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創新
1、現在如何看待金融創新
廣義的金融創新是指發生在金融領域的一切形式的創新活動,包括金融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機構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狹義的金融創新主要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等業務創新。通常所說的創新主要是指狹義的金融創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確立,金融發展將主要依靠社會經濟機體的內部力量——金融創新來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各種新型理財品種的推出,深圳中小企業板塊的建立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
(1)金融支持創新擴展資料:
中國金融體系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並從金融創新角度提出了多項政策建議。從2017年的「金融開放」、2018年的「金融改革」到2019年的「金融創新」。
《徑山報告》項目的主題設置及時反映了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迫切任務——近年來我國低成本優勢喪失、人口老齡化加劇,加之全球化趨勢停頓甚至逆轉,我國經濟增長模式面臨嚴峻挑戰。如何通過金融創新支持經濟創新、實現可持續增長這一關鍵問題亟待回答。
2、如何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
,指導意見在鼓勵創新、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方面提出了政策措施:
一是積極鼓勵互聯網金融平台、產品和服務創新。支持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建設創新型互聯網平台開展網路銀行、網路證券、網路保險、網路基金銷售和網路消費金融等業務;支持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設立互聯網支付機構、網路借貸平台、股權眾籌融資平台、網路金融產品銷售平台;鼓勵電子商務企業在符合金融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下自建和完善線上金融服務體系,有效拓展電商供應鏈業務;鼓勵從業機構積極開展產品、服務、技術和管理創新,提升從業機構核心競爭力。
二是鼓勵從業機構相互合作,實現優勢互補。支持金融機構、小微金融服務機構與互聯網企業開展業務合作,創新商業模式,建立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和產業鏈。
三是拓寬從業機構融資渠道,改善融資環境。支持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互聯網金融產業投資基金;鼓勵符合條件的優質從業機構在主板、創業板等境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照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各項金融政策,對處於初創期的從業機構予以支持。
四是相關政府部門要堅持簡政放權,提供優質服務,營造有利於互聯網金融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鼓勵省級人民政府加大對互聯網金融的政策支持。
五是落實和完善有關財稅政策。對於業務規模較小、處於初創期的從業機構,符合我國現行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稅收政策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結合金融業營業稅改徵增值稅改革,統籌完善互聯網金融稅收政策;落實從業機構新技術、新產品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
六是推動信用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互聯網金融配套服務體系。鼓勵從業機構依法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鼓勵符合條件的從業機構依法申請徵信業務許可,促進市場化徵信服務,增強信息透明度等。
■名詞解釋
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網路借貸、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託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對促進金融包容具有重要意義,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了大門,在滿足小微企業、中低收入階層投融資需求,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引導民間金融走向規范化,以及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等方面可以發揮獨特功能和作用
3、金融服務領域有哪些方面的創新?
由於競爭激烈,金融機構多以延伸服務來爭取更多客戶。
1.客戶需求的延伸:過去金融機構的服務只限於滿足金融業務的現實需求,而現在金融機構開始研究和滿足客戶的潛在需求,如銀行向客戶提供貸款,除了滿足客戶融資這個需求之外,還可以通過該業務顯示客戶的信用度,滿足其將來獲得更多資金支持等潛在需求。銀行可以通過公開信用評級結果、頒發信用等級證書、追加授信額度等方式滿足客戶的這種潛在需求。
2.金融服務內容的延伸:過去金融機構對客戶的服務僅限於金融業務范圍,但個性化營銷提倡銷售人員像交朋友一樣與客戶相處,對客戶在金融業務以外的某些需求也應盡力滿足,以密切與客戶之間的關系。
3.金融服務場所的延伸:長期以來,金融機構一直習慣於櫃台服務,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形成過程中,金融機構的服務場所逐漸延伸到客戶的工作場所。而現在的金融服務則延伸到更廣的范圍,金融機構的主動營銷方式及服務手段的電子化,使社區、家庭都可以成為金融服務的場所。
4.金融服務種類的創新如果金融機構的服務種類單一,即使金融機構銷售人員的營銷能力十分強,客戶也會棄之而去。所以,豐富的金融服務種類是金融機構銷售人員營銷的有效工具。因此,各金融機構在傳統的金融服務之外,紛紛增加金融服務的種類。如理財服務、投資咨詢、財務顧問、擔任中介、項目融資等中間業務,漸漸成為金融機構的新寵。
4、創新金融支持企業,搞活經濟是什時候提的
2010年1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適時推出。
金融創新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向成熟市場邁出重要一步,具有深遠的意義。
隨著「十三五」規劃推進,我省加快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
而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營造有利於創業創新的大環境,資金支持是企業成長的「血液」,其所起到的支持作用不可小視。
省委、省政府也在年初提出金融要「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支持對外開放合作」,為我省金融工作指明方向。
5、致同首席合夥人李惠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針對「金融機構如何支持創新科技企業發展」問題上有什麼建議?
在致同首席合夥人李惠琦看來,金融機構可從三方面加大對創新科技企業的支持:1、切實解決科技創新企業融資難的問題。2、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做好產品與服務創新。3、完善專業機構體系建設。
6、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金融創新的意義何在?同時帶來了什麼問題
意義:反映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已對並將繼續對整個經濟的發展起著有力的推動作用,其意義主要表現在:
①使得金融工具多樣化、靈活化。創新的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更高的流動性,且金額大小均有,適合不同投資者需要。
②使金融機構傳統的分工格局被突破,彼此業務全面交叉。如商業銀行普遍開始涉足證券業務;不少其他金融機構也開始辦理支票存款這類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金融業務日趨綜合化、全面化的格局在形成。
③使一些國家在既成事實面前被迫放寬某些金融行政管制或取消、修改一些法令法規。這又成為推動和鼓勵金融創新的因素。
金融創新帶來的問題主要是增加了各國貨幣政策的復雜性。由於創新後的金融工具大多增強了支付的功能,這必然增大了貨幣當局在宏觀調節中對貨幣層次劃分標准及控制上的難度,容易對貨幣供應量做出錯誤判斷。 另外,金融創新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
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得國際結算的速度和成本大大降低,但同時也使各國金融體系聯系得更加緊密,金融風險的傳遞更加迅速,一旦一國發生問題,將造成全球性危機。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創新的重要產物,但是其本身操作的復雜性以及保證金制度的杠桿效應增大了金融體系面臨的風險。
(6)金融支持創新擴展資料:
金融創新是西方金融業中迅速發展的一種趨向。其內容是突破金融業多年傳統的經營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術、金融機構以及金融市場等方面均進行了明顯的創新、變革。
這個趨勢從20個世紀60年代後期即已開始,70年代各種創新活動日益活躍,到80年代已形成全球趨勢和浪潮。金融創新浪潮的興起及迅猛發展,給整個金融體制、金融宏觀調節乃至整個經濟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金融創新之所以會形成一種趨勢,是因為這種創新浪潮反映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當今世界的經濟處於不斷發展的進程之中。
特別是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使得經濟的發展不斷突破時間、地域以及各種社會傳統的界限,涌現出更多、更新的為人類文明生存與發展所需的行業、部門、模式和手段。在這種形勢下,當然就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於為之服務的金融事業提出新的要求。
面對新的要求,原有的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業務操作方式、金融市場組織形式和融資技巧等就會在一些方面顯得笨拙、落後,不怎麼合理並缺乏效率。
這就必然導致突破原有樊籬的金融創新。而且,由於經濟發展變化所提出的客觀需要不僅是強勁的,而且是持久的,所以金融創新的浪潮也仍在不斷地推進。
7、保險金融服務創新報告
我國金融業取得了巨大進步,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我國還不是金融強國,金融領域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潛在風險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平穩經濟增長處在合理區間,金融改革持續推進金融體系整體穩健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十分復雜,經濟金融平穩運行與隱憂風險並存。可以用一句話簡單概括我國金融的總體形勢,我國已經是金融大國,但還不是金融強國
從金融服務功能來看,金融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壯大,服務於居民生活的改善。就此來看,雖然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非常迅速,但是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在服務功能方面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農村金融發展困境方面,各國都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而近年來我國雖然有所改觀,但是尚未從根本上實現金融支持的突破。另外,金融支持一直是各國居民獲得多方保障、大膽消費的基礎。而在我國,無論是金融性的保險、保障體系,還是消費金融的服務與創新,都還有所不足
們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採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自我循環和膨脹。
正確認識和處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對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那麼,什麼是實體經濟?什麼是虛擬經濟呢?簡單說,實體經濟主要指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既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建築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科技、藝術、體育、信息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虛擬經濟就是貨幣金融活動,說通俗點,就是直接經營金錢的那一部分經濟,它不是直接靠生產和服務去掙錢,而是用錢生錢,如貨幣信貸、股票、債券、基金等。二者是什麼關系呢?打個比方,就是「皮」與「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一方面,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是虛擬經濟存在的基礎,沒有相應實體經濟支撐的虛擬經濟很容易積累泡沫,一旦泡沫破裂,不僅虛擬經濟要崩盤,而且會牽連拖累實體經濟。另一方面,科學合理地發展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是有好處的。可以說,沒有納斯達克股市,就培養不出微軟、蘋果等一大批現代信息高科技企業。
當然,虛擬經濟不僅僅是金融,但與金融有很大關系。「百業興則金融興,百業枯則金融亡。」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這是金融的宗旨。我們總結美國、歐洲金融危機的教訓,就能看出來,他們主要是出了兩方面的問題:一個是金融的問題,另一個是政府財政的問題。金融問題主要表現之一就是,金融沒有服務好實體經濟,越來越獨立,以自我為中心,自我膨脹,在虛擬經濟中自我循環。當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背離達到一定程度時,不僅會產生金融危機,而且會損害實體經濟。
虛擬經濟為支撐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要看到,近些年,我國也出現了「脫實向虛」的苗頭。一方面,大量信貸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循環,造成金融體系資金過剩,實體經濟卻資金難求,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另一方面,大量資金囤積在投機領域,追求一夜暴富,損害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房地產市場和股市吸引了全民目光,成為社會資金的重要投資領域。另外,從黃花梨木、普洱茶、大蒜、姜、中葯材等普通商品到古董、字畫等藝術品,隨便賦予一個概念,其價格都會出現飆升,投機盛行。這一系列問題都來自於金融和實體經濟關系的扭曲。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金融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完善金融體系的功能,這就需要從深入認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觀念入手。
對於我國來說,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背後,實際上隱含了以下幾方面重要問題。
第一,在微觀層面上,是強調滿足非金融企業和居民的合理金融需求,使多數微觀主體充分享受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成果。由此來看,衡量金融是否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就是能否為那些最需要金融資源的主體提供了支持。就企業來看,小微企業與解決就業相關,農業企業與農業現代化相關,新技術企業與生產率提高相關,而它們又都是極易面臨金融短缺的主體,因此理應是落實金融服務功能的著力點。就居民來看,與其「衣食住行」相關的消費和投資行為,都離不開金融支持,但在我國金融體系服務對象里,對其重視程度卻一直弱於企業。
因此,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就必須抓住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抓住最需要金融支持,但又得不到足夠資金保障的部門和主體。最為重要的,就是通過發展地方小型金融機構、新型金融產品、場外資本市場等,來解決小企業融資難;通過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創新農村金融組織,來解決農村金融的「失血」;通過發展消費金融,創新面向個人的財富管理,來促進居民財產性收入提高和消費升級等。
第二,在宏觀層面上,是有利於實體部門規模和結構的完善。換句話說,如果現有實體經濟結構存在缺陷,那麼金融部門不應強化這種矛盾,否則就是金融市場功能出現了問題。從總需求角度看,當前,過高的儲蓄與投資,最終消費中的居民消費不足,都是改變我國結構失衡的重點,因此也應是金融服務的落腳點。從總供給角度看,產業結構的核心矛盾,應該是三次產業內部的低效擴張,而不僅是之間的替代問題,即高端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都嚴重不足。如果不能認清金融支持的路徑,那麼就只會加重現有經濟矛盾。
因此,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就必須有效服務於中央所強調的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一方面,不僅通過發展綠色金融,來應對傳統工業化道路中面臨的「高污染、高能耗」,引導和支持綠色製造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發展科技金融來促進技術進步和發展,通過發展新型信貸產品、創業板市場、風險投資基金等,為科技融資提供持續的支持。同時-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因此,金融不僅要為城鎮化建設提供穩定的中長期資金,而且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房地產等領域,而要關注「以人為本」的金融模式,重視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等。
第三,從金融部門內部來看,則是避免內部結構失衡和金融創新的失控。一方面,所謂「己不正難以正人」,如果金融部門內部效率低下,金融機構與市場體系不完善,金融產品與服務嚴重落後,那麼也談不上服務實體經濟,引導經濟優化。因此,促進金融市場、機構、產品等基本要素的完善,自然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判斷金融創新失控與否,無非就是分析這種活動是否距離實體部門的金融需求太遠,或者是否帶來不可控的額外金融風險,以及是否會扭曲微觀主體的行為。就此而言,雖然說我國面臨的仍是金融創新不足,但也必須避免把推動創新成為金融部門追求超額利潤的幌子。
因此,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一方面必須堅決推動金融創新,努力使得金融業更具有改革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必須始終以金融業的服務對象為落腳點,防止出現一些過分脫離實體的金融創新「游戲」,使金融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第四,從金融部門與實體部門之間關系看,要解決好二者之間的分配問題。從歷史上看,影響備國持續穩定的最終因素,還是要歸為分配失衡。之所以有人開始把金融部門與實體部門對立起來,也是這個原因。譬如,所謂「銀行高利潤」背後,其實也是兩大部門出現了分配矛盾。總之,金融要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一方面要注意避免對金融機構進行行政性.的干預,防止為了片面追求服務實體經濟,而把實體部門的風險轉移到金融部門。另一方面,則需始終注意金融產業與實體產業的發展次序,尤其是在當前各地方都高舉金融大旗的情況下,要認識到,如果把金融手段當作發展目標,則金融最終也會成為「一場游戲一場夢」。
三、民生金融怎麼建
我國現有金融體系尚未充分滿足公眾的各類金融需求,今後應該更加註重「以民為本」,充分發揮金融在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積極作用,讓急需用錢的小微企業和個人能夠順利貸到款,讓閑置的民間資金有合適的地方去。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黨和政府的神聖職責和終極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近期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由此來看,所謂民生金融,就是以促進民生為核心目標的金融發展模式,意味著金融體系發展由更重視支持生產層面,轉向更重視滿足居民的合理金融需求;由過去更加重視服務大企業,轉向更關注與就業相關性更大的小企業;由「高高在上」的正規金融體系為主,轉向充分關注和運用「民間金融」,「草根金融」的作用。
1.金融改革應「以民為本」
當前,國內金融改革不斷加快,但從根本上看,現有金融體系尚未充分滿足公眾的各類金融需求,改革重點應該更關注「以民為本」,包括如何更好地支持和保護個人金融消費者與投資者。國務院前不久提出要「建立個人投資者境外投資制度」,《關於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也強調要「健全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權益保護政策體系」,就是金融改革發展「以民為本」的體觀。
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創新,但迄今為止,對金融創新的討論更多還是集中在宏觀層面,而對個人的影響則關注不足。從長遠來看,新的金融工具、技術、規則的出現只是過程而非目的,最終是要通過金融運行效率的提高,為人們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換句話說,民生為上的改革發展,要求金融創新同樣關注「以民為本」。可以看到,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經濟體中,金融創新往往由金融機構主導,同時推進面向企業和個人的新產品和服務。對個人的產品與服務創新,深刻地改變了西方人的財富觀念,投資和消費模式也不斷完善,最終帶來普遍的福利增進。
金融改革與創新的「雙刃劍」效應已為人們所認識,在當前經濟發展背景下,衡量金融創新合適與否的標准,首先應該是能否服務於實體經濟,是否有利於居民最終福利的改善,而不僅是對金融行業自身有益。在實踐中,「以民為本」的金融改革應該關注以下幾方面內容。
第一,金融改革要面向個人投資者。當前金融市場的一大頑疾,就是個人投資工具與產品的嚴重缺乏,這使多數人除了銀行存款外,找不到更好的風險收益合理的投資渠道,不僅使資金使用效率低,而且妨礙了個人財富增長。一方面,伴隨著老齡化、城鎮化、通貨膨脹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居民產生更加復雜的投資與財富管理需求,迫切希望更好地運用金融手段,來抵禦風險、增加財產性收入或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從民間資本的供給角度來看,伴隨著財富在民間積累,由於正規金融體系提供的投資產品有限,更多的逐利資金便到處尋求出路,既形成了繁榮的民間金融,又造成許多資產與商品投機泡沫,近期的黃金搶購熱潮,就反映了這種投資需求與金融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目前,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各類財富管理產品,往往更多被金融機構作為表外業務的規避渠道,以及傳統資產負債業務的補充,尚未真正轉變為客戶導向的財富管理模式,紮根本土的創新力有所不足。將來除了要開發多元化的、符合國內投資者習慣的產品,還要注意現有業務要針對不同群體、量體裁衣地展開,而不是僅僅對富裕人群。
第二,金融改革要面向消費者。從中長期來看,我國已經逐漸進入向後工業社會過渡的階段,經濟發展在緩慢地由「投資型」向「消費型」轉換,金融模式也同樣從「生產型金融」向「消費型金融」發展,因此,必須促進面向消費者的金融創新。當前國內居民消費增長緩慢,不得不說金融創新不足是重要原因。金融創新的最大作用在於能釋放個人消費潛力。住宅、汽車能夠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行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兩個領域的金融創新比較活躍,客觀上拉動了消費。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貸款買車,就有零利率、零首付等各種金融方案。消費金融的改革創新,旨在使居民突破收入約束,增強消費融資能力。對此,除了繼續推動銀行消費信貸的發展外,其他非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保險和擔保的風險分散保障等,都是消費金融改革的著力點。
第三,金融改革還要滿足為居民服務的便利性。例如,對商業銀行來說,要創新服務理念,諸如收費的「霸王條款」、業務出錯拒絕認賬、限時服務不了了之等現象需要扭轉。還要使個人與銀行打交道更容易,如網上銀行、結算匯款等業務要更適合普通人操作等。同時,網路支付工具和模式也在深刻改變著傳統金融運營體系,使得金融市場更加重視個體自由選擇,由此金融業不僅要適應新技術的革命,更需要構建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全新理念。當然,「以民為本」的金融改革,還要體現某些政策性金融特徵,避免走向完全市場化的極端,包括小微企業、住房保障、農村等政府應承擔更多責任的金融支持領域。
2.重點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的難題,在我國由於政策保障和金融支持體系不完善,變得更為嚴重。考慮到小微企業是解決就業的主要載體,也是草根經濟活力的源泉,政府理應對此有所著力。雖然近年來對小微企業融資更加重視,但還有所不足,未來應該繼續從幾方面著手。
第一,完善法律法規,理順政策體系。應該盡快在中央層面上設立中小企業金融政策的協調部門,出台與中小企業金融相關的法律,創新針對中小企業金融業務的監管機制,增加鼓勵中小企業金融活動的政策措施,這些都是改革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盡快實現中小企業法律體系專業化與專門化,並可考慮在經濟案件審理與執行層面設立快速通道,盡快制定《中小企業擔保法》、《中小企業融資法》等法律,使中小企業的各種融資渠道都有法可依。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促進法》等相關法制建設。
第二,促進金融機構的創新。首先,包括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內,對於解決融資難,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通常會發揮較大的作用,今後在較長時期內仍需要強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其次,從國外發展經驗來看,在支持中小企業的多元化金融機構體系中,作為獨立法人的中小企業銀行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國也應逐步允許發展作為獨立法人的中小企業銀行,並且構建相關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從而真正出現戰略經營目標與中小企業發展完全一致的金融機構。最後,積極發展各類准金融機構,充分利用民間資本與民間金融資源,使得小微企業更加規范有效地利用民間資金。
第三,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包括銀行業的信貸產品創新、資本市場的金融產品創新等。比如廣西農村信用社根據小微企業融資「短、小、頻、急」和缺少有效抵押擔保等特點,為小微企業量身定製信貸產品,推出了林地、土地承包經營權、水域灘塗使用權抵押或質押貸款等信貸產品,提高了小微企業資產利用率,緩解了小微企業用錢的「燃眉之急」。
3.民間金融要到「陽光下」
發展民生金融,必須解決一直困擾金融體系的民間資本與民間金融問題。我國的民間資本具有典型的兩面性。從其積極方面來看,主要表現在幾方面:一是支撐了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二是支持了我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民營經濟的發展;三是對金融體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四是對「三農」起到重要支持作用。從其消極方面來看,最為典型的有兩點。一是由於民間金融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的基礎上,這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蘊含了一定的風險,並且由於其沒有納入到金融監管體系中,這種風險的積累是難以控制的。二是民間金融中的「黑色」部分,包括各類帶有欺詐性或高風險的金融活動,一旦發生問題就會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並且影響社會安定。
為了更好地使民間資本對經濟社會發揮正面作用,應該從多方面著手加以改革。
第一,完善民間資本面臨的制度環境。一方面,盡快出台《放貸人條條例》和規范私募基金發展的法律;另一方面,通過相關法律的修訂來明確非法集資等模糊的概念。例如,在美國正是由於有《貸款真實性法案》、《存款真實生法案》、《廣告真實性法案》、《公平信貸法案》、《電子信貸轉移法案》、《平等信貸機會借貸利率上限管理制度比較法案》、《社區再投資法案》、《公平收債法案》等眾多法律的約束,民間資本才能相對健康地自由運作。
第二,疏通民間資本融資渠道。一是疏通民間資本的間接融資渠道。目前推進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改革,還有社區銀行等,都可充分吸收民間資本。實際上,我國需要大量的這類小型金融機構,來滿足縣域以下不同層次、規模、地域的資金需求。二是疏通民間資本的直接融資渠道。例如,私募基金走向陽光已指日可待,其他如債券、產權交易市場等也應進一步開放。通過引導支持民間直接金融創新,使大量過剩的民間資金更易找到用武之地。
此外,還應當為他們提供更加公平的實業投資機會,如戰略新興產業和各類帶有壟斷性的行業。還要加快基礎金融產品創新,為民間資本提供風險可控的金融投資機會,防止其在大宗商品、房地產和有限的金融資產中進行無序投機。還要支持民間資本「走出去」,鼓勵他們在全球進行資產配置,並且有效地與國家戰略利益結合起來。
四、金融風險怎麼控
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金融風險突發性強、波及面廣、危害性大。我們要把防範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生命線,積極穩妥化解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防範風險是金融業永恆的主題。一家金融機構發生的風險所帶來的後果,往往超過對其自身的影響。比如2008年,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就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一旦發生系統風險,金融體系運轉失靈,必然會導致全社會經濟秩序的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危機。
回顧歷史,金融風險爆發所導致的危機,大體上可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在古代社會,金融風險所導致的危機通常是貨幣危機,並往往會轉化為政治危機。例如,西漢末期王莽取得政權後,屢次改變貨幣制度,不僅打擊了大地主和商人,也給平民帶來重大損失,成為其政權崩潰的重要原因。而在古羅馬黃金本位時代,黃金的供不應求,使羅馬暴君尼祿採取貨幣貶值方式,用同量金屬鑄成更多貨幣,此後國家逐漸走下坡路。貨幣大幅貶值確實有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隱性金融風險造成非爆發式危機的結果。進入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現代金融產品、機構的迅速發展,金融危機也更加多元化,很多情況下表現的是包括貨幣、債務、銀行在內的綜合危機。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金融風險突發性強、波及面廣、危害性大,如果處理不好,小風險會釀成大風險,區域性風險會釀成系統性風險,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關乎金融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必須時刻綳緊這根弦。
我國政府和監管部門一直高度重視金融風險控制。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強調: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系統性風險是全局性、整體性風險,區域性風險是局部的、某個地區可能產生的風險,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能發生轉化。區域性風險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和防範,就可能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演變成系統性風險。相對於系統性風險,區域性風險是系統性風險的具體化,隨著風險的轉移和擴散,區域性風險可隨時演變成系統性風險。
從根本上看,當前我國面臨的金融風險與危機的挑戰,主要源於三大方面。
第一,經濟下行帶來的風險。過去多年我國金融業取得良好的業績,主要是依託本世紀初以來經濟的健康高速增長,還尚未經歷一次真正的經濟衰退沖擊。但是我們看到,過去我國經濟跨越式增長體現了後發優勢,但對於當前龐大的巨型經濟體來說,過快的增長顯然難以持續。因為,在勞動力成本上升、重要資源稀缺性程度凸顯的背景下,這樣的高速增長顯然難以為繼。一旦經濟增速不斷下滑,就會影響到企業利潤增長,進而對銀行業為代表的我國金融業也產生負面沖擊,從而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
對此,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經濟過於求快的背後,反映了政府業績考核的導向、地方經濟的競爭推動等諸多因素,節奏要主動慢下來也非一日之功,但盡快加以改革和調整,才能迎來並適應健康的增長「慢」時代。而從金融角度來看,則要加快業務模式轉型,從靠規模「吃飯」轉向靠核心競爭力、服務能力和金融服務水平,提前做好「勒緊褲腰帶」的准備。
第二,金融改革創新帶來的風險。金融活動是為了更好地利用風險,改善人們的生活,風險存在並不意味著金融危機一定會產生。在金融創新成為風險積累的主要途徑下,建立多層次防火牆,避免風險積累和全面支付危機爆發,是我們面臨的考驗。
對此,我們應該做到大膽創新與防範風險相結合。要深刻認識金融創新是金融業發展的動力,因此應不斷推進金融發展的觀念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積極開發適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金融市場上的新機構、新產品、新服務等,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以創新求提升。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加快金融發展與強化金融監管的關系,通過優化金融監管來防範風險隱患,努力做到「促發展」和「防風險」相統一,不斷提高我國的金融競爭力,推進其安全穩健發展。
第三,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的轉移。金融風險與危機的發生,很多是源於金融體系之外的因素。例如,在歷次重大的金融危機中,許多國家由於政府財政存在脆弱性,往往會更容易受到危機影響。而近年來的歐洲部分國家的主權債務出現問題,使得人們更加關注財政可持續性。多數情況下,財政可持續性都強調政府債務清償能力,如果一國政府的債務可持續性出現問題,則很可能激發相應的財政金融風險。
實際上,中央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抓緊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正是著眼於此。我國的政府債務負擔,尤其是地方隱性負債問題,目前已經成為影響經濟金融穩定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融資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發行債券。根據現有法律,地方政府是沒有發債權的。為有效化解地方財政風險,尋找新的地方政府舉債路徑,我國對地方政府發債模式進行了探索。2009年,根據《預演算法》特別條款規定,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開始代理各地方政府發債。2011年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深圳市開展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二是平台融資。包括城投債、基建信託等方式。
與其他國家比,我國地方政府債務佔GDP的比重並不高,債務風險尚在可控范圍之內,不應過度放大風險。但考慮到地方政府財政和債務透明度不高,很多隱性債務難以統計,加之地方GDP的水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財政的償債風險,因此也不能忽視。
當前地方債務風險主要表現為這幾方面:一是軟預算約束將給地方政府舉借債務帶來巨大的道德風險,並最終轉嫁給中央政府。二是地方政府可能逐漸出現「收不抵支」。三是地方稅制體系和地方債券融資模式尚未充分健全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持續融資缺乏有效的「正門」只能更多地依靠各種「旁門」,這就會使得隱性負債的膨脹成為可能,其中的潛在風險不言而喻。四是在面臨較大資金壓力情況下,地方政府會通過行政壓力、獎勵激勵等多種方式,引導商業銀行尤其是地方銀行的信貸資金流向各類建設項目,而不是國家所希望的方向。
對地方債務的困局,應該從多方面入手解決。
一方面,把治理整頓地方融資平台作為重中之重。雖然目前源於平台貸款的短期風險相對可控,但是,一方面,隨著更多的平台貸款逐漸到期,經濟形勢和財政收入狀況卻影響地方償付能力,使平台貸款風險對銀行的潛在影響仍不容忽視;另一方面,雖然平台融資開始更多依靠金融市場,但在銀行仍是市場最大承銷者和買方的背景下,許多風險依然會向銀行轉移,因此需要治理整頓。例如,盡快推動包括《預演算法》在內的相關制度完善,推動市政債券的改革,建立地方財政的償債基金,促進地方政府融資的規范化發展。再如,要促使其融資平台負債從信貸化逐漸轉向債券化。
另一方面,從根本上看,要防止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轉移,需要推動政府投融資的市場化。未來,我們的城鎮化和工業化之路,將由規模擴張變為更加重視質量。這樣,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在變窄,政府投資的效率也在降低。今後,一方面加強規劃,逐漸減少政府直接投融資行為;另一面推動相關領域進一步向民間資本放開,以市場力量來解決政府投融資難題,從而從源頭上減少政府投資責任帶來的負債;中動。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8、支持供給側改革 金融需要做哪些創新
金融如何創新,以更好地支持供給側改革?
可以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支持現在的「三去一降一補」,為目前的供給側改革這一大戰略目標服務的金融創新。
第二種,化解金融體系自身風險需要的一些金融創新。
第三種,金融體制機制需要金融創新。
這三種類型的創新,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有很大的關聯度,需要協同推進。
9、金融創新有哪些
廣義來看,發生在金融領域的一切創新活動都是金融創新,有金融制度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狹義上的金融創新主要是指的金融工具、金融業務、金融產品的創新。
一、金融制度創新
一國的金融制度總是隨著金融環境的變化,如政治、經濟、信用制度、金融政策等的變化而逐漸演變的,這種演變不僅是結構性的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本質上的變化。金融制度創新包括金融組織體系、調控體系、市場體系的變革及發展。影響和決定著金融產權、信用制度、各金融主體的行為及金融市場機制等方面的狀況和運作質量。
二、金融市場創新
金融市場創新主要是指銀行經營者根據一定時期的經營環境所造成的機會開發出新的市場。
三、金融產品創新
金融產品的核心是滿足需求的功能,包括金融工具和銀行服務。金融產品的形式是客戶所要求的產品種類、特色、方式、質量和信譽,使客戶方便、安全、盈利。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創新的大部分屬於金融產品的創新。
四、金融機構創新
金融機構創新,是從金融創新經營的內容和特徵出發,以創造出新型的經營機構為目的,建立完整的機構體系。
【拓展資料】
金融創新是變更現有的金融體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獲取現有的金融體制和金融工具所無法取得的潛在利潤,它是一個為盈利動機推動、緩慢進行、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確立,金融發展將主要依靠社會經濟機體的內部力量--金融創新來推動。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各種新型理財品種的推出,深圳中小企業板塊的建立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金融體系的完善。
但與此同時,金融市場的結構不合理,企業的融資結構不合理,金融工具品種單一,金融產品的發展不規范,無法律保護等問題仍然存在,如何將金融創新對金融發展的推動力效應發揮到最大,如何消除制約金融創新的因素,中國未來金融創新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是什麼等問題將是重點需要研究的。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金融業的發展也仍處於初級階段,在這樣一種特殊的國情,照搬西方的金融創新理論顯然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