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互聯網創業史

互聯網創業史

發布時間: 2022-06-19 01:22:29

1、你認為馬雲跟劉強東誰的創業經歷更為波折?

據介紹,馬雲從高考到創業,先後經歷了九次失敗。剛開始創業的時候,馬雲成立了一個煩心事兒,四處拉業務, 每月的營業收入只有200多元,而房租就要700元,入不敷出。後來馬雲在收債的時候。正好接觸了互聯網,所以決心開發互聯網業務。他和杭州電信合作 , 最終因意見分歧較大 而分道揚鑣。後來他又和妻子,兄弟及親朋好友借了兩萬元錢,才搞起了阿里巴巴。

2、百度首次披露創業史,這么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麼?

百度九月二十一日宣布,二十三日正式上線,反映百度創業20周年的首支紀錄片《二十度》。將二十年濃縮成五十一分鍾,講述百年夢想中的五分之一。一周時間,播放量達二百三十五萬……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與七劍客成員、現任高管,共同講述他們創業始末,道出百度發展的過去和未來。

百度通過這種方式,首次公開披露自己的創業史,充分展示百度的自信和大度!

用片尾的幾句話,最能說明百度這樣做的目的:知我長,知我短。修身養性,不斷完善。真正的考驗才剛剛到來,我們的最大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清醒地認識自己,清醒地認識自己的目標,無論於人於公司,最為重要……胸懷夢想,繼續遠征!

一個大企業如一艘航空母艦,怎樣設計,怎樣打造,怎樣航行,怎樣充分發揮其戰鬥力,乘風破浪會有怎樣的阻力和困難,哪裡有暗礁,哪裡是灘塗……如果你不是非常明白,如果你想借鑒一點成功經驗,如果你想避坑,實現彎道超車等等,可以百度,也可以看《二十度》。

這也是百度披露其創業史的另一個原因。

二十年的創業歷程,二十年的執著堅持,信仰不移,夢想開花。百度用自己的方式,在世界互聯網領域,獨佔一席之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吸取別人的教訓,讓自己少走彎路,應該是所有人的共識,不會有異議。付出時間,精力和金錢換來的教訓,解剖示人,需要勇氣,也是一種大愛。二十年浮沉,積淀的寶貴經驗,公開分享,百度人的自信,與日俱增。

每一艘企業航母出發的地點各不相同,他們心中想要停靠的,都是風平浪靜的港灣。歷盡艱難,也不一定都能夠順利到達。百度無疑是幸運的,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讓世界人民刮目相看。

用打造「百年老店」的工匠精神打造百度,才有了百度人「二十年,只實現百度百分之二十的夢想。」原來這還不是總結,只是一個階段的小結。

二十年對於一百年,才是一個開端。讓百度人清楚腳下的征程,任重而道遠,明白責任和肩上的使命,瞬息萬變的市場,容不得任何人驕傲自滿。總結過去,只為堅定走下去的信心,「一千年太久,不負韶華。「對百度人的警醒作用,也是其披露創業史的原因之一吧。

百度的這艘航空母艦,百年之時,會是怎樣的一個巨無霸,更是讓人期待。相信通過紀錄片的揭秘,我們都會更有信心,不負等待,值得信賴。

著眼技術,二十年的堅持,信仰從未改變,他們一直在努力。何止十月懷胎,百度AI的先進技術和成果,經過十幾年的懷胎,最終呱呱墜地,不負眾望。

對《二十度》的期待,是值得的,因為百度就沒有讓人失望過。










3、阿里巴巴馬雲創業史

馬雲創業史馬雲1964年出生於杭州西子湖畔的一個普通家庭。
1982年18歲的馬雲第一次高考失敗下學謀生,先後當作秘書、做過搬運工,後來給雜志社蹬三輪送書。一次偶然的機會馬雲在幫浙江舞蹈家協會主席抄文件的時候接觸到路遙的代表作《人生》,這本書迅速改變了馬雲的思想,馬雲從書中體悟到「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處卻往往只有幾步」遂下定決心,參加二次高考。
1983年19歲的馬雲二次高考依然失利,總分離錄取線差140分,但受《排球女將》永不言敗的精神激勵,准備參加第三次高考,因為家人反對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但決心永不放棄。
1984年20歲的馬雲第三次高考艱難過關。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離本科線還差5分,後因馬雲同專業招生不滿,馬雲被調配到外語本科專業,撿了個便宜,跌跌撞撞、搖搖晃晃進入杭州師范學院本科。
1988年24歲的馬雲大學畢業後進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當英語老師。
1988年—1995年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任教期間業余時間在杭州一家夜校兼職教英語,同時幫助別人從事英語翻譯。1995年辭去大學教師工作。
1994年30歲而立之年的馬雲開始創業,創立杭州第一家專業翻譯社-海博翻譯社。
1995年,「杭州英語最棒」的31歲的馬雲受浙江省交通廳委託到美國催討一筆債務。結果是錢沒要到一分,卻發現了一個「寶庫」——在西雅圖,對計算機一竅不通的馬雲第一次上了互聯網。 剛剛學會上網,他竟然就想到了為他的翻譯社做網上廣告,上午10點他把廣告發送上網,中午12點前他就收到了6個email,分別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說這是他們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第一個網頁。馬雲當時就意識到互聯網是一座金礦。開始設想回國建立一個公司,專門做互聯網。馬雲萌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他立即決定和西雅圖的朋友合作,一個全球首創的B2B電子商務模式,就這樣開始有了創意。並起名中國黃頁(chiinapage)。
回國當晚,馬雲約了24個朋友做外貿的朋友也是他在夜校名義上的學生,給他們介紹,結果23人反對,只有一個人說可以試試。馬雲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還是決定干,哪怕24人都反對,他也要干。
「其實最大的決心並不是我對互聯網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覺得做一件事,經歷就是成功,你去闖一闖,不行你還可以調頭,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一樣的道理」。馬雲提起當初,贊賞的是自己的勇氣而不是眼光。
1995年4月,31歲的馬雲投入7000元,又聯合妹妹、妹夫、父母等親戚湊了兩萬元,創建了「海博網路」,「海博網路」從此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產品就是 「中國黃頁」。
1996年,32歲的馬雲艱難的推廣自己的中國黃頁,在很多沒有互聯網的城市,馬雲一律被稱為「騙子」,但馬雲仍然像瘋子一樣不屈不撓,他天天都這樣提醒自己:「互聯網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000米長跑,你必須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又要像烏龜一樣耐跑。」然後出門跟人侃互聯網,說服客戶。業務就這樣艱難地開展了起來。1996年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也就是這一年,互聯網漸漸普及了。
1996年3月因為杭州電信的實力懸殊的競爭,最後馬雲不得已和杭州電信合作,馬雲的中國黃頁資產折成60萬,佔30%股份,杭州電信投入140萬人民幣,佔70%股份。後因經營觀念不同,馬雲和杭州電信分道揚鑣,放棄了自己的中國黃頁,並將自己擁有的21%的中國黃頁股份,全數送給了一起創業的員工。
這年是1997年,這是馬雲創業生涯第一次的失敗,這年馬雲33歲。
1997年,馬雲離開中國黃頁後,受外經貿部邀請,加盟外經貿部新成立的公司,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EDI),由馬雲組建、管理,馬雲佔30%股份,參與開發了外經貿部的官方站點以及後來的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馬雲的btob思路漸漸成熟「用電子商務為中小企業服務」。連網站的域名他都想好了——阿里巴巴。互聯網像一個無窮的寶藏,等待人們前去發掘,就像阿里巴巴用咒語打開的那個山洞。
1999年,35歲的馬雲受夠了在政府企業做事條條框框的束縛、磕絆與畏首畏尾,不甘心受制於人的馬雲推辭了新浪和雅虎的邀請決心南歸杭州創業,團隊成員全部放棄其他機會決心跟隨。這年1999年,這是馬雲遭逢的人生的第二次創業失敗。
1999年1月15日,馬雲和他的團隊悄然南歸。
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家園馬雲的家中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18位創業成員或坐或站,神情肅穆地圍繞著慷慨激昂的馬雲,馬雲快速而瘋狂地發表激情洋溢的演講「黑暗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著往前沖的時候,你們都不會慌了。你們拿著大刀,一直往前沖,十幾個人往前沖,有什麼好慌的?」在這次「起事」的會議上,馬雲和夥伴共籌了50萬元本錢。並按照慣例進行了全程錄像,馬雲堅信這將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在這次會議上馬雲說「我們要辦的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我們的目標有三個,第一,我們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們要建立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第三,我們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從這天開始,馬雲開始鐵下心來做電子商務。
盡管只有50萬創業資金,但馬雲首先花了1萬美元從一個加拿大人手裡購買了阿里巴巴的域名,並細心注冊了alimama.com和alibaby.com。他們沒有租寫字樓,就在馬雲家裡辦公,最多的時候一個房間里坐了35個人。他們每天16-18個小時野獸一般在馬雲家裡瘋狂工作,日夜不停的設計網頁,討論網頁和構思,困了就席地而卧。馬雲不斷的鼓動員工,「***一響,你可不能有時間去看對手是怎麼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又告誡員工「最大的失敗是放棄,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大的對手是時間」,阿拉巴巴就這樣孕育、誕生在馬雲家中。1999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直至逐漸為媒體、風險投資者關注,並在拒絕了38家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投資商之後於1999年8月家接受了以高盛基金為主的500萬美元投資、於2000年第一季度接受了軟銀的2000萬美元的投入,從而由橫空出世、鋒芒初露,到氣貫長虹、勢不可擋。直至成為全球最大網上貿易市場、全球電子商務第一品牌,並逐步發展壯大為阿里巴巴集團 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國。
從1995年接觸網路到1999年阿里巴巴問世,馬雲用了5年的時間,經歷了2次失敗才獲得了第一階段的成功。從馬雲的第一階段創業里程我們可以看出馬雲的這樣幾大品格。
1、 不甘落後、永不放棄,三次高考,二次失敗只是更加激勵
馬雲堅持不懈,必須成功的信念。
2、 反應敏銳、思路清晰,善於發現和把握網路發展規律。從
中國黃頁到阿里巴巴到淘寶到支付寶到阿里媽媽都驗證了這一點。
3、 膽大心細、一往無前。先是作為杭州十佳教師辭職下海,
然後離開和杭州電信合作的中國黃頁、離開和外經貿部合作的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EDI),一是大膽,一往無前、不留退路,二是心細,雖然離開其實心中已經醞釀了一盤更大的棋局。
4、 激情四射、魅力服人。馬雲先後離開與杭州電信和外經貿
部合作的公司,手下員工都願意放棄更好條件甘願吃苦受累追隨馬雲重新創業,當年創業的18個人至今仍然追隨馬雲發展。更能通過個人魅力和激情吸引某國際風險投資公司的亞洲代表蔡崇信放棄工作追隨,六分鍾搞定軟銀孫正義投入2000千萬美元的風投。
5、 相信自己,理智分析。馬雲對自己有超級的自信,在阿里巴巴創業的第一次會議上馬雲就預告了未來,要求全程攝影,以此作為歷史見證。很多人說馬雲狂妄,但馬雲說過自己創立海博網路的時候靠的是勇氣而眼光。阿里巴巴創業初期馬雲要求合作夥伴「用閑錢投資,不允許借錢,因為失敗的可能性極大」。馬雲很狂很自信,但相信這是他基於理智分析的結果。一個人成功一次是偶然,但馬雲99年自阿里巴巴創業成功至今的不斷發展,我們不能說馬雲只有大膽和自信,這裡面肯定還包含了智慧和理智。
馬雲的成功絕非單單因為他比我們早創業10年!也許你認為馬雲恰逢時運,你生不逢時;也許你認為馬雲資金雄厚,你身無分文;也許你認為馬雲運氣高照,你霉字當頭,但你不要忘了馬雲二次高考落榜,做過搬運、蹬過三輪、當過小販;你不要忘了阿里巴巴創業之始35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大家要集資才能創業,馬雲要靠借貸才能發工資;你不要忘了馬雲身高1米62,體重僅100出頭,中國黃頁推出之初很多人說他是騙子。馬雲的創業成功絕非偶然,那是智慧和勇氣的結晶,那是信心與實乾的結果,那是領袖與團隊無間結合。
馬雲給我們的意義更在於馬雲說過「如果馬雲能夠成功,我相信中國80%的人都能成功」,如果你能像馬雲一樣敢思、敢想、敢說、敢做、敢為天下先,那你也可能實現自己的阿里巴巴帝國

4、看了馬雲的互聯網創業史很興奮,我也想在互聯網創業,可是怎麼這么難找志同道合的創業合作夥伴呢?

我個人認為不是別人不相信你,是因為本身現在做生意就不好,更別說在網上創業,第一你自己不是網上高手,第二網上交朋友可以,但是想找生意夥伴恐怕不好找,本身網路就是虛擬的!我相信適時造就英雄,沒有那個時代,就不會有阿里巴巴的馬雲!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馬雲!我們學習馬雲的創業精神,而不是說像他那樣就有所成就,現在的社會必須想出前所未有的項目,一個新穎,大膽,有希望的想法就是一大筆財富!我是這樣認為的!希望能給你參考!

5、呂春維是誰,生平經歷是啥?

呂春維——車托幫幫主,頂尖、資深的互聯網創業先行者。

他是最早的海外華人網上購物網站之一ChinaMalls.com的聯合創始人。

他是中國電商鼻祖8848的 CEO,他是全球第一家商業化P2P流媒體公司光芒國際總裁。他是擁有千萬量級用戶的移動車主社區,社會化導航的移動互聯網公司---車托幫的創始人兼CEO。

在21世紀之初,國內互聯網市場還未成形之際,他便成為最早的海外華人網上購物網站之一,ChinaMalls.com的聯合創始人、中國電商鼻祖8848的 CEO、全球第一家商業化P2P流媒體公司光芒國際總裁。

2012年,在移動互聯網初始,他又創立了社會化導航的移動互聯網公司---車托幫,是擁有千萬量級用戶的移動車主社區,公司人稱「呂春維幫主」。

6、馬雲的創業史有哪些?

馬雲創業史的具體歷程如下:

1. 1992年,第一次創業,成立海博翻譯社,初次歷練,獲得最重要的創業經驗——不能選擇無法規模化的創業項目;

2. 1995年,創辦「中國黃頁」,與互聯網接觸,不了解資本的滋味導致失敗;

3. 1997年,加入外經貿商務信息中心,創業團隊理念相同至關重要;

4. 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七年創業鋪就阿里巴巴,阿里集團最神秘的「隱形人」蔡崇信加入阿里,資本市場核心人才助力馬雲;

5. 2000年,軟銀孫正義投資阿里,蔡崇信發揮重大作用,同年阿里首次危機——裁員,沒有盈利模式時有很多員工是危險地,同年舉辦「西湖論劍」,打造企業文化;

6. 2003年,成立淘寶網,創辦支付寶,成熟的商業項目運作;

7. 2004年,網商大會,為電子商務生態圈鳴鑼開道;

8. 2005年,阿里聯姻雅虎,名滿天下,謗亦隨之;

9. 2006年,淘寶大戰eBay,馬雲致命三動作擊敗eBay,同年《贏在中國》任評委,奠定創業教父地位;

10. 2007年,B2B上市,馬雲成為符號,但也開始沉默;

11. 2008年,做阿里巴巴雲,淘寶之後又一重要戰略,不懂技術但要會判斷技術;

12. 2009年,馬雲造節「雙十一」,線上狂歡;

13. 2010年,拆支付寶,無法遏制的負面輿論,同年阿里巴巴實行「合夥人制度」,與港交所隔空辯論;

14. 2011年,阿里巴巴供應商涉嫌欺詐,阿里集團誠信反腐,將傷口給別人看,同年,拆分淘寶;

15. 2013年,布局物流,成立「菜鳥」;

16. 2013年,余額寶誕生,進入艱難的領域;

17. 2014年,阿里巴巴移動新布局,從IT到DT,這一年,阿里上市,全球市值最大互聯網公司誕生。

7、騰訊的創業史,誰能告訴我????

馬化騰創業史:騰訊成功的秘密

從當年5條電話線和8條台電腦所組成的區域網,到今天為近3億注冊用戶提供基於QQ的各種通信服務,從5萬元起家,到2004年6月上市後的8.98億港元身價,從一位軟體工程師,到中國即時通信業務的開拓者,騰訊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把自己與QQ聯系在一起。QQ業務發展所帶來的資本膨脹並不能改變馬化騰一貫低調的行事風格,他寧願把自己當成網民。
他說,只有按照網民心態做事,才能推出更加符合用戶需要的業務。

馬說: 在我的生命中,除了工作之外,現實生活中其他事情很少能使我產生興趣。我對任何事情都很專注,專注使我獲得了前進的動力。

在上大學之前,我非常喜歡天文和地理,家中到處都是有關天文和地理的雜志。但讀大學之後,我發現這些樂趣離現實太遠了,我開始從編寫軟體和研究計算機網路中體會到樂趣。我發現自己面對網路是如此興奮,並且網路使我結交了更多的朋友,這些朋友甚至現在還是我重要的合作者。

畢業後,我在潤訊公司申請了軟體工程師的職位。在1990年代時,潤訊是中國尋呼市場中名列前茅的公司,擁有幾百名軟體工程師。在大多數工程師看來,開發出更高深的軟體或許可以證明自己的智力,但我認為寫軟體並不是自娛自樂的事情,必須使更多人應用才有價值,即使我自己只扮演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

1998年,我看到了基於Windows系統的ICQ演示,這引起了我的靈感,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在中國推一種類似ICQ的尋呼、聊天、電子郵件於一身的軟體,我注冊了自己的公司,公司啟動資金來自於我以前的炒股所得。經過3個月的開發後,OICQ系統終於可以上市,但是伺服器託管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我們曾經考慮以60萬元將OICQ出售,不過,幸虧我們將它留下來,因為我漸漸的發現做互聯網並不是純粹掘金。

OICQ令大多數用戶和投資商愛不釋手,騰訊公司成立不久便獲得來自美國IDG和香港盈科數碼的220萬美金風險投資,此後更名為QQ。我意識到,一種不斷優化的商業模式和持久的經營理念,才可能使公司走得長遠。

2001年時,國內新浪、搜狐、網易等網路公司已經做成規模,通過上市獲得了新的資本支持,並且這些網站通過推出收費業務加快贏利。可是騰訊並不具備擴充資本和推行收費業務的條件,因為我們畢竟是一家只有18人組成的公司,又缺乏現成的收費渠道。當時QQ注冊用戶已經達到2億,但公司出現資金緊張,市場曾一時盛傳QQ將收費或者停止服務的消息。

中國移動推出的「移動夢網」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狀態。我想到通過與運營商「二八分賬」的協議實現業務增長(運營商20%,騰訊80%),這就是移動QQ的誕生。2002年,移動QQ佔到騰訊公司整體業務收入的70%,我們又推出了非常QQ男女、彩鈴、圖片等服務形式,用戶反映很好。與此同時,我們改善公司治理結構,並不斷優化商業模式,曾6次修改商業計劃書,就是為了使騰訊獲得更多的資本支持。

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主板上市,這使得我們在獲得了穩定的資本支持。下一步我們就是繼續以較低的成本開展新業務,並且在新業務和功能方面通過即時通訊增加客戶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這是我們和其他國外工具競爭的籌碼。對於騰訊而言,3億的注冊用戶發展業務的基礎,我們甚至可以發展電子商務,在客戶端推出C2C多種功能。不斷地滿足網民們更多的需求,這大概可以算得上我的夢想吧。

過去幾年中,關於憑借即時通訊軟體QQ崛起的深圳騰訊,坊間談論最多的,並不是它如何及為何成功,而是有多少人打過它的主意——不乏有網路業高管樂意回憶說,自己的公司曾在什麼價位上試圖買下騰訊,但最終失之交臂。

此類故事的最近一個版本是這樣的:2004年,當時正意氣風發的陳天橋找到騰訊掌門人馬化騰,發出了合並兩家公司的邀請。陳建議:我做董事長,你做CEO,我們立刻就能夠統治中國網路業。

但馬回答說:我不必跟你合作,兩年之後也會稱雄於中國互聯網。

這顯然是一次別有意味的回絕。富有符號意義的,傳聞的兩個主角,正彷彿中國網路界的兩極,陳天橋「疾如風、侵略如火」,馬化騰則「徐如林,不動如山」。可在對答之間,後者顯得遠為富有底氣。

如果樂於「接受」如此戲劇性的傳聞,馬化騰不會是馬化騰。2006年春節前夕,素少面對媒體的他在與《環球企業家》的獨家采訪中聽到此事,一改不溫不火的形象,打斷記者,聲音不高但用力的說:「沒有,絕對沒有,我不可能講這個話,這是瞎傳的。」

但這無礙於行業內已經形成新的心理期待。在為數不少的業內人士心中,騰訊已經從沉默、被動到隨時可能被收購的配角,變為兼具強勢與野心的下一個主角了。如IDG的合夥人李建光就毫不吝惜對其贊美之詞:「如果把中國的高科技公司排一排,騰訊在我心目中肯定可以排到前五位。」李所在的IDG曾在1999 年為騰訊提供110萬美元的第一輪融資,如果其20%股份保留至今,市值可達35億港元。

騰訊最近的成績單是:2005年第三季度,它獲利960萬美元,而同期新浪和搜狐的利潤分別則為910萬美元和800萬美元。

如果只是不俗的贏利能力,騰訊不會在業內被套用上一個殊為少見的形容詞——「可怕」。在觀者眼中,騰訊的巨大能量在於,憑借QQ的強大黏性,騰訊無須創新,只要模仿其他領域的成功者,再將QQ的用戶引導過去,就大功告成。這種絕對的優勢,是盛大乃至新浪等所有競爭對手都望塵莫及的——或者說,它讓一些人想起了微軟。

看好QQ,還是馬化騰?

「城頭變換大王旗」,如此形容中國網路業,一點也不誇張。在這個不過十年歷史的行業,它已經換過多個代表人物:最早,「那個人」的名字是張朝陽,隨後是王志東,很久之後變成了丁磊,近兩年又變成了陳天橋和李彥宏......每次更迭,標志著的還不止是新星升起,而是一個行業的戰略轉移。

在這個風流沉浮的群落,馬化騰始終是最少被描繪的角色。向騰訊內、外探問對於其人的評價,所能聽到的不過是低調、專注、謹慎等寥寥數語——似乎過於平淡。甚至長期關注網路業的人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看好騰訊,是因為它有QQ,但對馬化騰這個人,不是太有把握。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QQ為何成為了倍受推崇的焦點?

一定程度上,觀念的轉變源於業界對自身行業的認知。此前,無論參考美國經驗還是檢視中國現狀,即時通訊軟體都不過是網路眾多服務中的一個細分。但當互聯網實實在在地創造了價值,人們有所依憑的進行思考,得到的一個樸素智慧是:誰能鎖定用戶,誰就獲得了無窮的贏利可能性。

而這正是騰訊最為擅長的。QQ的注冊帳戶總數近5億,活躍帳戶數為1.8億,同時在線人數近2000萬——來自CNNIC的數據,到2006年初,中國只有1.1億網民。也就是說,平均每5個網民,就有一個正在使用QQ.可資比較的是,盛大的網路游戲《傳奇》最為成功時,同時在線人數不過百萬。在分析人士看來,依靠這款中國網路業絕無僅有的「殺手級產品」,騰訊幾乎可以進入互聯網上任何一個領域,並獲得足夠量級的穩定用戶群,這也就意味著更多的收入。

這讓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把馬化騰的7年創業生涯總結成一個童話:用前3個月發明一台「永動機」(或許你應該叫它「永動企鵝」),然後坐地生金。

但從童話到現實,之間擺著這樣幾個問題:為什麼是騰訊的QQ而不是其他網路應用具備如此人氣?為什麼即時通訊軟體這種在世界其他市場沒有盈利方式的產品,在中國很賺錢?為什麼在包括微軟的MSN messenger在內的近40款軟體覬覦QQ的位勢如此長時期,它仍能占據60%以上市場份額?

答案系於馬化騰。這個35歲、清瘦、一天要吸一包煙的潮州人,顯然沒有外界看到的那麼蒼白。不溫不火的姿態背後,他像富有競爭性的完美主義者一樣掌控著騰訊。對於那些讓他不滿的產品,他不會掩飾失望:早年推出的門戶「做得很爛」,一度與QQ捆綁推出的郵箱系統「我自己都不願用第二次」,無線增值業務缺乏創新則讓他「很慚愧」......這種不滿足讓他仍頗為微觀地參與管理。

因不事外交,他只把工作分為兩部分:內部看「人的問題」,外部看「未來做什麼」。兩相結合,結果就是他會每每參與到新業務線的孵化。而每天工作的間隙,他會把IT類網站看上幾輪,一旦發現什麼合適的創新,就想辦法移植到騰訊來。除了工作,馬幾乎沒有其他愛好,即使婚後,他仍時常加班到深夜。他甚至是企業家中極少樂於表示自己不愛讀書者:「管理方面的書,知道了也就夠了。不會因為你知道,企業就能變得怎麼樣,還是得看你做的事情。」

這種努力的結果是,騰訊已經成為網路這個以混亂著稱的行業里,相對運營最規范的公司之一。一家規模遠小於騰訊的新興網路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騰訊的合作態度相當謹嚴:他們不是簡單的使用對方的資源,而是會非常仔細的與對方討論,這個產品對用戶的價值是什麼?雙方怎樣合作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除去完美主義本色及對工作的偏執,馬化騰極盡精明:在網路業內最容易被跟風的一些問題上,他總能保持反大眾智慧的思考。

——比如當越來越多的即時通訊軟體選擇與競爭對手實現互聯互通,騰訊卻不準備太早順應潮流。馬化騰並不否認前端軟體的開放並非難事,但讓他不作為的原因是:QQ後台的軟體非常復雜,需要6000台伺服器協同工作,開放帶來的不是服務的豐富,反而可能破壞自身的穩定性。

——比如是否應該通過對個人品牌的打造來宣傳公司?他說,除了性格,自己保持低調最主要的理由是「沒有這個需要」:多數網路公司要靠宣傳讓中國移動這樣的企業用戶重視自己,但騰訊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品牌必須建立在產品和服務上。只有騰訊需要到大學校園里招聘時,創始人的拋頭露面才是必要的。

——比如為什麼沒有從眾奔赴納斯達克上市,馬化騰也有選擇:「承銷顧問里,六家建議在香港,四家建議在納斯達克,三家建議兩邊同時上,搞得我頭都大了。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比美國低,但如果我是香港的龍頭股呢?」

事實證明,這個選擇效果不錯:2004年6月16日在港上市以來,騰訊的股價穩步從4港元升至10港元。其市盈率達36倍,遠高於在美國的網易和新浪。甚至丁磊也給他發簡訊說,准備炒一炒騰訊的股票。

學習者

在騰訊內部,有這樣一種說法:在管理一家大企業方面,馬化騰可能比不上楊元慶,但如果給他們同樣的資金去創業,馬的勝算則很大。

雖然這種判斷主要建諸於對公司創始人的信任,但同樣重要的是,馬化騰對市場的敏感度、對同類產品的學習能力,在中國網路界算的上相當突出。簡言之,他懂得該學什麼,並懂得在學到的東西里進行什麼改進。

在深圳大學讀書時,馬化騰的「偶像」是在UNIX、C語言方面的大師級程序員(「那時候還沒有Linux」),不過他最早展現出的才華,卻是將個人愛好與市場動向的結合:1994年,還在潤迅公司做軟體工程師的他看到電腦板卡市場火熱,結合自己炒股的興趣,開發出「股霸卡」,一度在深圳的電子市場賣到斷市。

同樣的邏輯,發生在QQ的誕生過程中。作為潤迅的開發部主管,馬化騰看到以前在網路上認識的丁磊組建了網易並初見成績,這讓他下定決心創業。1998年底,27歲的馬創辦了騰訊,而3個月後他所推出的OICQ,正是其以往熱愛使用的ICQ的一個翻版。

關於OICQ(也就是日後的QQ)與ICQ的關聯,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兩者間的差異。雖然ICQ成名久矣,但它不乏弊端:比如,ICQ的全部信息存儲於用戶端,一旦用戶換一台電腦登陸,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與在線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戶提供的信息尋找好友。

這時的選擇足以體現馬化騰的特質:如果他只是一個技術人員,或許最令其興奮的,不過是編出一套伺服器端信息保存的程序,但他所做的,是將前後兩端的功能按照用戶的需求有機結合。因此,OICQ甫一誕生,就具備離線消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通過在線用戶名單隨意選擇聊天對象,它甚至提供個性化的頭像——直到幾年後,QQ最強有力的競爭者MSN messenger終於擁有了類似的功能。

這些看似細微的差異,至少在一個方面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當互聯網通過網吧形式在中國全面鋪開,把信息存儲於伺服器而不是用戶電腦的特色,讓 OICQ成為了每台電腦桌面上的必備軟體,也幾乎是每個來網吧的人第一時間要激活的工具。這讓騰訊在不到一年間擁有了500萬名用戶——一個ICQ在中國從來沒有獲得過的成績。

而這一利眾服務的負面效應是,在缺乏可借鑒的贏利手段的情況下,騰訊缺錢。隨著用戶的增加,騰訊所需要的伺服器數量不停增長。這一度迫使騰訊減少放出用戶賬號。

雖然QQ和新浪、8848們一樣是直接拷貝海外的網路模式,但比起找到贏利手段的門戶和電子商務,即時通訊領域的出路要局限的多:即使是ICQ,最終也不過委身於美國在線。這一背景最大的影響是,騰訊融資很難,而且對自己的前景很難判斷。

馬化騰曾試圖作價60萬賣掉OICQ,但找不到買家。即使最終獲得了IDG和香港盈科總共220萬美元的投資,代價也頗高昂:足足讓出了40%的股份。

220萬並不夠花,甚至帶來了麻煩。參與投資的一方香港盈科對騰訊的態度模稜兩可,看到投資除了被用來買伺服器外幾乎見不到回報,甚至騰訊又回過頭來借錢,它不知該如何舉措。這種既不願進一步投入,又不願退出的狀態僵持了幾個月,幸好IDG推薦了曾與其在myweb.com項目上有過合作的南非的 MIH集團,讓盈科得以在2001年6月以126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所持騰訊控股20%的股權悉數出售——在網路泡沫破碎後的當時,頗為理想。

關於這次糾纏的融資,馬化騰有一個非常執行層面的反思:「關鍵是要盡量搞清楚,每個投資者對公司發展是有益的還是阻礙。」

MIH進入時,騰訊幾乎已經到了盈虧平衡點,這算得上一個不小的奇跡。或者說,在當時,QQ已經體現將巨大用戶群轉換為收入的潛能。但不可否認,將這種潛能釋放出來的,依然是馬化騰的學習能力。如在網路業普遍講求免費的階段,他模仿聯眾建立會員制,將免費和付費用戶的服務區分開來。「當時我們想,只要有1%的用戶付費,就會非常可觀。」馬化騰說,實驗下來,樂意付費者足有幾個百分點。而當並不玩韓國網游的馬看到游戲里的個性化形象這個概念,隨即心領神會地將個性虛擬形象移植到QQ上,也就是後來的QQ秀。2005年,第三代QQ商城甫推出,就有180萬一天的銷量。當然,最重要的一個決策是,拿到投資之後半年內,馬化騰已經開始嘗試無線增值應用的可能性。

到2001年底,騰訊已經實現了千萬元人民幣的規模,而在2002年這個互聯網的寒冬期,騰訊的利潤達到了1.44億元。就是從那時起,表示有意收購騰訊者不絕於縷。但馬化騰稱,多年來真正與騰訊談過合並的,只有王志東執掌時期的新浪。

QQ的溢出效應或潛在危機

基礎立穩後,就像多數公司一樣,騰訊開始擴張。與其他公司略有不同的是,QQ的社區優勢讓騰訊的擴張顯得頗為順利。

「競爭的時候,我們可能比對手在推廣方面節省成本,」馬化騰並不否認QQ的溢出效應,雖然他也表示:每個產品還是會面臨具體的競爭,如果具體產品做不好,任何促進作用都沒用。如騰訊在面對MSN競爭時,曾用騰訊通RTX切入企業級即時通信市場,但因為經銷商違背規律的收費,以及產品本身未能將QQ的優點全部吸收,市場反響勘稱平淡。

如果我們將QQ的成功與其他服務的興起孰因孰果這個問題放在一邊,或許還有一個更為恰當的問題:QQ最大的危機埋藏在哪裡?

正如近兩年明顯表現出來的,QQ的用戶群,其實正態分布在一個區間內:他們通常年紀不大,以娛樂為使用QQ的首要目的。這些用戶,也許隨著年齡和身邊人群的變化,會轉移到其他即時通訊軟體上,比如MSN messenger和Google Talk.這個意義上,騰訊的問題類似於一家兒童用品公司:小孩子總要長大,重要的是新生代是否依然選擇你?

因此,如果說騰訊一直以來,而且顯然也是未來持續的工作,那就應該是通過提供新的服務,保持新鮮感,獲得新的用戶源,以及為那些可能轉換的用戶找到不換的理由。

從這個角度,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騰訊會在2005年3月收購著名的郵件客戶端軟體Foxmail.比起QQ,Foxmail的用戶數量不過500 萬,而且在網路業,收購用戶的成功概率實則非常低。馬化騰真正看重的,仍是Foxmail團隊在郵件技術方面的積累:每年新增的網民數都是兩千萬左右,如果其中一部分人同時使用QQ和騰訊的電子郵件,那就是給他們上了雙保險。

到目前為止,這一收購仍在整合之中。對於Foxmail的原有團隊,從客戶端郵件處理技術變為伺服器端的電子郵箱技術,需要一個轉化過程。但可以確定的是,騰訊一定會推出搭載於QQ的大型郵箱。雖然馬化騰也不得不承認,此前騰訊推出的捆綁在QQ上的郵箱是一次敗筆,但「使用過它的帳戶超過1億」—— 如果下一款信箱足夠優秀呢?(提示:有太多網站太久沒有從使用體驗角度升級自己的郵箱系統了。)

硬幣的另一面是:騰訊的人自覺不自覺的產生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惰性。作為人性,它的確很難連根排除。所幸,馬化騰說自己會保持這方面的清醒:「如果領導人意識不到的話,我們就麻煩了。」

2005年第三季度,騰訊在無線增值上的收入為1.212億元人民幣,即使考慮到因為騰訊與中國移動在「161移動聊天」方面的合作方式改變,導致其每月收入下降不少,這仍意味著,它在無線方面的高增長期已經過去。

雖然現在無線增值業務只佔該公司總收入的30%左右,騰訊並非不能安於現狀。但其症結並不令馬化騰舒服:QQ的成功,讓QQ之外的SP業務線壓力不足。

為此,2006年1月,騰訊收購了做廣告媒體投放起家的JOYMAX.他認為這只團隊的最大價值是他們真正理解如何最精準有效的推廣產品:「你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無線業務的簡訊,其實這後面很有學問。比如100萬的預算,投在哪家電視台,哪個檔期是最有效的。他們可以做到比電視台更清楚收視率。」

布局

在圈定用戶的基礎上,馬化騰的盤算是:「我們做的這些服務反過來讓騰訊的社區有別於其他的競爭對手,現在人們用的QQ,已經不是一款軟體,而是各種各樣的服務。別人就很難全方位打你。」

這是一個聽起來接近真理的表述,但擺在馬化騰面前的,彷彿歷史的一種重現:2000年以前,對於新浪、搜狐們來說,即時通訊軟體是副產品,不會用盡全力去投入,所以在這個領域它們打不過騰訊。當它們真正意識到重要性,重新積累此領域的經驗,QQ的先發優勢已經形成。而現在,騰訊染指其他領域,它如何保證自己不出機制,或者說意識上的問題,錯失重要市場?

馬化騰的對策,是一種明知自己是後進者而為之的韜略。判斷一個項目時,騰訊先看長期來說對用戶有沒有價值,再看自己是否擅長,最後看團隊。通常而言,能獨當一面的人總是缺乏的,這個時候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培養隊伍——比如網路游戲和門戶,騰訊用了兩年時間准備,這被馬化騰稱為「入門」。

以戰養戰,且對長線業務充滿耐心,就解決了甚至連騰訊內部都有過疑問:產品線拉的過長怎麼辦?

「大家不是平等的優先順序,是錯開的。」馬化騰說,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再想著田裡的,這個業務做起來,需要其他業務養,它成熟後再養別的業務。

2003年12月,騰訊推出自己的門戶網站,發布時,看好它的人不多,或者說,當時依然看好門戶概念的人不多。但馬化騰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一個最切實的理由是,他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增值服務(比如網路相冊)無法在客戶端充分施展,而且,網路廣告的收入將長期穩健發展,這不僅關繫到收入,也是較高市盈率的保障。

騰訊創立之初就曾做過門戶網站,但在資金無多的情況下,迅速放棄了。但他一直沒忘記這個想法,而且在贏利之後經常會去算,一個兩三百人的編輯隊伍需要多少成本,騰訊是否承受的起。但真正的問題仍是無形的know-how:怎麼確保在發生重大事情的時候,立刻在騰訊上做出反應?用戶關心是哪些內容?如何第一時間傳遞給最需要該信息的人?怎麼通過新聞服務來改善用戶對騰訊的印象?

大約用了兩年時間成為「專業選手」,現在所能看到的成績是:QQ門戶在所有中文網站的流量中名列第五,僅次於百度和三大門戶。

2003年同時進行的,是對網路游戲的摸索。馬承認,在這個領域騰訊的動作比較晚,當時盛大、九城已經成績不俗,整個市場上有百餘家公司希望通過網路游戲淘到一桶金。

未能免俗,騰訊在考察了一圈之後,首先選擇了從韓國代理游戲,未見成績,但積累到了心得:一則,馬化騰明確了,這件事必須自己能夠控制住進度,也就是說,研發必須自己做。二則,現在沒有開發大型網游的基礎,所以退而求其次,從棋牌游戲入手。

這次啟動項目,他只用了4個人——這正是現在騰訊內部很常見的孵化器。短期目標是,通過兩三個月就推出產品,把傳統的棋牌游戲加上比較強的用戶感,再和QQ結合起來,測試效果。僅用了一年時間,QQ游戲就風頭直逼棋牌游戲領域的傳統霸主聯眾,當前同時在線帳戶數達188萬。而長期目標則更富有雄心:在沒有游戲內容的情況下,先把大型網游的框架做起來,比如大型游戲在後端伺服器的支撐。隨著《QQ幻想》的推出,基本上也宣布了在此方面積累期的結束。

在進入網路游戲和門戶之後,2004年,QQ陸續集成了音樂、網路廣播和視頻服務,一旦視頻傳播成為互聯網新的主流,QQ很可能成為一部分人首選的收看終端;而2005年下半年,騰訊先是進入C2C電子商務領域,隨後聯合Google進入搜索市場——鑒於它幾乎進入了所有已經成熟的網路業務,你完全有理由將馬化騰的QQ理解為一個網路版的通用電氣:隨時將賭注放在哪些有望增長最快的領域。

把一個最常見不過的問題——三、五年後的騰訊會是怎樣的?——拋給馬化騰。

這個會讓多數CEO虛幻暢想的問題,讓馬低下頭,沉默了幾秒:「三年後,網游和無線差不多都是100個億,但網游應該會遇到瓶頸了。廣告30來個億,搜索是幾個億,再久一點搜索才會跟廣告持平。」根據對數字的測算,他對3年後公司的要求是,做到休閑第一和大型網游前三。

至少對於網路游戲領域的看重,顯得有些落伍——即使曾經的網路游戲霸主盛大,在看到這一市場可能遇到的發展瓶頸後,都已展開了大轉移。但馬化騰更樂於先拐一個小彎:找到政策限制性較小的游戲領域,比如音樂網游、電子競技等。馬指出,雖然以前這方面並沒有極為成功的產品,但因為成本低,經營周期長,其利潤率,反而應該高於大型網游的平均水平。

馬化騰承認,如果說當前騰訊最大的瓶頸,是「好的人才總是缺」。這迫使他用折中的方式謀劃,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沖一下,先做一個階段性的成果看一看。某種程度上,馬化騰的工作就是找到那些能夠讓「企鵝」度過一個又一個冬天的食物。

馬化騰簡介/簡歷:
1993年,畢業於深圳大學的馬化騰進入深圳潤迅公司,成為軟體工程師,主要從事尋呼軟體的開發工作;他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提升為開發部主管。1998年11月,馬化騰和同學注冊了騰訊公司,自此之後,馬化騰就在成就自己的QQ傳奇:在互聯網上那隻戴著紅領巾的小企鵝QQ形象,改變了數億人的溝通習慣,創造了一種網路時代的文化,引領出了一種新的營利模式。

個人簡介:

姓名:馬化騰

性別:男

籍貫:廣東潮陽

出生日期:1971年10月29日

畢業院校:深圳大學

專業:計算機專業

學歷:本科

任職機構:騰訊公司

職務: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個人經歷:

1989.9至1993.7: 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

1993.4至1998.10:潤訊通信發展有限公司工程師

1998.10至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CEO

2000年6月,騰訊盈利。

2001年,馬化騰將Q-Gen品牌授權給廣州東利行經營。

2003年已擁有100多家專賣店。

2003年底,馬化騰開始運營一款網路游戲。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