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派創新
1、介紹一下不同的美術畫派風格
印象派: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塞尚等人。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生長在寫實主義的土壤之中,但他們的主要興趣在於准確而客觀地描繪個人面對世界時的視覺感受。印象派畫家對瞬間視覺感受,對色彩、氛圍、筆觸的關注,超過對社會歷史、宗教、倫理的關注,正是在這一方面,他們與此前的歐洲畫家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他們的作品剛出現時受到已經習慣於古典繪畫形式的觀眾非難,1874年在首屆印象派畫展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一畫遭到批評,從此以後,「印象派」和「印象主義」就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來稱呼像莫奈這樣一批藝術家們的作品。
從歐洲繪畫史的發展進程看,正是在印象派畫家筆下,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被引入畫面,繪畫由此變得清新明麗而有生機。藝術家追求真實的努力在印象派時代達到頂峰,然後開始回落。從馬奈到塞尚,歐洲繪畫傳統在自我否定的同時又在自我完善,這樣的進程構成了整個西方現代繪畫的發展框架。印象派畫家雖然在開始其藝術活動時受到誤解甚至嘲諷,他們共同活動的時間也沒有持續很久,但他們對西方藝術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並波及音樂和文學。到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直到今天,印象派繪畫在世界各地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仍然超過繪畫史上其他流派的作品。利用像馬奈、莫奈、雷諾阿、德加或塞尚這些藝術家的作品,這次畫展將介紹法國印象派的演變:它的開始、發展和它對後來繪畫藝術的影響。參觀者不僅可以觀察到這些傑出畫家處理的題材的多樣性(涉及風景、靜物和肖像),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繪畫經驗的發展。一些代表作品的展出,使這次畫展顯得很難得。這次來中國展出的印象派作品共51件,法國印象派的主要畫家可以說囊括無遺———莫奈11件,西斯萊5件,德加4件,雷諾阿4件,馬奈3件,畢沙羅7件,凡汀———拉圖爾、莫里索、巴齊耶等人也都有作品與中國觀眾見面。其中像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酒館女招待》,德加的《舞蹈課》、《咖啡館,又名苦艾酒》、《年輕女人像》,莫奈的《魯昂大教堂》、《睡蓮》,雷諾阿的《半身像,陽光的效果》,畢沙羅的《蓬圖瓦茲:艾爾密塔日的坡地》,西斯萊的《魯弗申的花園小路》等作,都屬於印象派繪畫藝術的典範之作。
印象派繪畫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觀眾才得以看到不多的印象派作品。在法國文化年活動中,集中展示印象派繪畫,開創了我國對外藝術交流史的先例。這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的5l件作品,屬於法國國家收藏珍品,大部分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奧賽博物館是專門收藏近代美術作品的國立博物館,它位於巴黎塞納河畔,是世界各地的藝術朝聖者巴黎之旅的必選站點。奧賽博物館一次拿出這樣多而精的印象派作品,送到遠隔重洋的中國展出,堪稱世紀性的藝術盛會。這次畫展希望向民眾提供一次機會,在中法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認識中法文化相近和區別的東西,中法文化共有和互補的東西。
===================================
印象派產生於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以馬奈為中心的一批畫家如莫奈、西斯萊、雷諾阿、塞尚、德加、畢沙羅等人,在反對學院藝術的口號下,以創新的姿態進行藝術革新,並登上法國畫壇。1874年他們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展覽,社會反響很大,參展作品中,有一幅莫奈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這樣印象派繪畫便由此而得名了。
印象派強調畫家對客觀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對學院派的因循守舊,主張藝術上的革新。繪畫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把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在陽光下直接對景寫生,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這在繪畫史上是很大的革命,也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由於印象派繪畫很少反映人類生活的主題,使創作題材和內容受到很大限制。
馬奈(1832~1883),是19世紀下半葉對繪畫領域的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繪畫大師,他雖與印象派畫家們有密切的聯系,但並未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可是印象派的畫家們始終是以馬奈為中心,創造新的繪畫理論和作品。
馬奈1832年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法官家庭,因為熱愛藝術,他放棄了高官厚祿的前程,成為一位畫家。馬奈是最早打破傳統的棕褐色調,使畫面明亮、有外光新鮮感的畫家。他受過古典藝術的薰陶,作品中始終保持著宏大和莊重的氣魄,他的畫在造型上有很高的寫實技巧,但在色彩上還沒有發展到其後一些印象派畫家那樣去分解物體顏色的程度。他對色彩的處理比較完整,每一色塊都很協調柔和,又很鮮亮,給人透明和清新之感。《吹笛子的少年》是馬奈的一幅著名的作品,在總的暗調子中,突出幾塊明亮鮮艷的色彩,使之更加響亮耀眼。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品《奧林比亞》也同樣運用了這樣的表現手段。
莫奈(1840~1926),是印象派的領袖人物。1874年由他發起組織了首屆印象派畫展,他的油畫《印象·日出》一畫在展覽中引起反響,從而使「印象派」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印象·日出》表現的是畫家對所看到的「日出水面」這一轉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畫中表現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朧晨霧中,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藍綠色彩輕松的勾畫出來,整個畫面的一切物體都融成一片。
在莫奈的作品中都非常注重在色彩領域的探索,忽視對物象形體的寫實。側重於用光線和色彩來表現瞬間的印象,追求繪畫上色彩關系的獨立美。他是第一個真正強調外光寫生的畫家。他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戶外寫生完成,而且態度非常認真。為了保持印象的真實性,常常是早晨時畫的畫,如果沒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時間繼續畫,直到畫完。他還常常對著一個景物,分別畫出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的色彩變化。如油畫《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畫家進行這種色彩試驗常被人們提及的作品。他的這些經過了深思熟慮,追求瞬間光色細微變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這種藝術追求在莫奈晚年創作的油畫《睡蓮》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畫家中是最長壽的,他到晚年時人們已經認識到了印象派繪畫的價值,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過得幸福。
德加(1834~1917),是印象派畫家中的積極活動者和重要成員,以描繪舞蹈演員和浴女著稱。德加是一個銀行家之子,生活富裕並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文化修養較高。
德加早年接受過嚴格的古典主義藝術的熏陶,培養了他熱愛傳統藝術的感情,所以在印象派畫家中他是始終堅持嚴格造型的畫家。他受到馬奈的影響,開始注重對色彩的研究,並參加印象派的畫展,成為印象派畫家中風格獨特的一員。德加一生中對撲朔迷離的動感追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舞台燈光下的舞蹈演員和賽馬場上的情景,表現得極為生動。他常常在後台和包廂里冷靜地觀察對象,默寫演員們舞蹈時一瞬間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舞蹈者輕柔的動作和跳動起來的生動姿態,更成功的是他將舞台燈光下的感覺傳達得格外真切。德加的代表作品是《舞台上的舞女》《熨衣婦》等。
雷諾阿(1841~1919)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1841年他出生在一個窮裁縫家,曾以在陶瓷器皿上作畫謀生。他天性樂觀、純朴,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對人和大自然的美,有著極其敏銳的藝術感受力。雷諾阿主要畫婦女肖像和裸體,他的畫總是充滿著歡樂的氣氛,人物塑造得有著無法形容的柔和與微笑。同時在他的畫中嘗試著運用印象派的方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人物畫生動活潑,色彩豐富。
雷諾阿的繪畫創作中少女和兒童題材的作品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他筆下的兒童天真稚氣,所畫的少女更能傳達出沉靜、優雅的情態。《少女肖像》是他這一類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雷諾阿筆下的作品在筆觸運用上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他還經常喜歡使用各種由淺到深的紅色作畫。畫中的人物被描繪得非常悠閑愉快,充滿青春的美麗,猶如一首贊美和抒情的樂曲,它能使人感到生活是這樣美好而富於浪漫情調,作品《遊船上的午餐》《餅干坊街的舞會》《包廂》等都十足體現了他的藝術特色。
畢沙羅(1830~1903),是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畢沙羅出生在法國安提爾群島的聖多馬小島上,他的父親是一位開雜貨鋪的小老闆。年輕時他曾當過店員,由於酷受繪畫,在他25歲時離開了家鄉小島,來到以藝術都城著稱的巴黎。柯羅和米勒的作品給了他很大的影響,他堅信著藝術唯一可遵循的大師就是自然。畢沙羅比其他印象派畫家中任何人都更早在外光中開始作畫。他常說:「在戶外生動的光線中,按著自然忠實地畫吧!」
畢沙羅一生清貧,但卻總是帶著愉快明朗的面容生活著。他非常喜歡田園生活,毫不誇張、粉飾地畫眼中看到的極其普通的一切。在畫面上他常常採用飽和的顏色和筆筆壓蓋的細膩筆法描繪對象,具有一種淳厚的藝術韻味。代表作品有《逢圖瓦茲的紅屋頂》《蒙馬特爾大街》等。
修拉(1859~1891),印象派中的後起者,他在印象畫派中獨樹一幟。修拉是根據色彩學原理來指導藝術實踐,認為在光的照耀下,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要真實地表現這種分割的色彩,必須把不同的、純色彩的點和塊並列在一起。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作品被稱為「點彩法」,並形成「新印象主義繪畫」,又稱「點彩派」。建築在科學理論和理性基礎上的新印象主義,在某些方面恢復了繪畫中物象的具體性、實在性,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但由於過分注重法則和規則,也使繪畫喪失了可貴的、直觀的生動性。
《大碗島星期日的下午》是修拉的代表作品,共用了三年時間才完成。畫家採用了細筆小點的形式,並用大塊的綠色為主調,雜以紫、藍、紅、黃等色點,使畫面在局部中有著豐富的色彩變化和互補色的對比,整體上協調一致。
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與印象派的藝術主張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為代表的另一種藝術主張,人們稱之為「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不滿足於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轉而強調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和情緒。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系,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塞尚(1839~1906),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由畢沙羅介紹加入印象主義畫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他不拘泥於印象派的光色分析,為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而苦苦探索,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方法和風格。
塞尚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圓柱形、圓錐形和圓球形等幾何形。自然對人類來說,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視表現自然景物的形體與結構上的關系以及色彩的層次推移。他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准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非常善於用色彩處理畫面的空間感,作品中景物無論遠近,沒有模糊朦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時又表現出了層次分明的遠近透視感和空間感。這種感覺不是由畫面上物體的透視線和構圖來表現的,而是由物體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關系表現出來。色彩代替了體積,顏色關系代替了明暗關系,他是在用顏色造型。我們知道,困難在於找到准確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和諧關系,塞尚則成功地克服了這一困難。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他的靜物畫、風景畫及人物畫表現出了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了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准確與否,著重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大的整體關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從地去復制現實,而是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
塞尚這種對體積感和空間感的強調,對色彩的巧妙安排和運用,對物體造型結構的處理並有意識地採取變形手法等等,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對後來現代流派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塞尚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靜物》《聖維克托尼爾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荷蘭人,家庭生活貧困,年輕時曾干過許多職業,如美術商人、教師、傳教士等。年近30歲時,他才開始繪畫藝術的生涯。
由於他有過豐富的生活體驗,同勞動人民有著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藝術中熱衷於表現他們平凡而艱苦的勞動生活。早期的油畫作品多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鄉村景色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在色彩的表現上是以傳統的暗調子為主。1886年,凡·高來到巴黎,被印象派畫中那種奇妙熱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並開始改變原有的畫法,以極大的狂熱投身於印象派繪畫色彩的表現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實驗中去。從此凡·高的油畫開始明亮起來,多使用鮮艷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構成他繪畫的特色。他把所描繪的對象,當作表現自己熱烈激動的主觀感情的媒介、當作表現自己獨特藝術手法的媒介,以表達他的主觀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藝術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對事物的形體塑造上的方法,發展到更加獨立於傳統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藝術在他生前是不為世人所承認的,但是後來,人們慢慢的理解和認識了他的藝術創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善良、對美和對創作想像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後來發展起來的「野獸派」和「表現派」的畫家們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藝術世界中。
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創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後期創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郵遞員》等。
高更(1848~1903),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時當過船員、店員,後來他棄商從藝,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繪畫的創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引導走向印象派繪畫的道路。不久他便改變畫風,開始創造一種更偏重藝術家主觀幻想、更富於裝飾意味的風格。他厭倦繁華而充滿紛爭的都市生活,嚮往著純朴的自然和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棄富裕生活,離開巴黎,遠涉重洋,來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熱帶島嶼——塔希提島,開始探求他獨恃的藝術風格,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在這里他找到了童年時代從母親那接受的,對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極大的熱情表現具有原始美的,未開發的熱帶大自然,表現遠離文明喧擾的,簡單純朴的土著人的生活。他採用近於古代埃及美術中庄嚴、平穩、安寧而富有圖案裝飾風格的藝術手法,並追求簡單、稚拙的粗線條結構形式。在色彩上,他從形式美感的要求出發,注重色塊之間的布局和整體效果,以主觀創造來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間的關系簡化,多使用較純的色彩,追求一種跳躍性的或對比的諧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裝飾感。高更主張藝術家不僅要表現客觀自然,而且還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內心,表現主觀的東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一樣啟發了一批現代流派的畫家。
抽象派:
「抽象」是「具象」的相對概念,是就多種事物抽出其共通之點,加以綜合而成一個新的概念,此一概念就叫做「抽象」。「抽象繪畫」(AbstractPainting)是泛指二十世紀想脫離「模仿自然」的繪畫風格而言,包含多種流派,並非某一個派別的名稱:它的形成是經過長期持續演進而來的。但無論其派別如何,其共同的特質都在於嘗試打破繪畫必須模仿自然的傳統觀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戰以後,由抽象觀念衍生的各種形式,成為二十世紀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抽象繪畫是以直覺和想像力為創作的出發點,排斥任何具有象徵性、文學性、說明性的表現手法,僅將造形和色彩加以綜合、組織在畫面上。因此抽象繪畫呈現出來的純粹形色,有類似於音樂之處。
抽象繪畫的發展趨勢,大致可分為:〔一〕幾何抽象〔或稱冷的抽象〕。這是以塞尚的理論為出發點,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而發展出來。其特色為帶有幾何學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蒙德里安(Mondrian)為代表。〔二〕抒情抽象〔或稱熱的抽象〕。這是以高更的藝術理念為出發點,經野獸派、表現主義發展出來,帶有浪漫的傾向。這個畫派可以康丁斯基〔Kandinsky〕為代表。
代表畫家
康丁斯基(W.Kandinsky,1866~94),抒情抽象派代表畫家,曾是德國表現主義團體「藍騎士」的領導者。代表作《構成第四號(戰爭)》(1911,杜塞爾夫萊茵河西發里亞藝品收藏室)、《構成第七號習作》(1913,莫斯科Tretyakov畫廊)。
蒙德里安(P.Mondrian,1872~1944),幾何抽象派代表畫家,在平面上把橫線和豎線加以結合,形成直角或長方形,並在其中安排紅、黃、藍三原色,但有時也用灰色,是荷蘭風格派(deStijl)的主將,代表作《黃與藍的構成》(1929)、《百老匯爵士樂》(1942~43,紐約現代美術館)。
馬列維奇(K.C.Malevich,1878~1935),俄國構成主義倡導者,也是幾何抽象派畫家,代表作《飛機起飛》(1915,紐約現代美術館)、《青色三角形與黑色長方形》(1915)。
庫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畫家。運用色彩理論和音樂式和諧造成獨特的幾何風格,例如《繪圖構成主題二》(1911~12,華盛頓國家畫廊)、《垂直線語系習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畫家。運用色彩調和及抽象的手法,創作了許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魚》(1925,油彩加水彩,紙裱在卡紙板上,48.5×68.5cm,漢堡美術館)、《幹道與支道》(1929,油畫,布,83×76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死與火》(1940,油畫,83×67cm,科隆,里伯爾茲美術館)
2、最具代表性的設計風格運動什麼時候誕生的?有哪些?
19世紀末,設計運動開始在以手工藝為基礎的傳統工業中興起,如瑞典的古斯塔夫伯格和丹麥的皇家哥本哈根等陶瓷工廠都由藝術家主持設計工作。在兩次大戰之間,傳統的工業仍以手工藝為主,在克蘭特(KaareKlint,1888~1954)等先驅性的手工藝人——設計師的推動下,丹麥在20世紀30年代繼承了高質量手工製作傢具的傳統,並進行簡化、創新,進而走向功能主義,並採用人造板等新材料,積極探索傳統生產方式與美學革新相結合的結果,使設計思想產生變化,將設計重點放在為大眾市場提供簡潔而富有現代感的用品上。另一方面,這期間現代產業在瑞典發展起來,如出現了汽車廠家沃爾沃、沙巴和電器公司伊萊克斯等。追溯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源頭,首先有荷蘭的現代主義藝術家對於新的藝術形式和美學觀念的探索、俄國先鋒派藝術家大膽創新的努力和德國「包浩斯」學院集中了歐洲傑出的現代設計人才所進行的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他們為西方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風格派」和「阿姆斯特丹派」荷蘭是歐洲較早建立資本主義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的國家,工業化對於社會藝術和設計具有廣泛和深入的影響。由於荷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美術、建築和設計領域中的前衛思想得以發展,而不像在法國和德國那樣遭受戰爭的侵擾。作為中立國,荷蘭又為遭受戰爭災難的西方藝術家提供了避難的場所,不少藝術家、尤其是不少前衛藝術家來到荷蘭,促進了荷蘭現代設計的發展,其中最有意義的是圍繞「風格派」產生的進展。
3、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初期,建築主要流派是哪4類?
近、現代建築是建築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在二百年內,已有了空前的變化,不論在建築規模上、數量上、類型上、技術上、速度上都是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所不能比擬的。
由於社會的發展,促使了近、現代建築的革命,它正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面前,越來越多地體現著功能與科學技術的特徵。
上京新航線絢麗起航
建築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近、現代建築無疑地要反映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特點。在西方近現代建築流派中,應特別提到的是以下幾大流派:
一、復古主義建築流派
這一流派主要興起於西方工業革命後,即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從思想背景來看,它是在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下的產物,它的基本傾向就是回到古代去,復興古典建築的風格。在這一大流派中,由於所復興的對象不同,又可分成三個小流派,一派為古希臘、羅馬建築復興派;一派為哥特式建築復興派;一派為折衷派。這三派建築傾向的形成,都與工業革命後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需要分不開。所以,從一定意義來講,這些復古主義建築流派的出現,正是新興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
古希臘、羅馬復興派的中心在法國。這一派的建築傑作有兩座,一座為「巴黎萬神廟」,一座為巴黎明星廣場上的「凱旋門」。
哥特復興的流派和思潮則主要集中於英國。其典型的建築傑作是英國國會大廈。它建於1868年,是一個建築群,由上、下議院,威斯明斯特教堂,鍾塔,維多利亞塔等組成。整個國會大廈的建築形式,都是哥特式的,強調垂直線,注重高聳、尖峭。由於哥特式建築充滿了一種浪漫情調,所以,在習慣上人們又稱這一時期的哥特復興建築為浪漫主義的建築。哥特復興派也就順理成章地稱為浪漫派。
折衷派的建築主要盛興於法國。它的特點是以歷史為藍本,但不拘於哪一個時代的建築,也不專注於哪一種風格,常常是將幾種風格集於一身,故人們又稱其為「集仿主義」。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巴黎歌劇院,它的設計者就是折衷主義的狂熱崇拜者格林爾。從正面看,這座建築有一排宏偉的柱廊,在正立面上又採用了「洛可可」的裝飾風格,雕刻上了極其繁瑣的捲曲草葉和花紋,將新興資產階級對財富的炫耀盡展於此種華麗的風格上。
復古派在建築藝術方面創造了眾多傑作,也就完成了它由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歷史使命。進入20世紀後,一種更具創造活力的思潮和流派又歷史地被推到了建築革命的前沿,這就是現代主義思潮及其現代派。
二、現代主義建築流派
建築與繪畫、雕刻等純藝術相比,有一個極重要的區別,就是建築具有實用性和工程性。
1851年倫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不到一年的限期內,造出一座龐大的新型展覽館--水晶宮」。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採用鋼結構造出內部凈跨度達115m的機器陳列館,同時建成高達328米的埃菲爾鐵塔。1901年,芝加哥建成22層的高樓。1909年紐約建成50層的商業辦公樓。這些都是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的產物。
隨著社會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社會文化心理終於出現了轉折。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西歐先進資本主義各國的繪畫和雕刻方面出現種種背離傳統的新浪潮。當繪畫和雕刻領域已經出現新風格之後,建築師探索新的建築風格就不可避免了,何況建築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功能早已為建築風格的轉變准備了物質基礎。 此時舊大陸的改革浪潮卻不斷推進,相應於美術界的各種新潮流,建築界也出現了「未來派」、「主體派」、「構成主義」、「表現主義」、「風格派」等新的建築觀點和建築藝術風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對建築改革發生重要影響,建築師格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威瑪創辦一所新型的設計學校--國立威瑪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他網羅當時西歐及俄國的新潮美術家和設計家,按照新的教學計劃和方式培養新型設計人才。德國另一位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以及其他青年建築師也都積極創新。在法國,勒·柯布西耶是激進的改革派建築師的代表。勒·柯布西耶非常重視建築藝術,但當時他提倡的是一種機器美學。 20年代到30年代初,出現了一批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德國的包豪斯校舍、巴黎附近的薩伏伊別墅、1929年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巴黎瑞士學生宿舍、芬蘭帕米歐療養院、荷蘭鹿特丹萬勒爾煙草工廠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幾座。
從30年代起,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建築風格從西歐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在德國由於希特勒政權提倡古典主義建築,包豪斯被視為異端而遭解散。格羅皮烏斯和密斯等現代主義代表人物移居美國。摩天樓是20世紀美國最具特徵的建築類型。30年代以前,多數摩天樓里採用鋼框架結構,但外表仍以磚石牆面和傳統裝飾雕刻裝扮起來。第二次大戰結束後,摩天樓的體形趨於整齊簡單,牆面改用工廠預制的輕質幕牆,材料有玻璃、不銹鋼、鋁等等。傳統的磚石建築的厚、重、粗、實的外貌被輕、光、透、薄的幕牆的新裝束所替代。其中著名的有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利華大樓、西格拉姆大廈、紐約世界貿易中心(2001.9.11毀滅)以及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後兩座建築都是110層,至今仍是世界上層數最多的摩天樓。總之,到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建築風格作為一種新的建築藝術語言已被廣泛接受。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風俗在50—60年代成為世界建築舞台上的主角,由於世界各地的現代主義建築有明顯相似的形象,人們就稱它為「國際式」。
三、後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進入70年代,世界建築舞台呈現出新的多元化局面。70—80年代,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如果說1923年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是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經典著作,那麼美國建築師文丘里於1966年出版的著作《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便是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宣言書。後現代主義建築的具體表現是多種多樣的。美國建築師M.格雷夫斯設計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政大樓、英國建築師J.斯特林設計的德國斯圖加特市國立美術館新館是兩座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例子。1987年柏林國際建築展中的一批建築物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一次集中表現,它們與1927年斯圖加特住宅展覽會恰成對照。
四、其他建築風格與流派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興起與嬗變是20世紀世界建築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現象。然而20世紀還出現過存在著眾多的其他風格與流派,有的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變種;有的與它們完全不同;有的規模和影響相當大;有的只是少數建築師的個人風格。
美國建築師賴特不贊同學院派復古主義的建築創作道路,他力主創新,早期的建築作品對歐洲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產生過啟發推動作用,然而賴特的建築觀點與歐洲現代主義建築代表人物有重要區別。賴特明確反對勒·柯布西耶將住宅看作是「居住的機器」的觀點。他主張建築應該象植物一樣,有機地同環境緊密結合,應該是從人的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環境中產生。賴特一生設計了大量的建築,位於美國匹茲堡附近的「流水別墅」是他的一個傑作。這座別墅將這種建築類型的設計藝術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堪稱世界建築史中的—件瑰寶。
在現代主義建築和後現代主義建築之間,實際上有一個蛻變和過渡的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已經出現了突破和背離20年代正統現代主義的端倪。意味深長的是勒·柯布西耶本人在50年代初就一反他在《走向新建築》中倡導的理性主義觀點,創作了一批被稱為「野性主義」的建築。其中最著名的是在法國孚日山區中一個小天主教堂--朗香教堂,它座落在一個小山頭上,周圍是群山和河谷。朗香教堂標志著勒·柯布西耶本人在建築創作上的深刻轉變,在某種意義上,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預示了後現代主義建築美學的興起。
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是本世紀中期建成的一座著名的演出建築,它的外形與歷來的一切劇院都不同。這是較早地突破正統現代主義建築「形式跟從功能」信條的一座優美的建築作品,盡管悉尼歌劇院的造價一再突破預算,工期拖延長達十多年,而一旦建成後,立即獲得公眾廣泛的喜愛而成為悉尼市的標志物。 在50—60年代,當後現代主義建築興起之前,有少數建築師提倡將現代建築與古典建築加以融合,這一趨向被稱為20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美國建築師斯東和雅馬薩基是著名的代表人物。斯東設計的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是將希臘羅馬的古典建築的型制與現代演出建築結合起來。雅馬薩基是日裔美國人,他注意吸收東方傳統建築的某些特徵用於現代建築設計中。他在1959年新德里世界農業展覽會美國館的設計中,運用架在水池上的長廊和金色的圓穹頂,使建築物帶上明顯的東方色彩,他設計的沙烏地阿拉伯達蘭機場候機室,使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殼結構,但供券的線條及牆面紋飾經他巧妙的處理以後,使這座現代建築具有濃厚的阿拉伯情調。
斯東及雅馬薩基與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一種被稱為高技派的建築風格。巴黎蓬皮杜文化與藝術中心、香港匯豐銀行大廈及倫敦勞埃德大廈都是高技派建築風格的代表作。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充分坦露結構,暴露多種機電設備的本來形狀。人們在這類建築的內外,看到巨大的樑柱,裸置的升降機,不加掩蓋的多種管道線纜。這種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檢查維修,增添改造變動的靈活性,從而提高使用效率,但是實際上設計者的出發點主要還不是此種功能性或經濟上的考慮,更多的還是出於一種美學考慮,它的基礎是機器美學或技術美學。
五、第三世界的現代建築
20世紀中後期,隨著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高漲,民族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復興,情況逐步改變。一方面亞、非、拉美新興國家努力掌握新的科學技術,建築業走上現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打破文化上的西方中心主義,拋棄全盤西化的思潮,努力結合本民族本地區建築文化傳統創造新的有各自特色的現代建築,這是一條困難的道路,然而經過第三世界建築師的自覺探索,也包括那些尊重各民族文化的西方建築師的嘗試,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已經出現了許多現代化的然而又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優秀建築作品。 作為亞洲經濟起飛最早的國家日本,其建築師一方面大力吸收西方先進建築科學技術,同時,又有許多建築師自覺探尋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吸收和發揚日本傳統建築文化的特點,創造日本的現代建築。世界知名的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於50年代創作的日本香川縣廳舍將日本傳統木結構建築的形象特色融匯入現代鋼筋混凝土高層建築之中,巧妙自然。他設計的東京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是另一個優秀作品,得到國內外好評,是日本現代建築達到國際水難的一個標志。 中國建築師長期探索將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與現代建築結合的途徑,1929年建成的南京中山陵是中國建築中現代化與民族化結合的一個起點。從平面規劃布局到建築細節,都表現出中國特色,反映著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新覺醒。195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際,北京古老的皇城入口天安門前建成新的天安門廣場。廣場兩側有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兩座新型建築物,它們都沒有採用傳統的中國大屋頂,然而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廣場和兩旁的建築,體現了現代建築與中國傳統特色的成功結合。 印度新德里的巴赫伊教禮拜堂是伊朗出生的建築師薩帕的作品,薩帕說:「我要設計新的、典雅的、非外來的,令人感到熟和親切的」建築形象。在這樣的創作思想引導下,他將教堂外形做得如同一朵巨大的白蓮花,在印度次大陸,蓮花傳統上被當作完美無暇的象徵,這座教堂恰當地體現了印度人民的美好感情和善良願望。
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國際機場是一座技術先進規模宏大的先進機場。在設計開始之前,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就要求這座機場既要是現代化的又要是伊斯蘭的。設計者美國HOK建築設計事務所遵從這種精神,僅一座現代化機場塑造得富有阿拉伯情調,機場中布置著一個有圓形穹頂的清真寺,更使得這個建築群具有明白無誤的民族識別性。
事實表明,建築的現代化同民族性和地域性並不是完全對立的。在克服現代化即西方化的認識偏見之後,各國人民都能創造出自己獨具特色的現代建築。傳統與現代化結合愈來愈成為世界各國大多數建築師的共識。人們有理由相信,在20世紀最後的年月中,廣大第三世界將出現更多更優美的民族化和地域化的現代建築藝術奇葩。
4、建築藝術有哪些風格流派?
巴洛克建築 哥特式建築 功能主義建築 古典復興建築
古羅馬建築 浪漫主義建築 羅曼建築 洛克克風格 文藝復興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 有機建築 折衷主義建築
5、里特維爾德的風格對現代設計影響
風格派最有影響的實幹家之一是里特維爾德,他將風格派藝術由平面推廣到了三度空間,通過使用簡潔的基本形式和三原色創造出了優美而功能性的建築與傢具,以一種實用的方式體現了風格派的藝術原則。里特維爾德8歲時便師承其父製作傢具,20歲開始學習建築,深受工藝美術運動的影響。1911年他單獨開設了一間傢具店,1918年加入風格派。他一生設計了大量傢具,其中紅/藍椅無疑是20世紀藝術史中最富創造性和最重要的作品。
這幾件作品以其完美和簡潔的物質形態反映了風格派運動的哲學,並向人們表明,抽象的原理可以產生出滿意的作品。紅/藍椅是風格派的典型作品,在藝術史上人們難以找到一件相比擬的作品能如此完美地體現一種藝術理論。它由機制木條和層壓板構成,13根木條相互垂直,形成了基本的結構空間,各個構件間用螺釘緊固搭接而不用榫接,以免破壞構件的完整性。椅的靠背為紅色的,坐墊為藍色的,木條漆成黑色。木條的端部漆成黃色,以表示木條只是連續延伸的構件中的一個片斷而已。里特維爾德曾這樣說起過紅/藍椅:「結構應服務於構件間的協調,以保證各個構件的獨立與完整。這樣,整體就可以自由和清晰地豎立在空間中,形式就能從材料中抽象出來。」紅/藍椅既是一把椅子,也是一件雕塑,盡管坐上去並不十分舒服,但恨據設計者的最初目的,它還是相當功能性的。幾年以後,里特維爾德設計了一組吊燈,批量生產的燈管被小黑塊固定住,然後懸掛起來,其中兩支水平,一支垂直,由此創造了一件實用而全無矯飾的燈具。這種燈具後來被包豪斯廣為採用。
1923年底里特維爾德設計了荷蘭烏德勒支市郊的一所住宅,這是他第一件重要的建築作品,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各個部件在視覺上的相互獨立。通過使用構件的重疊、穿插以及使用原色來強調不同構件的特點,創造了一個開放和靈巧的建築形象。室內陳設也體現了與室外一樣的靈活性,樓層平面中惟一固定的東西就是衛生間和廚房,因而可以自由劃分,適用於不同的使用要求,外部的色彩設計也同樣用在室內,以色彩來區分不同的部件,又富於裝飾意味。這所住宅的設計可以說是蒙德里安繪畫的立體化。
我覺得對設計的啟發就是:簡單,標准化零件可以自由組合,絕對實用化將是以後設計的標准!
。
圖片為:里特維爾德【紅藍椅】
6、求詳細的西方表現主義風格招貼(海報)相關的簡介和代表人物
一.工藝美術運動
1.「工藝美術運動」起源於英國,代表一種社會行為,懷著改造社會的理想主義思想;
2.它不是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多種風格並存;
3.主張美術家從事設計,反對「純藝術」;提倡美與技術結合,忠於材料,創造樸素而適用的作品;
4.美國設計師深受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影響,設計不復雜,裝飾性較弱;
5.美國:蓋斯塔維:在紐約建立自己工作室,出版極具影響力雜志《工匠》,提倡簡單、實用的風格,樸素的傢具設計使人想起拓荒時期的傢具風格;
6.美國:賴特:建築設計大師,綜合運用東西方影響,具備利用純天然材料的技巧,建築與環境和諧統一;代表作有《流水別墅》、《古根海姆博物館》。
二.新古典主義
1.「新古典主義」是一種藝術風格,指18世紀末至19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追求崇高、莊重、簡潔、典雅、節制的品質,以及「高貴的純朴和壯穆的宏偉」,帶有復古意趣;
2.背景:18世紀前的歐洲,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盛行一時,其繁瑣的裝飾與貴金屬的鑲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厭惡,羅馬龐貝遺址被發掘,在歐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藝術的熱潮;
3.建築:追求建築物體形的單純、獨立和完整,細節的朴實,形式的符合結構邏輯,並且減少純裝飾性的構件,顯示了人們對於理性的嚮往;
4.傢具:擅長於設計樸素、實用的形式,是現代傢具設計的先聲。
三.新藝術運動
1.「新藝術運動」一種藝術風格,涵蓋時間大約從1880年到1910年,是歐洲展開的一場裝飾藝術運動,比利時和法國是發源地。在義大利叫「自由風格」;在德國叫「青春風格」;在法國叫「新藝術運動」;在奧地利叫「轟動風格」;在西班牙叫「現代風格」。新藝術運動是一種過渡的風格,是從傳統主義向現代主義轉變的中介環節
2.產生的動機:一是與歷史主義決裂,打破舊傳統;二是與自然主義劃清界限,反對生搬硬套的模仿;
3.涉及建築、傢具、室內裝潢、日用品、服裝、書籍裝幀、插圖、海報等,進行全面設計,力求創造一種新的時代風格。
4.主張從自然界吸取靈感,採用各種動植物紋樣作為裝飾題材,多以象徵有機形態的抽象曲線作為裝飾紋樣,呈現出曲線錯綜復雜、富於動感韻律、細膩而優雅的審美情趣。
5.比利時新藝術運動:威爾德:包豪斯設計學院院長,作品帶有優美適度的裝飾表現,具有簡潔合理的功能結構;
維多克.霍塔:新藝術運動大師,在建築與室內設計中經常使用相互纏繞和螺旋扭曲的線條,稱為「比利時線條」或「鞭線」;
6.法國新藝術運動:追求華麗典雅的風格,是古典主義和象徵主義的產物,代表「六人集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為巴黎地鐵設計,俗稱「地鐵風格」;
7.奧地利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分離派,核心人物霍夫曼,多用直線,注重幾何形,簡潔而富有現代感。
四.裝飾藝術運動
1.「裝飾藝術運動」起源1925年在巴黎舉行的「巴黎國際現代化工業裝飾藝術展覽會」,此運動與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同時發展;
2.是工藝美術運動和新藝術運動的延伸,也是設計師在接受了機械化和新材料後的裝飾活動,以適應大批量生產;包括多個領域;
3.喜歡運用直線和對稱的抽象構成形式、極富光澤的材料、具有強烈色彩效果的顏色,還採用機械、鋼筋混凝土、合成樹脂、強化玻璃等新材料;
4.美國:與大眾文化結合,豪華、誇張、迷人、怪誕;
代表人物:保羅.富克蘭:代表作品:《帝國大廈》、《洛克菲勒中心》、《克萊斯勒大廈》。
五.美術革命
1.立體主義:強調與機械美學相聯系,幾何化構成。
2.未來主義:對機械的崇拜確立其在現代設計中的地位。
六.俄國的構成主義
1.追求符合工業社會精神的語言,歌頌機器生產,對批量生產和工業材料贊嘆不已,提倡用工業精神改造社會;構成主義者自稱藝術工程師;
2.對現代設計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包豪斯教學深受其影響;
3.代表人物:馬列維奇
塔 特 林:《第三國際紀念塔》,創作1919年,造型上是簡潔的螺旋上升幾何形,表達堅定向上的政治信念。
七.風格派
1.以荷蘭為中心的國際現代藝術運動,活躍於1917-1931年,始於立體主義,最終成為純粹的抽象運動;流派源自《風格》雜志;
2.應用抽象幾何形和強烈的色彩分割空間,尋求和諧的基本法則,極大沖擊了傳統的純美術和裝飾藝術;表達宇審和自然的普遍和諧與秩序,探索被事物的外貌所掩蓋的規律;
3.代表人物:里特維爾德:荷蘭設計大師,主要作品《紅藍椅》、《茶幾》、《柏林椅》,作品感覺很硬,甚至不舒服,用最簡單的形和原始的顏色表達深刻的造型觀念,既像產品,又像雕塑,更是抽象的典範,是現代主義設計的里程碑。
八.流線型設計
1.流線型原是空氣動力學名詞,用來描述表面圓滑、線條流暢的物體形狀,這種形狀能減少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的風阻力。在工業設計中,它是象徵速度和時代精神的造型語言,廣泛應用汽車家電設計;
2.在美國流行開來,多採用外表光滑,線條流暢的形式,是一種「淚滴型」語言樣式;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與現代主義與象徵主義一脈相承,表達對技術和速度的贊美。不少流線型設計完全是由於其象徵意義,無功能上的含義。
九.企業識別設計
1.與包裝設計緊密聯系,市場上不同的標志意味著不同的公司;
2.商標是企業識別設計的核心,用在每件產品上,從產品到廣告;
3.貝倫斯:第一個實行該設計的人。
十.前衛設計
1.前衛設計是一個法語詞,形容藝術家超過同時代認知和設計理念;
2.在設計史上影響巨大,引導著時代新潮流,不斷創新新風格。
十一 反設計運動
1.1960年在義大利成立,是一種設計運動,抗拒主流的一種激進設計模式;
2.拒絕現代運動的理性成分,嘗試在設計中實現個人創造性的表現;
3.拒絕蔓延的保守主義,致力於自發性、創造性、建設性,提倡多樣性而非單純性;
4.代表:義大利「孟菲斯」,傢具設計。
十二 高技術風格
1.一種工業設計風格,採用高新技術,在美學上力求表現新技術;
2.在建築中得到充分應用,在20世紀60-70年代風靡一時;
3.其「最低限度的裝飾」和「過度對技術和時代的體現」,顯得冷漠,缺少人情味;
4.代表:《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1976年建,法國巴黎。
孟菲斯設計 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
十三 波普設計
1.20世紀60年代興起於英國並波及歐美,大眾化、通俗、流行的意思,代表大眾化的口味,在工業設計中追求形式上的異化和娛樂化,反映經濟繁榮期的樂觀主義;
2.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線,打破一切傳統的審美觀念;打破二戰後工業設計過於嚴肅、冷漠、單一的面貌,代之以詼諧、富於人性和多元化的設計;
3.利用現成的工業品、商業產品,改造加工,然後重新拼貼組合,賦予一定的社會思想意義,由此構成新的藝術作品;
4.進行大膽的探索和創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誇張、奇異和富於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單純、鮮艷;材料多選用塑料或廉價的纖維板、陶瓷等;
5.市場目標是青少年群體,迎合了現代青年的桀傲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及其標新求異、用畢即棄的消費心態;
6.波普設計影響深遠,奠定了後現代藝術發展的基礎,其後的光效藝術、幻覺藝術、東方神秘主義,太空主義均受其影響;
7.時裝界:英國瑪麗·奎特設計的迷你裙,法國的古亥熱的宇宙服;傢具界:科蘭設計的廉價、鮮艷、奇異的傢具,穆多什以英文字母為裝飾圖案的纖維板椅子;羅傑·丁如玩具般的吹塑椅子;在包裝、書籍裝幀、廣告等平面設計上,也都出現了醒目的波普風格。
8.代表大師: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雕塑家包洛奇,藝術家安迪.沃霍爾
十四 國際風格
1.1931年提出該概念,主要用在建築領域;
2.國際風格超越國界,將功能、技術以及幾何語言相結合,產生現代主義美學觀;
3.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以及室內設計的國際風格由幾何形式主義體現,鋼材、玻璃等被廣泛使用;其後雕塑元素和有機元素結合進去,使國際風格人性化;也有運用非人性材料以及暴露的粗灰水泥表面以及生硬的幾何形式;
4.20世紀80年代,後現代主義敲響了國際風格的喪鍾。
十五 後現代主義
1.「後現代主義」價值取向為少建構、多解構;特徵為:歷史主義、
裝飾主義、折中主義以及娛樂性;
2.首先體現在建築界,美國建築師文丘里在1966年出版的《建築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中提出「少就是乏味」,強調必須重視公眾的通俗口味;英國建築師查爾斯.詹克斯最先提出「後現代主義」概念;
3.關注只是設計形式內容,尋求亮麗奪目的色彩和轟動的展示效果;
4.代表作品:美國電報電話大樓,新奧爾良義大利廣場
十六 包豪斯運動 機能設計 激進設計 功能主義 解構主義 綠色設計(略)
小結:今天,產品設計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無論是結構、造型、色彩、裝飾,都會深深打下時代烙印;設計品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時代,理解人們的夢想、願望、嚮往以及失望和隱藏內心深處的希望;設計已不僅僅是功能和技術標準的需要,它還表達著社會的哲學思想、意識形態和復雜的文化現象,它以物質的方式表達人類文明的進步。
7、各流派的藝術主張是什麼?
藝術流派簡述
--------------------------------------------------------------------------------
Abstract Expressionism 抽象表現主義
20世紀40年代興起於紐約的美國繪畫流派。絕大多數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都是充滿活力的?#21160;作派畫家。他們經常急速有力地將顏料塗在大幅畫布上,時而運用大筆觸,時而滴染,甚至直接在畫布上拋灑顏料。這種繪畫方式常被視為與畫作本身同樣重要。其他的抽象表現派畫家則採用一種平和、神秘的方式,以達到純抽象意象。此派藝術作品並非全屬抽象派或表現派,但一般相信此類藝術家以其自發性完成創作的手法,能引發並釋放出他們潛意識中的創造力。
Art Informel 非形象藝術
法語中的informel意思是?#38750;形象?#65292;而不是英語中informal(?#38750;正式?#65289;之意。在20世紀50年代,非形象藝術畫家所欲尋找出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創作意象,而非借用前輩的那些可辨認的形態(參見立體主義與表現主義)。他們的目標是擯棄幾何形與具象形,去探索一種新的藝術語言。他們即興創造形體和方法。非形象藝術的作品非常多樣化,畫家通常使用自由的筆觸與厚塗手法。與同一時期在美國發展的?#25277;象表現主義?#30456;同的是,非形象藝術的范圍也相當廣泛,包括具象與非具象的畫家.雖然此派主要以巴黎為中心,但其影響力也遠至歐洲其他地方,特別是西班牙、義大利與德國。
Bauhaus 包豪斯
包豪斯學校是由建築師瓦爾特?#26684;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魏瑪創立的,並於20世紀20年代成為德國現代設計中心。學校也反映了當時在歐洲的一些社會主義潮流,其理念是將藝術與設計融入日常生活。格羅皮烏斯堅信藝術家與建築師應該與工藝匠一樣,他們的作品應具有實用價值,並且是一般人買得起的。包豪斯學校的學生包括畫家、建築師、陶工編織工、雕刻家及設計師,他們如同文藝復興時的畫家與工匠一樣,一起在工作室內研習。包豪斯的獨特風格是簡潔、幾何化和高度精緻。1933年納粹政府稱該校為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活動中心而關閉該校。雖然包豪斯學校已遭解散,但離開德國移居世界各地的教師們仍繼續發揚該學校的設計理念。
Barbizon School 巴比桑畫派
在19世紀早期至中期,一群法國畫家旅行到巴黎西南40英里外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叫巴比桑,位於楓丹白露森林的郊區。遠離了城市生活的壓力,畫家們帶著他們的畫架深入鄉村,在戶外描繪大自然。他們畫出了和暖的風景畫及田裡勞作的人們,並研究光線與大氣對他們周圍環境帶來的瞬間影響效果。許多巴比桑畫派的畫家已被人遺忘,但他們的一些發現卻為日後印象主義的創新技法作出了貢獻。
Baroque 巴洛克
巴洛克是17世紀初盛行於羅馬的重要風格,並在歐洲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持續到18世紀。巴洛克一詞出自義大利語barocco意思是?#22855;異的?#12289;?#21476;怪的?#12290;巴洛克藝術一般以具有戲劇張力、能引發觀賞者情緒為特徵。典型的巴洛克宗教畫有衣褶呈旋渦波浪狀的聖母或聖徒,身邊還環繞著一群像朵朵輕雲般的天使。古代神話題材也很流行,同樣也是用誇張的手法繪成。在此期間的藝術作品並非全是風格華麗的,較憂郁的戲劇化畫家如卡拉瓦喬的作品也被歸屬於巴洛克藝術。
The Camden Town Group 卡姆登畫會
一群英國畫家於1911年組成的團體。團體成員經常聚會於畫家沃爾特?#35199;克爾特在倫敦北部的的畫室。他們的創作題材多以都市工人階級的生活為主,並深受畫家文森特?#20961;?#39640;和保羅?#39640;更的影響而採用強烈的形式與色彩。在1913年,畫會與其他藝術團體,如著名的旋渦派畫家(參見旋渦主義),共同組成了倫敦畫會。
Cobra 哥布阿社團
1948年至1951年間存在於歐洲的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家社團。"哥布阿"之名取自社團最初成員居住的城市的開頭字母(哥本哈根、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此社團的目標是提倡無意識的自由表現方式,以自由不拘的態度來作畫,醒目的色彩使其作品生動有力。他們特別強調源自北歐民間傳說和無意識的神秘象徵的幻想意象,而不是純粹的抽象形式。
Conceptual Art 概念藝術
在概念藝術中,隱含在作品背後的?#27010;念?#35201;比畫家使用的技法重要得多。在20世紀60年代概念藝術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現象,並且其表現形式已非常多樣化。其觀念或?#27010;念?#21487;以用多樣化的各種媒體來傳達,包括文章、地圖、圖表、影視、照片、表演以及畫廊里展出或專為某一特定地點的設計。有時風景本身即可成為藝術家的作品,例如理查德?#26391;的?#22823;地藝術"和克里斯托的?#29615;境雕塑?#12290;通過概念藝術的作品所表達的觀念,多來自哲學、女權主義、精神分析學、電影研究和政治行動主義。概念藝術的藝術家視自己為觀念創造者而非作品製造人的看法,改變了傳統對於藝術家和作品的觀念。20世紀60年代在義大利成立一個概念藝術的團體Are Povera,運用平庸和沒有價值的材料,發展了這個觀念。
Constructivism 結構主義
1913年在俄羅斯興起的抽象藝術運動。結構主義一掃傳統的藝術觀念,認為應仿效現代工業技術的形式和過程。這一點特別適用於雕塑,由來自工業的材料和技術的各個部分?#32467;構?#32780;成。在繪畫方面,同樣的原則也反映於二維空間的形式中;抽象的形體被用來創造出令人聯想起機械化技術的結構,並以近乎建築的式樣懸浮於空間里。雖然?#32431;粹?#30340;結構主義流行於俄羅斯革命初期,但其目標與觀念一直被20世紀的藝術家們所採用。
Cubism 立體主義
這種創造繪畫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於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由巴布洛?#27605;加索和喬治?#24067;拉克兩人所創立的。雖然立體主義呈現出抽象和幾何狀態,但事實上它卻是在描繪真實的形體。這些畫布上的?#24179;面?#29289;體,同時呈現了各個視角下物體的各個平面。立體主義不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藝術家那樣去創造物體在空間中的幻覺,而是在畫布上以二維空間來詮釋物體。這種創新重新確立了形體與空間的相互作用,永久改變了西方藝術的進程。
Dada 達達主義
?#36798;達?#30340;名稱本身沒有任何含義,是被用來稱呼1915年至1922年盛行的一項國際性?#21453;藝術?#36816;動。它的主要活動中心是位於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由志趣相投的詩人、畫家、作家與音樂家以無意識的詩、?#22122;音?#38899;樂與自發性繪畫來共同參與的實驗性藝術活動。達達主義強烈反對已確立的藝術勢力和傳統主義,此派的成員隨時准備以任何手法發揮想像力,以在平庸粗俗的市民間製造嚴重越軌的事件。典型的達達主義作品為?#29616;成品?#65292;將一件從原有環境中抽取出來的平常物品當作?#33402;術?#26469;展覽。達達主義這種狂熱的反理性運動,為20世紀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De Stijl 風格主義
1917年由特奧?#20961;?#26460;斯堡和皮特?#33945;德里安在荷蘭所發起的一項藝術運動及雜志。他們認為藝術應在不斷凈化的過程中努力達到和諧、有序與清澄的境界。因而風格派的作品皆為質朴化和幾何形體化,主要運用正方形。構成畫面的是直線與純原色這些最簡單的元素。風格派的目標是極具哲理性的態度並用藝術觀念來反映出宇宙的神秘與秩序。此運動在1931年隨著凡?#26460;斯堡的去世而結束,但對歐洲的建築與實用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1905年到1930年以德國為主要中心的一股藝術勢力。表現主義畫家意圖發展能表現他們內心情感而非外在世界的繪畫形式。他們的作品充滿張力和激情且高度個人化,其基本觀念是把畫布當成表達情感的工具。強烈、不真實的色彩和戲劇化的筆觸,使典型的表現主義作品具有生命力的震顫。因而不難理解文森特?#20961;?#39640;那粗獷的繪畫技法與獨特的色彩運用,會成為許多表現主義畫家的靈感來源。
Fauvism 野獸派
1905年在巴黎的一個展覽上,有一間展覽室的繪畫作品閃耀出純粹而對比強烈的色彩。它們看起來是以狂熱的激情畫出的。一位評論家稱這些作品為les fauves(法語,意為?#37326;獸?#65289;,從而得名。這些?#37326;獸?#33324;的作品,以明顯的強烈色彩、戲劇化的筆觸為顯著特徵,並憑借繪畫的表現深度,引發出一個高度情感和彩色的快樂幻想世界。
Futurism 未來主義
1909年在米蘭成立的一項前衛藝術運動。其成員的目標是把義大利從沉重的過去解放出來,展現現代光彩。未來主義成員對現代機械、運輸及通訊設備十分著迷,因而在繪畫和雕塑作品中,以稜角分明的形體和有力線條來表達物力論的感覺。未來派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即為捕捉速度與動感,通常是描繪同一物體或人物在同時間輕微移動的數種意象,來表現一種騷動的狀態。
Gothic 哥特式
一種盛行於中世紀(約1150年到1500年)歐洲大教堂的藝術風格。此時的聖壇作品都摹擬教堂建築精心製作。哥特式的繪畫和雕塑的特色,便是描繪身形拉長的人物,在繪畫中則很少描繪三維立體空間,所用的透視法多無特定的規則,令人很難信服。到了14世紀末期,此風格更趨優雅、精緻,並提高了對大自然主題的興趣。精緻描繪動植物的細部,已成為繪畫的普遍特色。後哥特式風格影響多個國家,因而被稱為國際哥特式風格。
Impressionism 印象主義
此項繪畫運動始於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印象派畫家贊美林浴在自然光線下棗無論是曙光、日光還是薄暮的微光棗那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他們著迷於光線與色彩間的關系,以純粹的色彩及自由的筆觸作畫。他們還根本改變了題材的選擇,避開傳統歷史、宗教或浪漫題材,而專注於風景和日常生活的情景。?#21360;象派"的名字來自一位記者在看了克勞德?#33707;奈的《日出?#21360;象》後的一句嘲諷語。
Kinetic Art 活動藝術
此名稱用來形容能具體表現真實或表面運動的藝術。這一概念最初是在20世紀20年代被提出的,但直到50年代至60年代才盛行並至巔峰。活動藝術可以是相當簡單的(例如亞歷山大?#32771;爾德的用風力抖動的裝置),也可以是復雜的(如廷居利運用馬達操作的雕塑)。此名稱也適用於利用光線效果給觀者造成動感幻象的藝術品。
Mannerism 矯飾主義
矯飾主義為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一種發展,通常被視為對15世紀至16世紀早期著重和諧、秩序與完美的一種反作用。此風格盛行於1520年到1600年間的義大利。其特點為鮮明且近乎耀眼的色彩、復雜的構圖、誇張的形體與戲劇化的動態。?#30699;飾"一詞源於義大利語maniera,意思是?#39118;格?#65292;具體指優雅、均衡、和諧。此詞在若干世紀以來已發展出許多不同意義,但通常仍與直率地表現過度技巧、手法與富於幻想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有關。
Minimalism 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為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發展於美國的一股繪畫及雕塑潮流。顧名思義,極少主義藝術是指削減外在形式直指本質:純粹的抽象、客觀、無特徵,排除外表裝飾或表現性的姿態。極少主義繪畫為單色畫,且多經由數學計算畫出方格或線狀結構,卻能引發一種庄嚴與存在感。雕塑家運用工業處理法及材料加鋼、運用塑料甚至管道來製造通常為一系列的幾何形體。這種雕塑沒有引發幻覺的特性。極少主義可視為對支配整個如年代現代藝術的抽象表現主義注重情感表現的反撥。
Nabis 納比畫會
為活躍於19世紀80年代的一小群畫家,他們受到保羅?#39640;更以純色作畫的啟發。此派的手法如成員之一莫里斯?#24503;尼所言:?#19968;幅畫作在作為一匹戰馬、一位裸女或一則軼事之前,本質上是一個覆益著色彩的平面。?#23485;闊畫面上的平坦色塊或圖案,即是納比派畫作的特色。除繪畫之外,此團體也對版畫、海報、書籍插圖、織物和戲劇設計感興趣。
Neo(-Classicism,-Expressionism,-Romanticism)新古典主義、新表現主義、新浪漫主義
詞頭的Neo即?#26032;?#30340;意思,指復興從前的潮流或理念。例如發展於18世紀後半葉的新古典主義,其目標便是回歸古典,重現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中的優雅風格。在藝術及建築上的特色,即是對線條及對稱的喜好,並經常借用古代藝術風格。新表現主義則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美國及歐洲、尤其是德國的畫家,想重振表現主義的特色。新表現主義的作品傾向於高度個人化,且創作態度多熱情激烈。新浪漫主義則是指20世紀結合浪漫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一種強烈戲劇化形式。
Op Art 光效應繪畫藝術(視幻藝術)
一項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的抽象藝術運動。op art為optical art的縮寫,意在開發人類視覺的一項運動。它憑借創造出看似閃爍、顫動的影像,和觀眾大玩視覺游戲。光效應藝術的作品本身雖為靜止的,但其形狀與色彩卻能造成視覺上的動感。
Pittura Metafisica(Metaphysical Painting)形而上學繪畫
此藝術運動為1917年由喬治?#24503;?#22522;里科和卡洛?#21345;拉在義大利創立。其特色為扭曲的透視法、不自然的光線及奇異的意象,並經常利用人體模型或雕像來取代人體。此派畫家以一種不真實的關系安排物體,製造出夢境般的魔幻氣氛。在這方面,形而上學繪畫與超現實主義有很多相同之處,但與之不同的是,形而上學繪畫著重於嚴謹的構圖及建築學理上的價值。
Pop Art 波普藝術
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英美的一項藝術運動,其靈感來自消費社會及流行文化的意象。連環漫畫、廣告和大批量產品都是這一運動的一部分。波普藝本的特色,如其成員之一理查德?#27721;密爾頓所說,是?#30701;暫的、流行的、可消費的、低成本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有創意的、性感的、滑頭的、迷人的以及大商業的?#12290;這類粗率主題,通常在繪畫方面是以硬邊、類似照片的技巧,在雕塑方面則是對細節極少關注來加以強調。合成照片、組合藝術和拼貼,在波普藝術中也十分普遍。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拉斐爾前派社
為一群年輕英國藝術家在1848年所組成的社團。他們對英國繪畫的衰落感到沮喪,試圖重新喚起在文藝復興極盛時期拉斐爾大師之前的早期義大利藝術,如桑德羅?#27874;提切利和菲利波?#21033;比作品中的真摯感。拉斐爾前派畫家多描繪文學、歷史與宗教場景,並經常在作品中提出對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的道德評論。此派作品質感表現豐富,細節描寫細膩,顯示出畫家對花、織物裝飾特性的濃厚興趣。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中世紀的人們生活在對上帝的敬畏中,教會無所不在。此時的藝術通常描繪天堂與聖徒.極少有描繪現實生話的。然而自14世紀起,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在世上的重要性及影響力。這種再生(或?#22797;興?#65289;的意義也反映在藝術上:人物變得更加逼真,空間更加真實,宗教故事也開始以人的觀點去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初期的喬托、馬薩喬風格的作品,到文藝復興巔峰時期的達?#33452;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三位大師的不朽創作,藝術家愈來愈容易在畫布、濕壁畫與祭壇畫飾上重建世界的形象。雖然文藝復興通常與義大利關系密切,但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德國和佛蘭德斯也各自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然而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重心擺在透視法及幻覺空間的創造上時,佛蘭德斯和德國的文藝復興藝術家則強調以精細、寶石般華麗的描繪手法呈現他們的周圍世界。
Rococo 洛可可式
1700年左右發展於法國的一種輕快、愉悅的裝飾風格,並在18世紀期間遍及整個歐洲。?#27931;可可?#19968;詞出自法語rocaille,意思是指用來裝飾噴泉或岩洞的有紋飾的貝殼或天然岩石。以室內裝飾風格為主的洛可可藝術,典型的特色為迷人、優雅、輕快的氣氛與淡而柔和的色彩。其主題經常為貴族或上流人士的輝煌過去及有傷風化的愛情故事。
Romanticism 浪漫主義
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盛行於北歐與美國的一種藝術運動。浪漫主義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十分多樣化,因此很難以單一的定義來解釋。此派藝術家撇開理性教條,而重視想像力與個人情感的表達。他們的作品經常描寫一些特殊的情感,如恐懼、孤獨、勝利和真摯的愛。浪漫主義正式結束於19世紀中葉,但這股潮流仍存留在20世紀的表現主義及新表現主義之中。
Surrealism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此派主要理論家安德烈?#21187;雷東稱超現實主義的目標在於?#35299;決夢境與現實的既存矛盾?#65292;如此可發揮的范圍便很廣泛。此派畫家常用攝影般精確的手法,描繪恐怖的、非理性的場景,用日常用品創造出奇特的生物,或開發能讓潛意識顯現出來的繪畫技法。超現實主義作品雖具象徵性,但仍表現出一個從平靜夢境到夢魘狂想無所不包的奇異世界。
Symbolism 象徵主義
19世紀末盛行於法國的一種文學及藝術運動。象徵主義畫家否認現實主義,認為繪畫應表現意念與心理狀態,而不只是簡單描寫可見的世界。他們的風格從珠寶般華麗豐盛到蒼白而從容都有,但共同的興趣則在於超脫塵世的表達。象徵主義者最偏愛宗教或神話題材,此外像情慾、死亡與罪惡也都是常見的主題。
Vorticism 旋渦主義
1914年由溫德姆.劉易斯在英國成立的一種前衛藝術運動。?#26059;渦主義?#20043;名出自義大利未來派畫家波丘尼的一段評論:?#25152;有有創意的藝術都是從情感的旋渦中散發出來。?#21644;未來主義一樣,旋渦主義在繪畫和雕塑上都採用粗糙、稜角分明和高度戲劇化的風格,並以捕捉活力與動感為目標。此藝術運動雖未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但卻是英國藝術中第一個朝抽象方面發展的重要潮流。
__________________
8、藝術與創新設計的關系
1.設計的概念: 是根據一定的需要發現和精心構造備選方案的活動。 2.現代設計的概念; 設計就字義來解釋,是設想和計劃的含義。現在所說的設計包括人類對自己將要創造的產品的前期構思,以及實現這個構思的整個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反映現代大工業社會的本質! 3.藝術設計的本質; 1.是人類有目的性的審美活動。人類在進行藝術活動時有明顯的目的性和預見性,是為達到某一明確目的性和預見性的自覺的行為。 2.是一種問題求解活動。設計過程就是以問題求解,尋找問題答案為核心,它是人們為滿足一定需要,精心尋找和選擇理想被選方案的活動。 3.是一種智能文化創造形態。設計表現為某種文化創造活動形態,而這是特定的文化背景和進行設計活動的具有特殊文化素質的人所決定的 4..現代設計的特徵: 1.是受到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實踐活動。設計的時空性特徵,給設計成果打上不同時代,與不同社會,不同時間與不同空間的烙印。為了減少時空的限制而造成的負面效應,設計師可做的是強化設計的現代意識和創新意識。 2.設計活動都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的的約束下進行的。設計活動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 3.設計都是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而進行的。設計始於需求,需求由設計來滿足。這是設計與需求的本質關系。 4.設計是一種富於創造性的活動。創造性是一個重要的本質特徵。 5.設計活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系統過程。 5.設計活動是一個不斷推進的系統過程。具有過程性是設計的一個重要特徵。 從設計的社會價值來說,現代設計是科學,是生產力,是生活方式的創造,是科學技術的全面物化,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 五.現代設計的經濟價值: 設計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設計成為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的戰略和途徑,作為經濟的載體,設計成為國家和企業發展的有效手段。 當今時代是品牌經濟的時代,是形象消費的時代。. 在企業經營活動中,設計是管理,設計左右產品的發向和市場的導向。企業家是企業管理的「概念設計師」。 六.現代設計的文化價值; 現代設計文化是現代文化的構成部分。設計文化是物質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兩者的共融。 文化價值的體現: 1. 設計傳播的信息體現商品和服務的價值觀念,這是獨有的效應, 2. …………………體現特定民族文化或亞文化群的人文特徵, 3. …………………體現人類社會知識的傳承,獲得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等領域的知識,都是靠文化傳播發展起來的。 4. ………………..體現道德價值,即設計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價值,表達一定的道德評價和判斷的標准。 七.工藝美術運動: 莫里斯——現代設計之父。拉斯金的設計口號「要向自然學習」 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出在美國和歐洲發展的裝飾藝術運動。 19世紀80年代,比利時畫家費爾德在布魯塞爾倡導新藝術運動,常常往來於比,法,德,英。推動了藝術的深入發展。他是最傑出的設計家和思想家。 新藝術的發源地——法國。 藝術運動的兩中心——巴黎,南西。 影響大的群體:薩姆爾`賓的新藝術之家。現代之家與六人集團。 八.裝飾藝術運動 1.產生於20世紀的20年代到30年代的法國,美國和英國等。 2.從產生動機和設計立場來說,它是對新藝術的背離和挑戰。裝飾藝術反對古典主義,自然的有機形態,單純手工藝趨向,主張機械化的美。與新藝術強調的歌德式的自然風格的裝飾,強調手工藝的美,否定機械化的時代特徵有著極大的不同。 3.裝飾藝術的樣式風格,類似新古典主義的做法,喜歡直線和對稱的構成。 九.現代主義: 1.從設計思想上看,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具有:民主主義,理想主義,精英主義三特徵。 德國工業同盟,1907年10月成立,奠基人和組織著——穆特修斯。他主張:「明確的使用性」認為設計講究明確的目的和功能,遵循功能主義的設計原則。他肯定機器生產的進步,主張藝術與技術,審美,與應用的結合。 十.包豪斯 1. 1919年建立,在魏瑪,由格羅佩斯建立的發展現代設計教育的學院。是一所與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建築及設計藝術學校。 2. 包豪斯的教學思想和方針: 1.設計中提倡自由創造。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 2.手工藝與機器生產結合。提倡掌握手工藝的同時了解現代工業的特徵。 3.強調基礎訓練。從現代抽象繪畫和雕塑發展來的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等成了現代設計基礎教學方法。 4.實際動手能力與理論修養並重。 5.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實踐的結合。 3.包豪斯原則:1主張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2.強調設計的目的是人,不是產品。3.強調設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進行。 4.他教育體系和設計思想經歷三階段:1.魏瑪時期(1919—1924)是草創階段。2.狄索時期(1925—1930)包豪斯在教學思路和體繫上有所改變。3.痛苦的結局—柏林時期(1931—1933)米斯任校長,是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重要大師之一。主張「少而精」 5.包豪斯對現代主義的影響:教學思想和方法被瑞士,荷蘭,日本等過相用。作為教育思想學派,在世界范圍的影響是深遠的,它的繼承著遍布全世界,從建築,室內設計,從產品設計到廣告。幾乎 所有領域都受到影響。 十一.現代主義——國際主義 它發源於現代主義的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與美國高度富裕的經濟融合,發展為聲勢浩大的國際主義。 1. 現代主義與國際主義的關系:從傳承關繫上看,二站後在美國發展的國際主義風格與現代主義一脈相承,在設計風格上,注重功能,追求少爾精,少就是多的形式語言,簡潔理性,反對裝飾。 一. 後現代主義: 1.後現代主義,它是對現代主義和國際主義的挑戰和背叛,在本質上,後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核心,仍然是現代主義,國際主義的架構,它的挑戰也僅僅針對風格和形式,未能涉及到核心。 2. 後現代主義設計的三典型特徵:1.後現代主義恢復了裝飾性,從歷史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加強設計的豐富性和審美愉悅性,與他們的冷漠,簡單,和理性化,缺乏人情味的形式成對比。2.對歷史傳統文化採取折中立場。不是簡單的恢復,而是對歷史風格採取抽出混合,拼接的方法加以運用,即傳承又有變化。3.他們講究理性化和明確性,而後現代主義強調設計上的娛樂性和處理裝飾上的含糊性。後現代主義希望設計上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創造出含糊的空間敢,讓設計作品顯得寬松和舒展,給人更多的心理空間。 3.後現代主義設計的流派:1.波譜風格2.孟菲斯集團3.宇宙風格4.未來風格 二. 現代設計的基本類型;根據設計目的分為三領域:1. 產品設計:以用設計為目的,創造適當的產品。以作為人和自然的媒介。2.視覺傳達設計,是利用視覺符號進行信息傳達的設計。以傳達為設計目的,製作良好的信息,以作為人與所屬社會間的精神媒介。始於20世紀20年代,成立於60年代。他的構成要素:文字 ,標志 ,插圖。3.空間設計:以居住為設計目的,構建和諧的空間和環境,以作為自然和社會間的物質媒介。 三. 1. 設計與現代藝術,他們本為一體,是從現代藝術中脫胎而出的是現代藝術的延伸和發展。如代表人,畢加索,老特累克,德加,杜米爾,波爾等,他們身肩藝術家和設計家。現代藝術運動發起者的前衛藝術家又從事於設計教育工作。如康定斯基,克利等人。 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代設計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實用藝術門類,依附於現代商業社會的藝術學科。 現代藝術運動與現代設計發展的緊密關系,他們都揭示對於美的觀點和主張,新的藝術主張和理論,往往能夠形成一種社會思潮波及一切文化領域,現代設計也受到它的影響。 2. 立體派,立體主義創造的獨立於自然的設計觀念,對客觀對象分析重構的處理探索,啟迪荷蘭風格派,俄國構成主義運動,在包豪斯的設計教學中得到深化和發展,提供了平面設計的形式基礎。 四. 現代設計師的素質和知識結構;1.良好的精神品格,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社會責任設計是設計師的個人行為,也是社會行為,是為社會服務,要產生社會後果的。因此設計師注重社會倫理道德,對社會有高度的責任感。2.要有緊跟時代的設計觀念。 它是設計師藝術生命活力。應該思想開闊,眼光敏銳,不固步自封,不斷調整自己的思維定勢。做到與時代同步,保持設計活力。3.有良好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設計的本身就是創造,所以設計的主體具有設計才能是相當重要的,也是衡量設計師基本品德的重要標尺。4.有良好的專業理論素養和廣泛的知識面。現代設計不是純科學,也不是純藝術,是科學,藝術,文化,經濟的高度融合。是多種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5.有很高的專業設計能力和審美素養。專業設計能力是專業設計師的首要條件。整體藝術修養 的高低,直接間接關繫到設計出作品的高低,在關鍵時刻成為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6.有良好的群體意識和協調力。現代設計項目涉及到多學科,必須調動多方面的智慧和技能,才能有效的進行設計工作。設計方案完成後,協調各方面的認識加以調整修改,才能使設計更加完美! B原理篇 一. 現代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1. 設計的基本原則,按照設計的客觀規律歸納制定的設計家必須依據和遵循的法則。 2. 現代設計的要求和原則: 1.功能性原則。即合目的性原則,是設計產品時應具有的目的與效用,以功能目的為設計的出發點。 2.經濟性原則,不但是成本的考慮,消費者支付能力的預測,重要的是尋求在現有條件下,提高產品的實用審美價值。 3.藝術性原則,是指設計師在設計時考慮作品具有較好的審美功能和藝術品位。從而給受眾以審美享受。 4.主題性原則,是設計目的出發點的把握。現代設計作為人類物質文化的審美創造其目的是為了人,所以設計活動從始至終必須從人出發,把人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放在第一要素的位置來考慮。 5.創新性原則。現代設計作為人類智慧的創造性活動,創新推動現代設計活動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是現代設計家的追求。現代設計的創新性原則實質上是,個性化原則,是一個差別化設計策略的過程,是個性化的內涵與獨創的表現形式統一。顯示設計作品的個性和設計的獨創性。 二. 現代設計的傳播技巧的運用:1.清晰2.准確3.可信4.感人 三. 現代設計的重要前提——市場 .認識和把握市場看準選擇目標市場是獲得設計的基本條件和重要環節: 1.認識和把握市場,有助於設計找准目標對象,使設計有客觀依據克服了盲目性使目標不會偏離 2.助於確定理想的訴求對象。 3.有助於市場定位。 四. 設計作為經濟管理的手段,作為管理手段,設計領域中最典型最能體現管理效應的是視覺識別系統(CI)和以設計塑造企業文化。 五. 設計中的文化底蘊的表現: 1.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人類史上文化積累的延續和拓展,是人類文明演化的進步,是一場社會文化的大變革。 2.設計具有良好的認識和誘導功能,能夠以生動的形象的不同媒體文化方式淺移默化地對社會大眾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作用,使之轉變和更新。 3.具有強烈的美感力量,推動審美概念的變化,利於提高設計品位。 六. 設計風格。 風格是現代設計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它是設計家在設計實踐活動中形成起來的,是設計家獨特的的審美見解通過獨特的審美傳達活動表現出來的,在設計作品中反映出來的基本特色。 七. 設計家風格形成的社會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和社會范疇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時尚的影響。一定時期的歷史潮流,社會風尚都會影響和制約設計家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滲透到設計風格的方方面面。 2.受民族文化傳統和藝術與設計傳統的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傳統的特殊性會產生審美要求和審美理想的特殊性。 3.受到外來文化和藝術思潮的影響。設計家受到外來文化和藝術思潮的沖擊,設計觀念的碰撞會導致設計審美理想追求的轉向和更新,有意識的吸收某種外來文化和藝術流派的成分,形成自身的設計風格。 4.受同時代其他設計家,藝術設計家風格的影響。 八.現代設計和民族風格; 1. 不同的經濟生活政治狀況,地域和歷史文化傳統,構成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心理結構,個性氣質,習慣愛好,審美要求等,發應在設計上就形成了獨特 的民族風格。 2.由於設計是民族文化創造的一部分,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所以設計不僅僅是時代的,也是民族的,人的審美活動的本質是,民族文化的審美設計創造活動,作品上打下了民族烙印。 九. 現代設計的方法與程序:1.設計 方法學的特點。優化性,理解為在給定的條件下得到盡可能滿意的結果。2.設計方法的分類:直覺優化,實驗優化,進化優化,數學規劃優化方法等。 C造型篇 一. 1.英國畫家賀加斯(1697-1794)最早對線的特性進行比較研究的人。 3. 美國的安迪`沃霍的名作品——艷星瑪麗蓮`夢露的照片底片復制出50張,其創作意圖:說明人們信服的事物實在都是虛假的,作為照片上的她實際上是一種類象。他是波普風格的代表,後現代主義。 二. 色彩影響力的表現:1.在視覺上,使形象增強感染力。2.使人增強識別記憶的價值。3.有刺激感和影響情緒的作用。4.色彩可以傳達意念,表達一定確切的含義。 三. 色彩計劃,是根據企業市場營銷戰略,採用科學分析定位,運用色彩知覺,配色原理等理論於各項計劃內的實施方案,是一種配合市場營銷,經營策劃,商品設計的整體性規劃。 D 藝術篇 1 .設計的本質在於創造,決定了設計師是一個創造性很強的職業,決定了設計師素質品格——創造力的重要。 2 創造想像是不依據眼前知覺對象而進行的想像。科學發現,重大設計發明及藝術形象的塑造,都是想像的結果。 3 .實質上靈感的產生,是創造主體長期實踐經驗和知識儲備得以集中應用的結果。 4 創造性思維,是從新的思維角度,程序和方法來處理各種情況,問題。從而產生新成果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它不是獨立的思維類型,而是滲透在人的各種活動,思維形式中,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等的綜合運用,比較復雜,更具能動性和探索性。 一. 創造性思維的五個顯著特徵:1.獨創性,.獨創新意,還要敢於自我否定,打破自我框架萌發新的設計構想。2.連動性3.多向性4.跨越性5.綜合性 二.作為一個從事設計創造的設計師應如何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1.要自己開闊視野,興趣愛好廣泛,成為多方面文化素養的人。 2.進行創造性思維活動,不僅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基礎,還要有專業外的科學知識。只有不斷的吸取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存,才能擁有與時代同步的專業知識。 3.還應該懂得,如何進行創造性思維,因為文化素養,專業知識和跨專業的學識造詣都是必要的條件,但它本身不是創造。 三. 設計的基本方法;1.頭腦風暴法2.超序聯想法3.影象創意法4.聯想創意法5.分列創意法6.分腦創意法7.逆轉創意法8.輻射創意法 四. 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不斷豐富與發展,由,以下三個方面促成的: 1.激烈的市場競爭,促成手法的不斷更新。為了設計作品的市場競爭力與促銷效果,設計家在設計的過程中在保證功能的前提下,十分重視作品的藝術性。不同的餓藝術形式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以不同一般的藝術魅力吸引消費大眾。 2.為適應當代審美心理趨勢的發展變化。設計作為有目的的藝術活動,與社會發展的物質,整個時代社會審美文化的發展相適應,還必須與作品接受的特定的消費人群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興趣相適應能夠更好的完成它的傳達過程。 3. 與其他藝術的滲透融合豐富了藝術表現的內容。現代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受整個社會歷史文化的推動中,不斷的受到多種藝術潮流的影響和沖擊,逐漸地借鑒和消化吸收了其他姐妹藝術的成果,為現代藝術傳達的表現手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五. 現代設計的多樣化藝術表現手法:1.真實再現2.突出特徵3.對比襯托4.誇張變形5.幽默偕趣6.以情托物7.比喻象徵8運用聯想 9.以小見大10.神奇彌幻11.字體效應12.抽象含蓄13.解構重復14.系列展開15.怪異荒誕16.創造節奏17.間接暗示18.空靈淡化19.氣氛烘托20.著意剪裁21.選擇偶像22.巧選角度23.掌握分寸24.重迭復合25.空間落差26.偷梁換柱27.模擬名作28.善用省略 六. 藝術形式美,是指藝術作品的形式構成諸因素(形狀,色彩,線條,語言,動作等)按一定的法則組合出來的審美特徵。它是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的特徵,也是形式美法則。 七 現代形式的蒙太奇概念:是法語montage的音譯。原指建築中的構成,裝配,用於電影有組合和剪輯之意,是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段。一段電影是由不同的鏡頭組成的,所以在電影創作中,需要將全片所要表達的鏡頭,分別拍攝完成後,再按照創造構思將這些分散的鏡頭組接起來。重而形成有組織的片段,場面,直至一部完整的影片。把它稱為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