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創新作文
1、以「教育要勇於創新」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作文
創新
創新是世界進步的動力.有了創新精神,那麼就有了前進的希望.小鳥飛行需要翅膀,世界要進步需要創新,創新就是進步的翅膀.
從前有一種病,只要人得了這種病,便無葯可治,只能慢慢地被病魔折磨至死.有一位化學家,他不幸得了這種病,他四處求醫,也沒有將病治好.有一天,他聽說有個村子裡有一口能治好這種病的井,只要喝了井中的水,便能治好這種病.化學家喝了水後不久便葯到病除了.化學家對井水產生了興趣,對井水進行了研究.他發現井水中含有一種化學物質—芒硝,對這種病有神奇功效.
中國有名古話,常有所疑,是創新的開端.勇於破疑,是他新的動力.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用疑惑的眼光觀察周圍的現象,就產生去破疑的動力.常年喝井水的村民沒有因為井水能治病產生疑問,而化學家則對井水產生了疑惑,最終發現了井水的秘密.如果說化學家僅僅因為井水治好病感到慶幸,那麼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這充分說明了創新精神對於我們的重要性.
各行各業都需要發展,如果行業缺乏創新意識,那麼它只會停滯不前,反而有可能會倒退.只有堅持創新精神,勇於實踐,行業才得到發展.
當今國際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精神顯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擁有創新精神的國家,才能讓自己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市場是無情的,競爭是殘酷的,只有堅持創新,個人才能體現價值,企業才能獲得優勢,國家才能繁榮富強.
勇於創新
烈日下,一群飢渴的鱷魚陷身於水源快要斷絕的池塘中.面對這種情形,只有一隻小鱷魚起身離開了池塘,它嘗試著去尋找新的生存的綠洲.塘中之水愈來愈少,最強壯的鱷魚開始不斷地吞噬身邊的同類,苟且倖存的鱷魚看來是難逃被吞食的命運,然而卻不見有鱷魚離開.池塘似乎完全乾涸了,惟一的大鱷魚也耐不住飢渴而死去了.然而,那隻勇敢的小鱷魚呢,它經過多天的跋涉,幸運的它竟然沒死在半途中,而是在乾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處水草豐美的綠洲.
這是我讀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內容.讀後,我獲得了不小的啟示.試想,如若不是小鱷魚勇於嘗試,尋求另一條生路,那它也難逃喪生池塘的厄運;而其它的鱷魚,如果它們不安於現狀,勇於嘗試,那麼它們又怎會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結局!由此可見,勇於嘗試的精神多麼重要!
縱觀古今,凡有成者,他們無不具有勇於嘗試的精神.燈泡的發明者愛迪生為了找到一種合適的材料作燈絲,竟不屈不饒地進行了8000多次嘗試.試驗初期,他找了1600種耐熱材料,反復試驗了近2000次,結果發現只有白金較為合適,但白金比黃金還貴重些,這就是說實驗失敗了.面對這樣的失敗,一般的人肯定會選擇放棄,然而他沒有,而是繼續嘗試著從植物中發掘理想的燈絲材料,先後又嘗試了6000多種植物.通過不斷的嘗試,愛迪生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給人類帶來了「光明」.這「光明」之光,與其說是電之光,還不如說是勇於嘗試的精神之光.其實,我們只要細細想想就會驚奇地發現,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項成果中,竟沒有哪一項不是不斷嘗試的結晶.「一次嘗試,就有一次收獲」,他的這句話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秘訣.還有研製出雷管的諾貝爾、發現了雷電規律的羅蒙諾索夫、第一次架飛機飛上了天空的萊特兄弟……他們所取得的一個個驚人的成就,又有哪一個不是嘗試之花結出的碩果呢?寫到這里,我在想:在崇拜偉大人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崇拜造就偉大人物的勇於嘗試的精神呢?
不僅在科學上需要這種精神,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也同樣需要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嗎?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嘗試著舉手發言,嘗試著向課本質疑,嘗試著與同學合作探討,還應嘗試著理解別人、關心別人……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智慧將得到增長;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能力將得到提升;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人性將得到升華.不斷的嘗試,我們將攀上一個又一個智慧的高峰.
朋友們,勇於嘗試吧!它幾乎是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敢於創新
中國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對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的取捨,的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清朝書法家翁方綱和劉墉,一個對古人書法刻意求似,一個卻博採眾長,自成一體.翁問劉:「哪一筆是學古人的?」劉反問翁:「哪一筆是自己的?」這在文壇的記錄中留下了詼諧又富於哲理的一筆.
人們總是喜歡以古為師,在師古的基礎上,求不同,求發展,才會有獨特的風格,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翁的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稱道;但劉墉師古而不拘泥於古,在古人字體的神韻中,加入自己的風格,則尤為可貴.因為只有這樣,書法才會發展,才有前途.事實上,翁方綱所崇尚的歐體也正是當年歐陽洵融各家筆意而成的.
因此,世上沒有靠描摹而成的風格,沒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歷史車輪不斷向前,正是因為有了吸收和舍棄,才有了新事物.
工業大革命時,人們不局限於僅用手工勞作,才去發明機器;人們不局限於僅在地上行走,才去研製飛機;人們不局限於僅用煤作為能源,才去探索電力的奧秘……
如今,人類已可以遨遊太空,而無數科學家卻仍在努力地探索著,在研究、發展新的、更科學的規律;讓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我們不能沒在歷史,但也不能忘記,那僅僅是古人的業績.君不見「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只有師古而不泥於古,推陳出新,才有存在和發展的可能.
我們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於質疑,敢於放開思路,敢於創新.一味拘泥於書本和公式,只會變得頭腦僵化,不適應日新月異變化的世界.
生活需要創新
在一次鼓勵創新的報告會上,有一位學者畫了四種不同的圖形,讓人們在其中選出一種與其餘三種不同的圖形.於是人們便根據自己對此不同的認識,各抒己見.這樣,一道題得出了不同答案.這件事足以給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創新,答案就會籠統單調;沒有創新,世界就不會豐富多彩;沒有創新,社會就不會發展進步.
創新是豐富生活的手段.沒有創新,我想,世界上第一盞電燈還沒有誕生,我們還要在煤油燈暗淡的光下生活一輩子;第一架飛機還沒有出現,人們要經過幾個月乃至幾十年的功夫歷經艱辛,長途跋涉才能到達目的地;沒有創新,社會便不會如此現代化,人們之間的聯系也不會如此緊密.創新對於我們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過:「美是生活,美是創新.」這一至理名言告訴我們,應該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去裝飾我們的生活.古之人尚知創造,今天我們又哪裡能拋棄創造,拋棄創新呢?創新是生活走向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是社會發展的源泉.
創新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動力.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爭相創新.不創新就會落伍,不創新就會滯後.我國的現實狀況要求我們要想求生存,要想使我們的國家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更要加快創新的腳步要使創新落實到社會每個行業、每個角落.教育要創新,改革要創新,科技要創新.我們應當大膽實踐,勇於探索,克服前邊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和挫折,向創新這個方向邁進.
我們的生活需要創新,我們的社會需要創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我們要在創新中求生存,求發展.正如那位學者出的一道題會得出不同的有理有據的答案那樣,其實答案本是豐富多彩的,若是只能得出一種答案,那麼我們就要從主觀方面看看我們是不是思想僵化,是不是被局限在框框里了.因此,創新還應破除舊觀念,老框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邁出前進道路上堅實的步伐,走向新世紀.
2、找一篇關於教育或者創新思維的議論文(高中)
繼承與創新
在生活中,要想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繼承,創新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便難以成功。只有既懂得發揚自己的特色,勇於創新,又善於繼承前人的傳統,才會更易成功。
創新,並不是所謂的閉門造車,不是靠自己的主觀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注意繼承前人優秀的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才會顯得更有意義。英國17世紀的科學巨匠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的三大定律,創新不可謂不豐富。可當別人問及他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的成績時,他說:「如果說我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雖然這只是一時謙虛之詞,但細細想來,如果沒有伽利略夜觀星空,如果沒有第谷數十年如一日研究天體的運行規律,那麼牛頓想要總結出物體運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費周折了。可見,繼承和創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繼承中創新才是可取的。
馬克思作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導師,用畢生的心血寫成了光輝巨著《資本論》,他的創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為社會的進步而奮斗。誠然,大英博物館的一桌一椅見證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後的豁然開朗,之後的奮筆疾書,見證了他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理論。但是如果沒有他翻前人之作時的專注,摘抄資料時的認真,聖西門、傅立葉他們的空想理論,他也不會成功的。甚至可以斷言,如果沒有他們,《資本論》也許不會這么快地完成,我們也許還要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可見,在繼承中創新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其實不用更多的證明,那指導我們走上富裕之路的鄧小平理論,那真知灼見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辯地說明了繼承和創新的關系。
盲目的創新往往會弄巧成拙,讓人傳為笑談。君不見那「邯鄲學步」的鄭國人,總想學習別人的步法,以便自己跟本國的人走路不一樣,似乎是創新了,但是動機不純,方法不對,不知繼承,落了個爬回去的下場。前幾年的小品《如此包裝》也是說的這個道理,本來評劇便是一門值得繼承的藝術,可是那個「總監」非要進行「創新」,將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流行音樂與民族藝術強行配伍,結果是可想而知的。那「創新」出來的「四不像」讓我們津津樂道了好些年。若不得要領,便很容易犯同樣的錯誤。
繼承和創新是雨與水的關系,沒有了繼承如同只有魚沒有水,再好的創新也會成為空中樓閣,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沒有魚似乎更表現出只有繼承沒有創新的死寂,毫無生氣。只有魚和水統一在一起,才會變得有生氣。正如創新和繼承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會結出成功的果實一樣。
創新是重要的,但是繼承同樣是重要的。你要想獲得成功,繼承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了繼承便是無源之水,而沒有了創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會真的「清如許」了。
3、創新教育對自身發展的影響,2000字
給你一篇參考文章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探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依法保障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的基本權利,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這一表述,反映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先進性、針對性。筆者認為,素質教育是及於學生本體的教育,或者說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旨趣的教育。一、素質教育的本質——回歸生命本體的教育
(一)素質教育明確地把教育和人的生命發展聯系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向人的本體的回歸
素質教育是提高人的身心發展水平的教育。它首先是把人看作生命體來進行教育,把教育的目的、過程和結果都同生命發展聯系起來,這就區別於傳統的那種把兒童視為容器,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線性的,把不完全可控的生命體看成是完全可控的非生命體的教育。那種非生命性的教育,來源於工具傳遞性或技藝傳遞性的原始教育,而隨著人的超工具功能的發展和價值的追求,作為人的生命發展形態的人格建樹和智慧生成,成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向生命回歸,日益成為教育的本質屬性,它同時也表現著所有教育活動的根本意義.
研究表明,無論哪一種學習,其本質都是生命的呼喚。就以作文教學而言,作文乃是人的內心活動的一種表述。但長期以來,作文被認為是外加之物,人們總是把作文當作學問來教,而這時,作文也就開始離開人的本體了。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最需要表達的、又最能表達的地方開始,形成自己的(書面或口頭)語言表述的內核,並從這一內核出發,發展自己語言的方式——我們不妨稱之為語言的胚胎式發展,它本身就是具有活力的,具有效率的和具有享受性的。一旦感受到了它,學生的學習就完全改觀,就會形成積極的、自由的甚至渴望的作文心態。我們就會看到並感受到孩子們悠揚的心籟和稚氣的遐思。其他許多科目的學習也都說明,兒童一旦認為這種學習是有意義的,從中感觸到其與自身生命發展的某種聯系,就會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習的質量和效率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把教育和生命發展結合起來,這正是素質教育的精髓所在。我們往往忽視了一點,即兒童的天賦學習框架的重要特性,就是具有很強的同新知結合的慾望和潛能,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只要事情同兒童的情感相聯系,其意義為兒童所體驗,他們就會以十倍的熱情和敏銳去獲得它.兒童的人格建樹、思維發展、知識形成,幾乎都是在這種生命呼喚的學習過程中同時發生。我們的整個教育理想,都在這一過程中實現著。
(二)教育的生命主體是學生,素質教育正確地反映?教育過程中的『作關系
教育產生勞動能力,而這種勞動能力是由於被教育者的人格建樹和智力發展而獲致的。簡言之,教育的生產體現在教育對象的發展。在教育「生產」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受體,更是教育的予體。他是生產自己的知識的勞動力,從而是主要的生產力。學生用於學習的能量,不僅僅是用於信息的接收,更用於信息的以內化為特徵的創建。在這個意義上說,學生是自己在生產著自己,學生是教育生產的直接現實。正是由於沒有認識到這種特殊生產的無形性、生產過程的復雜性以及真正的生產關系的潛隱性,使得學生僅僅被看成教育的對象,而他作為教育資源的地位,長期難於引起重視。素質教育把教育的目的與過程同人的生命發展聯系起來,就正確地反映了這一教育過程中的生產現實。
二、素質教育的校心——人自身的創新
教育可以帶來人的各方面的發展,在這些發展中最有意義的是人自身的創新,人的生命拓展。人自身的創新體現為人的身心發展水平的變化,人自身的創新應當是帶有根本性的,帶有主動因素的,不是那種維持式的新陳代謝。人自身的創新會帶來一種成功感、成就感、幸福感,這成為人是否產生了創新的一種自我檢驗或他人檢驗的方法之一。
可以說,素質發展指的是人自身的創新,而人在自己的創新活動中創新自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讓學生創新式地學習的原因。人在有很大自主性的創新的活動中,他的生命需要——自我實現獲得滿足。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中,學生的人性得到極大的張揚,同時,學習的績效也是令我們欣喜的。兒童們在這樣的學習中成長得特別迅速,原因就是他們在創新的活動中得到了雙重的變化——知識獲得和身心的深層變北,而後者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素質。素質的核心性變化之一,又在於精神生命的提升。
人的精神生命的提升表現在感悟上,而感悟是人的生命開拓的重要標志和工作間。在我們的教育中,需要強調的不是連篇累牘的訓練。這是因為,雖然在學習的某些環節上的確需要進行形式訓練,但它不是學習的核心部分,學習的核心部分應當是感悟。人為萬物之靈,其實就是指人能夠感悟事物。一般來說,訓練是「教大於學」的行為,是被訓練者受命於外加的、既成的智慧或規則的行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實,同時也會帶來某些感悟,但它不能代替整個感悟活動。僅僅依靠訓練,不能獲得人的自我創新。學生創新是「學大於教」的行為,是以感悟作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
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間。人要形成思想,要通過感悟。感悟是主體對外部知識、信息的深層次的內化。不通過感悟,外界的東西對主體來說,始終是沒有意義的;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則可以使被感悟物——一本書、一篇文章、一個觀點、一個事物,消化成為主體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
從另一個角度講,感悟有不同的層次,對同一個事物的認識,可以被賦予不同的感悟水平。就此而言,我們畢生都是在對基礎知識進行感悟。我們不斷地提高感悟水平,就使得基礎知識在我們頭腦中越來越發揮了作用。
感悟既然是頭腦對事物的重新組合、選擇和建構,它其實就是創新。感悟是人對自身的挑戰,它總是在人的認識的前沿發生。科學挑戰未知的前沿,文學努力去拓展真善美的疆界,社會學努力填補世間的缺憾,一切都說明感悟就是人對自己的挑戰和創新。
感悟支配著學生的後繼的學習。感悟的程度高,學習的效率就高,學習的把握面就大。同訓練相比,感悟具有無形的特徵。所以,學校管理體系無法直接了解感悟的存在,相反,訓練是確鑿的有形的,學校管理體系和教師、家長很容易了解訓練
的狀況,因之評價容易傾向於訓練而忽視感悟。這種取向恰好與提高人的素質以及提高人的學習效率、學業成績的正確方向相左。
我們這個時代是需要思想的時代。思想家可以引導我們思想,但不能代替我們的思想,思想的財富只有通過我們自己的思想才能享有。淡化形式,注重實質,鼓勵感悟,是最優化的學習之道。
三、素質教育的操作體系是生本教育體系
人的生命拓展只有人自身才能最後完成。只有學生自己,才能使得教育效果落實到素質的層次。學生是教育教學過程的終端。就這個意義上講,素質教育的操作體系是生本教育體系。所謂生本教育體系,就是以學生為教育教學過程的中心的體系。過去的教育教學,基本上是為教者好教而設計的,是一種以教師或課本為中心的體系,實踐表明,這種體系難於適應「學大於教」的現代兒童的生存狀況,它是我們的教育難於帶來人自身的創新和拓展,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因由,正在受到沖擊。新的教育實踐,為我們提供了下列的認識。
(一)生本教育體系有效地發揮了學生作為教育資源的功能
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武師把打鬥對象的力量也看作是自己的資源。當對手沖來,他順勢輕輕一撥,就把對手放倒了,這比那些與對象拚命對沖的人,不僅境界要高,而且省時省事又精明。就教育來說,自然,學生不是武打對手,而是工作對象,但我們從武術智慧中得到了啟發:學生不僅是對象,更應當被看成是教育資源。自覺地利用這一被遺忘的資源,是否也能舉重若輕呢?
長期以來,師本教育體系總是把學生的蘊藏看作與正規教育無關,甚至有害。它對教育過程的認識是單向式的,認為教育的主要資源是教師和教材、課室設備,而對極其豐富和生動的學生資源視而不見。依靠學生資源來進行教育,具有極大潛力。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的內在積極性,都應當為教師的教學所用,應當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而且,它不僅是教育的一般性資源,更是基礎性資源。其他的資源,最終必須同學生資源相結合,才能發揮效益。對學生資源的認識,既給了我們對學生的新理解,又使我們得以在最充分地利用學生的資源的基礎上,最經濟地使用教育力量,把它集中到最必要的最有效的地方去。這種思路,當然是激動人心的。
我們今天進行的所有教育改革的指向,其實都是使學生這一過去被忽視的資源獲得開發,能量得以發揮,所以,學生資源的發現與利用是我們今天提高教育質量的希望所在。盡可能發揮和利用學生資源,是教育的新的境界。
學生個體作為資源,表現在具有學習動力和擁有學習基礎這兩個方面。
學生是學習的動力資源。我們曾經說過兒童有學習的天性,而這種天性的表現,就是學習對他們原本是有興趣的。一旦他們體察到了興趣所在,就會推動我們的教學。不論是核物理學家發現前所未知的次中子時的激動,還是作家為新書的布局醞釀出創意時的喜悅,或是明星球員擊中球門時的狂喜——這種興奮的力量正是學習的動力。當然,學生更是教育教學的能量的所在。試想,由依靠教師一個人變為依靠全體學生,所有的學生都被發動起來,同老師一起認識事物,別的不說,僅僅是用於學習的能量,就不知擴大了多少倍。這么巨大的能量,當然會成為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學校的教育面貌的無可置疑的積極因素。
學生不僅在動力和能量方面是重要的資源,更在信息方面有著作為自己的認識基礎的資源。例如,過去的小學語文教育是忽視學生的生活富礦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入學時,擁有的日常語言雖然還沒有同文字結合起來,但由於中文的文字和語言包括方言的內在聯系,這些已經掌握的語言就有可能成為學生把日常語言轉化為文字的基礎。正因為有了這個依託,我們便可以把小學一年級的文字學習定位到「識別」層次上,從而大大減輕了學習文字的負擔,並有可能在意義文塊中大量識字。小學數學也是這樣。當數學寓於兒童的游戲的時候,教師催促學生的種種努力,也就由學生自身的活動取代了。
學生作為教育的資源,形態十分豐富。一個小的群體,對兒童個體來說,就是一個雛形小社會。正是由於這個小社會的存在,兒童得以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在群體的作用下,個體的能量被激發。此外,還有學生群體帶來的社會資源。學生聯
系著家長群,聯系著社區,聯系著各種網路和資料庫。在師本教育體系下,這些以學生為中心的資源都是沉寂的未被激活的;而在生本教育體系之下,這些資源都被開發出來。
學生作為教育資源,是一種活性的資源。它像一般的物質性的資源那樣會損耗銷蝕,相反,它具有生生不已,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特點,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資源所不能比擬的。我們可以形象地認為,學生資源具有自身的加速器。
(二)生本教育體系為素質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生態
在生本教育體系之下,我們看到了學生在情感生成和智慧發展方面發生了迅速而巨大的變化。這似乎可以同在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物種發生的變化相類比,比如,在低壓高真空的航天艙內的番茄獲得豐收。所以在這里,我們也把學生的變化稱為「變異」,來說明生本教育體系帶來的新的教育生態。
所謂教育生態,我們應把它看作是一種學生發展的條件系統或環境系統。克來因在談到教育生態的重要性時曾指出;我們是不是與莎士比亞、牛頓和甘地有一樣的潛能?如果是,那麼莎士比亞們只是有比較多的機會來發展自己的潛能罷了。也許正好沒有發生什麼事情阻擋他們學習的能力的發展。克來因在這里談的其實就是適合學習者的教育的或學習的生態問題。
生本教育體系提供了學生受到的外部壓力與他的內部動力相一致的學習生態。教育是限制與自由的統一。限制有兩種,一種是與學生的內部動力相對立的,相碰撞的,另一種是與他的內部動力相一致的。羅傑斯認為,我們都像任何別的科學家一樣,都會受一種徹底決定論的約束。每一個念頭、情感或行動都是由先行的事態決定的。人的行為的事先決定論,這正是師本教育體系的特點,這同人的發展特徵是相違背的。人只有處於對他開放的世界,才能顯露自我,他的所有的敏感,所有的稟賦才能發揮作用。生本教育體系同樣要給人施加外部的限制和壓力,但這種壓力不在於改變學生內部的選擇力,而在於保證他的內部選擇力更為自由。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學生的內部選擇力是否非理性的,他的沖動,會否破壞自己和他人。我們說,人的本性基本上可以信賴。日本心理學家春山茂雄甚至認為,存在祖先腦,即右腦,只要促進右腦的活動,就能獲得祖先的五十萬年的內存啟示,採取一種最合理的方法行事。而人之所以產生問題,是因為我們的防禦使我們不能意識到這種合理性,迷失了和浪費了這種合理性。我們的生本教育的實驗正在證明,外部壓力用於保證人的內部自由的實現,這樣的開放生態,可以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我們的相關教育實驗中,進行數學二十以內的加法學習時,學生進行的是一種「湊二十一點」的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熟悉游戲規則,甚至熟悉到能夠說出來,要學會數數,讀數、寫數,要分成一定的小組,對小組長和組員都有一定的要求,然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兒童可以把游戲玩得很好。實踐表明,給他們保證這種思考的自由的壓力,是同學生要游戲的內部動力一致的。是他們的有意義的生活的一部分,沒有哪個學生會對此抵制。
游戲造成的學習生態,實際上是擺脫了說教和盲目評價造成的逆向壓力。其實,游戲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獲取特定的知識本身。對於一個學習者來說,具體的計算、法則,永遠是一種工具,是為思想所用的工具。而思想,需要有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態才能形成。羅傑斯曾這樣描述;當一個人體驗到完善的自由時,他選擇的道路在內部和外部的刺激的關系中是最經濟的矢量。他認為,人越是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指處在開放的情景中),他就越能體驗到選擇的自由,他的選擇也就越能在他的行動中得到貫徹。
生本教育體系將使人處在人的意識和機體活動一致的生態環境之中。人的意識活動和機體的活動並不總是同步的。也就是說,機體的活動先於意識活動,它遠遠超乎意識的分析與綜合過程。良好的學習生態將把人的機體的這種敏銳的反應用於學習。然而,如果學習過程的防禦和自由的關系緊張,人的意識和機體活動就會背道而馳。
新的學習生態,將是一種情感和認知相統一的生態。它實現了人在社會中自我實現的和諧,從而造成了最美好和強烈的情感。有許多「調皮」學生,他們甚至無心向學,對打游戲機等活動卻十分投入。或許有人認為,他們在這些活動中應當十分
盡興,樂不思蜀。然而實際上,離開了課堂,離開了正規的學習,就是離開了他們這個時期的主流社會,他們的所為得不到家長、學校和同學的歡心。在所有歡樂之中,這永遠是一個缺陷。產生缺陷的原因是課堂不屑於他們的活動。這樣,他們就處在個人興趣與以課堂為表徵的社會規范要求的對立之中。我們過去總是採取迂迴的辦法,不敢觸及核心課程,沒有形成生本的課堂,就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生本教育的課堂,或者整個生本教育體系,則把社會規范的要求和學生的天性同一起來,使得學生樂而忘返的活動,恰好就是社會希望他們的:做班級游戲,做小課題研究,閱讀,尋找資料,寫自己最喜歡寫的東西,演課堂劇,創作小小說,編謎語,編兒歌,開讀書會,故事會、講演會,進行小競賽、觀察實驗,等等。學習生活如此豐富多彩,而且充滿智慧的力量和人格精神。對課堂進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為兒童自己的課堂,使兒童的生命活動同社會需求統一起來,從而產生活躍的、共生或共振式的學習和教育生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都感到更加精神振奮,更加自由開放,更能夠接受自己和他人,更樂於傾聽新的思想。
生本教育響應?兒童發展現狀的呼喚
事實表明,當社會轉型的時候,兒童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首先是獨立的意識。今天比之於過去,兒童有更強的參與意識了,他們更講究科學民主了,他們服從真理,但不盲從壓力,熱愛著自己作為主人的、自己負責的那樣一種自由學習的狀態。很明顯,兒童這種參與的、獨立的意識,要求生本的教育。可以說,當前學校存在的學生無心向學、無心閱讀、精神疲沓等等,在許多情形下,都是兒童的現實生存狀態對傳統的就範式教育的逆反和批判。
其次是今天兒童的知識比之於過去時代的兒童,要豐富得多、現代得多。現代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兒童接觸新知識的機會大大增加,而且,現代媒體的先進性,使得兒童接收信息更為快捷,更為廣泛。在他們的既形成的知識面前,我們不僅要考慮我們教者自己的知識是否與之匹配,更要考慮如何利用他們的知識,即利用如此良好的教育資源。
再次,社會對兒童未來所提供的空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經濟需要創新,而創新是民族的靈魂,這就需要從小就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過去我們追求一般的技巧和技能,然而,在機器取代人的相當大部分的精神勞動的時候,這些技巧和技能,變成了無用之物。舉例說,計算機 (器)的出現改變了以往關於運算能力的觀念:現在無須花很多時間去培養學生筆算技能,而需要培養學生另一種能力,即近似計算的思考。現在,利用計算機不僅可以節省計算時間,而且不易出錯,計算本身不再是障礙,學生如能掌握相應的策略就能解決問題。這就從根本上影響到我們的教育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思路。而且,事情要求我們日益從本質的層次上改變人,這就決定了只有更多地依靠學生自己的活動,才能使教育的效能深入到如此復雜和如此內在的人的素質領域。這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4、關於教育改革的作文800字
教育是立國之本,良好的教育有助於國立的強盛。精品學習網的小編特別為大家准備了關於教育改革的評論作文,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改革是一個國家走向強國的必經之路,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與背水一戰的氣概;改革需要懂得去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改革需要敢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之勇氣。
唯有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才能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唯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教育改革力度,才能除教育不正之風,創造出風清正氣的教育環境;唯有夯築教育的城牆堡壘,基礎教育的事業才會蒸蒸日上,更上高樓;唯有勇闖改革的「深水區」,殺出一條血路來,教育才能真正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否則,素質教育將摘不掉應試教育的帽子,創新教育將是新瓶裝舊酒之事,科教興國戰略將成為紙上談兵,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
5、以創新教育為論點的議論文
美國空軍上將阿諾德說過「創造力的運用,自由的創造活動,是人真正的功能」。是啊!如果人類是醫生,創新就是手中的醫具;如果人類是廚師,創新就是手中的鍋鏟;如果人類是獵人,創新就是手中的獵槍;如果人類是鷹,創新就是飛翔的翅膀。有的人推陳出新,果真就成功了!齊白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齊白石,一個木匠靠著自學成為畫家。然而,他不滿足這些,他不斷汲取歷代名畫家的長處,試圖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60歲後畫明顯不同於60歲前。70歲後,他的畫風又變了一次。80歲以後,他的畫的風格再度變化。正因為白石老人在成功後仍馬不停蹄、開拓創新,所以他的畫在晚年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紐可門發明了抽水式汽輪機,瓦特研究了紐可門的發明,但沒有按紐可門的路往下走而發明了熱蒸汽機;狄塞爾研究了瓦特的外燃機原理,也沒有沿著他的思路想而發明了內燃柴油機。由此可見,只有創新,才有發明。
創新要落實到社會每個角落。教育要創新,改革要創新,科技要創新。我們的生活需要創新,我們的社會需要創新,我們的國家與民族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要在創新中進步,發展。
踩著前人的腳印前進,最佳結果也只能是「亞軍」。學會創新,讓我們一起奮斗出自己的腳印!
以創新為話題的作文2
不滿現狀,挑戰自我,勇於創新,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有一則寓言:烏鴉效仿老鷹抓綿羊,覺得抓不起想飛離,卻被羊毛纏住而被捉。烏鴉此舉固然有些魯莽,但精神可嘉。雖然失敗了,可以為後輩提供經驗教訓,為創出一片新天地定下了基礎。
如果烏鴉因盾守舊,墨守成規,在鳥類世界的殘酷競爭中,將會走向衰敗。憑什麼你老鷹就能吃新鮮的羔羊?難道我天生只能吃你剩下的殘羹剩飯?烏鴉的這種精神和理念,不正和我國開放政策的思路相吻合嗎?
若不改革,芊芊學子能參加高考嗎?憶往昔,有多少風華正茂的學子,停課鬧革命,荒廢了血液,對自己國家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忽如一夜春風來」1977年。新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不但恢復了高考制度,還實施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改革措施。使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就是說,高層領導具備了「烏鴉學老鷹」的創新精神,才使中國由昔日的「烏鴉」變成了今天的「老鷹」。當然對我也有幫助,若不是高考回復,明年我如何高考!如何實現理想!而且國家榜樣對於我也有很大的幫助!我也要和國家一樣放飛理想!高瞻遠矚!學習烏鴉的敢於創出新天地的精神!
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果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能做道知己知彼,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做出理智的判斷,在付諸實施,就會事半功倍。抗日戰爭時期,日寇鐵蹄來勢洶洶,我抗日勇士,審時度勢,利用中國幅員遼闊的特點,巧用游擊戰與敵人周旋。堅持了八年,壯大了自己,消滅了敵人。西安音院的黨寧同學,在遭受去年超女海選的淘汰情況下,之後一年她不畏強手,借鑒教訓,卷土重來,一舉殺出重圍,在長沙賽區脫穎而出,終被天娛公司簽約成為歌手。這些不正是敢於挑戰自我成功的例證嗎 ?不正是「烏鴉」變「老鷹」嗎?(看電視也有好處哦!)
在人的一生中,要做成一件事,肯定有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困難。競爭對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己沒有勇氣接受挑戰。可見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只有首先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對手。2002年韓日世界盃時,韓國足球隊利用東道主優勢,在神奇教練希丁克的帶領下,發揚高麗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破天荒地殺進四強,創下了亞洲球隊夢寐以求的奇跡。這塊肥肉是從歐美列強的口中叼來的,這個「叼」字,就是我們應具備的精神。我在學習中也學習了這種偉大的精神!
所以,請再不要嘲笑烏鴉「不自量力,痴心妄想,想充老鷹」了。請記住:愛拼才會贏,愛創天地寬。
6、關於教育的滿分作文
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大國;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一個經濟實力非常雄厚的大國。居然教育如此落後,我苦笑,我茫然,我發自內心的呼喊:『中國的教育落後了,中國的教育需要創新!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早已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這很不錯,中國的每個城市都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學校,無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甚至幼兒園,這一切的一切都很不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會因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在每個人生的關鍵之時,是否又做好了呢?好的教育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但中考;高考有時也會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例如每年中考,高考不知有多少人拚命學習,拚命努力,為了人生能夠更加輝煌,付出了所有精力。也許,一部分人能夠在自己拼搏之後看到成就,看到希望,看到未來。但另一些人呢?他們同樣是那樣的努力,那樣的頑強拼搏,那樣的奮發向上,付出的並不比成功的人少啊,但一次考試失誤,讓他們終生後悔,有的甚至流盡了眼淚。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那種滋味,讓他們心都碎了,多麼的後悔當初沒有細心,當時的頭腦沒有清醒!!!許多地方中考成績優異可以上好高中,與更強的朋友互相競爭,鼓勵。交往,學到更好的品格更多的知識。然而當你失誤了呢?有些有錢的人可以給高價上好高中,用那一張張紙去填滿自己還差得分數,但是貧困一點的家庭呢?他們就真的能夠支付那高昂的費用嗎?不能,就只能上差的高中,那裡面『垃圾』遍地都是,酒鬼煙鬼非常多。古人雖說:『是金子哪裡都會發光』但也說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雖然他們都有道理,但貧困生中自製力差的人才,就這樣白白浪費了啊。這只是對於中考,高考更是如此當然那就不一定能夠用錢去『填』了!
對於此現象,我個人認為:中國的教育需要創新,需要更多地投資在創新教育方面,而不是創辦學校方面,建造那麼多的學校用處不大,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擁有一座創新的學校一定會勝過造十做學校,當然也同時不能忽視創辦學校。中考應創新,高考更應創新,我認為中考高考都應該三次左右,取平均分或其他,或許那樣更公平吧!
唉!大概因為我只是一個初中畢業生,思想范圍有限,想的太少,太窄,沒有考慮到其他因素,但我的的確確認為中國的教育需要創新。我堅信創新教育就是創造財富,就是創造中國美好的未來。
7、關於創新的教育的作文素材(初三議論文)
勤 思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可見,勤於思考對於求知是多麼重要。其實人們在一切活動中都應重視思考。只有深刻而周到的思考,才會有新的發現,才會產生創造的靈感,才會有理性的升華,才有可能避免許多可以避免的失誤。
所以,我們要學會勤於思考,不做思想懶漢。
事實論據
「大陸漂移說」的提出
著名的「大陸漂移說」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魏根納提出的。他在地圖上發現大西泣西岸的南美洲巴西東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與東岸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進去的部分,正好能夠對起來,而且巴西沿岸每一凸凹處,與非洲沿岸每一凹凸處幾乎都相對應。他思索著:如果移動這兩塊大陸,使他們靠攏,那麼這兩個部分正好吻合。他想到這里,心裡一亮:「這兩個大陸原來可能是一個。」
後來他又經過長期研究,通過地球物理,地質,古生物及古氣候多方論證,提出了著名的「大陸漂移說」。他認為地球大陸原是一個整塊,大約距今3億年以前開始分裂,向東西南北移動,後來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後來科學的新發現,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學說。
維勒的後悔
德國19世紀化學家維勒,是一位在科學上有成就的科學家,他曾先後發現了鋁和鈹兩種元素。但他也有遺憾。有一次,他在研究礦石時,發現了一種化學物質,他沒有深入思考,武斷地斷定它是金屬鉻。不久,瑞典物理學家、化學家肖夫斯特姆也遇到了這種化合物,他沒有輕易放過,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終於發現這種金屬是釩。維勒得知後,後悔莫及。由於自己的草率,沒有認真思考,失去了一種科學發現的良機。
理論論據
1、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粹言·論學》
2、思索,譬如穿井不懈,便得清水。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3、致思如掘井,初有渾水,久後稍引動得清者出來。人思慮,始皆混濁,久自明快。宋·程顥、程頤《二程全書·河南程氏遺書》
4、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理自知。
謝覺哉《雜文選》
5、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清·張伯行《學規類編》
6、訊問者智之本,思慮者智之道。漢·劉向《說苑·建本》
7、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8、學而善思,然後可與適道。宋·程顥、程頤《二程集·暢潛道錄》
9、學非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清·程顥、程頤《二程全書》
10、 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德]普朗克
11、 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美]愛因斯坦
12、 思考是行為的種子。[美]愛默生
13、 一個年輕的時候不會思索,他將一無所獲。[美]愛迪生
14、 我能成為一個科學家,最主要的是:對科學的愛好;思索問題的無限耐心;在觀察和收集事實上的勤勉。[英]達爾文
15、 思索,繼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曙,漸進乃見光明。[英]牛頓
16、 思索使人偉大。[法]巴斯卡
17、 通過空間,宇宙將我像一粒微塵那樣攫住並吞沒,而我則通過思想把宇宙攫住。[法]巴斯卡
18、 思索的時間長,筆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淚來。老舍
19、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問,故不知。宋·晁說之
20、 一顆好腦袋,強於一千隻有力的手。英國諺語
21、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唐·白居易
學習
博學多才的人,每每在事業上有成就,社會上有聲譽,貢獻也比一般人要突出,受人爺慕。博學多才的人愈多,社會就會愈進步。
滾滾洪流要靠涓涓細流匯成,淵博的知誤用是靠長年苦學的積累。讓我們不斷勤奮學習,博覽群書,為明天的博學作準備吧!
事實論據
名人與博學
1、東漢王充,自幼好學,因家貧無錢買書。他每 天在洛陽書店裡站著讀書,年復一年苦學不輟,把《漢書.藝文志》上所列的六藝、諸子、詩賦、生命書、術數、方技等6類書,共一萬余卷,只要當時存世的,他幾乎全讀過,「遂通博百家之言」,成為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代表作《論衡》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清代的曹雪芹,不僅是著名的小說家,而且還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同時代人稱贊他「詩筆有奇氣」。他又是出色的畫家,尤其畫石。在他的名著《紅樓夢》中,涉及的知識麵包括醫學、心理學、音樂、詩詞、地理、建築、服飾、園林藝術、風俗、烹調等。可見曹雪芹非凡的才氣和淵博的知識。
2、南北朝的祖沖之,是著名的數學家,他推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間。在世界上,他第一次把圓周率的准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7位數字。這比歐洲要早1000多年。因此日本有位數學家曾建議把圓周率改稱「祖率」。他對王碼文歷法和機械也很有研究,他編制了《大明歷》,測定了回歸年的天數,即兩年的冬至點之間的時間,跟現代天文科學測得結果只差50秒鍾。他創造了「水推磨」、「千里船」、「指南車」。他還是一位研究經書和諸子百家學說的學者,注釋過《老子》、《易經》、《論語》、《孝經》等書。
3、郭沫若,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學字家、書法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才華卓著的著名學者。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提出了在現代文學史上有重大意義的「文學革命」的主張。《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一系列拉學論著,創造性地把古文字和古代史研究結合起來,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天地。《青銅時代》、《十批判書》考證先秦社會歷史和評價各派哲學人物,頗多創見。郭沫若一生著述豐富除了創作許多詩歌、小說、劇本,寫了許多歷史、哲學、政治論文以外,還翻譯了許多世界名著。《沫若文集》有17卷之多。郭沫若的淵博多才,是終生勤學苦讀的結果。
4、毛澤東,是現代歷史上著名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他雖未受過高等教育,但他知識淵博,為世人所共和。毛澤東一生嗜好讀書。少年時代到處借書讀,青年時代是圖書館的常客。戰爭年代戎馬倥傯,他也常手不擇卷。解放後進入北京,身為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日理萬機,他仍讀書不輟。據不完全統計,從1949年至1966年9月,他先後從北京各大圖書館借閱的圖書近二千餘種,五千餘冊。就在他逝世前兩年的1974年,借閱的圖書就近六百種、一千一百冊。在毛澤東的臣室里、睡床上、辦公桌上、會客室里,到處都放著書。讀書是毛澤東一生最大的嗜好。
5、博學教授陳寅恪
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學者陳寅恪。人稱「教授之教授」。著名學者吳密對他有這樣的評價:「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統論之,吾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他在少年時代就研習《說文解字》和訓詁學,熟讀經書和《二十四史》;13歲留學日本東京巢鴨弘文學院,21歲留學歐美,先後就讀於德國柏林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瑞士蘇黎世古學,美國哈佛大學。他精通英、德、法、日文,還基本掌握了拉丁文、希臘文、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藏文、蒙文和滿文等19種文字。
他先後在香港和內地多所著名高等學府任教授,建國後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他對魏晉南關朝史,隨唐史,蒙古史,以及對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經典,均有精湛研究,為國內外學者所推崇。著作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並有《金明館叢稿》等大批論文。
6、曠世奇才——達.芬奇
提起大名鼎鼎的達.芬奇,多數人只知道他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最偉大的畫家,會想起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其實他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自然科學家、作家和工程師。
在數學方面,我們使用的加減號就是他發明的,還留下過不少立體幾何方面的論述;在解剖學方面,他著有6本專集,成為生理解剖學的先驅;在物理學方面,提出了慣性原理,發展了液壓聯通理論和杠桿原理。他在天文、水利、建築等方面都有建樹;他曾經製造過飛行器,並能讓它在低空氣溫行;也曾設計過蒸汽機;他還是位作家,他著有幻想小說《東方游記》,寫過不少寓言和詩歌。同時代人稱贊他是一位「完全的人」。達.芬奇真是一位曠世奇才。
理論論據
1、學莫大於博,行莫於約。唐.馬總《意林.附編.袁准正書》
2、學不博則不能守約,志不篤則不能力行。宋.程顥《二程全書》
3、多識由博學。宋歐陽修《和聖俞》
4、博取廣收,取精用弘。鄭振鐸《贊歌朝霞般的舞蹈》
5、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6、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實,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病者也
(漢.王龍)
7、理想中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唯 他獨尊。(胡適)
8、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9、博覽多聞,學問決熟。(漢.王龍)
10、多聞而體要,博見而善擇。(晉.葛洪)
11、讀書破萬卷,下毛如有神。(唐.杜甫)
12、必須多讀書,多讀書才可以增益見聞。(徐特立)
13、邊緣科學誕生以後,要求學者們具有更廣泛的學識和更聯系的思維。
[美] 貝弗里奇非博不成成專,
1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清.錢泳《履園叢話.讀萬卷書》
15、博學切問,所以廣知。漢.黃石公《素書.求人之志》
讀書
有人說:「書是階梯,書是船隻,書是良葯,書是營養,書是智慧,書是老師,書是遺訓、忠千和命令》」書,對於人類的重要性,怎樣評價,都不為過。可是,若不讀或不會讀,書有何用?朋友:你不僅要擁有書,愛書,而且要勤於讀書,要學以致用,那才能充份體現書的價值。
在我們面前的是茫茫書海,巍巍書山。讓我們在書海揚帆奮進,勝利達到彼岸;讓我們在書山努力攀登,成功地登上頂峰!
事實論據
宋濂的讀書經歷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明代重臣,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一代禮樂,多由其裁定,著作宏富,主倏《元史》、著有《宋學士文集》。
他幼年家貧,常借書苦讀。在其《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中,敘述了自己苦讀的經歷:他細時就愛讀書,可是家貧買不起書。就經常到有藏書人家借書,一借到書,就日以繼夜地趕抄,即使在數九寒天,硯水結冰,手指凍僵,也不亭筆。他借書守信,按期歸還,有書的有家才肯不斷借書給他。
宋濂讀書時,遇到疑難,自己不能解決時,他就長途跋涉到百里以外去尋訪名師指教。逢嚴冬季節,他忍飢挨餓,頂風冒雪,穿過巨谷,爬上大山,兩腳凍裂出一道道血口,仍繼續尋訪老師。宋濂十幾年如一日刻苦讀書,終於取得傑出成就。
蔡元培六十年讀書如一日
蔡元培,號孑民,浙江紹興人。中國民主工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知識界的卓越越先驅。編著有《蔡元培先集》。
蔡元培從少年時代起,就勤於讀書,百般天蚊蟲多,晚上讀書時把一雙腳放在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專心致志地讀書。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爭中,從未停止過讀書。他晚年回顧說:「自十餘歲起……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由於他一生讀書不輟,因此,他知識淵博,被譽為「學界泰斗」。
「三味書屋」的來歷
魯迅12歲進「三味書屋」私塾從壽鏡吾先生讀書。魯迅先生後來曾著文《從百昔園到「三味書屋」》回憶這段經歷。
「三味書屋」原名叫「三餘書屋」,是壽鏡吾先生的祖父壽峰嵐先生定的名。當年董遇教育其弟子要抓緊「三餘」的時間攻讀,董遇解釋「三餘」為:「冬者歲之餘,認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也。「壽峰嵐先生據此為書屋定名,意在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勤奮讀書。
後來壽峰嵐讀到蘇軾贊揚董遇「三餘」的詩句:「此生有味在三餘」。細細玩味覺得「三味」比「三餘」好,「三味」者「讀經味如稻引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養學生讀書興味,引導學生積極苦讀。讀書三味,其樂無窮。
彭德懷書不離身
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彭德懷,因在1959年中共中央召開的「廬山會議」上,上書批評1958年以來的左傾錯誤,堅持正確意見而遭批判和免職。他被罷官後從中南海搬出來,在清理東西時,把元帥服、狐皮大衣、地毯等統統上交。他說「凡是當老百姓用不著的東西,我都不要。但是書,一本也不能丟。」把收藏的二十多箱書都搬到北京郊外的新居。1965年,他到西南三線工作時,又把這二十多箱書帶在身邊。十年浩劫中,彭德懷身遭厄運,橫遭迫害,他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書。他對警衛參謀說:「我別的沒有什麼吩咐,就是惦記我那些書。」他工作之餘就沉浸書海,桌上、床上、櫃子上到處是書。他讀書十分認真,他讀過的書加滿了批註。
曹禺在澡盆里讀書
我國傑出的現代劇作家曹禺,在他23歲時就寫出了《雷雨》,震撼了當時戲劇界。後又寫出了《日出》、《原野》等很有影響的作品。此外還有劇作《蛻變》、《北京人》、《家》、《王昭君》以及同別人合寫的《膽劍篇》。他所以有如此輝煌成就,絕非偶然,這與他勤學苦讀是分不開的。
有這樣一件趣聞:有一次曹禺的家人准備好澡盆熱水,催正在讀書的曹禺洗澡。他進內室以後,很長時間不見人出來,家人在內室外聽聽,房內不時傳出水呼聲。又過了好久,仍不見人出來。曹禺的夫人生疑,推門過去一看,嗨!原來曹禺坐在盆里,正讀書入迷呢。他一手握著書本聚精會神地看著,另一隻手拿著毛巾下意識地拍打著水面。他根本沒洗,可水早冰涼了。
愛迪生以書為枕
大名鼎鼎的美國科學家愛迪生,一生的發明多達近二千項,被譽為「發明大王」。這也與他勤非讀書分不開的,他常常通宵達旦地讀書,查資料,困極了,他就以書當枕,在實驗室躺一會兒。因此,有人風趣地說:「怪不得愛迪生有那麼多的知識,原來他在睡夢中也還要從書本里吸取營養哩。」
富蘭克林和書
美國18世紀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參加過獨立上星期爭,參加起草獨立宣言,代表美國同英國談判,後簽訂巴黎和約,曾創辦《賓夕法尼亞報》,建立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他在研究大氣電方面有重要貢獻,發明避雷針。著有《自傳》。富蘭克林自幼酷愛讀書。家貧無錢上學,從少年時代起,就獨自謀生。常常餓肚子省錢買書讀。某一天,富蘭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發老驅,已餓得走不動了。連心將自己僅有的一塊麵包送給她。老嫗看富蘭克林的樣子,也是一個窮人,不忍收他的麵包。「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富蘭克林說著拍拍那隻裝滿書籍的背包。老嫗吃著麵包,只見富蘭克林從背包里抽出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起來。「孩子,你怎麼不吃麵包啊?」老嫗問道。富蘭克林笑著回答說:「讀書的滋味要比麵包好多了!」經濟拮據,購書能力有限,他只得經常借書讀。他常在認間向朋友敲門借書,連認點起一盞燈,專心讀書,疲乏了就以冷水澆頭提提神,坐下繼續閱讀完,第二天一早,准時把書還給書主,從不失信。
撲在書的高爾基
高爾基,前蘇聯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小學。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認人,麵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歡讀書,在任何情況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機會,撲在書上如飢似渴地讀著。如他自己所說:「我撲在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他為了讀書,受盡了屈辱。10歲時在鞋店當學徒,沒有錢買書,就到處借書讀。那時的學齡前徒,實際上是奴僕:上街買東西,生爐子,擦地板,洗菜帶孩子……每天從早晨干到半認。在勞累一天之後,用自製的小燈,堅持讀書。老闆娘禁止高爾基讀書,還到閣樓上搜書,搜到書就撕碎。因為讀書,還挨過老闆娘的毒打。高爾基為了看書,什麼都能忍受,甚至甘願忍受拷打。他說過:「假如有人向我提議說:『你去廣場上用棍棒打你一頓!』我想,就是這種條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由於高爾基一生如飢似渴地讀書,勤奮不懈地努力,他寫下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海燕》、《鷹之歌》、《母親》、《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童年》、《人間》、《我的大學》。除此之外,還寫了劇本和大量的政論、特寫、文藝評論等。
理論論據
1、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清·蕭掄《讀書有所見作》
2、人不知書,其去禽獸也,僅及半耳。嚴復《救亡決論》
3、人與文學關的關系,「入迷」是必要的。茅盾《論「入迷」》
4、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5、閱讀是一項高尚的心智鍛煉。美〕梭羅《活爾登·閱讀》
6、書應能通向四個終端:智慧,虔,愉悅或實用。〔英〕德納姆《論智慮》
7、讀一切好書如同與往昔時代最優秀的人們交談。〔法〕笛卡爾《方法論》
8、人們說生命是最重要的,而我認為讀書是最重要的。〔美〕史密斯《回想錄》
9、書籍是心靈的良葯。希臘諺語
10、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俄羅斯諺語
11、每當我第一次閱讀一本好書,我就像結交了一位新朋友;每當我閱讀以前讀的書,就像是故友重逢。〔英〕哥爾德斯密斯《世界公民》
12、選擇書籍,不次於選擇朋友。美國諺語
13、對每本書都相信的人,不如一本書也不讀的人。日本諺語
14、一本壞書,比十個強盜更壞。義大利諺語
15、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16、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十二韻》
17、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送安忄享落第詩》
18、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
19、讀書有味身忘老。宋·陸游《劍南詩稿·不寐》
20、藏書不難,能看為難。清·鄒 《三借廬筆談
8、關於創新的作文800字
提前說一下哈,這個大約七百多字,可以引薦開頭,部分例子可照抄,其他的還要自己填補
創新是人的才能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車輪。縱觀歷史,每一位取得卓越成就的人,無不是敢於創新的。敢於創新,是一種極可寶貴的精神,我們都應該學習。
小學的一篇課文《第三隻小板凳》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讀小學時,一次勞作課後,他給老師交了一隻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當老師看了極不滿意時,他從課桌下又拿出第一次、第二次做的小板凳……愛因斯坦做出了第一隻小板凳,為何不就此罷休而又做了兩次,直到自己認為滿意時才交給老師?這是因他具有創新精神。正因為有這種創新精神的支配,他才成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大約23XX年前,希臘有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他認為物體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約莫4XX年前,義大利的科學家伽利略並不因為亞里士多德說過了什麼就輕易相信,他通過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建立了自由落體定律:一切物體如果不受空氣的阻力,在同一地點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伽利略有如此的創新精神,便建立了物理學中的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並發現了拋體運動規律、擺振運動規律等。
有人說第一個用鮮花來比喻少女的人,受到人們一致的稱贊,被譽為天才;第二個套用比喻的人,則被人們譏為庸才;等到第三個仍用此比喻的人,就被人們斥為蠢材了。這種說法未免誇張,但其中贊揚創新的意思卻是無可非議的真理。
雨果說得好:「即使你成功地模仿了一個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獨創精神,這就是他的天才。我們來贊美大師吧,但不要模仿他們。還是讓我們別出心裁吧,如果成功了,當然很好,如果失敗,又有什麼關系呢?」
我們應提倡創新,而且要敢於創新,而不去步人後塵,拾人牙慧。年輕的朋友們,趁我們正值青春年華,努力吧,願我們有所創新,有所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