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隨想創新
1、關於 二胡 長城隨想曲
學他幹啥,難聽死了聽了幾遍雞皮疙瘩掉一地,如果不解說不看主題你能從中聽出啥,能跟長城沾邊嗎。人們評論樂曲喜歡從樂曲背景出發,老師講樂曲先講樂曲背景作者立意,以為這是課文啊。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好的作品不需要廢話,就是以音樂感染人。如戰馬奔騰,太極琴俠,從中能聽出主題,且能感染到人們再如紅樓夢葬花吟,枉凝眉。一切以聽覺為主。真反感演奏家們自認為的高大上二胡曲,又是表現了這又是表現了那,。在過去精神生活匱乏的年代,隨便創作個曲子人們都感覺怪好。但是隨著時代進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音樂趨勢早就來了。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們如何看待二胡的前景。難道還仗著權威,硬吃幾十年前的老本嗎。現代二胡推廣,八成是靠著流行歌曲。還有為數不多像陳氏父子,朱昌耀等為二胡創作改編的優秀作品。大多數的演奏家是以沒有版權的傳統曲目為主要演奏對象。但太多的二胡曲不符合這個時代的音樂觀,甚至有些曲子大眾聽到居然說還不如鬼叫,我是二胡愛好者,聽到身邊朋友都這樣說二胡曲子,真不知該咋回答。更有甚者一次幾個朋友坐我車,車里放著二胡cd當時放的月夜,還是空山鳥語,還是拉駱駝啥的,記不清了朋友直接退出碟扔出窗外。說到底二胡的發展需要優良的創新不管是二胡曲還是二胡本身都有欠缺。特別二胡曲我真想面對面問問大濕們,人是為什麼聽音樂是為了受到感染,感動引起內心共鳴啊,還是為了像學課文一樣帶著背景解說,強求自己去聽一首難聽的曲子從中尋找那所謂的中心思想?
2、創意功夫的點子關於長城現場
http://img2.imgtn.bdimg.com/it/u=2004842073,3268037313&fm=21&gp=0.jpg
3、二胡的由來?
1. 二胡的前身是唐宋時的奚琴、嵇琴和胡琴。奚琴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歐陽修《試院聞奚琴作》詩雲:奚琴本自男人樂,男人彈之雙淚落。早期奚琴為彈撥樂器,後來才出現擦弦樂器奚琴。陳腸的《樂書》載: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就其所附圖看,為竹製琴桿,筒狀琴筒,無千斤,是後世二胡的雛形。自宋代始出現馬尾胡琴。沈括《夢溪筆談》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於。"《元史·禮樂志》述其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到明代,胡琴加上了圍定弦長的千斤,已與今天的的形制大體相同。自明末以後拉弦樂器崛起,成為音樂活動(特別是戲曲演出)中的主奏樂器,演奏的技巧已相當高超,展示了特有的魅力。但在傳統的音樂體系中,二胡等弓弦樂器的地位還是很低,而且主要用來伴奏,很少作正規場合的獨奏,更沒有專為二胡寫的獨奏曲。到20世紀的第二個10年,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致全力於民族器樂(主要是二胡)的研究改進和創造,吸收了西洋小提琴的一些技法,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把二胡提高到可供獨奏的地位,進入大雅之堂。他還將二胡納入高等音樂學府的教學之中,設立了二胡專業,編寫了最早的二胡教本和一套練習曲,創作了《病中吟》等10首二胡獨奏曲,開創了二胡藝術的新紀元。當時周萬春樂器號的店主著名的中國民族樂器製作師周榮庭先生,(劉天華先生和周榮庭先生都曾拜三十年代江南絲竹名手周少梅為師)根據蔣鳳之,陸修堂等南北著名演奏家的要求協同探討,對傳統二胡的琴桿和琴筒進行了改革,製作了洋山柄頭二胡(現月彎頭)和逥紋頭二胡,為後來蘇州二胡的改革打下了基礎。六十年代始,在時任蘇州民樂廠技術科長的周榮庭先生支持對二胡進行全面改革下,在專家反復論證和全體技術人員的探索下,經十餘年的努力,終於為現在二胡制訂了較為科學的新規格。
二胡也是民族樂器弓弦類樂器中使用最普遍,又是最具有中國民樂氣質和特點的樂器。二胡的重要性和在民樂隊中的地位最為突出。主要流行於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和珠江流域尤其在長江以南地區,二胡往往專指獨奏和民族樂隊使用的一種,例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中的主奏樂器。在南方地區,二胡的使用要廣泛得多,南方的許多地方戲,如越劇、錫劇、滬劇、黃梅戲、淮劇、粵劇中,都以二胡為主要樂器。所以,二胡又稱為「南胡」。
2.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涌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4、二胡和電二胡的介紹
二胡
【樂器歷史】
[編輯本段]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涌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樂器構造】
[編輯本段]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馬和弓毛等組成的。二胡各部構造的功能:
二胡構件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其功能分別介紹如下: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B琴皮: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兩種,蟒皮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C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干。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桿的材料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紅木較多。紅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D琴軸: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後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松,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但目前製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松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琴軸的類型:銅軫和木軫
E弓子:是二胡發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桿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弓桿是用細實的紫竹製成,粗細要適中。弓桿的軟硬和彈性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龍絲和馬毛的,多用馬尾,且白馬尾為最佳,黑馬尾次之。一般用細實紫竹縛上馬尾,一端裝有活螺絲(弓魚)用來調整弓毛的松緊度。F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目前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弦。現在大多採用金屬弦。
G千斤:又稱千金,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製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紅繞千對斤。
H琴馬: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松節馬、楓木馬。木松節馬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馬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保養維護】
[編輯本段]
弓弦樂器大多都會有琴皮,製作的材料大多是紅木等硬質木料,此類樂器與濕度有一定的關系。硬質木料的木質有一定剛性,密度高,木質也細膩。在一濕一干、空調暖氣收燥的環境中,會造成木料內外應力不能平衡的情況下,這時候會發生表面燒絲,濕度穩定後又會消失,也可以點上502用砂紙打一下,上些臘有條件的拋光。因此硬質木料是有可塑性的,白木材料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它木質松很容易達到內外應力的平衡。我們建議在二胡使用結束後,最好要將留在琴身上的松香粉末用軟布擦掉,避免日久粘在木料和琴皮上。我們製作的高檔二胡在木質表面都使用了天然蟲膠打磨,清拋光的工藝,這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江南傳統做法,對技工都有很高的要求,目的是保護木料,提高木料的光滑性,增強手感的舒適度。所以只要用軟布擦琴就可以使琴保持清潔了。有時間的話可以在琴身木質表面上些車臘或傢具用臘,但一定要擦乾凈,避免粘手。
二胡琴皮的保養是大家最關心的。二胡琴皮如果在保養得體的情況下會有很長的壽命,前提是要經常使用,我們見到的二胡大多都是存放不當,不經常使用而損壞的。經常使用會使琴皮保持彈性,這也是它的生命力,和我們一樣經常鍛煉,身體也就好,樂器的音色是不斷使用,是拉出來的,不用不拉是不會好的,在平時使用的情況下,本身也是對樂器是一種維護和保養。正確的使用也是正確的保養。有很多理論書籍或網路上的知識對琴皮提出了一些保養和處理的方法,但理論和實踐畢竟有差距,有時候表現出來的差距並不小。
我從二胡製作的方面談一些二胡琴皮保養的知識。以萬春二胡為例,琴皮第一道工序就是鏟皮,目的是將粘在皮上的肉雜物等都去掉,鏟皮要均勻,恰到好處,很關鍵,也很累人的一道工序。第二道是套皮,目的是拉伸蟒皮,去其油性,成型穩定,這時有一道關鍵工序就是燙皮,燙皮的目的:1.是穩定琴皮不讓定型的琴皮再有收縮。2.是美觀,是琴皮有光澤。3.保護琴皮受濕度的影響。套皮完成後就可以決定琴皮的使用情況。第三道是鞔皮,前兩道的工序做好就為鞔皮鋪好了路,做到六角均勻,松緊恰當,難點是琴皮與琴筒的搭配,根據琴皮的情況處理琴筒,根據木料選擇琴皮。從這些工序來看,大家可以知道其中有兩點:1.去油性,有油性的琴皮會嚴重影響發音,對著光看的感覺就像一滴油點到了紙上。2.琴皮表面已經有處理。我的祖父周榮庭就開創套皮定型,蟒皮二次成型的工序。這些工序的處理都會對二胡的音色和使用起到關鍵的作用。
在日常使用中不需要對琴皮上油、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臘,有鱗片翹起也很正常,捲起的鱗片是隨琴皮一起振動的。且不可用膠水粘,琴皮要保持它的透氣性,自然性,它會自然的適應使用環境,因此二胡確實有它的靈氣所在。如果在琴皮內外都給封住就會影響琴皮振動了。琴皮鞔好後不可在對琴皮背面進行再處理,因為從琴筒後面對琴皮背面刮或打磨處理,會導致琴皮厚薄不均,嚴重會使琴皮破裂,因此我建議大家不要嘗試。對音色的改變應該從弦,琴碼,千金和音墊著手(見二胡使用和調試),知道它們的作用和原理就可以反復調試,調節出自己滿意理想的音色。
二胡在不用的時候要放些防蛀片,濕度高的地區再放些乾燥劑,經常也要拿出二胡讓透透氣。
【演奏名家】
[編輯本段]
劉天華(1894-1932)、劉北茂(1903—1981)、劉長福、劉湘(1963—)、劉崇增、阿炳(華彥鈞1893—1950)、 宋飛(1969—)、宋國生(1938—)、沈星揚、王國潼(1939—)、王永德 、王文隆、王銘裕、王明華、李源源(1976.9—)、李佳穎、李福華、姜克美、姜建華、馬曉暉、馬向華、陳軍、陳耀星、陳詩涵、陳春園、陳家昆、陳乃瑜、張韶、張方鳴、張尊連、孫以誠、孫文明(1928—1962)、趙寒陽、趙榮春、閔惠芬、梁雲江、嚴潔敏、甘柏林、舒昭(1936—)、鄭德智、賀超波、蔣才如、朱昌耀、於紅梅、許講德、魯日融、蔣風之、項祖英、魏冠華、彭苙榳、孔艷艷、溫金龍、程秀榮、周耀錕、邵琳、段皚皚、高韶青、黃安源、梁文瑄、李寶順、林順麗、林傅強、邢立元、趙國良、陳慧君、張漢傑、許可、陳雄華、王穎、韓石、葛庭釗
【名家名曲】
[編輯本段]
根據時間和作曲家的方式分類:
·1920至1930年代
劉天華:劉天華二胡十大名曲,包括:《病中吟》(1915)、《月夜》 (1918)、《空山鳥語》(1918)、《苦悶之謳》(1926)、《悲歌》( 1927) 、《良宵》(1928.1.22)、《閑居吟》(1928.6)、《光明行》(1931) 、《獨弦操》(1932.1)、《燭影搖紅》(1932)
阿炳:《聽松》(1939)、《二泉映月》、《寒春風曲》
·1950年代
劉文金:二胡協奏曲《豫北敘事曲》 (1959)
·1960年代
劉文金:二胡協奏曲《三門峽暢想曲》 (1960,陳鋼編曲 )、《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梁祝協奏曲》
黃海懷:《江河水》
·1970年代
魯日融:《迷胡調》、《秦腔主題隨想曲》、《歡樂的秦川》、《採花》、《搖籃曲》、《曲江吟》
周維 :《葡萄熟了》
·1980年代
劉文金 :《長城隨想》
吳厚元:二胡協奏曲《紅梅隨想曲》
朱昌耀:《江南春色》、《蘇南小曲》、《歡慶鑼鼓》
陳耀星:《戰馬奔騰》、《陜北抒懷》
張曉峰、朱曉谷::二胡敘事曲《新婚別》 (1980)
陳剛、 何占豪:《梁山伯與祝英台》
譚盾:二胡、揚琴二重奏《雙闕》 (1984)
陳能濟:二胡協奏曲《明月幾時有》 (1988)
何占豪 :二胡協奏曲《亂世情》、二胡協奏曲《別亦情》
楊春林:雙二胡協奏曲《長恨歌》
何占豪:二胡協奏曲《莫愁女幻想曲》(1987)
閻惠昌:二胡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幻》(1987)
·1990年代
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 (1992)、二胡與管弦樂隊《姑蘇行》(1995)、二胡協奏曲《楊貴妃的故事》(1998)
高韶青:《隨想曲》
譚盾:《火祭》 (1995)
嚴潔敏:《卡門主題隨想曲》
黃安倫:二胡與交響樂《敦煌古譜四首》 (1997)
瞿春:《霓裳曲》 (浙江民間樂曲)
吳華:二胡及革胡雙協奏曲 《天仙配幻想曲》 (1995)
黃曉飛:二胡協奏曲《愛河之春》(1997)、二胡協奏曲《長恨歌》、二胡協奏曲《母親》、二胡與鋼琴《懷念》、二胡協奏曲《六月雪》
關銘:《蘭花花敘事曲》
金夏載:《春江水暖》
廬亮輝:《疆風舞韻》
顧冠仁:二胡協奏曲《夜月》
許可:二胡與鋼琴《風韻》(1991)、二胡與鋼琴《思念》(1993)、《搖籃曲》(1996)
王燕樵 :二胡與管弦樂隊《百鳥朝鳳》(1990)
陳怡:二胡與弦樂隊《胡琴組曲》(1998)
外山雄三:二胡與管弦樂隊《橋》(1998)
松尾佑孝:胡琴協奏曲《天風愛舞和庵》(1998)、二胡協奏曲《江河雲夢》 作曲:梁雲江
·2000年代
劉文金:《二胡套曲——如來夢》 (2002)、二胡與琵琶與樂隊《火—綵衣姑娘》( 劉文金曲,二胡:王穎 琵琶:鄧樂
劉學軒)、《第二二胡協奏曲》、《二胡協奏曲》、《山林之秋》二胡與絲竹室內樂團、《二》低音二胡與南管團、《港都、春花、夜雨》給二胡與民族室內樂
關乃忠:《第二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
陸橒:《西秦王爺》 (2003)
莫凡:胡琴協奏曲《京風》
譚盾:胡琴協奏曲《卧虎藏龍》 (2003)
王建民:《第三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
楊青:《秋之韻》
王之輝、景建樹:《黃水韻》
王曙亮、梁奇:《剪窗花》
許可:《大莫敦煌》(2004)、《黃沙古道》(2004)
楊勇:二胡與大提琴二重奏《河曲》(2001)
蔡東鏵:二胡協奏曲《浮徒》(2007)、二胡與樂隊《幽滿庭》(2007)、(二胡、中阮、揚琴、打擊樂)《三生石》(2007)
朱毅:二胡與管弦樂隊《西域風情》(2004)
王燕樵:二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阿吐什的朝晨》(2001)
·改編作品
《查爾達斯》(維多里奧·蒙第)
《流浪者之歌》 ( 巴布羅·薩拉薩第)
《漁舟唱晚》(關偉07年)
《中花六板》 (江南絲竹)
《羅西尼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90年編)
《浪漫曲》(魯賓坦/93年編)
《乘著歌聲的翅膀》(門德爾松/93年編)
《夜曲》(柴可夫斯基/95年編)等。
【二胡製作】
[編輯本段]
·二胡樂器製作名家
呂偉康、王根興、萬其興、徐元貞、陸林生、王國興、翁永益、胡涵柔、桂根生、王鐵樹、馬乾元
【二胡教育】
[編輯本段]
論二胡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關偉 )
當今二胡教學領域兩大傾向:一方面是年長的前輩們大多注重傳統教學理念。比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乃至習琴的風格、門派、演奏特點等等。筆者在與這些「傳統式」接觸時,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中國二胡源遠流長的藝術表現魅力,千百年的風土民情歸結成弦與手的結合,濃深的內涵是少數「現代派」所不能及的……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與民族文化的高速發展,近年來涌現出一批與時代並進的少青派二胡新秀,筆者稱之為二胡「現代派」。這些氣勢旺盛、充滿朝氣的、且又完全受新時代高速發展的文化社會所陶制的群體,在學習二胡演奏的過程中,大多表現為思維敏捷、上手快、技術適應性較強。從而就有了:西方樂曲高難度的演奏,在他們手中不在話下...似乎令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輩們力所不能及。但是,二胡就是二胡,它絕不是小提琴、不是鋼琴等西洋樂器。二胡本身之所以能流傳發展至今,是它獨自的魅力所決定的。千百年的人文、民土風情和滄桑所造就的二胡表現魅力,是同它悠久的歷史分不開的。脫離了傳統的寶貴基礎,二胡演奏就難免浮華、枯燥,難免暴露音樂理念上的稚嫩性.發展是好的,進步是必然的,發展和進步是針對原有而言的,如果完全脫了軌,就不是發揚光大,確切的說是「蛻變」。如果認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同時感受到老前輩們的「手上活兒」也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呀!只有在立足於傳統的基礎上積極的借鑒、中西合理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才符合二胡演奏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摘自[中國二胡通訊]
【演奏技法】
[編輯本段]
左手持琴是以"虎口"騎在琴桿上,拇指略微彎曲,不可豎直地向上翹起,也不可向下彎曲緊捏琴桿。掌心應成懸空狀,盡量減少虎口與琴桿的接觸面積,這樣有利於按指的准確,也有利於換把動作或其它技巧練習的敏捷。整個左手應放鬆,小臂自然下垂,與琴桿大約構成45度左右的角度。有些初學者持琴時往往把手臂抬得老高,整個左手幾乎與肩構成平面,這樣不僅難看,而且手臂陷入僵硬狀態,按弦、換把等顯得非常被動、死板,運指技法難以提高。
右手持弓的手形近似於"拿筷子",基本原理也有些相似。整個右手既不要緊張僵持,也不要鬆鬆垮垮。持弓的具體手形是:手腕自然端平,掌心向左,五指微屈,食指與拇指在弓根處捏住弓桿,中指和無名指並列於弓毛與弓桿之間,小指則放在弓毛的下邊。拇指與食指主要牽引弓子作左右運行,並掌握整個弓子運行的平衡,中指主要是頂弓桿拉外弦,無名指主要是扣住弓毛拉內弦。
當然,中指與無名指放在弓桿與弓毛之間,只是對一般情況而言。如果在外弦上較長時間的奏快弓、碎弓等弓法技巧,不如將閉著的無名指暫時退出來,整個運弓的右手倒顯得更為靈活、自如。不過,也有這樣一些初學者,他們不分具體情況,持弓時習慣於只留中指或無名指在弓桿與弓毛之間,內外弦都由這一指來"一指包干"。這樣的換弦有明顯痕跡,發音生硬。
有些初學者雖然將中指和無名指插入弓桿與弓毛之間。但持弓處都移到了接近弓子中段的地方,這樣大大浪費了完全可用的弓段。按杠桿原理,動力臂越短,越不易使上勁。向左移動了持弓點,等於縮短了動力臂,有礙於二胡演奏技術的充分發揮。
練琴時還要注意培養良好演奏習慣。演奏時動作要敏捷、准確,舉止要滿灑、利落,神情要自然、大方,力求通過演奏者熟練的演奏動作和恰當的面部表情來幫助聽眾理解樂曲內容,使演奏者的琴聲和聽眾的心聲形成共鳴。但不要故弄玄虛,或無意識的前俯後仰,喜怒無常,不要一邊拉一邊哼哼,也不要邊拉邊用腳踏拍子,切忌銜著煙卷或旱煙管拉二胡。
學習交流社區:
中國二胡藝術網http://www.erhuart.cn
百度二胡吧http://tieba.baidu.com/f?kw=%B6%FE%BA%FA
香港電影《二胡》
片名:二胡
地區:中國香港(ATV)
類型:情景喜劇
片長:60集
首播:2000年
監制:張堅庭
演員:姜大衛 恬妞 張同祖 孫佳君
劇情介紹
由亞洲電視耗資二千萬元,英皇電影集團負責製作的六十集大型處境喜劇<二胡>,快將隆重播出。由監制張堅庭摔領的台前幕後班底,陣容強勁,雲集港台紅星大匯演的創意喜劇,擔保帶給觀眾無盡驚喜。
由於<二胡>劇情是圍繞經營酒吧的一家人和來自不同階層的酒客,日常遭遇到的喜、怒、哀、樂趣事為題,主景場地亦移師【如何選購二胡】
木料:
從木料上說,上上品當然是高密度的紅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烏木、雞翅木均可,其中紫檀木最上。次之為烏楊或新木,其他雜木製作的二胡只可作為初學練習之用。皮膜:
二胡筒上的皮膜均為蟒皮,,以色澤鮮艷分明,鱗紋均勻,光滑帶有油性、薄厚適中為上品。蟒皮的薄厚和蒙得松緊對二胡的音色影響很大,過厚則振動遲鈍,過薄則聲音單薄易出噪音;蒙得過緊則聲音尖硬,蒙得偏松則聲音遲鈍易塌陷,一般來講用新蟒皮蒙琴筒偏緊一點為好,開始用時在皮面上抹一點植物油,拉完琴後琴馬壓在皮上不要松弦,經過兩三個月的每天拉奏,琴皮的張力就可達到松緊適中,這時,需備一截與琴筒橫面一般長的鉛筆在用完琴後架在弦下面以減輕琴馬對皮膜的壓力,保持皮膜的最佳張力狀態。還有,如在南方購琴到北方使用,要選擇皮面張力偏松的;在北方購琴到南方使用,要選擇皮面張力偏緊的,我國北方氣候乾燥,南方氣候潮濕,皮膜受氣候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琴桿:琴桿是二胡的支撐體,要隨琴弦重大拉力,木質一定要好,要用完整的木料鏇成,中間不可有癤,更不能拼接,否則,容易變形斷裂。琴桿過去都是圓形,隨著鋼絲弦的普遍使用,琴弦拉力增大,現在普遍改為能抗彎的扁圓形,橫截面好像鵪鶉蛋的形狀,琴桿標准長度一般為830毫米,過長琴桿易彎,過短則弦的張力不夠,影響音色。
琴軸:
琴軸有全木軸,渦輪式機械軸,和螺桿式機械軸三種,一般業余學琴多用機械軸,它的優點是調弦方便,不易跑弦,但在選購時要檢查製作是否精密,使用中要適當點一點兒縫紉機油,避免受潮銹蝕溢扣跑弦等問題。
弓子:
二胡弓子是由弓桿與弓毛組成的,弓桿是用竹子烤制而成,弓毛為一綹馬尾,從弓尖弧形小彎中通向弓根系在魚尾處,弓魚一般由有機玻璃或獸骨製成,固定在弓尾螺絲上用於調節馬尾松緊,整個弓桿呈淺馬鞍型。弓子是二胡演奏發音的關鍵工具,它的質量對於演奏的影響極大,弓桿的粗細、輕重、長短雖各有所好,但都不可過分,過輕過細則綿軟無力;過粗過重則笨拙、音噪;過長則不好控制;過短則影響長音演奏,因此,一般以850毫米左右為宜,用料有老紅竹、江葦竹和鳳眼竹,以節少、粗細均勻為上品,弓尖和弓根的彎度要適中,彎度過大則難以控制;彎度過小則影響握弓手指的靈活。弓毛以白馬尾為上品。選擇琴弓除了要注意前面講的問題外,還要看馬尾梳得是否整齊,與魚尾連接外捆紮得是否牢固,不少新購的琴弓用不多久就因馬尾 松脫無法使用,就是在選購琴弓時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另外,在使用時要隨著氣候的變化及時調整馬尾的松緊,用完後要將魚尾螺絲擰松以保持弓桿的良好狀態。馬尾一沾油脂就擦不上松香,切不可用手摸馬尾,以保持弓毛的潔凈。松香須用特製的胡琴松香或小提琴松香擦在弓毛上,不可將松香燙在琴筒上,這樣做易出噪音,拉起琴來松香沫飛濺沾在弦上和琴桿上影響換把和高音區的演奏。新的弓子不易擦上松香,可用一些碎松香碾壓在弓毛上,松香要勤擦,每次不要擦得太多,一般以拉琴二至三個小時後擦一次為宜。
琴托:
琴托是墊在琴筒下面的木托,由較重的硬木製作,二胡有了琴托以後,使琴身在腿上更為穩定,大大方便了下把位技巧的發揮並增加了音量。
琴馬:
琴馬是將琴弦的聲音傳導到琴筒的關鍵部件,它對發音的好壞、音量的大小起著重要作用。製作琴馬的材料很多,幾十年來,人們對琴馬的製作進行了多種試驗,均各有利弊,現在大都使用楓木和松節製作的琴馬,底部有圓形的或橢圓形的,高度為1厘米,底部寬度為1.5厘米,上部橫寬為1厘米。這兩種琴馬普遍認為發音柔和、音質純正。當然,二胡發音的好壞不僅僅取決於琴馬,它與琴筒的木質好壞、皮膜的薄厚、松緊、天氣的陰晴、空氣的潮濕、乾燥、冷暖均有直接關系。因此,琴馬盡可多備幾種(木質、竹質、骨質、塑料等到以便在不同氣候情況下進行調整,至於在何種情況下用何種琴馬,需要自己去體驗。緊靠琴馬的下面,還須在琴弦與皮膜之間塞一小塊用絨布或氈子做的制音墊,它能解決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曠音,使之集中、豐滿,制音墊的薄厚、大小要適中,過厚則影響音量,過薄則不起作用。 總結:
本人認為,要想購得一把稱心如意的愛琴首先要從木料入手,她可是二胡音色好壞的先決條件。現在,市面上有許多材質的二胡其中不乏有以次充好的,我們在選購時可得多加小心以免上當,怎樣識別木料的真假與優劣呢?
第一,要看音色。以我們試奏為准,要盡可能的多試幾把琴,多試幾個把位要知道同樣品牌或同樣價格的琴有時音色相差甚遠,好的二胡是能經得起考驗的。 第二,要看做工。一般來說,越是優質的二胡做工越細膩反之就越粗糙。
第三,要看價格。優質的二胡價格可是不菲哦!當然,我們決不能只看價格還是那句話,小心上當!
這其次就是看皮膜,那什麼樣的皮膜才算是好皮膜呢?
很簡單,第一,皮膜的顆粒要大。第二,皮膜的顏色成份中黃顏色越多越好。
最後是看弓子,好弓的標准有三,第一,弓要長而直。第二,弓毛應是白色且弓毛多而齊。第三,弓桿的節應少而小
二胡的特性
[編輯本段]
(一)形 制
二胡和其他弓弦樂器的構造基本相同,分為琴桿、琴筒、琴軸、及琴弓等部件。除琴弓為竹製外,其他部件均為木製。琴筒主要分圓八角和方六角兩種,此外還有扁圓筒、圓筒等形制。二胡琴筒一側蒙有蟒皮,這與中胡、高胡相同,而板胡琴筒是用椰子殼製作的,一側則用木版粘住。京胡幾個部件都是用竹子製成的(琴軸為木製),但其琴筒一側是用蛇皮蒙制的。幾種樂器的尺寸屬中胡最大,其次為二胡、板胡、高胡、京胡。
(二)音 色
各種樂器不同的加工材料和形制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其音色。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點,發出的聲音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一方面取決於它的內外定弦的音高與弦的張力適宜,另一方面是由於琴筒的一側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時無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運弓,即可發出平和柔美之聲。
板胡和京胡的定弦相對二胡較高,由於它們弦的張力比較大,因此,演奏時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對要比二胡大,才能獲得該樂器宏亮的音色。在傳統演奏板胡的方法中,特別是在戲曲音樂的伴奏中,我們常常看到演奏者左手的手指帶有鐵箍,這是為了加大手指按弦的力度,以獲得其揚剛之聲。在演奏京胡時為了增加弓毛與弦之間的摩擦力,則把松香點燃後直接滴在琴筒上,以發出其高亢、清脆之聲。當然,京胡之所以能發出這樣的音色,與其用竹製琴筒小、用較薄的蛇皮蒙制有一定的關系。
高胡雖然琴筒也比較小,雖然定弦也比二胡高,但由於它是木製的,琴筒是用蟒皮蒙制,因此在演奏時不必用像演奏京胡或板胡時那樣大的力度即可獲得悠揚柔美的音色。
中胡的琴桿和琴筒都要比二胡長和大,定弦比二胡低四度,弦也比二胡弦粗,演奏時左右手用的力度相對也比二胡要大,由於琴筒也用蟒皮蒙制,所以發出的聲音既渾厚又圓潤。
我們在學習技法和掌握風格的同時,還要對音樂的內涵進行了解,只有對音樂有了深層的認識,才能做到更深刻的揭示和表現。這正是音樂學習的本質,也是我們學習音樂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目標。
但我還沒有聽說過電二胡,或許你說的是電吉他吧!!~
謝謝!!~
5、二胡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關於二胡的歷史與發展你了解多少?
最早出現在明代。當時二胡是用來送那些死人歸西的。只要有死人來,一般都是會請那些吹二胡的人來演奏。
6、二胡的來歷?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
二胡(拼音:Erhu) 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聽松》、《賽馬》等。
(6)長城隨想創新擴展資料:
二胡的發展歷程
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瓦舍」的興起而發展了自己的伴奏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馬尾胡琴(又稱二弦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軋箏融合,創制出新穎的胡琴。這一樂器充分標志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成熟。
後來,由於地方戲唱腔風格需要,胡琴又逐漸分化,出現配合秦腔、豫劇需要的板胡,京劇、漢劇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墜子需要的墜胡,廣東粵劇需要的高胡,潮劇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說唱用的四胡。
還有川劇用的蓋板子,河南越調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戲用的枕頭琴,侗戲用的牛腿琴,壯劇用的馬骨琴,晉劇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樂器。所以,二胡實際上是這眾多的弓弦樂器中的一種,它的得名遠遠晚於胡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胡
7、長城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為什麼?
驕傲自豪的精神遺產.
中國人把它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徵,要知道,每個民族都要有一點具體的東西,不然你老說空的別人沒辦法理解,而長城正好可以作為這種象徵.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一方面象徵著中國人民的勤勞偉大,另一方面氣勢雄偉,它的作用是抵抗侵略,象徵民族不屈的精神.比如大運河,也是大工程,但精神上沒法和長城比,因為運河的作用是交通,與經濟有關,而長城呢,與軍事政治有關,與國家民族直接關聯.
人類歷史的奇跡
長城連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 克松在參觀丁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所以說,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之無愧。
8、二胡演奏家宋飛生平簡介
宋飛,女(1969-- )祖籍河北省,出生於天津,是中國當代著名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精通胡琴、古
宋飛
琴、琵琶等多達13種弦樂器,被譽為「民樂皇後」。[1]職業生涯
宋飛7歲開始受其父宋國生(天津音樂學院教授、二胡演奏家)的啟蒙教育。1981年就讀天津音樂學院附中,1987年考入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學習二胡和古琴。1991年畢業,擔任中央民族樂團二胡獨奏演員。1998年就讀文化部民族聲樂、器樂研究生班,學習二胡和古琴,2000年畢業。 從宋飛的中學時代起,她就經常參加全國的各種民樂演奏比賽,屢獲大獎。宋飛多次在國內國際比賽中收獲獎項。多年來出訪世界各地,特別是作為中國音樂家的代表,在美國卡內基(Carnegie Hall)、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Golden Concert Hall)等著名音樂廳演奏中國音樂。 20世紀90年代,宋飛隨鄭小瑛的愛樂女樂團經常在中國的各個高等院校演出,進行中國民樂的普及工作。同時,她們也出訪歐洲,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在一次返場中,宋飛用二胡演奏了柯薩科夫(Korsakov)的《野蜂飛舞》(Flight of the Bumble Bee),令西方觀眾倍感驚喜。 1996年,宋飛和9個風華正茂的中國民樂女演奏家發起組建了「華韻九芳」小民樂團,進行民族音樂
宋飛
的推廣、研究、演出工作。她們自身連同她們演奏的音樂,賦予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以新鮮的活力,喚醒了大眾對民族音樂的全新認識。 1998年和1999年春節,宋飛隨中國民族樂團兩次步入維也納金色大廳,宋飛演奏的二胡曲深深打動了外國聽眾。 1999年,宋飛在演出生涯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選擇了教書育人的職業。她說,這既是受父親為人師表的影響,更是對民樂人才青出於藍的期望。宋飛說她願意在生理和心理都處於巔峰的狀態下,與更多更年輕的生命一起發掘民族音樂獨樹一方的生命力。 2002年,宋飛在北京舉辦《弦索十三弄》個人獨奏音樂會,在音樂會上宋飛演奏了二胡、高胡、古琴、琵琶等十三種樂器,引起音樂界極大反響,音樂會獲得巨大成功。 代表作品有《二泉映月》、《空山鳥語》、《長城隨想》等。
個人榮譽
一九八九年四月參加第一屆《山城杯》全國部分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獲二等獎;同年六月參加首屆《A
宋飛
RT》杯中國樂器國際比賽,獲青年專業組一等獎;又多次參加華北音樂節,中國藝術節等重大演出。首演了《牧馬少年》﹑ 《燕趙春潮》﹑ 《思念》﹑ 《洪湖》協奏曲 ﹑《江河雲夢》﹑ 《冀東小曲》等多首二胡新作品。她除了學習二胡、古琴外,還鑽研琴歌的演唱。一九九零年天津電視台為她錄制了電視音樂片《青春浪漫纔情飛》,展示了她的演奏、演唱到創作等方面的才華。她曾與中央樂團交響樂隊﹑中央芭蕾舞團管弦樂隊和中央民族樂團民族管弦樂隊合作,錄制出版了《劉天華二胡曲》﹑ 《華彥鈞作品》 ﹑《劉文金二胡作品》 ﹑《江河雲夢》﹑ 《長城隨想》﹑ 《長城》﹑ 《洪湖協奏曲》等多張唱片。又為電台,電視台等錄音 錄像及作專題介紹。一九九一年畢業,獲頒中國音樂學院學院大獎。
出訪演奏
多年來曾出訪瑞典﹑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新加坡﹑泰國﹑韓國﹑日本﹑香港 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二胡﹑古琴獨奏;高胡﹑京胡領奏。她善於吸取古典的﹑ 民間的﹑ 西洋的音樂營養,對各家各派的精粹勤於鑽研。她的演奏刻意於作品的意﹑ 情﹑ 趣,聽起來自然流暢﹑ 揮灑自如,與人們的心靈那樣地貼近,那樣的融通 ﹑那樣的感人致深。 作為中國音樂家的代表,在美國卡內基、維也納金色大廳等著名音樂廳演奏。宋飛現為中國音協二胡學會理事,北京中華傳統樂會副會長。1999年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2009年9月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
個人作品
作品:《清明上河圖-中國音畫》
清明上河圖
語言:音樂類型:民樂 出品公司:星文音樂 出版日期:2006年11月《清明上河圖-中國音畫》 專輯簡介:國樂大家宋飛、民族作曲家史志有、頂級錄音師李小沛,大師雲集,亞洲愛樂樂團協奏,共同打造國內唱片有史上最昂貴、最具皇家氣勢的音畫巨作。收錄中國民樂最昂貴、最具皇家氣勢的音畫巨作,樂壇奇葩,古韻瑰寶,品味二胡樂韻情懷。雍榮華貴,氣勢輝煌,精華薈萃! 以18首色彩不同,風情各異的樂曲,隨著《清明上河圖》充滿韻律美感的畫面一一呈現。時空回轉,交相輝映,再現北宋盛世的音樂畫面,它不僅展現了中華的民族文化,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的地大物博與秀麗景色。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中華的博大精深與秀麗景色,是世界文化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中國民族樂派作曲家史志有先生為弘揚民族文化,展現國粹藝術的魅力,根據歷代名人對《清明上河圖》的解說,運用音樂解讀的方式,將《清明上河圖》的畫面變為音樂描述,以十八段色彩不同、風情各異的樂曲完成了這一音樂詩篇,使現代音樂藝術與古典文化交相輝映。史志有先生在黃河兩岸採集民俗民風長達二十年之久,收集了很多的豫劇、曲劇、越調、四平調、民歌素材。他將這些珍貴的資料融入進《清明上河圖》的音樂,以母語為創作基礎,表現出傳統的語言韻律,可謂集中音樂及語言元素之大成,更表現出《清明上河圖》的地域色彩及音樂上
宋飛
強調的文化本土特質。國樂大家、胡琴一級演奏家宋飛女士領弓二胡、墜胡、高胡、中胡、板胡、二弦、京胡、低音胡等胡琴族系,其他京城眾多一流演奏家輔奏樂器,如琵琶、笙、三弦、古琴、古箏等民族樂器也有令人驚嘆的表演,並聯袂北京各大樂團首席之「亞洲愛樂」激情演繹。作品由資深的中國民族音樂家王范地先生出任音樂總監,中國唱片界著名策劃人劉偉仁先生給予指導,中國首席錄音師李小沛先生完成前期錄音及後期合成,啟用中央電視台480平米錄音棚最新頂級器材和模擬錄音設備,並特別在日本JVC進行精良的母盤後期製作。龐大的管弦樂隊、新穎的樂隊編制,鋪墊了寬厚音場,與民族樂器水乳交融,締造完美的視聽奇跡。 音畫《清明上河圖》主要由《商隊圖》、《田園圖》、《驚馬圖》、《汴河圖》、《迎客圖》、《纖夫圖》、《鄉情圖》、《搏浪圖》、《盛世圖》、《思鄉圖》、《遠航圖》、《看命圖》、《寺廟圖》、《賞魚圖》、《城關圖》、《抬轎圖》等18首樂曲構成,《序曲》與《尾聲》時空回轉,喚醒古都舊事,為遙遠的景緻平添了新的生命。這組色彩不同、風情各異的樂曲,描述了《清明上河圖》中16個主要的局部畫面,依序聽來,則完整地展現了《清明上河圖》的全貌。其中,一開場的《纖夫圖》樂曲之始是堅實沉重的船工號子營造出纖夫們辛苦勞作的圖象。漸漸地,音樂的力量不斷增長,纖夫們的勤勞、勇敢在二胡的樂聲中抒發著對生活的感悟,到了尾聲,樂隊的全奏與二胡的連續三連音則讓勞動的力量沖破了自然的阻隔。作為最華美樂章的《盛世圖》則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混聲合唱引出《清明上河圖》的主題動機,弦樂隊、銅管、打擊樂隊以宏大的氣勢奏響了《盛世圖》的前奏,那深情的高胡,激動地講述著祥和的盛世之歌……大段的華彩樂章後,高胡與樂隊再次將情緒調動到最高點,讓人回味無窮。在思鄉圖中,二胡的小調式色彩在空氣中布滿淡淡的鄉愁,起伏的弦樂彷彿真的編織起了綿綿不絕的惆悵與情愫,而節奏也同時活躍起來。樂隊的全奏更加深了此時的相思,最後的合唱伴著弦樂帶來了思緒的悠遠。故鄉,即使在夢中卻還是那樣的令人百轉於心,肝腸寸斷。作品全曲演奏時間大約80分鍾。 這部音樂巨作是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與傳承,是繼《梁祝》、《紅色娘子軍》、《黃河》之後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最高成就,成為中國現代民族樂派的標志性作品,更是北宋盛世與當今改革發展的千年呼應,
宋飛
奏響了中國現代社會繁榮昌盛的主旋律的盛樂華章。中文名稱:《宋飛教二胡》 版本:12.30新增《月夜》 地區:大陸 語言:普通話
個人評價
宋飛的二胡,有點像觀賞大家筆走龍蛇的書法。「北碑南帖」,風韻迥異,宋飛的演奏也是如此:既有北國大漠孤煙、銅鑼鐵馬的豪放,又有江南小橋流水、杏花春雨的旖旎;既有漢隸的古樸蒼勁、又有晉草的婉轉風流。當然,作為燕趙女兒的她,更本質的生命氣度還是那份厚實和大方。唐太宗曾稱贊王羲之的書法:「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運連;峰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宋飛發揮的好時,的確有一點近似此境。她聰穎好學,又有追求,且正當一個演奏家逼近顛峰狀態的年華,可以,而且應該把二胡藝術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 但「境界「二字卻談何容易?!「境」如果是理想、是追求的話,那麼,「界」可帶著鮮明的「謝絕如內」的難以逾越之意。沒有九天攬月的膽略,沒有鍥而不舍的努力,沒有直倒雄關的決心和才智,絕無可能越界登關而臨勝境。古人「九品論人,七略栽士」,不是非得把本性平等的眾生分出層次來,而是因為在現實生活當中的確存在著你目前還看不到的更高境界。對那個渺遠但卻充滿魅力的藝術境界,儒家稱為「盡善盡美」,道家稱為「天籟」,佛家喻為「音聲海」,人們稱之為「自由之境」。離這個境界,宋飛可還有一段路好走! 宋飛是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舞台上的二胡演奏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她出身二胡世家,其父宋國生教授不
宋飛
僅長於二胡教學,且有深厚的民間音樂修養和作曲方面的成就,為宋飛演奏技巧尤其是基本功的訓練和音樂感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人後,宋飛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新,很快便脫穎而出,贏得了群眾的喜愛和專家的肯定。宋飛好學、多思、眼界較寬、氣魄較大,存博才眾常之志,有卓越成家之象。宋飛的實力:既有《江河水》這樣傳世的經典二胡曲,又有用改革胡琴演奏優秀作品《葡萄熟了》的新創之作;既有神采飛揚、個性鮮明的板胡小曲《哥哥回來了》、墜胡演奏的《河南小曲》,又有膾炙人口、經常演奏的廣東音樂名曲《平湖秋月》(高胡)、《娛樂昇平》(二弦),孫文明的胡琴名作《流波曲》,還有象奚琴演奏的《茅草屋裡的歌聲》、中胡演奏的《草原上》這樣較少演奏但韻味獨特、內涵深厚的樂曲。梨園行素有「人保戲,戲保人」之說,音樂依然。一件樂器的成熟,是一代又一代優秀演奏家們努力的結果;而一件件表現力豐富的樂器,也會成就一個又一個傑出的音樂家。宋飛若是為胡琴而生,胡琴則是為宋飛而鳴。
關於父親
其父宋國生,1938年11月生,河北樂亭人,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天津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系中國音樂會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市音樂家協會聲樂學會及樂器學會理事。
相關資料
2004年4月5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播出了一期名為《命運的琴弦》的節目,節目采訪到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她通過這個節目揭露了自己任教的中國音樂學院器樂系春季招生過程中的一些不公正行為。考試的最後結果是,「拉斷」的學生獲得了不錯的排名,而拉好的學生名次卻遠遠地被甩在後面。
9、求二胡的歷史 故事 傳說!懸賞30
二胡是中國弓弦樂器中的一種,是我國各地名族民間樂隊中的樂器。二胡產生於唐代,當時稱作「奚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關於二胡最早發源何地,據宋代學者陳暘在他所寫的《樂書》中說:「奚琴本胡樂也……」。就是說「奚琴」本是我國古代北部地區一個少數民族的拉弦樂器。後來流傳開來。從唐代詩人岑參所寫的「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看來,既然在「中軍置酒飲歸客」的場合中也出現了胡琴,可見胡琴在唐時就已經流行並被人們所重視。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為「嵇琴」,據宋末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一竹片軋之,其聲清亮」。
北宋時,二胡已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巧。我國宋朝大學者沈括在他所著的一本名著《夢溪筆談》(卷八)中曾經記載過這么一件事情:在一次宮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徐衍能為皇帝演奏,自然時很有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演奏得情切切,意綿綿,情聲並茂,回腸盪氣,聽得皇帝大臣個個高興。忽然,只聽「嘣」的一聲,原來,因徐衍感情太投入,拉到深情處,用力過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斷了,「二胡」成了「一胡」。在這種場合,拉斷弦時不吉利的,弄不好要砍頭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亂,竟然在剩下的一個單弦上繼續拉著,直到把曲子演奏完。皇帝見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哪裡還想得起吉利不吉利,還誇獎他演技高,重重獎勵了他呢。
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中還記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於。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說明在北宋時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自元代開始胡琴的名字就已普遍應用,而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普遍被用於各種戲曲伴奏,民間樂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近百年來,二胡的演奏更是進入了興盛時代,逐步成了江南絲竹等民間樂隊中的主奏樂器。
20世紀初,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先生對二胡的演奏開始了從一個把位到三個把位的演奏探索。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對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膽的創新,他所創作的二胡練習曲和10首二胡獨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擴大到四個、五個把位,創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並吸收了西洋弦樂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大大提高和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從此,二胡擺脫了原來僅處於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韻味的獨奏樂器。在劉天華先生等一批音樂家的努力下,二胡藝術在30年代開始登上了高等學校的大雅之堂,可以這樣說,劉天華先生開創了二胡演奏藝術的新紀元。在這以後,出現了華彥鈞(阿炳)、劉北茂、蔣風之、陳振鐸、陳永祿、陸修棠、孫文明等一大批民族民間二胡演奏家。他們的作品如《二泉映月》(華彥鈞)、《小花鼓》(劉北茂)、《懷鄉曲》(陸修棠)、《流波曲》(孫文明)等均是膾炙人口、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樂曲,他們的演奏更是為人民群眾所歡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也隨之突飛猛進,五六十年代在張韶、張銳、王已、項祖英、魯日融等一批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的努力下有培養出了新一代的二胡演奏高手,閔惠芬、王國潼、肖白墉等一批演奏家是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代表;專業二胡作曲家的出現為二胡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20世紀60年代劉文金的《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曾經轟動整個民樂界,而20世紀80年代劉文金的大型民族管弦樂和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的出現對二胡的演奏技術更是作了許多創新。正是在幾代人的不斷努力下,二胡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才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傳說估計也就只有二泉映月的作者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