝通,信息查閱以及知識共享等功能
2、系統創新的局部創新與系統創新
局部創新和系統創新是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兩種表現。局部創新是指對產品的一部分功能或技術要素進行創新,系統創新是指意欲使整個技術系統發生質變或部分質變的創新。局部創新的結果表現為現有產品的不斷完善,系統創新的結果表現為更新換代產品的推出。
農業科級系統創新
局部創新具有風險小,見效快的特點,故幾乎所有企業都對其較為重視。但充分利用局部創新的同時,應看清其固有的局限性,那就是它無法保證企業擺脫現有競爭對手的圍追堵截,也很難對企業的長足發展做出貢獻。實踐證明,幾乎企業的每一次突破性進展都源於系統創新,如果企業一味強調局部創新,忽視對企業系統創新能力的培養,就極有可能陷入局部創新的戰略盲點。
3、做一個企業的管理系統最主要的創新點是什麼
這轉帖的真是八竿子打不著啊...
你的問題問的不是很清晰...我就隨便說說了
企業的管理系統,實際上最需要的並不是什麼創新,雖然現在很多地方喊著管理創新,個人覺得不過是些口號而已;作為企業的管理首先重要的是規范;要實現規范,首先要明確企業的組織架構,進而明晰各個部門的權責范圍,再進一步明確各個崗位的權責;這些權責並不是憑空編造出來的,而是應該基於企業的戰略和企業的業務流程;
4、如何培養系統的創新思維?
熟能生巧,思維導圖系列和頭腦風暴訓練能鍛煉創新思維。
5、創新方法論的創新系統方法
系統方法應用於創新,使創新的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形成了第五代創新模式。 20世紀70年代前後,創新模型主要是線性模型。大致經歷了三代,第一代創新模型是科技先導型的,即創新從基礎科學研究作先導或以科技為為起點,以市場為終點的直線式創新;第二代創新模型是市場拉動型創新,即從市場需求出發,用市場需求導致科研方向,求得科技突破並推向市場。市場拉動型是指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不是技術進步的速度、規模和方向決定著技術創新的速度、規模和方向,而是市場需求決定著技術創新的資源配置,從而導致著創新的速度、規模和方向。但這種模型仍然是線性模型,只是把創新的重點從科學技術移向市場,市場成為研究開發的思想源泉。
70-80年代有關技術創新的進一步研究表明,無論是科技先導模型還是市場需求拉動模型都過於簡單化了,通常的情況都是科學、技術與市場之間的耦合過程。實際的創新是在一個創新企業框架內部技術能力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的。在這種認識基礎上,人們借用控制論中「反饋—迴路(feedback loops)」的概念來討論這種科技與市場之間的耦合過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克萊因(Lawrence Klein)和羅森伯格(Nathan Rosenberg)在1986年所提出的鏈環—迴路創新模型。這就是第三代創新模型。這個模型已被許多著名著作所引述,包括OECD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一書,為節省篇幅本文從略了。需要強調的是,第三代創新模型仍然是線性模型,只是創新的路徑多了,相互作用的要素也增加了,但作為技術創新政策分析概念框架的理念大多仍然是線性的。
第四代創新模型是周期模型,也有人稱為一體化創新模型。「它的出現標志著觀念的轉變,即不是把創新過程看作主要是序列式的從一個職能轉到另一個職能的過程,而是將創新系統看作同時涉及R&D(研究開發)、原型開發、製造、營銷等因素的並行過程的轉變。」
第五代創新模型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形成的系統集成和網路模型。到這時,系統思想、系統觀念,系統方法逐漸深入到創新過程中,創新被看作是一個復雜的網路系統。它要求企業在各種活動中都有所創新,企業與客戶、供應商、信息源、研究機構建立密切的戰略聯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系統方法應用於創新,使創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與此同時,管理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與第五代創新模型相聯系,出現了以網路為基礎的組織形式,即第五代管理:通過建立虛擬企業、動態協作和知識聯網來實現創新。 國家創新系統是將創新系統方法應用於國家范圍的創新。在《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分析與國際比較》一書中已經指出,「創新系統方法是綜合經濟增長過程多個方面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用學習經濟的思想作為分析創新活動的參考框架。……可以把創新系統看作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參與者(企業、組織和政府機構)構成的系統,它們相互作用的方式影響著經濟的整體創新績效,並受特定的基礎設施、專業化模式、需求結構、制度安排和政府政策所影響。」
國家創新系統是從系統論(區別於前面提到的控制論)的角度來研究創新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的經濟理論框架。它的哲學涵義是它運用的方法是系統方法,是一種整體論,可以稱為「系統整體論」。運用系統整體論,就可以將所有影響創新的因素整合進來進行分析研究。「一個系統的和整體的框架對於理解創新具有很大價值。一個創新系統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因為它的許多要素相互之間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否則,也就沒有所謂的『系統』。此外,創新系統方法不僅包含影響創新的經濟因素,而且包含影響創新的制度、組織,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從這種意義上看,它又是一種跨領域的方法。」
最早運用系統方法研究創新並提出國家創新系統的是英國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在1987年提出的。他在研究日本的經濟發展時發現,日本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輔以組織制度創新,只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便使國家的經濟出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工業大國。這說明國家在推動一國的技術創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表明了國家創新系統方法的重要意義。他認為,國家創新系統「是由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中各種機構組成的網路,這些機構的活動和相互影響促進了新技術的開發、引進、改進和擴散。」創新系統方法不但考慮到創新的經濟因素,還考慮制度、組織、社會、政治等影響因素。它的概念框架是系統論,其所用的方法就是系統方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系統方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它表現在:
1、與弗里曼同時有不少研究者紛紛提出國家創新系統的理論,如,納爾遜,倫德華,以及OECD等;
2、許多國家都相繼發表了一系列國家創新系統的研究報告,並出台了相應的政策。
1997年開始,國家創新系統的思想和方法引起了中國學界的關注,許多學者對國家創新系統的內涵與意義作了較多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路,逐漸引起了政府部門和有關組織的重視。然而,從已經正式發表的一些文獻和已經出台的一些政策中,可以看出,在對國家創新系統的認識上,至今還存在著一定的混淆和模糊。這有多種表現,有的人把國家創新系統看作是一個國家工程的任務,似乎國家對一項工程的投資就能建設一個國家創新體系。有的人把國家創新系統看作是機構的簡單拼湊,他們認為,只要把國家的研究開發隊伍搞好,把企業的、高校的研究開發隊伍建設好,國家創新體系就算建設好了;更有人認為把國家創新體系分成幾個相分離的、與部門利益相關的獨立體系,即把國家創新系統簡單地、機械地看作是由一件不同部門分擔的工作,等等。顯然這些觀念都是機械性,線性分割思維的表現,是缺乏系統思想,不了解創新系統方法對國家創新活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的表現。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為了實現創新,為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必須拋棄機械分割分離、線性思維的方法,盡速掌握並正確運用創新系統方法。 系統方法被引入創新活動,意味著人們運用「系統」或「整體」的概念和方法來研究和處理創新,這在創新發展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是創新思維方式的一個歷史性轉變。但知道,系統論與系統方法本身已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系統整體論的誕生—從機械分割占據統治地位到整體性系統思維方式的形式與確立。在人們的視野中,不再簡單地把世界、宇宙看成是可以任意拆卸與組裝的大機器;世界是由一個由其相互作用著的各部分要素結合在一起的有機整體,這在人類的認識史上確是一個質的飛躍。
第二階段: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
僅僅把世界、宇宙和事物看作是系統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區分是封閉系統還是開放系統。不錯,從分割論或機械論模式進入到有機整體的系統模式是一個大突破,但人們開始只把系統看作是一種封閉的孤立系統。封閉系統理論雖然認識到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但它忽視了與其環境間沒有物質、能量和信息之間的交換,因此這種系統只能是一種死的有機體,它只能維持暫時的平衡與穩定,而活的有機體必須是一種開放系統。從創新的角度上看,任何一個創新組織除了組織內部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外,還有與環境的互動,才能成為一個開放系統。這大致相當於第三代創新模型:鏈環—迴路模型。
第三階段:系統的自組織性
「自組織是動力學原理,它是構成了生物的、經濟的、社會的和文化的結構的豐富多彩的形式世界的基礎。」自組織系統是指「無需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組織、自行創生、自行演化,能夠自主地從無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結構的系統。」在當前創新研究中越來越多涉及到自組織理論。
最後是復雜適應系統。復雜適應系統是從構成論轉向生成論。它強調是演化、突現與生成,一旦創新系統引入復雜適應系統,用演化、突現與生成來研究並實施創新,彌補原有創新系統那種靜態的時間維缺失,進入動態過程,創新必將形成一個新階段。
6、什麼是區域創新系統?主要創新的模式有哪些
區域創新系統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經常地、密切地與區域企業的創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創新網路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撐安排。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主要來源於創新系統和區域科學的研究成果。創新系統文獻將創新概念化為一個進化的和社會的過程,認為技術創新是許多行為主體的相互激勵和影響的產物,並受到來自公司內外部的許多因素的作用,這反映了對技術創新過程的認識已從單個企業及內部向多個行為主體及網路化過程的轉變。
系統類型
由於現實經濟中區域發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許多學者基於社會學和制度學的視角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分類研究。本文依據治理結構、社會根植性、創新主體、創新環境以及主體互動程度等將區域創新系統區分為以下三個類型。
地域根植性區域創新網路、區域網路化創新系統和區域化國家創新系統。
1、地域根植性的區域創新系統。該類區域創新系統是一種專業化產業區的中小企業網路,以"第三義大利"的伊米莉亞·羅馬涅(Emilia-Romagna)地區為典型。公司把他們的創新活動主要建立在本地的及企業間聯系的學習過程中,技術轉移活動基本在當地進行。經濟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r)將其描述為地域性的根植於特定地區的創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中小企業之間以及與各類公共服務部門之間形成了以網路為基礎的創新,並支持和促進區域范圍內適合的技術和組織學習。
2、區域性的創新系統網路。區域網路化創新系統被認為是理想的區域創新系統,出現在德國、澳大利亞和北歐國家,大多為國家政策促進創新能力和合作所導致的結果。在這種類型中,公司和組織不僅同樣是根植於特定的一個區域地點,以本地的、互動的學習為特徵,而且通過有意加強該地區公共機構的基礎設施來提供知識和增強本地企業的競爭優勢。例如,通過建立一個更強大、更發達角色的區域性研發機構、職業培訓機構及其他民間團體參與企業的創新過程,系統在涉及公私合作方面因此更加具有計劃性。這不僅增加了區域的集體創新能力,也有利於抵消區域企業集群中的技術鎖定現象。
3、區域化的國家創新系統。這種類型與前面兩種並不相同,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產業和組織基礎的部分是更多地結合國家或國際創新系統的,比如創新活動主要發生在和區域外部主體之間的合作。因此,外部主體和關系在系統中發揮更大地作用。第二,以正式的科學知識交流為基礎,組織間的合作與線性模型更為一致。在這種系統中,合作更可能產生在那些有著相同職業或教育背景的人群中,這種相似性的背景通過"知識交流"有利於知識的循環和分享。因此,合作交流可能是跨區域的甚至是跨國界的。
7、對流程改善,系統優化,服務創新,管理模式有何建議
流程改善、系來統優化、服自務創新、管理模式,這是四項不同的工作,但相輔相成,互補為整體。
·流程改善,主要可以對服務流程、信息流、資金流、現金流、信息流等方面進行改善。改善流程,可以提高效率,控製成本,創造企業價值。創新的流程甚至可以成為企業獨特的商業模式。
·系統優化,主要針對企業的組織結構,領導層、管理層和執行層進行系統的優化。 系統優化可以有效的處理人事矛盾,統一企業經營目標和方向。
·服務創新,是企業採取「開源節流」,提高綜合競爭力的策略。創新對於中小企業是件極為困難的事,但是服務創新方面是可以有作為的。最終未必能探索出新式的產品或服務,但能夠調動內外部各種資源,使人員思維上發生轉變。人才/人材是企業的基礎,人員思維轉變,企業也有更多的希望了。
·管理模式,需要符合企業切實的需求。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不同時期的企業需要採取不同管理模式。工業型企業重效率、成本;新興網路企業注重對人才的「引領」,而非管理。
8、簡單的在線考試系統有什麼創新點
可以試下幫boss測評。可以批量導入題目。在線考試設置答題時限,到時間系統強制交卷,交卷後可以立即出成績,以及每題的對錯分析。數據還可以批量導出到exc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