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創業是誰提出來的
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很宏觀的政策方向,對我們個人沒有直接影響,甚至連間接影響也很少。
說好聽點這是政策,說白了就是一顆糖丸,一場作秀。
「創業」與「創新」從來都不是大多數人能做的事情,把這兩個概念和「全民」摻合起來既不搭調,也不可能。
從世界其它國家到國內,創業的成功率從來都很低,大部分人的能力並不適合創業,尤其不適合管理大中型企業。讓「大部分人」去創業純粹趕鴨子上架管趕不管摔。也許從宏觀角度來說這個政策可以讓一部分創業失敗者轉換為中低層管理人員,但對個人來說,創業帶來的損失與傷痛多半得不償失。
當然在創業方面,我們國家確實做出過一些努力,比如降低公司創辦門檻,簡化審批流程,推行小微企業貸款、規劃具有政策傾斜的產業基地等。這些政策與措施對經濟發展無疑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我更希望這些政策能有所針對,而不是把大量缺乏創業能力與經驗的「全民」生拉硬扯進來。
尤其是大學生創業,在這個階段的人不但缺乏創業能力,就連基本的工作能力都成問題。所以針對這個群體更應當以培育社會經驗為主,將這些創業公司作為一個區域性的模擬模型來運營,避免直面殘酷的社會競爭,做好後備緩沖措施,不要指望孩子們一下子作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來。也不要指望大部分孩子一上手就去當老闆,更多學生應當從職員做起,從某一個工作環節開始,然後在這個模型中逐步升級為老闆,為以後的社會歷煉做好准備。
下面再看看「創新」。
這個老生常談已經快把人們的耳根磨爛了,可是現在的創新景象依然慘淡,山寨產業反倒異軍突起,為毛!?
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這個:為什麼很多創業公司缺乏創業精神和產品意識?
創新沒能帶來收益,還會遭遇損失,甚至追責過程繁瑣昂貴,傻子才會去創新!
在文藝領域,文學、美術、音樂作品都是一經推出自動獲得版權,包括我在這里寫的這些文字,不需要任何手續,只需要有撰寫時間證明,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去法院尋求公正。可是一到發明創新領域,需要被保護還需要掏錢買專利!掏錢也就罷了,打官司還要另外掏錢!打官司另外掏錢也就罷了,賠償還資不抵債!
即使你有些發明天分,你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會去「創新」么?
中國有一大堆寫手、作曲家、畫家,但卻沒有一個能進入公眾視野中的「發明家」!為什麼?
就五個字:出力不討好!
這五個字不解決,所有的創新願景都是胡說八道,「全民創新」更是無稽之談。我們「鼓勵」了那麼多年創新,出台了那麼多「政策」,開了那麼多次會議,卻沒有一次能觸及到問題的核心與實質。
2、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李克強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是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
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哪一年提出來的?
2014年9月。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自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的講話,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
此後,他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國務院常務會議和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等場合中頻頻闡釋這一關鍵詞。
在職場的注意事項:
把工作和生活分開。在職場工作的注意事項之一就是要把工作和生活分開。職場上是你工作的地方,工作可以彰顯你的人生價值,工作也可以讓你更快樂。
所以在工作的時候,就要認真地工作。而生活是你的人生,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但是在職場工作時就應該把生活分開,千萬不能混為一談,免得公私不分。
不要濫用工作職權。在職場工作的注意事項之二就是不要濫用工作職權。職場工作,你總會有些小小的權力,作為職場人一定要慎重對待手中的權力,千萬不能隨意濫用工作職權,因為假如你濫用職權的話,你有可能會觸犯法律,也有可能會損害你的名聲,所以實在是劃不來。
4、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你的啟示
個人要勇於創業。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捉機會,並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提升服務,專實現其潛在價值屬的過程。個人要善於創業―――把握市場、認識自我,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式。更要勇於創業―――大多數人、尤其年輕人都會萌生創業的沖動,產生創業的夢想,但由於害怕失敗的心理在作祟,很多人不敢邁出創業的第一步。互聯網使我們真正進入一個「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為大眾創業提供了無限的機會,但如果不能邁出創業的第一步,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可能。
5、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誰在什麼時候提出來的思想號召
2015年李克強總理。
2015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
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給予特殊強調,這絕不是偶然的。在去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第一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5)全民創業是誰提出來的擴展資料:
開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必須抓住「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兩大著力點。
如果說簡政放權是激勵市場活力,鼓勵大眾創業的先手棋,那麼制度建設就是連環炮。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法無授權不可為」;明確「負面清單」,「法無禁止皆可為」;出台「責任清單」,「法定職責必須為」。
要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順利過渡到經濟新常態,必須加大創新力度,從過去依靠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6、中國夢,全民創業指的什麼?
這些年,朋友圈裡涌現了一大波青年創業者。放到若干年前,我大概會很熱心地傾聽他們的創業計劃,與他們切磋思想,徹夜長談人生之夢以及35歲退休後怎麼玩耍的話題。但如今,我對這類創業狗已經沒有多少興趣搭理了。
創業作為一個「話題」,它的邊際效應在我這兒下降得非常快,幾乎接近零點。數年嘈雜的時光磨礪,已足夠讓我對他們說一聲受夠了——「我沒心情繼續和你聊創業的廢話」。這倒不是因為我變了,而是創業者變了、社會環境變了。
我知道我的觀點註定會遭到朋友們的反駁。此時此刻,正是投身創業的最佳時期。他們指著我的鼻子說:你抬起狗眼看看,國家各級政府都出台了鼓勵創業的政策,資本正大量流入微創業領域。到處都舉辦創業比賽,天使投資人當場就拿投資當獎杯給頒發了。北京的那些錢熱得發燙的VC整天發愁,著急啊,愁找不到好的項目。如今一疊商業計劃書一秒鍾幾十萬上下,這個大好時候來黑創業者,你什麼意思啊你……
面對這些話,我註定無言相對。中國今天的創業者人多勢眾,是個不爭的事實。我翻閱過某機構的中國投資年度報告,一年前的數據顯示:活躍在中國的中外創投機構共管理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資本存量達505億美元,本土投資機構在其中站到超過五成的比例。過去的十年以來,創投資本總量每年平均增長17%,近年來的行業分布集中在教育、電商、網路幾大板塊。其實,創業者們的扎堆,很大程度上是試圖擠進一些熱錢快速流進的熱門行業。他們那種對於看得見摸得著的跨國資本的臨場感和財富狂熱,是容不得如我這般的局外人有絲毫指謫的。
當然,你拿了風投,你霸氣上市,你圈到錢你就最大。這是中國人對真理的馬基雅維利式認知方式——成者為王。但人們一直忽視了媒體的鎂光燈效應,只注意去看那幾個成事兒的明星創業者,對不怎麼成功的創業者則選擇性失明。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創業者能撐得到多久呢?據統計,他們的企業壽命一般在2至3年,很多在1年之內就歇菜關門。你要知道這些人其實沒有機會去找天使投資人,他們所謂的「創業」約等於80年代的個體戶,自給自足,小本經營,一旦賠錢就是傾家盪產。
既然談及過去,不妨略作回顧。三十多年來,中國大陸的創業風潮有這么幾次,一是改革春風才吹滿地的80年代,最大規模的一次創業潮發生在1992年「南巡講話」以後。由於某些歷史原因,當時的社會走向並不明朗,不少人對市場經濟前途表示堪憂。鄧公講話後,大家一顆定心丸落肚,趕忙下海創業找錢。這一趟潮流,折騰出不少著名企業家。隨後,我們進入了世紀之交最初的互聯網泡沫時期……這幾波浪潮折騰出來,或者叫「剩」到今天的企業家,說真的,基本都是婦孺能知的名人。而那種「時勢造英雄」的強烈時代感,據說在用「互聯網思維」打造商業新潮流的今天,又再度來臨了。
「互聯網思維」,這個我挺煩的詞,幾乎成了今天咱們進入「全民創業時代」的一聲官方號令。但它這真的和互聯網那麼有關嗎?並且,為什麼年輕人一定要去創業?做生意不靠互聯網就一定歇菜關門?這些問題的答案其實是無解的,因為它們本身就屬於偽問題。鼓勵創業這個事兒,由於特殊國情,在中國說到底還是算個政府行為。一來,企業的增加可以增加稅收,二來可以吸納就業人口,或者說消化無業閑雜人員,讓社會稍微消停穩定一些。凡此種種,都是政治任務,卻未必和「互聯網思維」、「再不創業就老了」之類腦殘口號有多少真實的關聯。
眾所周知,民企和小微企業承載著一國的大部分就業崗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以德國為例,按照歐盟的劃分標准,德國將雇員人數在250人以下、年營業額在5000萬歐元以下的企業定義為中小企業。德國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德國擁有大約360萬家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9.7%,解決了國家近80%的就業。
數量如此龐大的德國中小企業,雖然營業額遠不及大企業,但卻對就業市場以及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我們也需要釐清一個問題,德國很多企業屬於製造業的傳統小企業,別說「互聯網思維」,搞不好連網站都沒一個。然而,它們卻是兢兢業業、安然存在數十年、上百年。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日本,有不少做酒類的、食物等等的小企業,歷史長達百年,但至今幾乎是沿用傳統的經營方法而活得很滋潤。
一個讓那些不具備「互聯網思維」的企業活不下去的國度,註定是一個浮躁淺薄的國度。因為,在這里,你不得不時時保持跟風,而至於你傾注精力完成的產品和服務,你所世代傳承的那些精巧技藝,並無多少人在意。不少創業者的心態就是,拿風投,A輪B輪,融資上市圈錢,賣掉離場。狀如賭徒,完全沒有半點長期經營的企業家風骨。
此心態涉及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什麼是好的創業環境。這不是說在首都的圈子裡,一群VC和機會主義的創業者在整天忙於勾兌;天使投資人、跨國資本的代理人頻繁出入各種論壇和活動,這就叫「創業環境好」?這頂多能叫熱錢流動頻繁。我們談論創業環境,涉及到歷史、文化、制度等等維度,其實說穿了也非常簡單:一是企業賦稅高不高,二是融資有多難,三是企業客觀的經營成本高不高,四是市場有多大、顧客的消費能力如何。
中國對企業的稅收一直很高,大型企業把失敗者的錢賺走了之後,又被國家收稅收走了大部分。所以錢就從創業者手中轉移到政府手中。「苦逼」的私營中小企業,目前有840多萬戶,佔全國注冊企業總數的74%,個體工商戶超過3400萬戶,1.8億多勞動力在個體私營企業從業。你知道,它們起的作用已經不僅是拉動經濟、提供就業,它們完全可以說是在幫政府維穩。這一億多人要是沒有工作,你猜會出現什麼情況。
教育部的一份官方統計說明了問題。過去十五年,每年大學畢業新生人數從一百萬猛增到700多萬,2014年為727萬人,要徹底消化這些求職者,很不容易。高盛集團副董事長施瓦茨最近說,中國需要每年新增1200萬到1500萬個就業崗位才能保持穩定的經濟及增長。那麼,這項創造就業保增長的政治任務,誰來承擔呢?機構不斷精簡的國企是不可能的,生存狀況堪憂的民企也很難指望,最後,乾脆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自己僱用自己以及小夥伴。至於企業稅,國家是不會減的,人力成本,這些年一直是增高的,屌絲們的消費能力,不用說也知道是下降的。
但最起碼,人人暫時有工作,失業率統計數字直線下滑。這個辦法真是省事。國家要發動一場「全民創業」的人民戰爭,其真諦與深意,盡在於此。高度總結也就一句話:你們自生自滅吧。
7、國家為什麼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1、創業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於每個人心中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種子」。推動發展,不僅要解放社會生產力,更要解放社會創造力。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3億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中間,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試想一下,如果13億人的創新創造潛能充分釋放出來,那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2、從自然稟賦看,創新是中華民族的固有氣質,中華文明5000多年生生不息,源於中國人民自強不息、敢於創新的稟性。從歷史經驗看,新中國開啟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大門,改革開放更是點燃了人人創業創新的火種,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到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放開集體經濟,發展私營經濟等,都是著眼於調動千千萬萬人的積極性創造性。
3、從發展階段看,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增長動力在減弱,資源環境約束在加劇,要素成本越來越高,必須走轉變發展方式、提質增效升級之路。中國要在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格局中占據主動,必須靠創新。世界上資源有限,而人的潛力無窮,這就是更大范圍、更高水平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哲學意義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解放生產力,更是解放人自身的創造力,實現人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4、從時代趨勢看,中華大地正在興起新的創業創新熱潮,出現了以大學生等90後年輕創業者、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草根創新、藍領創新、創客、眾創空間等新的形式層出不窮。創業創新正在成為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息。
5、從客觀條件看,人們消費需求多層次、多樣化,需要更多的解決日常生產生活難題、形成新產業新業態的產品和服務。從制度環境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引導和鼓勵市場主體加快創新,促進創新要素在更廣范圍內加快流動。
(7)全民創業是誰提出來的擴展資料:
李克強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最早是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當時他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此後,他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各種場合中頻頻闡釋這一關鍵詞。每到一地考察,他幾乎都要與當地年輕的「創客」會面。他希望激發民族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府工作報告中如此表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在論及創業創新文化時,強調「讓人們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精神追求和自身價值」。
參考資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