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創新創業 » 2017科技創新

2017科技創新

發布時間: 2022-06-15 22:40:00

1、科技創新的例子有哪些?

科技創新的例子如下: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

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2019年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2、未來的十大科技創新是什麼,會影響到保險嗎

當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越來越多的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產生影響,「保險科技」成了2017年保險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議題之一。
8月31日,由北京保險研究院主辦,北京保研公益基金會、東方國信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承辦的《風險變異—保險生態科技重構邏輯》大會在吉林琿春召開,新技術的應用對行業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監管的挑戰再度被關注。
於行業:科技變革正改變保險生態
在中保信信息技術部總經理朱培標看來,作為數據密集型產業,數據是保險業的立足之本,發展之基,保險業務場景的復雜性和大數據的綜合性,決定了保險業更需要站在科技的風口,主動去擁抱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而科技本身也正在推動風險的變異,科技正在引領著人們的行為方式、經濟方式和商業模式發生巨變,這都必然促生新的風險場景,導致可管理的風險遠遠超過了傳統保險的覆蓋范圍。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
朱培標表示,事實上,互聯網以及虛擬世界的新秩序,已經催生了一批批創新的保險產品和服務,無人飛機、GIS、車聯網、物聯網等都在悄然改變行業的風險管理模式。基於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的更多風險管理工具,也在不斷涌現。
「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科技帶來風險特徵的變革正在改變保險生態,保險業是一個長鏈條的產業,有極為豐富的復雜業務場景,與眾多關系國計民生的產業有著直接的關聯與融合。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基於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的更多風險管理工具的不斷涌現,使得科技在推動保險行業產業升級和融合起到了重要的催化劑作用,而產業的升級融合必然會帶來保險的標的逐漸在發生風險特徵的變異。」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李曉林認為,這一輪的新技術,主要是以信息科技為中心的引領的一些新工具,它對風險的改變跟以往不同。基因工程的深入研究,或許會導致人壽保險和健康保險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有可能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為操作失誤帶來的風險會逐漸弱化,而極端的風險在放大。也正因為如此,保險業未來可能不再是保險產品的單純的供給方,而是場景化風險管理和服務的集成商,這都給新科技的應用敞開了巨大的空間。也只有新科技才能將眾多的元素聯合在一起,降低行業的運營成本,提升風險管理的效率,承載保險生態的健康運行。
2016年獲批成立的華貴人壽擬任總經理薛向剛也談到了科技發展對行業的影響。在他看來,中小保險公司跟大公司不太一樣,在市場競爭當中必須做出自己的特色來。以科技作為引領,是中小保險公司今後做差異化競爭,和大公司進行競爭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小保險公司要在競爭中生存下去,就要出奇,而科技就是突破口。例如,互聯網化、移動化的科技結合,使得產品有碎片化和碎片化需求;互聯網化以後的特點是生活場景的東西可以隨時隨地方便的進行購買,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做一些貼近生活場景的產品。
於監管:滲透風險需要科技協助
在朱焙標看來,科技在推動保險生態變革,監管也不例外,無論可管風險的擴大,標的風險特徵的變異,風險管理工具的創新等等,還是新科技應用本身的安全,保險生態變革始終不能夠脫離金融服務的初衷,不能夠挑戰金融安全的底線,必須在監管的框架之下。「變化萬千的保險生態運行在監管部門的可控規則內,沒有新科技的協助,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須要應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的監管科技,來參透風險,努力做到風險可發現、可預警、可處置。」
區塊鏈的應用也被認為將為監管帶來新的可能性。「區塊鏈的應用,使運營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在技術上成為可能。作為保險公司來說,我覺得很有危機感。我們現在在牌照這塊還是受保護的,外部沒有牌照的是沒有辦法進來的,但是隨著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這塊越來越模糊,到底什麼是保險的監管邊界,什麼是牌照應該有的,什麼是沒有牌照也可以做的,這塊越來越模糊」薛向剛表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3、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了嗎?

據報道,日前國務院新聞辦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科技創新水平加速邁向國際第一方陣,進入了三跑並存,領跑並跑日益增多的歷史性新階段。

報道稱,目前比如蛟龍、天眼、悟空、墨子、慧眼等一些為代表的重大創新成果相繼問世,基礎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大幅度提升,在若干領域開始成為全球的創新引領者2017年,全社會R&D支出預計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企業投入比例多年來一直超過75%。

科技創新有力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實現了全面融入、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復興號成功商業化運行,全國高速鐵路里程已經佔全球總里程60%以上。可再生能源的裝機量、發電量居世界第一,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和保有量均佔全世界50%以上。

19家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156家國家高新區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載體和重要引擎。科技創新在打贏藍天保衛戰、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科技興林、科技治沙成效顯著,在全球率先實現「沙退人進」。

希望中國的科技創新可以早日引領全球!

4、科技創新作品有哪些?

如下:

1、「墨子號」圓滿實現目標

2017年6月16日,我國科學家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布論文宣布,「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及大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8月10日潘建偉團隊關於量子衛星「墨子號」的兩篇科研論文同時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上,內容分別是「墨子號」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以及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

至此,「墨子號」已圓滿實現預先設定的全部3大科學目標。與經典通信不同,量子密鑰分發通過量子態的傳輸,在遙遠兩地的用戶共享無條件安全的密鑰,利用該密鑰對信息進行一次一密的嚴格加密,這是目前人類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這意味著「不被破解的加密技術」這個人類千年夢想,已經有了成為現實的科技基礎。

點評:「墨子號」量子衛星是由我國完全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該衛星從科學概念的提出到關鍵技術的突破,從工程組織實施到科學成果產出,均由我國科學家主導完成,這標志著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達到全面領先優勢地位。

2、「天舟一號」完成多項應用

2017年4月20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發射升空,隨後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首次自動交會對接。對接完成後,「天舟一號」進入設置組合體運行狀態。

4月27日,「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標志「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6月19日,「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完成第二次交會對接試驗。這次試驗的順利完成,鞏固了航天器多方位空間交會技術,對於後續空間站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9月12日23時58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順利完成了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試驗。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後組織實施的系列拓展試驗項目之一,為我國空間站工程後續研製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點評:「天舟一號」飛行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對於空間站工程後續任務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天舟一號」任務的圓滿成功,突破和檢驗了空間站貨物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為我國空間站研製建設和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這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勝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進「空間站時代」。

3、「悟空」發現反常電子信號

2017年11月27日,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騰空700多天後,暗物質衛星團隊宣布:「悟空」獲得了目前國際上最精確的TeV電子宇宙射線能譜,並首次直接測量到了該能譜在1TeV(1萬億電子伏特)處的拐折。

這一疑似暗物質的蹤跡,是近年來科學家離暗物質最近的一次重大發現,將打開人類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口。 宇宙暗物質湮滅過程中產生的正、負電子對,有可能在電子宇宙射線的總能譜中產生一些特殊信號。

「悟空」作為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和粒子鑒別能力最強的高能粒子探測衛星,捕捉這些信號正是其首要科學目標。

點評:揭開暗物質之謎,被認為是繼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之後,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悟空」的核心使命就是在宇宙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中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並進行天體物理研究。如果後續研究證實「悟空」的最新發現與暗物質相關,將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成果。

4、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成功

2017年5月5日,中國國產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首飛成功。

C919大型客機設計定位於航空運輸市場最主流的150座級單通道市場,標准航程4075公里,增大航程5555公里。自2008年7月研製以來,C919的設計者走出「中國設計、系統集成、全球招標、逐步提升國產化」發展道路,堅持「自主研製、國際合作、國際標准」技術路線。

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國內22個省市、數十萬產業人員參與研製……C919推動了我國工業技術進步,也推動了工業材料領域的革命。

點評: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意味著中國實現了民用飛機技術集群式突破,形成了中國大型客機發展核心能力,標志著縈繞中華民族百年的「大飛機夢」終於取得歷史性突破,藍天上終於有了一款屬於中國的完全按照世界先進標准研製的大型客機。

5、可燃冰試採取得重大突破

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是分布於深海沉積物或陸域永久凍土中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它燃燒後僅會生成少量二氧化碳和水,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氣高出10倍。

天然氣水合物儲量巨大,被國際公認為石油、天然氣的接替能源。2017年3月28日,我國第一口可燃冰試采井開鑽,並於5月10日點火成功,從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采出天然氣;至5月26日,試采井連續產氣16天,平均日產超過1萬立方米。

5月27日開始,按照施工方案開展溫度、壓力變化對儲層、井底等影響的科學測試研究工作。由此,我國取得了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持續產氣時間最長、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

5、2017年科技創新影響力論壇在哪裡舉辦?

日前,由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主辦,以「創新驅動未來、標准引領世界」為主題的「2017年度創新影響力論壇」在北京舉辦。

本次論壇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就標准指引企業創新發展,發揮標准在創新成果產業化過程中的橋梁作用,創新政產學研合作模式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秘書長譚華在致辭中指出,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以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為代表的社會力量,正在積極倡導並推進科技創新實踐,以科技創新推進結構性改革。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運用好創新的理念,需要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需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匯聚各方面力量加速創新的進程,彰顯企業的創新影響力,為企業的創新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

在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帶來了題為「新時代科技研發工作者的新定位新思路」的主題發言。

6、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了嗎

央視網消息:新中國的成立點燃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希望。70年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跨越新世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到黨的十八大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確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並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一、奠定基礎,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

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幾乎從零開始起步。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在「重點發展,迎頭趕上」方針指引下,國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導和布局的科技體系,打破封鎖,發奮圖強,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自強的靈魂。

(一)科技體系初步布局

新中國誕生之初,國家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更是極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國科學院成立為代表,各地區各部門相繼開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學研究機構。1956年,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國家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1956-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專題研究部署科技發展問題,擬定了多項當時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務,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國科研機構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30多個增加到1700多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從不足500人增加到12萬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產業部門、地方科研單位和國防部門五方面組成的科學技術體系。

(二)拼搏精神影響深遠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以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為代表的海外專家學者破除一切艱難險阻,懷抱對祖國的濃濃感情,紛紛歸國效力,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已經達到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了新中國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帶領著全國科研人員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奇跡,更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首創成果舉國振奮

這一時期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下,迅速涌現出了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國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試製成功。隨後,半導體三極體、二極體相繼研製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7年,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些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砥礪前行,科技事業在改革中發展壯大

「文革」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受到了極大沖擊,發展陷入停滯。改革開放猶如一場及時雨,滌雲盪霧,我國科技事業由亂到治,由衰到興,迎來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使全國上下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此後一系列科技規劃、計劃相繼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大幕開啟,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科技規劃相繼出台

改革開放後,為盡快改變科學技術落後狀況,中央審時度勢,對科技發展進行全面系統規劃。1978年,國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8個發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為新時期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1986-2000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完成,首次強調了科技發展要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的戰略方針,促進了技術成果在生產建設中的應用。上世紀80和90年代,國家又相繼研究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等,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我國科技發展的前景和方向。這一系列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成為改革開放後直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快速向前發展的驅動器。

(二)重大計劃順利實施

為保證各項科技規劃落地生根,加強對科技活動的管理和引導,有效配置科技資源,國家又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科技計劃。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集中解決重大問題的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面向農村的星火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國家累計向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投入資金超過310億元,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投入近7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累計安排資金約350億元。各項計劃順利實施,成為這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標簽,也為科技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原有的科技體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1985年,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此後相繼推出了科技撥款制度改革、科研機構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舉措;制定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以及自主創新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探索形成了科學基金制、科研課題制以及技術合同制等先進科研管理機制。創建了科技園區,開辟了技術市場,優化了科研資源布局,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生、推廣和應用,加速了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的結合。時至今日,科技體制改革仍在不斷深化和完善,改革為我國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四)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彰顯

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我國科技力量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的同時,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大幅提升。這一時期,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新興產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科技能力持續增強,重大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科學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以及系統成套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工程建設和舉國盛事,「中國製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在應對和處置傳染病疫情、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國防安全等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三、創新引領,邁向科技強國新征程

進入新世紀以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涌,我國科技發展再次面臨重大機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顯著成績,實現了從過去的追蹤跟跑逐步向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踏上了從科技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使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改進項目管理評價機制、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2018年,按摺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研發經費規模和強度實現歷史性突破。隨著經濟實力躍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長20.0%,遠超同時期按現價計算的GDP年均增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更是屢創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過歐盟15國[3]平均水平。按匯率折算,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為8383.6億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長14.1%。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政策實施效果凸顯。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的企業分別達到2.44萬家和2.42萬家,分別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減免金額分別達到570億元和1062億元,對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科技產出量質齊升

科學論文成果豐碩。2018年,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41.8萬篇、26.6萬篇和5.9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論文質量大幅提升,根據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論文被引用情況,2018年我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位。

專利發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432.3萬件和244.8萬件,分別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專利質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體現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為例,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54.2萬件,占專利申請數比重為35.7%,比199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平均每億元研發經費產生境內發明專利申請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專利產出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知識產權產出取得長足進步。經過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國已成為世界知識產權產出大

7、中國新四大發明

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是指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事實上這四項並非由中國發明,只是在中國推廣應用較為領先、對國外影響較大而誤傳。

中國最便利的生活方式「新四大發明」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高鐵跑出「中國速度」,拉近城市之間的距離;優質商品藉助發達的電商平台,到達世界各地消費者的手中;掃碼支付引領消費時尚,讓不帶錢包出門成為常態;共享單車為「最後一公里」提供解決方案,有效緩解交通擁堵。

「新四大發明」是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的縮影,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也刷新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生動闡釋了中國創新模式給世界的啟示。

8、中科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17在哪裡開幕?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2017」28日在北京天文館拉開帷幕。深空、深海、深地、深藍、生命科學、生態、農業和大科學裝置八個方面較易於被公眾理解的部分成果,在此次展覽中通過豐富多樣的科普手段加以呈現。

中科院黨組成員李樹深說,中科院肩負著科普國家隊的使命,把該項工作作為服務國家、回饋社會的重要方式。今年的巡展主要以中科院「率先行動 砥礪奮進--十八大以來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為基礎。

中科院自2012年以來力推「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旨在向社會公眾及時傳播最新的前沿科研成果和重大科研進展。

9、2017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峰會在哪裡舉辦?

「金融科技的發展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提升金融的包容性,二是加強風險的管控。」12月12日,在第十四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在京舉辦——2017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峰會上,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張燕玲表示。

2017年,金融科技成為最熱門的細分領域之一,根據麥肯錫的數據,在強勢資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過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中,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表現搶眼。以移動支付為例,央行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移動支付業務257.1億筆,金額157.55萬億元。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速發展,金融科技有效降低了服務成本、提高了服務效率,並觸及了以往無法或難以覆蓋的長尾人群,由此推動了普惠金融的發展,並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股創新力量。」中國企業聯合會原執行副會長馮並表示。同時,他指出在高速發展的同時,金融科技所固有的去中心化、低進入門檻和高效便捷等特點也帶來了特定的風險,這也在深刻地推動著金融監管方面的變革。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金融科技在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迅速發展,金融科技將有效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

熱點內容
我要開店淘寶 發布:2020-09-09 12:06:51 瀏覽:854
十大相機品牌 發布:2020-08-29 10:57:46 瀏覽:788
淋浴器十大品牌 發布:2020-08-29 01:52:31 瀏覽:627
開店寶支付 發布:2020-09-15 10:25:50 瀏覽:560
技術專利申請 發布:2020-08-27 21:42:43 瀏覽:545
怎麼掃條形碼 發布:2020-08-29 10:28:31 瀏覽:538
怎麼保護知識產權 發布:2020-08-29 01:30:26 瀏覽:535
濟南創新谷 發布:2020-09-10 04:19:14 瀏覽:533
淘寶開店照片要求 發布:2020-09-09 12:08:29 瀏覽:532
開店美發 發布:2020-09-02 20:04:55 瀏覽: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