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字匯體例創新

字匯體例創新

發布時間: 2022-06-19 11:27:03

1、史記在創作體例上有什麼創新

創新復
開了紀傳體的先制河.紀傳體通史,對後世的散文、小說都有開創作用.史書更不必說了. 

《史記》是中國古代大歷史家司馬遷所著,是一部本紀、表、書(志)、世家、列傳五體俱全的綜合體史書.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天漢年間幾千年的歷史,包括帝王將相、豪傑、平民等幾千名歷史人物,政治、典制、文化、思想等方面豐富的歷史內容.《史記》分五個部分,第一是本紀12篇,記歷代帝王及大事;第二是表10篇,有系統地專列古今的人和事;第三是書8篇,其中禮、樂、律、歷、封禪、河渠、天官、平準各一篇;第四是世家30篇,寫歷來的貴族及著名人物孔子、陳涉等;第五是列傳70篇,寫古今的人物及史事.《史記》中的五種體裁,就個別來說,在司馬遷之前都已產生或萌芽,而把五體綜合編制於一書,實是司馬遷所首創.從《史記》的篇目和內容來看,秦漢史佔了絕大部分,可以說是縱橫古今而略古詳今的.

2、這是什麼書籍

《字匯》是明代至清初最為通行的字典,共14卷,共收錄33179字。《字匯》由中國明代梅膺祚編。此書依據楷體,將《說文解字》部首簡化為214部,開創了全新的字典體例。
《字匯》是《康熙字典》問世前惟一完備的大字典,是明代至清初最為通行的字典。《字匯》按子、丑等地支分為12集,部首和各部中字,又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共收33179字,除古書中常用字外,還收有許多俗字;收僻字不多。注音先列反切,後注直音。解釋字義通俗易懂。其編排體例,即偏旁分部檢字法,一直為後世《正字通》、《康熙字典》等所遵循,成為中國字典、詞典主要編排方式之一。至《康熙字典》出,《字匯》遂隱沒不顯,《四庫全書總目》且不為著錄。

3、這是什麼書

《字匯》是明代至清初最為通行的字典,共14卷,共收錄33179字。《字匯》由中國明代梅膺祚編。此書依據楷體,將《說文解字》部首簡化為214部,開創了全新的字典體例。《字匯》是《康熙字典》問世前惟一完備的大字典,是明代至清初最為通行的字典。《字匯》按子、丑等地支分為12集,部首和各部中字,又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共收33179字,除古書中常用字外,還收有許多俗字;收僻字不多。注音先列反切,後注直音。解釋字義通俗易懂。其編排體例,即偏旁分部檢字法,一直為後世《正字通》、《康熙字典》等所遵循,成為中國字典、詞典主要編排方式之一。至《康熙字典》出,《字匯》遂隱沒不顯,《四庫全書總目》且不為著錄。

4、這本書是什麼書 ,以及價格

《文成字匯》為梅膺祚所撰 (梅膺祚,字誕生,宣城人),成書於明萬曆四十三年 (1615年),共十四卷,首卷為序文和全書的凡例、總目,末卷為運筆、辨似等附錄,中十二卷依十二地支為十二集,收字33179個。
據了解,在《字匯》編撰前,比較權威的工具書就是《說文解字》和《類編》,但檢索繁瑣,收錄漢字有限。《字匯》是《康熙字典》問世前惟一完備的大字典,是明代至清初最為通行的字典。《康熙字典》的全書體例基本仿照《字匯》而成。新中國成立後所編的漢字詞、字典雖然對部首分類進行了調整,但基本體例仍與《字匯》大同小異。因此,《字匯》開創了全新的字典體例,極具歷史價值。
該書為豎排,雕版木刻印刷,共13冊,外表暗黃,顯示著其年代的久遠。這套清乾隆《增補文成字匯》,有子(一二畫)、丑(三畫前)、寅(三畫後)、卯(四畫上)、辰(四畫中)、巳(四畫下)、午(五畫)、未(六畫前)、申(六畫後)、酉(七畫)、戌(八九畫)、亥(十至十七畫)12集,另有首卷和末卷,共14集,為雕版木刻仿宋體印刷。
網上有這套書的印本在出售,你可以上網了解一下。

5、字匯的明代古籍

字書。14卷。中國明代梅膺祚編。膺祚字誕生,宣城(今屬安徽)人。此書依據楷體,將《說文解字》部首簡化為 214部。按子、丑等地支分為12集。部首和各部中字,又按筆畫多少順序排列。共收 33179字。除古書中常用字外,還收有許多俗字;收僻字不多。注音先列反切,後注直音。解釋字義通俗易懂。其編排體例,即偏旁分部檢字法,一直為後世《正字通》、《康熙字典》等所遵循,成為中國字典、詞典主要編排方式之一。此書為明代至清初最為通行之字典,《康熙字典》出,遂隱沒不顯,《四庫全書總目》且不為著錄。

6、這本書是什麼

《文成字匯》為梅膺祚所撰 (梅膺祚,字誕生,宣城人),成書於明萬曆四十三年 (1615年),共十四卷,首卷為序文和全書的凡例、總目,末卷為運筆、辨似等附錄,中十二卷依十二地支為十二集,收字33179個。
據了解,在《字匯》編撰前,比較權威的工具書就是《說文解字》和《類編》,但檢索繁瑣,收錄漢字有限。《字匯》是《康熙字典》問世前惟一完備的大字典,是明代至清初最為通行的字典。《康熙字典》的全書體例基本仿照《字匯》而成。新中國成立後所編的漢字詞、字典雖然對部首分類進行了調整,但基本體例仍與《字匯》大同小異。因此,《字匯》開創了全新的字典體例,極具歷史價值。
該書為豎排,雕版木刻印刷,共13冊,外表暗黃,顯示著其年代的久遠。這套清乾隆《增補文成字匯》,有子(一二畫)、丑(三畫前)、寅(三畫後)、卯(四畫上)、辰(四畫中)、巳(四畫下)、午(五畫)、未(六畫前)、申(六畫後)、酉(七畫)、戌(八九畫)、亥(十至十七畫)12集,另有首卷和末卷,共14集,為雕版木刻仿宋體印刷。
網上有這套書的印本在出售,你可以上網了解一下。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7、文字鼻祖是誰 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倉頡——造字鼻祖,是黃帝時期的中國文字的創始者
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根據中國史前的文物資料證明,在六七千年以前,文字已從醞釀階段向著原始文字的領域前進,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畫符號;青海柳灣馬廠遺址出土的新陶刻畫符號;山東大汶口文化的初步象形刻畫符號等,已和一般彩陶上的花紋根本不同,肯定說,這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說是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漢字從萌芽狀態到甲骨文字,事實上靠倉頡一人之力是無法完成如此艱巨的造字重任的。最早把倉頡寫入文章的荀子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好稼者眾矣,而後稷獨傳者,一也」(懈蔽篇》)。荀卿並不認為文字是倉頡一人所造,正如莊稼不是後稷一人所創始一樣,在許多人從事文字創造中,倉頡能專心致志,能做出特殊功績而得到「獨傳」。而《呂氏春秋》和《韓非子》中,不說「好書者眾」,而只說「倉頡作書」,不是眾人中一員,而是獨創者。

在《淮南子》和《論衡》中演化為「倉頡四日」,加以神化。尤其《淮南子·本經》以道家思想為主,所言怪異更多。文中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倉頡視鳥跡之文造書契,則詐偽萌生.…—」極言造字是驚天動地,使神鬼不寧的大事件,並認為詐偽之風也是因有文字而起,這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翻版,是道家思想糅合到倉頡造字傳說的結果。

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公元58--147),字叔重。博採前人古文、經學、文字、訓詁之大成,以小篆為規范,寫成《說文解字》及敘目共十五篇,為我國第一部字書,是上古漢語詞彙的寶庫,是後代研究文字及訓詁的重要依據。許慎說: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始作易八卦。……神農氏結繩為治……」「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人。」(《說文解字·敘》)。上古結繩,用八卦以記事是可信的,但它們並非文字,也不是文字的起源。許慎關於文字創始的論述,肯定了「倉頡造字」的傳說,肯定了倉頡所起的重要作用。究其源,其第一手資料,還是來源於《荀子》。

許慎歷時二十二年之久,精心專意作《說文解字》,博綜篆籀古文之體,分析了九千多個漢字的結構,對六書作了比較詳細的分析和舉例說明,並以「六書」推究文字本義及聲音訓詁。共收漢字9353個,其中象形字264個,指事字129個,會意字1167個,形聲字7679個。並為漢字建立部首,共540部。讀者可因此上溯造字之源,下辨隸、行、草遞變之跡,安排煞費苦心,是該書一大創造。在字義解釋上極有創見,抓住字的本義,解決了一些訓詁的問題。除重單詞釋義外,還重在描寫和敘述。成為一部繼往開來的文字學傑作。試想,若無許慎嘔心瀝血寫下此書,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展與傳播,將是何等局面,不難想像,肯定要滯後若干世紀。文字對於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與重要可見一斑。 ,

《說文解字》書成之後,經過數百年的輾轉傳抄,又經唐李陽冰之竄改,以致錯誤遺脫,違失本真。到宋雍熙三年(公元9~06),宋太宗命徐鉉(公元916---991年,五代宋初文字學家)等校訂《說文解字》,於當年完成,並付國子監雕版,始得流傳於世,此本世稱「大徐本」。在正文中新補19字,正文後《說文新附》附402字,為《記文解字》原文所無,從中可考知漢以後唐以前產生的新詞、新字。徐鉉對《說文解字》作了精心校訂、糾正訛誤,既保存其原貌,又有所創新,對古文字研究作出了貢獻。其弟徐鍇(公元920---974)也是五代宋初文字學家,精通字學,曾校訂《說文解字》,對原書注釋的闡發、補充,寫成《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他已注意到漢字的形聲相生、音義轉化的道理,很有創見,此書世稱「小徐本」。小徐本成書於字體及音義?昆亂的時期,對當時及後世的文字起到規范化作用,使唐以後的字體得以基本穩定,

自《說文解字》後四百五十年間,文字書以南朝梁代顧野王的<玉篇>為較占,三十卷,收16917字,仿《說文》體例,分542部,內容充實,訓釋完備。

明代在文字學研究方面,最傑出的成果是梅膺祚編的《字匯》和張自烈編的《正字通》。《字匯》十四卷,收字33179個,分214部; 怔字通》十二卷,收33000餘字。

清代有著名的《說文解 字》研究四大家:段玉裁(公元1735—1815)、桂馥(公元1736—1805)、王筠(公元1784--1854)和朱駿聲(公元1788--1858)。段玉裁著有《說文解字注》,註解獨樹一幟,影響很大;他校勘大徐本,改訂內容多 處,對《說文解字》。作了很多闡發,町稱是青出於藍。尤其對引申義和假借義,對多音詞和同義詞都有精到見地。桂馥著《說文義證》,取材廣博,材料豐富,對後世研究《說文解字》影響甚大。王筠在《說文解字》研究上,主要在於整理,於字形、字義方面有創見,為文字學的普及作出了貢獻。朱駿聲著《說文通訓定聲》,以《說文解字》內容為基礎,加以補充並舉例,從字形人手,說明文字的形、音、義的關系;在字義(詞義)的轉注和假借方面,指出轉注即引申,假借則是同音通假,開拓了文字研究新領域,自成一家之言;書中還將文字按古韻分類,舍形取聲,共得1137個聲符,歸納成18部,以上古韻文的用韻來證明古音,凡同韻相押稱「古韻」,鄰韻相押稱「轉音」,他的卓見在於認識到引申義和假借義的重要性,其貢獻在於全面地研究了字義(詞義)。

研究中國文字頗有造詣者還有清代江永、戴震、錢大昕、王念孫,近代羅振玉,現代唐蘭、郭沫若等,他們為中國文字走向科學起了奠基和開拓的作用。

清代字書集大成之作是張玉書、陳廷敬等編纂的《康熙字典》,收47035字,另有古文字1955個,合計48990字,分214部。

近代字書《中華大字典》由徐元浩、歐陽溥存等合編,收單字48000多字,分214部。

當代字書《漢語大字典》,由徐中舒等三百餘人編寫,收古今單字56000個,按200部首分部排列,此書集古今字典之大成,是收字最多資料豐富的字典典範。

從倉頡時代萌芽狀態的文字到當代56000個左右的漢字,上下五千年,其間每前進一步,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凝聚著文字工作者的心血。若無上古先民的代表倉頡集思廣益,搜集整理,推廣使用,後世文字工作者必將跋涉更艱苦的創造歷程。 『

漢字的創造從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算起,有六七千年的歷史。至今已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據不完全統計,迄今已出土甲骨十餘萬片,單字總數超過5000個,許慎集漢字9353個,當代已發展到56000個左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是一項多麼艱巨的創造性的勞動,難道是僅僅靠倉頡或歷代幾個名人所能完成的使命嗎?甲骨文字已是成熟的文字,古人所謂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稱為「六書」,在甲骨文中均可找到實例。那麼商朝以前,夏朝和黃帝時期使用何種文字?不成熟的漢字那一段歷史在文字學史上還是一個空白;目前尚不清楚。1986至1987年先後在西安出土一批距今4000年以上,屬龍山文化晚期的原始時期的甲骨文,是我國古文字學史上一次突破性的發現。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成熟的甲骨文之前的那一段不成熟的文字,遲早能發現並破譯,因此,「倉頡造字」之說終將會有準確答案,這不過是個時間性的問題,

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文字,也是聯合國使用的六種文字之一,它為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斯的貢獻,在科學昌盛的今天,漢字已可以輸入電子計算機,廣泛應用於圖書館、電報局、新聞通訊社、編輯部;印刷廠及個人寫作、通信、表達和交流思想。人類文明又翻開了新的一頁,當代語言文字工作者們將踏著倉頡之路,一面將面臨新的科學挑戰,一面還要不斷探索文字創造的源流,任重而道遠啊!

大概的就是這!!

8、魏晉到宋代,仿照《說文》編輯的新字書主要有哪些,主要特點是什麼

魏晉到宋代,仿照《說文》編輯的新字書主要有
⑴西晉呂忱《字林》、⑵梁顧野王編寫的《玉篇》、⑶宋司馬光編《類編》、⑷張有編《復古編》、⑸明梅膺祚《字匯》、⑹張自烈《字通》、⑺清張玉書陳廷敬主編的《康熙字典》。
這些書的主要特點是繼承了《說文》的體例,但部首、收字均有所增減。

9、史記著作在體例的創新之處體現在哪方面?

史記》是中國古代大歷史家司馬遷所著,是一部本紀、表、書(志)、世家、列傳五體俱全的綜合體史書。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出生於史學世家。他的先世是周期的史官,其父司馬談在漢武帝前期官為太史令,著有《論六家要旨》,有志於著述漢史,臨終囑咐司馬遷記漢事、修史書。司馬遷10歲誦「古文」,後來博通典籍、掌握史書,善於詩賦,精於散文。他20歲開始遠行,遍游長江與黃河的中下游地區、長城內外,還奉使於西南,侍從漢武帝巡遊各地。他到處調查訪問,搜集資料,了解風俗,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官為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記事、圖書、檔案,開始著述歷史。他曾參與修《太初歷》;天漢年間遭李陵之禍,受了宮刑;繼為中書令。這些都沒有影響他的修史工作,而且因遭橫禍,他更是發憤著述,終於寫成了《太史公書》。這書後人通稱它為《史記》。

《史記》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天漢年間幾千年的歷史,包括帝王將相、豪傑、平民等幾千名歷史人物,政治、典制、文化、思想等方面豐富的歷史內容。《史記》分五個部分,第一是本紀12篇,記歷代帝王及大事;第二是表10篇,有系統地專列古今的人和事;第三是書8篇,其中禮、樂、律、歷、封禪、河渠、天官、平準各一篇;第四是世家30篇,寫歷來的貴族及著名人物孔子、陳涉等;第五是列傳70篇,寫古今的人物及史事。《史記》中的五種體裁,就個別來說,在司馬遷之前都已產生或萌芽,而把五體綜合編制於一書,實是司馬遷所首創。從《史記》的篇目和內容來看,秦漢史佔了絕大部分,可以說是縱橫古今而略古詳今的。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除了表明「發憤」著述的思想外,還表明了「稽其成敗興壞之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思想。這些思想全部貫注在《史記》之中。

「通古今之變」,意在探討歷史變化問題。它蘊含著司馬遷的歷史觀。《史記》寫了幾千年的歷史變化。在寫歷史變化時,司馬遷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其中有三點最為突出:一是歷史進化思想。他說:「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後王』。」(《六國年表序》)肯定秦統一中國,建立了歷史性的偉業,為後世王朝樹立了法則。二是「承敝通變」思想。司馬遷以為歷史變化,必然是除舊布新。他肯定商鞅變法,破除舊規,建立新令,使得「鄉邑大治」,「秦人富強」(《商君列傳》)。三是「見盛觀衰」思想。司馬遷以為盛世中往往隱藏衰象,表面的興盛中掩蓋著政治失誤和積弊,以致產生危機。他指出漢武帝初年興盛一時,但富貴者貪暴腐化,「爭於奢侈」,風氣變壞,「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平準書》)。由於統治者和剝削者貪暴如虎狼,奢侈腐化,使得百姓貧困,社會矛盾加劇,由盛開始轉衰。這種「通」「變」思想,是頗有歷史識見的。但司馬遷也受到循環論的影響,只是思想上不佔主導地拉。

「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則表示司馬遷要探討歷代政權的興亡、政治的得失以及個人的成敗之原由,因而,集中體現了他的政治觀。《史記》記述幾千年來歷代政權的更替,各種政治的得失,許多人物的成敗,序事中寓有論斷,表述了道理,內容很豐富。其中值得注意的也有三點:一是暴政無道必然引起反抗,導致敗亡。司馬遷認為,秦朝統一天下,很有生氣,但苛政重賦,殘害百姓,引起陳涉起義,於是秦朝垮了台。他還指出:「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太史公自序》)二是任用賢能,善於納諫,才能有所作為。司馬遷寫楚漢相爭,項羽由強而弱,以至敗亡,劉邦由弱而強,至於成功,在諸多因素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項羽只信舊族姻親,有一謀士范增而不能用,劉邦則任用蕭何、張良、韓信等三傑,並採納眾將正確的意見。故項羽敗亡是由於「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項羽本紀》)。三是民心向背與政治成敗息息相關。因此,他主張因循民俗而重視生產,讓百姓謀利致富。這些成敗興壞之理,都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很有識見的。

「究天人之際」則表明司馬遷要探究天意與人事糾葛的問題,其中蘊含著他的世界觀。當時,董仲舒宣揚「天人感應」觀點,漢武帝有意提倡,以神化皇權統治,還信方士,求神仙,企求長生不老。司馬遷身為太史令,「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報任安書》),曾參與一些祭天地、求神仙、占星等活動,也受了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但他在寫歷史時,則重人事,並不著意宣揚天命,而強調事在人為。他還揭露漢武帝迷信求神,「終無有驗」(《封禪書》)。

司馬遷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樹立獨具特色的史學旗幟。整部《史記》就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上文提到的內容都包括在其中。他的一家言,尤以思想觀點為最突出。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司馬遷卻強調六家各有長短,主張兼收並蓄,《史記》對各家都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漢武帝專制獨斷,嚴刑酷法,而司馬遷主張寬政,揭露當時官場「面諛」、猜忌、貪酷、「醇謹」等種種風氣,批判酷吏貪狠,頌揚游俠仁義。

《史記》在歷史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描寫人物尤為突出。它所寫的信陵君、廉頗、藺相如、項羽、李廣等人物真實而生動,並反映出歷史的重大問題。因此,引起人們百讀不厭。歷來劉向、揚雄、班彪、班固等都評它為「實錄」。的確,司馬遷據實寫史事和人物,無論是行文或描寫,還是寓論和發議,都從實不虛,真實而不誇飾。這是《史記》之所以是歷史著作而非文學作品的關鍵所在。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