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觀的創新
1、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和創新觀點?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既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問題,又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問題;既管當前,又管長遠;既是重大的理論問題,又是重大的實踐問題。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和基本要求,認真加以貫徹落實。
(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首先是要發展經濟。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不能放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我們講的經濟較快發展,是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的發展,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為此,必須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更加要求社會與經濟共同發展。如果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經濟也難以實現持續較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各項社會事業雖然取得明顯進步,但總體上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加快社會發展。社會發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也包括社會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公正、社會秩序、社會管理、社會和諧等,還包括社會結構、社會領域體制和機制完善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事業,理所當然地包括這些方面的發展和進步。
(三)堅持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黨歷來重視「三農」問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城鄉差距、工農差距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更加註重加快農村發展。關鍵是要抓好四個環節:一是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要進一步落實對農業「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二是農業和農村自身要加快發展,推進城鎮化;三是城市發展要和農村發展相協調,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四是統籌推進城鄉改革,消除體制性障礙。
(四)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都有很大發展,但地區發展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關系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實現共同發展。國家要從宏觀政策上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根據我國當前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這是一個把握規律、統攬全局的重大決策。
(五)堅持可持續發展。這就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這是基本國情。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六)堅持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銳意推進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注重製度建設和體制創新;堅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有重點、有步驟地推進改革;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五個統籌」。要統籌推進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實現宏觀經濟改革與微觀經濟改革相協調、經濟領域改革和社會領域改革相協調、城市改革和農村改革相協調、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相協調,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進。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在新的發展階段,必須適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
(七)堅持以人為本。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以人為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我們從事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理所當然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以人為本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具體體現.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所達到的新高度。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上實現的重大創新,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是多方面的,最關鍵的就是要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我們只有全面、准確地理解其重大意義,才能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與堅定性,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2、創新發展理念是什麼?
創新發展理念是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創新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正如十九大報告所強調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所以創新發展在國家發展全局中處於核心位置。創新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關於創新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升華,也是傳統文化中革故鼎新、生生不息智慧的時代彰顯。
(2)發展觀的創新擴展資料:
創新發展理念目標要求: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
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3、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的要求是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加快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4、"十三五"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為什麼要強調創新
因為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地位。
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專,也是轉屬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5、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和創新特點?
科學發展觀「一觀二論」
從我們首次思考科學發展觀這個治國的綱領,就有人問科學發展觀誕生於哪一天,這和普通人問宇宙大爆炸一樣沒有意義。它沒有具體時間和地點,沒有因果,只是一個觀念,大自然里存在著很多這樣的觀念。
領袖和他的專家們是在一個實體中思考戰略連續性方針的一群人,一個國家和一個企業一樣,沒有他們就沒有方向,沒有連續就沒有穩定的空間和持續性系統,沒有從這一物創造那一物的環境,更沒有文明和價值的表現,也根本談不上經濟發展。領袖和各行業的專家們對科學發展觀百年之後進行了更多的思考,即使這樣,它裡面經濟學的意義也不能被很好地認識。誰為長期的社會經濟大系統進行盈虧的危機預警?誰又為短期局部的個人博弈結果進行監控?社會為什麼出現經濟危機?個人為什麼出現貪污罪惡?科學發展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正理均贏論就是瞭望社會經濟系統的望遠鏡,給人與社會的未來經濟危機與貪污罪惡進行遠期預防。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和第三空地論是人類經濟游戲中防止一切災難的博弈正理。回憶社會與個人的經濟災難,人們會有所感悟:
危機是內部一幫人在狂歡中公開蠶食實體的游戲。
貪官是內部一個人在迷醉中自我欣賞性質的博弈。
我們用《博弈聖經》中戰略和戰術的定義,看戰略和戰術的對應關系,用國正論進行定性區分,就會知道科學發展觀是符合戰略里的發現,不是戰術里的達成。「罪犯創造的罪惡只包含在戰術中」。
「戰略是尋找連續正理、科學的文明實體。
戰術是達成局部真理、文明的文化性質。」
這個戰略性命題,顯然是一個重大發現,盡管它是一個簡短命題,但它可能極大地改變一個社會的傳統,改變人們對經濟學的思維和行為,創造一個新世紀的經濟秩序。
我們的未來該怎麼做,從人們首次仰望科學發展觀開始,就把這個命題錯誤地當成了理論進行猜測、評估。社會上一些聰明人開始對科學發展觀的背景、起源、本質、內涵、核心等等進行了字面上的解釋,結果是眾說紛紜。人們憑個人的主觀想像,對科學發展觀進行更遙遠的猜想,好像人人都在談宇宙的大爆炸、星系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基因的排序、生命的合成等等。一個世紀性命題,是剛剛開始的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一個文化進程也不可能突然被高端人物的智力所理解,也不可能被幾句話所解釋。
《博弈聖經》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說:「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只有競賽,人心才會振奮,並被命題統一;只有競賽,才能顯示出文化命題引起壯觀的生物秩序。
其實,很多人仍處於一個低級競爭的認識階段,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經濟競爭行為還是很簡單的,大多數人見到利益的時候,本能地表現出原始競爭的自私,用戰略的長遠眼光看待這種赤裸裸的競爭行為,好像直接撲向食物。或許人們還不能真正簡單地認識這些詞的意思,如科學、文化、文明、知識、規律、真理、戰略、戰術、哲學、經濟學、感情、愛、愛情、熵、正理、交流、觀念、進步、道德、博弈等等。人們還缺乏太多知識,根本不知道科學發展觀在傳遞執行中,需要一個正理均贏論的主線作為度量人力行為的尺子,直接將它引入具體事件中,就會對它產生疑惑。人們還無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高深,所以人們很自然地要問:什麼是科學發展觀?誰知道科學發展觀?目前,科學發展觀也遇到了一些理論上的困難,我們必須知道它的結構特徵。今天,我們用唯物主義的物質世界觀看待它,就會想到人的行為有三特性,水分子是三原子,DNA模型是三誇克,由此推斷,科學發展觀也似乎是三元結構:
一、科學發展觀
二、正理均贏論
三、第三空地論
這就是科學發展觀的「一觀二論」結構特徵。
按照人們認識物理世界的習慣,一個為粒子,二個為數塊,三個為實體,科學發展觀就是一個實體,而且是一個「博弈實體」。這就符合人類認識自然的機理,能被人感覺,被人接受。
人們越來越把科學發展觀的未來與自我聯系起來研究正理概念。在這一個多世紀里,很多政治家用正確與失誤的歷史,一直將東西方主題文化進行交流,西方主義、東方思想、現代理論都以各種形式對科學發展觀進行完善。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文化基因結構是「一觀二論」,這個三元結構很完整,以後我們講述科學發展觀的故事,會用大自然中的正理均贏論和第三空地論進行解釋,才讓人信服。
用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建立的學說,感受到人在第三空地里有無限創新的價值潛能,並從中獲取贏的能量。《博弈聖經》上說:「經過細致解讀分析才深深地理解這是自然科學上的辯證和創新。相對性的國正論是連著兩個世界的橋梁,它中間的第三空地象徵著一個可創新的美麗世界,是深刻現實的藝術中心,那裡表現出最深刻的精神現實,就是創造博弈結構的無限可能。一切創新突破都介入了人與世界的相際關系,一切創造都是博弈的結果。」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背景對局中的第三空地越是空無一物,越有無限的潛能,人們看不到的自我價值就實存在那裡。我們用國正論區分出實體與性質的過程,也就是知識應用的博弈過程,它們的能量和信息可以在「一觀二論」的三元結構內傳遞和均衡。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是依據熱流自發性的特點和熱擴冷縮進行統籌,就是要用國正論在第三空地里進行均贏的分配。科學發展觀的正理均贏論,它表現出的文化讓人們看到充滿人性和友誼的文明和諧社會。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人類最文明的進步,它是一個安全、繁榮、平等、均贏的和諧的觀念。「一觀二論」建立的和諧社會,它讓人們的行為與自然同步,持續地不受自然和他人的影響,這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偉大戰略目標。
創新:
一、科學發展觀喚醒創新基因的特徵
創新是一種觀念,觀念沒有理性。
創新是二特性對局,對局中間有一個創新的第三空地。
創新是博弈中的常數,常數是人的創新潛能的價值體現。
文化創新是大自然中的無性繁殖,文化創新又類似嫁接,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獨特形式進行文明的創造,當最終看到創新的結果時,那已經不是原來的文明了。
人與他物的合成都屬於未來,未來基於慾望,人的生存道路就是與他人一起用慾望創造未來。
《博弈聖經》中說:「博弈的結構,不僅需要自己,還需要另外一個人和一個觀眾,這是博弈存在的三條件。」任何文化思想的傳播都是除自身條件之外,還有兩個條件才能構成,因此創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個三元結構,這樣才能構成遺傳與生態的文化遺傳基因。任何被優先喚醒的科學與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種觀念思潮,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源頭。
優先喚醒的特徵就是開發自己的慾望,將情感和價值觀傳播給對象,融入對象的文化中成為新的基因。無論使用什麼樣的傳播方式,無論結果如何,只要能從對象那裡實現慾望都是喚醒,是創新,是進步。《博弈聖經》中給出了「進步」的定義:「就是你在傳承的方向上播撒的慾望,反應在他者的思維中。」其實生命進步的奧秘就是在危機中不斷地將活著的優勢基因取代低效的模式。生物行為創新的現象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移動、奔跑才不會被捕食。
科學發展觀就是被喚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個人的文化,裡面不存在個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發展的一條道路。《博弈聖經》中說到:「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發展」一詞就是戰略里的持續性特徵,也是科學的自然屬性。在自然實體中生物與自然的優先快照,就是觀念,「觀念是自身知覺、意識、思想、理智的對象」。我們的觀念一定符合以上的科學與發展,沿著大自然鋪設好的這條無形的道路前進,這本身就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任何政治家利用這一點都是找到了對政治、經濟、軍事及對智者文化的開放,都是找到了一個博弈取勝的非同步時間空間概念,就是讓人們重新思考時間和空間、偶然和秩序的概念。我們可以從《博弈聖經》中得到啟示:人的頭腦越熱,越沖動,越顯示出時間的緊迫和空間的狹小,那麼,開放的時間使人在自由的空間里冷靜思考科學的理性,使第三空地得到擴充,也使創新空間得到增長。不難想像,創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態式的雙贏結構,根據《博弈聖經》中的國正雙贏理論,雙方對抗無雙贏,「國正雙贏理論可以用於日常所有的事物,幫助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雙贏概念的理論,只有大於兩個以上的合作,才能談雙贏。《博弈聖經》里的國正雙贏理論,能夠團結更多的人一起多元化合作,雙方才會出現雙贏」。只有通過遺傳交流合作才會顯得龐大,才有更多選擇的機會,為自己打開一條嶄新的道路。眾多人的合作是一系列共同進化中的實驗,假如不能取勝,你就要放棄自己,選擇合作,繼續博弈。合作就是放棄自己舊的博弈主張,在第三空地里形成新的夢想,只有合作才會永遠改變著雙方。眾多人的合作在飛秒瞬間分出的信仰形成的生物蟻團行為是一種能源,它又為精神高漲的情緒製造更加開放的背景,以及把社會變成科學發展觀的生態園林。
科學發展觀作為文化命題和一個民族的復興宣言,一定會形成東方人的主題觀念,就像火紅的年代,將東方紅化。我們把科學發展觀這個主題用國正論、自然哲學的非絕對對立的觀點區分出層級和遠近,科學發展觀離人們越遠,被紅化的人數比例越大。根據被喚醒的概率和主題遠近的關系,得出結論,和科學發展觀越近的人越難以徹底征服他的那一半。所以,優先喚醒者作為各行業的領導人就顯得稀缺和格外重要。
人們經歷的任何事物,在傳播的路上一定有障礙,抵抗外來不是外來障礙造成的,而是遺傳里的自然法則。生物總是在抵抗外來壓力、堅韌不拔地存活著。人們在接受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基因、創新思維、創新結構和創新內容,再用國正論的博弈哲學將每個事件按各自的標准區分出大小與好壞、實體與性質,再用這種博弈的知識概念,尋找正理。《博弈聖經》中寫道:「從東方人到西方人,一刻沒有停止過對博弈正理的尋找。」科學發展觀和其他萬物一樣也都是在尋找中進化著。知道自己的優劣特性,就是遺傳的優先喚醒,即超前的信息處理,就是聰明。科學發展觀不同於達爾文全部依賴自然的物競天擇的理論,又不同於1990年道金斯(Dawkins)出版的《自私的基因》這一書全部取決於生物個體的理論。他們的觀點都是用國正論分配之後對單極屬性和局部理性的陳述。他們是科學家,卻沒有談到科學里的博弈結構。也許科學家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背景所發生的創造不是他們的領域。
《博弈聖經》里的生物親序建立的二特性博弈模式,會受益,也會受損。人的生物親序就是尋找規律,迴避錯誤,防止衰變。人們就連聽話,也希望聽好聽的,對自己不利的話,聽了反感,這是人生的一大行為特徵。我們用國正論非絕對對立的哲學,對這一特性進行區分,由此設想生物親序的自私性相對應著的還有人的利他主義。
政治家首先把以人為本作為開端,把人生歸於精神的議題,再把文化、文明、科學與博弈混合在一起,用正理均贏的自然特性使和諧與道德得到持續性的改善。均贏表現出的利他主義,正如《博弈聖經》中所說:「利他主義的動機才是最高級、最高尚、最動人也是最值得稱贊之處。」它的美德會促使實現宏觀整體利益。
在現在高度競爭的社會里,生存的游戲就是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之間的博弈,人性中的合作互助的模式,不是有意的,而是生物親序防止衰變的本性。科學發展觀的均贏文化,在《博弈聖經》中這樣描述:「真正體會到博弈的樂觀主義和偉大高尚的利他主義行為,博弈的取勝結果就無可爭議。」從每個人的精神到行為,處處表現出利他主義,會提升被別人幫助的幾率。
科學發展觀是人類獨有的時代主題,是一種文化基因。人們認識優先喚醒的特徵將形成浪潮,人人尊重自然,關注背景,服從社會本身就是創新,就是用主題的慾望優化未來。
6、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科學發展觀是如何繼承和創新的
繼承改革精神,創新改革形式。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繼承指導理念,創新實踐方式。十八屆三中全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繼承民族夢想,創新歷史記錄。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7、如何理解創新發展理念
《建議》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首次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是《建議》的重大創新和歷史性貢獻,也是《建議》的最突出亮點。
創新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樹立創新理念,就必須深刻認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徹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樹立創新理念,堅持創新發展,是推動和實現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從國際看,每一次產業革命都是由創新引發和推動形成的。一個國家要能走在世界發展前列,根本靠創新。當今世界,產業更替、產品更新趨於加快,新的產業革命正孕育形成,經濟競爭更趨激烈。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誰佔領了創新這個制高點,誰就能佔得先機、贏得主動、挺立潮頭。而不創新就跟不上發展潮流,就要落後。這是一個規律。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依靠要素成本優勢驅動發展的空間變小,勞動力成本和資源環境成本上升是剛性的,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經達到較高水平,通過技術引進推動增長也受到很大制約。如果說在發展的初期,一般性的技術,通過模仿和引進,只要勤勞一點,肯吃苦,尚且可以發展起來,在一個時期可以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那麼,當發展進入較高階段,這些辦法就不那麼靈了,有的甚至無法再用了。現在,我們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的都是高端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這些技術,沒有人能給我們,引進不來,也買不來,只能靠我們自己來創新。而一般技術對應的產業和產品,我們的生產能力已經很強大,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甚至有些已出現明顯產能過剩。傳統增長動力效力遞減,需要替換,而作為新的增長動力的創新沒有接續上,困難就出現了。所以,當前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和矛盾,說到底是創新缺乏、創新不足。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好,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也好,離開創新都沒有出路,都寸步難行。只有通過創新,用創新驅動發展,才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創新是決定我國經濟發展前途命運的關鍵,是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關鍵。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的強大動力。
《建議》從7個方面部署了創新發展的重點任務和舉措。這就是: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要把這些任務和舉措扎扎實實落到實處,使「十三五」時期的創新發展有一個大的飛躍。
8、如何堅持創新發展理念
1、首先堅持創新發展。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我們需要加快改革,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進一步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堅持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貫穿著「全面」的總要求,體現了「協調」的新特點。協調發展理念,是認識把握協調發展規律提出來的,是總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來的,是正視我國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提出來的,目的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
3、堅持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優美的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就是社會財富,凸顯了生態環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價值。「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強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要把生態優美和經濟增長「雙贏」作為科學發展的重要價值標准。
4、堅持開放發展。開放發展理念是在深入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所倡導的對外開放,不是對過去做法的簡單重復,而是要以新思路、新舉措發展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既立足國內,充分發揮我國資源、市場、制度等優勢,又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共享發展成果。
5、堅持共享發展。「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於解決我國發展中共享性不夠、受益不平衡問題,彰顯了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新形勢下,只有著眼於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破除重效率輕公平等觀念,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才能有效促進共享發展。
9、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和創新特點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對新形勢下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新的科學回答,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指導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