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創新
1、船舶智能化的好處
跨入新世紀以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迅猛發展。通過利用新興技術的優勢,使海事業各方通過數據聯系在一起,實現復雜問題簡單化,隱性成本顯性化。
智能船舶以大數據為基礎,結合數據分析、遠程遙控技術展開實時數據傳輸匯集,再由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圖文視景一屏集合復現。可視化手段促成了船舶檢測、搶修、管理應用過程中的集約、高效、可控需求,以增強海域感知能力為抓手,打通船舶運行的監管盲區,安全監管設施的薄弱環節,推進各環節信息共享、橫向協作,賦能新時代船舶智能發展、平安發展、高效發展、綠色發展,為我國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更加強有力的海事服務。
傳統的航道信息多以二維靜態為主要表現形式,監測數據量級龐大且信息篩選分析也相對分散,導致在理解性、直觀性方面存有較大局限性。
現代化船舶的導助航設備主要包含 GPS、雷達、船載 AIS、ECDIS 等電子儀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艦員的駕駛強度,但在使用過程中往往拘泥於動態水面信息,尤其是在近岸淺水區域航行時,海域的靜態信息無法在三維實時監測中為艦員提供易識別環境信息。
選擇與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相結合,可為空間信息分析帶來新的模式,能直觀准確展示船舶的經緯度、艏向角以及航速、水溫水深、風向等信息。融合智能感知設備數據,展開對船舶任務進度、能源留存、損管安防等多項關鍵指標實施綜合性可視分析。加強船舶自身安防數據的閉環管理,面對潛在危機予以宏觀調控,達到全方位規劃、布局、分析和決策的目的。
可視化不僅可以用圖像描繪出肉眼所見的對象,也能將設備的信息狀態生動展現。運用豐富的可視化圖形組件,將水冷泵房、滑油、燃油、空調等系統運行的關鍵數據直觀呈現,同步採集消防風機、近防彈庫、熱力機房、水泵管道等設備的損管次數、故障時長、故障次數,多重指標浮於 2D 面板兩側,創建多參數實時監測。通過聯接船舶各系統之間的數據實時共享,從而更好地保障動力系統的運行質量和運行水平。
為滿足當代智慧船舶發展趨勢走向,避免出現數據缺失或冗餘現象,Hightopo數據可視化結合 GIS 地圖,根據經緯度信息、水下地形、水流流態、風速風向等環境要素,構造點-線-面-體的三維動態航行地理環境。運用視景中的導助航設施幫助判定本船位置方向,進而彌補在能見度不良條件下相對位置感的缺失或動態感知陌生水域水文信息。實現加速獲取位置感知及外界交通環境,優化作業效率,滿足航行環境的全面可視化。
對於龐雜繁瑣的船舶想獲取超精度、大范圍、高效率的處理分析數據來說,則需要基於空間、時間、類型等多源數據進行綜合研判。將視頻監控系統與安防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間實現無縫連接,並在統一的圖撲可視化管理平台上實現管理和控制。賦予港口航運更智慧化的管理,通過主動式安防,將安全事件的識別效率有效提升。讓管理者在最短的時間里控制局面,占據主導地位。
由於「雙碳」目標的提出,船舶行業推行「智能化」「可視化」「無接觸式」「綠色化」。例如,「達飛·和風」號就採用了多項創新設計,安裝選擇性催化還原(SCR)脫氮裝置和混合式洗滌塔脫硫裝置等。使該船提前滿足國際海事組織(IMO)Tierll排放標准,在同類型船舶中最為綠色環保,還滿足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第三階段要求,具有經濟高效、載重量大、單箱油耗低等特點。
2、中國船舶未來發展前景怎麼樣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中國重工(601989)、中國船舶(600150)、中國動力(600482)、中船防務(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亞星錨鏈(601890)、海蘭信(300065)、天海防務(300008)、國瑞科技(300600)、中科海訊(300810)、江龍船艇(300589)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船舶製造三大運行指標;重點監測船舶製造企業產值;規模以上船舶製造企業銷售收入;出口船舶三大指標。
行業概況
1、定義
船舶是各種船隻的總稱,指能夠航行或停泊於水域進行運輸或作業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術性能、裝備和結構型式。
船舶製造行業,即造船業,是現代綜合性產業,也是軍民結合的戰略性產業。作為關乎國民經濟發展與國防安全的重要產業,船舶製造行業為海洋開發、航運交通、能源運輸、國防建設等提供必要的技術裝備,是我國製造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成分。
現代船舶種類較多,可按船體材料、航行區域、動力裝置、推進方式、航行狀態、用途等方式對船舶進行分類。其中,最能說明船舶特徵的是按照船舶的用途來進行分類,具體參見下表。
2、產業鏈剖析
鋼材、有色金屬、復合材料和船用配套設備等是船舶生產中重要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的任何變動都會影響到船舶的生產質量、成本等。了解鋼材、有色金屬、復合材料的產量、價格走勢將對船舶製造行業成本的控制有所幫助,同時了解船用配套設備的技術研發,有利於船舶新產品的開發。
船舶廣泛應用於航運、國防軍工、海洋工程裝備等行業,是航運、國防軍工、海洋工程裝備等行業的重要配套產品,其產品性能必須滿足這些行業的需要。船舶製造行業的發展依賴著下遊行業的拉動,同時也制約著這些行業的發展。
行業發展歷程:初步建立現代高水平船舶工業體系
世界大國的崛起,無一不起步於造船、經略於海洋。作為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象徵,船舶工業具有高度的產業擴展性,有著「綜合工業之冠」的美譽。
回首自近代以來15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船舶製造業經歷了廢墟起步、對外開放、世界跨越、繼往開來等主要階段,由千瘡百孔到重獲生機、由百業待興到脫胎換骨,見證了時代的興衰百態,鐫刻了實業興國的永恆。當前,我國已邁入世界造船大國的行列,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形成了船舶現代科技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了現代高水平的船舶工業體系。
行業政策背景:船舶製造行業向綠色和智能化轉型升級
根據十四五規劃,航運業的綠色和智能製造轉型升級,將為一些小型和小眾船型的新造船板塊帶來新的發展機會,中國整體造船市場將呈現出三大主力船型以外的多樣化發展。前瞻分析認為,未來五年內我國支線集裝箱船、小型和大型LNG船以及海上風電船舶建造前景向好;郵輪板塊受益於疫情後遊客數量增長、中國郵輪港口建設的影響,中長期發展前景光明。
同時,為實現中國「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船舶製造行業必須大力推進零碳排放船舶發展,同時加快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內需,將液化天然氣(LNG)加註站、船用加氫站、船舶大功率充電樁等納入「新基建」范圍,在資金投入、運營維護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確保基礎設施建設與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發運營計劃保持同步;制定瞄準未來更高溫室氣體減排要求、實施新一輪老舊船舶淘汰計劃和「綠色長江」「綠色珠江」等產業化項目支持政策;通過設立產業基金、財政補貼等方式,支持高能耗、高排放的遠洋、沿海、內河船舶拆解更新;推動LNG燃料、鋰電池、燃料電池等新型動力應用,支持船舶改造油氣收集系統和岸電受電設施。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造船三大指標平穩增長
2020年,全國造船完工385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9%。承接新船訂單289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0.5%。截至2020年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711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2.9%。
2021年1-7月,全國造船完工241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7%。承接新船訂單452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23.2%。截至2021年7月底,全國手持船舶訂單896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8.6%,比2020年底手持訂單增長26.1%。
2、2020年重點監測船舶製造企業產值達1530億元
2014-2021年,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重點監測企業的工業總產值波動變化。2020年1-11月,船舶行業75家重點監測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411億元,同比下降0.9%。其中船舶製造產值1530億元,同比下降2.3%;船舶配套產值251億元,同比下降4.6%;船舶修理產值147億元,同比增長12.2%。
2021年1-7月,75家重點監測船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140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船舶製造產值931億元,同比增長16.2%;船舶配套產值174億元,同比增長20%;船舶修理產值81億元,同比下降10.9%。
註:每年重點監測船舶企業數量略有不同,2014-2021年重點監測企業數量分別為87、88、94、80、80、80、80、75和75家,同比增速根據企業數量進行相應調整。
3、船舶製造企業營收受疫情影響較大
不同於船舶工業其他業務的增長態勢,2013-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船舶製造企業的銷售收入呈波動下降趨勢,作為傳統製造業的船舶製造行業持續低迷。
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362.4億元,同比增長0.6%。其中,船舶製造企業銷售收入為3029.8億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業銷售收入為494.9億元,同比增長2.4%;船舶修理企業銷售收入為299.3億元,同比增長13.5%;船舶改裝企業銷售收入為39.3億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業銷售收入為54.3億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裝備製造企業銷售收入為439.6億元,同比增長19.3%;航標器材及其他浮動裝置的製造企業銷售收入為5.2億元,同比下降17.2%。
註:1)部分年份統計口徑不同;2)同比增速根據當年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進行了調整。
4、出口船舶訂單占手持訂單量的比重高達88%
2020年,全國完工出口船342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1%;承接出口船訂單2445萬載重噸,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訂單652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別佔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88.9%、84.5%和91.7%。
2021年1-7月,全國完工出口船2265.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2.4%;承接出口船訂單4031.2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19.4%;截至2021年7月底,手持出口船訂單7917.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7%。出口船舶分別佔全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93.7%、89.1%和88.3%。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華東地區造船實力較強
從企業數量上來看,截至2021年8月18日,國內船舶製造相關企業數量多達82449家,其中大部分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江蘇(20340家)、山東(10156家)、上海(8440家)、浙江(8417家)、廣東(7642家)、遼寧(4513家)、福建(4249家)、湖北(2709家)等八個省/市,前八省份產業集中度達80.61%(按照企業數量)。
從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船舶製造行業目前的競爭格局是央企、地方造船企業、民營造船企業「三足鼎立」的格局。央企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地方造船企業和民營造船企業則主要分布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如江龍船艇、揚子江造船、新時代造船、金海灣船業等。
從船舶製造行業總體運行情況來看,據《中國船舶工業年鑒2020》所統計的2019年情況來看,華東、東北地區和華南地區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占據了全國相當的份額,其中又以江蘇省、上海市、遼寧省、浙江省、廣東省等佔比較多。
2、企業競爭:前十企業市場集中度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國船舶製造行業的市場集中度持續提高。2020年,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業佔全國總量的70.6%、新接船舶訂單前10家企業佔全國總量的74.2%、手持船舶訂單前10家企業佔全國總量的68%,新接訂單向優勢企業集中趨勢明顯。
2020年,我國船舶製造龍頭企業競爭能力進一步提升,分別有5家、6家和6家企業進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前10強,並且我國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世界十強相比2019年分別增加了1家和2家。
在船舶製造行業的11家上市企業中,選取8家較具代表性的企業,對其業務布局情況整理如下。
行業發展前景預測
展望未來,全球多國已開始接種疫苗,新冠疫情將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經濟貿易有望慢慢恢復正常。隨著國際航運業和油氣產業的復甦,船東投資信心得到提振,被壓制的市場需求可能釋放。
然而,由於環保政策、可替代燃料等原因,未來船海市場的發展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綜合全球船舶製造行業發展情況、各船型船齡情況、船東對存在弊端的LNG動力船舶的觀望態度、我國造船三大指標的歷史數據等,前瞻分析認為2021年我國造船完工量預計將達3900萬載重噸,新接訂單量有望增長至5500萬載重噸,由此手持訂單量將進一步增加至8711萬載重噸;
2021-2026年我國船舶製造產能預計將與2020年基本持平,新接訂單量波動變化,造船完工量將根據新接訂單量靈活調整,手持訂單量則根據每年新接訂單量及造船完工量進行計算,預計2026年絕對環保的可替代燃料動力技術仍未能實踐應用於船舶中,新接訂單量將下降至2800萬載重噸。
3、中國破冰船獨創雙向破冰技術,這一技術有多牛?
關於這個問題,簡單跟無聊的介紹就不說了,這個技術自然是世界上第一的技術,也就如我們中國這樣的大國家才能研究出來,雪龍2號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實現了許多技術創新和突破,可以說是全身的亮點。這其實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船首和船尾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研破冰船,具有全旋轉電力推進功能和碰撞破冰能力。
它可以在冰厚度為1.5米跟雪厚度為0.2米的情況下以2-3節的速度連續航行,它可以在極區實現360度的自由旋轉,並突破極區20米的冰脊,所以,他作為一艘全新的專業極地科研船,雪龍2號還具有全球航行能力,能夠滿足無限航行區域的要求,在極地海洋中安全航行。它具有智能船體和智能機艙等多種智能符號,並配備有國際先進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
可實現科研系統的高度集成和自我一致性,開展科學調查,如物理海洋跟冰區海洋的海洋化學跟生物多樣性調查,他們可能將是我國開展極地海洋環境調查跟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平台,其次,不單單是以上的技術,雪龍2號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檢查設備,他是船尾中部冰區的月池系統。
月池的設計其實就是為了解決極地冰區環境下的操作問題跟刮風天氣下的科研工作,在極地環境下,船舶上布滿了碎冰,在船外的科研儀器的操作上存在很多風險。設計師在船體中間打開了一個井口,儀器從中間被釋放到水中,科學研究人員也不再需要,在零下幾十度的室外甲板上操作設備,這樣他的操作效率跟安全性,也就大大的提高了。
關於中國破冰船獨創雙向破冰技術這一技術有多牛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4、美國船級社的業務范圍
迄今為止,ABS的業務范圍涉及到船舶、海洋工程、鍋爐及壓力容器、石油化工工業、電站動力設施、鐵路與港口設施、船用設備與集裝箱等檢驗業務,同時,還開展了圍繞著ISO9000、14000、18000、SA8000、BSCI等方面的認證工作。 據美國船級社(ABS)公布2009年入級船舶創新高,達到了1.595億總噸。美國船級社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D 薩默維爾將2009年描述成美國船級社「入級船舶增長非常強勁的一年。」2010年一季度美國船級社入級船舶繼續強勢增長,到3月底達到了1.62億總噸。在2009年——最近的造船市場大蕭條期間,美國船級社入級船舶超過了1000萬總噸,同比只減少了5%。
ABS有上海、大連、廣州三個大的站,其他的小站分屬三個大站管理。ABS中國的站點均歸香港管理,審圖由橫濱總管,整個ABS亞太區總部在新加坡.
ABS認證即是由美國船級社(ABS)頒發的證書。
5、關於船舶的創新
船舶的創新有很多種,船體結構和機艙設備的創新是兩大主要方向
我以前在「河北創新」號上干過三管輪,這個船就是世界上第一艘由單底殼油輪改裝後成為的散貨船
6、未來10年船舶製造業前景如何
據前瞻產業來研究院《源中國船舶製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從近十年中國船舶製造業佔世界造船市場份額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船舶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上所佔的比重正在明顯上升,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2010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造船噸位多年來位居全球第一,但造船大國並非造船強國,經濟寒冬倒逼船企主動改革創新,以適應市場。
2015年,我國造船業在航運市場的一片唱衰中進行了大洗牌,2016年,航運業籠罩在一片霧霾之下,與此同時,造船企業也陷入經營困境——多家造船企業申請破產重組,五洲船舶破產倒閉更是近十年來國內第一家國有船廠倒閉。
當前中國造船業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增長過快導致的產能過剩,而且造船業超過60%的產能集中於散貨船等低附加值船舶,結構性產能過剩突出。因此,加速行業洗牌、淘汰落後產能成為化解船舶行業難題必不可少的一環。有專家表示,中國造船企業在訂單選擇上,應傾向於大型。
7、我國海洋船舶與工程裝備製造業是什麼特徵
與其他製造業一樣,我國船舶工業也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盡管從規模上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造船大國,但是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船舶工業在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結構、配套保障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全球船舶運力過剩,造船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圍繞著技術、品牌和質量展開的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製造2025》中相關內容的提出,為船舶及海工產業的發展指出了明確航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船企要抓住《中國製造2025》實施的有利時機,主動作為,推動船舶及海工產品向高端邁進。
《中國製造2025》圍繞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還明確了8項戰略任務和重點。其中,在創新驅動方面,提出要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升創新能力不僅是國家層面的戰略要求,也是船舶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內在動力。《中國製造2025》的實施,將為船舶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提供良好機遇,企業應當順應大勢,積極作為,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成本和價格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
在《中國製造2025》出台之前,業界一直在呼籲,國家層面應當盡早出台具體的配套措施,對企業開展核心技術研發等給予財政、稅收和金融方面的必要支持。在這方面,《中國製造2025》給船界吃了一顆「定心丸」,明確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靈活高效的實施機制,營造良好環境。業內人士認為,在迎來利好的同時,船舶工業應當充分利用政策,把握發展方向,抓住機遇,趁勢而上,加快我國建設造船強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